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2024-05-14

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尤其是“三农”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中面临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使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下面以安徽农金为例,对信用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安徽农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区域单一

目前绝大部分的行社经营都在单一的范围内,这种经营布局极大地影响了各个行社的发展,限制其发挥作用。因为,单一地区经营使行社的业务都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部门和优势产业上,导致各地方的行社的贷款都集中在少数行业,一旦这些行业出现问题,地区行社也必然承担风险。以安徽农商银行为例,该行的贷款都集中在塑料等少数类别的行业中,一旦塑料产业出现危机直接威胁到改行的发展。

2.金融创新能力不强,中间业务开拓不足

安徽农金各行社现阶段虽然具备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想法,但是并没有把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放在企业长远发展高度,即创新观念有待提高,缺乏创新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市场经济对银行服务业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中间业务定位在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上。但是目前安徽农金通过免年费、免faca费向客户大量发卡、推广网上银行增加了银行管理和维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和动力。

4.资本充足率不高且补充能力不足

近年来安徽农金的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低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2011年全国的安徽农金平均的资本充足率只有13.5%,而安徽农金行社的规模扩张必须建立在资本充足的基础上,但近年来随着安徽农金行社资产规模迅速扩大,资本消耗过快,补充资本的渠道又较狭窄,这必然严重地影响安徽农金的经营与发展。

5.资产质量差

原来农村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资产都由安徽农金承接,使得安徽农金系统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先天不足”是安徽农金系统处于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安徽农金行社资产损失大,包括资金损失、投资损失、抵贷损失、应收利息损失、案件损失等,这些损失既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又是经营管理不当、地方财力不足、无法用优良的资产置换安徽农金行社不良资产的结果。

7.内控体制不健全

目前,安徽农金行社基本上没有建立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专职从事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经理也配备不全,银行内部的授信管理部门、资金运营部门、内部稽核部门都无能力承担独立、权威的风险管理职能。

二、安徽农金行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安徽农金系统发展

1.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当地政府是安徽农金系统最大的股东,对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安徽农金行社,当地政府应督促其尽快健全与完善。同时,对不协调的现有的经营管理层应尽快进行必要的调整,杜绝管理层互相推诿、扯皮、内讧等现象。

2.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当地政府部门应协调和督促工商、司法等有关执法部门在安徽农金行社不良贷款的依法清收、保全、胜诉案件的执行等方面做到依法执行到位,有效减少安徽农金行社的不良贷款。

(二)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中央银行应扩大安徽农金行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同时允许其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此外,继续给安徽农金行社以再贷款支持,并且在时间、用途、数量上进行适当的放松,还应为地市级的安徽农金行社的结算尽量提供方便。总之,中央银行应尽量为安徽农金行社排忧解难,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三)监管部门应为安徽农金行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加大监管力度,对安徽农金行社的不良资产要严加监管,从政策上给予最大支持,帮助其控制不良贷款的比例,特别是要为其创造条件处置不良贷款。其次,要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安徽农金行社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对经营者的产权进行约束,有助于安徽农金行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第三,监管部门要督促安徽农金行社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特别是要督促安徽农金行社加强监控关联交易,严格控制经营管理中的贷款风险、道德风险。第四,要鼓励安徽农金行社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第五,督促安徽农金行社依法合规经营,注重成本,严防盲目和恶性竞争。

(四)安徽农金行社应抓住机遇发展壮大

1.加快转变观念,增强风险意识

目前,安徽农金行社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认识,真正树立起现代经营理念和风险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成本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明确市场定位,安徽农金行社应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就是将自身定位于“为三农服务,为农民服务”。此外,安徽农金行社应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战略及工作目标,不要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要规范化经营,把创新和控制风险置于经营管理首位,不断提高资产质量。

2.依法清收不良资产

安徽农金将来的发展,无论是上市还是引进新的投资者,降低不良资产非常重要。要 达到上市要求,不良资产是一个硬问题。如果想把银行经营好,要找合作伙伴吸引新的投资者来,就要控制不良资产在增资扩股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好的溢价。安徽农金行社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置不良资产。此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与政府部门、法院、工商及税务部门沟通,争取它们的支持,使得安徽农金的不良资产能够做到依法清收。

3.补充资本金,引进战略投资者

安徽农金行社要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必须增资扩股,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增资扩股,确保资本充足率达到规定要求。

篇2: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安徽农金)企业网上银行服务的操作和管理,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应严格审查企业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核实企业客户经办人员身份,并按照本操作规程要求规范内部管理和操作行为。

第三条

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开办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应确保综合业务网络系统记录的客户信息真实有效,在办理相关业务过程中如发现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客户信息记录有误,应及时纠正。禁止为客户信息记录不全、无效或存在错误的企业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第四条

企业必须在其活期存款账户开户行申请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

第五条

本规程所称注册行是指为企业办理网上银行服务注册开通手续的安徽农金营业网点。

第六条

安徽农金向企业提供网上银行专业版服务。采用预植数字证书方式对企业客户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证。

第二章 注册管理

第七条

企业申请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应指定双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

人到其活期存款账户开户行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申请表》办理注册开通手续,并提供授权委托书、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授权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

经办人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初审通过后,在相关材料复印件上批注“申请注册网上银行服务”及日期,向企业经办人员提示网上银行风险,在得到企业经办人员认可后,与企业签订《电子银行企业客户服务协议》,依据申请表在网上银行管理平台为企业办理网上银行注册开通手续,处理完成后在授权委托书和申请表上加盖经办人员名章,连同其他申请材料及服务协议转交复核员复审。

复核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并审核经办人相关操作是否与申请表内容相一致。审核通过后,在授权委托书和申请表上加盖复核员名章和业务受理章,在企业客户服务协议上加盖复核员名章和业务公章,将申请表第一联作为业务受理凭证,授权委托书及身份证复印件作附件,企业客户服务协议银行留存联、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及营业执照专夹保管,将申请表第二联、企业客户服务协议客户留存联及其他申请材料交还企业经办人员。

第八条

企业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反馈单》并送达注册行。

第九条

企业注销网上银行服务,需提交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注册行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申请表》,办理注销手续。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

恢复网上银行服务操作规程比照上述流程处理,在网上银行管理平台办理恢复手续并解除对企业操作人员的锁定。

第三章 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员管理

第十一条

安徽农金对企业网上银行操作人员权限进行分级管理,依据操作人员权限不同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权限最低,四级权限最高。所有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相关操作,需经企业网上银行操作人员换人复核后,方能生效。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的企业至少需配备两名网上银行操作人员方能进行相关操作。

第十二条

安徽农金采用预植数字证书对企业网上银行操作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企业应为每个网上银行操作人员申领一张数字证书。企业申领数字证书时,应指定双人并提交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网上银行操作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到注册行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操作人员配臵表》,办理数字证书领取手续。

经办人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批注“申领数字证书”及日期,在网上银行管理平台进行相应处理,处理成功后在配臵表上加盖经办人名章转交复核员复审。

复核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并审核经办人相关操作与申请表及配臵表内容是否一致。审核通过后打印企业网银操作员密码信封,在配臵表上加盖复核员名章及业务受理章,配臵表第一联作为业务受理凭证,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作附件,将密码信封、配臵表客户留存联及其他申请材料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

配臵表第一联作为业务受理凭证,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作附件,将密码信封、配臵表客户留存联及其他申请材料交还客户。

第十四条

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员的修改、删除等处理参照密码重臵处理流程处理。

第十五条

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员数字证书丢失或密码遗忘时应及时办理证书更换手续。企业申请更换网上银行操作员数字证书应提交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操作员身份证复印件,到注册行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操作人员配臵表》,办理数字证书更换手续。

数字证书更换比照数字证书绑定操作规程处理。第十六条

企业网上银行操作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自助修改网上银行登录名称。企业网上银行操作人员若遗忘网上银行登录名称时,可以凭授权委托书和经办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注册行进行信息查询。

第四章 信息变更管理

第十七条

企业注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时,安徽农金为企业分配一个企业身份唯一标识,简称客户号。安徽农金网上银行系统通过客户号对企业注册账户进行管理。

第十八条

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修改非关键性信息。企业如需要变更关键信息,应提交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及其他变更申请材料到注册行办理信息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企业需要变更网上银行服务功能时,应指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

安徽农金网上银行对企业向非企业本人(不含与安徽农金签订业务合作等法律协议和客户预先约定的指定账户,如:代收费、第三方支付、贷款还款账户等)账户转账汇款实行单笔限额和日累计限额管理。

省联社负责全省企业网上银行转账汇款限额管理;各农村银行(含农村信用联社)负责辖内企业网上银行转账汇款限额管理,但不得超过全省限额;企业可在注册行转账汇款限额范围内设定自身网上银行转账汇款限额,但不得超过行社限额。

企业网上银行转账汇款交易限额控制优先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客户设定限额、行社限额和全省限额。如果客户设定了转账汇款限额,则依据客户限额进行相关控制,否则依据行社限额进行控制,若行社未设定限额,则依据全省限额进行控制。

第二十二条

企业网上银行代付业务不进行限额控制。

第二十三条

企业变更转账汇款限额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注册行填写《网上银行企业客户服务申请表》,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经办人对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批注“变更转账汇款限额”及日期,在网上银行管理平台进行相应处理。处理成功后,在申请材料上加盖经办人名章转交复核员复审。

复核员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并审核经办人相关操作与

企业网上银行业务操作规程

第二十七条

企业在安徽农金营业网点柜面开立的定期存款、通知存款账户,只能在网上银行进行查询操作。

第七章 凭证与异常处理

第二十八条

营业网点应每日检查企业网上银行代理收付业务情况,按会计凭证处理要求打印相应业务凭证及客户回单。

第二十九条

营业网点应每日检查企业网上银行转账汇款情况,按会计凭证处理要求逐笔打印转账汇款业务凭证及客户回单。

第三十条

营业网点应每日检查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异常交易情况,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异常处理流程要求及时处理网上银行异常业务。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操作规程由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订并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三十二条

本操作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3: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关键词:银行保险,问题,对策研究

银行保险业务产生于全球化的背景下, 是银行产品与保险产品的金融工具的复合, 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交互渗透、 银行资本与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当今保险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银行保险业务的内涵

银行保险 (bancassurance) 又称银保融通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合作, 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银保合作。

二、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的现行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 银行保险业务产生于欧洲, 目前已成为国际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相对较晚, 从20世纪末开始才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浪潮。

(一) 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沿革

中国的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 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为了提高银行保险的利润率, 促进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 业务发展时表现更为理性化, 从强调保险费增长转变为强调利润和效益增长。

(二) 当前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银行保险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 成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1.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业务上的利润空间被压缩, 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畸形发展

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来看, 双方的合作主要处于协议代理阶段, 合作的深度不够, 仍然为浅层次合作。主要采取的是“多对多”的合作, 即多家保险公司与多家银行进行交叉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很不稳固。其一, 双方的短期、临时性合作, 使得合作双方不愿意加大具有长远意义的投资;其二, 多对多的合作, 加剧了保险公司间的恶性竞争, 手续费的博弈空间被压低,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市场秩序被扰乱, 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从而造成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畸形发展。

2.银行保险业务产品单一, 同质化严重, 竞争无序

从当前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情况来看, 业务产品比较单一, 主要为分红型的人寿保险产品。这种银行保险业务产品, 同银行的储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趋同。少数的财产保险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企业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传统保险产品上。 此外, 银保合作的新产品又容易被其他公司效仿。这就导致了单一同质化的产品无论是产品品种还是个性化程度, 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 原因分析

中国的银行保险业务从无到有, 再到飞速发展经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机制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方面来说是受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1.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下, 银行与保险公司不能互相参股, 无法实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是银行保险业务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前政策前提下, 中国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主要是获取代理手续费, 而不能真正分享保险市场迅速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进一步介人保险市场的积极性。

2.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政策协调是银行保险业务竞争无序的直接原因

相对于保险公司, 商业银行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偏低。商业银行在银行保险业务中的参与程度与销售积极性是决定银行销售保险状况的关键因素。但是, 当前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中, 商业银行的参与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的高低。商业银行在选取合作伙伴时, 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内部管理水平、行业发展经验的关注度要远远低于对取得手续费的高低。合作模式的短期化, 决定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政策性的协调, 进而造成了银行保险业务的无序竞争。

三、促进银行保险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虽然中国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 但是也要看到, 银行保险业务能够满足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消费者等多方的需求, 同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合作中存在着互补的优势。一方面, 银行拥有大量消费者的信息, 能够识别消费者的潜在风险和内在需求, 便于保险公司有针对性的开发保险产品;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的介入对信贷人的信用风险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作用。由此, 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前景非常乐观。笔者认为, 为了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提高研发能力, 丰富产品类型

当前, 银行保险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应从寻找共同的客户市场出发, 充分利用银行客户资源丰富、客户信息完整的优势, 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发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银行保险产品。同时, 对现有的银行保险产品进行整合, 使新的银行保险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的需求。

(二) 加强服务创新, 提升服务水平

从目前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 银行保险业务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服务形式单一, 主动服务意识较弱。 银行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理念, 既可以对现有的客户的需求进行不断维护, 又可以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了解, 发现新客户群体, 进而带动新的银保产品的开发。 因此,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 提升服务内涵价值, 结合银行掌握的客户信息, 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方式、 全层次的销售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服务水平的提升, 消除顾客对银行保险产品的搭配销售心理的排斥, 最终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 加强对专管员的培训, 对从业资格作出限定。

(三) 健全法制, 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

首先,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监管, 对欺瞒消费者, 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加大惩处力度, 规范行业环境;其次, 制度行业从业标准, 明确细则, 对银行保险产品的核准备案管理, 防控金融风险, 同时对产品限定费用比例上下限, 防止同业恶性竞争。第三, 鼓励并保护银行保险产品的创新, 对银行保险新产品实行备案管理, 设立保护期, 在保护期内, 其他公司不得推出同质化产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撰文指出“金融系统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 全面推动金融改革、 开发和发展, 加快完善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相信伴随着金融改革的完善, 银行保险业务的又一轮发展机遇必将迅速到来。

参考文献

[1]胡浩.金融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4.

[2]HoschkaT.C.bancassuranceinEurope, london, MacmillanPressLtd, 1994.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6.

[4]陈媛生.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部学院学报, 2003, (2) .

[5]宋明岷.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特点及其SWOT分析[J].金融研究, 2005, (4) .

[6]赵凯.论中国银行代理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保险研究, 2004, (4) .

篇4: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问题

前言

随着利率市场化等多方面银行市场改革的推行,农村信用社也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存贷款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正在稳步提升,经营效益也在逐年好轉。但相比于其他大型银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却处于所有银行的末位。这种状况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经营利润也随之逐渐缩减。因此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问题,成为农村信用社高层领导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

一、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随着商业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多元化业务探索已成为银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银行中间业务优势银行盈利的关键环节,所以在中间业务环节的整合优化才能使银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目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近占到银行总收入的20%左右,但全国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例很小,有些偏远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还不能达到整体收入的1%。所以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间业务收入过低,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使银行自身盈利缓慢增长。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管理模式僵化的偏远地区来说,若不能在银行管理结构与资源结构改革的前提下,努力开拓中间业务,那么银行后期发展将会陷入僵局。所以为提高农村信用社综合竞争力,必须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项目与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银行吸引客户的主要增长点。所以农村信用社要在保证银行管理结构与资源结构改革的前提下,拓展全新的产品服务、业务品种,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有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依旧延续传统的服务形式,只提供存储和贷款业务。这种做法只会是自身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若没有中间业务的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就会在激烈的市场挤压下面临发展停滞的局面。所以农村信用社目前首要的任务为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前提下,努力拓展其他方面的增值服务,使自身经营重获新生。而新业务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新人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要引进大量人才,促进自身业务的健全。高学历人才的录用能使农村信用社有更多资源发展其他方面的业务,如:金融、国债、证券、股票等。高学历人才也能对原来传统业务进行多方面拓展,根据不同人才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发展任务,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与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中间业务认识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领导管理层对中间业务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目前很多地区农村信用社领导依旧延续原来的领导班子,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中间业务知识培训,在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发展大潮中,不能依据市场要求进行改革创新,最终将自身发展带入僵化的局面。在中间业务实质认识不够透彻的情况下,便不能有效了解中间业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他们没有意识到中间业务所半酣的巨大经济利益,没有意识到中间业务不仅能够带来收入续费收入,还会衍生出其他业务收入。因此在这种不关心、不重视的前提下,中间业务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鸡肋项目。由于偏远县市地区的银行竞争,远远小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竞争,因此很多农村信用社仍旧延续原来的发展模式,不再改革创新方面做出努力,所以中间业务日益成为银行发展的点缀业务。

2.法制建设不到位

①首先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刚刚成立,在各方面职责没有详细分配的情况下,进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工作显然有些吃力。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都存在中间业务的开展、管理等方面的问题。②股东在农村信用社中的比例较小,所以银行股东左右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股权属于分散股权,也就是任何人都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入股,股金的大小也没有严格的限制。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入股、退股很方便,所以也不存在股东大会来控制银行发展的问题,这样的银行发展就会陷入漫无目的的僵化局面。③管理职能不到位。农村信用社没有一套健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体系,他只根据国家的要求设置独立法人,各种法人形成逐级划分体制,高等级法人管理低等级法人。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使高层领导的管理办法、改革方案得到有效的传达,各个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就会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三、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①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农村信用社高层要在全省检察各个地区中间业务的落实情况,对于那些中间业务发展良好的地区给予口头与物质奖励;对于那些仍旧保持现状地区进行整改,最终达到中间业务全覆盖的效果。②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农村信用社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培训,通过挑选那些金融、会计、统计领域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的培训,使他们能在利率改革的大潮下帮助银行获得可观的业务收入。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业务讲座、外出考察、同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职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新政策、法规和业务操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的需要。③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激励机制。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建立人员工作薪酬机制,还要在适当情况下提高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只有不定时的薪酬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中间业务经济效益增长。④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业务风险。根据中间业务的性质,建立统一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人员的工作能力分配不同的工作范围,以及各工作范围内的权限;同时要对业务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中间业务的资金安全。

四、结语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有效开展,对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城市与小城市监督差距会逐渐缩小,中间业务对于银行效益的影响也会日益凸显。所以全面的开展中间业务,应是农村信用社今后发展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07)

[2]姜俊玲.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基于SWOT视角[J].当代经济.2013(06)

篇5: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关键词:安徽省,地方金融,问题,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方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谓地方金融, 就是指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 组成的金融群体。

一、安徽省地方金融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 安徽省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 地方金融机构迅速成长壮大, 不仅培育出了一批例如徽商银行、安徽省担保集团、国元证券、国元农业保险等在全国同行中知名的金融企业, 而且出现了大批农村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企业等新型的金融机构, 截至2010年底, 徽商银行机构网点数达到165个, 40家农村银行、11家村镇银行相继开业运营, 数量居全国前列;2家财务公司及2家信托公司运营良好;211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发展较快, 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全省营业部达到130家, 省内设有3家期货公司及12家期货营业部;省内首家保险法人机构国元农业保险成立, 保险业省级分支机构达到37家;省信用担保集团不断做大做强, 各类投资担保机构达700余家;典当行达到157家。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 对于促进安徽省的经济发展, 化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促进安徽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安徽省的地方金融业还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但是我们应当同时看到, 由于我省地方金融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起步的时间短, 起点低, 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总体规模偏小, 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

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 从分布上来看, 中西部地区地方金融业发展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发展严重滞后, 而在中部六省中, 安徽省的财务资源又相对匮乏, 金融资产仅占中部六省总额的16.03%, 同时, 我省所持有的商业银行金融牌照数量在中部六省中列倒数第二。

从资产总额来看, 省直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省地方金融资产总额的98.83%, 银行类地方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占全省总额的88.62%, 而这些地方金融机构又大多都集中在合肥市, 其他地市地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全省所占的比重非常低, 无论是从结构还是区域分布来看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 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削弱其对全省金融业发展的辐射能力与带动能力。

(二) 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尚不完善

近年来, 随着安徽省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重视, 我省的地方金融法律体系和地方金融的法制环境也开始逐渐完善, 但是, 我省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来看, 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尤其是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地方金融机构的运作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这对于地方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我省应当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三) 缺乏金融龙头企业

从资产总额和实收资本来看, 徽商银行分列全国同业 (排除中农工建交和光大、民生、招商、中信等中央直属商业银行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的第9位和第11位, 但是银行界并未将徽商银行纳入到8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之中, 而是将其划分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此不难看出, 徽商银行同一流的商业银行相比,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竞争力与影响力都不强。此外, 我省的国元证券和华安证券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在全国60余家证券公司中, 其竞争力与影响力只是处于中等水平。龙头企业的缺乏, 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依托地方金融、带动各级各类金融机构为省内企业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融资、增信等全方位服务的能力, 也制约了我省地方金融业整体对周边金融市场的辐射能力。

(四)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着多头监管

我省地方金融机构分别由省政府金融办、省国资委、省财政厅等部门监管, 多头管理并且监管责任不明确, 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的角度不同, 方式各异, 彼此之间又缺乏一定的交流与沟通, 这样就容易产生形式化, 造成监管的虚拟化, 导致对某些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 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风险或风险隐患, 阻碍了地方金融更好更快的发展。

(五) 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意识薄弱, 资产质量状况有待提高

目前, 安徽省的地方金融机构大部分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规模较小, 承载风险的能力较弱, 而许多地方金融机构为了得到快速的发展, 盲目地追求速度和规模, 更加忽视风险防范,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忽视内控体系的建立, 造成了机构内控不足, 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低下, 抗风险能力差。由此也引起多数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状况低下, 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状况堪忧, 其不良率在同业中排位靠前而不良贷款覆盖率在同业中仅属于中游水平。担保机构也普遍存在规模小、风险大, 运营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需要在政策扶持的同时立足自身谋发展。

(六) 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我省地方金融机构起步时间较晚, 人员素质不高, 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也相对较弱, 同时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和服务比较单一, 这就使得地方金融机构在与其他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当然, 地方金融机构的创新要依赖于科技系统的不断升级与完善, 而科技系统的投入成本高, 周期长, 这对地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难以在短期之内解决的问题。

三、其他省市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为了促进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发挥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扶持地方金融的发展。江苏省建立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措施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措施, 对新设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并对现代服务业项目进行贴息。重庆和深圳市尝试建立了金融发展专项资金, 以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和投资。上海市则出台了《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 加强金融服务, 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以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发展,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服务功能。

(二) 积极参与地方金融机构重组改制工作

随着地方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福建省支持地方国有金融资本做大做强, 推动兴业银行A股上市, 支持兴业证券增资扩股。广西、湖南省则积极参与组建省内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工作。江苏、吉林省则支持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为江苏银行和吉林银行。天津市财政借助“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 积极推动和参与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工作。

四、推进安徽省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推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

安徽省金融业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 缺乏明显的比较优势, 只有针对金融招商与金融创新、培育壮大金融机构、建立完善金融市场、打造金融产业链、引进培育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发掘和运用金融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不断地改善政策环境, 破除政策因素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制约,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专项资金, 并且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方式,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调动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从安徽省的现状来看, 合肥市的金融资源相对集中, 金融机构数量较多, 业态较为齐全, 金融人才也比较丰富, 应当充分发挥合肥市的优势, 建设合肥区域金融中心, 并且发挥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功能, 推动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信贷、票据、产权等区域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发展, 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以此来带动整个安徽省地方金额业的不断发展, 增强安徽省金融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二)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经济基础、企业诚信、法制化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等。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我省应当努力完善地方金融法治环境,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法律体系, 加强对金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其次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征信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再次要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为地方金融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三) 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

安徽省的国元集团、徽商银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仍然无法与上海的浦发银行、福建的兴业银行、重庆的渝富资产管理公司相媲美, 我省应着力做大做强徽商银行、国元证券、信用担保集团和国元农业保险等地方金融机构, 要不断地壮大其规模与实力, 扩大其在全国同业中的影响力。尤其是徽商银行, 应当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内控制度, 争取早日上市, 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 加强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统一领导

安徽省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金融的统一领导、统一谋划和统一部署, 明确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 建立协同共管、共促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一行三局”履行行业监管职责的同时, 由财政部门履行金融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部门的双重职责, 促进地方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 积极推进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和发展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近几年, 国元集团在建设金融控股集团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初步构建了较为坚实的金融控股集团架构, 但是与国内外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相比较, 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金融控股集团对于省内地方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的调控能力, 提高地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同时有利于提高安徽省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我省应积极推进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和发展, 增强区域金融的辐射吸纳能力。

(六) 地方金融机构应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

地方金融机构自身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 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防范, 落实授权制度、加强责任约束、严格审慎经营, 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 应当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拓展金融产品的品种, 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志.中国地方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

[2]杨胜刚, 朱玉国.中国地方金融发展机遇与挑战[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王国强, 熊村, 曹语桐.加快安徽地方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月.

[4]朱培玉.中西部地区地方金融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篇6: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摘 要】 在介绍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基础设施、港航发展结构、集装箱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关键词】 安徽省;内河水运;岸线资源;长江经济带

1 安徽省水运发展概况

安徽是一个水运大省,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横贯全省。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 525 km,通航里程5 623 km,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8位;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和芜申运河规划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合计里程1 122 km;拥有内河营运船舶2.87万艘,运力共计载质量3 175万t,持证船员11.8万人,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拥有内河港口16个,其中,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蚌埠五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港为一类开放口岸;拥有生产性泊位1 348个,年吞吐能力4.63亿t,其中,1 000吨级及以上泊位437个。2013年,全省分别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t、集装箱吞吐量52.67万TEU、货物周转量1 848亿t km。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港航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水运发展的首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运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资金筹集较为困难。

(2)水运工程前期工作复杂。前期工作审批环节多,需批复的支撑性文件多且周期长,协调难度较大。

(3)水运建设环境较为复杂。由于涉水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水运发展认识不充分,支持力度不足。

(4)“省市共建”需加快推进。2010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水运项目的积极性,但积极性仍显不足,且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出台,操作层面较难把握。

2.2 港航发展结构性问题仍较为突出

(1)岸线利用水平不高,且皖江南北岸的岸线资源开发极不均衡。

(2)现代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安徽省港航企业大多为装卸运输的代理商,仅有少量从事物流配送,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3)船型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

(4)港航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现象。

2.3 港口集装箱吞吐规模较小

安徽省集装箱码头建设、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沿江港口之间距离较近,以致各港口经济腹地重叠、辐射半径小,甚至出现泊位吞吐能力、场地堆存能力、港区集疏运能力三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码头利用率较低。加之安徽省港口服务能力普遍较弱,邻近江苏等省份因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安徽省港口的大量箱源,导致安徽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

2.4 港航管理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1)船闸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省境内船闸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部门间的利益制约,导致在船闸建设、运营管理、养护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2)岸线资源管理缺乏联合审批的流程和机制。在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审批、审批程序颠倒等现象,影响了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加快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建议

3.1 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

3.1.1 突出安徽省内河水运的战略地位

紧抓内河水运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调整并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将芜湖建成皖江城市带重要的航运枢纽,形成以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为地区性中心港的现代化港口群;在皖北地区重点建设蚌埠航运枢纽,辐射并带动淮河流域内河水运发展壮大。

3.1.2 突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

加快推进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大型临港产业的能力,依托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合肥港南淝河港区、马鞍山港郑蒲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等发展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

3.1.3 突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产业

在长江流域重点做大做强芜湖航运服务集聚示范区,在淮河流域推动蚌埠航运服务产业发展。

3.1.4 突出江淮运河建设对安徽省内河水运发展的促进作用

合肥市作为江淮运河上的核心城市,应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航运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加强合肥市水运基础设施、支持保障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打造江淮航运枢纽。

3.2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

3.2.1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安徽省直属有关部门应优化水运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同时,省政府应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

3.2.2 统筹港口布局和岸线资源利用

进一步明确全省港口尤其是沿江、沿淮港口功能定位,优化港口结构,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应加强对岸线资源管理的分类指导:对于老旧、简易、非法等码头,通过法律和市场等手段清理或整合存量岸线资源,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尚未开发的深水岸线资源,通过规划、岸线审核前置、作价入股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增量岸线资源,促进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港区的形成。

3.2.3 扶持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制定统一的水路集装箱优惠政策,吸引省内集装箱货源经本省港口进出,引导全省集装箱码头的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等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加强重点集装箱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码头建设、航线开辟、一体化通关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增强水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

3.2.4 加强衔接和协调

与相关地区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立正式的淮河水运发展协调和合作机制;继续深化交通、水利合作,全面加强规划、项目、运行调度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共同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抓住内河水运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以船闸升级改造为契机,以资产为纽带,推广船闸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理顺船闸管理体制。

3.3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

修改并完善《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港口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征收港口岸线使用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将一部分有潜力的航道项目推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投资航道建设;开展港口码头所有权确权登记研究,尽快出台港口码头设施抵押登记办法,增强港口企业融资能力。

3.4 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

3.4.1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比较薄弱,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3.4.2 拓宽省级财政水运建设资金渠道

建议进一步统筹预算内建设资金、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逐步加大安徽省水运资金扶持力度。

3.4.3 细化落实“省市共建”政策

结合安徽省实际,深化、细化相关措施,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航道建设中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对干线航道建设的积极性。

3.4.4 鼓励干线航道与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区等统一开发

内河航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资金回收渠道,但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回收功能,实施统一开发,有利于促进航道、港口、物流园区等的可持续发展。

3.4.5 增强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能力,拓宽业务范围

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港投集团在水运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采取注入优质资产、实施航道港口后方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支持其设立船舶贷款担保公司试点,同时协调省内金融机构给予航运企业更多的融资便利。

3.4.6 研究出台新的水运发展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港航企业融资、用地指标、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参照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动力船改造工作。

3.5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3.5.1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

芜湖市、马鞍山市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芜湖、马鞍山两港在自身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优良的建港岸线资源紧张、两港码头功能趋同和港口现代物流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与毗邻的江苏省沿江港口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议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通过行政管理、产权纽带、联盟经营等多种渠道整合港口资源,以实现港口间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结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港口联盟体。

3.5.2 强化组织领导,分步、有序推进

“芜马新港”试验区应分两步实施一体化港口联盟整合。

由省政府牵头,芜湖、马鞍山等市政府以及省交通运输厅共同成立统一的港口管理协调机构,主要在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港口运行政策(如港口费率标准)、港口数据统计、锚地资源及品牌共享等层面实现统一;企业层面以大型公共港口企业的整合为切入点,实施两港部分业务合作联营。

篇7: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一、银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产生的影响及风险

目前, 随着存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各银行出现了大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现象。这将引发存款在银行间频繁、大规模转移, 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 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进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货币供应量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弱化了信贷政策调控效果

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售理财产品把客户投资理财资金变成资金类金融资产或者表外资产, 绕开表内金融项目统计, 就目前而言, 货币政策工具未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其相应投资行为纳入其中, 使得本应该属于储蓄存款的资金项目游离于实际监测范围之外, 游离于政策调控之外;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公众将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资金, 然后转化为银行中间业务, 目前人民银行统计制度只要求将理财产品中的结构性存款计入一般性存款统计, 其他类理财资金不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 理财产品的发行缩小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再加上我国存款准备金是以旬末存款余额为计提基础, 月末、旬末日一般为存款余额高峰期, 不能准确地反映存款类金融机构当月、当旬存款真实情况, 进一步弱化了稳健货币政策收缩市场流动性的调控目标和效果。

(二) 减少了社会货币供应量

理财产品一般有一段时间募集期, 这期间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从居民的储蓄存款转化为活期存款, 理财产品计息日起活期存款则转化为投资基金, 导致银行存款减少, 理财产品兑付时这部分资金又转化为活期存款。从货币流动性层次来看, 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减少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 也使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出现大幅波动。根据货币供应量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依据这样统计, 理财产品的发行减少了M2, 同时加大了对M1的监测难度。

(三) 变相高息揽储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

目前,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考核有存贷比考核指标, 商业银行上级部门有月末、季末时点数考核, 在目前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出于对存款资源的依赖和竞争, 各家银行不断发售银行理财产品或者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等方式吸引客户资金, 在理财产品募集期内吸收资金暂时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同时, 消费者对于银行理财的选择也是经过多种筛选, 选择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进行投资, 各种博弈导致了银行加大对存款资源的争夺。

(四) 概念认识偏差导致风险认识不足, 易引发信用危险

目前, 居民对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 对银行宣传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概念认识存在偏差, 将预期年化收益率简单认为是存款保证利率。同时,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片面夸大收益, 刻意回避市场风险, 再加上理财产品协议内容过于繁杂, 消费者不了解也不系统查看风险提示, 客户评估问卷调查形式大于实质。另外, 由于理财产品收益受政策、市场、投资理财团队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影响, 理财产品收益可能和协议收益存在差距, 甚至会出现本金损失的可能, 银行信用面临严峻考验, 进而引发群体挤兑风潮, 危及金融稳定。

二、相关建议和对策

鉴于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影响和潜在风险, 各方应加大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科学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存贷款冲时点冲动, 促进商业银行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银行正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同时消费者提高自身风险防范和抗压能力。

(一)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科学引导市场预期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公平竞争, 促进改革意义重大。一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改革效果。目前虽然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 但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管制, 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差异不大, 无法主动有效推进资产负债管理, 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才能从根本上培育竞争性银行体系。二有利于实现吸收存款竞争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许多银行通过送金条、送消费卡和提供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等形式变相吸存,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顺应市场竞争的合理选择。三是有利于改进市场利率体系,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存款与固定收益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存款上限管制会间接扭曲固定收益市场的收益率曲线, 让固定收益市场的定价难以反映准确真实的市场供求和发债主体的风险, 影响利率衍生产品市场、债市的发展。要通过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 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 科学制定商业银行考核管理办法, 避免存贷款冲时点冲动

目前, 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总行对银行存贷款监管考核主要有存贷比限制、月末季末余额考核, 这就造成了银行冲时点的强烈冲动, 导致了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资源大力发售理财产品, 造成了银行之间流动性频繁波动, 加剧了市场竞争, 增加了监管难度。相关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考核办法, 遵循市场规律和利率导向作用, 参考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外主要央行采取存款准备金计提考核机制, 要求将日平均存款余额、旬平均存款余额监管考核指标纳入日常监管考核之中, 降低银行存款冲时点冲动。

(三) 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 禁止高息揽储行为

监管层应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在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管理、产品运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监管, 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章, 在制度层面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 推动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禁止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储行为, 严格规范银行发售银行理财产品行为, 要加强对“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制度贯彻的检查力度, 培育和规范健康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四) 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 全面准确宣传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要完善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制度, 在研发、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开展对成本、定价、收益、风险等要素的评估测算, 保证理财产品质量, 确保理财产品兑付平稳, 避免由于到期兑付不清引发的群体事件。各银行要加大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全面宣传, 做好概念解读工作, 避免概念模糊造成的信用摩擦, 准确把握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确保宣传内容真实、客观, 不能随意夸大市场收益而降低或者隐藏风险因素, 在宣传高收益的同时, 明确高风险市场因素的存在, 充分做好风险提示工作, 维护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唐欣语.董晓亮.《完善银行表外业务运作与监管》[J].中国金融, 2014年第11期.

[2]应坚.陆海鹏.《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亟需有效规范监管》[J].金融博览, 2014年第5期.

[3]朱琳.《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风险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 2014年第4期.

[4]桌尚进.《理财产品搜索比价: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快捷》[N].金融时报, 2014年6月18日.

篇8:安徽农金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关键词】港口;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行政监督;金融政策;人力资源

2009年,央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市政府牵头组建有关发展离岸金融的专项课题组,对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同时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选择洋山保税港区作为发展离岸金融的试点。国务院在《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积极拓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从国家层面对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规划给予高度肯定。2010年11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英属耿西岛签署双方政府间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在借鉴“耿西模式”,促进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业务的建立和发展。

洋山港区发展离岸金融试点业务任重而道远,不仅寄托着我国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重任,也是上海以此为依托,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任务的重大举措。

1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是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并向非居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市场,一般不受所在国金融法规和法律的限制。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89年5月,招商银行就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内首开离岸银行业务之先河。离岸银行业务在我国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①1989—1994年的前期初创阶段; ②1995—1998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③1999—2002年的停办整顿阶段;④2002年6月重新启动并发展至今。虽然离岸金融银行业务在我国已有逾2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仅局限于离岸银行的存、贷和结算业务,并且目前仍仅有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开办。在管理上,也依然处于试点和试验阶段。

2洋山保税港区金融业务现状

2005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于同年12月10日,紧随港区一期工程的竣工正式启动。港区由小洋山港口区域、芦潮港陆上区域和连接洋山岛与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规划面积8.14 km2,其中陆域部分位于芦潮港地区的东海大桥登陆点周围,已封关面积6 km2,是上海市与浙江省跨省市合作建设、实行海关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集集装箱枢纽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功能于一身,自2005年12月保税区功能启用以来,相关业务迅速展开。截至2011年5月,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涵盖集装箱装卸运输,集装箱口岸增值业务,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业务等方面。入驻港区的知名企业涉及这些业务的各个方面:如法国达飞、新加坡叶水福物流、普洛斯物流以及海博斯班塞国际物流等中外巨头直接参与第三方物流、货代、船代等物流服务或物流配套业务;通用、宝马、奔驰、丰田等著名汽车企业在港区内提供展示、仓储、配送等业务;意轮汽配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等则将洋山保税港区作为其跨国采购、仓储和分拨配送中心。

相比其他基础业务而言,洋山保税港区的金融业务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但港区正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目前,除中国银行上海支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提供基本的银行业务外,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等于2010年8月在港区启动保险业务。此外,2011年3月,国内期货市场保税交割试点业务在港区启动;2011年4月,花旗银行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在洋山保税港区达成注册成立从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业务的共识;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交银太平洋船舶租赁有限公司的融资租赁项目也在同月开始运营。

3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3.1离岸银行业务

纵观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离岸银行业务在成功填补我国离岸金融历史空白的同时,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能得到解决,以致严重阻碍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发展洋山保税港区试点离岸金融业务过程中需要引以为鉴。

(1)政策支持不足。自2002年6月我国重新启动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以来,国家在该业务的发展上一直持谨慎态度,未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致使取得开展离岸业务资格的招商、浦发等银行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而其他颇具规模的中资银行则根本没有机会涉足该业务。

(2)法律监管不到位。在起步阶段,我国对于银行离岸存贷业务吸收的外资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并批准银行有权自由调拨和转移该部分资金,使之处于外汇管制真空状态。这为银行的离岸、在岸存贷业务互相渗透提供便捷之路,以致银行在吸收离岸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使用在岸资金弥补亏空,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产生大量呆账、坏账,损失惨重。

3.2其他离岸金融业务

除离岸银行业务外,离岸金融业务包括离岸证券业务、离岸保险业务、离岸衍生金融交易等其他业务。我国在这些业务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这是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难点和弱点所在。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必须有这些业务的支撑,仅靠银行业务是难以成就金融中心伟业的。而洋山保税港区的很多非银行类金融在岸业务,比如保险、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大宗交易等仅仅在近两年才陆续启动,在离岸金融业务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3.3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

洋山保税港区的金融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1995年洋山深水港区建设构思提出以来,工程建设主要集中于航运和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金融市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大力展开,目前,港区缺少成熟完善的金融运作条件和环境。

3.4离岸金融引入模式

目前,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离岸金融模式主要有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簿记型和内外渗透型等4种。我国对于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建设模式停留在对国外离岸金融模式的简单借鉴和模仿。目前呼声最高的方案是先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然后慢慢走向渗透、内外一体型的发展道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性质和发展历程不同,仅仅靠借鉴是不够的。事实上,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起步阶段采用的内外分离型模式并不是很成功,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必须立足国情,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3.5法律监管

一直以来,我国在金融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慎之又慎;另一方面,袖手观望,直至在金融实务出现问题之后,才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滞后性明显。这对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和引入发展都是不利的,由此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1)出于政府一贯的谨慎风格,我国在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上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监管过严现象。这不利于离岸金融的发展,导致不少业务因为缺少政策支持无法开展,或因为监管过严而无法进一步发展。

(2)由于我国金融政策制定的滞后性,很多业务在引入和前期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法律漏洞。这是在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引进前期需要重视的问题。

3.6金融人才资源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建设一批专业性强、业务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是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培养了大量高学历人才,但并未改变我国金融业尤其是离岸金融业务人才紧缺的现状。

4对策建议

4.1离岸银行业务

洋山保税港区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离不开银团的支持,而目前仍处于试点管理阶段的招商、浦发等银行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如果政府不考虑批准其他中资银行开展此类业务,那么港区内的离岸银行业务只能依靠外资银行或是中外合资银行来支撑。这对我国本土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极其不利。对此建议:

(1)对于已积累数十年离岸金融业务经验的4大银行,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鼓励其拓宽离岸业务范围,积极开展新业务。

(2)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颇具规模的中资银行,逐步放松管制,准予开展离岸银行业务。

(3)外资银行以及中外合资银行在离岸金融业务方面的业务经验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政府在引入的同时,应积极鼓励此类银行对国内银行传授经验。

4.2其他离岸金融业务

我国对于发展离岸金融非银行类业务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同样需要借助外资金融企业的力量。政府在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的同时,应掌握好平衡度:一方面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开展此类业务,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并不断加强中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3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

洋山保税港区必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才能引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港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在注重航运和港口等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及时规划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以港区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4.4离岸金融引入模式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建议我国采取先分离后一体的模式引入离岸金融业务,但是从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按业务区分发展模式或许更适合我国国情。我国最初引进离岸金融业务时,正是定位于严格的内外分离型,但随后转为内外渗透型所引发的危机却令人触目惊心。这其中固然存在内外分离型模式尚未发展成熟的因素,但即使这一模式发展成熟也不能解决离岸、在岸互相渗透导致的隐患,问题的根源是由业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此,对于内外渗透容易产生金融漏洞的业务应严格地实行隔离发展模式,而对于内外渗透能够带来协同效应的业务则从一开始就大力鼓励其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当然,实施这一策略具有一定难度,这需要监管机制完善,能够明确区分业务性质和类型。

4.5法律监管

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给予企业足够的支持,大胆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理念,并且在积极开拓业务的同时,及时预见和发现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漏洞,尽快给予弥补,努力为离岸金融业务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此外,业务运作过程需要各执法部门互相配合,执行到位,真正实现应有的监管监督作用,为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4.6金融人才培养

上一篇: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大班绘画 鸟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