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

2024-04-15

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精选6篇)

篇1: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

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

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10.6%,CPI同比涨2.9%。9月份CPI同比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这个新高老百姓不但在媒体看到了,而且已经亲身承受着物价的普涨,另一个方面10月20日的人民银行的升息举措也改变不了从今年年初开始的负利率年代,老百姓的资金放在银行是贬值的,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支出在增加,资产在贬值。通货膨胀已经不是悄然地就到来了。

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该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进行了4万亿的投资,每年的货币发行量保持在30%左右,到2010年三级活跃在房地产的贷款额度还有5万亿左右,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从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

2.19%,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终结果产生通货膨胀。从银行到个人,钞票都太多,利息又没有什么,所以投资意欲大发,炒股、炒楼、炒金、炒商品,生活必需品也被炒到天上去,泡沫涌动危险已经非常明显。

老百姓如何保护自己资产不受通胀的影响成为普罗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笔者就老百姓如何应对通货膨胀提供如下技术支持:

1、适当选择多元化的理财投资,除了上述的股票、债券、房产、贵金属、商品期货等,虽然市场不太健全,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投资,还可以选择稀缺品进行投资保值,如书画、古玩、珍藏品、古玉、沉香、邮票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保值;

2、在股票投资时可以对一些稀缺板块进行研究,如新能源、低碳环保等行业进行了解和分析,果断建仓,克服贪念,专注熟悉的股票做好波段,避免多元化的股票组合操作,这样及时了解信息变化,降低投资风险;

3、对合适的项目进行私募投资,在对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参股企业,也可以用借款的方式(债权投资),通过收益的策划取得回报,例如可以债券投资加选择权、可以净保本,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一些担保,例如关联的个人、董事长个人等,这样既解决了风险问题又解决了收益问题;

4、对一部分自己熟悉信用好的企业,进行民间借贷,期限不要太长,一般在一年内按月计息,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一定小范围的担保;

5、对房地产也可以适度介入,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很高了,可以关注二、三线城市进行投资,跌价风险较小,人口的不断增长,房地产刚性需求是存在的,房地产升值潜力还是很大的;

6、金融机构、私募股权,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银行、典当行、民间融资机构等的增资扩股,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介入,这些机构的收益较为高而且较为稳定,也是抗击通胀的好办法。

抗击通胀要在运动中抗击货币的贬值,以动制动,拓宽自己的投资渠道,遵守不熟不做的投资原则,养成随时注意观察、分析和思考、研究的良好习惯,洞察金融、财经等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式,成为反通胀的专家,逐步建立抗通胀的风险隔离带,时刻保卫好自己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篇2:浅谈应对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

面对材料、产品价格上涨, 对企业来说是严峻考验。如何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运用财务技术, 让企业继续盈利, 并使企业资本得以保全, 是每一个会计人员所须思考的。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现行会计准则中, 历史成本原则、持续经营假设、配比原则、货币计量是基础。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这些基础受到冲击, 导致产生错误的会计信息。

当物价上涨时, 按历史成本入账的所耗的账面价值低于现时价值, 低估的资产价值又会导致低估费用、折旧, 高估利润;企业资本因物价变动受到侵蚀, 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重置已经上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 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的收入当期实现, 而材料、费用按历史成本计价, 原始的收入成本配比原则导致成本补偿不足, 利润虚增, 资本受到侵袭, 并将最终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货币计量假设决定了会计信息要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和表述, 并假定币值是稳定的。然而,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贬值, 会计计量的难度大, 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强。

二、通货膨胀期的会计处理

通货膨胀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最终表现在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 而资产计价是关键, 因为资产的计价决定了资产转移价值即成本的分摊——费用的确认, 进而决定了收益的确定。

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计量由名义货币单位转向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 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

在通货膨胀期, 投资者关心在特定物价水平下企业创造股利的潜力。因此, 会计人员应侧重于重述公司财务报表, 以反映特定物价变动的影响情况, 且在计算损益、资产计价时, 采用与公司的消费行为相关的特定物价指数。财务报表按现行物价表述, 能够帮助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股利分配有一个正确理解。

1、存货的计价方法。

存货作为非货币资产, 期末应采用当时的一般物价指数;对于日常消耗的存货, 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成本, 使其物价水平接近销售收入的物价水平, 尽可能降低通货膨胀引起的利润虚增。

2、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固定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计量, 将更接近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 保证固定资产更新不出现资金短缺;对资产折旧采用缩短折旧日期、加速折旧法, 一方面增加成本费用、降低利润虚增;另一方面使固定资产成本加快补偿, 弥补因通货膨胀而造成的损失。

3、应收账款处理。

由于我国企业在签订经济合同时, 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 账面上反映的应收账款将远低于实际价值, 而债务人出于获取额外利益的考量则有可能推迟付款。为此, 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应收账款应将通货膨胀因素列入合同条款。

4、编制物价变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为了体现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业绩, 企业应提供通货膨胀对企业影响的报告, 这就要求企业运用统一的通货膨胀会计实务规范, 正确地确认、计量和报告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损益和资产使用情况, 反映期末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

资产负债表中其资产是按现时市场价格与变现净额相比较的差额作为基准价格。变现净额可采用现时市场价格、估价、个别物价指数和自制成本来加以确定。

编制利润表首先在现行会计制度利润表的基础上, 用利润扣除利息和税金, 求得利息和税前营业利润;其次用利息和税前营业利润减去主营业务成本调整额、货币性流动资金调整额和折旧调整额, 计算出现时成本营业利润;再次用现时成本营业收益加上财务杠杆作用调整额减去利息费用, 求得现时成本税前营业收益;最后用现时成本税前营业收益减去利息, 计算出现时成本的净利润。

5、增加附注资料。财务报告的附注信息是报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货膨胀下的附注内容可以包括:

(1) 涉及本企业相关资产项目 (产品、原材料、设备等) 价格变动状况, 可以用国家发布的相关指数表示。

(2)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对本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税收有何影响。

(3) 传统报表与上述数据相结合, 对比出不考虑价格变动和考虑价格变动两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由于各个企业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很难选出一个通用的良方, 这就要看企业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能力, 会计主管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选用会计模式。另外会计人员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多管齐下, 从会计角度规避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

摘要:近几年, 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宏观上, 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平抑物价;对于微观的企业来说, 高通货膨胀率将导致企业利润虚增, 资本无法保全, 甚至企业难以为继。如何通过财务处理降低这种风险成为财务人员面临的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资产计价、收入成本对应、报表编制等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 降低企业通货膨胀压力。

参考文献

[1]田方:《谈通货膨胀下的会计信息失真》, 《财经视线》, 2010, 6。

[2]张海军:《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商务财会》, 2010, 8。

[3]夏贵华:《论通货膨胀会计》, 《经济师》, 2008, 11。

篇3:老百姓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方法

你和我,我们,在未来的一年半里,很可能将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通货膨胀。换句话说,我们的钱将变得不值钱。

这一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不是东西太少了,而是钱发得太多了。发钱的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先说中国,我为你算一笔账,从去年11月开始,中国的银行发了飙地增发贷款,11月新增4769亿元,12月7400亿元,2009年1月9000亿元,创下历史性新高,2月1.07万亿元,再创新高,3月1.89万亿元,又创新高,4月5918亿元,5月6700亿元。这么算一下,过去的7个月里,贷款新增总额约为6.3万亿元。以今年的放贷规模计算,前5个月已经达到5.1万亿元,超过了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宣布的“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预算,超过的规模还是挺夸张的。从现在的景象看,积极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在短期内更改,根据计算,绝大多数的专家认为,本年度的新增贷款总额将突破8万亿元,很可能逼近10万亿元。

8万亿元或者10万亿元是一个什么概念的数据呢?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0万亿元,按保八的既定目标,2009年的GDP应该在33万亿元左右,那么,新增贷款量居然就占去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这样的数据,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

更要命的是,新放出来的贷款都去了哪里呢?从现在的态势看,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一是喂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二是去了资本市场。这两个地方,再怎么花枝繁茂,都不可能直接地拉动民生产业和家庭消费。所以,吹起来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再简单地说说美国,这个国家的“流氓”本色已经显露了出来。在金融危机和实体产业危机——特别是底特律的汽车业集体陷入泥潭之后,美联储现在的办法也是拼了命地向银行新发贷款,用《华尔街日报》的话说,是坐在直升机上向下撒美钞。美元贬值对美国来说有三个好处,一是激活内需,二是扩大产品出口,兰是抵消国债,中国的外汇储备有2万亿美元,几乎都以美元结算,其中美国国债就将近7000亿美元,它贬值百分之十,就等于好客的中国人民送给美国人民2000亿美元。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对冲美元贬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民币也贬值,你贬我也贬,看谁贬得过谁。

这样一来,我们老百姓的钱包就紧张了。其实,在很多地方涨声已经响起了。进入3月以来,原材料开始涨价,对此政学两界欢呼不已,在很多场合,这都被看成是经济回暖的重大指标。而只有做企业的人知道自己的苦,一位正在长江商学院读书的纺织公司老板对我说,过去3个月,棉花涨了四成,有色金属中的铜已经从去年的2.2万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上不去,PPI还是一个负数,现在电要涨了,石油要涨了,优惠税收取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对他说,应该让教授们马上开课,告诉大家,如果中国经济在下半年出现通货滞胀,应该如何活下来。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食用油、水产品的价格也已经在悄然上涨。而各地的地产价格更是“扶摇上青天”,去年流拍的土地现在能够以翻番的价格成交,官员说起这些事情来自然是喜形于色,苦的人是谁,自己心里知道。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全世界似乎都在欢呼泡沫的生成,而没有人警告,这将是下一场灾害的开始。美国的事,我们管不了,关于中国,我们则必须思考:我们是否在以改革的方式走出困境,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其实是在用一个更大泡沫掩盖一切,在把危机向后推延。

写到这里,你会不耐烦地说,别啰嗦了,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怎么办呢?标准答案是,没有办法。你的一生总会碰到5次以上的通货膨胀,这回算是一次。如果硬要凑几条,如下:

第一,最好的办法是多多采购大米、猪肉和蔬菜,挖个地窖把它们藏起来,不过,你有那么大的地,也不用担心物价涨了。

第二,买黄金,保值是一定的,增值与否我不知道。

第三,冲进股市,不过它是个赌场,生命安全自己保重。

第四,如果还没买房子,快点下手吧,迟了,就不快乐了。

篇4:餐饮业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按照2010年11月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了4.4%,远远高出政府3%的目标,原因是某些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按照通行的通货膨胀的概念,以及对中国整体物价指数的观察,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已经发生了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将首先对餐饮业造成冲击,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原材料的价格提升。各种食品原材料的涨价幅度在10%~50%之间,而“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等食品价格高速飙升的新闻充斥媒体。但是餐饮业的最终价格不可能全面提升或者无法达到食材本身价格增长的速度,对餐饮业的利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其次,人力资源的价格持续走高,也在挤压餐饮业的利润空间。对餐饮业来说,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近年伴随着非理性的人才拔苗助长政策,餐饮业可以真正使用的人力资源接近枯竭:而另一方面,失业率或者隐性失业的攀升,又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通货膨胀已经产生了,我们能够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判断这次通货膨胀的性质,以确定严重程度,国家政策走向,二是尽己所能,积极应对。

按照预计,中国应该在5年之后出现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问题,现在来看,中国本身的粮食产量还是可以满足本国人口需求的。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涉及餐饮业的大问题,即中国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餐饮业的价值。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但是绝对对第一产业农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中国基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永远都不能轻视农业,要始终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尤其是粮食产量的供大于求。可是作为农业主要产品销售终端之一的餐饮业得到的尊重却远远不能和农业相提并论。这是造成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而农民并未得到多少实际利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目前价格的提升都是流通过程中玩弄的手段。

基于以上的分析,餐饮业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应对通货膨胀。

首先,如何使自身和原材料供应发生直接的联系,去掉的中间环节越多,越符合餐饮业和农业的关系,越有利于餐饮业的成本降低。大型的餐饮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供应基地,或者和原材料产地签订直接供货合同,小型的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协会等组织进行联合,来得到原材料供应的优先权。

其次,餐饮业必须切实的降低被动离职率。这里面提到一个词汇——被动,说明餐饮业的用人再也不应该泥沙俱下,而是要控制和选择,不合适的人大力淘汰,合适的人千方百计地留下、利用,再开发。只有坚持这样去做,才能有意义地降低人力成本,增加人力效能。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也要增加餐饮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机械化程度。

再次,餐饮业必须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升菜品的体验价值来实现。比如大董公司推出的大董意境菜,以菜品来体现意境,以意境来增加顾客精神享受,从而创造价值的做法,就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最好范例。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第二点也就是人力效能提升的基础上。

最后便是餐饮业的时代已经进入明晰的市场定位时代,而不能再浑水摸鱼。我们发现品牌定位中庸和模糊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所以,一个餐饮企业只做土豆粉可以做得很大很好,做高档市场也可以做得很大很好,就是做中档市场不讨好。在通胀时期,高端品牌和低端品牌的抗风险能力都要好于中间品牌。

当然,餐饮业还要适当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餐饮业的产品进入超市等商业范畴。餐饮业通过提供更多消费模式来削峰填谷,都是可以采取的选择。

总之,我们对通货膨胀应该密切关注,审慎对待、主动出击,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达到餐饮业的本质蜕变。

篇5:老百姓眼里的通货膨胀

对此,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10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通货膨胀调查,并发现:超过六成城镇居民认为目前通货膨胀严重,做出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物价上涨对生活的影响;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物价,消费者的可接受度较高,但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商品物价则承受力较低;高收入群体抗通胀能力高,尤其注重开辟新职业,并增加投资理财行为。

生活受物价上涨直接影响,超过六成城镇居民认为目前通货膨胀严重

调查显示:累计有超过六成的城镇受访者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程度严重(60.8%),其中认为比较严重的比例为51.9%,认为非常严重的比例为8.9%。而县城受访者对通货膨胀严重性的判断高出城市将近10个百分点(城市:56.4%;县城:66.2%)。

进一步调查发现:导致城镇受访者作出通货膨胀严重性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生活受到了物价上涨的直接影响”(73.3%)。根据“媒体或他人消息”及“所在单位的业务影响”而作出判断的比例也分别接近一成(分别为9.7%和8.8%)。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很少被作为人们判断通货膨胀的因素(1.4%),进一步调查则发现:认为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与个人体会的物价上涨情况一致的比例仅为45%,另外有44.7%表示不相符合。

对于未来一年我国的物价变化,将近八成的城镇居民认为会上涨,其中19.5%认为会持续大幅上涨,57.7%认为会“平稳上涨,但涨幅不大”,而仅有2.1%认为物价会下降。

物价承受九基本的生活用品可以承受用于发展的用品很勉强

调查显示,尽管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但对于目前的物价水平,54.8%的居民表示可以承受,30.5%表示一般,仅有14.2%表示难以承受。城市和县城居民表示可以承受的比例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分别为55.6%、53.9%)。

对城市居民的进一步调查发现:对于日常用品、交通及服装等基本生活商品的物价,城市居民基本上可以接受,表示不可接受的比例分别仅为0.8%、2.2%和5.3%;而对于保健品、化妆品及休闲娱乐等具有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商品物价,城市居民表示不可接受的比例则相对较高,尤其是保健品,37.7%的受访者表示不可接受;另外,对于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特殊商品的物价,城市居民表示不可接受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33.9%和19.1%)。

相对来说,商品房和汽车仍属于高端大宗消费品,它们的价格形成及其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关联不大。调查显示,目前对于商品房和汽车,城市居民基本上表示无法承受其价格(分别为76.8%和71.9%)。

高收入居民抗通胀能力高,尤其注重开辟新职业和加强投资理财

调查显示:如果面对通货膨胀,45.2%的城市居民第一反应是“等待政府采取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同期调查也显示出,超过六成(63.7%)的城市居民对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货膨胀有信心,而表示没有信心的比例仅为11.7%。其次,35.4%的城市居民选择开辟新的收入渠道,如兼职、第二职业等,要求加薪及储蓄的入选率也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4.1%和21.1%)。而对于投资股票、基金、债券、保险、房地产等理财投资行为,城市居民选择的比例相对较低,整体上都存一成以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5.6%的城市居民表示自己什么也不做。

与1995年零点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通和保定六城市的调查相比,城市居民在应对通货膨胀方而鲜有进步:1995年人们的首选也是“等待政府采取制止通货膨胀的措施”(45.8%),而且比例与2010年基本一致;要求单位增加工资(26%)、储蓄(20.3%)、购买外币(1.4%)的比例也与2010年一致。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0城市居民选择开辟新的职业收入渠道的比例增加,由15.4%增至35.4%,人们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应变意识;二是理财及投资行为增加,而且可选择的投资产品也更多。如投资房地产(7.4%)和收藏品(7.3%)的比例分别高出1995年5个百分点以上,在保险、债券和股票的投资选择上,2010年的比例也都在6%以上。

进一步调查显示:城市高收入群体抗通货膨胀能力更强,如果面临通货膨胀,他们有更多的能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源来进行应对,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政府采取措施”(高收入:28.2%,中低收入:46.3%),尤其是在职业渠道开辟和理财投资行为上。调查显示,40.1%的高收入群体表示会开辟其他职业渠道,而低收入群体的这一比例仅为32,5%;同时高收入群体在各种投资行为上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行为倾向,其中分别有20.1%、15.8%和15.2%表示将会投资收藏品、房地产和股票,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比例仅为6.4%、7.1%和5.9%。

篇6: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

但是在当今的企业里,却出现了更多新式叫法,如首席人才官、首席文化官、首席创新官、首席隐私官、首席道歉官以及首席电脑高手等,我们将如何接受这些高级头衔?企业中本来只应有少数主要负责人,其他诸多下属都要受其管理,但如今的公司体制到底怎么了?

“由于公司响当当的职衔不够多,因此他们就会制造出很多新式头衔,作为对员工的奖励。”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说,“以前,人们只想获得更多的薪酬,而现在,他们却期望在职位上得到认可,如有必要,他们将会不断前进以获得提升。”卡普利还补充道,公司管理层已经发现,很多时候,让员工升职比给他们涨工资要划算得多。而在人员招聘中,为潜在员工提供所要求的职衔也比较容易。

较高的预期

早在首席某总监现象愈演愈烈之前,公司和个人已经开始创造各种职衔。用来区别不同的职务,并向他人传达身份信息。这些职衔有的很正式,有的却很随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盖伊·川崎自称是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的首席传教士,这个头衔在当时听起来很古怪。但在如今却没什么人觉得不正常。

在雅虎网站,其两位创始人杨致远与大卫·费罗被并列为首席“雅虎之父”,同时还有CEO、CFO、首席销售总监、首席战略官(CSO)、首席会计主管(CAO)、首席沟通官(CCO)、首席数据官(CDO)以及首席雅虎人等等。其他公司中的首席总监头衔更是范围广泛,从首席博客官(CBO)到首席黑客官(CHO)。再到首席客户需求官、首席持续发展官以及首席知识官等。

通常,所有这些职衔都与最新发生的事件或者发展趋势相关,例如首席道德官,体现出后安然时代人们对公司财务腐败问题的忧虑;首席安全官,显示出人们对保证商务系统和信息流安全的需求;首席信誉官,负责处理包括博客写手、新闻记者以及竞争对手等对公司品牌信誉的侵害问题;首席隐私官,防止公司相关隐私信息受到公开损害;首席道歉官,专门负责在服务不周时向顾客致歉,并承诺将改进服务(如很多航空公司设此职位)。

事实上,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莎拉·凯普兰认为,许多公司之所以设置这么多的首席总监职衔,是为了“让公司员工认识到该职位所负责事务的重要性,并通过设立首席总监的头衔将此落到实处。例如,正是由于公司意识到多元化是推动商务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因此才设置了首席多元官的职位”。此外,凯普兰还谈到,“高级职衔的设置也体现出该职位不仅仅是操作性的,同时还是战略性的。”例如,首席学习官的头衔意味着在人力资源部门,除了培训外,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事。学习官职衔的设置大大提升了学习职责的重要性。

凯普兰补充道,这种做法存在的唯一问题是,“如今所有公司都开始不断设立新职衔……现在大家全都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某种程度上,各公司又需要开始采用新策略了。”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乔治·戴伊也认为,首席市场官(CMO)的职位自身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较高的预期等。“任命一位CMO,说明该公司要找的人不只是要处理一般高级副总裁或是主管应负责的事务,他将专门担负起市场营销的职责,而目前这在战略上也是非常必要的。CMO不仅要善于建立品牌,同时还要学会如何控制成本、提高产效及加强沟通。”

那么这类高级头衔的代价是什么呢?戴伊认为是工作的不安全感。他谈到,“CMO们的流动性可能是最大的了。如果他们无法尽快取得工作成果,如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意识及知名度、建立市场型的企业组织等,那么这个CMO就做不长久了。对于CMO来说,过高的预期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并不是每个人都出众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本杰明·坎贝尔指出。对于那些级别较低的总监职衔,它们在小型企业中的动态发展与大型企业不同。“这些职衔会具有更多的价值。当我在加州对半导体行业中的新兴企业进行研究时,我与很多工程师们交谈。这些工程师在大型企业充其量也就是个项目主管,一次只负责一个小项目,而无需承担其他更多责任。但当他们来到那些小型新建公司后,摇身一变就成了首席技术官,并且要承担更多更广的责任。因此他们可以从战略性的角度参与公司事务,从而更好地发展各种技能,而他们在大型企业是没有这种机会的。从这个角度说,职衔中就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某人要从战略高度思考公司事务,同时还担负着战略性的发展任务。”

坎贝尔同其他几位教授一样,都认为职衔膨胀对于工作职责来说毫无意义。这些膨胀的职衔没什么实质性含义,因此在说明实际工作职责方面没多少价值。它们只在留住员工方面起作用。对于公司来说,提供各种职衔是最廉价的留人手段,几乎不费什么成本,就能从重要员工那里获得很高的敬业度。拥有高级头衔,等于向众人宣告,这位员工对公司很重要。

特别是在大型公司,过多的高级头衔将导致人们对新职衔的不重视。“公司确实应该有所约束,并不是每个人都出众。企业在授予员工头衔奖励时,应该经过慎重考虑,因为每增加一位首席总监类人物,都会进一步削弱其它高级头衔的重要性。”在坎贝尔看来,与创立长期的首席总监职位相比,“我个人认为提供项目会更加有效。人们将发现,不断增加高级主管职位会使公司变成官僚机构。而与不断增设职位相比,有个什么特别项目却可以让员工们更好地行动起来。”

彻底的职衔膨胀

沃顿商学院商业与公共政策学教授贝齐·史蒂文森认为,首席某总监称谓的出现也可以体现出企业正在进行调整与重组。她提出,职位头衔膨胀“与组织结构扁平化同步,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众不同,但在扁平结构的企业组织中,等级区分不甚明显,因此人们想要出人头地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按等级划分的层次结构一大优点是,人们在企业里有个上升的梯度,一旦这个升职阶梯不复存在,员工们也就没什么升职空间了”。

到沃顿任教之前,史蒂文森所在的公司就一直为职衔问题所困扰。“员工们都希望自己有升职的可能,但由于公司采用扁平组织结构,所以无法提供什么更高级的职位。因此公司就开始创造一些头衔,用以留住有价值的员工。”史蒂文森说,“事实上,各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为主要员工提供较高的薪资,特别是更高级的头衔,能够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说:“最初的职衔膨胀状况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薪资和物价都受到控制,公司无法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但却可以给他们提供晋升机会。这样做不会使公司的开销加大,但是职衔却在不断膨胀。这种职衔膨胀现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消失,此时各家公司已经开始进行机构重组,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如此一来,公司也就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因此,当一些行业出现人才紧缺时,就会再次发生职衔膨胀现象。”大家还一致认为膨胀现象不仅仅出现在首席总监级别。

在史蒂文森原来的公司,很多人的头衔都从高级分析师变成了副总裁。事实上,高级分析师的头衔还是有实际含义的,但在投行领域却属于最底层的职位。因此后来大家虽然头衔变了,但其实工作内容完全没变。如卡普利所说,在投行和证券行业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副总裁,甚至包括负责开门和倒咖啡的勤杂工们。

沃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列恩·劳德士对以上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金融服务领域中的副总裁们,“其实从事的都是典型的销售工作,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甚至连总裁的头衔都开始出现膨胀趋势了。在过去的15年间,公司里总裁的数量已大大增加,特别是当公司在招聘和留人方面面临不断加大的竞争压力时,情况更是如此。”但“膨胀的仅仅是职衔,公司的组织方式却没什么改变,他们只是为员工提供各种不同的头衔而已。现在的总裁跟以前已经不同了”。

劳德士列举出的一个新头衔是“首席客户宣传官……每个CEO都应担起这样的职责”,劳德士道,“但却没必要设置这么个新职位。”其他一些人则半开玩笑地表示,负责确保公司在维基百科上的信息准确真实的员工可以被称为首席维客官;反之,则可被称为首席渎职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通货膨胀老百姓如何应对】相关文章: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07-13

通货膨胀怎么应对07-17

怎样应对通货膨胀07-30

汇率通货膨胀论文04-16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05-09

通货膨胀期范文05-21

通货膨胀与范文05-21

通货膨胀现象范文06-01

通货膨胀目标范文06-01

货币供给通货膨胀07-03

上一篇:高考古典诗词阅读训练题下一篇:美容院销售八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