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2024-04-24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精选6篇)

篇1: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2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8分)

(1)不敢稍逾约 ( )

(2)益慕圣贤之道(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

(4)腰白玉之环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3: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小题2:(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小题3: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试题分析:

小题1:“逾、益”是常规用法的词,用词语代替即可。“支”是通假字,“腰”是活用字,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时需加以注意。

小题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以是”“口体之奉”,“以是”是文言文中的关键连词,意思基本固定,译为“因此”。“口体之奉”意思是吃的穿的`。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从文中作者无书借书抄书,无书远行百里去求师,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知:作者对读书的爱好和渴望,千方百计读到书,不怕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勤奋学习,虚心请教等。这些都是给我们的启示。

篇2: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色愈恭,礼愈至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D.益慕圣贤之道 自以为大有所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蒙乃始就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12.[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13.[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14.[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

9.B(B均为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

10.D

11 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关键词:“以是”“假”)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关键词:“辞”“以”)

12.相同之处:孙权和宋濂在劝勉后辈读书时,都是现身说法,以个人读书经历来勉励后辈。(2分)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2分)

13.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或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靠近皇帝身边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篇3: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或许是由于对“课标”理解的片面机械, 初中文言文教学常常出现止步于“读懂”, 而不求“读通”, 造成有“言”而无“文”的畸变。我认为, “课标”的以上表述只是侧重于“言”而言,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仍然努力达成“课标”中的关于文章阅读的相关要求, “言”“文”并重。唯如此, 文言文学习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熏染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人教版、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语文教材都把《送东阳马生序》收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篇出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笔下的赠序, 是一篇劝学的典范性文章, 语言凝练, 对比鲜明, 很值得玩味。在教学过程中, 我在落实字词句教学, 疏通文意, 把握作者观点之后, 通过一组拓展题, 把教学导入了审美阅读的天地,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交口称赞。现把具体的内容展示如下。

我设计的拓展题目分4个方面, 由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题完成。具体题目是:

1.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 (找描写的句子) ;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 (找议论的句子) 。

2.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勤学的故事?示例:凿壁偷光 (匡衡) 。

3.创作: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内容或表达学习感悟。

4.代言:收到这篇赠序后, 马君则会对宋濂说什么呢? (有点文言味。)

文言文教学拓展的教学价值要想得以保证, 拓展的方向必须指向于文本、文言和文化, 否则就可能变成华而不实的作秀。自认为, 以上这几个拓展题目的设计之所以激活了这篇赠序的教学, 是因为它们符合文言文教学拓展的“三个向度”, 体现了“言”“文”并重的教学追求。

【向度一】指向于“文本”

好的拓展, 不应该脱离文本的地面, 而应该紧扣文本的发展点、动情点、空白点等关键之处, 拓出情趣。

拓展题目一, 引导学生在品味“对我最有震撼”的语句, 拉近了与作者的时空距离, 在“求学”这个共振点上, 激活了学生思维, 精彩发言层出不穷:

生1:最震撼我的语句是:“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宋濂求学的奔走之劳, 让我更懂得了要珍惜今天的优越学习条件。想起自己一到冬天, 就舍不得热被窝, 每天早起都怨气满怀, 我真感到脸红。

生2:最震撼我的语句是:“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宋濂的谦恭, 来自于他的求学心切, 他对老师的敬畏, 其实是源于他对知识的敬畏。虽然, 我们今天的师生关系应当更和谐、平等, 但带着一颗虔敬之心求学还是很必要的。

生3:最震撼我的语句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校长国旗下讲话要求我们“不和同学比吃穿”, 可我总还是不自觉地去比, 对老师反复提到已经被公派新加坡留学的学姐徐佳文初中三年都是穿妈妈做的布鞋的事例也不以为然。宋濂穿着“缊袍敝衣”, 却能“略无慕艳意”, 是源于他对学习之乐的深刻理解呀!

…………

品味“对我最有启发的语句”时, 学生发言也精彩不断。我想这里的精彩, 正源于成功链接了文本信息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成功开发了文本的动情点, 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又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向度二】指向于“文言”

在设计“代言”这个拓展题目时, 我犹豫了很久才加上了一个补充要求——有点文言味。犹豫是因为害怕初二的学生还适应不了这个要求, 这样的要求会抑制他们表达的热情。而最终加上这个要求, 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我觉得最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热情的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 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会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二是因为我觉得对于缺乏日常运用情景的文言文学习而言, 学生在写这段话时, 肯定会更自觉地调动他的知识积累, 创设尝试运用这个情境, 不失为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好途径。学生的表现, 带给我以惊喜——

●余三生有幸, 蒙宋公抬爱, 劳形作序劝余, 心中不胜感激。余虽无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叩问之难, 亦当效公之嗜学、勤学、苦学。余定当惜此优境, 益用心于学, 不负公之厚爱。学路漫漫, 余将上下而求索, 以公为范, 专心于学, 以报公知遇之恩也。

●闻宋公教诲, 如醍醐灌顶, 备感贴心, 先表谢意于此。公之苦心已昭然于我心, 为学不易, 唯不畏险阻, 不思安逸方可成。古今贤人多读书以明志。何为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公以学识报国, 修史册, 荣列文臣之首, 生仰慕之至。生当循先达之道而行。公之教诲, 深契于心, 感激不尽。

●宋先达德隆望尊, 此赠序字字珠玑。公誉余为善学者, 余愧不敢当。今余业未精而德未成, 当得先达之志, 效先达之专, 以日有所进, 不负先达之厚望。

还有一名学生, 甚至写了一段“三字经”——

沐赠序, 心感激。悟甚多, 愧亦多。敬宋公, 借书读, 手自录, 计日还。为求学, 行深山, 刺骨寒, 苦也甘。衣袍敝, 无愧色, 得学问, 中足乐。想今朝, 条件优, 比宋公, 勤不够。专于学, 惜年华, 得长进, 谢先达。

我坚信, 学生在迁移训练中所获得的收获, 绝不亚于又学习了一篇新的文言文。这种指向于文言的拓展, 让学生在困顿、尝试、收获、成功的曲折体验中, 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向度三】指向于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198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诺贝尔获得者会议上, 曾经有人宣布:“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学习文言文, 如果不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渗透点、生成点, 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就本文而言, 尽可能充分地汲取古仁人的治学精神的营养,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如何加深学生对文中所渗透的治学精神的感悟呢?我想到了对联, 这个散发着传统文化熠熠光辉的表达形式。拟对联, 不同于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悟, 它需要学生“入得文本、悟得真意”之后, 再经过提炼加工, 留下最精粹的内容。于是, 这种形式更能引导学生进入沉思的境界, 得到更深的感悟。学生拟写的对联也很有一些趣味。

有的学生侧重于对内容的提炼——

●宋学士劝学用心良苦, 马君则善学定成大器。

●寻访名师不怕高山大谷, 专心学问何惧穷冬烈风。

●宋公当年学勤志笃, 终成国家栋梁;马生今朝言和色夷, 堪称青年翘楚。

有的学生侧重于表达对进取精神的感悟——

●勤学苦学卒获有所闻, 乐学善学终学业有成。

●为学悟道勤苦作伴, 精业成德专心为先。

●时已过, 先贤良言犹在耳;境虽迁, 后昆大义当经心。

篇4:《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价值探寻

一、寻找文眼

阅读文言文要筛除作者有意遮盖在文章表面的“浮云”,而要透过作品的语言,披沙拣金,寻找“文眼”,努力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文眼”者,文章之窗也。打开了文眼,文章的结构布局、作者的苦心经营,便一览无余。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立足于“嗜学”,以“嗜学”作为教学主线,但这又很难全面概括文章内容,无法有提纲挈领的效果。《送东阳马生序》的两段文字存在并行的叙述结构,即边叙写求学之艰,边描写求学之勤,宋濂求学的勤勉与艰苦贯穿文章的始末,水乳相融,以此达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目的。而文末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恰是本文一气呵成的总结句,此中的“勤”与“艰”犹如渔网的总绳,一拉则纲举目张。抓住这二字展开教学,组织教学活动,课堂的教学思路一目了然。所谓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明白。因为文章分别呈现的是作者的求学之艰难和勤奋:无书之艰、无师之艰、生活之艰,借书、抄书、还书、寻师、叩问先达,从师。教学中,抓住了“勤”与“艰”,便遵循了文本特质,简化了教学环节,突出了教学内容,所谓“寻常二字,尽得风流”是也。

二、评点副词

副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抓住极具表现力的副词,组织教学内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体会宋濂的勤奋好学上,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细微的副词进入,体会其言外之意,细微中的精神世界。“录毕,走送之。”一个“毕”字,我们可以读出作者送书时的焦急、紧张的心理以及对新书、新知识渴求的心理。“益慕圣贤之道。”一个“益”,我们可以读出宋濂加冠成年后对圣贤学说的仰慕之情以及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之心。“色愈恭,礼愈至。”两个“愈”,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求知若渴,生怕先达不教诲自己而学不到知识的恳切的态度。“则又请焉。”一个“又”字,我们又可以读出作者对学习的不倦、不厌、不满的求学态度,等等。

三、赏析写法

抓住文本的写法进行教学,在品评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中,感悟写法的魅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和评价的素养。

本文可鉴可赏可圈可点的写法,不一而足。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较为广阔,其中以细节化描写和对比描写两种写法最为引人注目。如作者表现自己求学艰苦时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的辛苦自然明朗。然而,作者写作目的并不止于此,因为他还意犹未尽地补写了一句特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一处细节化描写的目的何在?教学中我们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法的探究,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无这一处特写,其表达效果差异何在?作者显然不是仅仅想告诉马生他是通过抄书来求学,即使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也不放弃,也不懈怠。细节化描写意在表明自己无论何时都坚持抄书读书,表现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读书毅力,没有这一句,宋濂的苦学、嗜学的精神则无法凸显,也无法感人至深。对比描写在文中又是一种值得评价鉴赏的写法。文中宋濂自己与同舍生在穿戴与吃食方面进行比较,宋濂在严冬大雪纷飞的时节,屣行深山巨谷中,拖着破鞋子行走直至足肤皲裂,四肢僵硬;在吃食上,宋濂每天只能吃两顿,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相比于同舍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宋濂的生活可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通过对比描写,可以让学生评价,对比写法的目的是衬托宋濂的生活之苦和乐以忘忧的学习态度。

四、还原空白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于言简义丰。极为简约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语言空白,阅读时需要去想象和还原,丰厚文本的内容,读出文言的趣味和意味。

文中最引人寻味的一处语言空白莫过于描写同舍生的文字。“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舍生穿戴几近奢华,“被”“戴”“腰”“佩”“备”序列动词的连用,突出强调了这点,正如宋濂所说“烨然若神人”。作者对同舍生穿戴的描绘极尽笔墨,而他们每天吃几顿,吃什么却只字未提。然而文章却写到了作者的吃,“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阅读教学中,我们基于这一语言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原,具体描述同舍生每天可能吃的食物,从中去体会宋濂的生活之艰、求学之苦,感受宋濂“冒风雪受饥馁以求名师,叙以往述己志为勖后人”的殷切劝勉之情。

五、体悟内涵

宋濂为什么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孜孜不倦,勤奋苦读,乐以忘忧?不止是其嗜学,更是其发现了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言“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足以让作者内心得到快乐和满足,这才是宋濂能够苦学乐学的根本原因。教学要走向深刻,触摸文本时这句话切不可肤浅地淌过,而宜深入挖掘,深耕细作,进行细读品悟,这是引导学生以言悟文、循文探思最好的契机。

宋濂觉得读书的快乐在哪里呢?文本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溯到文本中去,进行理解和阐发,进行整合和提炼,从而归纳出宋濂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能够博览群书的阅读快乐,能够追慕圣贤的快乐,能够得到释疑的快乐,能够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内心满足的快乐,有内心充实的快乐……这些快乐最为重要的是能让宋濂的精神得到愉悦,因为心灵的快乐最为重要,它是一个生命体健康成长,最后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仅仅满足于文本本身还不足以引发更为深刻的阅读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尤其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阅读经典,要抱以古为今用的态度,让经典的作品滋润当下每一个日渐枯竭的心灵,故而作为每一个阅读者都有必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足乐”。我们可以在宋濂的求学经历中,寻觅到我们每一个人内心足以快乐的源泉,引发学生思考以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追慕圣贤之道,淡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诸如此类。

上述五个方面的教学,从语言的感悟还原作者的感知,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通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发现挖掘自己的心灵图景,发挥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

篇5: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 /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 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 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C

3、“每假借…逾约”。

4、态度、行动。

篇6:送东阳马生序的文言文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B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上一篇:载着希望作文900字高一下一篇:第一阶段活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