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

2024-04-08

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通用6篇)

篇1: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3-2014年度兴义市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成效与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法与经验;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9-04

基本情况

兴义市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全市国土面积 415km2,耕地面积25 866hm2。辖2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数为7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万人,14.68万户)。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 286 000万元,财政总收入312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286 4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 849元/人。

1.1 主导产业现状 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现状:蔬菜产业覆盖全市29个乡镇办,2012年种植规模9 7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84%,产值68 94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8%。2013年计划种蔬菜种植面积11 040hm2,涉及农户5.88万户,总产值达86 774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80%。主要加工企业有5个,从业人员470人。

第二主导产业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分布在我市的七舍、捧乍、鲁布格、猪场坪、敬南、泥凼、白碗窑、乌沙、清水河等乡镇,2012年种植规模4 733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30%,产值10 357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2013年计划茶叶种植面积达5 000hm2,涉及农户1.5万户,总产值达180 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8%。主要加工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2人。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拟定了《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报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审核后,200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府函【2008】62号)。全市已设置市级推广机构6个,乡级3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8人(非专业人员除外),其中:市级70人,乡镇228人,具有大、中专学历以上205人,农技推广队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28人,专业人员占80.8%,农技人员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支付。初步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核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五项制度。“三权”归县(兴府通〔2009〕51号文件),各项规章制度较健全。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2.2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全市范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完善工作机制。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3.1 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5项制度”在全市各农技推广机构规范上墙,全市农技人员完善了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了县、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达80%以上。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了“三权”归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3.2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2013-2014年度全市蔬菜产业完成种植面积11 453hm2,涉及农户6.24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94 86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45%。建立标准化蔬菜示范区3个,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基地1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个,主要加工企业有7家(个),从业人员66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全市茶叶产业完成种植面积5 233hm2,涉及农户1.62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19 88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63%。建立标准化茶叶示范区3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个,主要加工企业有6家(个),从业人员22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茶叶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3.3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其中:蔬菜产业示范户800户;茶叶产业示范户为200户),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农技站筛选,上报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审核后,须在示范户所在村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确定。编制示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由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责任合同。

3.4 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2013-2014年度分别在敬南镇的白河村大坡组、下五屯办事处的坝佑村下补路组、木贾办事处的枫塘村街上组,分别建设茶叶、蔬菜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3.5 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 根据省农委印发的《2013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43号)文件,我市制定了2013年兴义市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其活动开展情况有:

3.5.1 双送双带双促示范活动 推进“美丽乡村”主体活动,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拍摄兴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美丽乡村万峰林;将万峰林8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整体向农业部申报了“美丽乡村--中国兴义万峰林”,同时撰写了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材料《依托峰林田园,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万峰林模式》。

3.5.2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 在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中,要求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争当农民满意的农技员。

3.5.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与指导活动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以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为契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3.5.4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围绕我市实施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30名到省农科院进行培训;70名到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主要做法

4.1 政府加强“统”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经兴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5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兴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建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胜兴同志、市农业局局长黄学刚同志担任,成员有市政府办、财政、农业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家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4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专家组的通知》文件,专家组组长由高级农艺师张义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艺师徐发友、张清胜同志担任,成员有市职各业务站、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人。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监督,把各项补助足额发放到技术指导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同时制定了《兴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管理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

4.2 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2.1 明确职责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预定目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改革相关措施制定,项目资金监管,项目督促检查。县级专家组在部、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负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对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等。

4.2.2 加强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基地负责人、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等分别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分工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3 严格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兴义市委的总体部署,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完成人财物“三权”的移交工作,已制定五项管理制度,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二是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三是依托和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改进推广方式,锻炼和培养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四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进村服务、巡回指导、专业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五是推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4.4 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5 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我市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效益上还需提高。为了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努力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生产工艺,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抗旱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害物质监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13年蔬菜产值达到了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对我市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产业:我市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由七舍镇七舍村、敬南镇白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金华小叶茶、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在基地深入开展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害物质监测技术、精加工工艺,提高茶青产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现全市已经种植乌牛早1 333hm2,龙井43号933hm2,产值达4 120.00元/667m2。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市的茶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有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4.6 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技术指导员作好围绕主导产业、示范户做好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管理上,实现县、乡共同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按照“三方”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每季度检查工作日志,对违反制度技术指导员实行个别谈话、辞聘处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严格管理,全市技术指导员2013-2014年度平均每人入户指导产业94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4个,实现了蔬菜平均产值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蔬菜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茶叶种植面积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增50.67%,平均产值2 532元/667m2,比2012年增414元/667m2(2012年产值2 118元/667m2),增19.55%;示范户2013年人均收入9 868元,比2012年人均收入8 923元,增945元,增10.59%。

4.7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安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乡镇76人、市级24人),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当地培训于2013年12月10日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70名;异地培训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进行培训,分3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30名。培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主讲、学员提问、师生互相交流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掌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切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手段直观、先进,图、文、声、像并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反映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农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4.8 深入开展“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4.8.1 项目实施与现在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 项目安排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先行铺路。

4.8.2 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 我市规划茶叶、蔬菜产业,主要与茶叶深加工、蔬菜保鲜、蔬菜批发等企业结合,保证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4.8.3 产业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产业建立的,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三结合,在茶产业发展中茶青由茶叶深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做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蔬菜生产、储藏保鲜、运输得到保障。

4.9 扩大项目宣传,提高辐射能力 一是市政府分管市长、市政协主席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市政府、市政协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把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技术指导人员下乡必须佩戴胸牌,接受广大农民监督。三是示范基地挂牌,注明建设内容。四是加大科技(下转34页)(上接21页)服务力度,创建高产、高收入典型示范户,通过媒体报道提高辐射能力。五是建立永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投产比,通过项目简报进行宣传。主要成效和经验体会

5.1 主要成效(1)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茶叶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蔬菜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1 453hm2,比2012年增加646hm2;现已经建成666.7hm2蔬菜基地2个,333.3hm2蔬菜基地4个。(2)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能满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3)建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全了农技推广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4)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3年实现蔬菜产业收入9.49亿元,比2012年(6.9亿元)增加2.59亿元,增37.54%;实现茶产业收入1.99亿元,比2012年(1.04亿元)增加0.95亿元,增91.35%。

5.2 经验体会

5.2.1 体系改革是基础 我市通过体系改革,明确了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考评激励,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农技人员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2013年秋种期间,全市298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2013年9~12月,放弃双休假日,指导帮助农民按质按量完成秋种计划,通过体系改革,广大农技人员又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5.2.2 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 蔬菜基地建设,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为沿边贫困乡镇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3 实行层层负责制是保障 实行专家负责指导技术员、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层层负责制是成功的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分类指导,就地管理原则,把专家、技术指导人员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同时考虑相关产业技术缺陷进行合理搭配。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责编:徐焕斗)

篇2: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

一﹑ 示范户基本情况

我负责XXX乡二十户科技示范户的包村工作,示范产业为马铃薯,示范面积3000亩,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实现每个示范户带动20户,共辐射带动200户的目标。

二、任务完成情况

1、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一年的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单位专家组的各种技术培训,认真做好笔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自己知道示范户得能力。

2、发放相关资料及物化补贴认真填写《科技指导员手册》中的技术指导方案及各月的农事安排,并指导10户示范户填写《科技示范户手册》,向科技示范户公开自己的联系电话,方便农户关于技术难题的咨询,进村入户,了解科技示范户的基本情况及所需的技术,粘挂了科技示范户标牌,还向科技示范户发放了物化补贴。

3、技术指导措施到位,农民收入明显提高(1)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每个示范户的文化水平高低不一,掌握的栽培技术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作物生长环境也不一致,针对个各户的实际情况,我专门分类制定指定方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对于年龄大接受能力差的示范户,尽可能增加入户次数,在技术上详细讲、重点讲、手把手、面对面,根据作物每个生长时期的苗情、墒情、病虫害情况,针对性的开出处方,分内指导,让示范户真正领会,熟练运用。

(2)采取多种形式,确保科技入户工作取得成效

我利用入户宣传、集中培训、到田间指导、发放明白纸、技术讲座、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做到每项技术落实到位。

(2)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科技知识,辐射千家万户

在玉米科技入户中,我积极鼓励农户多搞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特别是膜下滴灌,我所指导的20户示范户都有过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连辐射户也不甘落后,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做到了熟练掌握。

4、科技入户成效显著,反响强烈

科技入户以来,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培训人数达300多人,到田间指导培训5次,技术咨询人数达100人次。共发放各种技术资料3000多份。我所指导的示范户和辐射户收入明显提高。

篇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 把握好形势,明确工作目标

农技推广机构需要准确地把握住当前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这样才能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在改革开放之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考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总体思路。就目前而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公益性职能上,瞄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远景,然后再更新推广理念、夯实科技基础,这样才能使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之,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其工作目标,结合现如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将和谐推广作为推广的方向,建立相应的体制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推广手段,从而建设更好的现代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 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推进体系建设

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要保证政策的实用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完善相关推广设计和手段的基础上,推动基础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使推广机构的装备得以不断发展,这样其服务能力就能不断提升。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相关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所需履行的职能,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必须具备的办公条件、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使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质的飞跃,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1]。其次,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用足相关政策,这样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才能有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而消除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基层农技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相关政策,通过多措并举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发展,从而提高其服务能力。总之,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更好地推进体系的建设,如我国已经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等。

3 创新推广理念

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创新推广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服务政府也变成了服务农户。因此,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将提升农民素质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落脚点,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服务于农户。为此,在推广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农户都能参与到推广过程中,这样就能更好地达到推广的目的[2]。在推广的过程中,还需适当地拓展其内涵和范围,使其更富内涵,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推广服务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

4 提高基层推广体系的活力

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只有保证其推广体系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工作。而要想保证其活力,创新则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需要对其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结合当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对其技术岗位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设定,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或者是建立相关的考勤或考核制度,以此来调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推广工作中。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农业推广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建立简单且有效的农技推广互动机制。

5 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各级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农技人员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基层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技推广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定要保证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性,这样才能保证推广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为此,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专业性较高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推广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6 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指导,使其发展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农户和政府之间联系的纽带,随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非公益农技推广成为了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指导,更好地保证其建设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的质量。为此,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培育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在推广的过程中加强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推广活动中。

7 结语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建设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建设和完善,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洁,陈锦其,马伟冬,等.基层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02):427-430.

[2]罗增海,许小宁,杜长鸿,等.农技推广员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认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614-14616.

篇4: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 建设

一、引言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依托。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总体上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努力造就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高,为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但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很多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地方乡镇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农技推广业务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地方责任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没有细化,导致工作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地方考核机制流于形式,考核与绩效不连动,导致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二是经费保障有待落实。当前,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水平仍然偏低,一些地方的绩效工资尚未实施,例如国家出台的针对基层服务农技人员其工资可以上浮一档以及特殊岗位津贴等政策,很多地方仍然未落实。2010年,农业部对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4个省部分地区调查数据表明,乡镇农技人员月工资在1100~1700左右,且大多数农技人员目前没有津补贴,比同级别公务员月工资少700~1000元左右。基层工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农技人员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进村入户的日常工作费用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落实。

三是条件建设有待加快。由于条件建设投入的长期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技人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业务用房陈旧、基本没有仪器设备,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急需改善。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投入总量仍不足,建设覆盖面偏小,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

四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农技人员队伍老化,专业人员进不来,新生力量补充慢,有些地方10年没有进新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才断档。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人员培训跟不上,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能力与生产需求、农民需要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进人把关不严,不少低学历、非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为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1.推进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改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乡镇农技推广是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进一步落实职能任务,确保职能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身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用人机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建立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理设置服务岗位,完善考评制度,实行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三方考评,将考评结果表明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紧密挂钩。落实基层人员待遇,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面。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加强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使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切实提升基层推广服务能力。

2.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强化农技服务能力

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在开展推广服务的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完善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广大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形式,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3.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扩大农技服务覆盖面

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管理理念,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统筹考虑,共同部署,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通过招投、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探索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2]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 [J].中国农村信息,2011,(2).

[3]梁镜财,侯春生,徐志宏,崔烨,杨小平.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5).

[4]鲁振.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特点及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1,(11).

篇5:浅析川汇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摘 要:简述了川汇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目前川汇区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当前川汇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作者单位:川汇区农林局农技推广站

李勤文

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其他各类为农民提供农技服务的组织的统称。在农业部的业务范围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机化四个系统。这个体系,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阶段、新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凸现出体制不顺、队伍不稳、机制不活、保障不力、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这是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其他各方面技术服务人员的根本区别之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农技推广工作来说,就要以农民为本,急农民之急,解农民之忧,帮农民之需,助农民增产增收。

一、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情况

川汇区是河南省周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对外开放窗口。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横贯市区,三河夹岸,形如鼎足,恰似武汉三镇,素有“小武汉”之美誉。全区耕地面积20.5万亩,总人口45.6万人,农业人口18万人,辖1乡、10个办事处,共87个行政村,640个村民组,4.5万个农户,10.8万个劳动力。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花生、蔬菜等。2011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万亩,全区1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530.3公斤,总产7954.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8.3公斤/亩,增长1.6%。秋粮12.6万亩,总产达4710万公斤,比去年增长6.6%。2005年,周口市进行了人事乡镇机构改革,我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取消,农技人员由原来的一百多人变成了现在的几十人,大大削减了我区的农技推广队伍,目前全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只有4个,农业技术人员约有30人。

二、我区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基层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2005川汇区经过机构改革,把乡农技站下放到乡镇府管理,许多农技推广人员都下岗了,许多地主出现了停拔经费、平调资产的现象,使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度作受到了重挫。据反映,全区有尽60农技推广认员下岗,取消农技推机构3个。乡镇机构改革后,没有下岗农技推广人员都被乡政府当作一般干部对待,“开会不到、任务不要、材料不报”成为普遍现象。1999年国务院

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中编办、人事部、财政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和通知》,强调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地位和改革中保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且近年来省市农业科教部门,一直下发有关重建乡级农技推广体系文件,但都由于经费问题至今都未建成。

2、编制落实困难、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改革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首先需要配备一支专业齐备、高效精干的推广队伍。各县改革方案制订后,人员编制已确定,下一步关键是如何落实编制,确保人员到位。国家和省文件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公益性职能,其人员工资应当由财政保障,多数县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开支人员缺口,县领导为了不增加财政负担,以及为农口解决基层站问题会带来连锁反应等顾虑,迟迟不动手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3、运行机制问题。基层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乡级区域中心

站,只是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体制问题,然而运行机制问题,也就是如何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能、切实增强服务能力是今后农业部门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4、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慢,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科技人员大多是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培养出来的,他们只熟悉大田作物增产技术,而且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与发展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贮藏、销售一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很不适应,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由于没时间、没精力去学习更新知识,许多农技人员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要求,而且在基层时间越长,知识老化状况越严重。

三、我区农技推广体系问题原因剖析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机制不活,推广不力、无所事事,推广活动与市场需要脱节,经费缺乏,生存困难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压力和动力。这是因为现有农技推广机构都是计划经济占主导时期设立的,到目前,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仍沿用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再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府监管措施,导致工作上即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譬如,在推广机构进什么人,用什么人,怎样开展开作,如何适应

市场需要,服务于农民,引导农民致富等方面考虑较少;

2、现有农技推广机构部门或地方所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很少有合作与配合,限制了农技推广力量的整合与重组,限制了综合农技推广机构的成立和发展;

3、缺乏强有力的统一行业主管部门,不利于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统一监管、考核和评介,不利于上下机构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不利于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养大,不利于农技推广行业的整体布局和健康发展。这也是造成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出现断层的重要原因;

4、农技推广投资行业过于单一化,单靠国家投资,资金能力有限,限制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和壮大;5现行农技推广体制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和优良工作体制的创立,因而缺乏竞争机制,缺乏活力,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急待变革、创新和发展。

四、我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1、强化农技队伍素质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人员配备要充实,技术力量要强,保证到岗到位,真正发挥农技人员推广职能;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模式,提高基层人员的待遇,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方面倾斜。

2、搞好职能界定,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活动。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是改革发展,创

新机制的有效途径。种植业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应该是参与同级政府重大技术推广计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下级农技人员和农民并接受咨询;对农情(病虫害、苗情、地力、环境)进行监测、预报、防治和处臵;接受委托进行植物检疫和农产品、种子、肥料、农药的质量检验、检测;引导、扶持农民技术组织的服务活动。

3、努力探索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需求的农技推广新路子。总结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其中关键一条就是始终坚持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推广服务社会化、推广组织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技推广部门,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关系到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农技推广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当前创建乡镇农技推广站,就是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要结合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着力于培养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技推广和经营管理队伍,要探索不同岗位的职业标准,形成规范化岗位职责,要研究能级考核和竞争上岗的运作方式,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鼓励科技入股,鼓励农技人员和社会各方投资;加快农技服务产业

化进程,发展技术销售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合作采购、合作生产、合作销售。同时,要大力推进县乡两级连锁经营,相互参股,增强农技推广体系整体实力和内部凝聚力。

3、要加强条件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建设思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4、要加强人员培训。各级政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重视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将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到专项经费,启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对农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通过选送骨干到农业院校进行专业研修、定期组织集中办班培训、农业园区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组织,是实现发展农业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广大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认真履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民科技培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开展基层

篇6:全国农技基层体系建设

狠抓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

杞县农林局(2010年12月9日)

杞县地处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开封市,总面积1243平方公里,全县辖21个乡镇,591个行政村,1064个自然村,人口105万,耕地面积133万亩。杞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常年种植小麦90万亩、玉米85万亩、大蒜35万亩、棉花33万亩、辣椒20万亩、花生15万亩、菜花6万亩。杞县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建成和完善了24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大蒜、棉花、蔬菜和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产业链。几年来,杞县相继荣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大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肉类总产百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河南省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杞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第一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项目实施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技服务创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来抓,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确保了项目实施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杞县农林局作为项目建设承担单位,积极按照省、市政府和

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完善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的扎实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情况。

杞县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县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组织,全面落实了各项改革措施。理顺了管理体制,科学合理设置了机构,建立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全县设立了21个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目前,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共133人,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50人,初级职称69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60人、中专49人。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为公益性机构,将人员及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全额管理;同时,制定完善了聘用、考评、分配等制度,实行工资报酬、职务晋升等与业务考评挂钩,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杞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了小麦、玉米、蔬菜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三大主导产业。在全县21个乡镇遴选10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其中,小麦科技示范户450户,玉米科技示范户350户,蔬菜科技示范户200户。同时,在全县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面积50亩,重点示范推广1-2种农业实用技术,切实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分别是:城郊乡平厂村“前轻中重后补、氮肥运用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于镇镇荆岗村“氮肥后移与冬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城关镇东关村“新品种展示与小麦精播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泥沟乡蔡寨村“病虫害综合防治与肥料试验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许岗村“深耕与精量播种技术”小麦试验示范基地;裴村店乡曹屯村“高产栽培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平城乡郭南村“病虫害防治技术”玉米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孟寨村“大蒜平衡施肥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葛岗镇西云村“平衡施肥与合理密植技术”大蒜试验示范基地;高阳镇务岗村“地膜覆盖技术、立体种植中的起垄种植技术”辣椒试验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技术指导员,前期做好实施方案,中期做好田间调查记录,后期做好总结。并且在不同的生产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及辐射户到基地参观学习。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成效。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切实理顺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发掘了各方面的潜在力量,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广大技术人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都看示范户”的新景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

为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县政府下发了《杞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杞政[2009]96号),成立了杞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同时,抽调骨干技术人员,组建了以总农艺师郭景战为组长,高级农艺师秦国荣、张继春为副组长,局业务站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为成员的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和试验基地的技术指导工作;我们还建立完善了多项工作管理制度,如,《杞县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杞县农技人员聘用制度》、《杞县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杞县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等,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二)明确细化责任,科学制定方案。

根据县政府下发的项目实施意见,我们又制定了《杞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表,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子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导员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户产生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权利和义务;《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项目专家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三个专家组;《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

(三)精心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我们积极学习外地经验,实践探索了“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一是精心挑选技术指导员。在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我们遴选了100名素质高、业务精、技术过硬的人员作为技术指导员,兼顾项目实施的三个主导产业,其中小麦专业技术人员45人、玉米专业技术人员35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20人。二是合理确定科技示范户。在入户调查、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技术指导员选定1000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小麦产业450户、玉米产业350户、蔬菜产业200户,每名技术指导员指导和培训示范户10户。为确保指导员发挥应有作用,我们还明确了技术指导员的工作职责,每个技术指导员分别与县农业局、科技示范户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目前,所有技术指导员均已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示范户手册》,分门别类地指导农业生产技术,发放技术指导资料。三是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我们切实加强了对100名基层农技指导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农业发展形势、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形式采取专家授课、基地实习和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县农业局成立了“素质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技术培训工作,对100名农技指导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脱产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培训成绩和结业证书载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评优、评先和年终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我们结合杞县产业分布和种植特色,依托现有的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遴选了10个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各示范基地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县农林局组织了10名高级农艺师,成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方案的编制、高产栽培核心技术组装配套、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每个基地明确了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技术指导专家,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为切实搞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县财政切实加大了投入,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如,于镇镇北大坡小麦良种试验示范基地,财政投资2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基地井、桥、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小麦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00.5公斤;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小麦新品种展示基地,平均单产达到580公斤;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平均单产达到1510公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平均单产达到650公斤;通过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到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充分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省农业专家、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小麦、玉米、大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对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五)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2010年,我县实施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为确保项目资金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使用。资金支出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拨付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农[2009]257号)相关要求执行,全部用于农技人员 6

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专家组费用、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工作考评等费用等6个方面。资金具体落实情况是:技术指导和培训补助30万元,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15万,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专家组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费10万元,新型农民培训5万元,制度建设和工作考评5万元,共计100万元。

上一篇:质检员转正申请书500字下一篇:因喝酒向老婆认错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