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2024-04-18

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精选14篇)

篇1: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中科学中化学教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学生才能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才能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成功和快乐。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回归孩子的好奇、好动的天性。让化学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社会这个大课堂才能学生的有武之地。初中科学中化学的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内容难度大,同时课堂太小,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学生从枯燥中激发起来,给学生课后生活化的指导与辅导。引导学生做一些当地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运用实验生活化,解决生活问题。如:

①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②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③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或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有关新型合金的成分、特性和用途的资料。

④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⑤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

……

实践证明,回归生活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只有让学生充分在生活中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可以把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还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联系社会实际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社会调查及其报告: 观测金钉子的水质,测定本地自来水和地下水的酸碱度,分析本地工厂(排氨)对本地水质影响,如何利用水净化处理的方法改善本地水质情况。

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变大,知识面变宽了。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而且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开放性的,低起点教学,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化学从生活中走来,又在实践中回归生活。让化学知识与生活零距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社会调查和实践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感悟化学,让化学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篇2: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让实践体验在实验探究中翱翔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着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总结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体验,利用各种条件将学生引入情境,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知识、开发潜能.

作 者:田道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华光中学,广东,佛山,528208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12)分类号:G42关键词:

篇3: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回归生活

例如, 在《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模拟进行“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 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 使“学、说、做”有机统一, 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 去体验自尊是交往的前提, 礼貌是交往的名片, 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 学生获得成功感, 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乐学, 礼貌的魅力、礼仪的风采也真正在学生心中得到了内化。

又如, 在《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 可以引导学生发发牢骚, 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 说出自己对父母的一些不满。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占了学生生活的相当部分, 学生都很乐意把这些不满发泄出来, 让老师倾听。老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这些冲突, 活跃课堂。接着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些冲突, 而以前不会有”, 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挖掘, 一些小组从父母的角度讨论, 一些小组从自己本身的角度讨论, 再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 书本上提到的原因分析的理论就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化探究中水到渠成的得出来了。接下来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与父母之间冲突发展下去的结果, 并对种种结果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学生就会了解到逆反心理对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如何去解决冲突呢?老师可以选取学生中说出来的一种典型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让大家出谋划策, 并让学生模拟表演父母子女之间沟通的各种情况, 把这些情况列出来一种种进行分析, 哪些是好的, 哪些是不好的。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感悟, 明白沟通的重要性, 学到沟通的一些方法。

总之, 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 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唯此, 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篇4: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市头小学)

篇5: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篇6:让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

体验

“为了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为了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学习不能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周围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感知,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 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

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让学生从生活的具体事例、现象中认识数学知识,使学生感悟数学,如“用数学”这一课我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谁愿意做个自我介绍呀? 生1:我叫小丽,今年7岁,读一年级。

生2: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第三层,E301号。师:你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他们都讲了7、1、5。生2:我发现他们的回答中都有数。生3:我发现我们说话时常常都有数。师:很好!谁还想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呢? 生1:我们班有46个同学。生2:我发现我们教室有4把风扇。生3:教室有2块黑板,4扇窗。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我们班也有数。

生2: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也有数字。

师:对!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学”。

教师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先让学生从自我介绍中发现,在我们日常谈话中常常离不开数。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就像学生2的回答:“我叫小明,今年7岁,读一(A)班,我家在绿茵华庭采风居E301号。”他想到了自己家的门牌号也和数学有关系。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学生思维很敏捷,而且平时也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而激励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序数,如第几号、第几层、表示特定的号码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喜欢上数学。同时,在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增强数感。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做了较好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成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如在讲授《比多少》的新课内容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和少的概念。再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我们身边找一找有哪些数量可以用多或少来描述的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兴奋地开始寻找。

生1:我发现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少很多。生2:我发现教室的日光灯比风扇多。生3:我发现课桌比讲台多很多。

生4:老师,我知道我们班有28个男孩、26个女孩,所以男孩比女孩多。

师:这人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刚才数出来的。

师:嗯,也是一个好方法,很能干。„„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多少”。比较多少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的体验。这节课教师利用现场环境,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学习情境,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时觉得有东西讲,比较起多少来实实在在。接着引入新课,为新知做铺垫。既复习了旧知,又灵活运用了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活跃学生的思维。

(三)、挖掘教材“生活资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

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生活用品放一起,食品放一起,学习用品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工具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然后布置学生回家运用分类的方法帮妈妈整理房间,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活学活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购物活动”这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运用“现场模拟、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认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上课前,我先把教室创设成一个小小商店的情景,在具备现实生活的情境后,我提出问题:“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漂亮吗?像哪里?”生兴奋地说:“超市。”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小小商店进行购物活动,看看大家是否能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你们想去吗?” 让学生联想到去商场购物的情境,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求知欲旺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购物的活动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运用和发展数学,进一步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运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6 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与生活融于一体的境界。

参考文选: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陆书环 傅海伦著 《数学教学论》 2004科学出版社出版。

3、《小学数学教师》

4、《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

篇7:让英语回归生活

让英语回归生活

江苏 扬州 李月华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只有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根据教学策略的要素,我尝试了以“重组”为本,以“整合”为径,以“操练”为策的英语教学策略。下面,我以7B Unit 3 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背景情况

本节课采用的是7B Unit 3 的内容,是一节以听说为主的课。本节课是一段关于“问路与指路”的对话。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定兴趣,比较喜欢听说的课型,但当众口头表达时略有胆怯,不够踊跃,需要教师引导与鼓励。另外,本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读音规则或音标朗读单词,具备预习生词的习惯,所以本节课是在学生课前会读生词和相关地名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部分表示地点的名词和表示方位的介词,多数学生能够较熟练地表达“某物位于某位置”,但对于“问路与指路”这一功能项目还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最后分析一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他们缺乏“问路与指路”的基本用语,不能在真实的情境中顺利地完成为别人指路的任务。因此,学生缺乏“问路与指路”用语和交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本节课的“学习需要”。

二、重组与调整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替换或调整,并补充了任务情景、图片以及学生所在小区的地图,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如下:教材设计的Activity 1 和Activity 2 两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图片复习或学习地点名词,本节课将这两个活动替换为“用词绘图联想已知单词、学习新单词”的活动;教材设计的Activity 4 和Activity5 两个活动侧重于地点名词和方位介词的理解,与本节课期望学生达到的听说目标有所偏离,故将Activity 4 的图改为操练环节所用,Activity 5 的句型改为学生口头输出;教材设计的Activity 6 的语音教学,本节课没有单独作为一个环节,而是将语音学习渗透于整堂课之中;教材设计的Activity 7 至Activity 9 的三个活动属于语言内化与语言输出环节,本节课将这三个活动调整为任务的准备与任务的完成活动。

三、课堂描述

在课前进行教学准备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当前的兴趣点,然后按照学生当前的兴趣点创设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情境――帮助指路,这个情境一直贯穿整个课堂,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介绍了Sally 的情况,Sally 刚到扬州,但是她不知道扬州的路,她需要其他人的`帮助。通过该环节,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问路与指路”用语,做到了心中有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目标语的学习和操练上。

接下来进入到听力输入环节,通过听力让学生感知目标语言,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目标语言。利用板书持久性的优势,我引导学生总结对话中的“问路与指路”用语,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为目标语的操练奠定基础。接下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顺利完成任务,我采取了分解难点的方法,利用地图的直观性特点,以汊河中学为地图的中心,解释“问路与指路”用语的意思,然后通过两人活动操练“问路与指路”用语,以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将本课重点功能句内化。具体做法是:以汊河中学地图为素材,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问路与指路”问答练习,如“Where is…?”“It’sbetween… and…”,为后面任务的完成做好铺垫。

最后,为学生延续前面创设的情境,告诉他们Sally 现在来到了他们学校所在的小区居住,但是对小区环境不了解,寻求他们的帮助。学生对此有着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愿望,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感受语言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机会,使语言运用活动更加真实和有意义,进一步强调了英语的交际功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回归了生活。同时,要求学生根据社区地图为Sally 指路,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有所控制,即要求学生必须用上“问路与指路”用语,进一步实现“用中学”的目标。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可以说学生的语言储备水到渠成。课堂效果表明,本班所有学生都能运用“问路与指路”,最薄弱的学生也能就此说出几句话来,他们真正做到了能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同时也达成了本节课的目标。最后,当学生成功地帮助Sally 在小区里指路时,教师以Sally 的口吻对学生的帮助给予评价,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快乐与满足。

四、分析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认识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或方式的总称。因此,本课本着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依据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学生身心特点,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灵活处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策略因其贴近生活、自然有趣等特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教学方式创建了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能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语感,而且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篇8:让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一、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 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增加与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内容,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讨论更深入。如在《含硅酸矿物与硅酸盐产品》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阅读教材, 展现水泥和各种各样玻璃的图片, 讨论问题:水泥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材料, 你知道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什么?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之一, 你知道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其生产原理是什么?

2.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师要摒弃机械灌输的现状, 树立生本理念,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 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搜集、阅读、思考等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中彼此分离, 相互帮助、相互促进,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中, 教者让学生运用铁架台、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接收器等仪器, 合作完成蒸馏实验。 (3) 探究学习。在教是指导下,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 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实践中检验正误, 从而能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生活化。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装, 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活动与交流, 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如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中, 学生讨论溶液配制的有关问题:配制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识?如何洗涤仪器?称量时要注意什么?计算需要多少溶质?

4.教学用具生活化。化学课经常要用到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实物挂图等, 教师要尽可能地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材料做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如蒸发可用食盐水, 过滤可用泥水, 用厨房中的纯碱代替实验, 用豆浆替代Fe (OH) 3胶体做丁达尔效应实验。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联系日常生活。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化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从自然界中提取铁和铜》教学中, 教者创设情境“: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们在用石块制作工具时, 无意中发现了与普通石料不同的美丽石块, 当用力摩擦、敲打时, 表面锈迹脱落, 出现灿烂夺目的紫红色金属, 这就是天然纯铜。”并提出问题: (1) 自然界中, 天然存在的铁单质和铜单质多吗?铁和铜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2) 我国的铁、铜资源如何,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3) 人类在四千年前进入铜器时代, 二千年前进入铁器时代, 这说明了什么?查阅资料, 了解古代是如何冶炼铁和铜的?

2.渗透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热点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倍受关注, 教师要引入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等, 让学生在关注事件发展中,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二氧化硫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酸雨、雾霾天气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3.实验探究联系生活。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与生活中化学有关的探究实验, 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内容进行实验, 如用西红柿4 个、铜导线3m、耳塞收音机1 台、铜片和锌片各4 片等材料, 把西红柿平放在桌上, 用带有铜片、锌片的导线连接成串联电路, 同时把串联好的2 根导线分别入收音机的电源板上, 打开收音机能听到声音, 说明电池有电。

4.联系企业实地教学。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的内容, 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现状, 要联系当地的化工企业, 进行实地教学, 如参加当地的化肥厂、制药厂, 了解其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三废处理等, 在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写出心得体会。学生通过参观, 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考虑问题也全面具体、切合实际了。

总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化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策略, 旨在让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途径,策略

参考文献

[1]孙民.构建生活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J].河北教育, 2007

篇9: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关键词:体验数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31-01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系统性的科学,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呢?《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四、让学生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操作是认知的来源,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篇10: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

今天,有幸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孙民题为《创新德育视野下的生命安全教育》,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名班主任,德育始终贯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但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常常有束手无策之感,时常陷入迷惘与彷徨中。孙校长的讲座可谓为我打开了一扇德育之窗,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孙校长的观点是让德育回归生活。在我们语文教学领域,生活这个词多么熟悉。写作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具体地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陶情怡性,这比冷冰冰的教条主义不是更能深入人心?孙校无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理想中的教育不是多高、大、上,而是质朴的八个字:开心地笑,大声地说。一个孩子,金色的童年时代,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心田播种的是快乐、自信的种子,将来的他又怎会不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真切感受、体验德性的拔节。学校有百草园的“梦入期”。孩子们向学生“问好”,让礼仪教育在日渐一日中形成习惯;《成功的“失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反思自我的行为……任何教育都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生活。孙校长倡导的德育回归生活就是德语的本质。当我们一味地教育与学生切莫撒谎,可是与坏人周旋时那谎言岂不是一种智慧。脱离生活情境的教育只会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无所适从。

篇11:让生物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为我们的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把新理念推向班级课堂教学层面,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 提出问题 → 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模式,创设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收集、整理教材生活资源(两位老师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了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活化内容整理成资料卡见附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和解决生活中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

案例一: [“蛋白质”一节的教学片段] 师:妈妈早上要煮鸡蛋给你吃,即使你不想吃,她也要想尽办法哄你 吃,你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是什么吗?

生:可以补充蛋白质,使身体长高。

师:有人说早餐时要“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也有人说要“喝牛奶之前要先啃几口面包”。你们是这么做的呢?到底那种吃法科学一些呢?

生1:我平时都是“啃面包前先喝几口牛奶”,面包干巴巴的,先喝几口牛奶,既补充一下水分,也能够增加食欲。

生2:牛奶主要是蛋白质,而面包主要的糖类,补充能量主要用糖类(面包)。

„„

师:到底谁说得有道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蛋白质”方面的知识。师:你能说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吗? 生:鱼、肉、蛋、大豆、牛奶等

师:你吃下去的这些蛋白质对你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总结“蛋白质”的功能)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教师将情境创设在学生熟悉的平时生活经验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案例二:在讲“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先让学生说说发烧的感觉,学生说出发烧的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脑发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马上想到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 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

2.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过去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对学习的回应也只有不断地听、写、背。现在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是一个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教师变了,学生也变了,他们对生物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生物是枯燥的了,不再认为学生物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依靠生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案例三:有人认为“歪瓜劣枣”更好吃。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探究产生“歪瓜劣枣”的原因。因为发育中的种子会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由此得到正确结论:种子发育不良导致了果实发育的不良,“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案例四:糖渍、盐渍食品为什么较长时间保持而不会变质?学生要运用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糖渍或盐渍食品在食品的外面具有很高浓度的溶液,使进入食品中的细菌因失水而无法生存。所以经过糖渍、盐渍的食品能保存较长时间而不变质。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生物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生物问题,用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生物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五:学习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知识后,课后布置学生进行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1)调查当地农民种植哪些转基因农作物?(2)调查当地超市里卖哪些转基因食品?(3)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调查心得。又如学习了“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知识后,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水果市场里出卖的香蕉、菠萝大多用乙烯利催熟,菜市场里的马铃薯、洋葱、大蒜等使用青鲜素抑制发芽,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的健康吗?

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疑惑与好奇,能使学生的思维振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结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少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感到生物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 识的大门。

细胞呼吸”这节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中就有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案例六:[“细胞呼吸”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呼吸的理论知识,请大家结合一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分组进行讨论,提出一些与细胞相关的生活细节供大家讨论。

生1:我们看到有人为了美化居室,在室内摆放了许多花草,这样能使室内的空气更清新吗?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经过我们四人小组的讨论认为,可能是因为晚上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因而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夜间这些花草要与人争夺氧气,使人没有充分的氧气,因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生2:超市里的罐头食品,有安全提示:当罐装食品罐上的安全钮鼓起时,禁止食用,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和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有联系,经过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认为细菌通过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这些气体使罐里面的气压增加,细菌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食品此时已经被污染,不能食用。

生3:农村冬天把地瓜、马铃薯储存在地窖中能延长储存时间,为什么这样处理?经过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认为地窖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能够抑制大白菜的有氧呼吸,减少营养物质的分解,这样就能储存更长的时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生活化的知识,还积极发掘学生的兴趣,开展与之有关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编写《生活健康小报》,真正融知识于生活。

篇12: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重演生活故事,训练说话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底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苏教版第二册的口语交际《学会做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做客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做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展示生活亮点,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喜欢用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钟情于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喜欢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世界真美呀》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小鸡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用画画来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歌声来赞美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用表演来表达自己对这个美丽的世界的热爱同学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四、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理念的更新》)。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实践表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课程理念的更新》

2、卢雁红著:《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载《小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1期。

篇13:让化学实验在实践中回归生活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将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必须要根据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进行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当前存在的语文教学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其实纵观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很少有教育机构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在评价机制方面还沿用旧的评价机制。具体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等。综合来看,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生活感悟。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教材中有《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抛开小说的生活背景,而从文章的字、词、人物、段落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把本来有血有肉的佳作肢解了。其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应该回归生活,去设想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对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度不高,这是急需改善的。

二、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紧密联系

1. 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

广义上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活动,而狭义的社会生活则是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或物质生产活动等社会日常方面的活动。我们经常会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有他的理解,他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生活具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分类具有不同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的学生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甚至聘用专业的老师开展家庭小课堂活动。家庭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层面,还体现在思想与行为的层面,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教育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形式,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更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且现如今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学生接触互联网,关注政治、文化、经济信息,关注各类社会热点,对社会上的事情有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学生的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源泉。

2. 社会生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当发挥其所具备的生活化特质,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生活中汲取智慧,从生活中获得启发,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尊重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认识生活是教学的第一步。庄子的《逍遥游》“逍遥”的思想,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提升,在茫茫宇宙中,如何才能“逍遥”?像蜩与学鸠那样“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当然逍遥不起来,像斥鴳那样“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逍遥不起来。人无法凭借自己的主张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汲取智慧。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美好,劳伦斯的《鸟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生活,不断探索生活的意义,才能丰富教学形式,进行生活化的教学。

三、实现高中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 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必须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学生要转变以前的语文学习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教学当作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联系历史、科学、哲学等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的内容是源自于生活的,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生活经验的反映,学生接触这些富有思想性的文章,能够修正自己认识的某些偏向,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在生活中不断寻找阅读教学的灵感。学生则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由阅读出发来理解生活,用生活经验来加强对阅读的感悟。

2.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主感悟,才能让他们获得思想上的提升。比如,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体现了古人对于教育的思考,但是现如今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可以就此介绍如今的教育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如果要是你,你会怎么样学习或者是怎么样教学。开展情境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取更多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司马迁的《鸿门宴》是一篇可以有效进行课堂情境教学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写情景剧,通过情景剧的编写与演练,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特点,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感受街头巷尾的人文情怀,获取对生活的感悟。陶行知曾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是为引导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具体的实践。

四、结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过程中获取对生命的感知与情感的体验。开展生活化教学方式,需要积极地找出阅读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相似点,挖掘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层面进行思考,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开展丰富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度。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漆新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9期。

[3].宁鸿斌、王文琪、张鹏举《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

[4].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14: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初中化学  生活化  科学探究

传统的化学教学困囿于书本,割裂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学应回归生活,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

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二次开发,也要丰富教学资源,利用社会、学校、家庭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人力与自然资源。(1)利用好校内外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网络教室等设施,利用好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化学趣味赛、化学晚会、座谈会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校外,走进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学会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开展家庭化学小实验。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前,教者带领学生走进自来水厂观看自来水厂的净水设备,了解自来水净化的大体流程,思考:“在净化水的过程中,沉淀、过滤、吸附分别除去什么杂质?”(2)利用好现代教育资源。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技术平台,向学生展示抽象的、不便于现场演示的实验,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中,播放C60分子介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C60分子具有金属光泽、抗腐蚀、导电能力差的特性,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探究的欲望。(1)借助于观察自然现象,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师要开阔学生视野,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化学概念,变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俗话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八月是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大家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教者从生活中的话题谈起,提出富有思考性、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导向。(2)借助于演示实验形成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化学学习中,离不开实验探究,通过创设实验情境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如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让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缓缓吹气,用“魔棒”点灯、向纯碱中加入食醋,把燃烧的蜡烛放入反应容器中,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无比。(3)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以妙趣横生的故事、化学史等缓解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化学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活动。如“铕”、“钋”、“锔”、“锘”、“镓”等化学元素的命名;秦始皇幻想长生不老,炼丹家以丹砂、雄黄等为原料,开炉熔炼;用原子加速器将汞变成黄金,实现了“点石成金”。(4)关注社会热点,创设生活化情境。化学教学应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社会热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入“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素材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化学教学要回归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教师要充分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融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能提高学习效果。如在《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与保护空气》教学中,教者结合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讨论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了解氧气在潜水、医疗、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航航行等方面的应用,氮气在化工生产、保护气、医疗麻醉、超导材料方面的应用,稀有气体在电光源、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上好佳”等膨化食品中充装氮气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尽可能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本是人的天性,而应试教育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探究意识的形成。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问题,不再阻止学生的“发难”,更不可讽刺学生的“怪问”,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拘泥于纪律的约束,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探索,更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总是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自己的思维,因而学生鲜有创造性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从不同层面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3)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污染的内容时,设计开放性问题:酸雨是怎样产生的?酸雨有何危害?如何防治酸雨?

总之,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化学世界也是奇妙无穷的,教师要开展生活化教学,挖掘学科优势,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化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迦南诗歌网下一篇:财务职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