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

2024-04-10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通用6篇)

篇1: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

语文课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生命教育呢?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抓住语文课的本质,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并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般毫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

因此,教学《床头上的标签》整堂课,我设计了培养学生静心读书、仔细思考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加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与他人交流)、对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重点抓住两处。

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

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

篇2: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

1. 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 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 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

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 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

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篇3: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

师:光阴似箭,转眼第二年春天到了,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孩子与竺爷爷之间又有一次对话。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听。

师:同学们,这里的对话,只有人物的语言,没有提示语,你能分辨出每句话各是谁说的吗?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读给我们听?

师:真棒,能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区分的?

生:我发现都是竺爷爷问,孩子回答的,所以很容易区别。

师:你的眼光敏锐。不过,要读好这段对话,仅仅分辨是谁说的还不够。我们还得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出他们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来,先来看孩子喊竺爷爷的那句话,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候,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怎样喊竺爷爷?

(生读,声音很大。)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么大声读?

生:因为我想早点将竺爷爷喊出来,看看第一朵杏花。

师:是啊,这么好的消息,得让竺爷爷早点知道。你会怎样喊?

(生读 ,声音大 ,语速很快。)

师:你不仅在大声喊,喊得还这么急,为什么?

生:我想小孩现在的心情一定很急切,一定是边跑边喊竺爷爷,语速肯定很快。

师:对,这可是等了一年的杏花啊,现在终于开了。你觉得小孩的心情还会———

生:很高兴。

生:很自豪。

师:对,小孩就是这么高兴、自豪、急切。来,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快把竺爷爷喊出来。(一齐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刚才我们采取角色转换的方式,体会出了小孩喊竺爷爷时的心情,读好了这句话。现在,请同学们也采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转换成小孩或是竺爷爷,想象当时的对话情景,体会出两人说话时的心情,试着给下面的对话添加提示语。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 () 地回答:“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地说:“是。

生:我依次填上了“不解”“高兴”“急切”“激动”“半信半疑”“肯定”这些词。

师:不简单,能说说你这样填的理由吗?

生:我想,竺爷爷不知道孩子这样急着喊他出来是什么原因,所以很奇怪。一听杏花开了,一定很激动。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朵,所以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师:看来,你走进了竺爷爷的内心。还有同学有其他的填法吗?

生:我是这样填的:

竺爷爷(赶紧走出了屋,亲切地抚摩着孩子的头,轻声)地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拉着竺爷爷,用手指着院墙外边,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睁大了眼睛,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脱口而出,高兴)地说:“刚才。”

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用力点点头):“是。”

师:你不仅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还再现了当时的对话情景。有了这些提示语,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这段对话,试着读一读。

师:看,有了提示语,我们就能将人物的对话读得有声有色。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时,开始还读提示语,后来不由自主地只读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读提示语呀?

(无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试着将两种方式来对比着读一读,看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不加提示语,更能表达小孩急切的心情,他想快点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消息。

生:我也觉得竺爷爷急于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

师:对,加上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读好对话。但在具体表达时,对话是否需要加进人物的动作、神情,得看具体的情况。心情急切时,或是在情况紧急时,我们往往只会关注人物的语言,忽略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达时,我们往往也只写人物的语言,而且是简短的语言。

下面这两个场景,你一定经历过,请采用这种只写语言的对话方式,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

场景一:考试得了100分,你兴冲冲跑回家,告诉妈妈。

场景二:有同学流鼻血了,你赶紧告诉老师。

【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课文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但写法却不一样。第一次对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作了较详细的描写,但第二次对话极为简单,只有人物的语言,而且语言极为简短。细细揣摩第二次对话,我发现这单一而简短的对话,蕴含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表现的形式都“不简单”。

一、转换角色,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中,我以第一句话为例,让学生转换角色,体验人物内心。在学生或高声、或急切、或高兴、或激动的朗读时,再相机引导学生明晰这样朗读的原因 ,体会孩子 急切而高 兴的心情。

然后,让学生迁移学法,想象小孩与竺爷爷的对话情景,进行角色转换,体会人物的心情。在角色转换中,学生体会出了小孩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后高兴、自豪、得意之情,也感受到竺爷爷兴奋、激动之情———因为他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没想到小孩记住了一年前的任务。

这种想象情景、补充提示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原本远离学生的、抽象的、静止的语言还原成了具体的、灵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也就不再是文字符号,而是一幅有声(语言)有色(神情)的情景;另一方面,在想象中,学生身临其境,与文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或惊奇,或高兴,或半信半疑,或自豪,为有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二、对比分析,揣摩表达之妙

这篇文章出现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的情景不一样,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不少教师往往会重视对人物对话内容的理解、心情的体悟,忽略其表现形式,更不会思考作者为何会用不同形式来表现。

如果说,上一环节是关注文本“写了什么”,那么,接下来将两种表达方式对比朗读的做法,已从言语内容走向了言语形式,指向了言语的意图,是在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篇4: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1).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2).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课后题。

五、作业:练习册内容。教学反思:

篇5:床头上的标签教案

失误 成功

吸取教训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1、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床头上的标签》,回答问题。

1、标签的内容是什么?2、他为什么把标签贴在床头上?3、标签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课文以标签为题?

二、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课文,讲一讲关于床头上的标签的故事。

(1)学生读课文,与同桌复述故事。(2)指名学生读课文,

(3)指名学生复述历史故事。

三、细读课文自,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四、总结课文内容、课文主题。

课文《床头上的标签》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篇6: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

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的故事。他之所以著名,除了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成就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曾在一项实验中“浅尝辄止”而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后来李比希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非常懊悔,他把自己的错误判断制成标签,“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警示自己,告诫大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他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要认真”“要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化学史上的巨人”。

教学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构想: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利用自主合作、问答法、讨论法学习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能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课后题。

作业设计:

基础训练内容。

板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

失败--成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简短】相关文章:

床头上的标签课文预习教案05-04

标签效应04-11

标签效应范文05-15

导航标签范文05-16

食品标签标准05-07

标签效应论文范文05-12

贴标签效应范文05-21

农药标签设计范文05-30

标签按钮导航模板06-23

食品标签调查问卷07-15

上一篇:学校应急预案下一篇:西藏2018年通讯B类安全员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