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与文化保定

2024-05-01

城市未来与文化保定(精选四篇)

城市未来与文化保定 篇1

都市文化学研究学者刘士林结合西方城市社会学的“人口论”“政治经济论”和“文化艺术论”等发展理论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概括为三个时期:政治城市(1949~1978)、 经济城市(1978~2005)和文化城市(2005年以后)(刘士林,2010)。新中国的政治型城市是一种以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需要为中心、一切服从于国家政治需要与政治利益的城市化模式,经济型城市是以GDP为中心、一切服从于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城市是以城市文化为核心,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为城市理念与形态。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1995)。如果说城市的物质功能是“为了活着”,那么,“活得更好”则需要凭借文化、艺术等超功利的因素。经济型城市发展不仅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而且也恶性地透支了人类个体的健康、导致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混乱。经济型城市发展模式下,虽然人们的物质经济条件提高了,但是其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却在不断下降。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的《2013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在156个调查国家中,中国位列第93位。经济型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美好与有意义生活”的本质。根据芒福德的“文化艺术论”,城市是提供美好生活的现实空间,而追求美好生活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城市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的愉快、自由与有意义。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以文化来定位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呼之欲出并开始迅速推广。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2004)。”《现代地理学词典》定义文化城市为“以宗教、艺术、科学、教育、文物古迹等文化机制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显然,这个定义已不能完整描述现代文化城市的内涵与意义。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进行总结后,刘士林将文化城市定义为:“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 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刘士林,2010,P12)。 而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中,中国的文化城市建设还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未来文化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因借天时、顺就地利,还要继承传统并勇于创新。

一、因借天时——顺应未来城市发展潮流和趋势

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的发展目标明确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文化” 和“宜居”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向着以 “文化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城市转变。2007年,上海市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随后全国大概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宜居”和“文化”的城市发展目标,既包括“北上广”等大城市,也包括苏州、深圳等中等城市,还有扬州、潮州等小城市。作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也适时提出了“京畿强市、善美保定”等城市总定位,开始将“善美”等“软资源”作为文化生产力要素来提高城市竞争和发展的软实力。国务院在批复 《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中,也将保定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冀中地区中心城市”。

二、顺就地利——大力开发城市的地理文化资源

文化学认为,地理环境是一种人类诞生之前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提供某种选择上的可能,因此,地理环境是决定文化产生和走向的一种重要因素。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其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城市的建设更是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的区位优势明显,是南北铁路和公路网线中的重要节点。整个保定地区西倚太行、东抱白洋淀、北靠燕山、南接平原, 具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和亚高山草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保定是优秀旅游城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1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世外桃源野三坡、华北明珠白洋淀等文明遐迩。优越的地理文化资源为保定大力发展“山水城市”来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提供了地大物博的优势。

三、继承传统——精心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建设时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注重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以保证城市文脉能够得到延续。

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都曾在境内建都,具有3000多年历史。元设保定路,明建保定府,清为直隶总督署、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得名。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戏曲艺术家关汉卿、王实甫等都是保定人。保定的人文底蕴深厚,宋有州学、明有府学、清有莲池书院,现有16所高等院校。丰厚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对象。

四、勇于创新——满足文化城市的基本标准之后形成自身特色

中国城市的发展无不经历了继承与变革、保护与发展等多重矛盾。文化城市的建设更需我们对其具体内涵、基本要素、基本指标及测评体系进行理论的建构与论证。2007年,由建设部批准立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验收。该标准将“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并详细地列出每个方面的若干子项和指标。虽然该 《标准》使得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了很大的操作性,但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体验和评价往往要比这些具体的指标复杂得多。每一个城市都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如何定位和开发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广域的视角去破解。以保定为例,城市的定位应该审时度势,建设山水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城市,与京津石三个大都市相区别,保持繁华而不失闲静、交通舒畅且生活舒适方便的中等城市特色。

结语

雨果说:“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美国建筑大师沙利文也说:“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 而城市文化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市民。

饶及人先生指出:“中国的城市大部分还是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找到自己城市的魂(饶及人,2006)。”中国城市的发展固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从城市本质在于提供美好生活而言,城市不仅要提供物质功能的躯壳, 更要找到其存在和发展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生态,亦即 “城市的魂”。

摘要: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和文化型城市。从城市本质在于提供美好生活而言,文化型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本文以保定为例,论述文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因借天时、顺就地利,还要继承传统并勇于创新。

保定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 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构建

在各地竞相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目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 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品牌经济时代, 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城市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一、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某一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能体现城市特色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1]。城市文化可分为城市观念文化、城市行为文化和城市物质文化三种形态。观念形态的城市文化即一个城市的理念文化, 主要表现为城市精神, 这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形态的城市文化, 具体地表现为城市市民的素质、企业文化和政务环境;物质形态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城市景观和城市意象, 如城市建筑、雕塑、广场、文体设施等城市人文景观, 还包括自然景观和城市品牌产品等[2]。

品牌是品牌主体的一种特定的形象及品牌主体所拥有的个性化的标志、符号或信息。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的一个区别性的文化标志。本文认为, 所谓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所形成的鲜明的特性, 是能够代表这个城市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在社会公众中产生总体印象和评价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文化形象表述。

二、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1. 文化品牌定位清晰, 坚持了时代文化与历史传统相结合。

2009年11月, 保定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 其中指明了将“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作为保定名片。这个城市文化品牌定位不仅体现出了历史的延续性, 还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 是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充分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太阳能之城”、“中国电谷”的保定城市特色。

2. 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目前, 保定市基本形成了以市级“三馆” (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 为龙头, 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骨架, 以社区、乡镇文化站为依托的公共文化设施新体系。此外, 保定市还采取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大力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如正在积极兴建的关汉卿大剧院、尧帝纪念馆以及大型综合文化设施———保定文化艺术中心。

3. 群众文化活动和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

“彩色周末”、“古城书市”、“古城戏剧节”、“社区文化艺术”等群众文化活动已坚持举办多年, 成为保定市民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白洋淀旅游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顺平桃花节、涿州元宵节灯会等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但为保定市民带来更多欣赏高水平文化艺术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 借由这些辐射全国的文化节庆活动将保定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 在提升保定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构建了保定的文化品牌。

4. 市民素质的培育。

“桃园三结义”、“荆轲刺秦王”等历史典故说明“崇信重义、顾全大局”是保定人的传统风尚。良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保定市民素质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定市十分注重市民素质建设:2009年修订并公布了《保定人文明公约》和《保定人行为守则》, 提出了保定人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行为规范。保定市在新闻媒体上开设有关城市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专栏, 刊发或播出相关公益广告。此外, 保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 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均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三、保定城市文化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 城市精神缺失。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需要拥有民族精神, 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一座城市没有城市精神, 就失去了发展的灵魂, 就没有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 就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然而, 保定迄今仍然没有挖掘出一个既继承历史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城市精神。

2. 市民文化缺乏引导。

城市文化差异的核心就是市民价值观的差别, 只有对市民的价值观加以引导, 才能使城市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在保定, 仍可以看到城市市民文化缺乏引导, 市民文化倾向庸俗化的现象。而保定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农民及进城农民工还未能真正被纳入新的城市社会生活, 由此出现了这部分群体与传统城市文化不兼容的问题, 给保定市民文化的构建、引导产生阻碍作用。

3.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严重制约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保定是文化资源大市, 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缺少开发性、高起点的产业化运营, 资源优势没有转换成产业优势, 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产业及品牌。

4. 城市文化品牌传播手段滞后。

保定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渠道目前局限在单一的大众传播途径上。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作广告宣传, 有利于传播城市文化的共性信息, 但其目标受众定位比较模糊, 缺乏受众的细分而费用昂贵, 因此, 传播代价巨大, 而收效不大。

5. 物质文化空间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

保定的城市道路、城市边界、城市区域、城市节点、城市标志物在全国各类城市中缺乏特色, 不能体现出保定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四、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对策

1. 挖掘和培育保定城市精神, 作为保定发展的精神驱动力。

可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的形式, 在保定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 以引起全民关注, 争取全民参与。要将保定文化提升到革命与历史的高度进行提炼, 对保定市民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概括。保定城市精神, 既要传承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 又要体现城市时代特征;既要考虑保定人的群体性格倾向, 还应该体现保定城市的整体形象,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精神对保定全面发展的各项实践的指导效果。

2. 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各方力量的参与力度。

切实加强城市政府参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力度, 使之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推动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加强保定名牌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国际化传播, 不仅会对保定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保定的知名度, 有利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升华。加强市民价值观的引导, 在“三年大变样”进程中同步实施对城中村农民思想素质及文化素质的改造, 对外来民工实施社会性接纳, 使之自觉地以城市的要求规范自己、完善自己, 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3. 挖掘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

保定市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作为我国著名古城, 弘扬传统文化是保定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的推动力, 更是扩大保定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保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可采用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着力培育一批有潜力的文化企业, 重点扶持曲阳石木雕刻、易水砚、白洋淀芦苇画等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保定民俗文化产业, 此外, 对民营文化企业的设立在政策上应予以逐步放开。

4. 拓展城市文化品牌传播的渠道。

整合多种传播媒介迅速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辐射力。制作一套融汇保定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发展前景等内容的宣传片, 利用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展现保定的独特文化魅力, 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搞好市民行为形象、窗口行业形象建设及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治理, 利用人际传播建立受众对保定城市文化品牌的首因认知;搞好城市文化空间建设, 利用实物传播建立受众对保定城市文化空间的美誉度。

5. 规划城市景观, 营造城市文化空间。

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建设为契机, 规划保定的城市景观, 提升保定的城市形象和文化理念。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城市建设资源, 使其承载保定的城市文化理念, 致力打造一批能代表保定文化特性的、品位高、定位准确的标志性的建筑群。

参考文献

[1]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城市未来与文化保定 篇3

一、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保定市位于河北中部,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保定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也不可否认在利用这些优势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

1. 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

(1)传统文化“底色”充足。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保定自古就是京畿重地,保定之名,就是保卫大都、安定天下的意思。宋朝时期,保定就是个大城市,元朝在这里设郡,明朝建府,清朝建了直隶总督府,此后一直就成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此悠久的历史给保定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较多,例如清西陵、直隶总督府等。优秀的历史也造就了大批的历史名人,如荆轲、赵匡胤、刘墉、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等。可见保定的传统文化“底色”充足,这为保定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2)古代特色建筑众多。保定的古代特色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建筑居多。在保定的老城区,裕华路东西大街两侧汇集了古莲花池、大慈阁、钟楼、光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清真寺等各种古代建筑,这些建筑都承载了保定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为保定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人文色彩基础浓厚。保定教育比较发达,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数以万计的学子为保定的发展的到了推动作用。保定也是闻名全国的体育之乡,截止目前,全市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8所,保定市籍世界冠军16名,亚洲冠军22名,全国冠军100多名,培养了如郭晶晶、史东鹏、庞伟等著名运动员。可见保定市重视教育,发展体育,人文色彩基础浓厚,为保定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2. 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古建筑保护不力。尽管保定古建筑众多,但是在对古建筑的保护上和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处于保护不力的情况。保定市内淮军公所、光园等目前破旧不堪,裕华路两侧各式各样的现代建筑与古城区的整体形象不相协调。而且很多的古建筑现在成了小商贩的营利场所,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使保定缺乏城市个性。

(2)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尽管我们有很好的人文基础,但是保定的文化基础设施却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保定的娱乐休闲场所发展不合理,没有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符合各个年龄段的休闲场所。体育设施分布不合理,还没有形成全民性的大众体育文化。图书馆、文化宫等场所规模小,利用率不高。而且文化基础设施缺乏主题内涵,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3)市民文化生活匮乏。市民的文化生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文化广场、会展中心、体育中心等物质表现上,另一个就是市民的文化生活,在这两个方面保定市都明显匮乏。尽管保定市有一些广场,中心等,但是内涵不够丰富,不具备吸引力。而在市民文化生活上,没有形成满足人们需要的完善的文化生活体系。网吧、歌厅等娱乐型文化几乎成了城市休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战略分析

1. 整合各类建筑,展现城市个性

要展现城市个性,就要在城市建筑上下功夫,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1)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一部建筑史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因此要对保定市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对裕华路两侧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例如可以修缮开放光园,恢复莲花池的原有景观,重现古莲池的“小中见大、宛若天开、城市蓬莱”的庭园胜景。总之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在修缮过程恢复古建筑原貌,对周边不和谐建筑进行拆除或改造。保持城市个性。

(2)做好新建筑的开发。任何古城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在符合城市整体形象的基础上延续城市发展,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保定市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兴建一批能把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奥运精神元素融入其中的场所,诸如文化广场等,这样既能够做到新建筑的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又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诸如楼房、道路、河流、公园的建设无论是从色彩到造型都要和裕华路古建筑的整体形象相匹配,构成完整的城市形象。这样,既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又能展现城市个性。

2. 更新观念,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设一个城市首先应考虑城市的文化建设,因此有必要对政府的观念进行更新,把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政府在研究城市文化特征,分析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城市文化定位,寻找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要求政府一方面以城市文化建设为中心,开展如何经营城市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从城市规划到人才培养到资源开发等都围绕城市形象制定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城市文化建设新局面。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发扬民主,规范城市文化建设制度,鼓励市民在城市重大建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市民中广泛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城市形象宣传,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广大市民认识到他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地位。

3. 塑造城市精神,增强市民凝聚力

有精神的城市才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才能有所发展,这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保定市的城市精神的塑造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下功夫:

(1)从现实角度来说,尽管保定市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但是保定市广大人民从来没有放弃对保定的城市建设。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保定市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太阳能之城”、进行城中村改造、拆除违章建筑、治理城市内环境以及对保定市内护城河进行规划等。这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保定市市民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城市氛围。尽管经济不够发达,但是要让保定市市民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要达到这些目的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保定的环保政策,使每个市民都能够为这一政策而努力。

(2)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历来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保定最近的宣传战略中也提到保定市是“京南”城市。因此历史上要打北京先打保定,保护北京,先清剿保定,这也就是为什么受常年战事的影响,保定在北宋时期就是一个大城市,可是到现在仍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应该从这个方面下功夫,让广大市民认识到保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宣传保定的奉献精神,对市民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市民的自豪感。增强市民凝聚力。

总之,保定城市精神可以总结为“奋斗为环保,奉献求安定”,希望让这一城市精神通过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深入到每个保定市市民心中,激发所有市民共同努力,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保定建设成一座幸福之城。

摘要:城市文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及问题两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且从城市文化的三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吕晓华:天水市城市文化建设思考.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

[2]孙猛:谈大庆市城市文化建设.大庆社会科学,2003第2期

[3]高芙蓉:安阳城市文化建设中得传承与塑造.安阳工学院学报,2001.4

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建议 篇4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保存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包括历史人物、故事传说、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工艺技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古乐戏曲等内容。文化资源的本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某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极具开发潜力, 需要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可以提升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 有助于创建城市品牌, 提高城市知名度, 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美国品牌专家凯文·莱恩·凯勒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 “要想使城市焕发独特的魅力和萌生鲜活的生命, 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 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 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 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 失去吸引力, 流于平凡”。如今城市之间已进入文化品牌竞争的时代, 创建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 对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现状

根据文化的存在形态, 结合保定市的具体情况, 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可分为三种类型: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形成于特殊年代的红色抗战文化资源。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源之间互有交叉且相互依存, 构成了保定市城市文化资源的多样态形式。 (表1)

保定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自古就是京畿重地, 元朝在这里设郡, 明朝建府, 清朝建直隶总督府, 此后一直就成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此悠久的历史给保定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如表1所示, 保定是文物大市, 拥有古莲花池、清西陵、直隶总督署等67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1, 6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8万余件馆藏文物。保定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拥有槐茂酱菜制作技艺、保定老调、子位吹歌、安国药市等2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白洋淀苇编、白沟泥塑、曲阳石雕、清苑绣球龙灯、涿州十不闲等7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脏腑推拿术、定州张长明雕刻艺术、安国狮舞、燕子古乐等1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 保定具有悠久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 拥有狼牙山、白洋淀、冉庄地道战遗址等红色资源。这里曾创建了中国北方最早的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 也是著名的冀中抗日根据地所在。《荷花淀》、《小兵张嘎》、《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著名电影、文学作品为保定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 体现着保定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保定市文化资源保护的公众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保定市文化资源公共认知度及其开发利用, 以进一步保护文化资源, 笔者于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 展开保定市文化资源公众认知度研究问卷调查。 (表2)

此次调查面向社会各类群体, 共发放4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326份。其中, 男性181人, 占样本总数的55.5%, 女性145人, 占样本总数的44.5%。保定市、河北省其他地市、京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样本数量占样本总数的比例分别是44.5%、36.2%、4.6%和14.7%。此次调查的样本年龄以18~25岁的青年居多, 占样本的74.2%, 其次是26~35岁、36~55岁的中年人, 两者相加占样本总量的22.7%;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55岁以上的老年人, 两者相加占样本总量的3.1%。此次调查的职业类型中, 学生超过了样本总量的半数, 占63.8%;其次是商业/企业员工占19.3%;其他类型15%, 包括自由职业、农民、离退休人员等多种职业类型;教师和公务员也占了一定比例。由于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保定市的人口结构。保定高校云集, 青年学生和教师的整体数量偏多, 加之近些年保定的经济快速发展, 商业/企业数量猛增, 增加了员工数量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二是因为相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 18~55岁之间的中青年是社会的主体, 他们外出次数多, 活动范围广, 接受调查的概率就大大增加。

四、保定市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一) 文化资源及景点传播渠道分析。

文化资源及景点的公众认知程度离不开多方面的文化传播渠道, 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就会让文化资源的传播事半功倍。如表2所示, 35%的人是通过朋友和他人介绍的方式了解保定市文化资源及景点的;19%的人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保定市有着悠久的抗战历史, 红色抗战景点较多, 而课本上的抗战知识无疑也让人们想来保定参观, 所以有10%的被调查者通过课堂教学接触到。另外, 选择户外媒体这种传播方式的有5%, 选择活动传单的有4%。不难看出:他人的介绍及互联网是公众了解保定文化资源及景点的重要手段;而户外媒体及活动传单等传播方式仍有很大不足, 不能很好地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 文物破坏、传统技艺戏曲流失原因分析。

文物造成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目前普遍存在重建设开发、轻古城保护的思想。有些地方热衷于争当历史名城, 但真正的动机却在招商引资, 并不把文物保护放在心上。有些地方, 借发展经济为名, 听任中外房地产商拆毁古街旧巷。如表2所示, 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追求利益、建造大量商业建筑是造成文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其次, 有18%和15%的认为是经营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员所致;另外, 有11%的认为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联系不够, 8%的认为是游客过多所致。历史文化名城破坏文物古迹的事件不断发生。既为历史名城, 理应保护古城的历史风貌。这就要通过城市建设规划, 分别划出保护区和新建区, 既能保护历史文物, 又能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在欧洲早有经验可以借鉴。

我国传统技艺与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中华文明印记, 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朵绮丽的瑰宝。但传统技艺与戏曲目前的传承发展却遭遇瓶颈, 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有一些传统技艺与戏曲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 被调查者中分别有29%和28%的人认为是年轻人不愿继承和民众保护意识不强所致;有24%的认为政府保护不够, 另外还有17%的认为市场前景不好。

五、保定市文化资源保护建议

调查显示,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资源保护要加强宣传力度, 全民保护和政府保护, 这两者所占比重有75%, 认为需要依靠民间艺人传承的占到15%, 这类主要针对传统技艺和戏曲, 另外还有认为依靠相关慈善机构保护的人群占7%。如表2所示, 在此次调查中, 48%的人认为政府可以举办相关活动、加大宣传实现全民保护、加强文化教育的方法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另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可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建设, 实现文化资源保护与经济双向发展的方式来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而认为向邻边城市学习、应将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拍摄纪录片播放或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分别占比重的8%、11%、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 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加强引导, 实施必要的措施来改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程度。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保定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 重在加强保护。要从保定市实际出发, 明确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保护名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城市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离不开多方面的传播渠道。针对城市文化资源传播渠道单一问题,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全社会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宣传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首先, 互联网是网络社会的传播利器, 应通过建立各类文化、旅游网站和论坛, 宣传保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品牌;其次, 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节目和广告宣传片, 推动保定城市文化品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快速传播, 以扩大潜在群体对保定文化的认知。

第二,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破坏文物古迹的情况, 必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规划, 引导城市有序协调发展。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 注重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提高历史文化品位, 努力实现城市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与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相互融合。

第三, 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更要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城市文化资源。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和完善各项法规, 健全各项制度和规范, 为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 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类破坏城市文化资源的违法行为。

在加强政府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 更要发挥全民公众保护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全民公众才是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真正主人。他们既是文化资源的创造者, 也是文化资源的传承者。文化资源保护不仅是他们的义务, 也是他们的权利, 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资源之间的情感关联。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才是做好文化资源保护的根本所在。尤其是针对传统技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全民保护和民间艺人的传承显得更为重要。民间艺人传承必须引入创新, 应特别注意创新的方式和手段, 力求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批判中继承, 在发扬中创新, 如此方能起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总之, 保定市作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应该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 注重保护保定特有的文化生态原样, 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个性, 大力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对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人民综合素质提升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OL].国家文物局, 2013.

上一篇:人才培养方法下一篇:美国日本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