李清照的词代表作

2024-05-10

李清照的词代表作(共10篇)

篇1:李清照的词代表作

李清照的词集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篇2:李清照的词代表作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篇3:李清照的词代表作

……有李八郎者, 能歌擅天下。……及转喉发声, 歌一曲, 众皆泣下。罗拜, 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 流靡之变日烦。……

五代干戈, 四海瓜分豆剖, 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故于“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 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及本朝, 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 始有柳屯田永者, 变旧声作新声, 出《乐章集》, 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 而词语尘下。又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 虽时时有妙语, 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 学际天人, 作为小歌词, 直如酌蠡水于大海, 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 而歌词分五音, 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 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 既押平声韵, 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 又押上去声, 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 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 文章似西汉, 若作一小歌词, 则人必绝倒, 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 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 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 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 非不妍丽, 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 而多疵病, 譬如良玉有瑕, 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的《词论》, 叙述词的源流演变, 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 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寻出三个要点:一是词的音律问题;二是词的雅俗问题;三是词“别是一家”的解说。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的具体阐述, 故其“词别是一家”说, 是三点中最核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试作简要分析。

一、词的音律问题---本色说

首先, 词要协音律。即词要有音乐性。这是《词论》中用的篇幅最多、论述最为详细的观点。词是音乐文学, 一旦离开了歌唱的氛围, 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这正是《词论》一开始就谈到李衮 (李八郎) 歌唱技艺的原因。李清照认为, 柳永最主要的成就, 就在于“变旧声作新声”, 在于“协音律”。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给予了“学际天人, 作为小歌词, 直如酌蠡水于大海”这样倾心的赞美, 但仍不客气指出, 他们的词往往是“句读不葺之诗”, “不协音律”。我们知道, 苏轼对宋词的一大贡献便是开拓了词境, 写出了具有雄豪放风格的词。而这类词用俞文豹《吹剑录》载善歌幕士的话说“学士词, 欲关西大汉, 绰铁板, 唱‘大江东去’”。可见, 苏词即使可唱, 也不是用词的传统音律来唱, 也决不是符合词的传统唱法的。因而, 清照所谓“不协音律”是说苏轼一些词不合词的传统音律。而王安石、曾巩尽管“文章似西汉”, “若作一小歌词, 则人必绝倒”, 原因也同样是因为不合音律, “不可读也”。

为什么词必须要协音律?李清照作了详细的解释, 她说:“盖诗文分平侧, 而歌词分五音, 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 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 既押平声韵, 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 又押上去声, 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 如押上声则协, 如押入声, 则不可歌矣。”关键是最后这一句:不合音律, 就“不可歌”。

所以, 词之音律, 是词的本色, 是词有别于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是词其成为词的根本与核心。不协律, 就连词也不算。可见“协音律”是“别是一家”词论的核心论据。

二、词的雅俗问题---雅正说

李清照词论的第二个重要观点, 是词要雅正。也即词要有文学性。《词论》中“自后郑、卫之声日炽”至“五代干戈, 四海瓜分豆剖, 斯文道熄”一段, 已经接触到对晚唐西蜀花间词派的评价, 它首先肯定此时期的词调的发展, 而对花间词风的基本倾向是不满的。李清照对南唐二主及冯延巳的词评价极高, 既崇之为“独”, “尚文雅”, 又赞美他们的词语“奇甚”。在赞扬南唐君臣之词文雅的同时, 她还对当朝的许多词人在这方面提出了批评。如柳永的词虽协音律, 可是却“词语尘下”, 用语粗俗, 不合典雅的标准;贺铸、秦观、黄庭坚虽懂得词“别是一家”的道理, 但贺铸“苦少典重”, 文辞缺乏典据, 不够雅正庄重;秦观“专主情致, 而少故实”, 不能充分援引典故史实, 使作品典雅含蓄;黄庭坚“即尚故实, 而多疵病, 譬如良玉有瑕, 价自减半矣”, 总之在雅正方面都不尽合要求。

李清照主张重典重, 尚故实, 在这个问题上, 她又批评了两种倾向。一是秦观词“少故实”而“乏富贵态”。这是说, 秦观词确守唐末五代以至宋代初词风, 不注意吸收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 所以他的词显得高雅不足, 厚度不够。二是黄庭坚走到了另一面“尚故实而多疵病”。这可能是指他在词中搞“点铁成金”, 掉书袋太多。

三、词“别是一家”的解说

李清照依据词的本色及雅正的性质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主张诗词分界, 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 维护词的本色雅正的目的。就这方面说, 是合理的。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 应该有相对独立性。词是经过百年发展而形成的, 它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 一直局限于“艳科”的面目, 柳、苏两家先后崛起, 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上, 突破传统, 开辟新路, 这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 在北宋时代, 的确也有一些人, 包括苏轼的某些作品, 把词哲理化, 散文化, 口语化。李清照对那些既不协音律, 又毫无词境的词作提出批评, 是为了救敝补偏, 矫正词风。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 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 从整个词史上看, 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

李清照的《词论》无论是对我国古代的词学理论的发展, 还是词的创作实践, 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深刻的内涵和重大的价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参考文献

[1]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篇4:李清照的词及其一生

摘要: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特别是其生活变迁对其人生、作品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生平;南渡;词风格

1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南渡

李清照的词依据其生活经历的重大转折,可以以“南渡”为分界线,词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但风格却有共通之处,即抒写自己微妙的悲喜之情,行文多柔曼低回,含蓄深蕴。

2.1南渡前

出生于官宦人家的李清照,从小博览群书。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地位不低,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爱情上,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真可算是天赐良缘。十八岁那年,她与丞相赵挺之第三子、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致力于金石学1研究,也精通诗词,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和深笃的爱情,感情融洽,志趣相得,生活十分美满。这期间李清照的词大多是自然景物的绚丽色彩的描绘,或者是游乐嬉戏的叙写,语言多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动人。例如《点降唇·蹴罢秋千》,表现了词人在明媚的春光里那种恬淡闲静的生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跳荡着欢快舒畅的音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水乡行乐的优美图画,诗人那潇洒乐观的风貌跃然纸上。

而后,生活逐渐发生了转折。丈夫明诚因事业上的需要,要离家外出,夫妻的分离当然会给她的生活带来精神上的缺憾和痛苦,悠悠的离愁别恨,便成为她生活的主调。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用命题创作比赛这种独特的形式,与分居异地的丈夫互诉衷肠。

2.2南渡后

然而,假如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错过多少不朽的诗词。于是新的人生经历,新的人格考验,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1126年,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李清照夫妇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钦宗、徽宗被掳回金国,宋室也南迁了。他们不得不把收集的历代金石书画抛弃了大部分,只带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逃难到江南。

然而,赵明诚却在旅途中罹患热病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痛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加以战火日渐迫近,社会一片混乱,根本容不得她落泪。刚刚经历了众多苦难的李清照,在情感与生活中都非常需要一个依靠。而张汝舟则是刚刚好出现的那个人,虽然李清照愿意下嫁张汝舟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至少她希望她以后的生活能够安稳。然而,张汝舟在婚后不久,显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他对李清照收藏的文物的觊觎已经超出了她忍耐的底限,于是李清照冒着入狱的风险果断的结束了这段婚姻。

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在命运多舛的生活中拼命挣扎,词的风格便显凄楚悲怆,但婉约深沉的特色,依然毫不减色: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词首连用三组叠字,写出主人百无聊赖、郁郁寡欢、冷落凄清的心境,更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一系列惹人愁苦的事物,构成满目愁怨的悲凉画面,然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突出主人愁肠百结的心情,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李清照晚年的生活非常凄苦,可以说是居无定所,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孤独寂寞: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一首《忆秦娥》将她的孤独尽诉纸端,她环顾上下三千年,竟无一人与自己相似。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身为女人,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

再者便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

3词风格的形成原因

3.1家庭影响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在思想上自然留下士大夫阶层的烙印,也使她自幼受到文艺的熏陶。

在那种优裕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艰辛的滋扰,人的自然属性得以自由发展。她自幼聪慧,博览群书,深得妙旨,兴趣广泛,声律尤精。涉足于诗词之中,不屑于体物相形而致力于求其神肖,使词人的艺术起步便高于常人;尤其是言情之词,每每抒情,多系惜春伤时、顾影自怜的微妙心理,或者是豆蔻年华的情窦初开的秘密,作为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自然是把这种敏感的真情,给予细腻的处理,宛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便是她婉约蕴蓄风格的根源所在。

3.2爱情滋润

婚后夫妻和谐,不仅在生活中她找到了执著爱情、厚重感情的爱人,而且在艺术上他们又是志趣相投、迷恋事业的同志,故精神上感受到极大的满足与幸福。爱情的幸福与相思的苦恼不和谐地并存于李清照的生活中,成为她人生前半段的主调,故这类词作,在词人的作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3.3社会因素

这点也是李清照词风格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处于被歧视地位的妇女,无权过问政治,她的理想和志向,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不能不使她愤懑,从而发出无限感叹。

民族的危亡,个人的不幸,给李清照以沉重的打击,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浓重的伤感情绪,感时伤世,悼亡思乡,表达国破家丧的凄怆心情,诗风日趋悲壮沉郁,撼人肺腑,或者是激于爱国热情,抨击时政,指斥奸佞,风格便气势恢弘、雄迈豪放。这便是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篇5:李清照愁的词

2、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

3、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

4、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

5、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 离情》

6、也不似孙寿愁眉;《多丽·小楼寒》

7、似愁凝汉沤馀;《多丽·小楼寒》

8、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9、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

10、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萧条庭院》

11、熏透愁人千里梦;《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12、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13、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4、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

15、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天与秋光》

16、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17、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

18、两处闲愁;《一剪梅/一翦梅》

19、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篇6:李清照 相思的词

以上有些是赵明诚离家时,诗人恩念所作,有些是赵明诚去世后,诗人悼亡所作。

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消 一作:销)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作者: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作者:宋·李清照

(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篇7:我读李清照的词

我读李清照的词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

——青玉案

那个征行者去了哪里?他的马老在何处?那个远去的背影,在你的眼里闪闪发亮。那匆匆归去的身影,在你的眼里跃动如鱼。

那些内心的悲痛,产生了诗意。

歌唱者,你被孤独和泪水啜饮。你在寻找着什么?你向他最初的展开,是否能打开他的心动?曾经的反反复复的寻找,现在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

写作是沉沦。写作是放弃。所以我们一次次沉沦。一次次放弃。只有一个深陷其中的人,才能明白那被撕裂的疼痛,以及那种内心被掘空的无力。和茫然。

内心只是一个充满了忧伤的湿漉漉的角落。它无法负载更多的重量。我们遗失的,永远都不可能被找回。告别,永远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地告别着。

我们每天都在逝去。我一直在内心里问着自己,永远到底有多远?我想你肯定也这样问过自己。

内心太多的牵绊,总在一个瞬间完全溃堤。我们都是那种双手空空,内心空洞且强烈渴望爱的人。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每天匆匆归去或者离开的是我们自己。秋风萧条地吹在你的脸上,你怎么才能度过这渐渐凝固的秋天?你站在秋风中的姿势,到底凝聚着多少离愁,多少寂寞?又蜷缩着多少难言的苦痛和思念?

如果可以,我想我们首先放弃的可能就是凝望。绝望的凝望。潮湿的凝望。其实,细细想一想,除了凝望,我还真不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当爱情转身而过的时候。

还是写字。用心写字。写我们自己的内心。虽然会流泪,灰心,或绝望,虽然没有人观看,但写后就觉得轻松。这足够了么?

我觉得一些文字如果能触到一个人阅读它时的感动或内心的颤栗,这就是好的文字,就如同你的词。它们在打动着我。它们在挖掘着我的泪水和感动。

你在词语中等待能和你相通的情感,倾听的内心,倾诉的嘴唇,来陪你一起度过漫长的黑暗的夜晚。我知道你还等在哪里。你永远等在哪里。等他和你共酌。等他和你一起歌唱。

你等着自己的知音和你不期而遇。等你的泪水和他的泪水的合奏。等你的内心和他的内心的合唱。等你的情感和他的情感一起行走。向前行走。用心所有力气行走。

一个人写出来的文字,总是她自己内心的一种形状,总是她自己情感的一种模样。这才是真正的文字。

有谁能读懂内心无处可依的`孤独?有谁能够读懂灵魂无处可以着落的孤独?有谁能读懂情感无处安放的迷惑?

泪水因为破碎产生的孤独,歌唱,期待,到底破碎了什么,孤独了什么,歌唱了什么?

只是秋风无情。

秋风无情地吹着你

遍布岁月河流的脸。

内心无法突破,为你找到通向他的道路亦或方向。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可是谁愿意和你共酌?谁又愿意倾听你用孤独而生的清话?谁又愿意在暗暗的灯火下,陪你渡过漫长而寒冷的长夜?

独自走出房间,在月光下,在田野里四处走走。随意走走。满脑子都是明窗小酌,暗灯清话,这句话的影子。远方的灯火一闪一闪地亮着。那盏是为你亮着的?那盏是为我亮着的?

我想到这里就心痛。

有一扇明亮的窗户,有一个知音可以共酌,说说自己心理话,彼此给一个微笑,不用道明自己的想法,就能知道对方的心情,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我们一直都在渴望。

月光象一群鱼在大地上游动,一直游到我心灵的深处。此时的月光,会是照着你写词时的月光么?有些人的内心,是可以通过词语读出来的。因为词语就是他的情感的一种表达。

有很多真正的伤痛,是无声的。它会疼。无处倾诉。那在风中失散的是什么?

我们都被往事,寂寞,孤独,泪水包围着。我们无法拒绝。我们被宿命一层又一层包围。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说给一个很远很远的人听。是的,这应该是温暖而疼痛的事情,还有眼泪,和淡淡的为你的心疼。

“今夜,我感到,这颗忧郁的心/在为你着想/或者幸福,或者悲伤/秋天过去了。去年的秋天也是这样//整整十五天,你声音沙哑/念叨着一首诗,一个名字/仿佛专为你的孤单,它们/才将这些枫叶变成美丽的故事//而最美的故事都留不住/就像水,带走头发和梳子/世界天天在变。一株月下的梨树/有时也惩罚她命中的果实//哦,一树翻动,万树悲风/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便总是分离/一个深居简出,一个心事重重//哦,这徒劳而无用的生活多么劳累!/你住在枫园却总让我想到/一种美,一种极端的美/正在她自身的热血中焚毁/哦,一分钟的一分钟地焚毁/该是怎样的一种忧郁的光/迫使秋天年年相像,迫使我今夜/只为你一个人陷入这无边的痴狂。”——引自郑单衣《一首献给亚亚的秋歌》。

相逢独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是啊,有很多情感我们无处诉说。也无从诉说。有很多人只能我们自己抉择。和任何人都无关。

爱,或者不爱,这完全是自己的决断。疼痛是我们自己伤害自己。疼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内心插上一把刀子。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内心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失去了激情的内心,就象一潭死水,就像沉默的土地。我们曾经深爱过的人,其实在我们分手之后,就已经从我们的生命中逝去。我们再也无法看见。我们再也无法触到那种温柔的体温和内心的跳动。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才渐渐看清,有很多人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阵微风,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他或她留不下任何来过的痕迹。很多年过去了,我们才渐渐明白,不是我们用自己的全心就能换得另外一颗心。很多年过去了,我们才渐渐晓得有很多事物和人,只能成为我们的回忆,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怀念。很多年过去了,我们才渐渐理解,生命,爱情,文字之间存在的关联。

一切都会消失。一切都会烟消云散。一切都会化成轻风一阵。吹过我们,吹向远方。我们只能用回忆深入,我们只能用回忆接近。我们只能用回忆怀念。所有的疼痛,迷茫,不论经过什么,都要停止在我们停止跳动的心里。

你是寂寞的盛开。你是孤独的美丽。你是失落的飞翔。你是泪水的诗篇。

存在,就是一种价值。为此,我们应该感恩。是什么把你紧紧缠绕?忧郁在内心里流动如鱼。那无孔不入的是什么?透明的清澈的泪水,熟悉了情感的抒发。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还是再次轻轻的抽疼。那揪心的到底是什么?

如今憔悴,但馀双泪,一似黄梅雨。目光渐渐潮湿。内心渐渐沉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仍在追寻,仍在等候。纯粹的灵魂,是看得见的风景?脉脉地吟唱,千古不变的旋律。百年沧桑之后,亮闪着什么?

灵魂的颜色,久远的憧憬,点点滴滴可触的韵味。

灿烂的情感,在等待中渐渐冰冷。那些曾经清晰的容颜,慢慢模糊。那些在你内心经久不熄的是什么呢?泪水在你脸上的舞蹈,反反复复。那些内心忧伤的花朵,是否能为你含着幸福?你能向内心安放什么?你能向词语注入什么?你能看见什么?

到处都是告别。满脸的泪水让内心更加悲痛,让人更加憔悴。深沉而庄重。你能缅怀些什么?守候着一个人的归期。那些内心的挂牵,是否能铺平通向他的道路?

那遥远的更加遥远。

无法醒来的梦,能否穿过宿命到达他的春天?那些隐约浮现的是什么?漫向内心的又是什么?

情感在词语里安放自己。那些在词语里流动的是什么?纷披着时光的苍白,我们能到达哪里?

繁华的春梦,早已凋落。

那和词语重叠的是什么?泪水编织着怎样的诗意?

“一再地,我们唱着许多歌。但不是/所有的歌。每一支歌里都有杯子在破碎/但被传诵,被品尝的,却只有/苦苦泪水。就是这一支/我们也不必/再唱。因珍贵而吟唱的怜惜是永久的遗忘。”——引自郑单衣的诗。

有个女子穿着情感的衣服,含着泪水望着烽烟四起的远方——这是她的家园。淡酒一杯,不敌愁绪沉重。伤心?谁在伤心?

千古总有伤心事。

一地碎梦。漂泊无依。

烽烟揉碎了梦想。美好的梦想。

那泣不成声的是什么?是谁把浪迹天涯的身影,和漂泊的萧瑟的孤独的情怀栽入自己的内心?是谁在憧憬着春天?寻寻觅觅,只是一条通向内心的道路么?

悠长悠长的是岁月。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游子归心似箭,是否能射穿距离,现实和生活?

经历多少潮涨潮落,才能从容面对?经历多少悲痛,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暗暗在心里涌动的是什么?

赤真的心,是一粒情感的珍珠。

你的内心已经成为永恒的寂静。所有的词语都萦绕着我心飞翔。

我愿意做你唯一的听众,内心

在你备受沉默,痛苦之后

我才为你开口说话……

轻轻地把你拥入怀中,用我的体温

将你温暖。用我的词语

给你安慰

生命无尽地远去。我享受着和你

在一起的美好。如今

却是无比的刺痛

你是如此美丽!你遥远。你的脸

从春天中带来花朵:

明亮鲜艳的伤口

我想和你抱在一起慢慢度过这个夜晚

听我为你的歌唱吧!你会用

你女性的肉体爱我么

我要向你索要你女性的秘密。是啊

如果我已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你

挽留我体内逝去的光芒……

篇8:在对比中评析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是一代词宗。她的词作独树一帜,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年轻时的活波俏皮,成年后的独守空房,晚年的以泪洗面读来宛在目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几位少女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成长环境,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成人后,嫁给了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已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她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而在同时的《醉花阴》(薄雾浓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写离别之怨、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了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国破家亡的苦难又让她更深切认识社会,再次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描述了她在凄风苦雨的黄昏到处找寻,似乎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和归来堂读书品茶的乐趣以及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惨的氛围。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风中,曾为她传送过佳音的雁儿此刻从北国飞来,带来的却是北地沦陷的坏消息。她俯视满地凌乱的菊花,忆起自己曾自比黄花作词寄与丈夫的事,可叹花已残、人已老、寄无人,心更感凄楚,时间更觉漫长。而窗外不住敲打着梧桐叶的细雨,仿佛滴滴震颤自己充满忧思的心弦。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晚年的李清照,朋友邀她春游散心,她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篇9:李清照的词作感想

这是李清照年少时写的一首《如梦令》,词里描写了李清照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欢乐愉快的少女时期生活,词里描绘了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情趣。真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限好,轻快的节拍感,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作者开朗愉快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李清照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别意,是抒写闺情的名篇。她在词里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但这种感情思想,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礼义教条,受到当时社会的责难。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这首词的思想价值所在,反映了李清照纯真无邪的思想情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族戴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写这首《永遇乐》和《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时,李清照已连续遭受到靖康之难以来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长期的流亡生活,使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篇非常凄楚动人。《永遇乐》表现了作者在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中,她想到的却是可能到来的风雨,曾经的中州盛日,更忖托出现今的憔悴。说明她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对现实所怀有深深的忧虑。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宇,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晚年写的词,寄托了她“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她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苏轼“我欲乘风归去”的语意,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读李清照的词,感受李清照的心路历程,觉得李清照就是我们身边可敬可亲的朋友。她处于士大夫大力倡导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但她并没有屈服。在早年她献诗夫君赵明诚的父亲,那是当朝的赵丞相,说他“炙手可热心可寒”,南渡后,她更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南宋统治集团那些见了敌人就知道逃跑的人物。她没有半点一般封建社会妇女的自卑感。

篇10: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婉约派的代表,她写的词有哪些特点?

一、倾掳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并不走向淡乎寡味、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匠心独运、提炼加工的结果。故而落笔精警雅隽,语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浓烟暗雨”、“被翻红浪”、“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云云,平易清新,精妙传神,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四、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所谓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一种乐诗特质决定的。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夏承焘曾举其《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张端义《贵耳集》称赏“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张端义谓:“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徐钒《词苑丛谈》谓其音响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李清照词作的内容特点

(一)善于塑造各种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文坛上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无不是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葆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李清照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其根本原因也正由于她塑造出了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在抒情诗词,尤其是篇幅短小、又受固定词调限制的抒情词中,形象地塑造是受到许多条件限制的。而李清照却始终把艺术形象的创造放在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很少直抒胸臆之笔,而多是通过成功的形象塑造展示生活画面,抒发思想感情的。在她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中,凡她视野所及的生活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形象,几乎都被摄取到她的诗词作品中来了。靠着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她用文学语言将这些生活形象化作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这些艺术形象中,以人物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在各类人物形象中,又以妇女形象刻画得最有光彩。李清照笔下的妇女形象,多是大家闺秀,名媛才女,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都带有他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然而,我们终究不能把她作品中的形象完全同他本人等同起来。

1.李清照笔下艺术形象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

综观李清照一生,以南渡为界,悲喜分明。前期词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词伤时感世,沉郁愁闷。从她在各个时期的词作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同是写少女,既有“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样情渎初开、调皮开朗的;(少年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是个无忧无虑的乐天派。一个初夏露浓压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来到后花园打秋千。正当她打过秋千,正欲回房梳洗的时候,只见有人影影绰绰走进了花园。此时的她衣衫不整,披头散发,不好见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乱中,顾不得穿鞋,头上的金钗落地。但毕竟想看看来的究竟是何人,活泼的她,假嗅青梅,回头打量陌生人。)回到楼上,她突发灵感,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写成了一首小令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寥寥数行,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也许,这首词是李清照的处女作,她的起点就如此雄奇瑰丽,真是闺中才俊!

(《点绛唇》)又有因郊游“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样无忧无虑、身心健美的;(《如梦令》)还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那样聪明奸巧、富于心计的(《减字木兰花》)。同是写满怀离愁别恨的思妇,既有“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杆,只是无情绪”那样的被离愁压得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点绛唇》);又有善于排解,见到春日美景就生出“多少游春意”的(《念奴娇》);既有“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那样深沉内向的(《凤凰台上忆吹萧》);又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坦率外露的(《一剪梅》)既有欲将“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那样怨恨丈夫逾期不归的(《怨王孙》);又有“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那样暗暗为远方良人祝祷的(《鹧鸪天》);还有“新啼痕间旧啼痕”那样终日以泪洗面的(同上)。 这些风姿各具、仪态万千的妇女形象,都带着她们独自的性格特征从李清照作品中向我们走过来,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看到了她们的生活,窥见到她们的灵魂,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或同情,或哀怜,或喜爱的感情,同时也从这些艺术形象的欣赏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2.艺术形象折射着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烙印着自己一生的情感轨迹)

当女性从沉重的男权社会中觉醒,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人生时,她发现的第一个美好的形象就是她自己。那些优秀的女性作家无不在笔下描写着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心路历程的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因而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折射出自我的人格精神。

如前期作品,闺房绣户是她生活的世界,美满的婚姻生活成为他主要的人生理想。词的内容主要写贵族少女、少妇的宁静闲雅的生活,歌咏自然,歌咏生活,表现美好理想。内容也较狭窄,无外是少女生活,夫妻情感,离愁别绪。表现的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略带苦涩的相思之感。词境:明朗而轻快。风格:清丽深婉。后期,面对靖康之变,及丈夫的暴病身亡,人生命运发生骤变,国破家亡,受尽劫难和折磨,性格由开朗而忧郁。心境引起了词境的变化。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灰冷凝重,词风:沉郁凄婉,感伤低沉。 从前轻盈妙丽的相思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了——情感里程的真实写照。(《声声慢》《永遇乐》等)

对两首《如梦令》作比较分析,看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前期词作的思想情趣、风格特点。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清新明快的调子,仿佛夏日里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洋溢着少女的活泼和激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单纯无忧的少女形象,正值妙龄,涉世未深,人生的长卷刚刚展开,还未有风雨侵袭,因此,任何生活中的小事都能让她觉得有趣,喜笑颜开。

从这些词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自然爱花惜春的纯朴天性,大自然在她身上留下了天然的朴素与自由的痕迹。

(二)李清照塑造形象能化虚为实,以情造景,将形象内心感受变为可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的词代表作】相关文章:

李清照 相思的词05-20

李清照的词《蝶恋花》05-30

浅谈李清照的词对后世的影响04-29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苏轼李清照05-17

李清照名句赏析05-23

宋代名媛李清照05-25

李清照人物评析05-26

上一篇:家具销售技巧与话术下一篇:读《银湖岸边》有感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