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2024-05-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共6篇)

篇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39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已经2006年7月11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条 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法律

援助工作的专门机构。

本办法所称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者安排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援助工作的监督管理。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公民依法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四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法律援助提供组织保证,并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予以协助。第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法律援助事业提供捐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

优惠。

第七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三)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请求维护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请求享受工伤待遇的;

(八)请求维护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九)请求维护因家庭暴力导致家庭婚姻纠纷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

(十一)与公民基本生存条件密切相关且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确需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济困难:

(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五保户、贫困户以及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接受生活救济的;

(三)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证明其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

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应当载明申请人家庭人口、劳动能力、就业状况、家庭财产、家庭月(年)人均纯收入和来源、生活变故及社区居委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对其经济困难是否认可等详细情况。

第九条 法律援助主要采取下列形式:

(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

(二)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

(三)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代理;

(四)行政复议、仲裁;

(五)办理公证证明、司法鉴定;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十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二)经济困难的证明;

(三)与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第十一条 公民就本办法第七条第(一)、(二)、(三)、(四)、(五)、(六)项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提出申请;就第(七)、(八)、(九)、(十)、(十一)项所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向有关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刑事诉讼中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和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刑事诉讼中符合《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情形的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说明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近亲属;

(二)与申请的事项有利害关系。

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的回避,由本人或者申请人提出,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法律援助机构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门决定。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为符合减、免相关费用规定的受援人,向有关机关申请减、免相关费用。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拖延或者终止办理所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第十七条 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受援人有权了解案件办理情况;有证据证明法律援助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受援人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受援人有义务如实陈述与法律援助案件有关的事实和相关情况,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协助法律援助人员调查案件事实。受援人经济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法律援助人员或者法律援助机构。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支付标准,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法律援助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新疆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06年07月2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9月01日(地方法规)

篇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督导主要内容:

(一)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实施监督、指导;

(二)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以下统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监督、指导;

(三)对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开展评估、监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并将教育督导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督导职能,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教育督导工作,审议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教育督导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本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承担。

第五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主要职责:

(一)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规划布局和协调发展,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

(二)对法治教育、双语教育、德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重大教育政策项目进行督导;

(三)对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督导;

(四)对招生、学籍的管理,学校的安全与卫生制度建设和执行,校舍的安全情况,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的配备和使用等教育条件的保障,教育投入的管理和使用等进行督导;

(五)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估、监测;

(六)对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对督学进行培训、考核,组织开展教育督导科学研究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自治区实行督学制度。督学分为专职督学、兼职督学和特约督导员。

专职督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行政机关人事管理权限任免;兼职督学由教育督导委员会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从在职和退休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中遴选、聘任;特约督导员由教育督导委员会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遴选、聘任。

兼职督学、特约督导员与专职督学享有同等职权,履行同等职责。

第七条 督学受教育督导委员会的指派实施教育督导。

督学实施教育督导应当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不得隐瞒或者虚构事实;存在需要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

第八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当制定督学培训计划,采取专题讲座、工作研讨、学访交流等形式对督学进行定期培训;支持督学开展督导科学研究,提高督学专业能力。

第九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对督学履行职责的情况实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督学,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称职的督学,予以续聘。对考核不合格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取消任命或者由教育督导委员会予以解聘。

第十条

实施教育督导可以采取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等形式。

第十一条 实施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应当成立督导小组,制定督导工作方案,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通知被督导单位。实施综合督导,应当提前60日向被督导单位发出书面督导通知。实施专项督导,应当提前15日向被督导单位发出书面督导通知;

(二)被督导单位按照督导工作方案进行自查自评,并在规定日期内报送自评报告;

(三)对被督导单位进行现场考察;考察结束,专项督导应当在5日内形成初步督导意见,综合督导应当在15日内形成初步督导意见;

(四)被督导单位对督导小组反馈的初步督导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初步督导意见之日起15日内提交书面申辩意见;

(五)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当根据督导小组的初步督导意见,综合分析被督导单位的申辩意见,于初步督导意见提出之日起60日内,向被督导单位发出督导意见书,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和建议;

(六)被督导单位根据督导意见书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教育督导委员会;

(七)教育督导委员会对被督导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八)教育督导委员会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督导报告,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备案。

第十二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当通过政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布督导报告。

督导报告应当作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人

民政府,应当每5年至少实施一次专项督导或者综合督导;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每3至5年实施一次综合督导,并就教育普遍性问题和教育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导。

第十四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布局设立督学责任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督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督学的姓名、联系方式和督导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

督学实施经常性督导可以事先不通知被督导学校,随机实施,每学期不得少于2次。

第十五条 教育督导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听取被督导单位的情况汇报;

(二)查阅有关文件、档案、资料;

(三)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和进行其他现场调查;

(四)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

(五)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督学在督导中发现违法违规办学、侵犯师生合法权益,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和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等情况,应当及时督促学校和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加强内部督导工作,制定督导制度和工作计划,对素质教育、课程实施、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重点督导。

第十七条 教育督导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和监测工具,组织专业评估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工作。

第十八条 教育督导活动不得影响被督导单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属于教育督导委员会检查评估的事项,其他部门不得重复检查评估。

违反前款规定的,被督导单位有权拒绝。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篇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1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中与畜产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条款

1.1适用范围

《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以下称食用农产品) 的质量安全管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 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 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此规定对《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了衔接, 明确了《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除了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外, 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仍应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1.2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 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进行抽样检验。抽样检验购买样品所需费用和检验费等, 由同级财政列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 接受咨询、投诉、举报;对接到的咨询、投诉、举报,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答复、核实、处理, 并对咨询、投诉、举报和答复、核实、处理的情况予以记录、保存”。

1.3部门沟通配合

《食品安全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依法行使职权, 承担责任”。部门沟通配合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

1.3.1信息通报《食品安全法》第十二条“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 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 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三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1.3.2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法》第十五条“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 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1.3.3来自境外食品安全风险的处置《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四条“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 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 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3.4共同做好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 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 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 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2正确理解《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衔接

《食品安全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衔接具有整体性和多面性。

2.1监管理念

《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 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 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 畜牧兽医部门要按照这一监管理念的要求, 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依法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认真做好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引导生产经营者形成重质量、重信誉、重自律的意识,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促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形成。

2.2适用范围

《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了“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以下称食用农产品) 的质量安全管理,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 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 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通过这一衔接,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调整范畴进行了结合, 使食品安全得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督管理, 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完整体系, 《食品安全法》的一般性管理原则也适用于食用农产品的监管, 贯彻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就是从源头上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2.3强化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食品安全法》第五条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还明确了“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4监管体制的理顺《

《食品安全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 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依法行使职权, 承担责任”, 因此, 《食品安全法》在分段管理、无缝隙衔接、各部门各司其职及依法承担责任方面, 做了非常重要的规定。同时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 还规定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3切实做好食用农产品监管工作

国家卫生部、农业部等七部局《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 自2009年6月1日起,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 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3.1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相一致。

3.1.1农产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义务

3.1.1.1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合理使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严格执行兽药安全使用和休药期的规定,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和其他禁用化合物, 防止危及畜产品质量安全。

3.1.1.2依法建立畜产品生产记录。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畜产品生产记录, 如实记载使用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有关情况、动物疫病的发生和防治等情况。

3.1.1.3对本单位生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 经检测不符合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不得销售。

3.1.2违反上述规定的, 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3.1.2.1对未按照国家有关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的、未建立用药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真实的, 或者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的, 或者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的, 依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二条“责令其立即改正, 并对饲喂了违禁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1.2.2对销售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的, 或者销售含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产品用于食品消费的, 依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责令其对含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1.2.3对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 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 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3.2履行法定职责, 全面做好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 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 畜产品安全监管应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3.2.1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包括各级政府及其农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检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3.2.2依法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3.2.2.1县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监督抽查结果由省级以上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予以公告, 以保证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知情权。

3.2.2.2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具有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检测机构承担, 并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费用。被抽查人对监督抽查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申请复检。

3.2.2.3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 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 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 有权查封、扣押。

3.2.2.4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 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对责任者依法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3积极做好部门间协调配合

篇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动全区继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央驻宁单位、集体、乡镇、民营及其它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含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下同)适用于本细则。

第三条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进行补充、更新、拓展和提高,促使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追踪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条专业技术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并要履行《条例》所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组织管理及职责

第六条自治区各级人事行政部门是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继续教育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依靠行业主管部门、依托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

第七条自治区人事厅负责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制度: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进行《条例》的执法检查,协调、指导、检查、评估各地、行业、部门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全区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先进表彰等活动,负责自治区高级研修班、进修班的组织管理;负责自治区级继续教育基地资格审查认定和跟踪管理;筹措建立自治区继续教育基金;负责审定、编写全区继续教育公共科目教材;負责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

第八条市级人事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综合管理。根据自治区继续教育规划制定本地区的继续教育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宣传和实施继续教育法规、政策、制度等,配合当地人大常委会开展《条例》的执法检查;协调、指导、检查本辖区的继续教育工作;审查认定本辖区继续教育基地资格并指导其开展工作,按《条例》的规定,加强对集体、乡镇、民营等多种经济成份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积极开展宣传、咨询活动。

第九条县级人事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继续教育的法规、政策、制度等,根据上级部门的规划制订本地区继续教育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督促、检查本辖区内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条自治区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本系统继续教育工作。根据自治区继续教育规划和有关法规、政策、制度及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能力建设、队伍建设要求,负责制定本系统、本行业继续教育的规划、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各地对口部门和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审定编写本行业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大纲和教材等。

第十一条各企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条例》及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统一安排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并做好继续教育政策及有关规定的宣传解释工作,保障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力,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对本单位的继续教育进行组织管理和考核登记,并配备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自治区直属企业、中央驻宁单位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或由自治区人事厅委托当地人事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办理人事代理的单位和个人的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考核、登记等管理工作由人事代理部门负责。

第十三条自治区继续教育协会在自治区人事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各级继续教育协会要加大继续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广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业学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横向联合;收集继续教育信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接受政府委托,对继续教育的管理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建议并进行咨询。

第十四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做好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同时,要面向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鼓励社会团体、学术组织在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融通信息、提供咨询,促进横向联合、开展省市间国际间交流。

第十五条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区直属部门的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组织实施;专业科目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章内容,形式和时间

第十六条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要根据专业、岗位和科研、生产、管理任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实际状况,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新信息(以下简称六新),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具体形式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和对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举办补充型、拓展型和提高型的培训班、学术讲座、进修班或研讨会;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出国进修;参加相近专业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或第二学历教育及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

第十八条继续教育的时间每人每年脱产学习累计不得少于12天(按72学时计)。对参加高于本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要求的学历或第二学历的学习,取得毕业或结业证书的,按完成一个周期的学时计算(取得单科结业证视具体情况审定);自学在登记学时时最多不超过每年所要求完成脱产学习时间的1/3,继续教育要以业务学习为主,在一个周期内业务学习不得低于2/3学时。其它类别的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参照上述标准确认。

第十九条自学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考核地进行。单位制定自学计划和实施意见,报主管部门审定同意后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单位安排进行自学,经考核后按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行登记。

第四章培训机构

第二十条继续教育基地实行资格认定制。区直继续教育基地由自治区人事厅审批、公布,各市继续教育基地由本市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公布,大型企业可自行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并报当地人事行政部门备案,经审批建立的继续教育基地由审批机关颁发继续教育基地资格证书;继续教育基地在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人事行政部门的指导。

第二十一条继续教育基地主要承担本行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接受其他单位、组织委托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各级继续教育基地应按审批、公布的继续教育内容和范围开展培训,并可根据需要建立教学分点,纳入本基地的管理,按

要求提交年度培训计划、工作安排情况和总结。

第二十二条继续教育基地要建立师资库,形成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开展对培训者的培训,并逐步形成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要积极发展电化教学,运用视听设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继续教育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注重发展远程教育,以扩大继续教育受益面。

第二十三条继续教育教材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科目指南选定。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自治区人事厅每一周期内推出一至二门公共科目:对国家没有出台科目指南的行业,各业务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行业的发展方向,按“六新”内容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编制专业课的指南或教材。

第五章经费

第二十四条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将继续教育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继续教育正常开展,重点保证本区域内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在取得同级财政对继续教育经费支持的同时,要利用多种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建立继续教育基金。

第二十六条各企事业单位要保证继续教育所需经费不低于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其费用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进行科研课题的继续教育经费,可依据有关规定直接在成本中列支或在管理经费和项目资金中安排。

第二十七條各级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经费主要靠“以班养班”开展有偿培训的形式筹措。

第六章管理制度

第二十八条继续教育实行证书登记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由自治区人事厅统一印制。证书的发放、登记、使用按《宁夏回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宁人劳(教)字[1998]053号)执行。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完善证书登记制度,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整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证书管理要逐步实现信息化。

第二十九条实行考核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考核完成继续教育的情况及效果,并作为年度考核和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及聘任的重要内容。考试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向发证机关提交由人事部门审验合格的《继续教育考核表》,方可办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对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予以聘任。

第三十条实行评估制度。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对同级业务主管部门、各业务主管部门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宣传教育、规划制定、制度建设、经费落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对评估不合格的部门和单位,提出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改正。各级人事行政部门要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基地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组织领导、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培训效果、经费落实等。对评估不合格的基地责令其限期改正,确不能发挥基地作用的由审批部门取消基地资格。

第三十一条继续教育培训实行备案制度。各级继续教育基地或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交年度培训计划(含临时增加的培训班),作为检查考核的依据,未经资格认定的培训单位举办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须报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建立继续教育统计制度。统计内容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数、时间、内容、形式、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师资等基本情况。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并逐级上报。

第三十三条实行奖惩制度

(一)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人事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中成绩优异的,单位应予表彰和奖励,专业技术人员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或不服从单位学习安排、未履行义务的,所在单位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退还学习费用、停发工资、不予评审或报考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缓聘或解聘专业技术职务等处理。

(二)县级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大继续教育工作人事行政执法力度,对不按《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单位,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视情节处以行政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由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继续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任免机关对直接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四条专业技术人员对侵害其接受继续教育权利而发生争议的,按人事争议仲裁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国家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继续教育参照本细则执行。

第三十六条各市人事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细则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过去人事(人事劳动)厅及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政策与本细则不一致的,按本细则执行。

第三十七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八条本细则由自治区人事厅负责解释。

篇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以及见义勇为的人员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的工勤人员和聘用人员(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职工有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采取措施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危害。

第四条 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区的工伤保险工作。

地(市)、县(市、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各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五条 各级财政、审计、卫生、工商、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会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自治区级统筹。具体办法由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存入银行的利息;

(四)依法应当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确定的费率,以全部职工上月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按月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不得减免。

缴费基数低于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征缴;高于300%的,按300%征缴。

第九条 难以直接按照工资总额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建筑、服务、矿山等企业,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按照项目工程造价、营业面积大小或者总产量的一定比例单独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具体计算办法由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条 工伤保险费率按照国家公布的工伤保险行业类别确定,风险较小的一类行业,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5%,不实行费率浮动;中等风险的二类行业和风险较大的三类行业,初次缴费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和2%,费率每两年浮动一次。

工伤保险费率浮动实行上下浮动两档的原则。在行业基准缴费费率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两档:上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20%,即二类行业为1.2%,三类行业为2.4%;上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150%,即二类行业为1.5%,三类行业为3%;下浮第一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80%,即二类行业为0.8%,三类行业为1.6%;下浮第二档到本行业基准费率的50%,即二类行业为0.5%,三类行业为1%。

第十一条 自治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区二类、三类行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的调整工作。在每两年年末,根据全区二类、三类行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调整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率并于次年起执行。

用人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差、发生工伤和职业病率高,两年内使用工伤保险费超过单位缴费总额25%的,费率上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一档;超过50%的,费率上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二档。用人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好、发生工伤和职业病率低,两年内使用工伤保险费低于单位缴费总额25%的,费率下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一档;未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危害的,费率下浮到行业基准费率的第二档。

第十二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经批准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第十三条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储备金由自治区经办机构统一建立,按全区工伤保险基金当年征缴总额的10%提取,存入自治区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储备金滚存结余超过当年基金应征缴总额的50%时,不再提取。

储备金用于全区突发重大事故或者当期工伤保险基金不足支出时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的使用由经办机构提出,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后使用。储备金不足使用的,由自治区财政垫付。次年提取的储备金首先用于偿还自治区财政垫付资金,直至结清垫付资金为止。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时限和要求,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公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受其他条件限制不能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申请的.,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因确认劳动关系等发生争议影响工伤认定的,应当在申请工伤认定前依法解决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内。

第十五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及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用人单位营业执照或者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申请的,可以不提供);

(三)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

(四)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第十六条 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提供本办法第十五条所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一)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证明或者判决书;

(二)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申请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死亡宣告书;

(三)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相关证明;

(四)属于因战、因公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旧伤复发证明;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行政部门按照规定出具的证明;

(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抢救治疗记录、病历复印件和死亡证明;

(七)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其他相关行政部门按照规定出具的证明。

第十七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补正全部材料后,应当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对事实或提供资料需要调查核实的,在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应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和经办机构。

第十八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要求用人单位提交有关材料逾期未提交的,或者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又不履行举证责任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可以根据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申请人对工伤认定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九条 自治区和各地(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同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职责: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鉴定(即伤残等级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及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

(四)配置辅助器具确认;

(五)旧伤复发及工伤康复期确认;

(六)疾病与工伤关联确认;

(七)工亡职工供养亲属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

(八)职工非因工伤残或者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同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劳动能力鉴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3名或者5名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鉴定意见作出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的鉴定结论。

医疗卫生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应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掌握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知识;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

劳动能力鉴定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由用人单位或者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向所在地(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伤残程度鉴定申请表》;

(二)《工伤认定决定书》;

(三)申请鉴定职工的身份证复印件和近期照片;

(四)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诊疗病历等有关资料;

(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对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不符合鉴定条件的书面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对地(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自治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第二十四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申请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后,其鉴定结论无变化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复查鉴定的,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职工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的,经所在地(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职工鉴定伤残等级后,按《条例》和本办法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停工留薪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的,由用人单位指派专人护理。未派人护理的,经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同意,用人单位可按照自治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护理费。

第二十六条 治疗工伤所需医疗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七条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医疗机构救治,待伤情稳定或者好转后再转入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接受医疗。在异地医疗机构抢救治疗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受伤害之日起15日内向经办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需要进行康复性治疗的,应当由工伤职工、用人单位或者定点医疗(康复)机构提出申请,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同意,可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二十九条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或者康复期间的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具体标准由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应当由本人提出申请,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审核确认,方可安装或者维修、更换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三十一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相关工伤待遇。工伤职工未申请按国家规定办理残疾退休手续的,由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以伤残津贴为基数,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自治区规定的退休或者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时,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停领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对一至四级工伤职工,符合国家规定的因工伤残退休条件和自治区规定的养老保险申领条件的,可以办理退休手续,停领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符合规定的其他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清算或者被注销营业执照的,应当按照全区上年度工伤人员人均工伤费用,为本单位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一次性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用,由经办机构支付工伤待遇。

第三十二条 职工因工致残鉴定为五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或者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并报经办机构确认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并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五级23个月,六级19个月,七级14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5个月。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五级25个月,六级21个月,七级16个月,八级13个月,九级11个月,十级7个月。

工伤职工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工伤保险关系同时终止,工伤保险基金不再支付工伤待遇。

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一次性全额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1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工伤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十三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标准,由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方案,并征求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代表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从缴费之日起其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中断缴纳工伤保险费一个月以上的,中断缴费期间其工伤职工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又重新缴费的,须将中断缴费期间的工伤保险费及滞纳金补齐,其工伤职工从重新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前,应当到所在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如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可按规定进行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未对职工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三年内被确诊为职业病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拒不支付伤情危重职工工伤医疗费,为保障其生命安全,及时得到救治,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提出先行支付医疗费申请,报经办机构审核批准后,符合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项目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的工伤医疗费应当由用人单位偿还。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办法》规定,向用人单位追偿。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自治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自治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特点,制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办法和工伤康复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

第三十八条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取得资格的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包括服务对象、范围、质量、期限及解除协议条件、费用审核结算办法等内容的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工伤保险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名单。

第三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法对工伤保险费的征缴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

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安全生产和安全预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工作实行监督。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公示本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有关工伤保险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举报应当及时调查,按照规定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社会保险法》和《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篇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者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及聘用人员(含农民工,以下统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工伤保险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职工康复,使其能从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的工作。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四)社会捐款;

(五)其他资金。

第七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八条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计算公式: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单位缴费费率。

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难以确定的,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数额=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单位职工人数×单位缴费费率。

第九条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首次确定用人单位缴费费率时,应当根据用人单位依法登记的生产经营范围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跨行业生产经营的,按其最高风险行业所对应的行业内费率档次确定。

第十条 工伤认定费和法律、法规规定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一条 统筹地区按照当月工伤保险基金征收总额的12% 提取储备金。储备金用于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

第三章 工伤认定

第十二条 工伤认定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对工伤认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第十三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和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一)受到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二)因工作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书;

(三)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死亡证明;

(五)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六)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退役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7 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3 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需要跨统筹地区调查核实的,可委托当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

第十六条 依法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用人单位应当在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举证通知书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举证;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必须以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为依据的,不受60 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期限限制,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四章 劳动能力鉴定

第十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下列鉴定或者确认工作:

(一)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

(二)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

(三)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的劳动能力鉴定;

(四)工伤职工其他疾病与其工伤的因果关系的确认;

(五)配置、更换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

(七)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确认;

(八)康复性治疗时间的确认;

(九)其他受委托的劳动能力鉴定或者确认。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

(一)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被鉴定人身份证明;

(三)鉴定供养亲属劳动能力的,提交死亡职工与供养亲属关系证明;

(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证明;

(五)职业病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

(六)相关病历及医学检查结论;

(七)与劳动能力鉴定相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拖欠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二)再次鉴定或者复查鉴定改变原鉴定结论的,由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没有改变原鉴定结论的由申请人承担;

(三)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能力鉴定费标准由自治区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协议医疗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签订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配置的辅助器具应当采用国内市场的普及型产品,所需费用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 定的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职工选择其他型号产品,费用高出普及型部分,由个人支付。

第二十三条 工伤职工的停工留薪期,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有关规定执行。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对停工留薪期有异议的,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确认。

第二十四条 五级至六级伤残职工经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七级至十级伤残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按照下列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一)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以本人工资为计发基数:五级伤残计发18 个月,六级伤残计发16 个月,七级伤残计发14 个月,八级伤残计发12 个月,九级伤残计发10 个月,十级伤残计发8 个月。

(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本人工资为计发基数:五级伤残计发16 个月,六级伤残计发14 个月,七级伤残计发12 个月,八级伤残计发10 个月,九级伤残计发8 个月,十级伤残计发6 个月。

第二十五条 职工因工死亡的,其直系亲属领取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54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应当向经办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因工死亡职工的工伤认定决定书;

(二)供养关系的身份证明文件;

(三)供养亲属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

(四)无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提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五)供养亲属为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六)供养亲属为孤寡老人或者孤儿的,提交民政部门的证明;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经劳动能力复查鉴定,伤残等级发生变化的,从作出复查鉴定结论的次月起,按新的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八条 工伤职工、供养亲属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条件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供养亲属应当在30 日内报告经办机构,经办机构从条件发生变化的次月起调整工伤保险有关待遇。

职工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死亡后重新出现的,应当退还已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领取的职工因工死亡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第二十九条 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本统筹地区上年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步调整,并报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被依法撤销、解散、破产、注销的,工伤保险费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旧伤复发医疗费的费用,按上年度实际支出标准的1.3 倍计算,一次性拨付10 年的费用给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和发放。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按照统筹地区规定应当由原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次性划拨给经办机构,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二)五级至十级伤残职工,由原用人单位按照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三)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按上年度实际支出标准的1.2 倍计算,预留费用至统筹地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未满18 周岁的,预留至年满18 周岁),由原用人单位一次性拨付给经办机构,由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和发放。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工伤职工不转入承继单位的,有关工伤保险费用及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职工在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的,工伤发生单位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单位。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承包方属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其职工发生工伤,承包方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 8 单位;承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的,该组织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发生工伤,发包方为工伤保险责任用人单位。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法定住所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在法定住所地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在参加工伤保险地办理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在生产经营地办理。

第三十五条 中央驻桂单位、自治区直属单位的工伤保险参加自治区本级统筹。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拖欠工伤保险费期间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的职工工伤待遇及处理,按照当时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下一篇:励志书籍:幸福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