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莫忘人生的风景

2024-05-06

生活随笔:莫忘人生的风景(共10篇)

篇1:生活随笔:莫忘人生的风景

生活随笔:莫忘人生的风景

人生路看起来漫长,其实人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人生途程中,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风景都是无限的,而且是美丽多彩的。有的人却往往因生活所役,因家事所牵,沉湎于家庭、婚姻、房子、车子、票子等繁杂的事物中,为生计奔波,为家庭劳作,生活充满了种种压力,感到的人生纯是一种劳作。而有的人既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也不忘欣赏路边的风景,生活过得既充实而又有滋有味,这些人所感到的人生是壮美的,这使我联想到了旅途中的一段经历。

前,我和30多名游客乘大巴行驶在中缅边境的路上,车到了中途抛锚了,这里前不靠村,后不着店,茫茫上百里见不着人,见到的车也很少,况且坏车的那个地方是在一个拐弯处,即使有修车的师傅也不易被发现,车不能行进,司机和乘客纷纷下了车,都在这个人烟稀少的盘山公路上等待,我也在这里焦急地等待。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有的人就围在大巴车的一侧怨声载道:“明明知道长途旅行,不好好检查检查车?”、“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哪有修车的?”骂的司机都有点不耐烦了。而这个时候我也发现,有的人却心平气和,神态自若,并顺着车行进的方向一路漫步,观看着沿途的风景,还不停地指指点点着:“你看,那里的山花多漂亮!”“这是一种XX树。”我感到有点意思,也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还从包里取出相机,不停地拍着风光照片,时间在快意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约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等到了一位专在这条遥远的盘山公路上的修车师傅,很快就修好了车。在坏了车等待这一个小时中,我们观看了沿途的许多风景,收获了许多风景照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好心情,而围在车前等待修车的那些人却装满了一肚子的埋怨。

那件事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经常琢磨反思,我在想,人与人不一样,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看法也不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对待这件事很大度,从这件事中走出来,而关注路边的.风景?为什么有些人始终沉湎于这件事中,出了埋怨就是生气,现在想来,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人生课。

从“中缅路”上升到人生路,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不也是这样吗?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沉湎入此,不是怀疑这,就是埋怨那,怨天尤人,一味地沉浸于此而不能自拔,有些人就是这样始终不能从挫折的泥淖中解脱出来,而有的人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从挫折中走出来,并一路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一路风光无限。

当我们为生活所累,沉重行走的时候,不但在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还忽略了美丽的沿途风光,春花的灿烂,夏雨的迅猛,秋月的寥远,冬雪的晶莹,小溪的叮咚,蟋蟀的弹奏,小鸟的歌唱......这些都与我们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那么,试想,我们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

前几日回老家的时候,一个亲近人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这一辈子从一生下来就是干活的命,整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听了他的话,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我又不便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放慢脚步往周边一看,景色是那么美,人生是多么美好,只是我们匆匆而过,而没顾上欣赏它的美好。当我们工作之余,干活之余,不妨把目光投向周围的一切,观察久了,你也许会发现,工作之外的世界是多么精彩。

人生的路上,我们相遇太多,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难忘的风景。然而,人生的路上,我们也会错过太多,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景物,往往在我们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而错过了,留下几多遗憾,有时是终生遗憾。

人生短暂,精彩无限。不要等待,不要犹豫,要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在匆忙赶路中不要错过沿途的风景。

篇2:生活随笔:莫忘人生的风景

时光是琥珀,琥珀是最美的尸体。——题记

数不清已过了多少个春秋,只记得细看青春年少时曾留下的斑驳光影,才发觉:原来彼年青春我们正好。

我是一条活了上千年的鱼,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其实不然。我见证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见证了岁月的似水如注,见证了时代的变化万千,却独独忘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我是有父母的吧,跟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但我从未见过我的父母,于是我每天游啊游,渴望在鱼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可惜总是事与愿违。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不合群,时常都是独自一鱼,终于我与伙伴们分散了。

就这样,我没有亲情,也失去了友情。

那我有过爱情吗?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是惬意的,不用每天跟着大部队赶路,而且还可以吃饱;游累了就睡,一点儿也不用担心会影响鱼群前进的速度。可即使这样,我还是不开心。直到我遇见了另一个我。我们在深蓝的海底相遇。在那一瞬,我想起了人间的一句话:“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们相伴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决定分开。因为我们都是旅行者,都向往远方,可惜我们梦中的圣地却是南辕北辙。

之后,之后的事我都已经快忘记了,依稀只记得我一直在往前游,游了不知道多少个年头,我还是未到达我梦中的地方。于是我开始怀疑,怀疑年少时的执念不过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象,于是我停了下来。

停下之后我才发现其实这里也挺好的,草类繁茂,水流清澈,我一直寻找的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罢了。就这样,我一直待在了这里,起先周围的小鱼叫我“阿姨”,然后叫我“奶奶”,再后来是“太太”,如今是“祖太太”,我已不记得有几代鱼这样叫我了,周围的世界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我却依旧活得自由自在。

也许是大限将至的缘故吧,最近我总是提不起精神,整天就想睡觉,不少的小鱼轮番守着我。不知怎的,我突然忆起了年少的时光,只可惜“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这样的爱情佳话,我从未感受过。

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束光从水面射下来。远处是谁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我的故事?

篇3:异常人生的风景

首先、穿越怪异表象,影片侧重叙事同性恋者“变”的过程。

所谓怪异是指片中主人公程蝶衣一副男儿身躯却一口娘娘腔一双媚眼横生的女儿做派。尤其是他的爱恋同性。在一个异性恋的文化世界,当恋爱你我在男女双方间展开时,人的生活会显现出特有的光彩,但如果把同性当作爱的对象,人生的意义和存在就会冒出一个大问号来。《霸》的怪异美学首先体现在,影片没有停留于程蝶衣这个同性恋者的日常行为表象呈现。而是变怪异为问号。将故事中心落在了程蝶衣为什么会有女儿姿态会成为爱慕师兄的同性恋者缘由的追问上。在“问”的方式中我们看到同性恋者蝶衣如何经历了一个由正常向异常“变”的过程。蝶衣从小出生在青楼,有母无父,自幼被当女儿来养。稍大,被母亲送至京剧训练班,戏剧班里没有女孩,这种长期与异性隔绝的单性环境也诱发着同性性倾向的产生。更根本的是旧时京剧班旦角学习训练中那出了名的严厉与残酷,稍一唱错便是劈头盖脸的暴力鞭笞。“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一遍遍几近残忍的台词摹仿和操练中,小豆子被迫趋向女性性身份的角色认同。童年、母亲、环境、职业众多因素之集合,在小豆子潜意识中留下浓重的性倒错感受。《霸》片对怪异性倾向生成的家庭社会等复杂因素的追踪,有一种现象学的还原态度。这还原的追踪中我们看到故事也描述了异“变”强迫中的主动,比如偶尔撞见京戏台上角儿那闪耀的光彩,小豆子萌生了自己也要当角儿的生命冲动,于是重回戏班自觉地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唱得朗朗上口珠圆玉润。

然而无论是被迫的角色错位,还是主动的身份位移,影片着力凸显的是蝶衣这条在变的人生路上之“苦”:为了让戏院收留,母亲手起刀落斩去他的六指,鲜血还在淋漓就在卖身文挈上签字画押:为了戏班初次登台演出,平常最爱护他的师兄段小楼一股脑将烟锅袋猛插入他的口中:而少年初成,又突逢遗老张公公令人恐怖的蹂躏。我们可以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把上述镜头引申:剁去第六指是蝶衣象征性的去“雄”,而小楼烟锅袋(象征阴茎)之插入流血进一步地暗示蝶衣男性缺失的女性化特征,到第一次性经历遭逢的鸡奸场面(老太监飘零的白眉、须发、龌龊的床塌、颓废的鸦片枪),表征女性化的蝶衣已经强迫性沾染上怪异的色彩。蝶衣宿命般的走向同性恋的不归之路,终于成为一个彻底的“怪异者”:和菊仙争风吃醋言语乖张,彻夜不归和袁四爷颠鸾倒凤。然而观众至此已不能去讨厌去排斥,反而有一种深刻的同情感追随影象流动,人们进入表象背后的问题反思:“同性恋是天生还是变来的?到底同性恋是个问号还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是个问号式的存在?”《霸》现代社会习惯性的性本质主义观念提出了或明或暗的另向思考。应该说,这是一种向根部推进的镜头语言。“根”的溯流使人们开始理解另外一种人的生存,开始隐约明白中国梨园世界贯来存在的同性恋景象。更重要的是,在主人公艰难困顿的心神扭曲过程中会感叹:何人不如蝶衣一般,身处于马克思、韦伯所言的社会“铁笼”?蝶衣会变为一个同性恋者,我们又何尝不会变为他类的心灵“怪异者”?“变”暗示一种危机:怪与不怪并没有截然两分的界限,就像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笔下那个“一切皆变”的变形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演绎一场身不由己的变形记。

其次、破除怪异成见,故事着力挖掘同性恋者“人”的追求。

生活中的成见比比皆是,异性恋文化社会向来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性价值等级观:异性恋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而同性恋等则是坏-的、有病的、罪恶的。在这种性评价体系下,滥交的同性恋关系往往被视为不可救药的低劣货,其中没有可能包含着情感、爱、自由选择、仁爱或精神的升华。以怪异者身份出现在人生舞台的同性恋者程蝶衣。能否拥有情感和精神的价值?《霸》在“变”的怪异美学透视的同时,破除成见。对同性恋者“人”的品质进行了独到的开掘。这一点通过主人公疯魔般地把舞台上的虞姬也演绎到舞台下生活的“戏如人生”之行为态度充分地再现出来。

程蝶衣是个“戏痴”,对舞台上的旦角表演艺术。尤其是虞姬的艺术形象扮演,有着执着向往的追求态度。没有谁比他能更精妙的诠释艺术舞台上的虞姬形象:“一涕万古愁,一笑万古春”,熟谙梨园戏曲的袁四少爷总结性的点出蝶衣舞台艺术所达至的境界。然而蝶衣戏如人生,把虞姬也演绎到舞台下的生活:虞姬风华绝代,他美艳哀愁;虞姬爱恋霸王,他爱恋饰演霸王的小楼:虞姬从一而终,他也一生追随小楼。疯迷到几十年后竟然摹仿虞姬乌江自刎。他亦拔荐自刎于台前。这种台上虞姬台下蝶衣的人戏不分让观众震撼和困惑。蝶衣“戏如人生”的直接后果是,生理上的同性性倾向变得更加形神毕肖。姿态怪诞令人鄙夷。为什么甘愿承受现实的巨大危险也去实践舞台的梦幻?对这一个问题的选择成为《霸》片精彩笔触。陈凯歌这样陈述关于《霸》片的主题:“想在生活中实现戏剧的梦想,这是很崇高的也是很危险的。片子想表达的是:人生不完美,有人用戏剧来弥补人生的缺陷:但人如果想在现实中实现戏剧的理想,这就会出问题,有麻烦,所以本片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是啊,谁不向往美好热烈的生活?可是蝶衣从小以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图景:暴力鞭笞、无止境的痛苦和眼泪。真正的生活肯定不在这里。为了寻找真正的生活,蝶衣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戏中,投入到艺术生活。他希望获得像戏里虞姬那样一个纯粹的生与死,爱与壮烈。所以他才“戏疯子”般将戏中的一切搬到现实中来。至此,前面蝶衣的各种言行有了真实人性的依托,有了它的动力源:每一个现实生活人心底深处都暗藏着的对美好不可遏止的向往与追求!肉身有限。而精神自由,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蝶衣的可贵就在于把这种本质推到极致的地步:将枷锁之中的现实生活与激情的生命意识彻底沟通,只为了希望之乡。这种极致令人心颤,脉搏跳动之时,哪个观众还会认同同性恋卑贱低人一等的说法?

影片中蝶衣这种“戏如人生”之态度。尤其在与段小楼之“人生如戏”的对比中凸显它的价值。段小楼作为一个正常人,他与蝶衣最大的区

别就是,始终明确把握现实与戏的界限。“那是戏,不是真的”,他理性警告提醒蝶衣的同时,坚持现实的生活着。然而这位现实生活的男人结果又是什么?经不住半个世纪的世态炎凉、命运无常:没了儿子,没了师傅。没了菊仙,也没了师弟。影片中有这位霸王的扮演者三次砸砖的镜头,每一次的砸的内涵都不一样,但他身上那霸王气的一次不如一次却是现场的真实再现。当正常男人小楼为人的霸王气、精神气一步步的丧失之时:不正常的同性恋者蝶衣却以一种怪异的方式让一种人之“真”得以更纯粹的显形。这种对比是引人思考的,正常人不一定获得比不正常人更好的人生,相反,不正常的人生态度反而得以演绎真正属人的真实:不是虞姬的“她”性使蝶衣的“他”变得更加怪异,反是蝶衣的“她”之内涵让“他”的人生得以更真粹的行走。或许这就是怪异美学的真谛:从边缘处撞击人生,让所有的事物倾斜,在倾斜中把存在的真相显豁。《霸》片在对蝶衣形象作为“人”的艺术刻画中,赋予同性恋一种真实的人文关怀,也启示大众打开新的生活视线。

再者、走出个人小史。影片拓展同性恋的“大文化”内涵。

同性恋程蝶衣作为“人”在影片中得到丰富的表现。但这还只是个人小史,同性恋者要获得广阔的社会舞台,还必须寻找更大的价值支撑。同80年代以来那些标新立异的同性恋相比,《霸》的特别还在于:导演借助同性恋这一特殊而敏感的题材,表达了他一贯追求的影片主旨:通过京剧艺人飘摇人生命运对民族文化自进行觉思考。影片首先努力抓住京剧这一元素,隐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衰之追问。京剧是该片一个重要的意义符号。一方面它是程蝶衣个人人生得以展开的媒介和路径,是建构剧中所有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粘着剂:另一方面,从整体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的历史和品格的文化象征。在影片中,身为京剧艺术表演者的程蝶衣,为了京剧,同凶悍的日本人啖酒相谈:在生死判刑的关头放弃最后一丝存活的希望:风声鹤唳中不知轻重地和革命小将顶嘴。据传蝶衣形象的蓝本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大师原型赋予故事一种潜在精神力场。所以在京剧的符号力量中。蝶衣艺术人生的描写代表出在艺术中积淀显形的整体中国文化:一心一意,执着奋力,形神俱在,尤其是慨然自刎于舞台时那一股绝不苟活的壮烈。既然理想在别处,不如彻底归去,说起来,这不就是传统文化中那最精粹价值的血脉承传吗?所以,主人公的疯魔状态是文化精神的在场,而蝶衣的所谓醒悟之时,就意喻传统精神的没落和消失。有如片名“霸王别姬”中之“别”,那正是着我们现代生活一步步别离真正文化精神的话语隐喻。《霸》片让同性恋者蝶衣之死再现文化的兴衰课题。

再者,影片结合了现代中国一系列历史事件,在怪异题材情节的处理中对中国社会做出更广泛的表达。本来该故事的原作者李碧华小说向来就有将个人经历放置在社会激烈变化的历史关头的特点。《霸》片将这一点做了更精进的改连良影片截取的都是现代中国事变频繁的历史时刻:日本侵略、国民党进城,建国初年的三反五反等,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性和现实感。片中的历史场景都很典型:像文革对艺术造反的那一场镜头:红旗、毛语录、解放军军装、斗牛鬼蛇神等,无一不仪式化地再现出文革景象。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还有蝶衣像他的师傅训他一样训小四一场景,他愤怒训斥“你这样,只能一辈子跑龙套!”,结果小四卷起铺盖卷就离开了院子,这时窗外响起符号式的大跃进之类的歌声。新社会的年轻人不再像蝶衣那辈子人一样逆来顺受,但又尽显粗糙丢弃传统的浅薄无知,这种走入现代性的人性复杂和文化复杂,让五四以来反复经历这种情境的中国人百感莫名。如此细节处理很有意味,无形中增添了故事的反思内涵。影片总是尽可能得在怪异情节中融合多含量的历史信息。比如张公公只出现两次镜头。但由此却延伸出几千年的封建宫廷想象。他在日军战败之后残废地坐在车轮上从喧嚣的人群划过一场景是“历史车轮”的隐喻,这个旧朝太监充当见证者,见证一切世象不可逆的置身于历史变迁之中。的确,谁逃得掉历史?同性恋也罢,异性恋也罢,京剧,朝代,甚至历史本身都处于风云变换、梦幻无常之中。在这一点上,怪异的同性恋与世界所有等同,大家都只是莽莽大荒的历史舞台上一个蹩脚的戏子又有谁有资格去嘲笑谁?

结语:

《霸》对同性恋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有层层深入的美学探讨:先从变中询问同性恋者的人生“如何成为异常”,然后推进到“异常如何来应对他在正常世界中的生存”之层面,进而把同性恋话题放置于历史的大舞台中获得深广的文化背景支撑。可谓怪异美学三部曲,每一步动作的处理都使作品获得一种艺术化的新鲜眼光。使人们自然地去接受和理解同行恋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个中内涵,值得所有怪异题材影片思考和学习。包括今年讲述同性恋者故事的好莱坞最佳外语片获奖者《断臂山》,很多地方的美学处理也是不及《霸》的。

然而,我们最终并不是要说《霸》没有缺陷,也不是想说陈导演有意识地在进行怪异美学的建构,导演更多也是个创作者,而不是一个自觉的理论家。看看陈凯歌去年拍的大片《无极》,耗资巨大却血色苍白,最终以网民大骂“无极还是无聊”收尾的闹剧,就知道一个导演再有才华,也总是有缺陷的,甚至缺陷越来越大。今天的焦点不是讨论具体缺点,在《无极》和《霸》的走势对比中真正引人思考的是:是什么因素的丧失或者说没有保持,让我们的陈导演片子越拍越差劲?说“廉颇老矣”不过是个似是而非的讲法。说是他老婆陈红惹的祸更是无稽之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如前所述,他非常注重影片对于“人”的聚焦,对“历史文化”的表现。这些的确给该影片带来前所未有的充实厚重,使人们能去接受和理解同行恋现象。但笔者觉得陈导演好象缺了一个逆向思考,又是什么使他一贯注重的“人”、“历史”文化这些名词获得不一般的表现力度呢?导演当时拍完《霸》后说过一段话:“《霸》与我过去的影片题材不同,它充满了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只能顺着它的脉理走,拍成情节性和情感冲突强烈的影片。”在他多年后蹩脚的《无极》创作比较中,如此话语召显出一个人们包括陈导演自己当时都不曾意识到的重心《霸》最大的优点并不是一种情节和情感的强烈,真正使片子鲜活的关键是同行恋所代表的怪异,怪异的“魅力”!不仅作为题材,“怪异”有一种巨大的内部爆破力量,一种潜能,能裂变式的侵略规范边界,能牵引它的创作者走向一个新的创作平台。如何保持新鲜的艺术创造生命?如何突破常规的电影表现模式,让每个语词都像原子核似的爆发出它最大的艺术潜力?陈凯歌和陈凯歌的《霸》是一个能给人们带来反思的典型个案。这也是我们十年后的今天从怪异美学角度来讨论《霸》片的价值之所在。

最后、再问问,怪异是什么?

篇4:生活感悟随笔:最美的风景

手还是如此的僵,身子还是如此的冷。我站在那里,仿佛失去了知觉,眼神呆木,看着慢慢划过的树木,不知在想些什么……

过了许久,公交车到达了下一站,上来一位中年男子,个子不高,但十分亮眼,他带着一顶黑色的帽子,当他摘下的那一刻,全车的人几乎都在笑,它的头型已经搞笑到一定程度了,但我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并没有发出笑声,只是若无其事的站在一旁。他看了看四周,走到了我的身边。倚在那里,不动了。大概10分钟后,他们的一回头,用身子撞了我一下,我十分诧异,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他仿佛也像做错了事一样,沉默不语,我瞪了他一眼,继续向前看。又过了一会,他又故意撞我,我在一起看向他,本来我是要发火的,但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我渐渐对他排斥,并下意识地离他远了一步,不再理会。当他快要下车时,他再一次故意撞了我一下,我这下真急了,怒火冲烧:“你到底要干什么呀,我招你惹你了,你老撞我干嘛?”当时的我就像断了缰绳的野马,尽情放肆着心中的不满,我已经失去了理智,全车的人都看着我,但他呢? 板着一副不惊不怪的样子,他并没有回吵也没有表现出自责,只说了一个字:“包!”说完,转身下了车,我当时还不能领会那深刻的含义,只是有一丝莫名的惧怕,我猛地把书包拽过来,发现,拉链已经开了……

我盯着这开着的书包,发现钱包已经错换位置,我后悔极了,但已经来不及悔过,我一惊,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看着这不可接受的事实……

许久,我下了车,风还是那样猛烈地吹着,冻僵了我的耳朵,冻僵了我的双手,冻僵了我的身体,我拿着钱包,回想起刚才发生的一切,我的心里涌上一阵暖流,眼睛里仿佛出现了那个人的身影,在那冰冷的冬天,他的行为和出现,是我整个冬季中最美的风景……

篇5:生活随笔: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风景

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有人曾对风景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羡慕你每天都能与这么美丽的景色相伴。工作人员的回答却令人意外:山上的风景虽好,但那是对游客而言的,于他而言,天天看着大山,早已无感不说,山上的生活还单调冷清,有什么值得羡慕的?结论迥异,固然有视角不同的原因,但更有熟悉程度的差异。一定意义上,越是熟悉的地方,就越是缺少想象力,越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羡慕“诗与远方”,不正也因为想从熟悉的日常中超脱出来,去寻找那一片陌生却富有想象空间的天地吗?

毫无疑问,远方总是有别样的风景,只不过,熟悉的地方真的就没有风景吗?漫画大师丰子恺曾在自己最熟悉的画画领域闹过这样一个“笑话”。他挥毫画了幅《倘使羊识字》的“卖羊图”,图中,一个人牵着两头羊来到羊肉馆,准备把羊卖掉。一位农民看到后,却接连摇头,笑着说:“多画了一条绳子。”两条绳子牵两只羊,哪里多了?丰子恺不解。对方答道:“牵羊只需要牵头,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生命中永远有个“更”字。再熟悉的地方,也有未曾发现的角落,而这些角落很有可能是撬动生活、工作的一个“支点”。当我们在抱怨工作没有意思、不够有趣、缺少激情之时,是否也该反思,工作已经做到了极致吗?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打磨?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看起来熟悉的事情,也并不必然就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有一句名言,“熟知不等于真知”。原因就在于,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惯性,从而产生“认识误差”。

《阅微草堂笔记》载有一个“寻石兽”的故事。一座临河的寺庙前有两尊石兽,一年因暴雨成灾,寺庙山门倒塌,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后,重修寺庙之际,人们沿着河水,在下游找了十余里,都未见其踪影。一位讲学先生“闻而笑知”,认为石兽不是木头,水冲不走,而且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会往下沉,而不是被冲到下游。看似有理,却被一位老兵一语道破,石重沙轻不错,流水冲不动石兽也不错,但河水会把石兽下面的泥沙冲走,形成一个坎,石兽就会向前翻倒,久而久之,石兽就会像翻跟头一样“反溯流逆上”。结果,“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讲学先生虽然熟知水流、石兽和砂石特性,却知其一,却不知其二,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样,我们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个人或许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而误以为这一面就是生活的全部,殊不知,还有别的模样。

篇6:生活随笔:感悟人生的幸福生活

人生是快乐还是悲观主要是取决于你个人的态度。如果你有一个乐观的态度,那么即使生活在苦难之中你也是快乐的;如果你的态度是悲观的,那么即使你生活在天堂你也不会感到快乐。但是人却不能一直快乐,因为这样就不是生活,需要有一些悲伤的点缀和修饰。只是有时候人又难免一悲到底,一蹶不振,只是因为种种创伤难以摆脱罢了。可是如果换个态度,一切就会柳暗花又明。

当今的世界,无论男女,事业与工作对于大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也因此产生了诸多问题、痛苦和烦恼。譬如:工作不合适,心里气闷,身心俱疲;找不到工作,精神压力大,昼夜不眠;事业发展前景差,让人心灰意冷等等。此时,你或许会自暴自弃,觉得迷失,甚至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其实,这些我自己也经历过的,也实在都是很痛苦的事情。

还有,大家经常会为了利益而斗得你死我活。有些人是为了生存,这可以理解,但是也不值得提倡;有些人就是为了奢侈的生活和一些虚名罢了,这是很不好的。其实,我似乎也没有资格去说这样的话,因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不是很好,属于平庸一类的。也或许别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才能寻找到快乐,似乎这也是对的。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但是他们会说这就是生活。因此,在他们的眼里生活是痛苦的,或是悲伤的。但若稍稍改变态度,少一些执着,生活也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譬如,有些人虽然贫穷甚至有点傻,但是他们的快乐似乎要比富有的人多很多。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逆来顺受。而是我们首先要以足够的热情和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然后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所处的顺境和逆境,这样生活就会朝着乐观的那个方向去发展。

其实,人生的幸福生活首要的条件就是自己能否感知,并且守护着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多感受一种围绕在身边的幸福,哪怕是漫不经心时说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细细回味都会令人感动不已。再用心去阿护这份感情,那种幸福,就会变得悠远绵长。

一位男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再以夫妻的默契把自己的家经营成一个温馨的港湾。孝敬老人,夫妻恩爱,孩子学习和工作都有出息。一家人和睦相处,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里面,即使是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素衣淡装,夫妻双方也会感到知足并且幸福。

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固守中国传统式的婚姻。有人说不争吵的.夫妻不是真夫妻,心灵上缺少沟通就会貌离神合,再往下发展城池已频临倾斜倒塌的边沿。有人说:夫妻打架是很正常的,床头打架床尾和,这是一种爱的表现。还有一种夫妻,默守着一种相敬如宾的默契,同时也给孩子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让孩子在充满温馨气氛的家里快乐的成长。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岁岁年年,孩子在慢慢的成长,从调皮任性的懵懂少年的脾气逐渐变得懂事而富有人情味。我和善良而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孩儿,既是父子又犹如一对知心朋友。每次他从异地工作回到家里,他总会把异地生活里面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讲给我们夫妻两个听,让我们分享到他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快乐与烦恼。有时候妻子还会直言不讳地教育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儿铭记在心。

我非常庆幸,在我的生命里有着爱我的家人和我爱的家人。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那已是花甲之年的岳父母一家三个老人(岳父还有一个未成家的双目失明的哥哥,今年已过76岁),在乡下居住着,过着自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其实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得以我敬爱的岳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尤其是岳母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记得孩儿小时候发烧拉肚子,由于乡下医疗条件差,硬是我和岳母轮流挑着睡在篾筐的孩子走三十里路到县城医院去求医问药,此时此刻,我心里感慨万千,潸然泪下......

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岳父母一家三个老人仍然喜欢住在老家的乡下,因为他们习惯于农村的田园生活。我们只有春节和国庆长假才会同妻弟们一起回到他们的身边看望慰问。还好他们现在的身体还比较硬亮,目前没有什么大恙。

有人说:“一个人要抓住爱人,就得先抓住爱人的胃”。不善于在厨房打转的我,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为自己不是一位好的丈夫而深感汗颜。看来,今生今世只有妻子来养我的胃了。我最心疼的时候,就是妻子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后还给我做饭吃,再累也不在我面前说“累”字;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在每逢星期五,孩子从异地回家的时候,突然看见从老家乡下风尘仆仆坐三个小时汽车车来到我家的敬爱的岳父母时,那种惊讶欣喜的表情;我最开心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快乐的在一起吃饭,饶有兴趣地听取敬爱的岳父母摆起乡下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分享孩子讲的关于异地生活里面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篇7:人生最美的风景

在西宁市古城敬老院,青海省政府参事室一行人来到这里调研。在气氛热烈的小会议室里,大家相互打着招呼、通报着姓名。当有人介绍到一个人的姓名时,正与客人们热情交谈的院员张奶奶,突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惊喜地对面前的人发问:“你就是喇英才副会长?”当她得到肯定答复后,淳朴的老人动情地说:“一直听大家在念叨你,但我还从未见过你,是你帮助我们解决了最实际的困难,借今天这个机会,就让我代表敬老院全体院民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谢吧!”说着,七十多岁的老人向面前的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原来,这所敬老院共入住了103位老人,一年前,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住在这里的老人和职工们,除了喝的开水外,其他用水都没有条件加热。无论冬夏寒暑,都只能用冰冷的自来水洗脸、洗手、洗衣服,更不要说洗个热水澡,那简直就是一种想都不敢想的奢求。

那一次,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喇英才得知了此事,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让他焦虑了多日,也奔波了数月,最终使之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还为省内其他11所敬老院安装了热水器。接着,又争取了40万元,为循化县撒拉族中学、民和县官亭土族中学、天峻县藏族中学、乌兰县蒙古族中学等4所民族中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使3000多名师生也能和城市里的师生一样痛痛快快地洗上了热水澡。

其实敬老院张奶奶所说的,不过只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而那些为人们送去福音和实惠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

人生的驿站,停不下勇者奋疾前行的脚步

2004年,正在青海省民政厅任副厅级纪检专员的喇英才即将面临退休,领导和他谈话,希望他能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将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筹备成立起来。当时,社会工作在全国来说也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团组织,没有经费来源,白手起家如何生存?又如何去开展工作?面对一项崭新的工作,他深知其中的难度。但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他还是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多年领导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而且,这一干就是整整八年。

八年来,喇英才的足迹遍布青海困难地区的山山水水,急困难群众所急,帮困难群众所需——筑路、修桥、种树、引水、治病、救灾、培训、修温棚、建学校和卫生所……协会会长克保的全力支持下,他带领着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千方百计从民间渠道争取各类公益项目30多项,累计争取资金4000多万元,不仅使协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更为青海的各类困难群体解决了大量的生活困难,实施项目几乎涵盖了全省,直接受惠群众达10余万人。而这所有的项目和资金,以及每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全部工作,都无不饱浸着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呕心沥血的辛劳。

2004年6月,喇英才新“官”走马上任。青海社会工作今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从理论上讲,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但服务从哪里做起,又如何做好服务?喇英才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国外、香港地区或者境内发达地区社会工作的模式去仿效,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社会工作新路子。青海有自己的省情,特征之一就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作为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们,他们首先更需要解决的是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存和解困问题。明确了工作思路,他着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设法帮助贫困山区缓解人畜饮水问题。

民和县的大部分地区均处于干旱山区,七里八乡群众的日常生活用水,都要到十几公里以外靠人背肩扛或牲口驮运回来。陡峭崎岖的山路上,每天行走着络绎不绝的运水人群。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喇家自然村为驮水就摔死了4头骡子,背水的妇女和孩子也经常被摔得多日爬不起炕来……“滴水贵如油”,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就这样艰难、却又无奈地生活着。

喇英才从小对这样的环境十分熟悉,他深知群众其中之疾苦。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思考,他认为这里夏天的雨水水质较好,青海的气温又较低,如设法把水储存起来,在水源紧张时使用,会解决很大问题。他决定先要为这里的群众每家每户修一个“水窖”。这件事情看起来不算大,可资金从哪里来?他经过精心思考和策划,电话与中国社工协会取得了联系,得到回复的当天,他就火速赶赴北京。功夫不负有心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实施步骤,得到中国社工协会甘泉基金会的首肯,答应资助270万元,尽快实施水窖工程。

有了启动资金,社工协会确定在民和县的5个乡先行实施。乡里群众闻讯欣喜若狂,男女老少一起动手,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修建了1600多眼水窖。 之后,喇英才又争取了加拿大基金资助11万元、澳大利亚资助款9.2万元、救世军资助24.6万元,分别为前河乡田家、拉芒等两个村修建了7400米自来水管道,实施了甘家川饮水项目,改造了官亭镇的供水系统。造福于群众的事,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热烈欢迎,项目实施中连六十多岁的老汉和十几岁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情景感人至深。这些项目不仅先后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约两万多人的饮水问题,还使甘家川村的500多亩玉米地直接受益,当年虽然遇到干旱,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亩产1500—1600斤的好收成。

有人说,基金会是慈善资金的提供者,大量专业性的公益服务组织是消化这些资金的终端。这话不无道理,在筹集慈善资源方面,各类基金会有其优势,而如何组织和利用这些资金去办最有实效的事,喇英才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弥足珍贵的经验。

2008年,喇英才在与基层群众接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全省的疝气患儿约有6000余名,人数多,分布面广,需求强烈,即提出了开展疝气患儿救助工程。在项目实施中,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向基金会争取一部分,手术医院减免一部分,民政部门支持一部分,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的筹款模式,得到了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和副部长窦玉沛的重视和帮助,并取得了李嘉诚基金会的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由青海省社工协会发起,后扩展到西部12个省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截至2011年底,12个省区共收治疝气患儿10600例,而唯一以民间组织的身份实施治疝项目的青海省,由于组织得力、工作细致,治疝患儿人数占全部治疝总人数的42%以上。至2012年5月20日,共治疝手术5962例,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和民政部项目办的充分肯定和赞誉。

2011年,喇英才根据民和县的气候和土质特点,提出了一个绿色工程设想,要帮那里的困难群众栽种核桃树。他精心算了一笔账:核桃树易栽易活,第二年即可结核桃,5年后便可大量结果。如每棵树产核桃5斤,每斤核桃按现在的价格是30元左右,就是说五年后每棵核桃树可获益15元,如每亩地栽种30棵树,即可获益4500元,十年后每亩收入可达万元。而且在树苗未长大前,还可同时继续种植其他作物。于是他决定把这个项目做起来。他四处去找赞助方觅资金、找苗圃老板谈树苗价格,找有经验的专家给农民培训栽种技术,从树苗的购买、运输、栽种、浇水,所有环节他都密切关注着,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口……

一年过去了,核桃树的枝桠舒展开来,染绿了干旱缺水的山梁,也燃起了山区人们绿色的致富希望。

无私的爱心,为他人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人在最悲苦或者最激动的时候,通常都会以“哭”来释放情绪,流泪是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喇英才最忍受不了别人的眼泪,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总会竭尽全力去施助。

一天,一个老人带着患有严重心脏病、还只有4岁的孙子找到喇英才的办公室,老人一进门就流着泪给喇英才跪下了,他求面前这个有所耳闻的善人救救孩子——如果孩子不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也许将不久于人世,而做这个手术的费用,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承受啊!孩子的父亲白血病去世,母亲因为贫穷,抛下生病的孩子改嫁他乡,另一个孙子得了脑膜瘤也已告别了这个世界,家里再也拿不出一点钱来,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孙子四处求救,但面对一些人的冷漠和麻木,老人已几近绝望,如果相依为命的孙子又不在了,老人还能活下去吗?

在老人跪下的那一瞬间,喇英才慌忙把老人扶了起来,他很清楚,自己扶起的不仅仅是一个老人,同时扶起的还是一个家庭,更是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一份不该被有些人遗忘和冷落的爱心。他答应要设法为孩子治病,并且很快尽力兑现了这个承诺。

一次,他正在家里吃饭,一个回族中年男子带着8岁的儿子找上门来请求帮助:孩子得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钱医治。看着孩子的眼睛和腿上出血的红斑,他怎么都做不到坐视不管!他先从自己家里拿出2000元钱,又从协会的资金中垫付了5000元,让家长赶紧先去医院给孩子治病,然后先向有关部门协调落实临时救助金,又分别找了省民政厅的副厅长、处长,再打电话给慈善医院院长……终于使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康复。

还有一次,他听省民政厅救济处下乡回来的同志讲,玉树州昂欠觉拉孤儿学校的两个女孩,看到从西宁来的人,就好像看到了亲人一样哭开了……原来这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因为学校没有通电,她们为始终看不到电视而异常伤心失望。喇英才详细倾听了同事的讲述,他动心了——人家从北京自愿来青海支教不容易,如今遇到了困难,咱们能忍心坐视不管吗?他先从协会的资金中挤出4万元,但询价后才知道,要买一台太阳能发电机需要6万元,他只好又去说服一家新能源公司,按成本价给学校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女学生的心病去掉了,全校近90名师生工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他经常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自身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话语,去打动对方,以谋求帮助,而且往往大多时候都会奏效。他常说:我不赞成“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说法,只要你有爱心,有同情心,困难面前办法总会有的。现实生活当中,爱心人士还是很多的,但有时也需要有人用热情去点燃和唤起他们的爱心。

他的爱心被很多人传诵着,向他求助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问他:“看你的面孔就知道你是一副菩萨心肠,但是,这些事实在太多了,你管得过来吗?”他回答:“谁都不是菩萨,不能普度众生,但可以从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做起。假如一个人挂在悬崖边上,你拉一把就救了他,否则,他也许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你难道能袖手旁观、不设法去施救吗?”

正是这种理念,喇英才总是努力想方设法、多方奔波,带领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了很多医疗救助工程,7年多时间里,仅在医疗救治方面就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救治了小儿疝气5962例、唇腭裂、尿道下裂、先心病及其他各类特困危重病人数百例,先后为6000余个孩子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在8年的社会工作中,喇英才总会发现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又总会想出一些办法,确立一些切实可行的帮扶项目,只要是改善民生的事,他都努力去争取资金支持,帮助群众走出困境。

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如在助学项目中,新建、重建了5所农村小学和一座供服刑人员子女和孤儿入住的太阳村、支持了两所中学的实验室建设、连续三年资助160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在培训项目中,为540名村委会主任、283名社区主任、150名农村妇女、80余名民间组织负责人和500多名社工人员进行了培训和辅导,培训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在医疗项目中,除治愈各类患病儿童近6000名外,还为海拔4000米的都兰县沟里乡智玉村新建了卫生所,资助前河乡购买了价值31万元的医疗设备;在太阳灶工程中,把推广和普及太阳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件大事,为乡村群众发放太阳灶2830台;在扶贫工程中,帮贫困群众建集雨水窖1900眼、自来水管道16000米、建温棚84座、为贫困山区修路8公里、修建便民桥4座、资助贫困村民栽种核桃树24000余株;为400名孤儿发放捐助款90余万元。在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中,积极争取善款近800万元,购买了行军床、过冬用煤、酥油、保健品及衣物等,向灾区群众奉献了一份爱心。

……

这些项目,有些是要对困难群众直接进行帮助,而在喇英才的心里,帮助群众脱贫,不能只授人以鱼,而更要授人以渔,要帮助困难群众学会脱贫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掌握脱贫的本领,增长脱贫的才干,这才是一个社会工作者理想的工作境界,所以在青海省社工协会实施的项目中,他始终注重在这方面的帮扶上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并愿继续为此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当然,有一些群众的困难,经努力还是无法得到资金救助,喇英才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就经常自己解囊相助。有时也只是因救急而暂借,但时至几年后的今天,数千元的借条依然留在自己的抽屉里;更有一些因感激而拿着“红包”真诚相赠的受惠群众,均被他“无情”地拒之门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曾几何时,或名正言顺地做慈善、或假借公益的名义,实为自己聚财、敛财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像喇英才这样“犯傻”的人,其真情可感,爱心可鉴。

青春的心境,描绘出生命中永恒的风景

古代人到了七十岁的年龄,就把当官时坐的车子都要收(悬)起来,所以把古稀之年也叫悬车之年。从古至今,人至七十,大多都偃旗息鼓、颐养天年、修心养性去了。已近古稀之年的喇英才,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贤惠、子女孝顺、孙儿绕膝。享受着副厅级工资待遇的他,按常理原本也可以和同龄人一样,去尽享天伦之乐了。但是,所见所闻群众的难心事总是让他放心不下,歇息不下,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优于困难群众的途径和办法,去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也许,救治一个病人,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就一个家庭来说,一个病人就会牵动一大片人的心。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喇英才对“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和使命,有着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他把能够帮助一个面临困境、束手无策的群众,当成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快乐,把天伦之乐赋予了更加博大的内容:牺牲自己小家的天伦之乐,换取更多人的天伦之乐,他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为此,他需要加倍地付出时间和精力。他经常奔波于下乡调研、安排项目的路上;经常忙碌在赶赴去争取或者洽谈项目的途中。随便翻一下喇英才的活动安排,便可略见他的工作状态: 2011年6月11日——公休日,凌晨2点从北京开会返回西宁,早上便陪同外籍来青人员,赶赴民和县考察了解有关扶贫情况;12日,上午8时,赶往大通县查看溪桥项目施工情况,晚上返回,又与资助威德盟氏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商谈为建化隆县希望学校校舍和孤儿资助项目事宜至夜里11点多;13日,上午9时,与此项目资助方签订资助50万元的协议;11时,他已坐在西宁至北京的列车上,赶赴北京去参加一个儿童救助方面的会议。

再看看他7月2日——另一个公休日的时间表:早8点出发,去大通县参加多隆村爱心桥竣工仪式,接着赶往一百多公里外的西海镇去参加一个慈善座谈会,返回时路上堵车,又是大雨滂沱,走进家门已是半夜12点钟。

在喇英才的时间表里,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只要有事,他总是不辞辛苦、一马当先,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总有使不完的劲。2007年,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从策划到实施,他亲自组织协调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步骤、进行人员分工负责,从工程进度、工程造价、沙石拉运,到质量安全等,他事无巨细、精心安排每一项具体工作……据工作日记反映,那一年,他往乡下跑了135天;为修建湟中县田家寨的两所小学,从调研到工程验收他到现场去了20多趟……这样,在资金的计划和使用上,他才能精打细算、在工程质量上才能确保放心。为解决民和县茫拉乡245户人家的吃水问题,需要铺设7.4公里的主管道,喇英才经反复调研,并动员各方力量,仅用了不到15万元就完成了这一工程项目。而据公开报道的另一由政府投资的同类工程,铺设的管道仅比此项目多了0.6公里,却投资了80万元。

喇英才有个铁定的工作原则:争取资金不容易,既然我们得到了资助方的信任,就一定要把钱用好,千方百计让资助方满意,让政府满意,让群众满意。

喇英才有个人生信条:做什么事经常不是缺少机遇,而是在机遇到来之前,看你是否做好了准备。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直接努力下,青海省社工协会从各个渠道争取了30多个公益项目,个个项目都做得非常成功漂亮。

有时,他也会感觉到很累,但他的风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根本看不到他还身患着被人谈虎色变的糖尿病的影子。闲暇时,他还会豪爽地与朋友和同事们喝喝酒、打打牌,借谈笑风生的茶余饭后,他时常能够获取更多群众的需求和爱心人士资助项目的信息。

谁都知道,慈善资金只会流向最有效率的机构,正是由于他的付出,也正是得益于他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和多年从事领导工作所积累的组织领导才干,所有项目才能获得成功;又正是由于这些项目的成功,协会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有人不解地询问喇英才: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他说,我是共产党多年培养的领导干部,是农民的儿子。语言虽简练,却不难找出他力量的源泉。是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宗旨,没有忘记自己也曾经历的艰难。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读书的小学校;被保送上大学时,为了购买被褥,竟省吃俭用几个月,才用助学金还清了乡亲们的借款……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喇英才从下乡插队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对群众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他注重工作实际、善于调查研究、做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没有改变。熟悉他的人们还记得,在德令哈市当镇长时,为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合理,他自己骑着自行车去悉数街上的路灯;为开通火车站到市区的夜间公交车,他多次往返乘坐公交车去数乘车人数……如此看来,在他的身上,这种优良作风由来已久,早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传统习惯。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省社工协会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曾先后被青海省民政厅、青海省民间组织发展促进会命名为“省级先进社会组织”,被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先进社科学会”和“青海省社会科学类一级学会”,被中国生产力学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授予“中国十佳低碳公益组织”荣誉称号,喇英才担任书记的党支部被青海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省级示范点”。喇英才个人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社工人物”,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民政部中国SOS儿童村协会、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编委会等部门授予“中华爱国慈善家”等荣誉称号。

最美的风景不是秀美山川,不是春花雪月,不是霓彩艳影,不是美句诗文。最美的风景在哪里?——看看社工协会办公室的墙上,那是许多面锦旗用群众心底的谢意绘出的一道道红色的风景;看看春风中那些婀娜多姿的核桃树林,那是满载脱贫希望的枝桠摇曳出的一片片绿色的风景;看看修建自来水管道工程竣工时的场景,那是当地群众欢天喜地、载歌载舞时用彩绸舞出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景……

篇8:生活随笔:人生的悖论

小侄女五岁了,活泼可爱。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她就在一边专心地玩她的玩具,小声地和那些玩具说话,似乎那些机器人、布娃娃和彩色的积木都是有生命的,在和她说着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到、听得懂的话语。此时,她是不会缠着我给她讲故事,更不会打扰我的思路,也只有我写累需要休息的时候,才会钻到我的怀里,看我写的那些她根本不认得也看不懂的文字。

有一天,我看着一边专心玩玩具的小侄女,忽发奇想,就问她长大了想干些什么。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做饭!我愣了一下,不禁哑然失笑,就问她除了做饭之外,还做些什么呢?她终于抬起头,天真无暇日眼睛看着我,想了半天才告诉我,还有要洗衣服。我终于忍不住大笑了起来,笑声引来了年迈的父亲。我说小侄女长大了居然只是做饭和洗衣服,父亲也笑了,并教给她要树立各种各样的远大的理想。在离去时,却叹息了一声,现在还小,长大了,谁知道究竟会做什么呢!

想想也是,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让一个五岁的孩子去树立远大的理想,好象也不太现实。记得刚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一次讨论课上,许多的同学争相发言,有多数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长大了要当一名科学家,发明许多造福人类的东西,建设我们美好的国家。也有的同学表示要当一名辛勤的园丁,为祖国培养花朵,也有的要当画家、音乐家等等。到了中学,老师又告诉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并用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这句名言,鼓励和鞭策我们努力学习,为理想去刻苦读书。那时,年少的我们都有一个理想,都有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认为通过学习也一定会实现所有的理想。

从少年到青年,仿佛只是昨天才发生的事,那些理想与誓言依然铿锵地响在耳边,而我们的那些理想,却好象只是理想,并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实现。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相继结婚生子,每日弹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轻吟“柴米油盐酱醋茶”,照顾家庭,机械地重复着一个个简单、匆忙而拮据的日子,一路跌跌撞撞就来到了中年的门槛。想想当年豪言壮语和那些美丽的理想,仿佛已离我们非常遥远了。每每此时,不觉汗泪俱下。

少年时代,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并都曾憧憬过美好理想实现时的样子,构画着那一时刻的蓝图。然而,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就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中,匆匆地离去了,时光走过的印记深深镌刻于眼角、额头和我们的心灵,而我们当年的理想呢?它们又去了那里?曾和朋友们谈起过这件事,他们也都和我一样,叹息理想的改变和丢失,几乎没有一个人实现过自己的理想。

既然没有几个人实现过理想,那么我们的人生还需不需要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又会是怎样?鲁迅先生笔下,曾有一个典型的人物—闰土。少年时代的闰土是充满灵性的,会做许多令鲁迅先生叹为观止的事情,但成年后的闰土呢?也许,我真正明白鲁迅先生写闰土这个人物时的心情了。他是以崇敬的心情看待少年闰土的`,认为他长大了会有一番做为,又以可怜的目光看待中年的闰土,认为他没有了人生的目标,也就是少了那种远大的理想,而成为了一名碌碌无为的庄稼汉。我们笑闰土的同时,也应该嘲笑一下我们自己了。

看看我们现在的农村,那些和我们同龄的,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还有那些灵秀的少年。他们中间有因读书而进入城市工作的佼佼者,也有生意场上的硬汉,但那些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与整个农村青年庞大的数字而言,这些人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少得实在太可怜了。他们中多数人每天日出而做,日没而息,在懒以生存的土地上摸爬滚打,踩着父辈们深深的脚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个个成为中年时代的闰土。他们要赚钱、盖房、娶媳妇,要按农时去照顾地里的庄稼。即使他们有着美好的理想,也随着繁锁、机械的日子,一点点地深埋于黄土地。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懒以生存的土地将他们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理想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成了少年时期的一句口号。

打拚于城市,来来往往的我们的同龄人,上班下班匆匆忙碌的他们,除了囊中殷实外,又有几个实现过他们的人生理想?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外,他们也是闰土,只不过是城市中的闰土罢了。理想对于他们而言,也同样成了一句口号。

由此,我们竟然得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答案:人生,不需要理想!

假如人生没有了理想,那又是件多么悲哀的事情?人的一生又是怎样的苍白无力?纵然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却又没有几人真正实现过,我们是应该悲哀还是自嘲呢?理想,和我们每一个人开了一个玩笑,用我们一生的时间去开的一个玩笑,想起来,应该是欲哭无泪罢了。

如果人生不需要理想,我们除了生活、学习之外,还去做什么呢?还能够做什么呢?在一个离政治、文化的中心很远的一个小村里,一个家庭富裕的农民,闲暇时拿起画笔,画农村的一些常见的动物,并参加了一些书画展,竟然屡屡获大奖,被国家农民书画协会吸收为研究员,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很有名气的一位农民画家。座谈时言及理想,他竟然说没有过理想,至于目前的成绩和其它的,只不过是人生给予的附加。

从没有想过要当画家的,居然成了画家,一心要做一名辛勤园丁的,却成了极负胜名的诗人,看看身边,这样获得人生附加的居然不胜枚举,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们平时所做的,与其理想是不沾边的,甚至是相悖的。只不过是他们在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一件事,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达到了他们现在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人们常常可以在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的。当然,他们都会说起同样的经历:在那条路上他们曾经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一度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终获成功等等。

由此,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篇9:人生的风景

一轮红日从右手边缓缓升起。而就在这时,地铁出口走出一个身穿一套朴素衣服、背着黑色琴套的小伙子。他背上的大背包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什么?我想那是他的吉他吧。

只见他出了地铁口,却没有离开,先是环顾四周,然后拿出一把吉他,坐在站台边的楼梯上,开始了自弹自唱。或许是咖啡店的隔音效果太好,我只能依稀听到音乐声。

烈日炎炎,周围树上的知了不知何时已经开始了它们的合唱,与这位街头艺人的歌声糅杂在一起。在两个小时内,从他的身边走过的路人,有对他不理不睬的,也有抱有怜悯之心给钱的,而更多的则是纯属路过看热闹。

转眼又过了一个小时,这时我从咖啡店里走了出来,用手挡住阳光,望望四周,抱怨道: “真热啊!”随即去隔壁的杂货店里买了瓶冰水,然后往地铁站走去,远远地又听见那个人的歌声。我站在旁边的树荫下,听他忘情地唱着。片刻后,我向刚才的杂货店走去,再次买了一瓶冰水。我把水送绐他,说:“送给你的,谢谢你的歌声。”

人生如画。在这幅唯美的画卷上,我看到了那些街头艺人,那些行为各异的行人。而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上,或许就画上了我这样一个给街头艺人冰水的陌生人吧。

篇10:人生的风景

笔者向来认为中国古代的官员大都是“学而优则仕”,亦官亦文,上朝理政,下朝诗赋,身上多少会有一些笔墨文章的清香。多少宰相尚书,将军巡抚都是文章大家、诗词高手。而今日之官,却大体少点情趣,缺点人文。读了任启亮的《一路风景》才明白,原来他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和独特追求的人,其做人与作文都透出低调、儒雅和自然。

《一路风景》收入了作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写的散文随笔60余篇,其中有一部分曾公开发表,有的还被作为经典美文入选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这本书的内容包含了旧日情怀,今日感悟,工作随笔,人在旅途等等,时空范畴跨度也较大。有作者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和描述,有对时事和人物的观察和记录,有对自然风光和祖国山河的由衷赞美和热爱,更有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无论是写景还是记事,状物还是写人,都透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个性体验,自然质朴,浑然天成,优雅唯美。既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又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知识官员成长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

任启亮在《张允玲老师》里深情感恩启蒙老师;在《母亲蒸馒头》《母爱无边》里传递了父母子女至爱人伦间的深厚情感;在《陪女儿考试》和《不懂外语的尴尬》里,又诙谐描述了作为父亲、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无奈与开心事。

与官场中人讳谈人生高低起伏不同,作者淡定坦率,娓娓道来各种心情。他经历过幼年的家贫受歧视,工作后也非一路坦途,但他的文字里少有悲戚哀叹,更多的是达观、睿智与欢愉。他在《忆柳》里以舒缓快乐的心情细细追忆年少时的乡间柳荫路;在《写春联》里以调侃的口气审视自己少年时的盲目自大;在《向往军营》里不掩饰文革中参军未成时的失望、焦虑。文集也透出他内心深处对生活深深的爱,无论是冬去春来,还是潮起潮落,他都欣然面对。他行走过海内外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会细致观察并有所悟。他从来不停留在外在的观景娱乐中。《博山雨后》里他这样写道:任何一种景观都不会亘古常在,而是有一种时限和条件的,稍纵即逝,早一刻不来,晚一刻却又溜走。然而,无论到什么时候,大自然好景常在,也常新,失去了晨昏还有晚霞,错过了黄昏还有黎明。

这话颇有些哲学意味,含蓄却乐观。

类似不经意间流露的哲理,文集中还有许多,且具现实意义。如《主角与配角》《春雨》《书生气切莫轻易丢》,相信会对若干职场人士大有启发。在谈及自身经历,回首往事时,他超越了常规得失观,如此认为:我们人生中每经历一次工作变化,都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学到一些新知识,结识一批新朋友,有一些新体验。一路都是好风景,经历的都值得珍惜。

上一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和管理规定》的通知下一篇:在学习何晓波`刘峰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