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训课程的建议

2024-04-30

对培训课程的建议(共9篇)

篇1:对培训课程的建议

你对网络教师培训的看法

这是一次完全建立在网上的教师培训,我们对八模块的网络教学活动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设计,努力为您营造具有网络对话特色、能够分享您的成功教学经验的网上学习经历。

现在网络活动快要结束了,请您谈谈对这次培训的反思和总结,例如:

1.你觉得在哪些环节收获最大?

2.你对哪些人(教师、学员)的帖子印象最深?

3.如果说面对面教学也有优、良、中、差之分的话,你觉得这次的网络学习的质量处在哪个层次上?

4.你觉得哪些教学活动还可以改进?您的改进建议是什么?

5.从学员的身份出发,你觉得你能跟上整个教学步骤地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担任网络教师的话,你觉得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网络教学活动?

请你一定要参与这个教学环节。这是一个“必修”环节,只要参与就能得到分数。所有的内容我们都欢迎。

这是一个自由讨论的论坛。您一定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否回帖,不做统一要求,各位学员可以针对他人的帖子自由发言,讨论交流你们的学习体会。

网络教师培训的一点看法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我有幸参加了咸阳市第三期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此次培训已近尾声,再回首,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感慨

1、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替速度令人惊叹。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学习培训将伴你一生。一个月的培训虽然紧张、辛苦,但也愉快、充实。

2、发e-mail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作业,和同班学员在班级讨论区发帖交流,几回回这样的感觉只在梦里,如今有幸做一会学生,只能说“做学生的感觉真好”。

二、收获

1、更新理念,加强实践。2003年我第一次参加新课改培训,如今已近十年,这其中也多次参加短期听课学习、培训。总体的感觉是学习和实践两张皮,学是学,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这次培训模式,整个过程设计独具匠心,阅读环节呈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讨论环节让人沉下身、静下心来思考探究总结提升,做作业更是把所学用于实践、加以巩固。

2、八个模块的学习,我都有收获,其中最大的算第三、五、六、七模块。它们让我学到课前如何做深入细致的前端分析,如何科学的选择使用各种媒体,如何选择材料做ppt课件。Ppt制作曾有接触,但这次的学习更为系统。Word文档修改模式、excel表格里面统计图表的制作也是这次的收获。“表现性评价”也很符合当前教育理念。

3、浏览学员帖子,张瑞林、黄群峰、杨华、翟莉芝等老师的帖子给我的印象较深。她们的每篇帖子观点鲜明,能贴近教学实际加以阐述,给我启发很大。

4、辅导我们5班的魏良科老师敬业的工作态度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原想网络培训都是走过场,谁会认真?没想到魏老师对每个学员的每篇帖子和每次作业除过给成绩,更重要的是有认真细致的评语。魏老师的批语让我深深的感动,同时对我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三、优点

如果说面对面教学也有优、良、中、差之分的话,我觉得这次的网络学习的质量处在良的层次上。网络培训知识容量大、系统性强、理念新;学习灵活度高,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经济实惠也是很明显的优点。

四、建议

1、学员讨论时间最好有所限定,比如晚上8:00——11:00,这样同时在线人数多,大家相互回应话题,讨论气氛会热烈些。

2、作业文件大小规定为2MB以内,我做的ppt课件远远超出2MB,无法上传,只得忍痛割爱裁剪好多,弄得面目全非。建议ppt是否限定大点。

3、管理机构应加强和学校的沟通,让学校给老师提供宽松的学习时间,便利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培训的效果。最后,向培训的老师道一声“您们辛苦了”,祝愿所有的学员学有所成。

篇2:对培训课程的建议

1、本课程总结:

首先感谢张勃老师和张娟老师对本课程的努力和辛勤劳动,以及张勃老师给我们的机会让我们与建筑师面对面交谈,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其次,对于引进统计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有所扩展知识面,再次,张勃老师所请校外专家所给的作业评论让我认识到学习思路上的缺点和漏洞。

2、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基于建筑师特点做一个关于建筑师top10的排行,还要走向国际化,这个会削弱采访建筑师的意义,前半部分主要在采访,刚了解了这个建筑师立马专向后半部分的搜集其他建筑师的数据,而数据搜集全部来自网络,结果就是,采访的建筑师一知半解,譬如很多同学连采访建筑师的实地作品都没有见过;搜集资料的建筑师也是一知半解,缺少深入的去学习他们的设计内涵的时间,不能将所了解内容用到学习中去。

我的建议是可以专注一部分,譬如主要研究所采访的建筑师,去研究他的建筑,评论他的优缺点,刚好可以面对面让他帮助解答疑问。

其次,对于建筑师的排行这个范围有点过大,现在的建筑师作品量都比较大,总结、评论、数据搜集的过程就比较复杂漫长,个人觉得对一个优秀建筑的全面解读的作用胜过对一个建筑师的泛泛总结,所以可以适当改为对建筑的排行,简单精化课程内容。

第三,top10 要求有点多,既要采访建筑师入榜又要走向国际化,这样某些建筑师必然进不了榜;好不容易进榜,又出现各种限定条件,与国际化不沾边。

我的建议是可以根据全班所采访的建筑师进行排行。

第四,统计学的加入可以扩展知识面,但了解之后发现并不像想象中的全能,他们也存在着各种限制条件,在我们不停量化各种因子,不停去掉各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因子,不停的为了让各种因子之间产生关系而牵强的修改之后所剩的一些因素已经没有原来趣味和意义了,最后就是一个枯燥平淡的因素产生的一个平淡枯燥的结果,在各种修改之后,最能体现主题的因素反而不见了。

批评和评论本身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我们所做的就是如何让别人去信服我们的评论,如何寻找更多有利理论依据,如何去发现这些建筑的优缺点,然后进行自己的评论,在其他人的赞同和反对中继续完善自己的批评依据。

篇3:对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处理建议

一、如何从容面对教材容量和版本

以前的教材中“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都要学一个学期, 而现在新课程中将“基本初等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个内容放在高一一个学期内学完, 相比旧教材内容增加了, 课堂容量也增大了。同时目前教材版本很多, 不同的编写者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 所选的例题、习题也不尽相同, 知识的编排体系也有差异。面对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该如何合理地应用新教材呢?

第一, 领会新课标提倡的理念, 坚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教学准绳。

第二,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提问及课后练习。教师可以在课前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默写前面已学过的重要知识点及公式、定理, 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每天进行5分钟左右的限时训练, 主要是知识点和公式的直接应用;每周设计滚动式 (以前学过的内容) 的周末小测验, 帮助学生记忆重要知识点。

第三, 选定一种教材后, 对于有较大差异的知识点应多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 合理取舍。同时还要认真研读新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如, 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整合有关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二、如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

以高一上学期的课程为例 (参照宁夏、福建等实验区) , 学习内容有必修1和必修4, 必修1是基本初等函数1的有关内容, 共3章36课时;必修4是基本初等函数2的有关内容, 共3章36课时。这些内容几乎占了以往旧教材中知识点的一半。那么, 教师该如何合理取舍, 进而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呢?

第一, 吃透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对重点传统知识适当进行拓展。如, “二次函数”不仅是初中的重点内容, 也是高中的重点内容, 教学“二次函数”时, 教师可以适时引入高中即将学习的内容。比如, 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的奇偶性等等。

第二, 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要合理选择, 部分内容要加大训练的力度, 而剩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特别是选修系列中新内容较多, 有些内容与高等数学有关, 对这些内容不宜细讲, 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三, 对新教材中删除的内容不宜再讲, 淡化的知识内容不宜拓广加深。如, 反三角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的解法,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或极限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集合, 简单的幂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即可。

第四, 对有关数学背景的拓展要适度。数学发展的历史, 既是数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也是数学家们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 以生命和热情谱写的壮丽华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的内容, 使学生了解概念、规则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可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但史实材料的填补切不可多, 如果喧宾夺主就得不偿失了。

第五, 教师要尽可能进行模块备课, 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处理, 必要时可以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如何结合新教材进行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 在教学时, 该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呢?

(一) 在教学时, 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如, 让学生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性的题目;

3.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后习题或课本上的例题, 找出解题的规律。

(二) 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 这样的探究才有意义, 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 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就可以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理解三角函数与 (单位) 圆的紧密联系, 进而掌握这些公式。

(三)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 相机诱导,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如, 让学生围绕矛盾处质疑, 捕捉“空白”点进行延伸, 抓住模糊点进行探究等等。

如,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导出:

用向量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简单而有创意。

1.从判断cos (α-β) =cosα-cosβ是否成立出发, 引发讨论。当学生利用特殊角否定了这个结论后, 顺势提出问题:cos (α-β) 与α、β的三角函数值有何关系呢?

2.引导学生从特殊角出发开始探究, 并猜测得出cos (α-β) 的展开式, 最后建议学生填写下表, 以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cos (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3.对于猜测出的结论, 还需加以论证, 观察上述猜想, 你能联想到哪些知识呢?如果要用向量证明, 那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要选择哪些向量?它们又如何表示呢?[引出向量猜想的左边的式子与向量又有何联系呢? (左右两边的式子可以靠数量积的定义联系起来) 那么一定是两向量的夹角吗? (引起讨论, 逐步完善) 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公式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四、如何适应高考模式

新课标强调, 课程具有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尤其选择性, 让学生选择的课程较多, 但考虑到师资和高考的原因, 可能会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 不考就不教的现象, 即就是“变选修为必修”或者“变选修为不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既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又要兼顾高考呢?

第一, 坚持新课改提倡的新理念, 严格以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为教学的准绳。新课标规定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 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都要开齐上好。同时, 还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第二, 抓住通法, 培养能力。重视通性通法, 倡导举一反三,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一种意识”, 即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 承前启后, 平稳过渡。由于新课程除了关注高考平稳过渡外, 还要确保新课改理念的适度体现。第一个体现是设置了系列4的选做题, 第二个体现是新增内容占有较大比例, 第三个体现是考试要求的变化, 第四个体现是试卷中出现了相应的探究性和研究性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 做到有的放矢, 实现高考平稳过渡。

总之,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惑与问题, 对于我们每个即将从事新教材教学的教师来说, 都是一次挑战。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 研究新教材, 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养, 使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展开。

篇4:建议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趋于年轻化,高学历教师比例增速加快;学缘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国际化程度总体偏低;教学能力培养比较欠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为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建议:

1.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凸显青年教师培养的层次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与支持体系。教师培养与人才遴选制度相结合,加强定向性的职前培养,从源头优选、精选新教师;教师培养工作与择优支持相结合,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实施面向全校青年教师的“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计划”。交叉学习计划,目的是通过组织全校青年教师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他们针对各自专业发展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学科思维,开阔研究视野。

3.为教师创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如为教师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科研环境,鉴于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科研平台,避免科研设施的重复投入,为有志青年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简化科研申报活动手续,指标控制以提高学术水平为根本目标。

篇5:对电器销售培训的建议

经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以及对专业销售人员的访谈,我组对电器销售人员对培训的看法进行了总结,并附上了自身对该行业培训的看法,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发现一些销售人员培训在类似情况下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也许由于我组对电器销售情况了解太少,考虑问题非常片面,所以不能客观、公正的予以评价,但还是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销售知识的灌输

应从五个方面作相应培训:产品知识、市场与产业知识、竞争知识、企业知识、时间和销售区域管理知识。从五个方面入手,在使员工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同时又能够有自我提升感,让他们感觉到销售电器并不只是单纯的工作、赚钱,还可以自己在行业中的不断进步打下基础和积累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

1)产品知识:是销售人员培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产品是企业和顾客的纽带,销售人员必须对产品知识十分熟悉,尤其是对自己所销售的产品。对于高科技产品或高科技行业来说,培训产品知识是培训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本企业所有的产品线、品牌、产品属性、用途、可变性、使用材料、包装、损坏的原因及其简易维护和修理方法等,还包括了解竞争产品在价格、构造、功能及兼容性等方面的知识。

2)市场与产业知识:了解企业所属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如经济波动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客户在经济高涨和经济衰退期不同的购买模式和特征,以及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何及时调整销售技巧等等。同时了解不同类型客户的采购政策、购买模式、习惯偏好和服务要求等。

3)竞争知识:通过与同业者和竞争者的比较,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体包括: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客户政策和服务等情况,比较本企业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等。

4)企业知识:通过对本企业的充分了解,增强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忠诚,使销售人员融合在本企业文化之中,从而有效的开展对顾客的服务工作,培养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具体包括:企业的历史、规模和所取得的成就;企业政策,例如企业的报酬制度、哪些是企业许可的行为和企业禁止的行为;企业规定的广告、产品运输费用、产品付款条件、违约条件等内容。

5)时间和销售区域管理知识:销售人员怎样有效作出计划,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销售地图的正确利用、销售区域的开拓和巩固等。

二、销售技能和推销技巧的培训

一般包括推销能力(推销中的聆听技能、表达技能、时间管理等)、谈判技巧,如重点客户识别、潜在客户识别、访问前的准备事项、接近客户的方法、展示和介绍产品的方法、顾客服务、应对反对意见等客户异议、达成交易和后续工作、市场销售预测等等。

三、培训方式的多元化

1)课堂培训:应用最广泛。对产品信息或行业知识能有效传授一定类型的信息。

2)现场培训:让员工在工作现场边工作、边学习。内容主要有: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历史和现状)、企业文化、企业行为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产品知识、从事销售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管理实务、思想道德等。

3)上岗培训:在工作岗位中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新招聘销售人员在接受一定课堂培训后,可安排其在工作岗位上有经验的推销人员带几周,然后再让其独立工作。此方式能使受训者很快的熟悉业务,效果理想。但此方式一定要有实际经验的人员直接参与和指导,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4)会议培训:由企业聘请专家针对某一专题进行演讲,结束后专家和受训者进行自由讨论。此方式适合于学习过基本理论、需要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受训者。

5)模拟培训:使受训者亲自参与并使之有一定实战感受的培训方式。具体有角色扮演法、业务模拟法、实例研究法。此法较直观,培训内容易被受训者接受。

四、培训方法的多元化

1)演讲法:应用最广。非常适合口语信息的传授。可同时培训多位员工,培训成本较低。缺点是学员缺乏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2)个案研讨法:提供实例或假设性案例让学员研读,从个案中发掘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视听技术法:运用投影、幻灯片及录像进行培训。通常与演讲法或其他方法一同搭配进行。

4)扮演法:给受训人员一个故事让其演练。让其有机会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体会不同感受,并从中修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5行为模仿法:通过专家示范正确行为,并提供机会让受训人员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行为演练。适合于态度与行为(如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培训课程。

6)拟法: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受训者做一些决策或表现出一些行为。可减少培训成本。但要求受训者不能抱有玩乐的心态。

7)外活动训练法:利用户外活动来发挥团体协作的技巧,增进团体有效配合。但需注意某些课程的安全问题,另外培训费用也较高。

8)子学习法:受训者通过电脑、互联网、光盘等信息技术分散学习。

以上是电器人员对培训的看法的总结,以及我组的一些看法,但过于繁琐,具体概括如下:

1、培训要针对销售技巧,产品知识,以及社交能力

2、对知识的讲解要专业化,希望能有比较专业的讲师

3、讲师要有下市场的体验,使讲解更有亲和力

4、实训知识丰富,尤其对新人讲解要仔细,新人必须打好基础

5、不能只是对专业只是进行培训,更要注重技巧和员工素质的培养,好的服务更能让顾客对销售人员以及产品满意

6、要有实质性的培训,不要只是根据课本讲解,这样会使员工产生疲倦,也就是说要带教+实战,让员工有机会把刚学到的技巧进行演练,让员工更加牢记

7、实训可以加大行业内他品知识,做到知己知彼

篇6:对假期培训的看法及建议

对假期培训的看法及建议

为了学校的发展及教师成长的需要,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来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本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师们牺牲了休息时间,还产生了负面影响,让人觉得培训是在走形式,无多大意义。为了使今后的培训能提高效率,切实抓实抓好,本着主人翁的态度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1、2、3、4、5、6、希望今后的培训能达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目的。缩短培训时间 多研究培训内容和方法 提高讲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克服应付思想 建议付给讲课教师相应的报酬 严格考勤 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篇7:对学校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建议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会计08-1 姓名: 学号:

对学校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的建议

一、当前课程体系的弊端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会计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已经严重脱节。众多事实表明,会计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要么设计老套,几十年不变;要么课程太多、太杂、太乱,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许多学校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仅仅是盲目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或课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重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反而使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学生厌烦,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笔者认为,会计本科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从课程教学的源头上进行考虑和探索,进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而检验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就是市场满意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一)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会计本科课程设计是经过市场调查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与社会发展和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要求一致,是经过论证和考察过的,不是盲目随意设计的。

合理性是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具体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合理;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挑选合理;课时分配合理。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或政治理论的学习,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

层次性不仅是指专业课程,也指其他经济管理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计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各门学科各自为政。即使都是公共课程,也应选择对以后专业学习和思维判断、开阔视野有所帮助的;如果都是专业课程,也应该考虑先学习哪些课程、达到什么目的,后学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效果,哪些课程是为哪些课程作铺垫的,在课程设计时这些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二)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第一,重视思想品德,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比例上,增加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减少专业课的比例。

第二,减少会计专业的划分。实现学生就业的多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目前很多学校将会计专业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企业管理方向、涉外会计方向、电算化方向等,学生一进校门就归到不同方向组成的班级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的专业方向划分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划分专业方向过细、课程设置过窄,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就越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高能力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和现代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专业方向不必太多,最多可划分为会计方向、审计方向和公司理财三个方向即可,并且在大三上或下期时开始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长进行选择。

第三,体现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将会计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基本知识体系阶段和拓展知识体系阶段。逐步由低到高达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的会计本科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即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通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洞察力、基本操作能力。这一阶段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配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和非专业方向选修)。基本素质课程设置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职业道德与责任,行为科学、人文社科等学科教育;会计专业基本理论课程为会计史、会计原理;专业主干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其中基本素质课程占35%-40%,专业课程占35%-40%,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配套实践课程占20%左右。目的在于构建较为宽泛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专业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狭隘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阶段为会计专业拓展知识体系阶段。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讨,也可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注重学生应用、分析、判断、应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主要是针对大三下、大四学生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课程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生除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外,还可更多地选择非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如会计方向可设置高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专题、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方向可设置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案例研究;公司理财方向课设置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税收筹划等课程。课程比例为基本素质课程占25%-30%,专业课程占25%-30%,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配套实践、实践课程占30%。这一阶段明显增加了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其中必修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密切联系性,门数不会像第一阶段的课程那么多,因而可适当减少所占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以选修课的选择来补充知识结构的不足,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来提升、拓展能力,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训。第一阶段能力测试可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二阶段能力测试可以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命题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进行检验。

第四,在实践课的设计上,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分别与两个阶段的学习配套,单项实践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1至2周的实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包括审计)中对做账、记账、登账、成本核算基本处理程序、审计实施程序和方法的要求,熟悉各种凭证,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操作流程,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综合实践是在基本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大约2-4周的集中实践,安排在大三下、大四完成,实践内容可以整个企业完整的经营周期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等,也可进行专题讨论。综合实践所运用的知识面较宽,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可以起到提升能力、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作用。实践课程的这两种实践与会计理论课程的两个培养层次相匹配,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反过来又会促进理论课程的自主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每门实践课的内容,要求,主要训练、提高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明确下来,统一要求,对实践课的内容资料要由专业课教师集体筛选,教研室主任严格审查,把关,年级越高,实践课的要求就应越高。

第五,注意对课程进行整合、精简。如基础会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较多重复的内容,可以整合为会计学。基础审计、审计学、独立审计可以整合为审计学等,对内容少、重点不突出的或内容重复的可以精简,如行业会计,不必作为必修课开设。相信学生在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学这些课程,又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或看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深入地学习。

篇8:对设计高职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议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该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教育部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精品课程是经过长期精心打造而成的、教学水平高、特色突出的优质品牌课程。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精品课程网站, 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作用, 能极大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成效, 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设一个优质的精品课程网站, 首先了解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 然后详细分析这些功能, 并规范要求, 最后在设计上要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二) 精品课程网站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精品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作用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 精品课程网站是《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精品课程网站是《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其评审标准为, 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 课程网站运行良好, 教学资源丰富, 辅教、辅学功能齐全, 并能有效共享。

2.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完善与补充,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

近年来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实施教学改革等原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深刻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 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势在必行。课程教学网站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可以从课程网站上了解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状况、授课教师以及该课程的学习目的、要求、内容、学时安排等, 通过课程网站学生可以反复观看CAI课件或教学录像, 深刻领会课程的重点、难点, 更好地复习, 另外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发布在网站上以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

3. 精品课程网站是教学互动、经验交流的平台, 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

通过课程网站的互动平台, 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交流学习情况, 自我测试。课程网站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能观看到校内外名师授课, 利用网站上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拓展知识面;教师能方便地了解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状况, 互相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精品课程网站服务于校内外师生, 是精品课程示范性和辐射推广的载体。

(三)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经过作者深入考察调研, 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二个大的方面:

1. 精品课程网站总体结构设计不合理

(1) 为“评”而建, 而非以“评”促建。

(2) 没有形成优质教学资源, 没能真正促进教学。

(3) 交互性不强, 没有起到精品课程网站的本质作用。

2. 精品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不规范

(1) 栏目不规范给专家评审带来困难

“评审指标分项展示”主要的作用是把申报表里面的各个指标分项展示出来, 如果你随意设置栏目, 那么你在网上评审时就会很吃亏。通过这几年与评审专家的沟通得知, 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是临时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审工作专家库”中抽取的, 一个专家需要负责多门精品课程的评审, 而且他们还有日常工作要做。专家评审时是按照申报表的各个指标从上到下来打分的, 如果一些指标系统的栏目没有, 面对那么多门精品课程网站, 他们不可能慢慢的找遍你的网站所有链接, 势必在评审时就会扣分。

(2) 栏目不规范使准备材料时造成混乱

申报精品课程是需要准备很多材料, 通常的做法就是, 以网站建设栏目为标准, 建立对应的文件夹, 并让负责相应内容的老师把准备好的文件放入对应的文件夹, 最后汇总交由精品课程网站制作人员。如果栏目不规范, 那么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就容易造成缺漏或重复。

(四) 对精品课程网站总体结构设计的建议

精品课程网站根据教学和评审两个重要功能, 可以分成为“评审指标分项展示”和“信息化教学展示”了两大部分。“评审指标分项展示”部分将是该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设计, 而“信息化教学展示”部分建议使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建立。以我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结构为例, 我院的精品课程网站栏目是以评审指标为主要栏目, 并在网站的主要栏目或者醒目的地方做一个展示信息化教学的链接, 该链接是连接另外一个专业的课程中心系统-Moodle课程中心系统。

把教学和评审分开为两个系统的精品课程网站结构的优点如下:

1. 教学与评审分开独立运行, 互不影响, 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

使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系统, 能够实现用户管理、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管理、交流平台、作业、测试等功能。信息化教学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而开始盛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学习模式概述为:文字教材自学+网络课件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必要的面授辅导+网上讨论+小组活动+课程作业+模拟试题自测+学习中心导学辅导+集中考试+课程终结性考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它具有资源共享性, 学习自主性, 课程结构开放性等特点。这样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是独立于精品课程网站的, 它先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立, 是实时动态的,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

2. 教学与评审分开独立运行, 是以“评”促建, 而非为“评”而建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以“评”促建, 但在这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中, 虽然取得很多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为“评”而建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课程虽然在实体教学中有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但在信息化教学上比较缺乏或者空白, 在建设精品课程的时候, 为了通过评审经常会把实体教学中的课件、试卷等资源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转换为电子课件和文档等数字文件, 并临时把这些资料堆放到精品课程网站上应付评审。这样形成的信息化教学交互性不强, 资源和实体教学重复, 没有起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作用。而采用这种结构可以让信息化教学系统独立于精品课程网站运行, 在该课程没有成为精品之前就应该有该信息化教学系统了, 只有利用该系统来增加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积累, 才成为精品, 这才是评审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

3. 教学与评审分开独立运行, 实时体现教学动态, 形成优质教学资源, 减低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成本

利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系统, 能够实时的体现教学情况, 比如评委能够看到, 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 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回答, 学生讨论内容, 学生作业情况等等, 这些都是实时的, 是很多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不是想临时建立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这些资源通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被更新, 逐步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一个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可以支持多门课程, 当这些课程需要申报精品课程时, 我们只需要建立一个“评审指标分项展示”的网站, 并把该课程所在的信息化教学系统链接放到网站上, 就形成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 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建立一个为了体现该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系统, 即便建立了, 这个系统也只能应用于该课程。

(五) 对精品课程网站板块与栏目设置的建议

由于信息化教学系统已经做好了系统分析和设计, 所以我们制作精品课程网站的时候只需要给信息化教学系统留一个栏目或在醒目的位置留一个链接就行了, 接着我们重点研究一下“评审指标分项展示”这部分的栏目。通过这几年对精品课程网站制作的深入了解和在制作中各种经验的积累, 以及对评审专家意见的整理, 发现网站栏目是网站内容的大纲索引, 网站规划人员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的电子资料, 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 建立相应的栏目。笔者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 研究了国内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模式与特点, 结合笔者近几年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经验, 提出了对高职精品课程网站的板块与栏目设置的建议, 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高职高专) .

篇9:对培训课程的建议

在我看来,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训练,其次才是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中国教育的途径正相反,因此要重新开始并放弃以“德”为本而转型到以“美”为本,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此再造人格,这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观

任何一种课程设计,都是在一定的课程观指导下编订出来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都受一定课程观的制约。可以说,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课程。如果说,赫尔巴特的课程观是以“知识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杜威的课程观是以“能力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那么,我的课程观则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建构的课程。

我以为课程就是“经验”与“建构”,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计划、学生、教材、教法、教具、环境七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的有机构成的时候,它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是变化的,随个体年龄的成长节奏而不同。课程的目标由教育的目标所决定。中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根据这一目标和知识结构三分法的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出中学阶段三层次的课程结构:

人文学科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舞蹈、摄影、戏剧表演、电影艺术等。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历史、地理、外语、社会学与生活、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

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小组活动、课后自由玩耍、野外体验式学习,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

以上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观。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基础方法,活动课程是实践和多向度的拓展。显然,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通过对人文学科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对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教育理想。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精神土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

二、明确两个问题

现在,我们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第二,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的目标与功能是什么。

中国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首先表现在课程价值观的扭曲。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现行课程体系的根本问题是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对立起来。

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为选拔而教、学,为考试而教、学;人的发展沦为选拔与考试的工具。

课程概念限制在非常窄小的范围内,课程成为成功的工具和手段。至于课程更广义的美学内涵与外延,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则被漠视。扭曲了的课程价值观造成现行课程体系中:以“语、数、外”三大学科为中心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过早分为“文科与理科”的课程结构,使得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态严重的失衡,功利性十足,很多时候“人”的成长就不能不放在一边了。

学生们普遍缺少人文教养,学习乐趣被剥夺,体质下降,情感世界干枯,不会思想,失去了人生的丰富与生命的尽性。在这样的环境压力和氛围熏陶下,不仅会失去独立观察、独立思考与独立创新的能力,而且也往往会淡化人最宝贵的善心和良知,就会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爱。这就是诸多教育悲剧产生的根源。

三、课程目标和功能

1,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评课标准,走出了课程目标单一的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我们现行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普遍的真理供人系统地掌握,由此导致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和课程实施的“灌输主义”倾向。

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认为知识技能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基于这种新的价值观,使教学过程成为三维,即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科精神的充分展示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心胸并建构出个性和意义)——过程与方法(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整体布局,重视教法、学法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一知识与技能(明确目标、掌握结构、培养能力、复习巩固)”三维一体的统一。

2,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确立新的素质观、知识观与学生观,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

该课程观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生态文化、宗教等;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等;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等。

同时,该课程观还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该课程从五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美真善爱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工作的关系。

3,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确立课程与学生精神生活的连续性,使课程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该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该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生与伟大名著的密切联系,增进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生活的精神性与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美

nlc202309011144

感、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开始,要重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生命感受,让学生的心灵生活得到教育的真诚关切。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心灵的本质就是精神,没有心灵精神就失去了居所和意义。

由此看来,重建世界的整体性,重建人类文化精神,重建形而上学本体论,重建人的哲学,重建人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与终极信仰,就要以“幸福”为中心代替以“效率”为中心,从培养适应工业社会与商业社会的人的价值体系中解放出来。改变目前从近代以来形成的“笛卡尔一牛顿机械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语、数、科(即以读、写、算为中心)”这三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而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东西方智慧结合的“系统生态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生态世界观(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生态)、体育、艺术(音乐、文学、美术)、数学、科学”这五门主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四、生态人文科学主义的教材与教法

如何把学科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转化为学生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站在结构主义的立场作了精彩的论述。他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向我们提出了四条好的建议。

布鲁纳首先指出,学习的意义在于为将来服务。服务的方式有二:一是特殊迁移,二是普遍迁移,也就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二者相比,后者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论的中心思想:“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布鲁纳还从以下四方面论述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他举了物理学、数学学习中的例子,然后指出不仅在物理、数学中是这样,而且社会学科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

(2)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埋角牟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大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他认为,理解更基本的原理和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不仅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学习适合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事物的模式。

(4)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他主张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

这里应指出的是布鲁纳把“迁移”这个概念引入了课程论。什么是迁移呢?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积极影响。凡是二者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迁移”。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很容易学会骑摩托车、骑三轮车。他把这种技能方面的迁移称之为特殊适用性。

另一种普通的适用性就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从学习过程角度加以浅释:一开始,你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把它们作为学习后继知识或问题的基础,去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于你掌握了前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容易理解后面的新知识,对遇到的新问题就容易解答,也就是能“用基本的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所以他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总之,他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理解了知识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你无须为了知道各事物的属性而与每事每物打交道,只要通过对某些深奥原理的掌握,便有可能推断出所要知道的个别事物。认识是个巧妙的‘策略’,你借此能够获悉许多事物的大量情况,纵然你头脑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并不多。”

应该肯定,上述布鲁纳提出学习的首要目的是“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学生掌握了结构,就获得了运用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的能力;然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基本概念,把它们当作认识和攻克其他问题的基础,其积极意义在于为解决“知识爆炸”时期的知识需求问题找到了一条途径。另外,布鲁纳提出的“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也是一个创见,是他在教学论和学习论结合上的一个贡献。为心理学上的学习理论应用在教学论、课程论和教务论上做出了范例。这个见解启发我们认识到,教学论应以学习论为基础,教学不仅应考虑如何教,而且还应重视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符合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这个特点。

五、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主要教学方法

现在我可以提出为教育立心的信念与普遍的学科教学方法和学科教学模式,并对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主要教学方法做一承上启下的总结。

美产生于整体观照下的局部行动之中。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有效的教育实践需要在教育信念的主导下全面而系统地展开,我所倡导并构筑的为教育立心的信念,主要由以下的十大信条组成:

一、唤醒学生的美感是教学的起点;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三、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四、教学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五、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学生们“情感的、认知的与行为的”良好习惯;六、教育的根本夫见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七、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八、完美的教育与教学要以“唤醒生命体验”为中心,经历“浪漫化、精确化与综合运用化”这三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九、在我们讲授一门学科的时候,要采用以学科精神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们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十、认识与掌握一门学科,只有把它放入“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过程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较好记忆并走向深入。

若要搞好教育,还需要把握一个贯彻教育实践全过程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内在教育节奏,作为教育实践展开的精神结构。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对什么是好的教育要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对整个教育的过程与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必须要有一幅清晰的心象,在美的“形象性、

nlc202309011144

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原则的主导下,以培养审美世界观的人为最终目标,以唤醒学生们的生命体验、唤醒美感和兴趣为中心,深刻体验与掌握“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的组合,使教学过程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展开,充满丰富的形象、温暖的感觉和生动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充满内在底蕴并趋于完美。

以上是我多年办学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如果说幼儿、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教育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来展开,那么,到了高中,则应集中精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来展开,要强化对学生们进行各门学科的准确的基本概念与各门学科的体系的知识传授以及综合能力训练。

我们今天中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上普遍采用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解式教学法,教师们把学科的知识按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一部分一部分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是一种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都不太理想的教学法。因为,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观与知识内在结构的整体性,是一种机械的很容易被遗忘的学习。

“整体式教学法”则是把教学过程纳入三段式的“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系统思维过程中,在整体的观照下去学习细节的知识,然后再回到整体,完成这一循环后,对知识的根系与脉络的把握就特别的清晰,还要多次重复巩固,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展开的过程中,“唤醒生命体验”的思维方式认为这是一个“情、知、行”合一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要从引动学生的情感入手,要善于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唤醒教育,在个体体验性学习与多元开放陛的讨论性学习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心世界的学习冲动,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把教学作为唤醒教育的一种方式,意在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和方式方法上的局限,把学习活动当作学生生命体验活动来看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性与生成性,以期进一步拓宽、开创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天地、新境界。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采用唤醒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活动、实践来引起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作为一个思考着的灵魂来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这是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的首要条件,也是具备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开始。

当然,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高质量的进行,需要教师们根据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明确目标、掌握结构、培养能力、复习巩固”这四大学科教学原则的主导下,把“讲课教学式、自学教学式、讨论教学式、活动教学式、实践教学式、综合教学式”这六种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加完整与深刻,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深深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优秀的教学应把学生们的学习引向一种彻底的生命体验。在我看来,生命体验是学习的起点,学习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把握。因此,学习任何学科要经历“体验—理解一实践”这样三个阶段的训练才能完整与深刻。学习科学如果注入了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审美体验的要素,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艺术审美的过程,参与科学的活动本质上也就成了审美活动。

六、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要向教师们推荐一种“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学科教学要采用一个普遍有效的“从体验走向理解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作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理论模型。这个以学科精神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前面我们论述过的智能结构的建构模式:智能结构的建构应遵循“学科=学科精神(哲学精神、美学精神、科学精神)+学科理论+学科技能”的三维立体建构模式,才能形成具有哲学精神、美学气质与科学实证的富有创造个性的智能结构。

认识与掌握一门学问,只有把它放入过程的联系中去认识与掌握,才能完整与深刻。学科精神、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是一个完整而和谐的整体,在我们掌握或传授一门学科的时候,永远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去理解学科的内在结构与普遍的哲学原理。掌握的理论与技能,如果没有一种隐藏在更深处的综观全局而又生机勃勃的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内在支持,那么,无精神的理论与技能只不过是一种苍白无力而又缺少创造性的笨拙的工具。因此,从“体验—理解一实践”的系统思维过程出发,建构有哲学精神、美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智能结构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制定、教材编写、课程结构设计与学科内容展开的最高指导原则并坚定不移地转化为我们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们可以把学习或讲授一门学科的思路概括为以下三大要点:

第一,领悟学科精神:学科的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科的应用;

第二,掌握学科内在的理论体系: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三,应用学科理论解决问题:做练习题与做实验。

比较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就是学科精神的教育。当今课堂教学的“闷课”存在的“死”、“硬”、“涩”等问题,要靠“美”为中介来克服。

在我看来,以学科精神来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就是一条最根本的“美的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至少应花五分之一的篇幅来编写学科精神的内容,通过学科精神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学科的历史观、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学科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们的形象性、情感性与创造性的学科视野,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科的审美心胸,这是学好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动力基础。

学习的根本规律是:学习的内容需要经过审美体验才能进入内心。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缺少或没有引起学生们的生命体验与审美共鸣,那么,这种学习只是浅表的必然缺少内化的多半会遗忘的学习。事实上,“学科的精神——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学科的练习题训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长久以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基本上没有学科精神这一部分内容。由于缺少对学科精神的领悟、彻照和穿透而升华出的审美境界,我们对学科的学习大多只是一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机械记忆。其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悲惨结局。

我真诚希望我们国家能编出有学科精神的教材,我们的教师也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一体的评课标准,采用以学科精神带动学科理论与学科技能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性、情感性与活动性的教学实践,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使学生们走上好学上进的成长道路。

编辑:王建卫

上一篇:一氯乙醛下一篇: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