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通货膨胀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交易方程式”的基础上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认为近期的物价持续上涨已经进入了通胀时期。这一轮通胀是由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同时也注意到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不给当期经济带来通胀,而是具有滞后效应。

第一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探讨

摘 要: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变动给传统财务会计带来了很大挑战。通过分析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管理的影响,然后探讨一些相应地对策来消除或减小这种影响。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会计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计;影响;消除;建议

通货膨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实际上,物价的小幅度变动并不会对市场经济信息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当出现持续性的大幅度变化时,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就会受到动摇。尤其是,目前我国也多少存在着通货膨胀的现象,加之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为人们提供决策的重要信息,必然要受到经济现象的影响。因此,研究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势在必行。

1 通货膨胀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1.1 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1.1 币值不变假设

我们知道,传统的财务会计是以“货币计量—币值不变”假设进行核算的。但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名义上的货币已不能正确地反映其真实价值,币值的实际购买力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和损失。因此,传统会计的币值不变假设显然受到了冲击。

1.1.2 历史成本原则

传统的财务会计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然而,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若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使得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现实价值严重背离。因为,就资产而言,其购入或投入是以历史价格入账的,而其卖出或置换是以现行价格入账的。物价变动剧烈时,历史价格和现行价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通货膨胀下,仅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是不能满足物价变动会计的要求。

1.1.3 谨慎性和可比性

我国财务会计基本准则中规定,谨慎性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低估负债。然而,通货膨胀下首先,我们仍按其历史成本和原折旧方法进行计提折旧,这样其费用会被低估,从而资产的价值就会被高估了。此外,如果在此期间卖出资产,其收入会很高,这样一来,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也受到了影响。其次,基本准则中还要求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相互可比性。通货膨胀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使得购入相同资产付出的资源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不同会计期间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1.2 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2.1 资产负债表

通货膨胀下,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因为以历史成本入账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偏差。同时,对于货币性资产也没有反映其购买力收益或损失。这样的会计信息很难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

1.2.2 投资和经营决策

通货膨胀下,资产负债表上的会计信息已不再是真实可靠的了。一般来说,企业的货币性资产会遭受损失,实物资产会获得收益。如果企业管理层、投资人根据不经调整的会计信息来做出引进设备或投资决策,那么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资金不足导致决策失败或引进设备后造成企业资金紧张。

1.2.3 企业盈利状况

这种情况很显而易见,因为在物价持续上涨下,企业在不增加产量的前提下销售收入也会猛增,而产品的成本又很低,这样企业的收益肯定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也会成比例的增加,股东要求发放的股利也会增加。但这些到实际执行时,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

2 通货膨胀对会计影响的消除

娄尔行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物价变动会计—外汇业务问题研讨会纪要》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物价变动会计的核心是要改革会计中的计量。而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针对以上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笔者认为根据是否改变会计计量的结构,可采用两种方法来消除或减小此影响。

2.1 部分消除法

部分消除法,是在不改变会计计量结构下,试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来抵消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我认为可采取的措施有:对固定资产和存货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背离的现象,我们可以定期对其进行重估、加速计提折旧;对存货的期末计价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无形资产尽可能摊销;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我们可以加大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增加对物价变动信息的揭示等。在我看来,轻微的通货膨胀,从短期来看,在不改变现行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在传统会计领域内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消除或减轻通货膨胀的影响还是可行的。因为,短期内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并不大,并且具有现实性,成本代价也不高。但是,此法也只能是局部改善并不能彻底消除。

2.2 全部消除法

全部消除法就要改变会计计量结构,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取代传统的会计方法。因此,有必要首先阐述一下通货膨胀会计的一些理论基础。

2.2.1 理论基础

资本保全理论是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它的基本思想是必须在保证企业原有资本完整无损的前提下,确认企业的收益。理论界对其有两种概念: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和实物资本保全概念。

财务资本指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资本,它所代表的价值是以货币数量来表示的,与传统会计当中的净资产或所有者权益相似。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在扣除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之后,企业当期期末净资产的金额超过当期期初净资产的金额的那部分才能被确认为收益。

实物资本是指企业的实物资产,反映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它所代表的价值一般以一定时期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表示。实物资本保全观认为企业需要保持原有的生产经营能力,只有在扣除了当期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额后,当期期末实物生产或经营能力超出当期期初的生产或经营能力时,其超出部分才可确认为当期收益。

以上两种观点下的收益都是真实的收益,在物价变动时都代表的是其实际价值,符合物价变动会计的本质要求。然而,在会计核算时,基于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相应地会产生不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2.2.2 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物价变动会计中的计量单位可分别采用名义货币和等值货币(不变购买力货币),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这样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的不同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物价变动模式。目前大多学者都认同的有: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为了消除币值变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来消除此影响。对于货币性资产,我们可以计算出它们的购买力损益;对于非货币性资产,我们可以按照物价变化指数进行调整。最后把这些调整后的变化数据另外填列在一张报表上,作为对原来报表的补充。我认为,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基于财务资本保全的理论基础,通过改变计量单位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还增加了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也方便报表信息使用者更容易地理解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的影响,我觉得可以采用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企业在取得资产时,我们可直接根据其现行重置成本作为计价基准。这样,报表上代表的就是资产的实际价值,完全反映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我认为,此法是基于实物资本保全的观点,通过改变计量属性来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此外,企业的利润是在现实收入与现实成本的基础上得出的,收入与配比原则也得到了维护,也反映了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能力。

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综合,目的在于全面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它不仅消除了一般物价水平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而且也消除了个别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

3 结语与建议

前面详细论述了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下面将谈谈我国通货膨胀会计应用的现实及选择。

3.1 我国通货膨胀会计面临的现实

通货膨胀会计首先出现在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大公司必须补充揭示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强制要求,随后随着美国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才要求企业自愿揭示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情况。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也较早涉及了物价变动的会计处理问题,同时也发表了相应的准则。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认为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3.1.1 相关的物价指数体系不完善

物价变动会计下,我们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各项进行调整。一般物价水平模式下,我们需要知道一般物价指数,不仅包括一般消费物价指数,还要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变动的一般物价指数。而我们国家只是定期公布一些零售物价指数,如果只依据此来调整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都得不到实现。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下,我们需要知道一些个别资产的现行价格,对资产、存货重估等。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通货膨胀率也不尽相同,所以数据难以统一和收集。这些都是我国实行通货膨胀会计的难题。

3.1.2 成本效用问题

采用一种新的会计模式,成本效用原则是必须要考虑的。因为,理论上越完善的会计模式,其成本、费用也会越高,带来的挑战性也会越大。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综合比较成本效益,采用最佳的会计模式。

3.1.3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如果采用全部消除法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那将是对我国会计人员的一大挑战。因为,通过改革历史成本会计去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将大幅度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加之我国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高,无疑会成为通货膨胀会计实行的一大阻力。

3.1.4 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

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往往也比较紧张。采用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会减少企业的利润,从而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这对一个国家财政的承受力也是一个挑战。

3.2 建议与选择

通过以上利害关系的分析,我认为,目前我国还不能完全采用某一种会计模式。在我看来,在通货膨胀轻微时期,还是应该采用部分消除法,改变会计方法来减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可采用一般物价水平模式与局部调整法(主要是固定资产和存货)相结合的模式。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货膨胀会计的相关理论,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价变动会计的具体准则,加强对我国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积极参与国际沟通,以便使通货膨胀会计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具有切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娄尔行,张为国.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模式选择[J].会计研究,1991,(2).

[2]刘雪琴.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1,(9).

[3]曾金山,蓝天.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评述[J].中国物价,2008,(7).

[4]彭三平,陈祥碧.我国实施通货膨胀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2,(1).

[5]张志宏.通货膨胀下传统会计的困境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0,(2).

[6]张劲松,王鑫.通货膨胀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9,(1).

[7]张雷.通货膨胀下会计模式的比较[J].会计之友,2010,(7).

[8]宗绍君.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的一些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1,(6).

[9]张莉.论物价变动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0,(5).

[10]鲁玲,薛跃.物价变动会计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11]吴文乾.物价变动应用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1,(7).

作者:岳争争

第二篇:以“交易方程式”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其近期通货膨胀成因

摘要:在“交易方程式”的基础上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认为近期的物价持续上涨已经进入了通胀时期。这一轮通胀是由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同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同时也注意到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不给当期经济带来通胀,而是具有滞后效应。通过对货币流通过程中微观变量M2向M1M0流动的论证,发现流动性弱的货币向流动性强的方向转移,会带来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近期通货膨胀是由于外汇占款过多、真实利率偏低、币值低估等因素造成货币超发,同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消费需求增加,房价高涨、食品和农产品涨价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它是通胀的表象或是通胀带来的结果。

关键词:交易方程式;通货膨胀;物价

一、近期经济的通货膨胀状态及其特征分析

局部的自然灾害和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物价短期上涨,或者单一商品的物价上涨不能称为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至2011年2月我国CPI和PPI指数已经同步上涨了16个月,引发的范围波及房地产、农产品、食品、能源等领域并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从范围上看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态势上看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前期至当前已进入温和的通货膨胀阶段。

1.物价持续上涨已进入通货膨胀状态

对通胀的定义有多种。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另一类是“货币派”,侧重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

基于此,目前学者和政府对于通货膨胀的看法并不一致。以物价水平上涨的持续时间判断,有的学者认为物价连续三个月上涨就可以定义为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应该达到九个月以上才能判断为通货膨胀时期。有的认为目前仅是物价的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王国刚(2010)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中国目前衡量通胀的指标是CPI,里面农产品和资源价格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李扬认为,通货膨脹包含物价上涨,但是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有一个假定前提,物价上涨主要是从需求面,特别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如果做了这个区别之后,中国目前是物价上涨而不是通货膨胀。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确实已进入通货膨胀状态(潘正彦,2010)。纠缠于目前是“物价上涨”还是“通货膨胀”这样的概念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目前的状况确实带来了负面影响,(孙立坚,2010)。实际上这是一个原因和现象之间关系的争议,我们应该从分析现象人手,定义是否产生结果,再追溯其原因。

1.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年增长率”。任何一个经济,货币供应量高于商品和服务量的增加,总会带来通货膨胀(周其仁,2010)。通胀的基本特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流通中的货币出现膨胀状态,即货币贬值。第二,一般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地、持续地上涨。通货膨胀可以定义为:在基准货币使用的地域内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那么这一经济时期是否存在“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呢,可以肯定地说,即使以最长的时间来衡量,我国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时期,这个判断来自于从2009年11月开始到目前为止15个月CPI指数超过100的持续上涨现象(见图一)。

2.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引发范围

(1)表现为农产品、食品涨价。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lO,9%,食品上涨7,2%。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我国物价指数上涨的主要推手是食品,因为“11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3,8个百分点,贡献率是74%”“。

(2)表现为煤炭运输、水电气价格上调。2010年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虽然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去年交通和通信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由于是两项数据捆绑统计,很大程度上因为通信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幅度抵消交通运输价格的上涨幅度。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l)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2009年12月PPl呈现正值以来,已经连续13个月持续上涨,到2011年1月达到8个月来的6.6%最高点。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已经连续14个月持续上涨,达到107.90%,其中农产品、矿产品、煤油电分别为115.10%、114.50%、105.60%

(4)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9.1%(根据国家统计局房价指数统计)。2010年房价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其收入绝对额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套房价格的增长速度。周天勇(2010)认为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上于上升到8.76倍,在这样一个房价收入比水平上,85%的家庭已经没有能力购买住宅。

3.本轮通货膨胀的特征

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性通胀和隐蔽性通胀;按其引发范围,可分为投资性通胀和消费性通胀;按其爆发程度可分为剧烈性通胀和温和性通胀;按其诱发机制,则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胀。萨缪尔森认为通货膨胀的发生程度有三类:“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水平增长率极高的通货膨胀(比如1年百分之一千,百分之一万甚至更高)。急骤的通货膨胀一般指1年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二百的增长率。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指并不严重扭曲相对价格和收入的价格水平上涨。另外,还有一种持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当人们预期通货膨胀会保持下去并且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反映到人们所订的合同所形成的预期中时称之为惯性通货膨胀。”

按这一标准,我国经历的这一轮持续的物价上涨在个位数以内,其通胀水平与2008年、2003年、1994年和1988年的通货膨胀率相比要低许多,只能定义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但应当看到,到目前为止通胀预期和通胀压力在增大。

通货膨胀的诱发机制是什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问题”。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因为充足的货币供应使价格的上涨成为可能,也是通货膨胀形成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可以把近期的相关经济数据引入“交易方程式”“这一永远成立的方程”来考察。

二、以“交易方程式”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

由K.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规律公式MV=PQ变换而来的交易方程式,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费雪提出,其公式为:MV=PT。该式也可以表示成P=MV/T。费雪的价格水平理论设P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般水平,T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

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有四种情况可能导致P值高于一般水平:

——当M、V值基本稳定时,T值减少;

——当M、T值基本稳定时,V值增加;

——当T、V值基本稳定时,M值增加;

——当T值基本稳定时,M、V值同时增加;

即:一般价格水平同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与总产出成反比。

1.货币供应量M值上升导致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般水平P值上升

以马歇尔K值来衡量,根据当期货币发行量分析,我国的货币化程度高于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从国际上看,200年来,美国除了战争时期和金融危机时期,其货币增长率基本上都低于经济增长。从总量上看,美国GDP增长与货币供应增长的比例是1:0,8,即一个单位的GDP增长对应0.8个货币供应增长。欧洲多数国家的情况是GDP增速与货币增速基本相当(秦池江,2010)。萨缪尔森认为,如果GDP增加一倍,对货币的交易量需求也增加一倍。也即是说货币供应增长量应该与GDP增速一致。“弗里德曼的计算结果表明货币供应增长率为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应该保持在3%-5%之间才能保持价格的稳定”。

从2009年-2010年我国货币增长率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超发货币27.1万亿,M2/GDP达1:1.81。2010年,我国GDP总量为39.7983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72.6万亿元,超发货币32.6万亿,M2/GDP上升到1:1.85。即使按实际货币供应增速减去GDP增长率与CPI指数之和,得出货币超发率已达7.5%。

在方程式P=MV/T中,费雪认为,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视为常数;在充分就业条件下,T相对产出水平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也可以视为常数。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该公式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假定V值T值基本恒定,则M值与P值呈正比。

但2009年M2增长率约27.7%,CPI增速却是-0.7%;2010年M2的增长率为19.7%,同比下降8%,但CPI增速却上升到3.3%。理论上,货币供给超过了现实中的货币需求而造成物价上涨和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下降,形成通胀压力。但是实际经济现象与方程式不相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与方程式相悖的现象呢?我们还应该展开其他变量、货币超发的时滞效应和外汇占款的因素分析。

2.货币供应量M值上升的时滞效应

P=MV/T方程式反映M值增加导致P值增加具有时滞效应。从(表1)最近三次通货膨胀的经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货币超发对消费品价格指数没有在当期带来的影响,1993 年、2002年、2009年是M2增速最大的年份,但CPI指数没有随M2的升高而同比升高, 特别是在2002年和2009年还表现为负增速,到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经济年份才升至最高。

当过多的货币投放市场后,要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刺激经济景气度上升,经过企业生产扩张同時拉动个人消费增加,最终导致生产者物价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CPI指数的上涨。2009年过多货币超发后,2010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12月份上涨5.9%,环比上涨0.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12月份上涨9.6%,环比上涨1.1%。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经历连续23个月上涨,在2010年11月增长至55.2%,创7个月高点,制造业PMI如果高于50%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最终PMI的涨幅要传到至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再传到至CPI上。这说明M2的增减对经济影响有一个时滞过程和传导时期。它虽然不会在当期经济数据中得到验证,但可以反映在1年到1年半后的(CPI)物价涨幅上。所以,时间上的不一致并不能否认货币超发是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的最基本的成因。

3.货币流通速度V值上升和T值下降对P值的影响

把(表2)统计数据引入P=MV/T公式中,首先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V,再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般水平的影响。根据萨缪尔森定义GDP=Prr,计算公式可演变为V=(PT)/M=GDP/M。

2008年V值=30.06万亿/47.5万亿=0.633

2009年V值=33.5万亿/60.6万亿=0.553;

2010年V值=39.8万亿/72.6万亿=0.548。

求证T值:根据公式GDP=PT得出T=GDP/P(P值引入CPI)

2008年T=30.06万亿/105.9%=28.38万亿元

2009年T=33.5万亿/99.3%:33.736万亿元

2010年T=39.8万亿/103.3%:38.528万亿元

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般水平P=MV/T:

2008年P值:47.5万亿×0.633/28.38万亿=1.59

2009年P值=60.6万亿×0.553/33.736万亿=0.99

2010年P值=72.6万亿×0.548/38.528万亿=1.03

由此可以看出:T值作为实际GDP的分母时,它的变量与P值呈反比变动。V值的变量与P值呈正比变动,并且V值的微小变化可以带来P值较大变化。特别是2009年V值比2010年上升0.005的微小变量,带来P值0.4的上升,继而导致CPI上升4%。同理:2009年V值比2008年下降0.08,就带来P值0.6的下降,CPI6.6%的下降。

由此说明2010年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般水平上涨与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有直接关系。

4.货币结构流动性弱的部分向流动性强的部分转移导致P值上升

流动性最强的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这类货币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可以表示为M0=流通中现金

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的M1,即狭义货币。这类货币随时可以用来进行支付,表示为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流动性稍差M2即广义货币,是指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一般说来,不能随时支付,它表示为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2008年、2010年货币流动性最强的M0指数上升,流动性稍差M2 M1同比增幅指数呈现负数,特别是2010年M2同比增幅下降了8%,M0上升了4.9%(见表3),表明货币流动性趋强,资金使用频繁,货币流动的频率较高,这也与同时期CPI指数上升相一致,说明当M2向M1转移,Ml向M0转移时,确实会带来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三、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轮通货膨胀,观点和分析有多种。有的学者认为2009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取得了成效的同时,造成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李泊溪,2010)。由于投资增长过快,国内需求拉动整体消费旺盛增长,产量大量释放,材料成本推动,价格行情上涨(陈克新,2010)。或者是认为食品价格变动推动2010年CPI上涨为主要因素(闫先东,2010)。我们已经从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分析通胀源自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流动性增强,那么应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货币投放量增加,流动性加速,这才是这一轮通胀的真实原因。

1.外汇占款造成货币超发

这些年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确实是央行基础货币增发的一项主要因素(韦森,2010)。外汇占款是银行收购外汇资产形成的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中国出口产品赚取的外汇会在央行换成人民币,外汇补充进国库,而换出的人民币促使流入经济的货币增加。随着中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加和国外资金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外汇储备积累越来越多,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第一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为2.4万亿美元,至2010年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8,473亿美元,外汇占款余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按美国经济学家R·特里芬所提出的储备/进口比例法,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其贸易进口额之比,以保持40%为宜,2010年我国贸易进口额13948亿美元,外汇储备比值不可思议的超过1倍以上。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给量也被动扩张,外汇占款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货币供应量被放大,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真实利率影响消费预期增强货币流通速度

名义利率是央行公布的存款基准利率,真实利率是名义利率减去同期物价上涨率。利率高于同期物价上涨率,才可以保证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为正值,反之存款人的实际利息收益就会变成负值。2010年12月央行公布的半年期存款利率为2.5%,当年半年期利率平均水平约2%,同期CPI为3.3%,PPl5.5%。存款利率相对CPI和PPl分别呈现1.3%、3.5%的负值,意味着存款人不但不会获得利息收益,反而在半年内会承担1.3%的货币贬值。对于投资者损失更大,资金用于投资生产会带来出厂价格5.5%的上涨收益,否则会带来3.5%货币缩水损失,即使按一年期利率计算也会损失2.25%的理论收益。这给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投资和消费预期,一是把储蓄转化为扩大消费来防范纸币贬值,大量货币进入消费市场,推高消费品价格。二是扩张投资,投资形成的需求又进一步引起市场上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促使货币由M2向M1转移,M1向M0转移,助涨货币的流通量和流通速度,造成流动性过剩。但是,央行加息又面临两难选择。当前,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在0-0.25%,而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75%,利差高达2.75%-2.25%,中、美两国利差的加大已经为投机资本的流入提供了动力,加息则可能进一步刺激境外投机性资金流人中国,会导致下面分析的“热钱”流入,形成价格上涨压力。

3.人民幣币值升值预期促成“热钱”流入

币值被高估实际就如同贵买商品,货币的币值被低估实际就如同贱卖商品,人民币持续低估会带来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支撑人民币币值基础的根本是人民币所涵盖的国有资产价值、政府收入与支出的盈余。它既然是一种商品就是可以交易的,货币间的交易价格就是汇率。中国的汇率是按综合计算法确定的,与世界几种主要货币之间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交换价格,以此综合确定交换价格基数,并围绕这一基数上下波动。汇率的计算方法为:(A国年GDP增速/M2增速)与(B国年GDP增N/M2增速)之比,如果A

4.投资过热推动通货膨胀

我国长期依靠高投入来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战略,投资需求拉动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2010年新增贷款17万亿,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2010年四季度的新增贷款总额达1.6万亿元,高出历史上任何年份的同期水平,今年1月又新增贷款1.04万亿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同比增长23.8%,章家敦(2010)认为,几乎都来自于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占到GDP的70%,全年经济增长的70%左右是由投资增长引起的,中国已经成为这一比例最高的国家。

过旺的投资需求造成总需求膨胀和不稳定性。一是,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同比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7.1个百分点。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快速膨胀,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加上企业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通过IPO上市而进入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导致中国经济体内部的“内生货币”急剧膨胀(韦森,2010)。这是近两年中国经济体M1和M2净增的主要推动因素。二是,PMI值中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价格指数分别涨至55.2%和60%,推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并推高价格总水平。三是,近几年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但产出偏低,增长的代价增高,这意味着国家正在积累收益不良的贷款,使国民经济在扩张中处于不稳定状态。

5.成本增加推动通货膨胀

一是劳动力成本增高。长期以来经济发达地区以农民工为主的从业人员收入偏低,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地区企业招工开始遇到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劳动力资源的稀缺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根据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2007-2009年,农户家庭经营雇工平均工资由750元/月提高到885元/月,增长了18%,再加上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农

民工收入有较大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人工费增长9.1%,近2年来人工成本上升了约20%,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进而提高产品价格。

另外,近年的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类、蛋禽等的价格上涨,认为上涨成本因素是因为土地租金上涨,养猪的成本上升,是属于物质费用增加引起的(馬晓河,2008)。如果归结为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是这次农产品涨价的主因,那么工业产品也应该有同幅度的上涨,但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工业品价格上涨指数为105.53%,远低于同期农产品价格115.1%的上涨指数。由此看来农产品涨价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农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与农民参照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其农业劳动成本不无关系,这实质是对前期农民低廉劳动力输出农产品的补偿式涨价,今后还可能出现持续的农村劳动力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

二是能源大幅涨价。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油、煤、气、电的需求量和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上涨势头。煤油电2010年涨幅高达112.01%,全年石油产量1.93亿吨,进口量达2.2亿吨,我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天然气进口量猛增128.5%。如前分析,因为人民币币值低估,实际上我们是贵买国外石油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贱卖自己的出口产品,并给进口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以这一轮通货膨胀发生前上海、重庆油价涨幅为例,2009年6月93号汽油分别为5.51元/升、5.63/升,到2011年2月上涨到7.39元/升和7.19/升,经过19个月时间涨幅分别达到34.1%、27.%,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被高价”。近期的燃料价格又一次大幅上涨,还将进一步影响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化肥、橡胶、化纤以及下游产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上升,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严重通货膨胀对国计民生危害甚大,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课题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J].中国物价,2005,(1).

[2]中国联合商报http://www cubn.com.cn/市场与情报,

[3]中国经营网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11/165154.html

责任编辑:王骏

作者:马亚学

第三篇: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

【摘要】 在对国内有关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评述之后,针对未来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MIU模型;CIA模型;OLG模型

在全球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也未能幸免。在经历长达5年的经济超过两位数高速增长、低通胀之后,2007年初中国的物价开始持续攀升,CPI从2007年1月份的2.2%,上涨到2008年4月份的8.5%,2008年2月份更是高达8.7%,创11年来月度数据新高。

一、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实证研究成果

在现有研究中,一般都基于美国的经济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特的中国式发展之路。对此政策意义极强的基础性问题,从客观上提出了研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度量问题的必要性。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局限于通货膨胀的指标分析,如通货膨胀变动率、隐形通货膨胀率等。到90时代中期,逐渐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或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总量和结构分析,测算相关政策变化对国民经济、部门价格水平以及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龚六堂、邹恒甫和叶海云利用龚和邹(2001)的框架,把消费者的财富引入效用函数,给出了货币供给的改变对经济不确定影响的分析。基于美国1900~1994年和我国1978~2000年的数据,计算了当消费者对社会地位或财富的看重程度不同时,经济增长率分别以收入度量和以消费度量的福利损失,指出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愿望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数据,得出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显著。欧俊和李花采用Bailey(1956)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半对数型货币需求下通胀福利成本为GDP的0.5%,双对数型货币需求下该成本为GDP的0.9%;二是若通货膨胀率由1.2%上升到2%,人民银行保持实际利率0.05%不变,即名义利率从1.25%调整到2.05%,则变化后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为GDP的1.3%和1.15%。

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与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影响(谢赤,2002)、混合型通货膨胀的生成路径及其社会福利成本(王再文、李刚、李远富,2004)等方面,这些都只是提出了理论思路,未给出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从负利率问题入手,细致地研究了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百姓金融资产造成的影响。在其向《证券市场周刊》提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通货膨胀,居民资产减少了7000亿。

陈彦斌、马莉莉用消费者剩余、MIU 模型及CIA 模型这三种方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得到在中国10 %通胀率的福利成本约为产出水平的4%。Lucas使用美国经济数据得到10%通胀率的福利成本约为收入的1.64%,说明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更大。蔡万旭利用McCallum-Goodfriend模型,求解出1992~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介于GDP的0.5699%~1.8732%之间,利用Bailey的方法,得到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介于GDP的0.5635%~1.8055%之间。从其研究中看到,我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并不大,完全没有必要对通货膨胀过于紧张。

二、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

1.现有研究中没有涉及我国的现状。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化的转型阶段,美国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简单的模型套用是否行得通,能否加入市场化水平指标或者我国特有的国情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我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估计。

2.在货币需求模型中,采用了M1作为名义货币量,与Lucas的分析一致。用M1作为估计量是否恰当,是否可以用加权的货币总量来代替M1,即给各种货币资产赋予不同的权重,加总后作为新的名义货币量进入模型,重新对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估计,这也是将来可以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龚六堂,邹恒甫,叶海云.通货膨胀与社会福利损失[J].财经问题研究.2005(8)

[2] Robert E.Lucas.JR.Inflation and Welfare[J].Econometrica, 2000(4)

[3]欧俊,李花.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计量初探[J].财经论坛.2006(12)

[4]陈彦斌,马莉莉.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J].经济研究.2007(4)

[5]蔡万旭.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库.2009

作者:郑文风

上一篇:人文素质论文范文下一篇:茶道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