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2024-04-18

发展健康安徽建议(共6篇)

篇1: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安徽省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与建议

本文对蒙城县黄牛发展现状,肉牛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作 者:李国强 王英 LI Guo-qiang WANG Ying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畜牧管理局,安徽,蒙城,233500 刊 名:中国牛业科学 英文刊名:CHINA CATTLE SCIENCE 年,卷(期): 35(2) 分类号:S8-1 关键词:蒙城县黄牛   发展现状   对策  

篇2: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转变干部作风

新年伊始,省公司党组就将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十分重要的议事日程,连续召开了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和党组会议,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专题分析研究加强和改进安徽电信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问题。

针对

干部队伍作风问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当前安徽电信各级领导干部作风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以来,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能自觉做到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会上,与会同志针对当前电信部门个别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形式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现象进行了认真、透彻的分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浮躁,作风不严谨,不顾全大局,弄虚作假,上报数字不准,报喜不报忧,不能深入地研究、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现象在个别单位、个别部门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地制约或影响了安徽电信的改革进程和通信发展。会议认为,安徽电信干部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竟争意识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好范文版权所有

朱高山总经理在发言中指出,中央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将当前党内存在或引起注意的一些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引起重视,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又有具体的操作性。学好这个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实实在在的解决好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当前,安徽电信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作风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针对我们电信企业的现状和实际而言,工作作风问题应放在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只有带好干部队伍,才能带领员工为安徽电信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朱总要求,安徽电信干部在当前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期,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及时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员工队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率,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表率,加强学习、学以致用的表率,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表率,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表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表率,敬业奉献、顾全大局的表率。好范文版权所有

朱总强调,当前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安徽电信正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五项机制创新不断深入,希望安徽电信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当前市场竟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环境严峻、政府监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迅速转变观念,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努力造就出一支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开拓市场的安徽电信干部队伍。

篇3: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一、民营经济推动安徽经济发展

(一) 民营工业在县域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安徽各县市将民营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结合各自实际, 认真谋划, 积极探索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无为、桐城、天长、霍山等一批县市民营工业迅速成长, 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全省各县市的努力, 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统计显示, 截至2006年底, 省非公经济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当年全省经济总量近一半, 尤其是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2007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排名来看, 前十强县都是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2007年个体和私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1%。

(二) 民营经济是安徽就业的中流砥柱。

安徽民营企业不仅承担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还是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去处。2006年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12.2万人, 增加79.6万人。 (见表1) 。

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编制 (就业人数根据城镇从业人口计算) 。

(三) 民营经济投资潜力较大。

通过选择投资效果系数分析, 发现2006年民营企业的投资效果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8%, 比国有经济的投资效果高33个百分点。 (见表2) 另外, 民营企业数量在逐年增加。2007年12月底, 安徽省共有个体工商户139.95万户、注册资金237.16亿元、从业人员325.38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16.5%、22%和15.3%;私营企业16.03万户、注册资金1858.5亿元、从业人员269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22.6%、22.2%和13.8%。 (见表3)

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编制

二、民营经济发展遭遇融资问题

(一) 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短缺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 多年来, 安徽的民营经济比较薄弱, 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为44%, 低于全国沿海省份和发达地区50%~70%的比例。统计数据显示, 由于资金的短缺, 目前安徽省企业患上资金“贫血症”的大约占到80%。甚至有些企业因为没有融资能力而濒临倒闭。“资金的严重制约, 已经困扰了皖企的进一步做大做强。”虽然每年政府都帮助银行与企业之间做项目与资金“对接”, 但获得银行资金青睐的企业多为大中型企业, 更多的是国有企业, 所以像一些正在成长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无担保性贷款, 而且, 通过银行渠道融资成本过高, 民营企业难以承担。从目前民营的资金渠道来源看, 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非常有限, 2006年私营和个体贷款总额只占商业短期贷款的5.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自筹资金的比重分别为78.1%和93.9% (见图1和图2) 。

上述两图根据安徽统计局统计数据编制

从近几年的投资来看, 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所占份额都在下降。

数据根据安徽统计年鉴编制

许多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进入到上规模、上层次的集团化发展新时期, 所需要资金不再是几万, 而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成为阻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升级换代”短期内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单单依靠企业自身资本积累恐怕几年内都难以攒足现在“升级换代”所需的资金;从银行借贷的路又难行得通, 现阶段中央财政不可能划拨大量专项基金用来支持民营企业, 2006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对私营个体两种经济类型的拨款只占拨款总额的0.5%。同时, 向居民和社会团体筹措资金的办法在安徽很难实施。这是因为一方面, 安徽经济相对落后, 居民收入本来就低, 因而居民无力向民营企业投资;另一方面, 即使有少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也因我国现有的资金融通渠道不畅而无法使这些资金集聚汇总流向民营企业。

(二) 风险投资没有发挥作用。

风险投资不仅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另外一种融资渠道, 而且能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众多的推动作用。但风险投资在安徽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风险投资成为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的可行性值得商榷。从目前来看, 民营企业面对风险投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首先, 风险投资的资金投向主要是科技型企业。而安徽科技型企业比重并不是很大, 2006年民营科技企业安徽为4037个。所以很多民营企业认为不属于科技型企业, 风险投资与自己无关。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 (NVCA,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2000年指出, 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 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此定义中并没有严格限制风险投资的投资领域。风险投资机构也是一个公司, 也是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所追寻的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 风险投资机构也是很怕风险的。也是基于这种原因, 风险投资机构已经突破了只投高新技术企业的传统, 技术含量不高、但市场前景很好的分众传媒以及如家快捷酒店照样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著名的IDG更是于近日成立了专门投资于传媒和文化产业的专项基金。这一切都表明, 传统行业依然可以获得风险投资。

其次, 民营企业害怕被夺取股权和管理权。没有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企图拥有一个小公司的控制权。风险投资寻求公司的50%以上股权, 主要也是为了保证其已投入资金的安全。风险投资者要忙于保持现有投资和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他们希望管理集团能有效地管理其公司, 他们只想参与该公司的重大决策, 绝对不想介入日常管理业务。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 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说明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

再次, 风险投资者在其决策投资之前, 只需要主要的基本信息。为引起风险投资者注意, 以便获取风险投资, 必须详细具体地编制计划书。而安徽一些民营企业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些。有些企业, 甚至连商业计划书都不能制作专业, 还有些连自己是处在种子期还是成长期都不能分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市场环境也阻碍风险投资的引入。

三、民营企业发展建议

民营经济是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安徽未来经济的发展。本文就上述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个人浅显的建议。

(一)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增强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同一行业的企业 (相互竞争) 或不同行业 (相互联系) 的企业“扎堆”生产的企业群。它们相互之间发生有机联系, 形成块状经济“倍加式”发展。2003年, 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各市、县 (市、区) 要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以园区为载体, 促进民间投资, 推动民营企业的产业积聚。”到2007年, 安徽已经形成高沟、秦栏、博望、芜湖汽车零部件等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176个, 其中, 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单就规模而言是不具备优势,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必须形成块状经济, 增强产业竞争力。安徽民营企业拥有集群基础, 应该在此战略上加大发展力度。

(二) 从紧货币政策下推进金融创新, 拓宽融资渠道。

没有充足的资金, 企业发展无法改变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解决资金问题必须多方面着手。安徽省2007年继1993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后, 再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 并且取消适度二字。首次提出“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节奏”。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等数量工具, 同时,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已经多年不用的信贷规模管制可能又会大行其道;其次, 从紧的货币政策还表现在价格工具, 即利率和汇率上。随着CPI的上升, 利率水平提高应该是2008年最为常用、宏观调控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后, 虽然政府多次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但从目前来看, 2008年由于汇率变化、物价上涨使得中小企业资金严重短缺, 中小企业融资更加艰难。对此, 应积极鼓励金融创新, 拓宽融资渠道。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间接融资渠道方面, 日本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 扶持特定领域中的特定项目。其所设立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由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合作信用系统、经营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 除此而外, 为了弥补民间融资机构的遗漏和不足,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日本在二战后相继建立了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商工组合中央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以及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等5个直接由政府控制和出资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的融资机构。对于安徽省而言, 在全国没有形成国家级别的金融支持机构时, 可以采取灵活的抵押和担保条件, 地方政府也可以组成特殊的金融支持机构, 为民营企业融资拓宽渠道。此外, 浙江地区实施的民间资金合法化, 成立村镇银行, 实行小额贷款也是安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借鉴。同时, 如何利用风险投资是金融创新的关键。从目前看, 安徽省投资公司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 规模比较小。全省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7大股东中, 省政府部门有5个, 出资占注册资本的20%。外省市风险投资在安徽省唱主角, 说明安徽省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有吸引力。加大对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为鼓励担保公司向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融资担保, 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风险投资损失补偿暂行办法》, 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发生损失部分, 财政给予30%的补偿。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目前其发展面临众多问题, 其中如何解决融资问题是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荣兆梓, 马怀礼.经济学与安徽经济.十一五发展研究专辑 (2006) [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6 (1版)

[2].“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 (2004~2005)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0

[3].韦伟, 孙自铎.安徽省若干重大经济问题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1版

[4].金祥荣.民营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

[5].安徽统计信息网, http://ahtjj.ah.gov.cn

篇4: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摘 要】 在介绍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基础设施、港航发展结构、集装箱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建议: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关键词】 安徽省;内河水运;岸线资源;长江经济带

1 安徽省水运发展概况

安徽是一个水运大省,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横贯全省。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 525 km,通航里程5 623 km,分别位居全国第7和第8位;长江、淮河、沙颍河、合裕线和芜申运河规划为国家高等级航道,合计里程1 122 km;拥有内河营运船舶2.87万艘,运力共计载质量3 175万t,持证船员11.8万人,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拥有内河港口16个,其中,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蚌埠五港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港为一类开放口岸;拥有生产性泊位1 348个,年吞吐能力4.63亿t,其中,1 000吨级及以上泊位437个。2013年,全省分别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t、集装箱吞吐量52.67万TEU、货物周转量1 848亿t km。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港航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水运发展的首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水运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资金筹集较为困难。

(2)水运工程前期工作复杂。前期工作审批环节多,需批复的支撑性文件多且周期长,协调难度较大。

(3)水运建设环境较为复杂。由于涉水部门存在多头管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水运发展认识不充分,支持力度不足。

(4)“省市共建”需加快推进。2010年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水运项目的积极性,但积极性仍显不足,且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出台,操作层面较难把握。

2.2 港航发展结构性问题仍较为突出

(1)岸线利用水平不高,且皖江南北岸的岸线资源开发极不均衡。

(2)现代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安徽省港航企业大多为装卸运输的代理商,仅有少量从事物流配送,综合物流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3)船型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程度较低。

(4)港航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现象。

2.3 港口集装箱吞吐规模较小

安徽省集装箱码头建设、布局不尽合理,由于沿江港口之间距离较近,以致各港口经济腹地重叠、辐射半径小,甚至出现泊位吞吐能力、场地堆存能力、港区集疏运能力三者之间不协调,导致码头利用率较低。加之安徽省港口服务能力普遍较弱,邻近江苏等省份因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安徽省港口的大量箱源,导致安徽省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缓慢。

2.4 港航管理体制障碍依然存在

(1)船闸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历史原因,安徽省境内船闸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部门间的利益制约,导致在船闸建设、运营管理、养护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2)岸线资源管理缺乏联合审批的流程和机制。在岸线资源利用中存在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审批、审批程序颠倒等现象,影响了岸线资源的有效利用。

3 加快安徽省水运发展的建议

3.1 超前制定并调整水运发展规划

3.1.1 突出安徽省内河水运的战略地位

紧抓内河水运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调整并优化沿江港口结构,将芜湖建成皖江城市带重要的航运枢纽,形成以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为地区性中心港的现代化港口群;在皖北地区重点建设蚌埠航运枢纽,辐射并带动淮河流域内河水运发展壮大。

3.1.2 突出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

加快推进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大型临港产业的能力,依托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合肥港南淝河港区、马鞍山港郑蒲港区、安庆港长风港区、蚌埠港长淮卫作业区等发展区域性港口物流中心。

3.1.3 突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产业

在长江流域重点做大做强芜湖航运服务集聚示范区,在淮河流域推动蚌埠航运服务产业发展。

3.1.4 突出江淮运河建设对安徽省内河水运发展的促进作用

合肥市作为江淮运河上的核心城市,应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航运资源、雄厚的经济基础,通过加强合肥市水运基础设施、支持保障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打造江淮航运枢纽。

3.2 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

3.2.1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安徽省直属有关部门应优化水运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同时,省政府应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

3.2.2 统筹港口布局和岸线资源利用

进一步明确全省港口尤其是沿江、沿淮港口功能定位,优化港口结构,实现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应加强对岸线资源管理的分类指导:对于老旧、简易、非法等码头,通过法律和市场等手段清理或整合存量岸线资源,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尚未开发的深水岸线资源,通过规划、岸线审核前置、作价入股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增量岸线资源,促进大型化、规模化、专业化港区的形成。

3.2.3 扶持水路集装箱运输发展

制定统一的水路集装箱优惠政策,吸引省内集装箱货源经本省港口进出,引导全省集装箱码头的合理布局,重点扶持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等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加强重点集装箱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码头建设、航线开辟、一体化通关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增强水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

3.2.4 加强衔接和协调

与相关地区共同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建立正式的淮河水运发展协调和合作机制;继续深化交通、水利合作,全面加强规划、项目、运行调度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共同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抓住内河水运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以船闸升级改造为契机,以资产为纽带,推广船闸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逐步理顺船闸管理体制。

3.3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安徽省水运持续、健康发展

修改并完善《安徽省港口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通过法律手段规范港口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征收港口岸线使用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借鉴兄弟省份经验,将一部分有潜力的航道项目推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投资航道建设;开展港口码头所有权确权登记研究,尽快出台港口码头设施抵押登记办法,增强港口企业融资能力。

3.4 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水运资金

3.4.1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

安徽省地处中部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比较薄弱,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3.4.2 拓宽省级财政水运建设资金渠道

建议进一步统筹预算内建设资金、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逐步加大安徽省水运资金扶持力度。

3.4.3 细化落实“省市共建”政策

结合安徽省实际,深化、细化相关措施,明确省、市、县各级政府在航道建设中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对干线航道建设的积极性。

3.4.4 鼓励干线航道与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区等统一开发

内河航道属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资金回收渠道,但沿线船闸、港口、物流园区和综合服务区等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回收功能,实施统一开发,有利于促进航道、港口、物流园区等的可持续发展。

3.4.5 增强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能力,拓宽业务范围

为进一步发挥安徽省港投集团在水运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采取注入优质资产、实施航道港口后方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支持其设立船舶贷款担保公司试点,同时协调省内金融机构给予航运企业更多的融资便利。

3.4.6 研究出台新的水运发展扶持政策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港航企业融资、用地指标、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议参照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动力船改造工作。

3.5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率先对接长江经济带

3.5.1 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

芜湖市、马鞍山市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芜湖、马鞍山两港在自身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优良的建港岸线资源紧张、两港码头功能趋同和港口现代物流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与毗邻的江苏省沿江港口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议创建“芜马新港”试验区,通过行政管理、产权纽带、联盟经营等多种渠道整合港口资源,以实现港口间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结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港口联盟体。

3.5.2 强化组织领导,分步、有序推进

“芜马新港”试验区应分两步实施一体化港口联盟整合。

由省政府牵头,芜湖、马鞍山等市政府以及省交通运输厅共同成立统一的港口管理协调机构,主要在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港口运行政策(如港口费率标准)、港口数据统计、锚地资源及品牌共享等层面实现统一;企业层面以大型公共港口企业的整合为切入点,实施两港部分业务合作联营。

篇5:发展健康安徽建议

皖政[2010]7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促进我省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的原则,确立民间投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凡是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开放的领域,不得单对民间投资设置附加条件;凡是给予国有及外来投资的政策待遇,民间投资同样享受。

进一步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为民间投资开辟更广领域。国有资本主要应布局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对于国有资本占明显优势地位,同时具备市场化条件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有序退出,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于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加快退出,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大市场空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参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重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下领域和行业: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独资、参股或租赁经营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积极支持投资小水电、城镇水源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参与高标准农田、农田林网建设和立体农林业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支持通过市场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建设。推进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二)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通用航空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我省铁路建设。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及养护项目,参与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和港口码头项目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或参股方式参与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参股建设核电站;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

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联合建设方式投资电信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增值业务经营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支持投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等领域。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各类园区。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独资或与国有企业参股、联合,参与江南和江北承接产业转移省级集中区建设。

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重点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跨地区和面向村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城镇基础设施的指导、服务和监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按政策要求,投资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住宅现代化试验区建设。

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建筑业企业改制重组。

(四)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全面贯彻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各级政府在建立、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医的途径,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康复院、门诊部、诊所等非营利性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和兼并重组。鼓励医疗人才资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支持符合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切实落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指导民营医疗机构认真执行医疗保障制度和收费标准,保证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非义务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特别是到贫困地区和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办学,进一步增加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采取出租或转让闲置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院校予以扶持。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资助政策。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人事档案由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托管,工龄可连续计算。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应按协议获得教育经费补助,民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和资助标准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资产不改变用途的,过户免收资产过户税费,减免过户时的服务性收费。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金融、产权和社保等政策。探索民办学校用非教学资产作抵押和学费收费权作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扩大和改善办学条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凡符合法定的划拨用地条件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的,可以划拨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土地。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权、经营权转让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全面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参与国有旅游企业改制重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运作体育赛事和活动,投资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支持经营体育中介、健身、培训服务业。重点培育在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服务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竞争合作。

(五)金融服务。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改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参股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允许和支持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的民营企业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下,出资建立行业内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会员融资担保问题。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和债权等方式投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并积极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投资企业,参与发起设立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依法健康发展。

(六)商贸流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支持民营批发、零售企业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参与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资源利用市场化。

(七)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冶金、非金属、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家电、船舶、装备、化工等行业高端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自主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八)境外投资。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支持民营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生产制造、商品批发、网络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在巩固原有投资与合作国别和地区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与非洲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的促进、服务和支持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提高便利化程度。

二、进一步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九)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小企业贷款财政奖励、补助和风险补偿资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切实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创新产品服务,积极开展存货、林权等抵押贷款,以及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仓单等质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质押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完善授权授信制度,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小企业贷款的覆盖率、满足率和小企业金融服务满意度。

(十)加快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以壮大县级担保机构为重点,加快全省担保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根据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通过安排预算资金、整合有关专项资金等途径,采取注资、参股、合资等方式,对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补资本金;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支持业务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较好、支撑作用较强的民营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争取到2015年,全省各县至少有1家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着力推进全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财务健全、运作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纳入全省再担保系统,提升信用等级,拓展担保业务,扩大担保规模。

(十一)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徽商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农村银行加快发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网点覆盖面,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对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加快组建村镇银行。积极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措施,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发展。继续大力发展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典当、设备租赁等各类融资机构,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鼓励各类地方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展业务,合理竞争,构筑更加完善的地方金融体系。

(十二)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全省民营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有计划地做好上市资源储备、改制、辅导和培训工作。推进一批自主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融资,帮助完备上市前土地、房产等资产确权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鼓励和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推动金融机制创新,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三、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支持政策

(十三)实行平等的财政支持政策。民间投资项目在获得财政支持上与其他所有制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不论项目主体性质,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政府性资金时均一视同仁。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政府性资金可通过参股、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保证投资者获得合理收益。对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十四)实行平等的用地政策。民间投资项目在用地上与其他所有制项目享受同等待遇。各市、县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时,应合理安排民间投资项目用地指标,条件落实的,要依法及时审批用地,符合点供条件的,可安排点供计划指标。鼓励民营企业“退城入园”,支持民营企业在开发区内投资建设或租赁使用标准厂房。引导和支持民间投资项目集约用地,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收取或调整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淘汰关停企业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

(十五)实行统一的税费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民营企业投资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自主创新,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均按规定减免应纳税额。全面清理涉及投资的中介服务收费,统一标准,明确公示。进一步规范税费征收行为,加大投诉查处力度,坚决制止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民间投资者负担。

(十六)建立合理的民间资本投入回报机制。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属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由企业依法自主定价。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属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综合考虑民间投资项目的建设投入、运营成本和利润回报,合理确定价格或收费标准,并可在投产初期采取一定的价格扶持政策。

(十七)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业务培训、教龄工龄计算、评先选优、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以及因商务和技术交流需要办理出国(境)手续等方面,保证民营企业、员工享有与国有单位及人员同等的待遇。

四、进一步改进完善民间投资服务

(十八)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省投资主管部门要适时调整投资项目核准目录,规范和下放核准权限。除法律法规规定须由省级核准的外,原则上都下放到市、县(区)核准。未列入核准目录的项目,一律实行属地备案。项目所涉及的规划、人防、消防和施工许可等审批权限相应下放。由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下放到设区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国家要求省级部门初审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委托方式下放审查权限。各市、县(区)要切实改进政务服务,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施行网上并联审批。所有与民间投资项目有关的政府部门,都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服务流程。对于重大民间投资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联络,跟踪服务,保证在协调调度上,民间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

(十九)建立健全投资政策、信息发布制度。省统计部门要抓紧改进统计方法,完善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民间投资的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工作,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民间投资状况。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科学技术、项目合作、招商引资等信息,引导民间投资行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十)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政府部门下属的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投资咨询、人才培训机构向民间投资主体提供服务。规范发展现有各类中介机构,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法律咨询、技术支持、项目管理、信用担保、资金融通、税务代理、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民间投资服务体系。

(二十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帮助民营企业规范产权制度和财会制度,强化信用基础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信用评级、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规范发展现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在现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工商、税务、质监、环保等政府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结合工程建设领域治理,开展重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域应用企业信用报告试点工作。

(二十二)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对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重点行业和产业集聚区,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动设立行业协会和商会,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在支持产业发展、促进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十三)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工作。民间投资在发展经济、优化结构、活跃市场、增加收入、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民间投资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打破一切不利于民间投资加快发展的条条框框,用足用活各项支持政策,切实维护民间投资主体合法权益。抓紧建立健全民间投资工作协调机制,把民间投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民间投资增长目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把民间投资计划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统筹考虑,把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列入重点项目库统一协调调度。

(二十四)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民间投资发展也不够平衡。要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民间投资发展不足的地方,要着力解决民间投资规模不大、增长不快的问题。民间投资已有一定基础的地方,要进一步扶优扶强,把扩大民间投资与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民间投资集聚发展、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平台,要积极引导、充分吸收民间投资参与支撑能力、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进一步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二十五)指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投资、金融、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价格、收费、行政审批等方面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为民间投资加快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机制体制保障。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管,督促民间投资主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履行投资建设程序,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用地、节能以及质量、安全等规定。指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产权、财务、用工等制度,对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积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各地、各部门要尽快清理与本意见不一致的文件规定,及时公布清理结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10月底前报省政府,抄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情况组织评估,作为考核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6: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2012-02-02 04:00来源:张占斌 程书华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目前已经突破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微型企业对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改善分配关系、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都有实际意义。金融危机以来,在出口难、融资难、市场难、用工难等压力下,有一批中小微型企业倒下了,但也有一大批中小微型企业主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进行产业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在困境中前行。2011年12月,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厅局级领导干部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专题研讨班”、“湖北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班”,许多学员表示,中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自身的提升,但也需要突破体制障碍,在政策上得到支持。现结合学员研讨中提出的建议与我们的调研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与梳理。

一、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要素依赖。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中小微型企业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经营陷入困境。

(二)创新不足。中小微型企业本钱小、实力弱,往往不肯在研发创新上投入过多资金,急功近利的倾向较重,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不能摆脱“中国生产”的影子。

(三)管理粗放。从发展历程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带有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烙印,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但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内部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混乱。

(四)缺乏诚信。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日常经营方面,而且在贷款、纳税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有多套账目和报表,有些是请专门的所谓“高手”编造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虚假报表不仅严重影响银行、税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也严重影响社会对它的评价。

(五)缺乏人才。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不能解决人才的落户、职务晋升、子女入学、未来发展等问题,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来工作,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不仅严重缺乏高级人才,而且缺乏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

二、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健康发展需要苦练内功

(一)“内力”提升。一是突出经营主业。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小微型企业应该稳住心态,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突出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二是完善企业制度。中小微型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明确角

色分工,各司其职,共谋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三是主动转型升级。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

(二)人才建设。一是培养人才。在采用人才激励等措施引进人才的同时,对本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操作技能,使企业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二是储备人才。在高校中发掘品德优秀的在校生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每年向其提供一定的费用,助其完成学业,待学生学成后为企业服务。

(三)创新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应该坚持内涵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联合创新。同行业中小微型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搞创新,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实现企业实力的提升,提高在行业内的整体地位。二是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融资拓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首先想到银行,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拓展融资渠道。一是间接融资。事先要了解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倾向,有的放矢主动接触大型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能因为怕露富、怕分权、怕分钱而不去上市或不肯引进投资者。

三、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管理职能建设。现在很多省、市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央层面应该把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职能从工信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小微型企业局(署),归国务院直接领导,专门负责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工作,研究规划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利于其发展的政策。

(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又下发了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但中央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方面是因为各种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喜欢 “垒大户”,多为大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马太效应”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各地政府要努力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中小微型企业不再遭受“外部人”待遇。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大型股份制银行开展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及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同时,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考虑多批准成立一些地方小额贷款公司,推动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以提高小金融机构覆盖率,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形成大银行对大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的机制,避免“大棒打蚊子”。这些小的金

融机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可以利用熟人社会弥补大银行与中小微型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为银行和中小微型企业牵线搭桥;引进风投、创投或股权私募基金等,建立股权交易中心,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铺平道路;对有上市资格的企业进行上市指导和政策支持。

四、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一)税收政策。一是完善增值税政策。增值税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后,很多中小微型企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具有了增值税开票权,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一般纳税人在很多采购行为中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实际抵扣额小于应该抵扣额;中小微型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3%的征收率也较高。建议降低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对中小微型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运输业和服务业发票参照以前运输业发票的抵扣做法提高其抵扣比例。二是改进所得税政策。尽管中央出台了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税的政策,但中小微型企业在申请纳税优惠时非常困难,甚至申请不下来。很多地方税务机关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所得税征收方式仍以定率或定额为主,使中小微型企业实际税负很重。因此应该继续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比例,放宽政策。如,为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加大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比例,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三是营业税政策。中央决定2012年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的不合理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服务型中小微型企业很多时候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使得进项税额抵扣困难,可能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负担增加。因此建议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全面推广要慎重,或者有更加完善的衔接办法。

(二)金融政策。一是信贷规模。央行应该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结构性”信贷规模,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和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并适度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来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操作政策。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抓紧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知识产权抵押的政策,要研究扩大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的担保物范围;研究政府创建的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政策和倾斜政策;规范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降低担保公司的盈利水平;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不能成为纯盈利的企业,不能成为中小微型企业寻求担保的“鸡肋”。

(三)用工政策。一是待遇政策。解决农民工关心的户口、保险、子女入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使农民工和城里人、正式工享有同样的待遇。有些农民工担心就业的稳定性不愿意迁移户口,可以考虑在保留农村土地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培训政策。将中小企业职工的培训问题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在政府承担主要资金、企业和个人少出一点的情况下,建立三方出资的培训基金,让职工素质得到提升。

(四)土地政策。一是倾斜政策。各级政府在控制土地指标的情况下,对于项目大、影响广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型企业在用地上应该给予倾斜,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适当增加用地指标,并且解决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方便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以利于中小微型企业盘活资金,有效融资。二是土地有限度流转。企业经营所占用的土地,实际已经缴纳

上一篇: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历史典故下一篇:立人图书馆书单(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