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2024-05-07

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精选10篇)

篇1: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做问卷调查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因为只要敲门,发卷,收卷而已。复杂是因为敲门后不知道对方的态度,只能惴惴不安的等待,那是一种心理复杂的过程。跑了两个晚上,却收获了三种心情,悲,喜,平淡。

敲门后,有5%的宿舍表现的特别的友好,75%则是一般,无所谓的样子,而有20%的宿舍持不满或不配合的态度。

陌生人真的很讨厌吗,假设我是带来的关于他们自身利益的消息,又会怎样呢,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毕恭毕敬的吧。可惜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只是一个发问卷的陌生人而已。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向外辐射,这是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试问又有几个人是真正的用心填的问卷呢,也许在他们填的时候,还在抱怨这又是在搞什么名堂,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等等。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的圈子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仅是在生活方面还有学习范围,他们在温暖的天堂享受着阳光雨露,过于陶醉于自己的世界了。古人云“人情练达即文章,事事留心皆学问”,一个问卷可能带给你关于如何做调查的知识,如果只是生气的填完问卷,你不仅没得到什么,而且你还错过了一次增长知识的机会。

其实更让我震惊的是,宿舍中除了人之外,必备的是电脑,基本上每个宿舍至少一台,这与有着30%以上贫困生的事实来说,是一种绝妙的讽刺。这意味着什么,是贫困问题解决了吗,还是学生的消费观念有着质的飞跃。也许我是有太多的小农思想,如今的信息时代电脑应该像米线一样在云南大学普及,可是你想想自己的父母每次都吃2。2元一碗的米线吗?咱退一步说,你有条件或是自己挣的钱买的电脑,那你买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信誓旦旦的说为了学习,可那是真理吗。在我敲开的那75%的无所谓的人中,至少70%的人是在电脑前,可不是学习呢,基本上在玩游戏,看电影的都特别的少,你也许会说只是闲暇是玩一玩,可是有几个能真正的控制住自己的呢,只有大学生自己心中有数了。如果把用来打游戏的时间去搞自己的专业或参加一些现实的活动,那又将怎样呢?心理学研究说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交流,如果天天坐在电脑前也许还会成为哑巴呢,虚幻与现实的差异是很大的,现实中有太多的美好很多人都没有发现。

我用自己幼稚的声音呐喊“得电脑者,并不一定能得天下”,醒醒吧,沉迷于游戏的朋友们。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还有自信的心,还有青春的朝气来让自己快乐,让自己高兴。我们大学生不是绝对的堕落,我们还有很多值得赞扬的地方。

至少我们还有5%的同学是非常有涵养的,我相信他们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将来的栋梁之才,他们应该代表了我们大学生的一种主流意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有着平等的地位,自己是被尊重的,我觉得这也是很多人希望得到的吧。

在回收问卷的过程中简单的看了一下他们的`答案,我很意外,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的答案有着创造性。比如,在科技你联想到的东西那道题中有这样的答案,宇宙飞船,开发外星球,克隆,纳米技术等,这印证了大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意识,也预示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创新意识相结合将会有爆炸性的成果的。

在一个宿舍我听到一段这样的对话,“你干吗去了,满头大汗的”,“哦,我去市中心那家公司看了一下,去应聘那个市场调查员的兼职”,回答的学生衣着青春,洋溢着年轻的味道。在洋浦这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生们没有断绝与外面的联系,许多人不安的心仍旧快速跳动,他们渴望接触社会的更深层,以了解这个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不仅是那些贫困的家庭的孩子,很多家境较好的学生也加入了兼职的大军,他们已经懂得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可靠的,家庭背景并不能伴随他们的一生,要想有光明的前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年轻我们有红色的激情,年轻我们有绿色的梦想,年轻我们有五彩缤纷的未来,我相信每个人的未来都不是梦,辛勤的汗水和独有的青春总有一天会盛开为成功的彩虹。

平淡

做调查时想过哭,想过笑,而最后一切归于平淡。

看着同学们的种种生活觉得洋浦校缺少了一点什么,少与社会相融的成熟,少一种历史沧桑感,还是什么,自己也不清楚,也有人说活动太少,与大众参与的活动应该多一些,也许是吧。

洋浦还很年轻,就像我们自己,他还有待于全体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建设,年轻的洋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终究有一天他会因我们而自豪。

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自己的锻炼,对同学的了解,还有和自己一起忙碌的同学的友情,幽默的部长,可爱的副部长,老练的学姐,认真的部门成员,他们教会了我许多许多。

后记

发问卷被拒绝的尴尬,被同学认可后的兴奋,还有疲倦的脚步,都随着几场小雨逝去了。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回顾,又有新的感受涌上心头,这一切都会成为大学里美好的回忆,等将来会有一天在摇椅上慢慢摇,总有那一天还会想起云大,想起我们的洋浦。

篇2: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会有欣喜,会有失落,会有伤感,会有寂寞。

是一名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没有可以炫耀的才华;没有出众的容貌;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

不能向她们那么潇洒,我更愿寂寞。

其实寂寞只是在心灵上的安静,在行为上沉默,没有消极,没有哀伤,仅是这样,静静地独处。

是大学生了,有时会感觉自己是那么幼稚,会在新学期来临时为自己制定计划,告诉自己要奋力拼搏、永不言弃。

但总在新学期来临那么几天,又是那么惆怅,觉得来到这里思念家是应该的,伤感着。

计划实施又是失败,没有余力去奋斗、去拼搏,空虚地过着每一天,浮躁地过着每一天。

是大学生了,有时会感觉自己是那么自私。

每次新学期来临,自己都会有一大笔生活费。生活中总没有控制的花费着一张张钞票,却从未想过爸妈。肆意妄为地享受着他们地辛酸钱。

从未想过我在花费时他们又在做些什么;从未想过爸妈每天是如何度过;从未在打电话时给他们亲昵;从没有。自私地过着自己的生活,自私地享受着自己的心情,却从未想过爸妈。

是大学生了,有时会感觉自己是那么无知。

大学中思修的课堂让我也心里泛起一小浪波痕,有时会渴望自己也有那么一份纯真的爱情,可是我错了,我没有资格,我没有理由去追求浪漫的恋爱。

我其实也并不需要它,责任是大学恋爱必须承担的,也是爱情本质的体现。不能在这书香之地来挥霍自己的青春,即使恋爱是大学的选修课,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它是一门课,一门让我为之可能深深爱着的课;一门让我觉得必须上就上好的课;一门不敢让我轻易选修的课。

所以我不能选,我需要做好自己,需要有成绩的自己。

是大学生了,我或许真不能幼稚、自私、无知,所以我愿寂寞,做自己的计划,选自己的课,不能潇洒,也要活得快乐!或许是想转弯,只为更好的寂寞!

不想潇洒就这么寂寞。

篇3:感悟生活带给我的设计灵感

在我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更加深刻理解了生活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的毕业设计为现代主义别墅,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现代人的生活, 从现代生活中去发掘新设计元素, 运用到别墅设计当中。

一、最初的设计调研

生活在这样一个科技快速发展, 城市中满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 映入眼帘的大多都是新兴思潮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

设计是一种有意识、有动机、积极主观地解决功能, 创造市场, 影响社会, 改变行为的创造行为。现代设计面向大众, 更有别于传统设计概念的特征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设计包容的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现代设计更体现出高科技的运用, 显而易见,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其科学技术的先进,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透过设计以强势影响全球, 落后国家及地区在享受西方现代科技的同时,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甚至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

现代设计领域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衣、食、住、行、学习、工作、社会交流、旅游娱乐等。在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已远不及人与物之间的普遍大量, 现代设计正是解决人与人通过物进行交流的手段.人类的设计由来已久, 从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发展到现代的高档艺术消费品, 从解决基本的使用功能到如今的纯精神满足, 设计活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设计满足精神功能的特征更显强大。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设计元素能融入到我的现代别墅设计中呢。在我对郑州东区的别墅的调研中发现, 大多别墅的风格趋向于古典欧式, 外表华丽, 雕梁画栋, 过多的装饰带给人豪华大气的感觉, 但这并不是现代风格的特点, 现代风格又称功能主义风格, 重功能, 轻装饰, 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 造型简洁, 反对多余装饰, 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 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二、第一次设计:遵从书本的理论

依照网络与书本对现代主义的定义:重功能、少装饰、六面体, 这三个特点, 我参照了丹麦BC住宅的设计, 利用大量几何元素, 把别墅的外形设计成两个交汇在一起的方形盒子, 再进行解构主义处理, 最初别墅的外观就确立了。

然而现代风格体现不仅要在外观, 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在室内中, 室内我进行极简主义的装饰, 大量运用几何家具, 整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 给人一种干练、庄重的视觉感受。

导师对于我的设计指出, 别墅外观没有多大问题, 但室内视觉效果单一, 无人性化设计, 其艺术形式只是照搬书本, 没有和当下的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也没有表现出新的理念。导师最后建议我把设计放一放, 先去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艺术与设计的灵感, 从而运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

三、第二次设计:回归生活

在第二次重新设计阶段, 我去了现代化的商场, 又逛了大量的建材家具市场, 在红星美凯龙家具城, 我发现德国慕斯家具很好诠释了新现代主义的表现风格, 利用新的工艺材料, 使布艺和皮质很好的结合, 家具造型多为组合式, 时尚、现代, 整体给人一种亲近感。于是我在商场拿了大量类似家具的资料彩页, 以供回去学习与研究。发现好的艺术设计能带给人舒适、惬意的生活感受, 虽然现代的风格有时会给人一种冷酷的机械化感受, 但是作为室内装修, 还是应该把生活的那种安逸、祥和的本质还给人们。

于是我放弃了大量冷色调的家具, 室内加入一点米黄色家具, 感觉顿时温馨起来, 再把墙砖与地砖的材质换成新兴的自然石材, 使其更添生活气息。再加入一些装饰艺术元素, 在一楼大厅挂上风景油画, 在二楼卧室放入工艺品摆设, 室内效果给人一种想要入住的冲动, 而不是之前那种一味追求现代, 室内空空如也的冰冷感觉。

四、最终方案的确立

人们在现代设计艺术创造的生存环境中, 尽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并不断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现代设计成果是现代设计与艺术的高度结合物。一项好的设计作品使人们在享用现代设计带来便捷、乐趣的同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设计修改后, 我意识到加入现代化的装饰品, 以及修改家具样式, 也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室内风格单一, 不够新颖, 缺乏现代感的事实。著名现代主义大师米斯说过:在现代主义设计中, 少就是多, 反对过多装饰。认真揣摩这句话我发现少不意味着形势上的简单, 不是仅仅把装修材料简单化, 它应该是一种简约的生活态度。

现代设计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处处关注人的需求, 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即功能, 同时更高度地关注人的精神, 极大可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现代设计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各种快乐, 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放松。

德国是工业大国, 现代主义的发源地, 但其家居风格还是特别人性化的, 注重对人的生活环境考虑进行设计, 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 加入新的艺术, 把流行元素与传统理念相结合, 真正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平时对于自己的房间, 每换一件家具, 我还要认真考虑其功能性与美观, 是否与房间的整体风格相统一, 那么在大空间里的设计也应该是一样的, 设计师要把自己在生活中对于舒适家居装饰的感受融入到别墅设计中来。

对于生活环境的考虑, 是一个室内设计师首要做到的职业素质, 设计要立足于生活, 艺术形式通过设计来表现, 现代简约风格是我最终确立的设计方案, 我把在平日生活细节中感受, 融入设计中, 在装饰与布置中最大限度的体现空间与家具的整体协调。

我认识到, 设计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是人类所创造享用的生活文化, 在各个特定的时代, 民族和地域中产生发展, 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服务。因此说设计师为他人所设计这是我们所必须要了解的一点。对于以后自己走上设计这条路是非常重要的。从生活的角度看, 设计是对物的设计, 经过设计的物与生活结合, 会对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而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五、结语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 我发现生活带给我设计灵感, 而设计又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一种需要。我们环艺设计师需要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做必要的调整, 通过大量的生活学习经历, 运用空间艺术手法进行二次创造, 以合理的功能安排和布局, 满足业主对于生活功能的要求。所以, 合理的生活环境通过艺术手法来创造, 而艺术的修养源于生活经历,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 现代设计更应站在全球化,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理性审视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设计只有根基于生活的土壤, 才更具生命力。

摘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 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 在精神和物质材料, 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下, 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来说, 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 对于生活来说, 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 艺术的源头是生活, 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 所以, 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同样, 现代艺术设计也影响着我们衣食住行。

篇4:感悟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活;大学教育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富有积极意义的生命体验”。感悟大学生活,首先要从对教育的理解说起。意大利思想家马志尼曾说:“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才干、智慧和合乎道德的倾向,只有教育方能赋予它们生命和活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就是启发人的主体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学”,就有“觉”的意思。《说文》中解释说:“学,觉悟也。”由此可知,学习的过程就是觉悟的过程,即在效仿的过程中慢慢转化为觉悟。觉悟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对社会认知的拓展。用教育学的观点来说,这个过程是教化的过程;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说,这个过程是渐成的过程。

作为一名从教近30年的大学教师,我非常希望与大家分享我对大学生活所包含意义的感悟和理解。如果我们对大学生活所包含的意义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就会释去些许茫然,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大学的工作学习中。

一、大学能够塑造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

有人问能在大学学到什么?答案的一部分是大家希望听到的,我们将学到许多专业知识,但这些同样可以从书籍或视频中学到。大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所能提供的知识,而在于学有所成后能够以崭新的思想境界观察和审视我们所属于的这个世界。

所谓思想境界,就是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北京大学朱志良教授认为,人生是需要有境界的,没有境界的人生,站不高,看不远。表面上看起来,境界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效用,但实际上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我们的胸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有时候就能决定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福特斯在一次毕业典礼演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有了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人就会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放弃个人利益,追求公众利益。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非功利性”。理想和信仰是不能计算的,有了计算就不是理想和信仰。

如果问大学是什么样的地方,我认为大学首先就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思想境界升腾的地方。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2008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说过:“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困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这是我们北大人的胸怀,也是我们北大人的庄严承诺。”在一般人看来,林毅夫教授所讲的可能距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有点不符“实际”,但这却是一种不平凡的雄心壮志。大学就是要将一种崇高的社会理念和历史责任传递给学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超越自我的一代新人。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雷文认为:“大学的责任是教育、引导、塑造更广阔世界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激励学生的潜能全面开发。”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注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筑成我们的精神内核,形成我们以使命感为导向的持续性的学习动力。这里,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1874年赫胥黎在就任英国阿伯丁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过的一句话:“在这样的一所大学里,榜样的力量将鼓舞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沿着开辟知识新领域的探索者的足迹前进。他们所呼吸的空气将充满着对真理的热爱和对诚实的激情,这是比学问更珍贵的财产,比获得知识的能力更高尚的素质。”

二、大学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经验的广泛性。我们借助文化而发展,在文化熏陶中获得生命的灵动。如果没有文化的熏陶,我们的思想意识就会被窒息,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就会变得十分麻木。我们对文化掌握得越丰富,对社会发展的感受力就越准确,走向社会的信心就越坚定。可以说,我们未来发展的一切判断、观点、动机、标准以及付诸行动的决心,就集中在我们所获得的文化视域和思想范围里。

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场所,大学集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社会与文化在这里聚合荟萃,科学与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汇集交融。更形象地说,大学就是“南来北往”和“南腔北调”。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我们犹如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和转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应。通过各种讨论和交流,我们在比较和择取中慢慢将人类社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内化为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炼就应对各种文化环境的感受力和适应力。相反,倘若没有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以及多样文化的体验,我们每当遇到新的文化环境,就难以避免出现“适应性休克”。

当然,文化的多元所带来的差异有时也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但差异更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多元的文化体验,不仅可以开拓宽广的视野,而且可以达成“海纳百川”和“万物皆备于我”之目的。包容不同而成大同。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曾告诫说:“个人人格是很重要的。而人格要通过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是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我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地合作。”

三、大学具有涵养文化底蕴的宁静环境

我们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又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约的发展过程。就是说,由社会分工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即简单的社会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前教育为我们提供的是适应简单社会环境的平台,大学教育则为我们提供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平台。如果一个人缺乏由教育而形成的支撑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价值资源,过早地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很容易为社会的多样性所淹没,被社会的复杂性所迷乱,如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失去了方向感。

什么是宁静?宁静就是在社会的剧烈流变和喧嚣浮华中保持“置身闲暇与耐住寂寞”的状态,于是,大学也就拥有了一个消除许多糟粕,略去了许多复杂因素的宁静校园。在这里,人们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宁静的校园和人们特殊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学这种“宁存淡泊心,不趋媚俗尘”的独立精神,呵护着我们正在成长中的心灵。在大学里,我们避免了过早依附社会生活的繁杂琐事,避免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于是,我们一边可以静观社会云卷云舒,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清朗、明礼、谨慎、淡定的风格;一边又能够涵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沉的内省功夫,品味和思考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蓄势待发。这也是《大学》里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四、大学可以进行理性道德的体验

在大学前教育中,我们往往拘泥于形式上的道德要求,比如称呼的使用以及一些简单的礼节,而对道德问题的理解还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难以理解礼仪的核心是理性道德。大学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环境的变化、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道德内涵的理解渐入佳境。比如伴随空间的改变,我们远离了父母,正是这一空间的变化,我们开始对父母有了牵挂和思念。同时,通过与更多陌生人的接触,开始思考“他(她)是谁”,“我与他(她)是怎样的关系”,“我与他(她)如何相处”。在大学生活过程中,通过“合宜”地融入集体生活,慢慢地超越自我局限,体验“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的意境,进而感悟理性道德、承担道德责任,善尽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职责。青年时期是决定未来的“非常时期”,而我们“对道德、伦理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素质只能在优良的环境里才能培育起来”。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大学为我们提供了理性道德的体验。正如美国学者布瑞德利在《哈佛规则——捍卫大学之魂》一书中强调的那样:“大学是一个充满强烈道德意识的地方”。

尤其在现代社会,各式各样的危险、诱惑及人性的弱点,都可能导致我们无视自己的道德判断,转而选择不恰当的行为。而道德理解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意识的增强,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诚实、善良、宽容、公正等。这些理性道德经过人类的深度思考和人类经验的反复检验,并形成了人类道德的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家博耶指出:“没有伦理道德统率的知识比无知更危险”。诚信既是科学研究的信条,也是道德责任的要求。科学要求无隐瞒,道德要求无欺骗。

五、大学能够培养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任何一个行业或部门都有一套复杂的制度设计,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话语环境。我们要立足于未来的发展,就要委诸专业能力的提高。如果不具备专业能力,就容易被社会的发展边缘化。

专业能力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构成。要想完成某一领域的专门任务,首要的就是要做到相关的知识把握、理论把握和方法把握,否则,无从谈专业能力的提高。这里以概念和理论的把握为例。概念是掌握知识和掌握理论的重要基础。没有概念,我们就无法交流;没有理论,我们就难以思维。因此,概念是认知的要素,理论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和理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清晰快捷的专业交流。

理论是抽象的概括,是用非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实践是具体和应用,是用现实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譬如“扳子”就属于应用的,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但“扳子”解决的是常规问题,一旦发生超常规问题,往往具有理论思维的人才能更加思想宽阔、更加方法灵活,更加容易涌现出创造性的行为。就是说,理论虽然不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但却能给予我们以启发。理论的准确把握对专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准确的理论把握,如同茫茫沙漠中的指南针,它不让你迷失方向;如同在飞机上俯瞰大地,一切尽收眼底。一般来说,我们掌握的原理性知识越多,就越能获得一种以博大、镇定的态度看待人类生活的能力。相反,就容易陷入盲从、粗俗、狂妄。

学好专业知识的途径是专业训练。青年人的特点往往是缺乏稳定性,而专业化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此就必须经历严格的专业训练。一般情况下,专业训练包括规范要求(共同遵守的“标准”)、掌握概念、科学方法、表达能力等。可以说,专业训练有点像苦行僧,就是不断地重复。在不断的重复中,逐渐养成一种直觉、内化一种自觉,甚至形成一种专业气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连续不断和反复熟悉的过程,就难以在专业化方面有实质的进步。

大学期间,专业训练主要是围绕课堂、实验、文献阅读、调查研究、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展开的。每个教学环节设计都需要我们细微地去体会。就是说,大学期间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走向新的更高的学习阶段,直至最后走上创造的平台。比如课堂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实验是规范运用知识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寻找知识依据的过程,文献阅读是增加对知识理解的过程,课堂讨论是通过思想交流内化知识的过程。以文献梳理为例,这是教师经常强调的问题。所谓文献梳理,就是通过大量的“抄、摘、引”,将前人在同一领域里完成的工作进行消化、考订和综合,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难以形成具有创见性的新认识。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扩大了理论视野,增强了历史意识,增进了哲学蕴涵,同时也逐渐养成了判断力、解释力以及表达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在古希腊,教师被视为人生的“智者”。在大学里,教授是大学精神的代表,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职责。教授一词的本意是职业的意思,即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人。传授知识是教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概念,理解性地阐明各种事物的道理,指明实践和努力的方向。教学活动是自然情境中的经验世界,也是美妙的生命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生命的魅力,学生在学习中舒展生命的活力。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如果我们能够对每一教学环节都保持一种期待和好奇,每一次都会发现“最感兴趣的东西”和“最有收获的地方”,所以有“小主课程,大作工夫”的说法。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儒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

总之,大学是承载我们人生经历和青春记忆的最美好的场所。大学生活是愉快的、有希望的辛劳。如果我们能够在各种有益的生命体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那么所有的辛劳就能够换来智识上的收益。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将经历一个巨大的人生蜕变。在这巨大的人生蜕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以彻底的觉悟、坚定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大学就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应许之地”。

篇5:生活感悟随笔文章:我的忙与闲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感觉总是很“忙”,忙地找小伙伴出去玩,忙地到电视上找动画片看,忙地催促大人去县城赶集。总之,每天都玩得很累,晚上也睡得香,做的梦也少。一天到晚随心所欲,心里不装什么事,只听到大人老说忙,自己对生活的忙与闲并没有具体的认知。

上了中学之后,尤其是高中的时候,天天都是忙地背书做题,挑灯夜战,但那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充实,每天早上利用闲暇时间吃上一个学校的锅巴夹馍也是有滋有味。大学时就太闲了,尤其是大一大二那两年。一提起那两年我就有一种深深的懊悔。那两年迟迟没有走出迷茫,管不住自己的心性,一直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对学业和事业都没有规划,过一天是一天,直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才紧张起来忙碌起来。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回头一看,自己有许多事情都没有做好。

工作以后,我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每天晚上都在十二点以后才休息。对于这种忙碌我开始是不太习惯的,后来我发现,人在特别的繁忙之后才能体会到偶尔的闲暇带给自己的快乐,就算躺下来比平时多睡一会儿觉那也是一种幸福。有时还能在宝贵的睡梦中找到曾经上高中时的感觉,真是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在梦里又做回学生了,可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可以和同学们在下课时闲聊。担忧的是又要面临高考,能考个什么样的大学呢,可是在那清晰的梦里又明明知道自己已经毕业、已经工作,于是就想,那这次考不上也无所谓,反正已经考过一回了。

我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梦。这样的梦让我不时地去回想那些年的美好时光,让我的心情也轻松下来,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我想在以后,我同样会梦到现在的状态,梦到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东西,梦到自己匆忙地在上班的路上赶时间。到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是周末偶尔的休假,还是每天夜里回来时仅有的休息时间,一旦有那么一点闲暇,我都感到非常的自由。除了休息,找时间写写东西也能让我放松下来,尤其在深夜无事的时候,和自己的灵魂谈谈心,看上几篇文章,写下几句心得。

后来的我在努力追求一种境界——当一个人对自己心性的管理达到无为而治,不须再靠外界来约束自己,就会在大忙之后感受到大闲,就会获得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感是翻倍的,它会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与各种物欲得到满足的快感不同,它是精神飞翔的状态,正如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作者:胡小龙

篇6:生活感悟随笔:老鼠和我的孽缘

老爸对我讲:“昨天洗手间有只老鼠呢。”

我讶然出声:“是吗?这年月城里怎么还有老鼠呢?是不是你存放食品太多了?”接着我又问:“爸,昨天在哪呀?我去找找。.”

老爸说:”昨天你二姐进卫生间,一只老鼠吓得她一个劲直喊。“

“二姐真胆小,一只老鼠怕啥呀,真是的,叫我早就抓住它了。”我四下瞅了瞅卫生间,哪里还有老鼠的影子啊。然后我打开水龙头开始洗涮,伴随着“哗啦啦”的流水声,思绪一下子转到了对老鼠的记忆上。

小时候 农村的家外边田野里到处种庄稼,家里到处存放着粮食。老鼠几乎是相遇的常客。装高粱的口袋、盛玉米的圆囤,经常被老鼠咬破,漏到地上一大堆。有时甚至桌子椅子都被啃坏,箱子里的书籍被啃掉书角,老人说:这并不是老鼠为了食用,而是老鼠在磨牙呢。记得四年级时,有个同学们写作文,“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乡间俗语引用的恰到好处,村民“除四害”打老鼠的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老师大大表扬了他一番,同学都特别羡慕他,而我等害怕老鼠的女同学,则把他当成了英雄。从此我也开始注意观察和琢磨起老鼠来。

也许是真实,也许是梦境,清晰地记着这样几件事:一天晚上,我刚刚盖着床单进入梦乡,突然感觉有老鼠嗖嗖蹿到了床上,踏着床单从我身上跑到了床那头,然后又跳跃下去了。透过床单我感到了它软绵绵的小肚皮,很小很小的小爪子,吓得我大气不敢出,憋住呼吸不敢让肚子起伏,生怕惊动老鼠低头咬我一口。那时候听说老鼠咬过小孩的头皮,在我的潜意识里有着一缕恐惧感。 又一回,睡觉正香甜的时候,老鼠真来咬我了。它把嘴巴张到最大,锋利细长的獠牙开始啃我的头皮,我浑身打颤,不敢出声。它啃了几下,似乎因为头皮太硬,有些打滑,然后就跑了。噩梦醒来后,摸摸自己的头好好的,没有疼痛感。不过回想起来还是后怕。第二天晚上迟迟不敢闭眼,脑海一直闪现着老鼠啃我的样子。最后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爸爸三大扇棉帽戴在头上,并把两边的大耳朵放下来系上带子,总算安稳的睡了一大觉。哥姐和爸妈都说我是做梦,我却一直觉得是真的,那帽子戴了一个月多,直到天热了才摘掉。

如果前边说的是做梦的话,下边讲的却是真实的:这是秋日的一个下午,放学后跟好多小伙伴在我家宽敞的院子里丢沙包,沙包被扔远了我去找,却发现北墙根鸡窝边两只老鼠正在偷鸡蛋。一只老鼠躺在地上,四仰八叉抱着鸡蛋,另一只老鼠咬着它的尾巴,慢慢拖着走,这倆小精灵太有趣了。我呆呆看着它们,忘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直到小伙伴们喊我,我才愣过神来,喊他们快过来来看。可是,等他们跑过来时,两只老鼠早已经消失的无踪无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好一阵后悔,嘴上还天天喊着打老鼠呢,这不眼睁睁看着它们跑掉了。不行,有机会我一定要打死一只老鼠给人们看看,做一回大英雄。

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放学后疯玩一通跑累了,回家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了一觉,醒来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家中十五度的灯泡已经发出了微弱的暖光。翻身起来想去吃饭,猛然看到地上有一个小黑影在慢慢爬动,我的神经一下子绷紧起来。老鼠,终于来了,心里一阵兴奋。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竭力的屏住呼吸,鼓足勇气,身子一动不动,先用眼睛瞄准床边的鞋子,然后迅速探身穿上,一下子蹿到黑影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踏在了黑影上。那一刻,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紧接着,我控制住心中的恐惧,毫不犹豫的用力朝老鼠跺去。只听“咔嚓咔嚓”三五下那老鼠就被我踩扁了。虽说不敢低头看,嘴里却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声:呵呵呵,我也为民除害了。旋即感觉有点不对劲,除了踩老鼠的声音不对,脚上感觉也不对啊。地上始终没有老鼠的吱吱声,踩着也不是肉呼呼的感觉。老鼠不是有毛皮吗,怎么好像是有壳呢?正待我回头朝地上看去时,哥哥和同学们推门进来:“走,看看咱们逮的螃蟹跑出来没有,哎呀,这个螃蟹怎么扁了呢?”我一听,逃跑一般窜了出去,肚子里的肠子都悔青了。直到后来在一次学校的大扫除中,跟师生通力协作消灭了一只真正的大老鼠后,我才过了这一关。从此不再害怕老鼠,感觉自己消灭它也没压力了。

现在的生活好了,环境美了,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几乎很难见到老鼠的影子了。今天一听老爸说到老鼠,感觉既遥远又稀奇。乡下的土坯房早已走进了历史,洁净的楼房,优雅的环境,一切都是原来不敢想象的美好。今天没有见到老鼠的身影,心中倒有一种不是滋味的失落感。

作者|王翠玉

篇7: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今日阳光灿烂多好,今日阳光明媚。多少明媚能够真正的走到生活之中去呢?其实我和明媚二字无关。我一个人的心情容纳量不够,这是所不能和他们媲美的。他们的胸怀能包容万物,能够装一个海。虽然我话说的夸张,我内心由衷的佩服他们,敬佩他们。他们是最棒的,是我见过最棒的人。他们有着我们不同的人生,却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一些我们手脚健全真不能比得。

我的同事每天上班,腿脚不便。但是他乐观豁达,睿智,写的文章极好。尤其在今日阳光灿烂一首诗歌里提到红旗袍,他说她的妻子很爱那件红旗袍,虽然至今有些旧了,但是一直保存着。这是爱,是难得的爱。他爱他的妻子,妻子也爱他,旗袍就是他们爱的见证。我看到了拖着不便的腿走遍大江南北只为完成《泱泱齐风》的憨仲老师,默默耕耘不为名和利,只为传承。

夜色深了,我内心久久不平。今夜注定失眠,注定我与夜色一同长谈吗?流逝的时光,少年,青年,老年,我又做些什么?一直消耗着光阴,消耗着我的人生,消耗着我。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慢慢落下来,打湿了我的手臂。我泪眼朦胧,不想擦去,任由落下来。这样我的心情好点,可以将我内心多年积攒的委屈吐出来。

我曾经内心也是一个很光明的人,曾经我的母亲很爱我,可是她不在了。婚姻的失败,让我对社会有了冷感,一个人把自己锁在封闭的陋室。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可怜的人。虽然没有阿庆嫂那般到处诉说来获得别人的怜悯,内心也不够强大。

我是弱女子,吐槽,抱怨,自嘲是我的天性。我想屏蔽自己,默默过完这一生人,一个人应该如此。今日觉得自己错了,大错特错。他们颠覆我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让我懂得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体会渺小与伟大的差距。他们才是真正的健全者。而我是一个不健全者。他们滋润别人的心田,富足了自己的土地。

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物欲横流的社会,浮躁的社会,而我只是一粒不起眼的砂砾,而我不能成就铺一条路的一粒,也不能融合高楼大厦的一粒。可我今日觉得我能够成就一条路的砂砾,可以融合一栋楼的砂砾。我的视野逐渐开阔,不在小径里穿梭。

我能够为我自己撑起一片蓝。因了有这样的际遇,让我认识他们,懂得我自己的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那让我内心的灯盏照亮我吧!让我从此只爱不恨。爱从我内心长出翅膀,去飞翔,去遨游,去丛林,去山涧,去山山水水,去高楼大厦。我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了,我可以把握我自己的幸福,去追求。今日阳光必定明媚。

我要去人群拥抱温暖和爱。看世界的美。看火焰在天空燃烧,我融入燃烧。今日附上诗一首聊表心情。

坐在掌声里收获

云影

生逢好时光,还是今日阳光灿烂

一团火焰燃着

燃着,光和亮与夜光等同

等同犹如一匹奔赴草原的马,劈一条捷径。

捷径,逆舟而行,撑一支槁,坐在掌声里

听潮观音

唯有如此,举起一个草原,装一个海

纳入万物归心,手拢紫气东来

文/云 影

篇8:感悟我的大学-生活随笔

刚进学校的时候, 我读的是政史系, 100多人的班。不久, 政史系又分为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两个系, 但是, 班上的同学已经感情深笃, 不再分离。同学中许多是“老三届”的, 不仅社会经验丰富, 而且知识基础扎实, 外语能力卓越, 我经常暗自感佩。而我们的老师, 大部分也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循循善诱。两代被耽误的师生, 一起用心地在教室耕耘, 演绎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听同学们谈笑风生, 说古论今, 我内心深处经常有强烈的自卑感。于是, 开始拼命恶补。中学基本上没有学过外语的我, 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学习英语。把薄冰的英语语法书、张道真的英语教材翻了又翻、读了又读。嫌枯燥, 于是找原版书试着翻译。记得当时翻译了一本《东方故事集》, 还兴致勃勃地投稿到出版社。尽管没有出版, 但从此不再惧怕学习外语, 后来到日本学日语, 也是如法炮制。

我的同桌刘晓东是一个高干子弟, 他喜欢读书, 经常逃课泡图书馆。他告诉我, 读书比听课效率高, 而且收获大。我不敢逃课, 但是经常读他借来的书, 从《文明论》到《第三帝国的兴亡》, 从《林肯传》到《光荣与梦想》。后来自己去图书馆借书, 几乎两三天换一批书, 与图书馆的老师们混得很熟, 经常多借几本回去。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我给在大学读书的儿子写过一封信———大学是读书的天堂, 就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不敢说自己那个时候真正读懂了多少, 但是, 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就是从那时养成的。今天, 我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全民阅读的推动者, 应该说与当时的阅读经历是分不开的。

书读多了, 就有写作的冲动。记得当时许多同学对作业怨声载道, 我却并不介意。我把每次的作业作为挑战, 力图写成有一定水准的文章。

那个时候, 有一段为文学疯狂的日子。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点燃了许多大学生的文学梦想。不仅中文系的同学热情高涨, 我们文科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如痴如醉。范小青与我们同在钟楼前的老文科楼学习, 那个时候我还不认识她, 只听说中文系有个才女写小说了。文科楼下经常有他们的作品展示, 我们班的荀德麟也经常与中文系的学生唱和。我也开始大量读文学作品, 读中外诗词, 也悄悄写了不少诗歌。当然, 大部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 从此喜欢上了读诗, 喜欢诗意与激情的生活。

除此之外, 我还是个狂热的体育运动爱好者。且不说中学时就专门拜师学习武术, 进了大学, 越发对体育运动痴迷, 开始效仿某位伟人, 把体育运动变成每天的必修课。清晨, 先是迎着晨曦在400米的跑道上跑10圈, 然后回到宿舍洗一个冷水澡。神清气爽, 然后去教室自习。在这样的状态下背外语单词, 学习的效率特别高。傍晚, 一般是与同学们一起打篮球, 水平很臭但是乐此不疲。

我的运动水平很一般, 但是每天早晨的跑步还是引起了体育老师的注意, 连说带拽把我拖进了学校的长跑队。后来我才知道, 老师看重的其实是我的意志力。

其实, 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 还是竞技场上的比赛, 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要求学生或运动员咬紧牙关, 与对手抗衡, 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这一段日子的磨砺, 让耐心与坚韧从此伴随着我的人生。

就这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 人生一点点充盈。慢慢地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孩子, 开始向往新的生活, 思考未来的天空。

这个时候, 学校急需补充教育心理学教师, 决定在大三学生中选拔5人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修班深造。一下子几百名学生报名。我有幸过关斩将, 成为其中一员。

在新的大学, 我又交到了新的朋友, 袁振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 堪称我学术朋友中的“青梅竹马”。

振国比我小一岁, 应该是我的老弟了。我们在大学三年级分别从苏州和扬州来到上海师范大学, 他瘦长的个子与我肥胖的身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朋友说, 你们是天生的一对, 不仅合作写文章, 而且可以搭伴说相声。

振国最初给大家的印象是扬州才子。到底是中文系出身, 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羡慕不已。学习的时间不长, 他的一篇关于灵感研究的论文就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报上发表了。我不太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 于是, 有了我们频繁的讨论和“争吵”, 有了我的商榷文章。而我们的友谊, 也就在这讨论和“争吵”中萌芽与成长。

那时, 我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豪气满怀。记得有一次, 我对振国说, 总有一天, 我们要让自己的著作像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 走进每个人的书架!于是, 我们疯狂地读书, 疯狂地写作。我们以两个人的名义在《中国青年报》和《南京日报》等报刊开设了专栏, 我们在《心理学探新》、《苏州大学学报》等刊物联合发表论文, 我们的第一本书《心理世界窥探》也由江苏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们合作的第一本书, 当时我们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为能赶上振国这位中文系的才子, 我也只好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 精雕细琢, 用心打磨。通过一系列“小文章”的撰写, 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朋友说喜欢我的文字,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时期的训练。

我和振国曾经有过一个美好的约定:两家一起寄情于山水, 把自己交付给大自然。可是这些年来, 我们都把自己交付给了教育, 寄情于工作, 不知振国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约定。

我的确是幸运的, 就这样顺利地从江苏师范学院的学生成为一名“准教师”。我更大的幸运是人生路上, 遇到了那么多授业恩师。

用不着努力地从记忆中去搜寻, 一张张慈祥的面庞、一幕幕感人的往事就不断浮现于我眼前、回映在我脑际。

我似乎看到初中时教语文的徐鸣凤老师。在那个并不重视知识的年代, 她将藏书一本一本借给我阅读, 她对我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所给予的微笑, 远远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美。

我似乎看到高中时教物理的林象云老师。他用那特有的宁波口音, 把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说得那么清晰、那么明白, 我不仅学会了“三机一泵”, 也把探究自然的兴趣扎根于心中。

我似乎看到大学时教哲学的吴建国教授。一个留学苏联的哲学博士, 在他家里评论我的一篇论文, 他未在原稿上作任何记号, 竟然能将某处的标点、某处的别字、某处的史实、某处的观点解析得淋漓尽致。我从此知道, 什么是做学问。

我似乎看到读博士时的沈荣芳教授。为了指导我的论文, 经常乘火车到苏州“送教上门”, 当我推着自行车和老师在大学校园里边走边谈的时候, 我早已忘记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

我似乎看到做博士后研究时的苏东水教授。这位享誉海内外的管理学大师, 冒着酷暑, 为我的新书《中华管理智慧》撰写前言, 为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写推荐书。

…………

师恩重于山, 师情长于江。在我忙中得闲的时候, 在我小获成功的时候, 在我与学生相聚其乐融融的时候……我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他们。

而这一次, 我的思绪却“定格”于燕国材教授。

那是1980年9月, 我通过考试被选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那是“文革”后心理学科首次在该校重新开课, 学校派出了最强阵容的师资队伍。当时, 一批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已经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科学的春天”。其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恩师燕国材先生。

一天, 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 他就健步登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 自圆其说”八个大字。后来, 我们知道, 这就是学术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燕国材教授 (我称其为“燕师”) 。燕师博学多才, 这八个大字就是他倡导的治学方法, 激起我们的创造冲动;他反对“言必称希腊, 言必称西方”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主张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遗产, 并身体力行, 他的《先秦心理学思想研究》等一批专著先后出版, 引发我研究中国心理学史的激情。他把“创新”作为治学的灵魂, 也作为对弟子的期待。后来, 他确实用这种精神把我们带进了心理学园地。

燕师1930年12月29日出生在湖南省美丽的桃花源边, 17岁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20岁考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后不久, 他的个人专著《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正式出版, 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但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 让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离开了心爱的教学岗位, 先是劳动改造, 再到图书馆搬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燕师差不多与我们一起走进了课堂。

他给我们开设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史三门课。有一次, 他用“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去邻家”开始了他对中国心理史课程的讲授。这句也许不太经典的诗, 却激起了一个年轻学子的强烈冲动———研究中国心理学史, 破译中国人心灵的密码!于是, 有了我们师徒间的长期合作, 有了中国心理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的第一篇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 向潘菽、高觉敷教授等大力推荐, 很快收录在两位老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

我的第二篇习作《二程心理思想研究》被燕师推荐到权威核心期刊《心理学报》, 很快变成了铅字。

我被推荐破格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编纂工作, 没想到撰写的条目被出版社编辑作为“样板”条目供其他作者参考, 还闹出了责任编辑张人骏教授到苏州大学来寻找“朱老先生”的笑话。

这些, 对一个刚刚走上教学科研道路的年轻人来说, 是多大的激励!

在燕师的推荐下, 我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了全国心理学史的第一套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参加了中国心理学史第一本辞典的编写工作……可以说, 我参与了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建的全过程。

后来, 我又同燕师合作撰写了一些著作与论文, 如《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心理学纵横论》、《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学史》、《刘邵〈天才性理〉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等, 他从不以先生的口吻教训我, 而总是以朋友的方式与我沟通。

后来, 燕师又鼓励我独自放飞, 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如中国犯罪心理学史、中国管理心理学史, 当我有新著出版的时候, 当我获得一个个国内外科学研究基金时, 他总是为我喝彩、为我加油。

在我所知道的学术前辈中,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勤奋, 60岁以后, 他差不多每年至少还要有一部个人专著问世, 数十篇论文发表。他不仅用他那四卷本著作奠定了在中国心理学史中的地位, 而且在非智力因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方面, 都独具慧眼、自成一家。

在我的印象中, 燕师似乎是不老的, 他的心近乎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燕师虽然学富五车, 讲演时口若悬河、声音宏亮, 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太擅长交际的人。他只顾耕耘, 不计收获;他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这种个性也使他失去了一些本来应当属于他的东西, 然而他不在乎, 依然乐呵呵地向前走。

燕师已经年过七旬了。本来我和几个同学说好在苏州为他祝寿的, 没想到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等捷足先登, 在上海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前年, 和他相濡以沫的师母因病去世, 燕师在家乡为她购置了墓地, 师母的灵魂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安息了, 而燕师在哀恸之后又像往常那样默默投入了另一本新著的写作之中。

去年五一节, 燕师家乡的一所名校———桃源一中邀我去讲学, 我不假思考地应允了, 为了那一方水土, 为了那恩师之情, 也为了拜谒师母之灵。这一去, 我也与“桃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年的八月酷暑, 温州的“苍南”让我为全市校长作一个报告。为此, 他们打了数十次电话, 我实在太忙, 不敢应承。结果, 他们搬来了燕师, 要我们师徒同去。于是, 我顿时没有了拒绝的勇气。因为, 与老师多说几句话、多呆几分钟也正是我所渴求的。与其说我成全了“苍南”, 不如说是“苍南”满足了我。

篇9:我的大学生活

1978年3月,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校的月份,更是改变无数青年人命运的月份。3月3日,我和来自祖国各地的男女青年跨进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河南大学(当时的开封师院),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中文系三班。

上大学前,我在洛阳铜加工厂硫酸盐车间工作。由于经常与硫酸打交道,我的工作服上被烧了许多小洞。去开封上大学报到那一天,23岁的我特意换上一身没有小洞的、蓝里透白的粗布工作服,袖子上套着两个深蓝色的套袖,裤子的膝盖处还补着两个大补丁,头上扎着的两根小辫不停地在身前晃来晃去。

当我走到新生报到处时,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眼睛里马上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有人问:“你就是舒安娜?”“是啊!我就是!”“你怎么会叫这个名字呢?”我无言以对。我知道自己的名字充满了小资情调,更何况我还是一身朴素的打扮,似乎更不适合叫这个洋气十足的名字。

惊讶片刻之后,同学们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名字和我本人。全班38名同学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相知,朝夕相处,整整4年。学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学习的印记。

10号楼是大家争相抢占座位学习的地方。不论白天和夜晚,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图书馆、阅览室更是大家天天必去的地方。遇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好的小说时,十几位同学就争相排队借阅。而一到周末,同学们便跑到学校大礼堂观看电影。当时,一张电影票好位置的只一毛钱,后排的和边排的只有五分钱。即便这样,一些农村来的同学也舍不得花钱买。

那时,同学们的学习劲头都很足,电影开演前的几分钟时间,依然有人拿着书本在阅读。看完电影,如果还没到夜晚熄灯的时间,有的同学就又回到教室继续学习。星期日的开封铁塔公园,更是到处可见埋头看书的学生。大家争着读书、争着学习,谁也不甘落后,谁也不肯浪费一点儿时间。现在回想起来,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形容当时的学习氛围,毫不夸张。

今天的大学生,恐怕不会理解当时我们学习的激情。我们耽误了太多的宝贵时间。所幸,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勤奋学习,努力向上。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理想,充满了为祖国开创崭新未来的希望。

30多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我的大学同学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在县市党校任教,有的在高校执掌教鞭,有的在文化部门担当重任,还有的在党政机关出任领导职务。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我所在的三班的9名女同学。且不说她们都是专家、学者,有趣的是无意当中大家组成了多党合作的格局:有河南省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的中共党员领导,有民革河南省委、民盟河南省委、九三学社河南省委的领导干部,还有在省级文学刊物工作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更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建设,在小小的三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可谓:民主与团结同在,和谐与进步共生。

同学们偶尔小聚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在各自单位时的那份不苟言笑的矜持、一本正经的面孔,敞开胸襟,开怀大笑。

大家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场面,个个泪光盈盈……虽然皱纹爬上了额头、白发代替了青丝,但说话的腔调还一如当初,快乐年轻的心境依然不减当年。

当然,同学们谈得最多的还是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幸运。回首以往,大家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大学生活,让过去的我们终生难忘,令今天的我们感慨万端: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

篇10:我的大学生活感悟

有人说:大学一年级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二年级就进了一步“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学三年级“知道自己知道”。其实,至今我也没能吃透其中蕴含的意味,但是模模糊糊能体会到一点,就是从天上落到地上,从憧憬理想回到现实。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网上或者杂志上的一些关于大学生活小说的误导。很多作者描写大学生活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向读者描绘一个他心中理想的大学。受到这种误导,在每个人踏进大学之前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理想的描绘。怀着这份美好,进入大学后,很多人都会迷糊一阵子,充分享受突如其来的自由和新奇感。但是在一天天上课,自习后,这种激情慢慢的消退,就开始进入迷茫阶段,怀念高中同学,怀念高中生活。在座的大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阶段,尤其是后者,往往是造成迷茫,困惑和郁闷的根源。而这也是慢慢长大踏实地的过渡到“知道自己知道”必经阶段。如果你现在觉得没有方向,也没必要着急,其实这很正常。

很多人在没进大学前,就在脑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认为高中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才是最纯真的,到了大学彼此就不能坦诚相待了。我就有过类似的想法。事实上,随着和宿舍的同学相处,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至少对于和你一起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宿舍的同学是不适合的。在这种年纪,有的大多是是性格上的棱角。等你有一天毕业了,回头想想自己的大学同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磕磕碰碰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觉得我大一总结起来有三件事是值得庆幸的,第一是学习没丢,第二是懂得去图书馆,三是能走出校园,带上地图骑上自行车,这也是一份很有趣的经历。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失常的我没办法进入本科学校,说起来能来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也是机缘巧合,其实我对这所学校一点都不了解,选择这所学校纯粹是因为有给排水的这个专业。还记得当我到交校报名时爸爸、妈妈帮我提着行李,报到,领床上用品,铺床„„都是学长和学姐帮忙的,我想帮点什么,却被拒绝。

陌生的环境总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的,而我却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里迷惘的乱碰乱撞。头脑比较清晰的人,他们先忙开了,进学生会呀,进各种社团呀,竞选班干部呀等等之类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是羡慕,是妒忌,还是想表现自己,总之心里面就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或许是不平衡多一点吧。我也开始尝试了,进学习部,被退下来了,但我并没有放弃竞选;进女工部,也是一波三折。当时人员还没定下来,听学姐说在我和另一个女生中选一个,我胆怯了,自己究竟能不能被选上,如果选上了我能否胜任。对于刚来到学校不久的我,同学还不是很熟悉,我有些无助、有些彷徨。最终我还是进入了女工部。至从进入女工部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改变了,以往上台说话都会很紧张,总会忘记说什么很放不开,然而现在的我已经能够大胆的站在同学面前顺畅的表达。通过举办的一些活动也使我收获不小,就像大一的时候与物流系一起举办的联谊晚会,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我学会了团结合作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只靠一个部而是需要系会的全体同学共同合作才回取得成功。还有一点就是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会发生的意外想好并做好解决措施

我说服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大学生活。课一天一天的上,新同学,新老师都一个一个认识了,我也从一个不愿说话的人变成了乐于和大家交往的人了。因此自己心里面的那份失意也慢慢的被淡化了。大一的时候活动真的特别特别多,晚自习我都没上过几次,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或许我花这么多力气去学习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将来的命运,大部分意念是想让别人注意自己吧,特别是女孩子。很多人都说“没有谈恋爱的大学时失败的大学。”或许说的夸张了些吧,但事实上谈恋爱好像是大部分大学生的必修课一样。校园里经常都是出双出对的,夜幕下的校愿道路旁,草地上经常都是俪影双双的。但是对于单身的我来说,选择了学习来充实自己,这样的环境造就这样的心态,是一种动力,更像是一种压力。再没来到学校之前,自己就想过要往上考,可以通过自考或者专升本的形式,从而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大一的上学期我就报了东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自考,也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在考试前没个周末都要上课,四月、十月自考考试,五月学位考试,六月、十二月还有英语等级考试,一月、七月期末考试,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这一年自己在不断的考试、复习。有时候室友也会问你不累吗?每天都那么忙„我并没有觉得累,相反我还觉得我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说实话,自己也不是没有偷懒过,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今天就不去图书馆了,明天再去。我曾经半个月都没有去过图书馆,所以说人真的不能懒惰,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后会一发不可收拾,但最后我还是坚持过来了。也有人会问你报完自考后后悔过没,其实有过不只一次。就是在第一次考试结束后,我考了四科只过了两科,而与我一起报名的另一个女生四科都过了,所以我就再想难道我不应该报,也给自己不小的打击,我最后还是坚持过来了。大学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小舞台、小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我们何不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坚信付出就有回报,激情迸发精彩!所以我觉得我大一总结起来有三件事是值得庆幸的,第一是学习没丢,第二是懂得去图书馆,三是能走出校园,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这也是一份很有趣的经历。

这确实是我大学生活一半时候的感悟,然而当我在大二的第二学期,面对自己的将要考实习的决定,我确实是有些踌躇的,真的我这个人是不怕吃苦的,我的弱点就是我在心情方面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我曾经执着的认为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其实大一第一学期我是一直在学习方面下功夫的,但是也许使我这个人的目标太大,或者是没有具体的计划,我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往往觉的自己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也许是自己的努力没有体现出来吧,或许是我的急功近利吧.总之我是有些迷茫的。

有时候想想放弃也是一种幸运。生活中有的人面对空虚无聊的生活不懂得放弃,宁愿在生活的废墟上哭泣而委曲求全地过日子,表面上固守那一份虚无的宁静。其实,这用得着么?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在无限的时光中自由消费,自由挥洒。那么,我们可以什么都拥有,什么也不言放弃,尝遍生活中的种种甜酸苦辣而不言悔。只可惜,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光阴只有一份,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来此世上不易啊!人生短促,如一昙花,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生活得颓废。一味地内疚、摧残自己,大事小事都要顾虑别人的看法,责怪自己的过失,不啻是取绳自缚。如此无聊的生活有何幸福可言?只有放弃,才是一种明智的解脱。说到放弃,当然并不是草率从事。放弃是智者的抉择,是经过深沉的思考、冷静的审视与分析,然后去其糟粕,对事物做出适当的取舍。只有彻底放弃了,才有机会获得一个崭新的开始。树木放弃了黄叶才有嫩叶冒出,生命放弃了痛苦,幸福才会登陆。

古希腊的众神都推举苏格拉底为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提出认识自身就是最大的“善”这也是他在爱斐农神庙里的提句“认识你自己”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在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自考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四个月的实习也使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上一篇:高考作文十大热门下一篇:药剂学专业学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