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发展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城市文化发展范文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 现代城市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而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所谓先进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与各类思潮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它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文化是指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善良、诚信、道德的颂扬,体现于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科学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以及唯实求真的探索精神。

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凡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则出现昌盛繁荣。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的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改革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没有这种科学求实、催人奋进、具有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这个常用指标外,还用了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也就是把生态质量、文化质

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创新城市管理理念 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作为政府管理城市的主要职能部门,城市管理局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城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与转变,保障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一、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的转变

作为城市管理部门,要有城市管理的“当家人”意识,把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都看成是自己的责任,纳入自己思考解决的范畴;要积极面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城市环境秩序为主线,以人为本,以变求变,以新对新,努力拓展城市管理新领域,切实营造亲民爱民、全民参与、共建和谐城市、共享管理成果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提前管理、全程管理意识,让有效的城市管理贯穿于规划、审批、建设和日常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加强日常巡查工作,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有计划地对城市管理各类部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不断赢得城市管理工作上的主动权。要冲破思想“禁区”,从“等布置、等安排”转变为从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根据城管工作实际和广大市民的需要力求工作上有独创性、超常性、开放性,促使城管工作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实现从分散向合力转变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要加强工作联动和信息互通,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工作联动机制。要建立规范和标准,建立协调体系和巡查监督机制,实施条块结合、绩效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合力推进、良性互动、积极谋划、多方举措,抓好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四、实现从经验向科学转变

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效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要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全新的思路来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要着眼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致力于规范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向体制变革要效益,向机制创新求突破。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大胆探索新思路、新举措,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开创城管工作的新局面。

五、实现从粗放向精细转变

要坚持建设管理并重,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环境持续改善。要以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重点,整合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再造管理流程,推动数字化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坚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促进管理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六、实现从突击向常态转变

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与运营市场,建立城市公用服务市场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实现城市这块特殊的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和手段,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把工作重点放在分析问题原因、制定长效预防和治理措施上。要立足于“城管所能、社会所愿、政府所想、法律所依”,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法规、出台政策、加强监管手段等措施,积极推行长效型管理模式。

第三篇:城市发展与宜居城市建设

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国家公务员网2010-12-09 浏览: 14197 【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打造宜居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而巨大贡献,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人口的大量聚集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导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

造成许多城市出现“城市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和形象,盲目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人口密度不断加大后,各种社会矛盾相继凸显。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极为不合理。而项目完工后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跟进,加重了城市环境资源压力。

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光体现在城市规模和繁荣程度,更重要的是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在事关百姓生活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权利(错别字,应改为“全力”)打造百姓满意的宜居城市。具体而言:

打造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各级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的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收益者,正在城市建设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唯GDP”的观念,把建设民生工程、百姓满意程度作为领导干部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

打造宜居城市,合理规划城市建设是关键。在执行城市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严格的项目审查和规划,相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小组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审查项目是否会对百姓的正常生活生活造成影响,经过项目可行性论证后,相关部门协同专家小组对具体的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划,包括项目建设的目标、手段以及后续的民生保障。此外,组织人员深入群众,听取民众意见,采纳合理建议,对引发广大群众不满的项目必须坚决终止。通过专家论证、民主评判,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打造宜居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政府应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资金投入满足建设需求。改革资金投入方式,使资金在阳光下运作,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规范、长效,为人民群众营造舒适幽雅的居住环境。

城市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转变政绩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发展和百姓满意的双赢!

第四篇: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 首提“幸福城市”概念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2010-05-11 08:57:46[发表评论]

新华报业网讯(记者刘海琴仇惠栋)昨天,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评价中心出台了《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该报告中提出了2010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几大挑战,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城市发展面临五大问题

报告中提出了今年我省城市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如扩大需求受到制约、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城市转型显得滞缓、城镇发展问题增多、城市文化保护不力等。

报告显示,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但近几年仍然存在扩大趋势,2007年为2.50:1,2008年为2.54:1,2009年又扩大到了2.57:1。报告对现有的文化保护提出批评,由于现在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是建立在完全商业化的机制上,到处大拆大建,使得城市文化得不到应有保护,城市文脉发生断裂。城市变得越来越雷同,越来越单调,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立交桥成了普适风景,而曾经熟悉的城市记忆、文化街区、生活环境正在消失,使得城市变得陌生。

何谓幸福城市

报告对我省城市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低碳城市建没、加快智能城市建设,并首次提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概念。

何为“幸福城市”呢?报告中指出,幸福是一种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的、甜密快乐的感觉。幸福城市是集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城市,幸福城市给市民提供一种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的生活。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生存型城市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城市转型,加快幸福城市建设。

报告中认为,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6475美元,城市的水平更高一些,已经具备了建设幸福城市的良好基础。加快建设幸福城市,必须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更大实效。要继续实行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的相关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市民收入,使发展成效真正体现到市民福祉的提高上。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成果,以民生福祉倒逼城市转型。

同时,报告中建议,应该制定包括主客观指标具有人本特色的“幸福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幸福的指挥棒交到百姓手里。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愉快感、舒畅感、甜密感,让每一个市民都能分享幸福城市的幸福。

第五篇:努力推进城市向新型宜居城市发展

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指导老师:姚贱苟

摘要:

随着时光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已经转到21世纪的历史车轮,为我们追求新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城市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小乡镇到小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从来就没用停止过。当新世纪的来临,全球化的加深,对于新型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发展战略都有了新的改变。由于工业的发展带来种种城市病,我们不得不慎重的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二十一世纪以前,是城市患病的时期,二十一世纪到来,是城市治病的时候了。我们不断的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创新和发展。宜居城市,一个新兴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追求,更是每一个市民的期盼。推动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了。

客观上来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宜居性。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实践,早已经开始。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连市,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崛起,改变了过去城市发展的老思路,老模式,把环境的整治,美化,保持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真正的花园城市,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大连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宜居城市。浙江小镇千岛湖是从一个传统乡镇转变为现代旅游的黄金城市,城市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围绕着美化环境,保留历史文化,保护山水景色,提供优良服务等,也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一句城市。

总之,宜居城市这一理论的出现,是城市管理理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的一次重要转变。

二.宜居城市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工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城市问题不断出现,道路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就业紧张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每一个城市的共同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变化,人们必将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人居环境和生存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经历着发达国家已经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面临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正在急切地探索中国新型的精明增长城市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在这场浪潮中,大量城市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把城市“做好”。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普遍开始重视宜居城市建设,近两年之内已经有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因此,宜居城市建设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观念的提升,是城市建设目标质的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

2007年5月30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发布,《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

出台是关于我国城市环境的一大进步,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

宜居城市分为三类: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和宜居预警城市。

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他们分别是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另外,该标准还根据“水桶短板效应”原理,设置了几项否定条件。宜居指数得分大于等于80分的,只要有任何一项否定条件,就不能确认为宜居城市。

我们不能说给宜居城市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宜居城市对于城市的要求是高的。城市富裕,环境优美,绿化程度高,就业环境好,公共安全稳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宜居城市理念的意义

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城市化进行到如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具有深远的影响。 宜居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当然不可能预知未来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全部。但是通过宜居城市发展的数十年的成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宜居城市理念的提出的深远影响。

宜居城市是一场深远的革命,它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策略,将进一步的改革创新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城市管理方式和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形成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布局。

宜居城市的发展,将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生活环境的高要求,真正的通过城市的变化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潮,我们可以想象,宜居城市的理念将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

宜居城市是21世纪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城市一句质量高低直接代表着城市的争议发展观念,代表着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反映着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生活质量,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因此,一个城市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居城市,对于其是否具有竞争力,吸引力,发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 如何向宜居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向宜居城市发展,一定要理论先行,实践论证,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走向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

一定要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不能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长,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结合。系统的整体的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土地使用等,搞好城市规划,把建造生态宜居城市中的生态二字放在首位。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不能鼠目寸光的看到近几年的效益,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规划。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政府,管理者要在城市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上特别关注,需要建立起城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编订城市环境法规。注重城市的绿化,建立城市边缘森林等,要把城市规划和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大自然引入城市。在工业和环境的矛盾上,要根据生态环保和新的工业发展改变不适合城市环境的产业格局,要把城市发展的目标集中在可持续发展上,寻找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

城市管理者要把极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课题。一个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就是市民能够满意城市提供给自己的服务。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重视公共服务的供给。

更重要的是各个城市的宜居城市发展道路不是千篇一律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发展各自的宜居理念的时候,就要深刻的结合本城市的文化和特点,要体现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不能盲目的参照某个成功的城市,照搬其发展策略,最终导致的只有失败。

总结: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提高的个人生活要求,都要求我

们的城市发展朝着文中提出的宜居城市的目标前进。宜居城市的理念真正慢慢的普及到各个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宜居状态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潮流。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点,应该把宜居城市的理念引入。

参考文献:

⑴吴琳 《宜居城市管理》人民出版社 2007.8

⑵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现代城市运行管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

上一篇:厨师职位描述范文下一篇:传热学试题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