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

2024-04-15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精选6篇)

篇1: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

论 文 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积淀了许多的文化瑰宝,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文化遗址。文化遗址作为一种文化实体有其直观性、多元性、不可再生性等特质。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口,文化遗址保护正遭遇着空前考验,本文从文化遗址的点、线、面即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风貌三个层次论述了作者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关键字:文化遗址 城市发展 保护层次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

我国现正处于建国以来国力的增强最为迅速的阶段,各大中小城市无不大兴土木,城市的规划发展可谓一日千里,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新商业街等成了城市规划发展、资源整合的典型模式,也成了展现一个城市的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城市竞争客观形势及城市发展价值观的引导下,必然导致旧城区、旧街道及旧宅的改造重建甚至拆毁。在面对新旧矛盾冲突时,由于我国文物保护体系的的不健全,受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偏少,造成了大量的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消失。而有些地方政府受政绩因素的驱动,在城市规划时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损毁古代文化遗址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文化遗址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不同时代的遗迹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对后人研究历史发展、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遗址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又担当着城市名片的功能,它们向外界展示着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文明,是历史长河中璀璨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几次民族浩劫对文化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果那些无法避免,那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还在破坏。现在保护文化遗址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遗址保护相互促进,如何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如何更完整、更专业的保护好文化遗迹也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特别是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合理的加强文化遗址的抗灾害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1982年颁布的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经形成。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城等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8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中已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仅有16处,占11.6%,目前正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的有46处,占1/3,两项合计不足45%,严重不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保护规划编制严重滞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编制亟须加强[1]。

《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我觉得这个方针涵盖了文物保护的几个重点所在,精辟准确,也应成为解决城市发展和

遗址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文化遗址的保护在范围上可以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所谓点就是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历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护法》规定要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是一般名称,“文物保护单位”是法定保护的名称;所谓线,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所谓面,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2]。

一、在点的保护方面是要扩大分级的范围,对现有遗址及传统民宅加强保护力,面对文化遗址,新建筑必须作出让步;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对古建筑进行巩固及改造,提高其实用性,改善居住人的生活质量。

现在对对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的保护虽然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为的破坏还是屡见不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谓“危旧房改造”中造成遗址损毁;二是在所谓“旧城改造”中以面盖点,导致了传统民宅的拆毁破坏;三是在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不当,波及了文物古迹;四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文化遗产毁坏

[3]。例如,“‘南京市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市清代住宅’的牌子悬挂在老宅门口,外墙底部的石条高及人肩,红色的‘拆’字被刷在上面。此处民居在2007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的文化遗产拆毁之多、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自1980年以来,已经被拆毁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个、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文物点160个,约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1/6”。一些文化遗产所在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政绩,擅自改变管理体制,把文化遗址交由公司承包管理,采取掠夺式经营,导致破坏事件发生。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管理,细化城市规划开发项目管理细节,对涉及文物保护的特殊项目应特殊监管,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要完善文物保护监管体系,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为民众的文物保护监督功能提供一个敞开的窗口。

二、在线的保护方面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对现有传统街区合理开发利用,对特色街区应以修缮巩固为主,历史建筑重建为辅,提高城市文化底蕴,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美国学者威廉·怀特曾说过:“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又说“街道是留下记忆的空间”。清明上河图也反映了宋代的城市

街道生活„„街道应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因为街道生活是城市物质景观和人文景观最集中的体现。保护现有的近代特色街道和恢复历史上某种风格的街道,应成为城市发展中实现文化遗址保护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两种极端方式都是我们应该摒弃和反思的,一种是对近代老街道、特色街区大拆大建,一味追求高层现代建筑;另一种是不顾历史渊源、地方特色而牵强地模仿宋街、明清街甚至汉街、唐街等,只是追求形似,劳民伤财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文化传统街道在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研究、美术、建筑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典型代表就是北京的四合院、浙江的乌镇等,但是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当地特色街道值得保留、利用。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时不能意识到这点,对老街道进行商品房开发,导致大批古宅、道路、水井、古树被破坏。针对现状可以认为,对该保护的街区不能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其保护整治是不能以追求利润作为开发目的的。有些城市在开发时,虽然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制定了相应保护规划,但在运行过程中开发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是不断修改规划,其结果还是导致保护区面目全非,没有真正实现保护的目的。正确的作法是应该由政府主导,以保留古民宅群原风原貌为指导方向,按着规划的要求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按规划实施。历史文物保护区内整治不可大拆大建,要采取逐步改善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愿,保护居民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以“政府出资为主,居民出资为辅”,按“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运作,渐进改善”的方式,作好保护区的保护整治工作[4]。

在恢复历史特色街道时,要有据可循,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事件,充分收集史料文献,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不能一味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仿古造古,哗众取宠,而且切忌“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现象的发生。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新建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许多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所谓古街,致使文化遗址保护和商业开发误入歧途。有些地方政府觉得维护历史传统建筑费时费力,见效慢出不了“政绩”,所以出现了大批用现代材料、色调花哨的仿古建筑群,大批小镇、老街、民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同时,同一座城市中其它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却惨遭破坏。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楼阁、庙宇等得以重建时,现存文化遗址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完全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实际上是文化的无知。

三、在面的保护方面,应维持城市的文化风格统一性,做到统一规划、有序进行,在城市建设格局方面加强创新,既能有效地保存城市文化面貌,又不阻碍现代化经济建设。

现在具有完整古城风貌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带来大量的建设,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而整体保护是古城风貌保护的主要原则,大量的古迹应受到重视,构成环境的建筑物须严格保护其外部传统风貌,古城内一切新的建设必须在高度、色彩和形式上协调。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交通流量的增加,是对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的传统风貌的主要威胁之一。开辟新的发展区成了当务之急,新区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在旧城外另辟新城,如苏州、平遥古城的发展方式;另一种则是以老城为中心向外环呈辐射发展,欧洲许多历史性城镇就是依据这种模式发展的。但建立新城时还要兼顾旧城区的改造,旧城区大多因缺少资金而呈衰败面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在对南阳、商丘、绍兴等地在调查中发现,古城区内居民对全盘保护古城持怀疑甚至有敌对的态度,东京大学铃木充教授认为这种情绪在日本也存在,要改善旧城的居住质量,这在华盛顿宪章中被列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古城内的城市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大型工业项目,特别是有环境污染的项目,必须迁出,小型的无污染街道工业可允许保留鼓励发展与传统或旅游有关的手工业,建设与历史文化相宜的旅游和文化娱乐设施。

在保护城市整体面貌时,要注意近期、中期、远期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期阶段,主要是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防止人为破坏,包括严格控旧城内的新项目建设,对占用文物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强行搬迁,合理加固整修岌岌可危的文物古迹。中期,调整老城内的用地结构,结合新区建设,控制老城内的人口容量。远期,各项文物古迹全面整修,有些已不存在的古迹可视需要重新恢复,居住区的改建全面完成,老城内的旅游设施得到很好的建设[5]。

现在国内有很多城市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以保护城市文化遗址,传统风貌为主旨,协调现代化发展与保护旧城的矛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辩证统一,是居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gb/cityherald/2006-12/05/content_1050983.htm

[2]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年18卷6期.9-13页.[3]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城市规划.2007年31卷5期.9-23页.[4]汤志平、董鉴泓.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策.城市规划汇刊.1991年1期.28-34页.[5]王景慧.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篇2: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

桂东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实施文化强省,推动桂东县的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根据郴州市政协4月18日召开的文史工作会议精神,及5月13日传真函件的要求,5月中旬至6月中旬,桂东县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组织了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就“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组得到了县政协主席业军的高度重视,安排了副主席邓青青、正处级干部黄仁亲带队。

调研组人员先到炎陵县、永新县、井冈山市学习考察取经二天。之后,深入到我县的普乐、沙田、沤江等镇及县纪念馆,实地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和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和收集了有关领导(包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雷纯勇一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社会贤达以及乡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梳理总结和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文化遗址的基本情况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边陲,井冈山的南麓,东北至东南分别与江西的遂川、上犹、崇义三县接壤,南、西、北,依序与汝城、资兴、炎陵三县的土地相连。

1452平方公里土地的桂东,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任弼时、罗荣桓、王震、萧克、滕代远、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桂东是井冈山的前哨;桂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3月28日,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率领工农红军从炎陵中村进入桂东四都开展革命活动。两天之后,到了沙田。4月3日,毛泽东在沙田圩后的老虎冲三十六担丘颁布了着名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沙田期间,毛泽东组织开会、演讲,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桂东县工农兵政府(桂东县苏维埃政府)。

1928年7月,朱德、陈毅率红军攻打郴州受挫。为了保存实力,两位高级将领审时度势,率军于8月3日撤到桂东整修,部队分驻沙田、普乐、新坊。期间,在桂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在万寿宫召开了红四军第四次党代会、士兵代表大会(8月16日),组建了湘南红军游击队(队长唐天际),开展了游击战争。朱德在东水刘家祠亲自主持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并成立了桂东县第一个乡党支部――东水乡党支部。

1928年8月19日,毛泽东从炎陵的大院经黄洞,前来桂东迎还朱德、陈毅的红军大队。23日,在唐家大屋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议决重返井冈山。24日,撤离县城,在三台山激战至傍晚。次日,经寨前、新坊、普乐,进入江西崇义、上犹,实现了“井冈山第二次会师”,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5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从炎陵进入桂东,攻克县城,歼灭敌人,释放革命干部与群众。

1934年8月12日,从江西突围出来的红十七师、红十八师官兵9700余人,来到桂东寨前圩,由萧克、王震等高级将领按中央训令,宣布红六军团正式组建,并誓师西征,揭开了长征的序幕。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后,桂东成了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的中心。湘赣省苏维埃教育部长、毛泽东的老师方维夏就跟随红四团红军,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的红军……他们与当地游击队在桂东东西两边山及周边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争。方维夏、蔡会文1936年就牺牲在桂东的普乐山岭。

来过桂东的红军队伍还有很多――红三军团(彭鳌),红七军(邓小平、张云逸)第五十八团进入青山宋家、彩洞……

桂东沙田万寿宫还是新四军留守处;桂东四都、青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上将战斗过的地方,桂东是湖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

市政协调研组认为:桂东的红色文化,种类多、渊源清晰、时间最连续,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的地方坐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渊源;其珍贵的历史,独一无二。

桂东,到处红彤彤。您只要踏上一步,就会踏上红色的印痕。遗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点多面广,数量多,全县15个乡镇都有。桂东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上百处,主要的红色文化遗址27处。

1、红色文化遗址按类别分: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1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万寿宫、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唐家大屋与杨岸、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1处。即:大岭坳战斗旧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沙田戏台、同益店、寒岭界战斗旧址、城隍庙、毛泽东警卫排驻地旧址――母公祠、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方维夏牺牲地――仙背山、桂东武装起义旧址石围里、陈奇烈士故居。③革命领导人旧居1处,即邓力群旧居。④纪念设施4处,即: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塑像、第一军规广场、桂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2、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级别分为:①省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8个,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含沙田戏台)、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含唐家大屋、城隍庙)、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四军普乐活动旧址群(含:红四军军部――东水老屋、红四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兵工厂旧址、朱德居住旧址)、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含:寨前圩、朱氏祠堂、扶氏祠堂)、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毛泽东活动旧址――同益店。②市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2处,即:陈奇故居、邓力群旧居。③未定的12个。没有国家级红色遗址文物保护单位。

3、红色文化遗址,利用级别情况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唐家大屋、城隍庙、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即邓力群旧居。未定级别的20个。没有省级的。

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现状、发展情况

(一)保护现状

1、遗址保存完好的有2处,即第一军规广场、桂东革命烈士纪念碑。

2、遗址保存较好的11处,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万寿宫、沙田戏台、同益店、唐家大屋、城隍庙、毛泽东警卫排驻地旧址――母公祠、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邓力群旧居、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塑像。

3、遗址保存一般的4处,即:桂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兵工厂旧址、红四军医院旧址。

4、遗址损毁严重的有10处,即:陈奇烈士故居、大岭坳战斗旧址、湘南游击队组建和授枪旧址――文昌阁、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杨岸、寒岭界战斗旧址、龙溪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湘粤赣边区游击队总部旧址――赤水仙、方维夏牺牲地――仙背山、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旧址――桃寮、桂东武装起义旧址石围里。

(二)开发利用情况

从以来,桂东县共投入了资金3千余万元,用于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发展:

1、在沙田镇,兴建了第一军规广场、第一军规纪念碑等配套基础设施,修缮了万寿宫、沙田戏台等。

2、在流源乡,修缮了邓力群旧居,建造了小广场。

3、在寨前镇,建造了红六军团誓师西征的雕塑。

4、在县城省级森林公园三台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完善了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一些配套设施。

5、即将竣工的有三台山烈士陵园文化墙。

军规广场、纪念碑、烈士碑、纪念馆等红色设施的建造与完善……不仅彰显了桂东浓厚的红色文化,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桂东轰轰烈烈的红色文化历史,而且成了县内外、省内外人们瞻仰、祭扫、缅怀与寄托哀思的圣地,成了人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与圣地。

三、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的领导、部门的领导,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文物法规意识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保护的重要性,认为保护是一个包袱――保护要花钱,只算眼前经济账,不考虑桂东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

主要表现:一些乡镇、乡村的红色文化遗址受到冷漠,如: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兵工厂等。许多人认为保护是政府的事儿,与己无关。屋内、屋外堆放了农具、杂物等,严重影响墙体,房屋漏雨,墙体坍塌,没有人维修。任脆弱的红色文化普通建筑风雨飘摇。

2、文物保护机构势单力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全县设有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与纪念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有7个编制,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所2 人,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与所承担的`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繁重的保护工作任务极不相称。

纪念馆(含沙田)临时讲解员的工资待遇过低,试用期每月800元,期满后每月1000元。由于待遇低,流动性就大,直接影响红色文化宣讲质量。

十几年以前,桂东成立过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可由于领导的经常变动,管理委员会等于虚设,工作没有启动。

3、文物保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保护工作不到位

桂东是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县级财政除了每年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外,再没有预算钱来实施抢救和保护。省、市没有固定的文保经费下拨,每年得写报告去争取三五万,争取来的经费也不单纯是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还要用于古建筑(聚龙居等)文物的保护。

可以说,省、市两级拨给的文保经费,对于拥有浓厚红色文化,拥有点多面广的红色遗址的桂东来说,保护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所以,桂东的红色文物遗址保护乏力,保护设施简陋,保存条件也差,一些馆藏红色文物已移放到国家、省、市妥善保护与管理。一些散件红色文物也无钱收购。一些馆藏的文物急需修复,也无钱修复。

4、文物保护工作不具体,不细致

一些产权没有置换的红色文化遗址,本应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由于缺钱,没有公布。在普查的纸面上做保护,实地当中却没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

保护经费的紧张与缺乏,不少红色文化遗址保护难以真正落实到乡、村、组、户。

5、全县城乡建设,没有真正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整体规划

市调研组专家指出,桂东城乡建设规划不科学,红色文化遗址主体、标志不显眼。比如:沙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纪念碑、同益店、万寿宫等,被周围那些高楼大厦圈围了起来,标志物淹没在圩镇,让外面的游客不易看到。

6、对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对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处罚,执法权有的属于公安;有的属于工商、环保;即使属于文物部门执法的,也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因而出现了县级执法乏力、不到位现象。

7、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策研究不够

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没有跟踪落实;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争取资金来保护红色文化遗址。

8、开发利用不理想,红色文化展示的方法单一

市政协调研组指出,走进桂东,一路感受不到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也看不到多少红色文化的标志。

四、保护、开发红色文化遗址的建议与对策

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红色文化遗址没有了,红色文物被掏空了,那么,红色文化的桂东就等于是一个空架子,红色桂东谈起来,也显得苍白。

因此,要转观念,强认识。要下大力气,采取得力措施进行保护。要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作为桂东,乃至郴州的一项红色文化事业来抓。既抓红色文化遗址硬件保护,又抓红色文化软件的保护。

通过保护与开发,把桂东办成郴州红色文化的高地,郴州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议:

1、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只有保护好,才能更好地为桂东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它来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廉政教育。

为了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址,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场电视墙等媒体,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升全社会的保护观念。通过宣传,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不搞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就愧对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通过宣传,让人们深深地懂得,保护不单是政府的事儿,居住红色遗址房屋的业主有责任,全社会有责任;通过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的认知度,增强人们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法制观念;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加大桂东红色文化对外的推介力度,提高影响力,引起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的关注与重视。

2、理顺体制,加强文保管理机构力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建议桂东文物保护管理所单设,并更名为“桂东县文物保护局”。机构编制与其承担的职能任务相适应,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文物鉴定、技术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执法等工作。

提高纪念馆临时讲解员的工资待遇,确保讲解员的稳定性,以提高讲解员演讲的技艺与水平,增强红色文化宣传的效果。

启动桂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过去,因人而定,委员会形同虚设,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建议委员会由单位――党史、文化、广电、文物、文史、宣传、国土、公安、发改、民政、旅游、建设、规划等组成,由一名县领导分管,具体抓,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整合各部门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保护责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的投入

一是对我县未定级别的12处红色文化遗址向社会进行公布,要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1处1年1万元),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对桂东这样的国家贫困县给予文化保护经费的倾斜,文保经费固定拨付给桂东;三是向上争取国家补贴支出的免费开放资金能一视同仁。四是积极争取红色旅游开发资金。

市政协调研组指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要多投入。建议从“城市发展基金”专项资金中单列“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资金”来加以保护。

刻不容缓的是,县里再贫困,也要调剂出部分资金,撒点胡椒面,抢救濒临倒闭的红四军军部旧址――东水老屋、红四军兵工厂旧址、红四军医院旧址,修葺好红十五军军政委、桂东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奇的故居。让红色文化遗址不垮、不倒、不烂。

4、转方式,创机制,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做细、做实

进一步挖掘出桂东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搞清家底。划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区域,增加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碑、牌标志。

推行乡、村文物协管员体制。给乡、村、组、户一定的补偿经费,明确看护责任,让他们加强日常管理――让脆弱的红色文化建筑房子能透透风,换换气,屋内有人经常打扫,屋外有人清理;漏雨了,有人检瓦;墙体坍塌、损毁了,有人维修;有破坏的现象,有人制止,有人举报。

特别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城乡建设中,将危房改造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有红色文化遗址尽可能进行产权置换。

5、编制好桂东县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整体规划

为建立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议抓紧编制好桂东县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即文物保护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中。

在规划上,市调研组对桂东谈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即:红色文化与绿色资源、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一起来规划。走科学规划之路。实施中,主题突出,分步进行,一步一个台阶。打好“红”、“绿”两张牌,把桂东打造成红彤彤、绿幽幽、健康康的美好地方。

6、加大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

县文物保护所(或文物局)要经常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巡查,加大红色文化遗址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保护区域内有建房苗头、及堆放杂物的现象,要及时提醒乡镇、单位或业主。对保护区域内的旧房,多做思想工作,尽可能进行产权置换。不能置换的,拆旧建新时,坚决杜绝原址上重建。

7、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政策的研究

为了桂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要抓住我县红色文化特色,聘请省级文物专家编制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

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政策研究,积极申报“国字牌”保护单位,在一二年内实现零的突破。在申报时,把与之相联系的红色文化遗址,一并打捆包装进行呈报。()要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纪念地旧址群、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活动纪念馆和毛泽东迎还红军大队旧址群、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誓师西征旧址群列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重点。

市里专家说,桂东是工农红军长征的始点,意义非凡。红六军团誓师西征旧址,应该及早恢复重建,科学复原古戏台等设施。

要加大桂东申报“国保”单位的力度。为了申报成功,委任精兵强将,在申报过程中,搞好跟踪和后期管理,衔接好,落实好。争取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来解决桂东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中财力严重不足的瓶颈问题,改善硬件建设,促进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

文物保护所(或局)与旅游局要联袂争取红色文化旅游资金,做活、做好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这篇文章,把桂东重要的、有影响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旅游发展优势。

建立多方位的投融资体制。吸收社会基金,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亦可以奖代拨,比如:寨前的朱氏宗祠、扶氏宗祠的红色文化遗址,由他们维修,然后拨款奖励。还可向产权单位(户)伸出橄榄枝,合资、合股,共同开发红色旅游。总之,就是要酿造出一个社会关注、人人关心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的格局。

8、丰富红色文化展示的内容与方式

篇3: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

一、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的关系

一个城市历史遗址留下的建筑和空间环境, 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根。城市历史愈久远, 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愈深厚, 城市的形象就愈明确。随之, 城市的可识别性就会增强, 能有效防止城市形象趋于雷同, 还能为城市发展留下宝贵的区域文化财富。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 城市发展必然对规划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址产生影响。

城市的现代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高涨时期, 也曾进行过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 当时人们对现代化热情高涨, 盲目的拆毁严重损坏了城市的历史布局, 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超高层的现代建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 来势之猛, 规模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这时我们城市的管理、设计者们尚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这导致了城市建设理论的滞后, 城市发展规划滞后, 在这种局面下,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文化遗址难免不被毁坏。

2. 城市发展需要保护好遗址、遗迹所映射的历史文化环境。

城市的今天是长期历史沉积形成的, 是历史传承、变迁乃至创造的过程。城市现状只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片段, 所以现代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完全打破或推倒原有固化的遗址、遗迹及其环境风貌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如意大利的米兰、法国的巴黎等都是如此, 它们都在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 充分地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结合, 最终使其成为世界城市的典范, 为城市再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 令人担忧的是, 时下我国许多城市改造中对历史遗留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只是简单地将国家挂牌的遗址进行保护, 而与之相依存的古建筑环境却被损毁, 只留下孤零零的建筑物被极不协调地安排在现代建筑围合成的新环境中, 导致城市历史文化遗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被扭曲, 甚至消失。因而, 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中遗址等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问题, 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城市文化赖以存在的根源。

3. 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需借助于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

城市发展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遗址等所表达的历史文明都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 将其共同融入城市发展需借助于事前的统筹安排、事中的修正执行、事后的保护控制等措施。制定并实施城市规划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二、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相和谐的规划途径

城市发展与其赖以产生、存在的历史及文化不可分离,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对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文物遗迹的保护问题, 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灵魂。在找寻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相和谐的城市规划模式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尊重原有的城市建筑环境, 全面、准确传达城市历史文化

遗址的文化信息。新的城市建设都是在原有的人文环境中发生的, 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个人文环境。这里的城市人文环境往往是在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与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遗址作为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只有在这种大的城市人文环境下才能完美地展现其魅力, 展现城市特有的人文景观特征, 从而树立独立的城市形象。脱离了这种城市人文环境, 文化遗址存在的意义也将消失。

2. 注意控制周围建筑物的高度, 保持城市历史文化遗址的天际线。

一个城市中独特而重要的文化遗址, 一定要保持其天际线的完整。因为, 城市文化遗址的建筑天际线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特有标志, 也是确立城市形象最直观的视觉因素。如水城威尼斯所特有的天际线, 一眼就可以辨认该城市的个性, 还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对城市的天际线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城市文化遗址的建筑天际线控制, 尤其是突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址, 控制其周围建筑物的高度以配合主要建筑物, 是处理城市历史文化遗址与环境规划的重要措施。

3. 设计“弹性空间”, 保护单体建筑形式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址。

很多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是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在城市中出现的, 在建筑本身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周围新建筑的关系, 尽量使旧建筑保持其空间环境的完整性。在被保护建筑的周围, 新建筑的高度不要太高, 最好不高于旧建筑, 从而使其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色彩也尽量取得协调, 如果强调新旧建筑的对比, 则应加大两者之间的差别, 以求得反衬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最好还是在新旧之间留有一段“弹性空间”, 避免两者直接发生矛盾和冲突, 起到空间调和作用。这种“弹性空间”通常可以通过绿化获得。但绿化时要注意绿化植物的形体大小、色泽、质感等, 以求得环境空间的协调。否则会使旧建筑环境遭到破坏。

篇4:文化类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文化类遗址;保护与开发;还原历史;旅游开发

0.引言

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当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状况。它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和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因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开发资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对文化类遗址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只从表面、短期效益看待遗址旅游开发问题,致使文化遗址的保护是举步维艰。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文化遗址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遗址保护和创造经济价值这对逐渐尖锐起来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来解决。如何在保证遗址资源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还文化类遗址一个真实的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1.文化遗址现状存在问题

1.1遗迹破坏严重

如今的文化遗址大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破坏严重,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都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有些文化遗址甚至有些建筑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废墟。现在参观者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石碓或者一些仅有的历史痕迹,对这些遗址的建筑原貌、历史风范已经是难以寻找,因而难以深入理解这些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兴趣。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或者当地的流传来回忆当年的色彩。

1.2周边环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已把文化遗址掩盖,当今的发展已经侵入到文化遗址区域中。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现,以及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存在,使得一些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差到极点。

1.3污染严重

文化遗址的污染包含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文化污染,其中包括毫无顾忌的无根源宣传,大肆的吹舞。其次就是水域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这些都影响着文化遗址的保护。

1.4交通组织落后

大多数文化遗址位置较为偏僻,所以道路交通组织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譬如政策、资金、及开发观念。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开发前景基础薄弱,影响到文化遗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1.5景观的参观性差,内容少

由于前期人们对文化遗址的不重视,当今未开发的文化遗址大都没有景观设施,更没有很大参观价值。仅剩的一些建痕迹不足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保护,既然是一个文化遗产,那么还原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2.1实地调研,全面分析,科学论证评估,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对任何一个文化遗址的开发都应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分析其历史性、真实性及可塑性。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作出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修葺方案,没有毫无依据地只凭主观想象将这些建筑人为美化或丑化,失去了历史真实感的文化遗址将难以吸引游人。对现状及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估论证,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没有破坏的部分仍然坚持保护原则。对周边影响文化遗址的东西要进行改造,尽量让其融合到文化遗址中,对影响较大的,不便融合的应进行清除,重新规划治理。

2.2改善周边环境

针对目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在周边种植,建立防风固沙林,位于上风向污染源进行关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3道路交通改善

对于偏远地区的文化遗址,可根据游览和生活的需要改善交通组织,应将交通路线分为游览路线和公共生活生产路线。两条路线互不干扰。这样既满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又能满足遗址的开发。

2.4加大景观投入

为了给游客提供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应对文化遗址加大景观投入,包括小品及服务设施,使展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观赏价值。

3.文化遗址,促进旅游开发。更得到有利的宣传和发扬其历史价值,文化特征和意义

3.1文化、功能上的合理定位,未来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城市性质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遗址的开发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

3.2游客定位准确。比如游客的年龄构成、本地与外地游客的比例构成、潜在的游客构成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区具体的主题内容和具体的配套功能设置等。

3.3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4.结语

在传统的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现代手段恢复、再现历史,加之专业合理的景观规划、科学完善的旅游系统管理。引导游人投身历史、感受体会历史,品位解读文化内涵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文化遗址的自身价值和独有特色得到充分的继承、发扬。

文化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嵩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3.

[2]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4]郑向敏.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04.

篇5: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而服务的,将工业遗址文化作为中心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其周围环境中要充分使用环境美学的理念进行规划,如建筑物的形式、结构、色彩以及采光等。在整个景观中的绿地和道路铺装设置也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在对工业遗址文化为主体的城市艺术景观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在遵从人景和谐、环境优美、放松舒适以及体现场所精神文化的理念,将工业遗址真正的融入到城市文化中。

3.2突出重点,协调整体;尊重场地,合理配置

东北有很多大型且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址,在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时,需要对其主要核心进行突出,要紧紧围绕工业遗址进行景观设计。实际设计中,要主次分明,不可局面规划,而要在整体感官上进行协调。在设计景观时还可以就地取材,用旧工业元素进行景观的装饰。同时,对于老工业遗址合理的更新改造也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改造性再利用的理念。

3.3保持经济性、实用性与永久性

公共景观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在设计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好的设计。很多工业遗址中的工业建筑都可以进行稍微的修缮,就可以建设成为当地城市工业历史发展的展览馆或其他用途的建筑空间,这样就提升了公共景观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4结语

通过对工业遗址文化作为主体的公共景观进行设计,能够尽可能的保护当地的工业历史文化,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城市遗留的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中,东北地区的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而正是处于这个时期,才需要将历史遗留的工业文化和精神进行保护,形成历史脉络和记忆,以此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廖九阳,耿雪.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在转型中留下辉煌的记忆[J].中国政协,(14):38~39.

篇6:古代遗址与现代经济发展议论文

近日,据新闻报道,西安某地抗日遗址要被拆除,建造新的娱乐中心。就此,人们议论纷纷,大约可分为两派,赞成和反对。

大部分人是反对的,因这是片承载过屈辱,见证过暴行的建筑。日本人面对如山的铁证仍然不愿意谢罪和赔偿,如果这样一个无法抵赖的证据忽然被抹去,他们在梦里也会笑出声来的。

有人因此感叹,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遗址是见证历史事件的证据,更有的是国耻的证明,拆了它们等于毁灭这些证据,遗忘历史。这样的说法,引起了行商之人的不满,他们认为拆除遗迹并不是要遗忘历史,正因为历史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我们才更要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历史终究已成为历史,我们并不能只停留于过去,要向未来看齐,做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事,为人民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对此,我的看法是,在不伤害遗址原貌的情况下,对遗址进行整修。如果说对危房旧楼的拆除是一种推陈出新,对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的.拆除是一种富国强兵的方式。那么,我认为,拆除遗址,无疑是一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自虐行为,从中暴露出的拆迁乱象是何其的触目惊心。

对拆迁者而言,他们的理由无不冠冕堂皇。都是什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发展。关键在于,那些遗址的存在妨碍了他们的利益——肯定是经济利益,还有其他的一些利益。只要挡了他们利益的道,什么“人民耻辱的见证”,“民国文化遗产”,“如此重大具有极高价值的原始文明场所”。统统都要毫不留情的用推土机对付。所以,这并不是健不健忘的问题,而是谁的利益优先的问题。那些笃定要从拆迁中获益的人的利益,显然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并不是天然一致的。而一旦他们认为必要,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上,不惜以牺牲国家民族的利益来确保自己的利益。

其实,那些历史遗址的存在,并不会妨碍到经济的发展。如果加以整修,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把那些历史遗迹都变成文明景点的话,我相信其中的商机绝不会低于什么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的。

我不相信有什么所谓的娱乐场所所带来的收益,会超过这种历史的价值。更何况这种价值是可以贩售的,是会带来超出我们想象的利润。因为全世界的消费场所不都一样嘛,今天就算你盖了一个全亚洲最大最豪华的娱乐中心,很快的,明天又有人超过你。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上一篇:金融业务练习题下一篇:《橘子老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