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孩子诗歌

2024-05-14

被遗忘的孩子诗歌(共14篇)

篇1:被遗忘的孩子诗歌

被遗忘的孩子诗歌

嘶哑的哭喊

终究唤不回背影的执念

睁开肿胀的双眼

阳光怜惜的抚摸小脸

记忆的.房间

找不到丢失的钥匙链

爸爸、妈妈

比太阳还要遥远

折断翅膀

天使还可以飞多远

爬上板凳

已经够得到案板

可打雷的时候

躲在角落比猫儿还可怜

任性的涂鸦

只是刻下又一天的孤单

多少次梦中惊醒

恐慌的左看 右看

篇2:被遗忘的孩子诗歌

我知道天空很蓝,但属于我的天空是灰色的。也许我从未拥有过真正的幸福。幸福隔着玻璃,看似很近,却无法触及。我是被幸福遗忘的孩子,我躲在角落里默默哭泣。是我不优秀吗?可能吧!是我不般配吗?也许……lala不哭。我是最勇敢的`。

我知道他在天堂看着我。他说,只要勇敢地向前方看,就不会落泪……

他是上帝的孩子吗?那样,他一定会很幸福吧!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上面说,天堂是洁白的,那里很宁静。他一定在那儿过得很好。

祝福他:一定要比我幸福……

篇3:被遗忘的角落

她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因为学习成绩不好, 她在班里一直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仿佛被遗忘在那个角落里了。

又到开运动会的时间了, 班长拿着比赛名单稿, 在班里急寻参赛人员。由于班上的同学们一直都埋头苦干拼成绩, 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做运动, 所以一个个你推我让, 不报名。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让梦参加, 她的体育非常棒, 一定能为我们班取得好成绩的。”这时, 大家才注意到了在角落里沉默不语的梦。

大家一拥而上, 全部都跑向那个角落, 一个个问长问短, 热情无比, 把梦吓了一大跳, 他们都叫梦去参加比赛。

于是, 梦在大家的鼓动下, 参赛了。她不负重望, 在跳高比赛中, 就获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围着梦, 跳啊, 蹦啊, 把她举得高高的, 梦高兴极了, 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了, 她被大家注意到了, 而且是绝对的焦点。紧接着, 在200米比赛中, 大家全都站她身后为她加油, 希望她再接再励, 梦再一次获得了第一名, 这时, 大家对梦更加热情了。在4x100中……

因为梦的努力, 班级捧回了一张又一张金灿灿的奖状。

此时的梦, 简直被同学们奉若神灵, 大家对她都很亲热。连平时从未交流过的同学, 也都跑过来与她闲谈, 聊天……她们一起笑、一起嬉戏, 一切仿佛如此美好。这是梦到这个班以来, 头一次这么开心, 这么快乐。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 在运动会后, 同学们再次投入到了紧张而繁忙的学习中。于是, 再没有人和梦一起谈笑, 一起聊天了。

梦再次被遗忘了, 被遗忘在那个角落。

一阵风吹来, 吹掉了那金灿灿的奖状, 梦也随着那阵风走了———她转学了。但大家仍然在埋头苦干, 没有人注意到那个角落已空了。

又是一次运动会, 班长又拿着比赛名单稿。发愁地向那个角落望了望……

篇4:被遗忘的孩子

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澈而明净。几十年来,人们从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是善良、真诚,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台上。

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帧精美、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摩着手中的诗集问。

她赧然了,说:“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因为实在是太忙了,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顾客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会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有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

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台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那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书堆里发出一阵轻微的响声,走过去一看,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她,他父母都死了,一个人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选了几本书送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台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体: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一个诗人了,但,没有您,我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篇5:被遗忘的记忆诗歌

秋如冰

月轮是层层影

泪水还是幻觉?

挪去记忆

水库的堤坝是否依然是草坪?

水中的.鲮鱼,脊骨是否变硬?

白藤湖的莲藕还是藕断丝不连?

糖厂的片糖还是原型?

啤酒换成了冰激凌?

荔枝味道像青柠?

菠萝为味蕾调停?

虾在另一个女人碟中裸情?

午夜的糖水在月色里泛青?

床上躺着何方情圣?

野花永远比家花精灵

男人的眼球只会对邻居定性

别相信山盟海誓是爱的圣经

猪毑会上树是祖母的叮咛

爱情田野只允许草鞋耕耘

同林的鸟等不到风雨来临

兄的婚礼叹息着对弟媳的钟情

门当户对是永恒的和音

成龙成凤委屈初恋暂停

女子有才是荣誉还是不幸

牡丹的香艳让玫瑰变愤青

纯真是无知的代名

可怜的天鹅在秋中颤颤兢兢

层层的记忆在遗忘中调情

凄凉地无奈

月儿

篇6:那被遗忘的友情诗歌

每当看到区号0856的电话号码

我都会异常激动

因为那是来自故乡的声音

昨天,一个不经意的未接电话

让我的记忆一下回到匆匆那年

回拨号码

聆听着电话那端熟悉又陌生的乡音

熟悉是因为那声音还未在记忆中磨灭

陌生是因为那声音又感觉有点生疏

不知是我的声音变得暗淡

还是他的声音变得低沉

我们开始都没有辨出彼此是谁

十一年来这是第二次听到他的声音

其实他的声音一点都没有改变

还是那样清脆,还是那样洪亮

只是我的嗓子早已变得沙哑

寻梦,一个被诗化的名字

想起他,我并想起曾经的校园

仿佛一切记忆仍停留在那个时刻

在同学中,他是我最铁的哥们

在校友中,他是我最好的益友

在老乡中,他是我最亲的伙伴

高中时,我们一起做着缪斯的梦想

大学时,我们一起写着朦胧的诗篇

官舟中学校刊《春晖》还留存我们的墨迹

铜仁师专校刊《晨光》还印着我们的墨香

校园黑板报上每期都有我们的笔迹

学生会每场活动里都有你我的.身影

我们都是同年人中的活跃分子

从高中到大学从不缺少歌声和关爱

我们的校园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我们的同学情谊是多么的纯真

可毕业后,一切都消失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那美好的记忆停滞

让纯洁的情谊不再延续

是工作?是生活?是时间

还是我远离故乡的距离

其实都不是

一切源于我的自卑

源于我的独自逃离

而今我终于明白

友情不是陈年老酒,越陈越香

而是一坛拥有保质期的陈醋

时间久了,再好的醋也会变味

篇7:被遗忘的蓝浅蓝天诗歌

如今,那一片天空是否依然如那年一样

是否依然那样高,遥不可及

无论如何都触摸不到

是否依然那样蔚蓝,深不可测

无论如何都到达不了那深处

是否依然那样清澈,一眼泪泉

无论如何都像大海那样深邃

是否依然那样明亮,如铜镜般

仿佛可以洞穿人的所有心事一般

往昔,那片天空不曾被遗忘

那样高

那样蔚蓝

那样清澈

那样明亮

也是遥不可及,触摸不到

也是深不可测,到达不了那深处

也是一眼泪泉,向大海那样深邃

也是如铜镜般,能洞穿人的所有心事般

往昔,那片天空总有白云飘濄

白白的云,浅蓝前蓝天

抬起头望

真的很美

而今,不知可否会有白云浮动,三三两两

白云浮动,浅蓝浅蓝天

如此白云,如此蓝天

搭配起来

还有没有可能找回、记起那年

曾被遗忘的那一片天空

即使遥不可及

即使深不可测

即使一眼泪泉

即使如铜镜般

可毕竟曾拥有过

还剩回忆吧

还能想起

即使这样

可那一片

那一小片天空

曾经是属于我的吧

属于我一个人的

不掺杂任何污渍

白白的云

浅蓝浅蓝的`天

可否混合成

能否搭配出

那片曾被遗忘的天空

那片曾被遗忘的天空

现在已被记起

仅凭回忆

单靠幻想

拼凑的回那片被遗忘的天空么

也许现在记起不知道算不不算晚

不过我想既然记起了就不会再遗忘了吧

又或许又有一日会被我遗忘了

篇8:被亲情遗忘的角落

2015年新春喜乐犹浓, 我走进病房, 像往常一样去做护理, 看到他躺卧床上。

没想过他开口第一句话竟是如此惊悚, 我竟无言以对, 更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我看到的他, 是绝望?无助?可怜?这些都不足以诠释, 而我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 除了对他说会好的竟说不出任何有力的话。看到他热泪盈眶, 多了几分沧桑, 举手捶胸, 瘫睡在床上, 很想帮他擦擦眼泪, 但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当时脑袋里只有一个想法, 帮他。怎样帮他?怎样以我们的力量为他做些什么, 除了每天照顾他的吃喝拉撒, 还是如他所说精神上的痛怎么治愈。

他叫李正华, 35岁, 郴州人, 2014年10月30日转入我院神经外科, 入院诊断为右颞叶脑出血, 当时情况危急, 处于昏迷状态, 有脑疝形成, 需紧急手术。但由于没有家属陪同, 无人签字, 医生请示医院总值班后, 本着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为其实施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病人没有陪人, 没有可以联系上的亲人, 各项资料都不齐全, 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 我们科的医护人员在主任和护士长的带领下纷纷捐物献力, 保证他正常的治疗和护理。后来护士长试着联系他家里, 但由于发病前在一家餐馆打工, 送到医院时手机证件等都落在餐馆, 老板将他送至医院后自行离开, 所以一直未果, 直到通过其所在当地公安机关了解到一些简略信息。期间有一位称是其哥哥的男子来医院看过一次, 当时他正处于术后昏迷状态, 上着呼吸机, 头部引流管未拔, 头部伤口也有敷料包扎, 哥哥以看不清脸无法辨识为由自行离开。

随着病情的平稳, 他逐渐恢复意识, 只是偏瘫和大小便失禁让他还是无法像常人一样自主生活。我们试着从他身上了解情况, 他开始是抵触的, 甚至想耍赖, 因为至此为止他的医疗费用都是负值, 还不包括我们给他提供的吃喝和日用品, 经过积极的治疗他的病情得到好转, 医生下医嘱予以停病危可转入普通病房, 但鉴于他无人照看, 科里还是决定把他留在监护室由我们照护, 包括每日的常规治疗护理, 一日三餐的准备和喂用, 一日不下五次的大便处理及床单被套的更换, 数次的翻身抹洗, 持续的功能锻炼……

可能时间长了被我们感化了, 他不再躲避, 主动向我们提起他的情况, 通过他微弱断续的介绍, 大致情况是这样:李正华, 原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 毕业后未找到理想工作, 而当年读书花掉家里不少积蓄, 无颜回家, 家中有六姊妹, 至今已有十几年未与家人联系, 曾偷偷回去看过母亲, 讲起母亲他哽咽着说他母亲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 他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家人。

通过医院和科里的努力, 已联系到他的家人, 但他们始终不愿露面, 现在家里人间或会打电话来询问他的情况, 问他是否能下床, 是否能恢复到病前状态, 如若不能就免谈, 也不愿来医院看一眼。当时接到电话, 听到这些我不禁为李正华感到一丝悲哀, 从头至尾没有人表露过对他的关心, 只是质问, 只是担心现在的李正华会连累到他们。虽然现在他仍旧躺在我科病房, 但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变化, 精神好了许多, 心情也算明朗了些, 但我不愿打破这份宁静, 给这个鬼门关回来的人带去失望。

时间过去这么久, 他大概也知道一些, 会经常跟病友讲没有人要他, 是自嘲是讽刺还是有些懊悔?总之是别有滋味。我们都不是圣人, 无法判别世事的对错与是非, 然而我们也不能自以为是揣测他人。他不该以为家人会嫌弃他没成功而擅自做主不回家, 可能亲情的念头早已被俗世看法隐蔽, 以至在最脆弱的时候孤军奋战, 尤显落魄。可时至今日, 还有什么不能被原谅, 至少他还活着, 生死边缘回来的人可能最有感受吧!

篇9:《被天堂遗忘的孩子》

扫码听音频

In the past few weeks, Enrique has slept on the ground; in a sewage1) ditch2), curled up with other migrants; on top of gravestones. Once, riding on top of a moving train, he grew so hungry that he jumped forward to the first car3), leaped off onto the ground, and raced to pick a pineapple. He was able to reboard one of the train's last cars. Another time, he had gone two days without water. His throat felt as if it was swelling4) shut. There were no houses in sight. He found a small water trough5) for cattle. It was frothy6) with cow spit7). Under the froth was green algae8). Beneath the algae was stagnant9) yellow water. He brought handfuls to his parched10) lips. He was so thirsty that it tasted wonderful.

The thousands of migrants who ride atop freight11) trains must hop12) as many as thirty trains to get through Mexico. Many are caught by the Mexican police or by la migra, the Mexican immigration authorities, who take them south to Guatemala13). Most try again. The luckiest make it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a month. Others, who stop to work along the way, take a year or longer.

Like many others, Enrique has made several attempts. Six months ago, the first time he set out to find Lourdes, he was still a na?ve kid. Now he is a veteran of thetreacherous14) journey through Mexico.

Setting out with his friend José was the first attempt. It was more like a trial run for what was to come. It was then that la migra captured them on top of a train and sent them back to Central America on the Bus of Tears15).

The second attempt: Enrique journeyed by himself. Five days and 150 miles into Mexico, he made the mistake of falling asleep on top of a train with his shoes off. Police stopped the train near the town of Tonalá to hunt for migrants, and Enrique had to jump off. Barefoot, he could not run far. He hid overnight in some grass, then was captured and put on the bus back to Guatemala.

The third: After two days, police surprised him while he was asleep in an empty house near Chahuites, 190 miles into Mexico. They robbed him, he says, and then turnedhim over16) to la migra, who put him, once more, on the bus to Guatemala.

The fourth: After a day and twelve miles, police caught him sleeping on top of a mausoleum17) in a graveyard near the depot18) in Tapachula, Mexico. La migra took Enrique back to Guatemala.

The fifth: La migra captured him as he walked along the tracks in Querétaro, north of Mexico City. Enrique was 838 miles and almost a week into his journey. He had been stung in the face by a swarm of bees. For the fifth time, immigration agents shipped him back to Guatemala.

nlc202309080917

The sixth: He nearly succeeded. It took him more than five days. He crossed 1,564 miles. He reached the Rio Grande and actually saw the United States. He was eating alone near some railroad tracks when migra agents grabbed him. They sent him to a detention19) center called el Corralón, the Corral, in Mexico City. The next day they bused him for fourteen hours, all the way back to Guatemala. A sign in block letters20) on top of a hill says BIENVENIDOS21) A GUATEMALA.

It was as if he had never left.

Some migrants realize, sitting on the bus, that they can take no more. They slump22) in their seats, tearful, weak, and sometimes penniless. Often something tragic has broken their willpower: a violent assault, a rape or a fall from a train. They no longer believe it's possible to reach America. Others have been on the bus dozens of times, but they vow to keep trying, no matter what. They plot how they will try again, using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gained from previous attempts. On his sixth ride back to Guatemala, Enrique's exhaustion23) tempts him to give up, but he thinks of his mother.

It is on his seventh attempt that he suffers the injuries that leave him destitute24) in Las Anonas.

美丽英文·名家经典

Beautiful English

索尼娅·纳扎里奥(Sonia Nazario, 1960~),美国记者,有20多年的报道经验,专门撰写与社会问题有关的报道。2002年,索尼娅撰写了题为“Enrique's Journey”的系列报道,发表在《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上,因此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在内的十几项大奖。随后,索尼娅将该系列报道结集成书——《被天堂遗忘的孩子》(Enrique's Journey)。该书一经出版后,便立即登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畅销书排行榜等各大榜单,并被美国许多大中院校定为推荐阅读的图书。

《被天堂遗忘的孩子》主要讲述了17岁少年恩里克(Enrique)离开家乡、只身冒险偷渡到美国的故事。他出生于洪都拉斯,在他五岁时,母亲洛德丝(Lourdes)为了维持生计,让两个孩子过上充裕的生活,选择离开家乡偷渡到美国。恩里克为了与母亲相聚,独自横穿墨西哥,经历种种艰险,最终到达美国。

下文节选自本书第二章“The Journey”中的“Seeking Mercy”部分,讲述了恩里克七次尝试偷渡的经历。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恩里克曾席地而睡,也曾和其他移民蜷缩在一起睡在臭水沟里,还曾在墓碑上露宿。有一次,他趴在一辆行驶中的火车的车顶上,饥饿难耐,就往前蹦到第一节车厢,然后纵身跃到地面上,飞快地摘了个菠萝,又成功地重新爬上了火车尾部的某节车厢。还有一次,他连续两天滴水未沾,喉咙肿胀到仿佛已经黏合在一起似的。他看不到一户人家,只找到一个饮牛用的小水槽,槽里泛着奶牛的口水沫,泡沫下面生长着绿色水藻,水藻下面才是发臭泛黄的水。他掬了好几捧水送到干裂的嘴唇边。他实在是太渴了,竟觉得那水好喝极了!

成千上万个扒货运列车的移民必须偷偷搭乘多达30列火车,才能穿越墨西哥。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不是被墨西哥警察逮捕就是被墨西哥移民局抓住,然后被一路向南遣送回危地马拉共和国。大部分人还会再次尝试。最幸运的人用一个月就能成功偷渡到美国,其他沿途停下来打工的人则要花费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与其他许多人一样,恩里克也尝试偷渡了好几次。六个月前,当他第一次出发去寻找洛德丝时,他还是个天真的孩子。如今,在险象环生的穿越墨西哥之行中,他已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

第一次他是和好友乔斯一起尝试的。这次尝试更像是为后来尝试所进行的一次演练。正是在这次偷渡中,移民局在火车车顶上抓获了他们,并将他们押送上“伤心巴士”遣返回中美洲。

第二次尝试:恩里克独自踏上了旅途。在走了五天进入墨西哥境内150英里后,他犯了一个错——在火车车顶上睡觉时把鞋脱了。警察在托纳拉小镇附近拦下了火车,开始搜查移民,恩里克不得不跳下车。因为光着脚,他没法跑太远,只好藏在草丛里过了一夜,后来被抓获,并被押送上返回危地马拉的巴士。

nlc202309080917

第三次:在走了两天进入墨西哥境内190英里后,他在查怀兹市附近的一间空屋子里睡觉,警察突然袭击,将他抓了个正着。恩里克回忆说,他们把他洗劫一空,然后将他交给了移民局,移民局又一次将他押上巴士遣送回危地马拉。

第四次:走了一天,行进了12英里后,警察抓住了他,当时他正在墨西哥塔帕丘拉火车站附近墓地里的一个陵墓顶上睡觉。移民局将他遣送回危地马拉。

第五次:恩里克在墨西哥城北部的克雷塔罗州沿着铁轨前行时被移民局抓住。这次偷渡之旅他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行进了838英里。他的脸还被一大群蜜蜂蜇了。移民局用船将他运送回危地马拉,这是第五次了。

第六次:他几乎要成功了。这次他用了五天多的时间,跨越了1564英里,抵达格兰德河,其实都已经看到美国了。他独自一人在某条铁轨旁吃东西时被移民局执法人员抓住。他们把他移送到墨西哥城科拉尔拘留中心。次日,他们花了14个小时,用巴士将他一路运送回危地马拉。那里的山顶上竖着一个指示牌,上面用大写字母写着“欢迎来到危地马拉”。

就仿佛他从未离开过似的。

一些移民坐在巴士上,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忍受了,便垂头丧气地瘫在座位上,泪眼婆娑,虚弱无力,有时还身无分文。粉碎他们意志的通常都是一些悲惨的经历:殴打、强奸,或是从火车上跌落。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抵达美国。还有一些人被扭送上巴士好多次了,但他们发誓无论如何都要继续尝试。他们从先前的一次次尝试中汲取经验,密谋着再次尝试偷渡时要如何如何。当恩里克第六次被遣送回危地马拉时,他精疲力竭到想要放弃,但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他是在第七次尝试中身受重伤(编注:遭到黑帮的暴打和抢劫)的,这使他在到达拉斯阿诺纳斯城时一贫如洗。

1. sewage [?su??d?] n. 污水;废水

2. ditch [d?t?] n. (道路、田地等边上的)沟,水沟

3. car [kɑ?(r)] n. <美> (火车的)车厢

4. swell [swel] vi. 肿胀;肿大

5. trough [tr?f] n. 饲料槽;饮水槽

6. frothy [?fr?θi] adj. 起泡沫的;多泡沫的。froth [fr?θ] n. 泡沫

7. spit [sp?t] n. 唾液,唾沫

8. algae [??ld?i?] n. 水藻;海藻

9. stagnant [?st?ɡn?nt] adj. (水因不流动而)发臭的

10. parched [pɑ?t?t] adj. (嘴、喉咙或嘴唇)干燥的

11. freight [fre?t] n. 货运(与express相比较速度较慢且运费较低)

12. hop [h?p] vt. 跳上(汽车、火车等);偷偷地搭乘

13. Guatemala: 危地马拉共和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的南部,向北与墨西哥相接,向东南邻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恩里克试图从这里偷渡到墨西哥,但多次被遣返至此。

14. treacherous [?tret??r?s] adj. 危险的;变化莫测的

15. Bus of Tears: 伤心巴士。被遣返回国的移民大多是怀着悲伤和失望的心情,所以他们将自己乘坐的巴士叫做Bus of Tears。

16. turn over: 把……交给;把……移交

17. mausoleum [?m??s??li??m] n. 陵墓

18. depot [?dep??] n. <美>火车站;公共汽车站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9月出现在各国媒体上的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一个穿着红T恤、蓝短裤和黑鞋子的小男孩脸朝下,一动不动地趴在冰冷的海滩上。这个年仅三岁的小男孩在与家人从叙利亚逃往欧洲的途中不幸遭遇翻船事故,他与母亲、哥哥三人葬身大海,唯有他的父亲幸免于难。在当今世界的许多角落,诸如此类的悲伤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无数来自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其中不乏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为了躲避战争、贫穷、犯罪、恐怖袭击而背井离乡,踏上惊险丛生的偷渡之路,前往他们梦想中的“天堂”——北美、欧洲等地。《被天堂遗忘的孩子》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只是地点从西亚的叙利亚变为中美洲的洪都拉斯,搭乘的交通工具也由轮船变为火车,而主人公则从三岁小男孩变为17岁少年恩里克。

时间回溯到1989年1月的一天早晨,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洛德丝忍痛离开了她那两个年幼的孩子——七岁的女儿贝尔姬(Belky)和五岁的儿子恩里克。洛德丝怀着赚更多钱的愿望只身前往美国,希望能让两个孩子吃饱穿暖、安心上学。她没想到的是,在美国讨生活并非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做过保姆、清洁工、加油站收银员甚至酒吧促销女郎,却始终捉襟见肘;为了每月给家里寄钱,她不得不省吃俭用,没日没夜地工作。她更未想到的是,自打离开她就再也没能回去,与家人仅有的联系就是每年少得可怜的几通电话。

贝尔姬和恩里克就在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逐日积聚的失望中长大了。被祖母抚养长大的恩里克变成了一个愤怒而迷茫的叛逆少年,他不再去教堂,中断了学业,还染上了毒瘾,给家人和自己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年满17岁后,恩里克决定去美国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这是他酝酿了好几年的想法,也是他眼中唯一的出路。2000年3月,恩里克话别年轻的女友,转身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旅途。他将像每年从中美洲和墨西哥前往美国的近五万名孩子一样,搭乘货运列车北上,置身形形色色的险境当中:在火车行进中跳上跳下,随时可能摔断四肢,甚至当场毙命;要躲避车顶上黑帮的劫掠、铁路沿线强盗的欺凌以及墨西哥警察的追捕;即使历经艰险到达美墨边境,也极有可能落在移民局手中,再次被遣返回国……

nlc202309080917

这注定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在最终成功到达边境前,恩里克有过七次失败的尝试。节选片段讲述的正是这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尝试,经历风餐露宿、东躲西藏、被抢劫掠夺,却仍然逃不出被移民局和警察抓捕的命运,最终一次次被无情地遣返。在第七次尝试中,恩里克被三个黑帮成员暴打一顿并洗劫一空,险些丧命,连他印在腰带上的母亲的电话号码也随之丢失。即便如此,恩里克偷渡的决心也并未动摇,对母亲的思念、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再次启程,而这一次他没有被遣返。旅程的艰险可想而知:大多数时间里他乘坐“死亡列车”向前,在车顶上忍受高温的炙烤和凌晨时分排山倒海而来的困意;在“换乘”的间隙里小心躲避训练有素的巡警和猎狗,夜晚甚至只能藏身于墓地当中,等待下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在难以穿越的边境地区滞留时,他做着最低等的工作,吃着最廉价的食物,只为攒钱买一张电话卡,好联系洪都拉斯的亲人,询问母亲的电话号码……在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新拉雷多,恩里克终于联系上了母亲洛德丝。在母亲支付了高额费用之后,恩里克跟随一名偷渡客穿越格兰德河,踏上了美国的土地。122天的风餐露宿,1200多英里的艰难跋涉,恩里克最终与洛德丝重逢,而距离上次一别,已近12年。

在贫困、毒品和街头暴力肆虐的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洛德丝和恩里克的故事司空见惯,数以万计的未成年人追随父母的脚步,纷纷踏上经墨西哥非法越境美国之路。有人将其称为“21世纪的奥德赛”,但与《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极具英雄主义的征途不同,这群少年的经历充满着与他们年纪不符的沉重,以及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他们中大多数人奔赴美国只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团聚,甚至只是为了问问对方是否还爱着自己。他们忍受着幼时与父母分离的苦痛,然而他们不知道,比分离更难的是相聚。相聚之难,不仅是漫长旅途所经历的艰险和磨难,还有团聚之后横亘于亲人之间的那种令人心酸而又无可奈何的疏离感、无力感与彼此伤害。洛德丝和恩里克母子俩一样没有摆脱这个魔咒:太久的分离让恩里克对母亲满心抱怨,似乎要用种种出格的行径惩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缺席的母亲;而洛德丝对眼前这个不再乖巧的儿子也充满了失望,不断怀疑自己多年的牺牲究竟是否值得。

在书的结尾,经过长达数年的相处和磨合,母子两人终于可以和平相处,恩里克也成功将洪都拉斯的女友接到自己身边。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一家团聚的快乐生活,恩里克却因一次意外被美国移民局拘留。他会被驱逐出美国吗?他会再次经历与家人的分离吗?恩里克的故事扣人心弦,也令人唏嘘:当所有人都谈论着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国梦”时,他的“美国梦”不过是最简单的与家人相聚。面对这样微不足道的愿望,我们或许会坐立不安,或许会心存敬畏。当我们为人类社会所取得的那一丁点进步而沾沾自喜时,也许我们更应该像本书作者一样,聚焦于某一群体所承受的苦难以及所祈求的救赎。为了让恩里克以及无数像他一样的孩子的“美国梦”不再是连连噩梦,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赏 析

美丽英文·名家经典

Beautiful English

19. detention [d??ten?n] n. 拘留;扣押;监禁

20. block letters: 方体大写字母

21. bienvenidos: 该词是西班牙语,意为“欢迎;欢迎光临”。

22. slump [sl?mp] vi. 垂头弯腰地坐

23. exhaustion [?ɡ?z??st??n] n. 精疲力竭;疲惫

24. destitute [?dest?tju?t] adj. 贫困的;赤贫的

篇10:秋为话题的现代诗歌:被遗忘的秋

每一次温柔之后

都带着冷风刺入心房

偶尔的阳光普照

或许是祭奠夏日的残情

四季轮回虽是宇宙定律

却也有顾暇不及的时候

钱塘的潮水一如既往地涌动

打湿了岸边的人们

却把秋天深深地遗忘

再次想起也许是又一个春暖花开

墙角那不起眼的爬山虎

似乎还在留恋着什么

也许,只为秋天赐予的火红外衣

一场抢了点的大雪

给大地穿上了银装

把它火红的外衣和被遗忘的秋

一起丢进了寒风中

被遗忘的不止是秋

还有那本泛黄的诗集

和去年秋天夹进去的枫叶

若不是眷恋夕阳中的新娘

有谁会重新拾起?

10月20日

作者:李忠

篇11:逐渐被后人被遗忘的美好***俗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 燃爆竹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这个还好,不过很多人已经不喜欢放鞭炮了。

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明 斗百草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宋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唐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清 走百病 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元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清 请紫姑神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资料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周(郑国)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宋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宋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清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清 猜灯谜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唐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明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篇12:被遗忘的季节

恰似仙女遗落人间的胭脂粉,满地堆积的落叶不断的盘旋,抓住一片,轻

轻一舔,残叶附有的胭脂味是否如初,是否拾起了那早已遗忘的季节,回味依旧?

——题记

彩蝶飞了,踏着祥云,伴着和风,轻轻的走了。不经意,美好的季节飘走,想念的季节零落。遗忘的季节,俯身、拾起、永存这残余的记忆。

秋风萧瑟,枯叶飞舞,微凉的风不住的刮着。曾有的记忆似乎已如枯叶般的早早凋零。无奈,唯有踏着他们仅存的微浅痕迹,才能重新追寻那遗失的美好。遗忘的季节里,装载着青春的点滴,酸甜苦辣、喜乐泪忧一切都已成为永恒的曾经。

遗忘了那季节,丢失了记忆。于是我开始重新寻觅,企图修建记忆的堡垒。

寻觅点点滴滴,寻觅丝丝缕缕,开始重新编织记忆的彩绸。层层缠绵,紧

紧裹住,束缚着手脚,我无法动弹。终究遗忘太久了,断断续续的线我已无力再将其重新规整。于是,我慌了,当遗忘了过去时,当脑袋里总有一片空白时,仿若丢了刺得刺猬,只能无助的四处窜逃。

被遗忘的季节里,轻轻拾起地上的落叶,对着有阳光的地方照射,透过树

叶,你是否看到了过去的什么?树叶如故的四处飘飞,不停的向上盘旋着。离开了根,家归何方呢?只能飞呀飞!何时,累了,再落地,于是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如此的往往复复,永不休。但遗忘的记忆是否也如这落叶般虽离开了根,但也能找到另一个栖息地。每一个和风拂面的季节;每一个艳阳高照的季节;每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每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装载着过去的印痕。然而,一切都已随时间之风飘散到了不知名的远方。庆幸的是,风拂过后,我依旧能闻到过去的芳香,那是他仅存的气息。毕竟太久了,气息那般微弱!

遗忘了那季节,沿着微微的气息,重新寻觅,企图将“ 遗失”拾起。

遗失了太多的美好,人生的拼图已不再完整。少了一块,完美将瞬间被击

碎。这是一件多么凄凉且残忍的事。也许企图重建记忆、寻找过去是一件贪婪的事。但,我仍旧诚心的对着星星说愿望,一闪一闪的星星啊!你的眨眼我是否可理解为一个永恒的允诺?

被遗忘的季节,伴着遗忘的记忆。尽管贪心的我企图拾起,企图扒开丛生的灌木寻觅,但完美终究不是人生的形容词,终究要缺一份美好,多一份空白,无奈!只能慢慢回味残留的丝丝缕缕。

高二(3)班

篇13:解读被遗忘的真实课程情境

一、被遗忘的社会情境

案例:有趣的标志 (大班综合活动)

教师为了让大班幼儿了解标志的用途, 布置幼儿与家长一起上街找一找标志并收集各种标志的照片、图片。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标志的颜色进行分类。

教学基本过程:

(一) 听故事, 初步感知不同颜色、形状的标志。

1.故事:小兔子去公园。引起幼儿对标志的兴趣。

2.猜想故事中小兔子遇到的标志, 提问:小兔子回到家说了一句什么话?他在去公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帮助了他?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标志)

3.感知标志颜色、形状的不同, 提问:这些标志的外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二) 给标志照片进行分类, 了解标志的用途。

1.幼儿在自己收集的标志照片中找到并介绍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标志。

2.幼儿将自己找到的标志与小兔子看到的标志对应摆放, 进行分类。

3.分别观察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的标志, 了解不同颜色标志的不同含义:红色———禁令标志, 黄色———警示标志, 蓝色、绿色———提示、指示标志。

(三) 欣赏幼儿所画的标志, 并进行分类。

1.幼儿欣赏班级小朋友所画的标志, 从中找出颜色标志。

2.幼儿给标志进行分类。

3.观察幼儿分类的标志, 进行纠错。

(四) 经验拓展。

1.教师提问:除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标志, 还有什么颜色的标志?

2.引导幼儿继续寻找各种标志, 并了解标志在各方面的广泛用途。

在该教学活动中, 有三个关键词:“标志”、“颜色”与“分类”。教师为了将标志中蕴含的知识点教给幼儿, 选择了标志的颜色特征来组织标志的分类, 按颜色将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示标志”、“指示标志”。这里, 教师忘记了标志与人之间的意义, 尤其是标志与幼儿之间的意义, 抛却了“意义”, 自然就抛却了应有的情境。其实, 在家长和幼儿上街收集标志照片时就有了很多很丰富的故事, 如果教师将那些发生在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有关标志的故事“带”进课程中来, 将幼儿园外的情境融入课程活动中, 那么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就不仅仅局限于颜色这一维度, 而是带着情感、带着困惑、带着好奇在解读每一张标志照片, 并且, 幼儿自己的社会“理论”很可能就由此而产生。

由此看来, 这个教学活动的失败之处在于它将幼儿与家长收集标志照片的情境遗忘了, 如果教师让儿童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上街认识标志、拍标志照片的故事, 那么我们一定会发现发生在标志世界中的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更会发现儿童对那些事情的理解与我们的理解是多么的不同。如果教师允许幼儿将街上的情境带进课程中, 那么, 课程就多了一些故事, 多了一些“文本”, 不同的“文本”之间可以展开对话, 使得不同的标志和不同的情境得到更多人的解读。正是在对话的情境中, 标志的“意义”被澄清, 儿童与标志世界之间的关系得到澄明, 这才是“标志”进入课程的价值所在。

二、被遗忘的自然情境

有些幼儿园热衷于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 却忘记了真实的自然情境。有些教师认为制作了幻灯片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 唯恐落后。然而, 爱默生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忧患:“文明人造出了马车, 却丧失了对双足的利用。”[1]比如, 有些老师将小草发芽的过程制作成幻灯片, 虽然小草发芽的过程在儿童惊讶的眼神中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然而, 那份“惊讶”却是短暂的, “惊讶”之后是茫然或者是失落, 因为多媒体将大自然中活生生的小草和幼儿分离了, 并将小草生命中的阳光、雨露、泥土甚至蚯蚓都一一遗忘了, 小草的发芽离不开大地的滋养、阳光的照耀、春风的吹拂……小草总是藉着大地的芳香和天空的明朗而成长。然而, 多媒体却“编造”了一个虚假的情境, 使得幼儿在一个世界, 小草在另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却无法融合, 幼儿无法进入小草的世界, 因为儿童摸不着小草纤细的身躯, 闻不到小草那带着泥土的芬芳, 除了看到孤零零的几根小草发芽的过程, 再也没办法发现小草生长环境中的“朋友”与“天敌”。幼儿与小草本该处于同一个世界, 他们渴望与小草亲密接触, 甚至把小草看做是自己的朋友, 希望每天去看看它, 给它浇浇水, 陪它说说话, 爱着它, 亲着它, 看着小草一天天成长的历程和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 幼儿理解了什么是生命和生命的成长。可是, 为什么我们的课程就不能为这样真实的故事而敞开自然之路呢?

幼儿本是自然之子, 回归自然, 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他们的自由与灵性便会飞翔。让幼儿充盈跳跃的生命触及自然的秘密与美丽, 在奔跑与嬉戏中、在惊异与稚语中、在探索与创作中, 真实的情境连同幼儿自己的秘密便会一同被发现, 他们满心欢乐, 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让世界也为之感动着。这样的美丽时刻总在幼儿的世界中被发现:“一天, 不到3岁的笑笑在光洁的地板上来回蹦蹦跳跳, 光洁的地板砖上印出了周围大树的倒影, 跳得正欢的笑笑突然停下来, 指着树的倒影惊奇地说:‘咦!它也跳, 它也跳……’在惊奇与欢乐之中, 笑笑跳得更欢了……”在自然的情境中, 幼儿向世界敞开, 世界向幼儿敞开, 幼儿在跳跃, 世界也在跳跃, 在跳跃中, 幼儿发现了世界, 世界也发现了幼儿。因此, 纪伯伦告诫我们:“不要忘了, 大地喜欢抚摸你的赤足, 风也渴望与你的发丝嬉戏。”[2]

课程情境一旦脱离了幼儿的真实生活, 那么课程就不能引导幼儿走向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真实的, 即使是幼儿的象征游戏, 对于他们来说, 也是真实的。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呈现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因此, 只有“真实性”的情境能够提供真实性的教育, 情境的面目欺骗不了幼儿内心对自我探究的冲动, 他们会根据心灵的爱好来对情境做出融入或拒绝的反应。佐藤学认为, “探究‘真实性’的教育实践在构筑‘自我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具体化。‘自我探究’的需求是人类存在的需求, 是支撑学习活动的根源性需求。可以说, 只有当师生以‘自我探究’之需求为基础、生存于自己的世界, 发现自己的‘内心声音’并且忠实于这种‘内心声音’而生存, 学习从自己的‘内心声音’里寻求生活方式的妥当性时, 才会有‘真实’的学习。所谓‘真实’的学习, 无非是探索自身应有生活方式的伦理性学习。”[3]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在人中, 人在课程中。”[4]

三、真实的课程情境的基本特点

界定真实情境的关键术语是“体验”。即情境不仅具有客观属性, 更重要的是应该也必须包括幼儿所体验到的特点, 仅仅根据客观物理环境和事件, 几乎不可能真正认识情境, 不能真正认识情境怎样作用于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情境不能仅仅是现实的物理环境, 情境本身就带有解释学和现象学的意味, 它会随着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只有与人的意义相关的环境和事件才能够获得情境资格。这里, “体验”将幼儿的认知与情感都带入了课程情境之中, 情感与认知本是一致的, “在某一情境中, 当我们感到高兴时, 我们既表现出情感上与身体上的舒适, 也表现出智力上的满足与平衡。”[5]由此, 我们可以引伸出真实的课程情境的几个基本特点:

真实的课程情境与幼儿的生活 (包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是一致的, 它能够让幼儿既感到其熟悉性, 又感到其新奇性, 它能够激起幼儿的情感表达, 从而让幼儿的生活故事能够在其中逐步酿成。

真实的课程情境具有问题性, 所谓“问题性”, 就在于情境让幼儿明白活动的目的与方向, 是问题 (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幼儿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情境中蕴含着的问题) 唤起了经验的动力, 是问题开启了对话与理解。没有问题的课程情境是没有方向, 没有目的的, 因而这样的课程也是缺少知性的。

真实的课程情境具有时间性, 所谓“时间性”, 就在于每一个情境之间是有连续性的, 情境以自己的逻辑来组织时间, 而不是时间带动情境前进。

真实的课程情境具有丰富性, 尽管情境中的人和物并不是很多, 但是, 现有的人和物却包含着那些暂时并不在情境中的东西, 即那些不在情境中现身的东西却始终在场。海德格尔在《物》一文中以“壶”为例, 在论及壶之壶性在倾注之赠品中成其本质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情境的丰富性:“在赠品之水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 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浑然蛰伏。这大地又承受着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 天空与大地联姻。”[6]情境的丰富性并不在于情境中一定要有很多花哨的材料, 情境的丰富性在于教师有没有意识到和充分利用与该情境有关的“天空”与“大地”, 即在“水”的情境中有没有想到“泉”、“岩石”、“雨露”, 等等。也就是说, 情境的丰富性意味着联系性和相互蕴含性。

参考文献

[1]吉欧·波尔泰编, 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3:308

[2][英]纪伯伦著, 张琰译.先知[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54

[3][日]佐藤学著, 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0

[4]张楚廷, 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课程来支撑[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3) .

[5]Jame A.Beane, Affect in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90, 4.

篇14:被遗忘的诗歌史

在这种状况下,胡迎建先生穷十年之力撰成《民国旧体诗史稿》,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清晰勾勒了这一时期旧体诗发展高峰—低谷—复兴的曲折历程,告诉世人中国传统诗歌不仅并未因“五四”文学革命而消亡,而且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反映了现代以来人们的民主意识的觉醒与现代精神的张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对理性与真理的探索,反映了民族的苦难与伟大的斗争精神。它使我们有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原来现代文学史上除了拥有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的新体诗歌,还有如此丰富的旧体诗歌;在旧体诗人群中,除了毛泽东、鲁迅等因个人政治、文化声望而闻名的诗人外,还有陈三立、柳亚子、陈独秀、吴芳吉、王礼锡、马一孚等众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杰出诗人。在这里,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

其实,新文学作家早已承认,“诗并无新旧之分,只有中外可辨。我们所谓新诗就是外国式的诗”(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著者的结论是,“新、旧体诗实际是外来的与民族固有的两种诗形式的蜕变”。那么,为什么外来的诗歌形式取代了民族的诗歌形式成为文学的正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外来的诗歌形式,真的能够取代民族的诗歌形式成为文学的正宗吗?

令人迷惑的是,旧体诗歌文学地位的丧失,新诗合法性的最终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两位旧体诗人。一位是新文学的创始人鲁迅。他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致杨霁云的信中写道:“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另一位是新中国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杰出的旧体诗人毛泽东,他在给《诗刊》的首任主编臧克家写的《关于诗的一封信》中表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诗刊》创刊号,一九五七年)由于鲁迅、毛泽东在当时政治、文化上的领袖地位,“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和“旧体诗束缚思想不宜提倡”这样原本是一己之见的观点被视为官方的、历史的定论,成为不易之论。这等于宣判了旧体诗的死刑,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现在,我们重新审视上述观点,现代旧体诗人已经用他们的杰出创作给出了答案。一个崭新的时代,需要用诗歌表达新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因此诗歌的历史永远不会终结。现代旧体诗固然没有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和杰出作品,但其艺术价值是不容抹杀的。在我看来,现代旧体诗的艺术成就仅次于唐、宋,而高于元、明,大体与清诗持平,至少它的价值应当得到充分肯定。

至于旧体诗“束缚思想”的观点,其实质是认为旧体诗难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难以表达现代思想与情感。胡适曾说:“五七言八句的律诗绝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情感。”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不是的。从近代以来,旧体诗歌就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发展。梁启超等人提倡的“诗界革命”虽因种种原因失败了,但旧体诗现代化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读一读他们的作品就知道,陈独秀、吴芳吉、王礼锡、郁达夫、陈寅恪等诗人笔下表达的已完全是现代的思想与情感。甚至比这些人更早一些的被许多人视为“遗老遗少”的同光体诗歌,在诗境的创造方面也达到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可以说现代人的自由与解放、民族国家观念、惨烈残酷的世界大战、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这些现代思想题材已与旧体诗完全融合在一起,部分作品甚至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但是它们又完全是中国式的。

当然,旧体诗的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直到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诗歌语言、用韵、新意境的创造等等。但现代以来众多诗家孜孜以求,毕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即使在经历了“文革”十年那样极端疯狂的文化摧残后,旧体诗仍然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新诗因远离诗性,而日益被真正的诗人和诗歌读者抛弃的今天,旧体诗仍然拥有众多创作群体。因此尽管诗歌已不是现代人日常阅读的中心,但它的未来仍然是值得期许的。

或许由于作者写作体例的限制,《民国旧体诗史稿》主要以流派、党派,或者以地域划分诗歌群体,对众多诗人的旧体诗做条分缕析的论述。而对旧体诗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成就及应当吸取的教训等方面,虽时有切中肯綮的分析,但仍有所不足。同时,将研究视野仅及于民国三十八年,未免令人觉得尚不足以窥见百年来旧体诗歌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还缺乏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

上一篇:理发优秀作文下一篇:地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