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2024-04-21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通用11篇)

篇1: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假的第2天,老师带着我们全班兴高采烈的去参观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段路北。

刚进文字博物馆,就看到洁白的墙上刻满了甲骨文。继续往前,就是字坊,这个字坊的“字”是甲骨文“字”的模型。从字坊通向主题馆的干道两侧,由28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它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进入一楼展厅里面陈列了一些出土甲骨文原件与复制品数件,其中单子约4500个,现代人能够释读的约15000.个左右,二楼的金文、雕板印刷术与现代高科技电子技术,形象、具体的诠释了中华民族文明中文字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互动厅中小伙伴们更是热性高涨,积极的展示自己的书画魅力。三楼的临时展厅,珍藏了欧阳询、颜真卿等多位名家的书法真迹。

中国文字博物馆,它可以让我们懂得更多知识。中国文字博物馆万岁!

篇2: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暑假的第一天,杨老师带我们去夏令营活动----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江泽民爷爷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七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后面就是文字博物馆的大门,形状好像是一把大大的钥匙矗立在那里让我们去开启文字的殿堂。 文字博物馆又像一座金字塔,但是没有尖,看上去雄伟而壮观。

我们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投影屏幕,里面播放着整个文字博物馆的简介,往里走就看到一个个甲骨文还有一些考古员的工具。我最喜欢第二层了,这里有可以用手在上面写字的电脑,,你想写什么字都可以都是工工整整的,还有一些电子书,只要在上面用手一挥就可以翻页了,还有一副五十六个民族人物的巨画和各种民族的语言文字课本,让我们了解到我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中国就有这么一个文字博物馆而且在我们安阳.我为中国的文化感到骄傲.更为安阳感到自豪.

篇3: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首先, 安阳地域剪纸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存在着宏观上的危机, 我国有着比其他国家都丰富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宝藏, 当今却面临着赖以生存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小农经济基础的解体, 工业商品经济的无情冲击, 必然影响着与传统民间艺术相关的民俗的改变, 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美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安阳地域剪纸也正在经受着这种严峻的考验, 民俗意识的潜移默化、日益淡化, 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工作者不能不为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危机而忧心重重。

其次, 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基层文化馆、专业美术家乃至全社会认识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认识它的多元价值和地位, 还不能很好的作为媒体对民间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正常发挥其创造力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民间传统的剪纸, 它不只是与民俗, 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造型有关, 更重要的是它牵涉到历史考古的广泛领域, 是历来未被发现的富有学术性的一门艺术学科, 比如古老传统剪纸中的蛙、虎、龟、鱼、鹰、龙、人面蛇身等造型与氏族部落图腾的关系, 在山西侯马发现的有关战国时期的晋国传下来的“十果鞋剪纸样”和可能与古代部落联盟有关的“龙生虎养雕搭扇”图腾传说剪纸等等, 都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民间史论素材, 要对传统民间剪纸作考古性的研究, 即考证发现和破译传统纹样图式的古文化涵义, 及原始宗教意识和民意美术的历史, 如滕风谦对民间剪纸中常见的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关系作出具体的有意义的考证, 他认为绝大多数的主题纹样就是我国古代物候历法作为他们抒发“种族繁衍”的酵母和媒介, 以“鹿鹤同春”为例, 从古文献中查出孳茸记岁法, 即古人借助鹿叉角自然脱落, 或随即孳生鹿茸的现象, 作为记岁、计时的方法。麋, “冬至得阳气而解”即麋鹿的解角, 孳茸是以“太阳”为依据的, 它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 鹤, 即“玄鸟”亦为“开生之候鸟”, 古人把它作为“生命的象征去看待的”, 它们所以是“物候”的反应, 是由于“阳气动万物滋”, 表现“侯兽、候鸟”实际是歌颂“太阳”歌颂“生殖”。所以他认为“鹿鹤同春→物候历法→太阳崇拜→生殖崇拜”, 是中国古代“物候历法”的基本内容, 也是“鹿鹤同春”这类主题纹样的深层含义。他的考证与美国哈佛大学亚历山大·马沙克的研究殊途同归, 后者以原始艺术为对象, 证实他提出的艺术起源于“记录季节变化的符号”的理论, 前者受其启示的民间美术为对象, 找出与中国古代“物候历法”的密切关系。考古性的研究, 更显示出民间美术的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从而赋予人们看待民间美术以历史文化的眼光, 和哲学的、美学的、文艺学的眼光, 如靳之林最早提出民间美术以“哲理”观念造型的独立体系, 继而研究它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观, 核心是原始阴阳八卦, 阴阳五行观念, 并且作了大量的论证和对照, 提出中国原始阴阳哲学源于人类的生殖崇拜, 中国民间艺术体系是以生命生殖崇拜为中心的中国原始阴阳哲学观念所决定的“观念题材”“观念主题”“观念造型”“观念色彩”统一的完整体系的论点, 这些多学科, 多层面, 多视角地深入研究, 必将对保护, 促进民间艺术的健康发展, 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民间美术理论队伍的建设, 对民间艺术家几乎是空白的民间美术理论的普及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既要能够接受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工作, 又能够把高深的理论化解于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使民间艺术家贫瘠的理论土壤积极的活跃起来, 并能逐渐使其感悟到自己艺术劳动的审美效应和价值, 从而激励创作的热情与进取心。安阳地域剪纸艺术的发展, 也必然有此重要的环节, 也必须在此重要环节上下大工夫, 在收集整理民间艺术品;发现、组织民间艺术家, 激活他的创造力, 请民间剪纸高手传授技艺;或者给经济困难的作者以物资材料的支持;出版民间美术作品, 宣传民间美术家等。我们相信, 通过一系列的相关部门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将对民间剪纸艺术逐渐刮目相看, 并给予经济物资上的支持及有关方面的优厚待遇, 从而使人们更多地去认识民间剪纸的审美价值和人类学价值, 积极的、更多的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那么安阳地域剪纸艺术的发展前景可望。

篇4:中国文字博物馆

3300年前,殷商先民在龟甲兽骨上留下了占卜记事的符号。自此以后,从龟甲兽骨、青铜器皿,到竹简纸张;从印刷术到电脑时代……中国文字伴随着风云激荡,依托各种媒质,留存下或零散或完整的文明记忆。

2009年11月16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曾以“一片甲骨惊天下”闻名的河南安阳诞生。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的出土文字、文物,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了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非凡历程。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被甲骨文与考古发掘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所在地。

郭沫若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同时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申请: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古文字学家王蕴智教授说,从安阳殷墟出土的丰富铜器、骨器、陶器,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使中国文字的起源至少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这种数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文字体系,只有在中国的汉字中才能找到。

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以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最终定名。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形成了世界三大古文字体系。其中,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将“生命”延续到了今天。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的形体。字坊前方两侧,各有金色铜质凤鸟雕塑一尊,取材于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凤鸟纹纹饰,整体形象象征着新时期中国文字文明的新飞跃,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通向展馆的主干道两旁,由28片青铜甲骨片仿制品组成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青铜甲骨片仿制品表示:甲骨文出土于安阳,青铜是商文明的重要体现,把甲骨跟铜放到一起,体现出商文明的核心特征。

这28片甲骨文仿制品,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在仿制品的背面,是与其相关的甲骨卜辞释义。

博物馆的建筑主体,其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装饰,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四阿”是指四面坡;“重屋”则指两重沿。四阿重屋,是古时高大的殿堂为了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又不影响通风和日照以及屋盖高耸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雕墙和雕柱使用红黑图案,渲染出殷商文化的艺术效果。

博物馆的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最经典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墉”本身是一个城的意思,它的本意是一个城上面骑一个建筑、一个小楼,字本身或者这个建筑结构本身,具备汉字的特点。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整体建筑,还隐含着一个古老的文化符号。整体形状看上去非常像亚洲的“亚”字的古体写法。“亚”字在商朝有文化含义,代表一种身份、一种官爵,军队里的爵位。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展示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

在博物馆的序厅,按东西南北次序,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史、甲骨文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四面浮雕。顺序自上而下,时代由远及近,彰显出文字作为中华文明载体恒久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作为主线,用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作为支撑,将文字书法艺术融会贯通;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作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向公众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博物馆的展览由3个板块构成,分别是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印刷术与信息化;少数民族文字。最重要的是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由7个章节组成。

博物馆共有5个展厅,分为“字法自然”、“甲骨记事”、“钟鼎千秋”、“物以载文”、“说字传义”、“由隶到楷”、“信息时代”等15个单元,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梳理出清晰的脉络。

在中国文字大家庭中,主要的成员是汉字。那么,汉字的源头在哪儿?

古书上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个传说,描述了因文字“出世”而产生的惊心动魄。

1899年,安阳小屯村“一片甲骨惊天下”,中国文字起源露出了冰山一角。

目前,我国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其中能释读的1500字。甲骨文的发现与逐渐释读,证明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早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大汶口文化的图像符号,邹平丁公、高邮龙虬庄的陶书,良渚文化陶器上的连刻符号等,都可能融汇到汉字产生的主流当中。在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画符号,距今已8000多年。

尽管如此,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未解之谜。不过,这并不妨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一脉传承至今。

除甲骨文以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到极盛,共经历了1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进入一段混乱的时期。

公元前223年,秦朝丞相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了小篆。文字的统一将不同的族群融合为一个民族。从此,“书”必“同文”,成为汉字始终坚持的原则,也成为维系华夏子民的文明纽带。

秦朝的大一统与书同文,结束了诸侯纷争,也结束了长期以来文字混杂的局面。

之后,小篆渐渐开始“隶变”: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在秦代出现,秦代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此后,汉字继续演变出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但字的形态再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

在汉字演变中,由隶书到楷书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唐际根副馆长说:因为字的写法,包括字结构的定型,隶书是关键。我们现在学古文字、教古文字时,把古时候结构不固定的字、笔法比较繁琐的字,写成隶书的形式就能认识。这种方法叫隶定。楷书的发生是由隶书转变过来的。

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竹简丝帛等,都曾经充当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是后来发明的纸张。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历时8年,成功研制出植物纤维纸,这

一伟大发明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文明的厚礼。从此,汉字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领域得以推广。

公元7世纪,隋末唐初时期,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引发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借助纸张和印刷术,中华文明可以与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更便捷的交流,类似“葡萄”、“苜蓿”“涅槃”这样的外来词,也逐渐与汉语融合;同时,汉字陆续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东亚地区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公元1840年起,西方列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汉字的发展进入了栉风沐雨的艰难旅程。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汉字第一次面临严峻考验:陈独秀、蔡元培等文化领袖,都曾经发出过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的声音。

汉字跨进了公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10天,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便在北京成立,将文字改革的任务确定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4年后,《简化汉字总表》发布,这是自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进入计算机时代初期,汉字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原因是汉字无法录入计算机,废除汉字的呼声又起。

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最早解决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字在世界上受到更广泛的欢迎与应用。目前全球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已经突破500家。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是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时期到19世纪末,中国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

最早传人我国的古代民族文字,是公元2世纪前后的怯卢文,流行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一带。之后,又相继传人粟特文、吐火罗文、回鹘文等,还相继出现了仿造汉字而创建的西夏文、女真文等,以及仿蒙文创制的满文,这些文字最终因种种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前,历史上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字,主要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还帮助创制和改进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其中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大发展,博物馆的电脑中分别装有不同民族文字的输入程序。

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

截止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已经征集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参观人数达到120余万人次,日均4000余人次。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文字研究专家、文字爱好者以及交流访问团等,多次来馆参观、考察、交流。

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在注重展示的基础上,将更加强注重研究与对外交流。

篇5:安阳博物馆作文

来到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安阳几千年“书”的进化历程图,中间部分是八卦图,外面有笔记本电脑,竹简等,从古至今。整个博物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博物馆,一部分为图书馆。

解说员阿姨带着我们先到博物馆参观,我们来到第一个小馆,殷商生活展厅。这里陈列着许多殷商社会当时的生活用品。还有殷墟的甲骨文,是记在龟壳和兽骨上的。还有白陶、灰陶、带席纹、布纹的青铜觚。让我们目不暇接。

我们跟着阿姨接着往前走,只见大门上写着几个大字:陶器收藏馆。听阿姨说,这些陶器有三千年的历史呢!接着,阿姨又向我们讲解了古人制作陶器的过程:古人制作陶器时,先开采陶矿土,然后做好模子,把陶矿土放在模子里,雕刻好,最后用火来烧,烧完后,一件精致的陶器就做成了。

这些陶器中,我最喜爱的就要数公道杯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杯的正中央站着一个大约我们拇指那么大的小人,杯子全身十分光滑白净,整体小巧玲珑,特别精美。可它为什么叫“公道杯”呢?我们带着疑问去问阿姨,阿姨说:“中间站着的那个小人,似乎在主持公道,只要你喝的酒,一旦多过小人的胸口,杯子里的酒就会溢出来,它对人人都十分公平,因而叫公道杯。”

当然,还有很多生活用具和祭祀用具、战争武器等等,真的是数也数不过来。原来我们安阳有这么多的宝贵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安阳人,我真的感觉很自豪!

篇6:参观安阳图书博物馆叙事作文

在连绵几天的阴雨过后,冬天的脚步似乎很近了,却没有料到国庆节这天,老天居然格外眷顾,早上起来便阳光灿烂,站在五楼的阳台上,完全没有寒冷的感觉,于是裙子、毛衣、高跟鞋,我把自己认为在秋天里应该是最绚丽的衣服武装到了自己身上。孩子也毫不示弱的穿上他最喜欢的运动服和刚买的球鞋,一起到东区的图书馆去了。

嗅着青草的甜香,沿着弯弯曲曲的人工小径,看左一片竹林(已枯萎还是怎么回事,工人们正在清理)右一片草地,品味广场上孩子的嬉笑和老人的恬静,池中鱼儿欢跳,岸上人心喜悦,天空瓦蓝,孩子在太阳下欢快的滑着滑板,运动服外套很快就从他的身上转移到我手上了。

外观宏伟的图书馆正门到了,虽然很多次到这里来,但总是由于尚在建设中而很少从正门入,今天终于可以大胆的随便的出入,穿梭于其中了,心情居然有些激动。

按照孩子的意图,先到少年儿童图书馆,位于整座大楼的东南角,装饰一新,到处都散发出浓浓的油漆味,整齐、崭新的桌凳,士兵般列队排放的书籍,很快就把儿子的目光吸引过去了,全然忘记了我的存在,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坐下看了起来。

我只好顺着走廊向北直行,西拐进入图书馆大厅,一楼大厅环绕四周的是木制的台子,共有八组,分布均匀,初看像桌椅的形状,仔细到跟前一看,天啊,居然是坤、兑、乾、坎、离、巽、震、艮八卦,上面有详细的注解和说明,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含义,却依然坐下来仔细地看了许久,木头的敦实,文化的厚重,让我油然而升了一种自豪感,作为安阳人的自豪感。

正对大门的是一副巨大的图案,从上往下看大鼎、火焰、斧钺、到现代人类,仿佛在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右半边甲骨文、《四库全书》、《孙子兵法》,还有活字印刷的版面,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讲述着人类文字的发展历史,这个图案暗示着整个图书馆分东西两部分,东边是图书馆,西边是博物馆。

(儿子用手机拍摄,效果不是太好)

抬头望去,顶上是广阔无垠的“宇宙”,各种小星球闪烁其间,给人无限的遐思。沿着有青铜扶手的楼梯走上二楼,仿佛从远古的`青铜时代,一下子,走入了高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西边的博物馆还没有开放,东边报刊阅览室里却已经人满为患,精品畅销图书馆却因为设施不到位暂不开放,不停的有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未来整体的布局和构思,以及投入使用后这里的方便快捷和现代化。

(甲骨文座椅)

当然,在这里目前也有很吸引人眼球的布置,散落在东厅里的甲骨文座椅,和投射进来的灿烂阳光,斜斜的透过玻璃幕墙,暖暖的照射在看书者身上,想将来,尤其在寒冷的冬日,捧一本散发清香的书籍,静静的置身这里,抛开一切纷繁的事物,享受知识的同时,接受太阳的温暖,感觉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篇7:参观文字博物馆作文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甲骨惊天下”几个大字。我们边走边看,知识渊博的爸爸当了我和妈妈的讲解员,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和帛书、造纸、印刷一直到发展演历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现代化。一路走来,一件件文物让我叹为观止。

在博物馆里,不仅能观看和学习到很多知识,在二楼的互动与影像厅里还可以在电脑上练毛笔字,有小揩、中揩、大揩的毛笔类型;米字格、井字格的宣纸格式;也具备了用不同颜色书写的功能,很神奇吧!我玩得都不想回家了。

篇8: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国度, 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 华夏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 汉字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汉字不仅是维护国家统一、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石, 而且是向世界传播华夏文明的完美载体, 肩负着保存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髓的使命, 基于此, 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河南省安阳市。河南位于华夏腹地, 素有中原之称。这里曾经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摇篮, 我国历史早期夏商周文明发展的高峰即汇合在这里, 与其相伴随的还有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长河。河南是字圣许慎 (作《说文解字》) 的故乡, 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发祥地。尤其是近百十年来, 河南更是我国早期古汉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之一。它上及8000年前舞阳贾湖遗址的甲骨、陶石契刻符号, 下及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盟书、简册、古玺文、古币文, 还有传世汉魏石经文字、汲冢竹书以及大量的历代碑石文字资料珍品。仅数十年来殷墟出土的10余万片甲骨文和2100余件带有铭文的中原出土青铜器, 就足以震惊世界。安阳作为中国八朝古都之一, 以殷墟文化为基底,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 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也由此地出土, 因此, 选址河南安阳无可非议。其实, 早在2002年, 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就提出要建立一个大型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河南文字馆。随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宣扬汉字文化, 国家批准在安阳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 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 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字, 主体馆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 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 是一组兼具现代大气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建筑群, 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 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物馆正门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七个烫金大字。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 造型奇特而夸张。这里蕴含着一个叫做玄鸟生商的传说:黄河下游一个古老的夷人部落里, 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女沐浴, 天上“玄鸟”产卵, 简狄取而吞食, 因而怀孕生契, 契即为商人始祖。为此, 商朝人尤其崇拜玄鸟。玄鸟之后即是“字坊”, 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 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 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 它代表着28星宿, 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 通过翔实的资料、实景模拟、动画投影, 向人们讲述了中国文字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楼展厅的“一片甲骨惊天下”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 以详实的资料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 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充满活力。

二楼的第一展厅, 主要包括字法自然、甲骨纪事两个单元。字法自然单元追寻汉字本源, 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 “天雨粟, 鬼夜哭, 龙为之潜藏”, 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并且成系统的文字, 也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最早的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早期和中期, 发现于卜辞上, 但99%以上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

二楼的第二展厅, 主要包括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这里展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 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 造型小巧精致的铜印, 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 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二楼的第三展厅, 包括文字一统、从隶到楷、解字传文三个单元。这里展示的是中国文字从字体各异的状态向文字统一、成熟完善发展的历史。

三楼的第四展厅, 主要展示的是民族文字大家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 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 这个展厅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创新民族文字三个单元, 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 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 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 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三楼的第五展厅, 分为印刷术起源、雕版印刷、活字演变、汉字进入电脑四个单元, 观众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进入计算机时代, 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 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 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

在陈展过程中, 博物馆还十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 专门设置了互动与影像厅, 设置了包括缤纷汉字、猜字谜、数字化汉字、文字载体展示等10个互动游戏, 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 感受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部具有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它是中华的, 更是世界的。它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辅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高品位地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 揭示古今汉字的文化内涵;真切生动地讲解古汉字的演化和构形特征, 展现汉字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 通过收集、保护和展示有关文字的文物、标本和资料, 探究其发展轨迹变化, 使汉字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展现了文字本身的百态千姿。

篇9:中国文字博物馆

四千文物集-“墉”

距离甲骨文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门前两只造型奇特而夸张的金色铜质“凤鸟”各立一边,寓意中国文字腾飞。

经过“凤鸟”,就是“字坊”了,采用了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而建。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穿过广场,正前即是博物馆主体建筑,它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墉”字造型,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和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让人想到了殷商宫殿的“四阿重屋”。

博物馆主体建筑共四层,一至三层是展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顶部采用穹庐顶样式,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四面的浮雕分别介绍了一片甲骨惊天下、中国文字发展简史、中国书法简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博物馆现已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脉络,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博物馆除五个“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外,还设有故宫博物院院藏中国历代书法展临时展厅,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临时展厅等。

一片甲骨惊天下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

100多年前,当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并由此展开对甲骨文的研究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甲骨文发现地会为中国文字建造起一座殿堂。

甲骨文的发现使安阳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文字之都”。安阳殷墟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商城。宗庙宫殿群和王陵大墓,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陶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自1899年起,相继出土了16万片甲骨,成为轰动中外的考古发现。

博物馆一楼展厅以“一片甲骨惊天下”为名,集中展示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

游走厅内,仿佛置身于殷商文化的历史长河,一个个浸润着商代独特气息的名词扑面而来:小屯、殷墟、占卜、甲骨;一位位研究甲骨文大师也迎面而来:王懿荣,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凝望着一幅幅历史久远的画面,聆听着一段段令人慨叹的佚闻逸事,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了我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

中国汉字本源

博物馆第一展厅有处是反映古人制陶的场景。一台投影仪正在工作,栩栩如生的雕像后,是看起来触手可及的一泓清水和飞翔的鸟儿。精妙的声光电技术配合,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据载: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在二樓北侧的第一展厅,栩栩如生的仓颉像和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向人们述说着文字产生的不同版本。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邹平丁公,高邮龙虬庄的“陶书”,良渚文化陶器上的连刻符号……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画符号,距今8000多年。

不过,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一直传承至今。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其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然而,至战国时,各诸侯国“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进入一段混乱时期。秦朝的大一统结束了这段混乱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小篆。

由于书写不便,小篆渐渐“隶变”,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在秦代出现,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又发展出行书,草书、楷书等,但其形态再无大变动。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考古发现,主要依靠的是文字载体。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社会比较多的都是刻有符号的陶缸陶罐,以及甲骨、玉器、石器。这些符号既有形象的图画,又有抽象的纪事,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字的最初起源。

八大镇馆之宝

博物馆第二展厅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展示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造型精致小巧的铜印,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由国家文物局移交的伯梁其盔,太师虐簋,善夫吉夫酃(2件)、善夫吉夫鬲(3件)、环带纹铜壶八大青铜器,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为镇馆之宝。

1940年,陕西扶凤县任家村农民任玉在耕种时发现一窑穴,藏有100多件青铜器。当地土匪得知任家村挖出青铜器后,多次包围村庄,拷打村民,导致4人被枪杀,5人被拷打致残,但这批青铜器因被事先转移而未被抢走。两年后,这些青铜器陆续流出,八大镇馆之宝就属这批出土文物。

长方形的伯梁其盨,两端有兽首耳,圆足正背面有壶门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共31字,记载伯梁其制作此盨,为周王祈福的事,太师廑簋则记载了周王册命赏赐,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善夫吉父酃2件,盖上有圈状捉手,肩,腹、盖上饰鳞纹,颈饰环带纹。盖榫和口内壁各有铭文15字,对研究西周历史及“善夫吉父”家族有重要意义:善夫吉父鬲3件,系西周晚期标准器,铸造范线范缀清晰,皮壳锈色清楚,有一件尚有挖掘时碰伤的痕迹,铭文17字,对研究西周青铜器及生活礼仪具有重要价值环带纹铜壶,此系西周晚期标准器,壶形制,纹饰属西周晚期典型器制,形体壮美,无铭文。环带纹铜壶颈部有一对衔环兽头耳,非常规整,有较高艺术价值。

馆藏太师虐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转送。据周代礼制,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因此完整的太师虐簋应为一组4件。另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流走海外,2008年现身上海崇源秋季拍卖,拍卖价为800-1000万人民币。

从工艺鉴赏的角度来看,馆藏太师虘簋造型矮而厚重,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耳,这个“耳朵”的造型在上万青铜器当中是唯一的。有盖,盖顶捉手为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也非常别致。

但是,太师唐簋的价值绝不只体现在它的工艺上,更体现在它的考古价值上。太师虘簋是入藏8件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这样的青铜器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也不过70余件,这也正是太师虘簋价值上千万元的主要原因。

太师虐簋铸铭文7行,共70字,记载周王十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日,赏赐太师虐簋的史实。铭文中纪年,月序、月相,日辰四项皆全,可作为西周推断王世的标准器。铭文中“师量宫”为西周很多宫名中仅见,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进入第五展厅,可以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

篇10:关于安阳殷墟博物馆游记

也许是因为免费开放日的原因,博物馆大门前排起了“长龙队”。今天的天气也格外的燥热,我和姥姥好不容易才进到博物馆。

首先,我们去了一个地下的博物馆。跟随导游阿姨,我们先来到了一幅画的面前,上面画着许多的房屋,据说是以前国王办公的地方,和北京故宫一样。旁边还有一条长长的河,那就是洹河。安阳人则称它为安阳河,是海河流域章卫河水系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林州市林滤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安阳县、市区,在内黄县范阳口注入卫河。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些盆盆罐罐的面前,导游阿姨讲解说,这是古代人们的生活用品,有的叫簋(GUI),有的叫詈(LI)……

随后,我们又看见一尊石像,听导游说,这是以前人们的小玩具,它是根据个人的长相制作而成的。

然后,我们向前走,看见了一些甲骨文,通过导游阿姨的讲解,我才知道它们代表什么字。不然我是一点也看不明白。

最后,我们看见了一个大鼎,就是闻名遐迩的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可惜我们看见的是一件仿品,真品现在存放于北京博物馆。

篇11: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有一个愿望叫常出去转转,我仅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河南来转转,各位远道而来一路上辛苦了,敝姓张,是大家在河南省内的地接导游员,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十分稳重的先生是我们本次旅游的安全保障员,司机张师傅,张师傅驾驶技术纯熟,对我省内的路况了如指掌,用我们河南话说就是“张师傅,中!”所以请大家放心的观光旅游,享受我们河南的大好河山。今天,能够前来为大家服务,我和张师傅都感到十分的荣幸,也请大家不要拘谨,有什么需要遇到任何问题尽管来问我们,我们叮当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只有您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的开心,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那么,我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收获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现在是早上7点,我们出发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院,中午我们留在安阳市用餐,下午两点钟我们将会返程回郑州,以方便您按时踏上归途。

我们的旅游车走走京珠高速途径新乡、鹤壁等市约行驶三个小时就会到达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此刻您看向四周,看到的是繁华的郑州市区,说道我的家乡郑州啊,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则称为管城,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郑州市区县的名称中寻找到历史的踪迹,如:管城区。到了隋文帝天皇三年,才有了沿用至今的“郑州”这个称呼。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使郑州广为人知,瞧,窗外这座绿顶双塔就是郑州市为纪念此次罢工而修建的,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二七塔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但它俨然成为了郑州市的地标式建筑,围绕它的四周形成了郑州市最庞大最繁华的商业圈,看清晨的阳光刚刚洒下,人群已经是川流不息,就可以猜到,郑州的发展从未让人失望过,它已经成为了中部崛起的引领者,不断创造历史,改写着人们对河南的印象。

不知不觉我们的旅游车已经驶入新乡原阳。原阳大米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有一首儿歌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这首儿歌是这样唱的“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13层”,这玲珑塔就在原阳县境内。大家可能都国外有一个比萨斜塔,但是大家不一定知道中国也有一个斜塔,那就是玲珑塔。玲珑塔始建与宋朝初年,玲珑塔中轴线并不是与地面垂直,而是与垂直线成13度的夹角,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塔向东北方向倾斜,好象随时会倒塌一样,其实,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历史。因其结构严谨科学,至今巍然屹立。塔是一座富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楼阁式砖塔,造型美观,是宋代寺院建筑的佳作。

车过鹤壁,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安阳境内。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古老的安阳有“三根”:一是“文字之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是“文化之根”。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祥于安阳的羑(you)里城。《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三是“民族

之根”。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zhuanxu)、啻喾(diku)两位圣贤在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二帝陵。

我们的旅游车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概况,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挖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的“奄”迁到了“殷”,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景区之内,下车之前,希望大家认真听我讲一下我们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文明参观,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一片垃圾,其次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随意离队,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记准我们的集合时间,好了各位朋友,请您关好车窗,带上您的随身物品,请记住我们的停车位置及我们车牌号豫AA9005我的导游旗是白色的,现在请大家随我下车一起参观——以一片甲骨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博物院。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殷墟博物院内部,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现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请大家移步换景,随我来一一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进苑这座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宏勋教授专门设计的,整座大门庄严大方,朱彩雕墨,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透着几分宁静与庄严、沉默与矜持。

如果说青铜器是使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就是都城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朝拜议事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阶,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使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辉煌。

请大家往前方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记载量最大的青铜器,它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直径0.78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重大的器物,浇注起来特别的困难,可见当时我国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进殿去欣赏一下陈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甲骨文被我们当代人重新认识以前,人们把可有珍贵文字的骨片当做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蚊香来用,有的甚至那他来垫桌子,塞墙角。当我们脚下这块土地还是农田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从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们一直把他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药材——龙骨。知道1899年我国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生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画,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称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妇好墓,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的墓地,面前的这个建筑就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飒爽英姿。妇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宠爱,她曾多次参与国家政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最多一次带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还有一次他率兵征战,由于他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打好伏击,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为了纪念她,破例将其葬在宫殿内,并墓圹上精修享堂,并附有大批随葬品,在这些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了壁龛里的尺骨,这就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圹参观。

朋友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讲解至此就结束了,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景点,但是请大家务必注意自己的安全,切记下车前的提醒,三十分钟之后,我们在大门口集合,大家不要忘记时间,谢谢大家。

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朋友:

欢迎您来到甲骨文的故乡参观,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但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也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1961年,国务院把殷墟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为破坏,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馆”。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情况稍后再介绍)。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决,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

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我们先来看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H127甲骨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屯北地一个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总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四骨卜辞。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既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的甲骨碑刻.关于甲骨文及甲骨文发现的一些情况,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仅就甲骨文碑林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文片形状放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及商代文化、军事、农业、天象、田猎、鬼神崇拜等,内容非常丰富.大家看这块碑,原甲骨文有甲骨文之王的美称,文字最多达125个,记载了大将止眉与两个方国即土和工口方的战争.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秘而不宣、封锁消息.1911年,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的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还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旧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咱们再看这块碑,它主要记载了天象情况,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地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现的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这块碑记录的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商王出行打猎时遇到车祸的情况.下面请同志们认真看一看,您能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去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看看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碑刻的背后就是现代汉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现在我们来到了殷商车马殿厅.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人为成年男性,一人为少年.自1928年殷墟发觉以来,曾多次发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只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只车子遗迹的工作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他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这上买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路遗存,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尚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路,都是比较发达的.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着实让所有考古工作者为之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的西边,现在让我们参观一下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的墓葬.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尚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收武丁的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将军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兵征伐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活动,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地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圹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这就是妇好墓,我们顺梯而下就到达复原后的墓坑.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计有:青铜器400多件,玉器75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50多件,以及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化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200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在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壁龛里的尺骨,这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这些尺骨共有16具人骨和6具殉骨.其中殉人男性4具,女性2具,儿童2具,其余的因截肢,已经不辨男女了.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室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讲到这里,殷墟博物苑的全部内容就讲完了.如果您有机会,欢迎再来殷墟博物苑叩访我们的祖先,再次感受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河南殷墟博物苑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水两岸,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2001年3月,在由国内48家权威考古机构参加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评选中,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园庄一带,是商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场所.自192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发现宫殿宗庙建筑基址80多座.这些宫殿宗庙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建筑多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多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1937年以前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宫殿宗庙遗址又陆续发现了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妇好墓、花园庄东地H1甲骨窖穴、54号基址和花园庄M54号墓等.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南北长1.1千米,东西长0.65千米,宽10-20米,深5-10米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遗址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殷墟发现的甲骨窖穴主要分布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发现于1973年,位于小屯村南部,共出土刻辞甲骨5,00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发现于1991年,位于宫殿宗庙遗址东南部,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畋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殷墟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对,是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王陵遗址共发现有12座王陵大墓和2500多座祭祀坑.王陵大墓多为“亞”、“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殷墟王陵遗址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西区有8座4条墓道大墓,8座大墓分成4排,一南一北分列,最西为M1500、M1217,最东为M1001、M1550,位于中间东北部的为M1004,西北部为M1003、南部为M1002、居中位置为M1567;东区有5座大墓,其中4条墓道大墓1座,为M1400,2条墓道大墓3座,分别为M1443、M1129和50WGKM1(武官大墓),1条墓道大墓1座,为M260.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在王陵遗址的东区和西区,还分布着2,000余座小墓葬,其中东区已发掘1,383座,西区发掘104座.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仅1976年发掘清理的191座祭祀坑就发现祭祀人牲1,178人,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安阳殷墟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以宫殿宗庙建筑和王陵大墓为代表的商代建筑,树立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上,发现了目前中国文字体系最早的证据,至今仍为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和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为商代晚期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证据.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第一次全面负责、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培养了一批批的考古学者,殷墟也成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肯定.近年来,殷墟仍不断有大量的重要发现,呈现出巨大的文化潜力.如1999年在传统殷墟遗址东部边缘发现洹北商城,面积达4.7平方公里,丰富了人们对殷墟认识;2000年在宫殿宗庙遗址发现M54墓,成为继妇好墓之后又一座完整的贵族墓葬;2001年在洹北商城内发现宫殿基址建筑群,是对商代宫殿建筑形制的又一重大发现;2002年在小屯村南路西段发现商代甲骨窖穴,成为继1936年YH127甲骨窖穴、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和1991年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一系列的新发现表明,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殷墟的文化内涵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也印证了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的论断:“殷墟不仅文物丰富,而且学术价值很高.它蕴藏的宝物,还远未罄竭.”

多年来,殷墟遗址在国家、河南省和安阳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措施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先后颁布实施了《安阳市殷墟保护管理办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建设,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相继成立了专业保护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和游览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保护和管理机制,有效保护了古代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2001年4月,安阳殷墟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5年多来,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2亿多元巨资,编辑制作了申报文本及其2个补充资料,拆除各类建筑21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20公里,绿化19.7万平方米,全面治理了殷墟周边环境.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既保护了深埋地下的遗迹,又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提高了文物遗址的可观赏性.特别是安阳市政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造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的殷墟博物馆.博物馆投资3000万元,由安阳市政府承建,藏品由社科院考古所提供,双方共同管理博物馆的事务.这种中央单位与地方政府合作双赢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考古成果社会化、普及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把殷墟遗址打造成了具有较高质量、兼顾保护和展示的大遗址公园.安阳殷墟博物馆导游词篇三

(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员,我叫小A,来自郑州AB旅行社,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此相遇。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此次安阳殷墟之旅将由我和陈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朋友们能够在旅程中玩的开心、舒畅!

(旅程安排)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赴殷商古都安阳游览,上午参观阴虚博物院,下午参观马家大院,中午在安阳宾馆品尝当地美食,在美景与美食中领略殷商文化的浪漫与恢弘。

(地理位置)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车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3个半小时后抵达安阳,接下来,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安阳的概况。

安阳是河南省的北大门,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称。土地总面积7355平方公里,总人口533万。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漳河、洹河、淇河,卫河在安阳环绕流过,历为兵家瞩目之地。

(名誉)

安阳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祥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文物可考的长期稳定的都城。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已发掘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演周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1960年3月,在安阳小南海发现了距今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命为“小南海文化”。在安阳北部的后岗,层次分明的叠压着晚于小南海文化的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和小屯白陶文化。

古老的安阳有“三根”:一是“文字之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之根”。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祥于安阳的羑(you)里城。《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是“民族之根”。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zhuanxu)、啻喾(diku)两位圣贤在我们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二帝陵。

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奄”也就是今天的曲阜,迁到“殷”现在的安阳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殷墟博物苑”就是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起来的。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下车之前的安排)

朋友们,殷墟博物院停车场到了,下车之前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旅游车是蓝白相间的宇通车,车牌号是豫A12345,我们的导游旗是黄色的,我的手机号是12345654321.。11点30半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关好车窗,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做好下车准备。

安阳殷墟导游词(景点;1280字)

(殷墟博物馆的外观)

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馆的外观。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商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鼎盛时期。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目前这里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进入殷墟博物院内部。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殷墟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门”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色古香。这扇大门已成为殷墟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而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79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珏的形状仿制而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这件青铜器,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属于国宝级别。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妇好墓享堂广场。首先映入您眼帘的这尊雕像就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约3.5米,由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设下埋伏,配合正面的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不仅能率兵征战,还能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在王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自己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区里,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地宫二层,这里就是妇好墓。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随葬品出土1928件,分6层葬于墓内,妇好墓是一座未被盗过的殷代王室墓,随葬品出土极为丰富,其中出土青铜器468件,总重量达1600多公斤。墓最底层发掘有黑红相间的漆皮,推测应为妇好棺材的位置,左右两侧摆放是6700多海贝和755件玉器,随葬的755件玉器,每一件都称得上巧夺天工,这些玉雕不仅工艺精巧而且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显示出当时造型艺术与琢玉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这些玉大部分还来自辽宁、新疆等地。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殷墟的讲解到此结束,下面是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谢谢!

猜你感兴趣的:

1.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范文

2.安阳岳飞庙导游词

3.安阳文峰塔导游词

4.安阳马氏庄园导游词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优秀论文下一篇:厨师长任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