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作文引路

2024-04-14

让实验作文引路(精选8篇)

篇1:让实验作文引路

兴趣引路,让学生在语文世界自由遨游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必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劲动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主动学习、深入学习,对于教学成效提升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促进功能,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并深入研究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语文世界中自由遨游。

一、指导开展阅读,充分领悟语言文字魅力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艺术的综合体,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在优秀的作品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彩与魅力。初中生学习时间紧、节奏快、压力大,加之题海战术、时间战术,让许多学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语文学习演变为应试的工具,学生难以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阅读方面的要求,规定学生每学期阅读量不得少于50万字,并圈定了265种优秀文学作品作为推荐阅读对象,动员学生分类购买,并从图书馆进行借阅,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良好条件,引导学生将阅读计划安排渗透到每个月、每个周、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之中,让阅读成为见缝插针的学习活动,也成为学生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在这样的阅读积累中接触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

初中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情感与思想更为敏感,对教师的肯定性评价较为渴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思想特点,将激励性手段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进步之处,及时加以表扬,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我价值体现的兴奋,以这样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更加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笔者充分把握好门槛原则,即对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别设置相应的激励门槛,只有达到了该级别的激励门槛才对其进行激励,以防止过多过滥,同时兼顾了中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笔者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封闭的不良情绪,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为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三、改革课堂模式,发挥自主教学模式作用

采取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学习空间,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直接给予的灌输模式,以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对照预习目标逐项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无法完成的难点问题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质疑,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效果。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堂探究提纲和自主质疑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每一个小组在对照语文教学思考题分析之后,还要进行班级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阐述、辨析,最终点拨形成总结性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思维更加活跃,相互之间交流更为密切。在这样的自主模式中,学生提高了思维能力,夯实了语文基础,并提高了协作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

四、推广信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容量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信息量匮乏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重要难点,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及与推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学生所不熟悉的各种背景资料、教学关联信息。鼠标一点,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并且影音展示的效果更为生动活泼,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和形象性,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科普类文章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领域项目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科研成果的价值与意义。再比如描写有关建筑物和地域风情的文章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穿插相关地区民俗文化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与信息化生动的辅助作用密不可分。

五、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框架,巩固课堂教学所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难点环节,组织课外探究活动,如古诗词研究、文言文研究、阅读分析研究等,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活动的方式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组建课外文学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写作技巧掌握效果等等。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潜心钻研语文教学工作内涵,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吴海燕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214500)

篇2:让实验作文引路

湖南省常德市第六中学 盛兰清

摘 要:对于问题学生“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结果让很多教师头痛和无奈,投入的精力与实际收效相比很不协调,故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在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惩罚,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才会有效避免带给师生双方的伤害。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惩罚 有效无伤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表扬的手段,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深受禁锢“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结果一样让很多教师头痛和无奈,投入的精力与实际收效相比很不协调。加上教育中的惩罚常常让师生双方两败俱伤,特别最近报道的造成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让教师职业风险增高,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对于问题学生“打不得罚不得管不得”的情况下睁只眼闭只眼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惩罚,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

然而,学生在一片叫“好”声中成长得似乎并不好。有人提出要认识到惩罚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呼吁还给教师惩戒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利,如果学校中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1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 学校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使用惩罚。如何让教育惩罚达到有效又能避免伤害?根据我三年多的学校心育工作总结出一个经验——心育引路,在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的惩罚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才会有效避免带给师生双方的伤害让教育的惩罚有实效。

一、心理健康教育引路——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和宽容 心理健康教育引路,是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和创设学校教育的环境,组织成学校的教育内容,采取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行有系统的影响。这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影响。所以,这种引路在学生心理迅速发展时期起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和训练,既能弥补心理发展上的不足,又能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选择性的影响,抵制社会生活环境中不良影响对学生的侵蚀;更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和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对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和宽容。

歌德在他的《叙事谣曲》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路上看到一块小小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但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捡起来马蹄 铁,路过城镇时到铁匠铺换了三文钱,又用这钱买了18颗樱桃。两人继续前行,经过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知道彼得又渴又饿,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掉出一颗,彼得慌忙捡起来吃掉。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不堪地弯了18次腰。耶稣笑了,对彼得说:“如果当初你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当门徒不愿弯腰捡起一块小小的马蹄铁时,他并没有说什么,他知道眼前即使强迫也无法憾动门徒的心灵。不难看出耶稣不厌其烦地丢掉樱桃其实是对门徒的一种惩罚,我们可以想像彼得在狼狈的弯18次腰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怎样复杂的情感——自责、后悔或是理性感悟后的深刻?耶稣的教育充满了理性的智慧——宽容与等待。

二、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力戒伤害惩罚形式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不同的社会条件、教育条件都会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变化,甚至畸形的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和家长因情绪不佳或学生不合自己的喜好而以当时的情绪惩罚学生,如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用挖苦、讽刺、翻旧帐的方式批评孩子,批评时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人格的语言。惩罚变得毫无人情,学生常常不服气甚至产生怨恨心理。这样的惩罚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达不到惩罚的积极目的,更不能预防学生再犯同样错误和避免危险破坏规则。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认为:不当惩罚让孩子自主意识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丧失自我价值感降低,带来不良 后果。我们会发现有时学生会为对错误行为“计算风险”(孩子们会花时间盘算他们是否会蒙混过关)、“盲从”(不能作出负责任的自我决定)、“逆反”(把对抗作为判断和行动的唯一标准,即你不让我做我偏去做)等阻碍学生心理状态和健康发展的轨迹上。

三、教育中惩罚的真谛——在爱的感动中激起学生的羞愧感 爱心应当成为教育者乃至每一名学生心灵的城堡,信心应当成为教育者乃至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的胜利旗帜。所以,笔者以为,教育中惩罚的真谛是教育者让学生在爱的感动中激起羞愧感,继而树立信心,改正缺点,走向成功。

我们常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惩罚就一定是对“爱”的背离吗?教育中的惩罚一定要无情和残酷才算是惩罚吗?

一切能激起违纪学生羞愧感(羞耻感或愧疚感等)的惩罚方式都有可能重塑他们对纪律规范的遵循情感。这是因为“羞愧感是内向的愤怒,如果一个人真正感到了羞愧,他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人因为有躲避羞愧的动机,所以才有发展道德品质的动力和完善道德品质的潜力”。惩罚不能只以身心受到压抑为主要形式,更要讲究惩罚的艺术。如著名的解剖学专家、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为好奇误杀校长家的爱犬,校长对他的惩罚却是让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正是这位校长艺术的惩罚,才造就了麦克劳德的终生成就。

教育中的惩罚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就教育目的,根本不可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实施惩罚自然会产生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改正错误的心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的效果。

转化需要等待,心智需要培育。当你看到孩子打架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你看到孩子不遵守校规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他是个孩子,你是否想到他们的品格还是可塑的,你是否想到他们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你是否想到变一种方式来处理、来化解。老师累点,苦点,甚至是心酸点都不要紧,可千万不要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耐心、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对教育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8.03;2008.05 ②中国教育网

③《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④《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湖南教育出版社 ⑤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

⑥《生命教育》中国青少年科技出版社

篇3:让实验作文引路

一、故事表演为阅读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幼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很多时候他们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或形象理解学习内容。可以借助故事表演的形式将阅读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展示在幼儿面前, 由此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引发幼儿对阅读内容的探究。因此, 我们可以选择富于故事表演性的书籍。

首先, 教师在书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不要逼着孩子读不喜欢的书籍,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造成孩子对书籍的厌恶;其次, 教师在幼儿选择书籍时要做一些必要引领, 可以指导家长选择哪一类些书籍比较合适, 书的颜色应是鲜明的, 布局应是简单整齐的。应该是情节简单生动、角色个性鲜明和对话明确的文艺作品。故事的讲述形式或采用重复的结构方式、情节和情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这样就便于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二、快乐练习故事表演, 丰富阅读方式。

家庭是育人的第一阵地,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可从练习故事表演的角度出发, 注意与孩子的需求合拍, 让孩子阅读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1.探究 和 讨 论 故 事 内容 , 共同 阅读 。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孩子和父母一起读书, 甚至一起读一本书, 交流感受, 可以让书香洋溢整个家庭。如果家长成为孩子的一位值得信任的、富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 帮助和示范孩子阅读, 孩子就会读得更多更流畅。孩子会和你分享读书时的体会、快乐, 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表现欲得到满足。

2.练 习 人 物 对 话 , 轮 流 朗 读 。

美国教育学家杰姆·特米里斯发明了一种阅读启蒙教学法, 他认为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 每天20分钟, 持之以恒, 孩子便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对阅读产生兴趣。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进行多次朗读。为了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还可以丰富朗读形式, 比如说分角色朗读, 配乐朗读,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又能提高故事表演的能力。

3.记录 故 事 表 演 情况 , 积极表 扬 。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培养孩子的故事表演能力同样需要适时温馨的表扬激励。

爸妈用一个记录表, 根据语言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动作表情等情况, 把孩子每天的故事表演的情况记录下来, 一周以后, 表现好的会得到一些小奖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 家长的一句赞美、一盒彩笔、一盒橡皮泥等对开发孩子潜力很有效果。孩子在表演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 家长也可以记录下来。此时家长千万不要吝惜赞美之词, 应当适时说声:“孩子你太聪明了! ”家长的夸赞不仅满足了孩子表演和阅读的成就感, 而且增强了孩子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等, 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欲望。

三、创建故事表演舞台, 提高阅读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和其他同伴交流,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舒适有趣的阅读环境对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能延长幼儿持续阅读的时间, 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欢 乐 自 由 的 区 角 活 动 。

有意识地在区角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小舞台, 鼓励幼儿参与表演, 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开活动。教师利用下午时间一起准备表演用的道具、头饰及表示某个动物特征的标记。可以让孩子制作道具, 和父母在家一起完成。有了这些道具后, 孩子们可以自由表演, 角色还可以交换, 重复练习。连平时不太爱表演的孩子也都想试一试这样轮流的表演, 共同体验表演的乐趣。幼儿积极参与, 共同交往, 探索角色表演, 在集体故事表演中想说、敢说、有机会说, 并能得到积极应答。

2.精 彩 绝 伦的 故 事 表 演PK赛 。

开展故事表演PK赛, 可以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 比如每周五下午, 故事表演进行时。小朋友进行故事表演, 表演完成后, 全体幼儿评价, 教师加以补充, 主要以鼓励为主, 提些小建议。在幼儿表演完后, 还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 教师重点评价。可评选出周冠军, 发放奖品, 其他鼓励奖。离园时, 向家长及时反馈表演情况。可以进行月冠军比赛, 奖品更丰厚。这样可以将故事表演活动更好地开展, 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激发幼儿故事表演的兴趣, 把故事表演的活动落到实处, 这样故事表演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自主阅读, 才能让孩子在阅读世界里成长。通过发挥故事表演的作用, 让幼儿在书籍阅读和理解活动中喜欢阅读、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在阅读中快乐, 在快乐中成长。

摘要:在幼儿园活动中, 如何做到通过故事表演, 让幼儿在阅读世界里享受成长的快乐呢?本文从故事表演为阅读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快乐练习故事表演, 丰富阅读方式;创建故事表演舞台, 提高阅读兴趣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旨在以“故事表演”引路, 让阅读成为幼儿成长的摇篮。

关键词:故事表演,阅读,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让兴趣给孩子引路

人的神经系统有两个功能:一个管兴奋,一个管抑制。两个功能互相转换,该兴奋时,让人高度兴奋,保障学习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该抑制时,让人高度抑制,快速进入深度睡眠,得到充分休息。当然,这两个功能不是像白天黑夜那样界限分明,它们会交错出现。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兴趣还不稳固,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该兴奋时常常会兴奋不起来,或者兴奋起来了,但不强烈,不持久。学前孩子的兴奋点还会不断转移,表现出来的是走神、多动、不安分,或者迟钝、木讷、呆头呆脑。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也是正常的,不是毛病。

有的家长性子急,当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们的孩子有这些情况时,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想各种各样的招数收拾孩子。有的兴师问罪,大打出手,弄得孩子谈“园”色变,该入园时,出门就叫肚子疼;有的威胁利用,只要孩子保证上课专心,得到老师表扬,就给狂买平时根本舍不得买的贵重玩具;有的甚至凭着一时的冲动,带着孩子去求医问药,不惜花重金打针吃药,治疗“多动症”或“抑郁症”。

这些家长忘了:动物,动物,就是要动的道理。孩子不动,十有八九是病了;不是病,就是孩子对老师,对老师布置的那项活动不感兴趣。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不会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孩子还不懂克制,不知道不想听讲时也要摆出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孩子还不懂尊重,看老师不高兴,也不知道急忙收敛自己的言行,管住自己的手脚和嘴巴。他们只知道凭着自己当时的兴趣处人处事,被老师狠狠批了,还一脸无辜,两眼茫然,委屈地流泪。

跟着兴趣走的小外孙

我有个小外孙,平时还比较尊重我。但有一次,在自家园子里,我要他快来观察梨树发新芽的情景,他却不理睬我,偏要去地里拔萝卜。我认为一个孩子,长一双聪慧的大眼睛,能眨巴眨巴就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那该有多绝啊!

可是,他不领我的情。他情愿跟着奶奶去拔萝卜,踹两脚污泥,把小脸憋得通红,也不理会我滔滔不绝的那一套说教。你看他,萝卜拔不出,还不要奶奶插手,他要一个人拔。奶奶教他抓住萝卜叶子,左歪一下,右歪一下,再往外拔。他不听,他要用自己的办法拔。他手小,左右开弓,也只能一手抓住一根萝卜叶子的稍尖,还因为用力太狠,叶子断了,摔个四脚朝天,滚了一屁股泥。但他不气馁,爬起来,瞪着萝卜,愣在那里动脑筋。突然,他眼前一亮,双手合十,抓住三根萝卜叶子,而且不抓叶稍,而抓叶根。这样,他自然要弓腰,要弯腿,等十指抓牢,憋足了气,腰一挺,腿一抻,萝卜就缓缓地出泥了。他扛起泥萝卜就满园子疯跑,大喊着:“啊!啊!胜利啦!”那狂劲,跟打了一场大胜仗没有丝毫区别。

这就是孩子,有什么说的呢?在那个时间,在那个地点,他对梨树发芽不感兴趣,他就怠惰,他就迟钝,他就排斥,他就全身心抑制;他对拔萝卜感兴趣,他就积极,他就机敏,他就全力以赴,他就浑身上下三万六千根汗毛,根根兴奋。兴趣在这里主宰了他的整个身心。

父母要给孩子“炼”的过程

今天的年轻父母,十有八九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入园就又乖又出类拔萃。他们被“恨铁不成钢”这句话害了。他们不知道,“铁”就是“铁”,你恨它一万年,它也成不了“钢”。“钢”不是恨出来的,是按科学的方法“炼”出来的。其实,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已经把足够他成“钢”的生命潜能给他了。孩子只要对某一项活动感兴趣,他自然就会聚精会神,逐渐把那方面的潜能打开。潜能打开,在获得预期成果之后,潜能自然就会转化为一种能力。像我的小外孙拔萝卜一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的。“铁”要成“钢”,做父母的只能提供条件,“炼”的整个过程全靠他们自己,重要的是八个字:顺其自然,培养兴趣。

家长在这里不是被动的,而是大有作为的。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在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并没有注意开发新的领域去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是枯燥地重复校园的教学内容。说好听点,叫配合学校,巩固知识;说难听点,叫原地踏步,摧残兴趣。请注意,家庭教育绝对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翻版。要是家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标准完全一样,那孩子除了反叛,除了无奈,除了被全面扭曲,还有什么呢?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家长更不能不管孩子的兴趣,一味地去压他们。

看看今天的高三学生吧!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他们多半是不看什么志愿的。他们看的只是分数,考了多少分,就填报凭这个分数能被录取的学校或专业。志愿就是被大学录取,至于自己对这所学校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那就一概不管了。这是悲剧,要知道,兴趣是成才的大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门在哪里都不清楚,这“行”还能修成什么样子呢?

教育最需要的是耐心,是等待。宁可生命潜能、情感开发得慢一点,也不要像私挖乱采的小煤矿那样,为了一时的“兴旺发达”,把整个矿脉搞乱了、搞砸了,最后不能不全面闭锁,宣布作废。

(辛勤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责编 陈金华

篇5:兴趣引路 快乐作文

一、学会观察, 点燃兴趣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首先把观察顺序教给学生, 或从上到下、从下而上, 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 或由整体到部分、由个别到一般等等。总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其次还需指点观察的方法,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告诉学生观察时除了用眼睛看之外, 还可以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摸, 用鼻子去闻, 用舌头去尝, 要调动全身的感官去捕捉事物的特点。另外还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景和物的静态和动态。这样, 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茫然。观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写的话, 通过观察, 学生获取了生动的具体形象, 就会产生自己的体验, 情感。让他们去说、去写, 就能把文章写清楚了。例如在指导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看图习作《小鸭子得救了》时, 我们用计算机配上图、用音乐营造气氛, 让学生随着画面的更替、场景的转换, 仔细观察小鸭子的样貌神态以及怎么掉进坑里的情景……观察与说话是分不开的,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我们要求他们思考:大象、小熊和猴子能想出办法救失足的小鸭子吗?小鸭子是被怎样救上来的?谁的办法最好呢?然后要他们将观察和思考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是为习作找米下炊。只有坚持不懈, 多角度的去观察。何愁作文无事可写。

二、学会阅读, 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名族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除教材之外, 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让他们从课外书中开阔眼界, 学的知识, 掌握方法, 获取更多的营养。在我们的鼓励下, 我们的学生书包里每天都会有一本本优秀的课外读物, 如杨红樱系列, 郑渊洁系列, 沈石溪系列等等。我给学生制订了五步走方案:一是制定阅读计划。我们让每个学生在开学初都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 张贴在小组的读书栏中。二是科学选择书籍。只要是健康读物, 各种书籍都有它的价值,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不应只是“黑白色”的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 更应该有“多姿多彩”的课外书籍。我们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书目。三是教给阅读方法。我们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 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 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四是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栏目有:题目、梗概、精彩回放、创作平台。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把所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 分类整理, 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是健全评价机制。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 我们利用读书笔记, 读书汇报交流会, 读书手抄报等新颖的形式鼓励、督促孩子把读书这一项活动落到实处。

三、创设情境, 提升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引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要带领学生去走进生活, 调动学生寻找、积累写作内容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 将“源”建“库”, 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 分散的变为集中的, 陌生的变为熟悉的。只有盘活了学生的生活库存, 才能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写出以真动情, 以真动人的文章来。

小学生具有爱活动, 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点。教师把这一特征与学生的起步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开展一系列班队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后快乐习作。如在跳绳比赛的班队活动后, 我们引导学生点述比赛时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 全班同学兴趣盎然, 有的点述取胜的喜悦, 有的叙述失败的原因, 有的描绘个别同学的精彩表演, 说得各具特色。在这样的气氛中, 我们立即激发学生把述说的内容写下来。结果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的片断。在发现学生作业中错别字很多这一现象后, 我们立即开展了一次围剿错别字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找, 互相找, 找出了很多潜伏在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 并让他们把这次活动写成了小练笔。连词成句、0的遐想、我们是小小导游员, 有趣的广告语, 有趣店名大搜索, 我们给自己取名字, 我们说你做……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愉悦了他们的心情, 也为学生提供了习作的材料, 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习作就不困难了, 而且乐于写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而快乐是作文的动力。在情境的创设与诱发上, 我们们要本着生活的真实, 将学生带入情境, 强化感受,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

四、及时点评, 调动兴趣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点评不但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细作中的弊端, 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唤醒学生的习作热情, 感受成功的喜悦,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点评中要做到放大优点, 作文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对于作文原本写得不好的学生, 只要他有点滴进步, 有一点闪光, 我们就在他作文相应的地方画一上个笑脸, 以示奖励;对于内容丰富且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我们给他 (她) 画上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对于写得特别出色构思新颖的作文, 我们则给他画上一个翘起的大姆指。习作评价的符号应该是多样化的:“一张笑脸”、“一个翘起的手指”, 甚至是老师的签名等都可以成为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和激励。学生拿到作文本时总要先睹评语为快, 当他们看到老师那么欣赏自己的作品时, 几多自豪在一双双充满笑意的眼睛中流露出来。他们渐渐对写作充满了兴趣, 作文水平提高很快。我们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 在作文评语中与学生共享教与学的乐趣。

“兴趣是一种魔力, 它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如果在习作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兴趣作为学生乐于习作的引路人。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习作的天地, 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让“对比”为童话引路

《上天的蚂蚁》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有一棵树高得插入云霄,一位白胡子爷爷告诉一个巨人,这是一棵通天树,巨人虽然很想去天上看看,可他看到树太高了,没有信心爬上去,白胡子爷爷一直鼓励他,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而一只小小的蚂蚁却自信地认为自己只要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这个故事,通过巨人和小蚂蚁对“上天”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告诉孩子们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文章短小紧凑,情节通过对话展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直观对比,激发兴趣。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蚂蚁!站在蚂蚁面前,你有什么感觉?很小很小的蚂蚁平常都干些什么事情呢?可这只蚂蚁却要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情,它想——上天。(板书:蚂蚁上天)

师:它想去天上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猜一猜?

生:它想躺在白云里睡大觉。

生:它想看看全世界,增长见识

师:是啊,故事中的谁也想上天呢?(贴巨人图)

师:看到巨人,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身材魁伟、身强力壮)

师:观察黑板上巨人和蚂蚁的对比图,咱们来看看,巨人和蚂蚁相比,谁更有实力上天?为什么?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读读这个故事吧!

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仔细地观察,急不可耐地说,如饥似渴地读。这不难看出,通过图片的直观对比,已经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引导到最佳学习境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善于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肯定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巨人和蚂蚁的图片,让孩子产生视觉对比冲击后,问:巨人和蚂蚁相比,谁更有实力上天?一石激起千尺浪,孩子眉飞色舞地讨论起来,这激起了孩子对朗读童话的渴望,焕发出了学习热情,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为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做好了铺垫。因此,只要教师抓住孩子的饥渴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童话中去。

片段二:

师画“通天树”简笔画,故事的哪些地方看出这棵通天树特高呢!

生:“巨人多么想到天上去看看啊!他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

生:巨人身材那么“魁伟”,也望不到树尖,这通天树真高。

师:谁来用词语形容一下“通天树”

生:“顶天立地”、“高耸入云”。

这片段的教学目的是体现困难之大,上天之难。记得李海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在教学中,教师扣住“通天树”一词,画图感知,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说句子,拓展说词,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有效走进文本,贴近儿童的世界,体悟感情,放飞思维。

二、对话对比,创意补白

片段三:

(1)创设情境,表演对话:

老爷爷鼓励巨人说:“你长得那么壮,上天一定没问题的。”可巨人害怕地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

老爷爷看见蚂蚁,劝告它:“小蚂蚁,身材魁伟的巨人都跑掉了,你还是放弃吧!”小蚂蚁勇敢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巨人看见了,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小蚂蚁坚定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飘浮的云儿看见了,说:“树很高很高,高得插入了云霄,你能爬上去吗?”小蚂蚁充满自信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师:孩子们,我们完全可以想到,在这条上天的路上,会有多少困难等待小蚂蚁?想想,小蚂蚁会遇到哪些困难?它会怎么做呢?

生:大风把他刮下树来摔死!

小蚂蚁勇敢地说,(引读)“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生:大雨会淋湿他,太阳会烤着他,他还是一步一步不停地爬,他坚定地说——“只要我一步一步不停地爬,就一定能爬到天上!”

(2)分角色朗读巨人和蚂蚁对话

师:的确危险重重,就像“唐僧取经”有三个高徒,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呢?更何况是小蚂蚁呢?那么我们也写一个“小蚂蚁上天的历险记”,看看小蚂蚁会不会像小鲤鱼泡泡那样幸运遇到了好朋友?会不会像阿酷一样智勇双全?会不会像陈香一样拜师学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吧!

(3)创编故事(运用对比方法)

对话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我借助简笔画,引导学生读出树的高,突出上天的难。然后引导学生表演朗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思、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巨人,感受巨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懦弱;把自己想像成蚂蚁,感受面对参天大树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的精神。之后,设计了多种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个别读,轮读,教师引读、男女生读,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它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用很多词语来形容蚂蚁。(坚持不懈、勇敢顽强、自信坚强、不怕困难……)同时,也为蚂蚁上天想到了会遇到的困难。多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加深对“努力”的理解,懂得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通过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倾听他们是否能读出不同身份的人声音的特点,是否能读出人物在不同情景下所具有的品质。当其朗读不足时,及时加以指导、练习;当其最后配乐朗读重点句子时,适当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情感。孩子们分角色读课文,调动了课堂气氛,使他们有效地体会到了故事所带给的精神。同时,在讲授完课之后还进行了延伸,进行了续编故事练习,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培养了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我将学生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孩子们个个都很积极参与。我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是如此巨大,孩子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让人兴奋不已!

三、态度对比,悟情明理

片段四:

1.感受巨人对“上天”的态度和做法。

师:面对通天树,巨人完全丧生了信心,这时,老爷爷鼓励他……

(创设情境)

师:你们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巨人,但巨人一次又一次地后退,不行,不行,巨人连连后退,终于跑掉了。(板书:终于跑掉)

2.感受小蚂蚁对“上天”的态度和做法。

师:巨人长得身强力壮,都没有上天,那小小的蚂蚁为什么能上天呢?

交流后板书。(板书:脚踏实地)

3.师:同样的愿望,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结果。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通过巨人和蚂蚁对待“爬通天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孩子们学习蚂蚁“人小志气大”“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肯努力不放弃”的精神。懂得只要肯努力,再难的目标也能达到的道理。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通过学文,重在明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值得肯定的是,通过读文,教师将面对困难的两种态度摆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争论。这种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学生在自由的表达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倾向。这一过程本身为学生情感态度提供了提升的平台,这是本节可最大的意义所在。最后,通过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奋斗目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挫折、烦恼,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篇7:以趣引路 让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效

一、精选材料,唤起兴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首先,在选择材料时要准确把握该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比如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相对丰富,在提供新材料时,也可同时提供旧材料,使幼儿的新体验和已有经验能够进行对比。其次,要以大班幼儿阶段培养目标为选择材料的依据,通过操作实现“最近发展区”目标的材料,唤起他们的兴趣。第三,需要对大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大班幼儿已经能够观察、对比周围同类事物,并对解释这些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选择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的材料进行观察,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对于多数大班幼儿来说,锅是比较熟悉的,也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比如,幼儿知道烧热的锅是不能用手碰的,还知道一些用锅制作日常菜肴的方法,如煎鸡蛋要在锅中放油。煮鸡蛋要在锅中放水等。对比不同锅,也在大班的认知经验之内。为了让幼儿产生比较、观察的兴趣,我选择了三种锅:最普通的铁锅、厚底锅、纳米材料锅。借助这些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我引导幼儿利用各种感官,通过看、摸、敲、闻,让幼儿在对锅的外形和结构形成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推进,巧妙激趣,让幼儿在探索中感受神奇

要让枯燥的观察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感觉到眼前的材料非常好玩。

1.从经验开始,引发幼儿的兴趣

我先演示用最普通的铁锅煎鸡蛋和煮鸡蛋。以印证幼儿的认识:煎鸡蛋必须放油,如果不放油,会糊掉;煮鸡蛋时水溢过鸡蛋。演示过程中,孩子们显得很兴奋。

2.第一次变化,让幼儿感受神奇

在演示前,我先询问幼儿,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不放油也能烙好饼子的锅呢?幼儿们齐声回答:“想。”

这句提问打破了幼儿的常规思维,一下子抓住了幼儿兴趣点,我顺势把准备好的厚底锅拿出来,放在炉子上,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菜盒子放上去,同时让孩子们观察:锅里面没有油,随着我不断地翻转菜盒子,不一会儿功夫热腾腾的菜盒子做好了,菜盒子没有糊掉。幼儿们观察很仔细,听得也很认真。

3.第二次变化,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演示完做菜盒子的锅后,我再次询问幼儿,大家还想不想见识新的神奇?这一问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于是我拿出了纳米材料锅。并告诉幼儿:这次不放油,不仅能煎鸡蛋还能煎鱼。“神奇”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随着我的铲子不断翻动,不一会儿,在没有油的锅内,鸡蛋和鱼都煎好了。最后,为了打破幼儿的思维惯性。我做了一次大胆的演示,那就是水不用溢过鸡蛋,也能煮熟。我将一张厨房纸打湿,平放到锅中,然后把鸡蛋放上去,盖上锅盖,用电磁炉烧10分钟后,拿出鸡蛋冷却,最后让一名幼儿剥壳品尝。他告诉大家:熟的。幼儿们几乎都要欢呼起来了。

通过三次演示,幼儿观察到了许多新现象。他们充满兴趣和好奇,纷纷迫问:“老师,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事情?”我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他们,幼儿们窃窃私语起来。这时,我让幼儿再次观察这三个锅。在幼儿观察时,我尽可能引导幼儿先观察锅的形状,再听听它们的声音。或者动手去摸一摸、捏一捏,感受和比较不同锅的软硬、质地。幼儿发现了做菜盒子的锅底非常厚,纳米材料锅有特别的花纹,普通锅比较薄。我不失时机地总结提问:三个锅是不是不一样呢?哪里不一样?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回答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篇8: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关键词】引路人 行为习惯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8-01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的文化教育、思想品德以及课外活动都离不开班主任工作,把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组织成一个坚强的集体,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因此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工作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紧抓常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与班主任善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分不开。班级是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要阵地。学习生活常规管理得好,可以培养优良的学风,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在刚接新班时,总会将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的站姿和坐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对学生加以规范,让学生时时刻刻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一步步地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生扫地无序,抹墙砖和窗户始终不干净。我以身作则亲自拿起扫把示范,拿起抹布边说边教,逐渐地学生会扫地、抹墙砖、抹窗户了……

同时根据学生的竞争意识,我结合学校每月的综合评比,在班级中设立了每日规范检查员,要求学生将行为规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和别人。这样狠抓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给班级带来了勃勃生机。因此我班在学校综合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文明中队。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也是班主任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1.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在同一片树林里,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的学生被奉为家长的掌上明珠、小皇帝,有的学生因家长离异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其中有一名学生父亲已去世,母亲改嫁,跟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生活很困难,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我如实向学校反映了情况,学校免去了他的学杂费,并领到了救助款。有一次,他不小心和同学撞到了一起,眼脚裂开了一道口子,我带他去医院包扎伤口,打针吃药。这名学生很受感动,一再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爷爷奶奶的一片真心。

2.学习上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陶行知先生说“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教师有了爱,学校成了乐园,师生成了朋友,教育就能取得最佳效果。”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决不能幻想以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来管理参差不齐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爱“优”等生,更要爱“差等”生,把爱撒向每个学生。班主任不能对“优”生有任何的偏爱,这样的偏爱会使差生不平、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对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只有对差生更多的关爱,才能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

三、选拔和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仅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一个得力的班级助手,这个助手就是班级干部。班干部队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班风。因此,选拔班干部要以知识、能力、品行等多方面严格要求考核。在充分尊重大多数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真正选拔出一批工作能力强、吃苦耐劳、遵纪守法、以身作则的班干部来。班干部队伍形成后,要尽量放手让班干部去开展工作,要随时观察班干部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给他们指导工作方法,对他们既要热情鼓励,又要严格要求。只有这样上下齐心,才能共同建设好班级。

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以集体的光荣为荣耀,并能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观念。它能给人以自信、自尊,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它是团结人共同奋斗的巨大凝聚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石。接一个新班,要全力以赴尽快地树立起班级的良好形象。全校的集会、出操、清扫卫生、劳动……事无巨细都争取做得最好。多次受到表扬,就会迅速增长学生对班级的感情,鼓舞士气,久之为班级争光就成了共同的心声。开学不久,学校为了庆祝国庆节,要求每个班都要准备一个舞蹈节目,并且将进行年级组评比。为此,班中的女生在我的辅导下认认真真地排练节目,一个动作有时一连要做好多遍,她们还是那样的兴致勃勃,旁边的男生也不断地为她们呐喊加油。转眼就到了国庆节,同学们对这个节目满怀希望,相信一定能够得奖。当表演结束,评委老师宣布结果时,却没有我们班的名字。虽然他们年纪小,可当时的情景令我终身难忘:学生都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这都说明学生们有了思索,有了集体观念,有了荣誉感,有了竞争意识。以至于在后来的跳绳、踢毽比赛中都获得了第一,我们班被评为冬锻先进班集体;为了迎接期末写字验收,我班学生刻苦练习,终于在写字验收中获得低年级组一等奖。

四、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与城里学生家长相比,多数农村家长对待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学习只是老师的事情,家长所该做的事情就是挣钱供孩子读书,供他们吃喝穿戴,至于孩子学好学坏那是老师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偏激看法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学习上、在行为习惯上,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除了每学期必开的家长会,我还抓住任何一次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进行沟通交流。

班里的王龙飞(化名),平时做作业经常是偷工减料,这种状况在周末作业中表现尤为明显。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我先后与其家长通过几次电话,告诉他孩子的周末作业状况,最初家长也只是几句应承话,后来,我在周五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和家长讲明:在学校里老师管孩子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在家里家长也必须得尽一定的责任,否则在学校里养成的学习习惯就会遭到破坏。终于在我的近乎“软磨硬泡”的不懈努力下,家长逐渐改变了固有观念,懂得了家长应该“有所为”的道理,而孩子也渐渐能在家完成作业了,而且作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上一篇:煤矿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论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者的用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