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西楼古诗

2024-04-17

独上西楼古诗(精选7篇)

篇1:独上西楼古诗

我许你一世深情,你弃之如尘,辗转零落寸寸催心,再见你时已波澜不惊。

――题记

火光凄厉地照亮夜,城破时天边正残月,茫茫寰宇,笼罩着无尽的孤独和落寞。已是深秋,梧桐叶落,庭院里尽是凄清。你――李煜,在这样一个夜晚,踱步西楼,独自咀嚼着分离的苦果。

战事起,血色的风把黑夜撕裂,城阙在杀戮中呜咽,侵略者狰狞的脸孔摧毁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铁蹄踏碎了安逸舒适的梦境,刀剑指向了至高无上的龙椅玉玺,但你本无意江山社稷,怎奈生在帝王家,而真正令你伤感的,只有回眸时,她笑颜如花如昙花般凋谢。

你还幻想着和她执手比翼双飞共话天涯,脑海中重复闪现着旧时经年的影,曾经海枯石烂的誓言在战争中化为泡影,记得皇宫里的岁月,把酒黄昏后,吟诗作赋……你不愿再想,也不敢想,往事太过动人,现实太过残酷,剪不断,理还乱,你心碎,你哀嚎,最终一切的一切都化为无言,谱写沉默。

你仰起头,城门上还是那弯上弦月,而你在无往日赏月之雅兴,只是为了那满眼晶莹不往下流。

长夜正在褪色,雄鸡啼破黑暗,破晓之时,王城的姓氏已经改写,你离开富丽堂皇的宫殿,牺身在深深地庭院,焚成灰蝴蝶,飘零的梧桐叶,预示着此生的岁月,就此终结……所有的爱与恨,都随着骨和血葬给了曾经……

篇2:独上西楼古诗

什么也不想说,也没什么可说。就这样,一个人。月凉如水,寒风凛冽,望向苍穹,残月如钩,那月宫里嫦娥仙子是不是和现在的我一样,孤寂无助呢?从不奢望还能待到满月时把酒言欢,一个国破家亡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掌握的`人,还能有什么奢求呢?如今的我,已如那憔悴不堪近乎凋零的花一般,经不起任何风雨。只要有残月散影,清秋梧桐做伴就足够了。

“花已凋零叶已落,给自己添件衣服罢。你前些日子谱的曲,臣妾已排演成舞蹈,想你如今定是寂寞不堪,臣妾愿为君一舞……”长袖翻飞,轻纱拂面,一抬手,一颦眉皆是风情万种,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个莺歌燕舞,彻夜狂欢的日子。晚妆初上的宫娥,肌肤如雪的舞女,倾国倾城的爱妃,余音缭绕的大殿,灯火通明的宫廷……一切的一切似乎依旧如昨,却以烟消云散。“娥皇,你来了。你终是放心不下我,对不对?所以你才会来看我。我刚才又会想起从前了,我们曾经多么快乐逍遥,只是现在物是人非,再也回不来了……不,娥皇,不要走,不要再次离我而去”。伸出手想拉住娥皇,可她却如仙子般飘走。而我手中只剩下一丝轻纱,耳畔隐约听见娥皇渺远的诉说“与君相见甚欢言”。

篇3:独上西楼古诗

一、叙述背景以熏陶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好帝王, 耽于安乐, 不恤政事, 最终家破国亡。宋太祖开宝八年, 李煜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出城受降, 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于大宋汴梁的一座深院小楼中。从现在的角度来看, 李煜情商过人, 感情细腻, 所以才能笔触动人。然而, 他不能算一个理智成熟的政治家。被幽禁后既没有像越王勾践那样忍辱负重, 以图东山再起, 也未能看清世事, 收敛光芒, 虽则日夜笙歌, 却没有学会适时的闭嘴, 终致杀身之祸。但也正因他情商过人, 感情细腻, 又遭遇家破国亡, 才成为一位开拓意境的词人。前人吊李煜道:“作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

词本源于曲, 传唱于歌姬, 创作于民间。仕人的无意创作提高了词的品位, 但词仍是“诗余”, 很长时间里都不是文人创作的正途。温庭筠等人的创作多描写美女, 借女子抒情, 而李煜则拓宽了词的境界, 以此来抒发岁月感慨、亡国之情, 凡此种种。

二、赏析词作以熏陶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正是作于被“软禁”之时, 亡国之君的心境可见一斑。词上片曰:“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下片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片。起句说“无言独上”, 只这四字就可想见一代君主沦为他人阶下囚的落寞与孤独。李煜不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 所以, 词中并没有愤怒和屈辱, 更多的则是被“锁”的愁苦。韩愈说“物不平则鸣”, 一个人总是在向外在世界表现自己的不满和欲望, 总是在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而等到“无言”的时候往往是“言”失去意义或者无人可“言”的时候。词人落寞、沉闷, 久久不能释怀, 话既无人可说, 说了也无人能懂, 所以只好“无言”“独”上西楼。去西楼干什么?西楼的意象不仅给人沉沉之感——太阳西坠, 月亮也是西坠, 而且, 登高的目的往往是望远, 望远当然是在怀乡。所以, 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 这就表明他的愁绪无人能解, 而且, 这愁绪中很大的成分是在思念故国, 思念那久已逝去的日子。这份情感我们可以从下文得到印证, 那剪不断理不乱的正是离愁。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评论此句曰:“六字之中, 已摄尽凄惋之神。”而“月”也是传统的思乡意象, 但无奈的是这月并不圆满, 只如钩一般, 这就注定了深锁清秋的悲剧。

所以, 起句便已将那种难以叙说的孤独与寂寞真切地传达了出来, 让人似乎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背影正缓缓地登上西楼。可是, 作者看到的是什么?登高后才幡然醒悟, 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 原来梧桐疏影, 重门深锁, 一院清秋。登高非但没有慰藉自己的愁苦, 反而让心情更加沉重起来。梧桐易感秋声, 正是悲秋的典型意象。一地黄叶堆积, 风吹过, 沙沙作响, 院门深锁, 然而, 这锁并非仅仅是锁院子, 也并不仅仅是锁住了清秋。“锁”字暗示了李煜不幸的身世, “锁”住的正是词人自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归途无期, 所以, 这里的月是残缺的, 梧桐是寂寞的, 院落是深深的。“锁”字用得好, 是深院锁寂寞梧桐和清秋的倒装句, 而且, 赋情于物,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上佳境界。一个“锁”字冷冰冰地横亘在作者心中, 惊醒了多少梦, 平添了多少愁。

下片。命运如此, 寂寞如此, 无奈如此, 情何以堪?词人在下片就直接抒情,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正是离愁。但这种愁绪也并非离愁这么简单, 有更多的家国物象, 有更多的个人遭遇, 有更多的世事无常都一时搅合其中, 难以分辨, 也难以理清。所以, 在心头的别是一番滋味。“剪不断, 理还乱”, 用具有表现力的“剪”和“理”将那种抽象的愁绪具体化, 用动作的描写将那种“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烦闷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这正是李煜高明的地方, 他总是能巧妙地运用具象化的意象传达他内心复杂的感情和情绪。

三、教学反思

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李煜对“离愁”的描写。从汉代乐府就有用同音字“丝”来代替本字“思”的习惯, 并延为传统。这首词中李煜也用了丝来表思念之意, 但是他用得更有意境, 用“剪不断, 理还乱”来写那种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纷繁, 这样就把离愁的特点更加形象深刻地写了出来。他写“离愁”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 在《清平乐·别来春半》中说“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将离愁挥之不去欲休难休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抽象事物的描写和表达是个难处, 也正是应该让学生体会和学习的地方。

此外, 这首词抒情自然, 几乎像是脱口而出, 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浑然天成, 不加修饰, 此乃天份和情感所致。难怪有论者惊呼后主词乃为“天籁”。这类诗词不能仅靠理解, 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融进学习者的血液里。

在教学中, 要将通过讲的方式熏陶和通过读的方式熏陶结合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尽情熏陶, 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尚有欠缺, 他们往往能够感觉得到, 却往往说不出。所以, 最好还是以带有提示性语言的题的形式加以总结, 这样效果才更好。

摘要:诗词教学往往是令许多中学教师头疼的事, 讲清了词的意思往往丢掉了诗词的味道。我认为诗词教学要通过熏陶引导学生体验到诗词中生命的感发, 体会到诗词的魅力。本文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进行赏析, 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诗词中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篇4:独上西楼古诗

1.引导学生理解词人所抒发的亡国之怨、故国之思。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和鉴赏。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词人在作品中流露的忧时、怀旧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的意境。

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词作进行阅读与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虞美人》导入

2.李煜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精通书法、绘画、音律、诗文,词的成就为最高。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千古词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

2.学生听配乐诗朗诵。

3. 学生单独吟诵诗词。

三.理解赏析

1.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2. 词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请同学们看看上阕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 研讨与赏析

(1)上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问:为什么会“无言”?你会在什么时候 “无言”?

苏轼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感,柳永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恨,而李煜呢?更与何人说?要说什么?(先不要交代词的背景,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问:一个“独”字除了写出了孤独之外,还让你产生怎样的联系?(神情,步履等)

问:古人有登高的习惯,尤其在忧愁、相思、无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恋了?还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导继续分析)

第二句:月如钩。

问: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问:“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绪,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问:“寂寞梧桐”怎样理解?“清秋”是怎样的一个季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可联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此句。)

问:“锁”字是什么意思?(笼罩)什么不用“笼”?有何不同?

小结: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绪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还有什么?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请看下阕。

(2)下阙研讨、赏析。

第一句: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问:运用了什么修辞?你还知道那些运用比喻写愁的诗句?

问:“离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黄花瘦”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作品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样,因国家命运的改变而分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并与之比较阅读。

第二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将祖宗打下的江山丢了,自己也成为阶下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 小结: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四、巩固练习

1.学生齐读或背诵。

2.学生小结。

五、教师总结

1. 本词用以表达愁的意象(楼,月,梧桐,清秋)及表达的中心内容。

2.这首词既然是写“愁”的,为什么要用“相见欢”的词牌?

[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3. 请学生读板书(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外阅读李煜诗词。

篇5:独上西楼古诗

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仰视天空,残月如钩。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篇6:独上西楼古诗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篇7:独上西楼古诗

关键词:残缺美,形式残缺,色彩残缺,语言残缺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当你用华丽的词藻形容一轮满月当空时, 是不是曾想过这月如钩的凄美意境。断臂的女神阿芙罗蒂得, 断垣残壁的罗马斗兽场,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石雕的废墟, 经历风风雨雨的苏州虎丘山倾斜的砖塔, 江南水乡临河砌石堤岸的参差驳落, 这些都呈现出一种残存的、神秘的、历史的美。对当代的设计而言, 这种因残缺而产生的悸动是完美所不能代替的, 也是设计师不断挖空心思想追求的一种心灵上的境界。

一、残缺美在设计中的形式表达

残缺与完美相对, 是一切事物表象的破坏和不完美, 是事物的夸张或破坏, 是秩序的颠倒, 是心理的叛逆, 是与人们美好理想相背道而驰。那么它是如何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引起受众的注意, 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记, 甚至称这种残缺是一种美。

1.1残缺的形式在设计中的视觉冲击力

人对设计作品的反应程度来自于该作品外部对感官的刺激, 刺激越大反应就越强烈。人总是拿感受到的外部事件与固有的框架作比较, 这就是格式塔中所说的趋于完形。但是如果外部事件符合人对完形的预测, 时间长了那就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更不用说是感官上的刺激了。但是如果和这种完形不相符或者是违背, 有时候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因为观者从中得到了与经验不同的认识, 产生强烈的视觉表达, 从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强烈的视觉表达和新颖的构思通常是设计师用来打动受众的设计手段, 就是因为这样会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越强, 越能引起关注。就拿标志来说, 它是品牌的象征, 是产品性能的集中表现。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来说, 其标志是一个被挖空一块的苹果, 这个残缺的形式深深的印在了人民的脑海中。试想一下, 如果是一个完整的苹果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那它就太符合人们的思想构架了, 司空见怪, 一视了之。正因为这缺失的一块强烈的冲击了人们的眼球, 使得这个品牌脱颖而出, 成为世界电脑制造行业的龙头。

1.2残缺的形式在设计中的精神力量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看到美中不足, 不愿意经历与美好理想相违背的事情。但是当人们看见了这种现象或是经历了这种事情, 就会使心理的天平失衡, 产生冲突, 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强烈反应, 从而刻骨铭心。残缺的形式容易引起视觉注意, 更强烈、更突出、更有凝聚感。这时残缺的形式就不仅是完美的反面, 它本身就产生一种震撼人心, 醒世的美。这就是为什么完美的事物容易让人遗忘, 而残缺却能使人久久不能释怀。

残缺总能引起人们的怜悯之心, 有时还会映射在自己的身上。这时残缺美便成为一种意境美、品质美、真实美、想象空间的美。残缺美的设计作品往往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冲击着观者的内心深处。

二、色彩残缺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传统意义上, 美是一种白璧无瑕的完整和谐, 这种美固然可贵, 但可欲不可求。周遭的环境有美的一面, 但大多数是孤独、彷徨、混乱、扭曲、寥落等等, 这其中也有和完美不一样的另一种美。

2.1生活中色彩残缺的美感

“对河有一带高巍而蜿蜒的城墙, 带着懊丧之脸, 现着乌黑之黑。鲜明的苔藓, 更依依而耀丽。墙头上排着凹凹凸凸的城齿, 又许多已经年老而倒毁了。在砖隙之间, 长着短短的青草, 微风吹来, 它就昂首挥舞。在墙脚跟下, 堆叠着破碎的砖石及壁粉之类, 他们正迷醉着沉沉睡卧, 做彼青年期被箭垛时的痛梦”这是作家笔下的古城, 残缺的色彩和短垣的围墙正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在白居易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梦江吟》) .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残缺、破损、霉变、破落的色斑形成了一种美, 年代悠久, 色彩斑驳, 随残犹美。它传递着历史的积淀, 充满神秘和幻想。这是岁月的侵蚀, 令人梦魂萦绕。在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尽人意的残缺, 一开始会感觉到遗憾, 可是时间久了会感觉这种缺失呈现的是另一番风景, 更加耐人寻味。

2.2设计活动中的色彩残缺

设计中的色彩残缺是一种形的表现, 以残缺来写神是色彩中一个重要原则。色彩残缺是客观存在的物象, 神是反映在物象上的精神、情感和生命力。色彩残缺是展现于画面, 神是从画面形象中感知的。色彩的残缺呈现出起伏的变化, 抑扬顿挫的节奏, 历史的沉积。如在表现战争题材的招贴海报中, 多不用华丽的颜色和完整的形, 多用灰色调和支离破碎的不对称的形式来表达, 这种缺失往往是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和心理暗示, 这种暗示则是精神, 感情和生命力。

斑驳的色彩, 破碎的形体, 给人触目惊心是视觉冲击, 更能反映作品的精神内涵。《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的人群中穿过时, 给观众留下的不仅仅是怜爱之情, 更多是对历史, 对人生的反思。设计中对色彩残缺的应用正是对表达的精神的升华。

三、设计中语言表达的残缺意义

古人云“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易经·系辞》) 说的是著书、说话都要留有余地, 不要把话说完, 不要把意表尽。过犹不及, 要给听话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应留下一些空白, 省去一些内容, 让听者自己去感悟, 去品味, 去领会。设计中语言的表达也是如此, 不是尽善尽美就是好的。

3.1语言的残缺也是一种修辞美

古书《坚抓十集》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会稽天依寺有半月泉, 泉隐岩下, 虽月圆满, 池中见其半, 最为妙处。有僧凿开岩, 名满月。殊可笑。”此俗僧之所以“殊可笑”, 是因为他只知圆满是美, 不知“残缺”也是一种美。殊不知, 一钩新月也别有另一番情趣, 纤细的美, 残缺的美。

残缺的句子在一定的环境下包含着潜在的信息, 读者可以对这种潜在的信息加以想象, 创造性的理解和补充。句子不一定要说完, “在静静的小河边……”

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古诗中总是省略一些成分, 来达到使人想要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名词的简单排列, 通篇没有一个“美”字, 满眼尽是残破之象, 却把美表现的如此尽致。

3.2设计中语言的残缺表达

在许多公益招贴广告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句子, “如果你当时在那里……”, 设计者不会通篇的讲述, 而是让这短短的半句话来概括成千上万的可能性, 同时又给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使自己置身其中。

法国利朗牌香水的广告词是“在迷人的夜晚……”, 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 作者尽可能去想象在迷人的夜晚, 喷上芳香迷人的利朗牌香水, 然后去与恋人约会, 或去看电影, 或去散步, 或去歌舞厅等等, 都会使你产生魅力。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广告词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车……”, 缺少的内容可能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车, 那么它的外观不可能不漂亮, 它就不可能不安全, 不可能不省油, 不可能不舒适, 速度不可能不快”。

设计中的语言表达要尽可能的简洁, 明了, 还要给受众深刻的印象。语言的残缺所表现的形式和意义正符合要求, 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设计语言都要用这种残缺的形式。要随设计的主题和要表达的意义而定, 做到形式多样化。

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外表奇丑, 但心灵是美的, 他是美的残缺, 浸透着诗意的悲凉和命运的残酷, 他感动了亿万观众。设计中的“卡西莫多”同样感人至深, 无论是从形式、色彩或语言都打动着观者。让观者感受着那种把客观的缺失和主观的趋于完美相结合的冲击, 产生别样的感觉。设计要利用这种冲击, 这种不平衡, 这种可以刻骨铭心得感觉。

参考文献

[1]芜奋.修辞学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尹定邦著.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如何写好时政新闻下一篇:鹤山市沙坪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