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2024-05-03

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共8篇)

篇1: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校园伤害事故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

三小现有43个教学班级,在校教师110个、学生达2060余人。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为宗旨,狠抓安全教育、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创建了令全县人民最满意的和美校园。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校园活动范围的增广,学校的安全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给学校创建平安和美校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018年下期的一天,蒋某某老师的体育课上,学生在自由活动时嘻戏“斗羊角”游戏,三名同学将胡某某撞成小腿粉碎性骨折,后医药费、陪护费、累计达45000余元。在承担事故责任和医药费时,学校、四位家长多次沟通,最后经司法协商处理结果是:学校承担了四分之三的责任。

这次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与责任承担给全体老师及广大学校引发的深度思考:

第一、校园伤害事故,学校、老师到底要承担哪些责任?

第二、学校、教师要承担如此多而重的校园伤害事故责任,谁愿意选择如此高风险职业?

第三、学校如何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防范校园伤害事故发生?

通过这起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咨询了相关法律,特别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了解到:1、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2、学校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3、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告诫或者制止学生的危险性行为;5、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严禁体罚学生。学校或老师若有上述行为过错,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校园伤害事故责任

为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避免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班主任、任课教师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建立并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2、开展法纪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法纪教育讲座、主题班会教育、安全演练等,把安全知识渗透到教育、日常活动、社会实践、节假日活动中,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要做好封闭式的安全管理,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到位。即配备足够安保人员,成立校园护校巡逻队,坚持24小时值班;物防到位:安保器械齐全、完善消防设施等),技防到位:一键式报警器、校园监控全覆盖。其次要做好每周每月的安全隐患的排查、及时落实整改。

4、抓好安全管理责任落实,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包括学生的活动安全管理、学校课堂安全管理、学校食品、饮水卫生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

5、加强教师的师德、法律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师业道德水平,增强老师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能力,严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禁体罚学生。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学校只要建立常态化的安全管理机制,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能创建出“平安、和美”的校园。

篇2: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教育部于2002年8月21日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已于2002年9月1日实施了。由于此前我国缺乏对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处理的统一规定,因此该处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无疑对处理此类案件有了一个明确、具体的依据。但由于教育部所颁发的规章的效力层次较低,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仅是可以“参照”适用,因此其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更何况对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是一项基本的民事制度,因此教育部门的这些规定也不能超越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一些地方法规或规章所作出的类似规定,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尽管如此,毕竟是有了一个较具体、详细和统一的规定,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对推动这一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较积极的影响。经过一年多来的实施,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现笔者试图对学校承担学生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

对于学校承担的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责任,法学理论界似乎没有定论。前几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从而引起了司法界与理论界的关注,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学校应承担的是一种合同责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校承担责任的依据或原因是基于学生或其家长(以下统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合同关系,即学生在学校就读时,便已经与学校形成了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合同关系,学校不仅应根据合同的要求对学生履行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教育义务,而且还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因此,如果学校没有履行人身保护义务而使学生人身受到伤害时应向学生承担违约责任。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关系定性为合同关系在私立学校及学生成年(即已满18周岁)后在大学进行学习时的情形似乎更加准确。而且同时认为,如果定性为一种合同关系,按照现行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不论学校是否存在过错,除不可抗力外,对学生在校所受到的`人身损害学校都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这种法律关系的性质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一种合同关系,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法定义务,因此与民事合同的自愿原则严重不符。同时,根据行政法学理论的最新发展与屡见不鲜的判例,也使得学校具有了准行政机关的色彩,或者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所以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关系简单地定性为民法上的合同关系并不准确,因此主张用民事责任类型中的侵权赔偿责任来定性更加恰当。但是,即使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绝大多数并不是学校或教师的直接行为而引起,特别是学生在校读书时受到本校其他学生或外来人员的侵权行为而受到的伤害,如果让学校来承担侵权责任,又与民法通则中现有的任何一种侵权责任都不符合(不管是一般的债权责任还是特殊的侵权责任)。还有人认为,在学生为未成年人的条件下,学校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就是监护义务或者是部分监护义务的移转:由于学生上学了,其监护人无法对学生行使监护职责,而在此时把该项职责“暂时移转”给了学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首先,监护责任是民事责任中一种特别的民事责任,主要存在于特定的人身关系与特定的情形之中。不论是法定监护还是指定监护,让学校来承担这种责任都没有相应的法学理论依据与法律规定依据,笔者在此不再详述。就算是委托监护,通常情况下学校与家长之间也并未达成相应的监护委托协议,因此也无法成立。(当然,如果学校同意承担且双方签订有协议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存在的)。同时,相对监护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而言,由于监护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也是一种无过错责任,不论监护人是否存在过错,当被监护给他人造成损害时监护人都应承担替代赔偿责任,所以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较重的责任。而且,当监护人疏于管理与保护而导致被监护人的人身受到损害,不论学校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承担责任,显然有失公平。因此,认为学校应当承担监护责任的观点并不正确。

笔者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应当依据不同的情况来进行确定:私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应当主要

篇3: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近年来, 我们国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无论是招生还是课改, 抑或大学生就业校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意外事故或伤害案件时有发生, 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说开去, 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来阐述校园伤害问题, 尤其是责任承担问题。

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弄清校园伤害责任承担问题, 必须先明确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 学校、教师对学生起到一个监护的作用。我认为, 不太准确的。《民法通则》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 由人民法院裁决。通过法条我们可以看出, 担任学生监护人的, 除了是学生本人的亲属外, 还有朋友、学生父母单位或居委会或村委会。这里根本没有提到学校和教师, 可见, 在法律层面上, 学校和教师还不是学生, 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那么, 法律究竟赋予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呢?我们看相关法规,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 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本法还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还有我国著名的《教育法》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一)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二)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三)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四)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六) 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 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七)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八) 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九)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还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法律、法规;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 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 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 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 依法接受监督。

从以上法条可以看出, 学校的权利只是招收学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奖惩等。义务也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学校教师和学生只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没有太多的其他复杂的关系。

二、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如果在校园出现事故或者意外伤害, 那么学校应承担侵权责任。应该适用民法的侵权责任原则和相关理论、法律法规。侵权责任原则主要有过错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等, 校园伤害责任主要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 这也符合校园伤害案件的特点。 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以下含义:第一, 它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才可能承担侵权责任。第二, 它以行为人的过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形式、责任范围的依据。在过错责任原则中, 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 往往也会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或者第三人的过错。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也存在过错的话, 则要根据过错程度来分担损失, 因此可能减轻甚至抵消行为人承担的责任。校园伤害案件中, 往往是一方当事人有过错, 过错方的行为造成无过错方的损害。比如, 两个学生玩耍, 一方把另一方的眼睛伤害, 无论是过失还是故意, 都给对方造成损害, 因此存在过错, 损害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 也体现了过错责任原则。如最新的侵权责任法中, 第七十六条规定: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推定教育机构有过错的, 教育机构可以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违反教育、管理职责的过错。能够推翻该过错推定的, 不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能够证明教育机构未尽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的教育、管理职责, 应当认定其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过错。

在通常情形下, 学校如善尽教育、管理、保护职责即可避免损害的发生, 可以认定违反教育、管理的行为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

第七十七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 致他人人身损害的, 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未尽教育、管理职责的, 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确定侵权责任。

第七十八条规定:教育机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的, 不享有对直接侵权人的追偿权;超出其相应的范围承担的补充责任, 对直接责任人享有追偿权。

可见, 学校如果没有过错可以不赔偿或少赔。学校如果存在过错, 没有照顾好学生, 致使学生出现伤害, 而这些伤害与学校没有履行职责有因果关系, 那么学校就视为有过错, 承担赔偿责任, 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新的法律所采纳的。

以上可知, 在校园伤害案件中, 学校、教师 (代表学校) 不一定是承担责任的主体, 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 如果第三人有过错则有第三人承担, 这些原理已经很好地体现在法律规范中。

参考文献

[1]孙杰, 韩勇.校园伤害索赔案之归责原则[J].法律适用, 2004 (7) .

篇4: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摘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生校园侵权案件时,一般是完全免除教师个人承担责任的,但教师并非执行工作任务存在过失时,除追究其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责任外,应可依《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追究教师个人的侵权责任。本文以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为视角,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探讨在校园伤害案件中不同的侵权行为下教师责任的承担。

关键词:教师;校园伤害;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C-0062-04

2012年温岭幼师虐童事件发生后,在网上持续发酵,教育部就师德问题连续发文。2013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上述文件均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行政领域采取的治理措施。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更应当从法治的角度去探讨教师在校园侵害案件中所承担的责任。而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相对普遍的做法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均由学校承担,这与我国现行的侵权法律制度是否吻合,似有必要加以探讨。

一、与校园伤害案件相关的现行侵权法规定的沿革

198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没有对幼儿园、中小学校(下统称学校)及其教师在侵权法上的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法律上的空白。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民通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学校的幼儿、学生,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是关于教育机构责任的较早规定,即在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应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民通意见”第一次在法律上对学校在侵权法上的地位作出明确规定,该条规定未对教师是否需就其实施的过错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作出规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第三人侵权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学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该条规定的学校承担的过错责任规则,放弃了1988年司法解释规定的适当责任理论。但该司法解释仍未规定教师是否就其过失行为引起的损害对受害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确立的第三人侵权责任中,第三人多指受害学生、教育机构之外的人,司法实践中通常不包括教师。

2010年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对该规定的适用,目前尚未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将教师排除在行为人之外。该法第38条又规定,在校园侵权案件中,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侵权责任时,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侵权责任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特别地,该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依该法条,如教师在履职不当产生的侵害案件,应由单位承担责任。

从民法通则到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填补了学校在我国侵权法上承担侵权责任的空白,从适用补充赔偿责任到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具有重大意义。但上述法律规定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我国侵权法未明确规定存在过失的教师需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对受害人的保护较为不利,一旦学校破产,而侵权行为又是教师实施的情况下,致受害人向教师索赔缺乏依据。其二,当侵权人不明或者无赔偿能力时,我国侵权法确立的补充赔偿责任对受害人的保护较为不利。其三,1988年的司法解释规定教育机构对学生承担的是教育、管理、保护之责,而侵权责任法中,未规定教育机构违反“保护”之责应承担责任。特别是对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幼儿而言,此责缺位不能不说是对受害人保护的一种倒退!

二、域外法律教师承担侵权责任的比较

大陆及英美法系对于教师在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时,存在过失并因此导致受害人遭受损害的情况下,具体责任承担有不同的规定。

法国区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对其适用不同的法律并产生不同的法律责任。在私立学校发生的第三人侵害学生事故,适用《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关于侵权责任方面的普通法,推定教师欠缺防止学生不受侵犯的行为,故学校对此也应承担侵权责任;但在公立学校发生的第三人侵害学生事故,适用法国1937年4月5日颁布的特别法,据此公立学校的教师绝对免责,而由国家对教师个人的过错行为或学校服务方面的过错向受害学生承担责任。结合法国民法典第1384(4)条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与工艺师对学生与学徒在其监督期间所致的损害,应负赔偿的责任。”依据该条规定,如果中小学教师在监督其学生行为方面存在过失,中小学教师应当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即:其一,因公立学校教师的过失绝对免责,受害人因此只能要求国家就其公立学校教师的过失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其二,私立学校教师的过失引起侵权行为时,侵权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存在过失的教师对自己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权要求教师所在的私立学校就教师的过错引起的侵权行为,向自己承担侵权责任,还有权要求中小学校及教师对自己承担连带责任。

英美法系也是按照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两分法来确定责任主体的,但与大陆法系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在英美法系国家,如果因中小学校教师在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时,存在过失,并因此导致侵权损害行为的发生时,侵权责任承担的主体也因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如下:其一,在公立学校,受害人有权要求存在过失的中小学校教师承担个人性质的侵权责任,赔偿自己遭受的损害;公立学校的地方教育当局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公立学校所承担的侵权责任既有可能是个人责任也有可能是替代责任:公立学校未违反自身注意义务时,就其教师过失承担责任时,为替代责任;公立学校违反自身注意义务时,就其自身过失承担责任时,为个人责任。其二,在私立学校,中小学教师本人可以被责令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私立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的所有权人也应当就其教师的过错行为引起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endprint

三、学校及教师对校园伤害责任的承担

(一)校园侵权案件责任主体分析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34条、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皆是对侵权主体的规定,都有可能适用于校园侵权案件,其具体关系如何,需借助法解释学之体系解释法来厘清其逻辑关系:我国侵权法上一般侵权责任(第6条)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中,我国侵权法上的教育机构责任(第38条、第39条、第40条)与雇主责任(第34条)均规定在《侵权责任法》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中,第二章和第四章是并列的关系,第四章所规定的教育机构责任与雇主责任也是并列的关系,故三者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适用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与学校作为雇主的责任并非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是可以区分的,并可以同时适用,且可以与一般侵权责任同时适用。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规定的教育机构责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它是教育机构对学生受到损害承担的责任;其二、它是教育机构对自己过失行为承担的责任;其三、前述过失更多地表现为未尽教育、管理职责,故其为不作为侵权责任;其四、它是过错责任,其中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的规定,是我国雇主责任在侵权法上最直接的规定,其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它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民事主体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即用人者与被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其二,它是一种替代责任,是对他人行为承担的责任;其三,它是对个人责任的突破,突破了《侵权责任法》第6条确立的规则。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当教师在执行工作任务存在过失,且引起侵权损害的发生时,可援引《侵权责任法》第34条的规定的雇主责任规则,确认教师无需承担责任。其二,当教师并非执行工作任务存在过失,且引起侵权损害的发生时,此时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追究教育机构责任,同时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追究教师个人,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二)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发生校园侵权案件时,鲜有要求教师承担侵权责任的,这样处理对于维护其职业权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可能会导致教师消极履行其教育、管理、保护职责,甚至发生体罚幼儿、中小学校学生事件;第二,在侵权人不明或者幼儿园、中小学校资不抵债时,侵权受害人无法获得充足的保护。在法理上同样存在问题:第一,违反了雇佣关系的一般理论。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仅在执行职务的范围内免除责任承担,但是我国法律完全免除了教师承担个人侵权责任,违背了该一般的雇主责任理论。第二,违反了过失侵权法的一般规则。按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行为人应当就其过失行为引起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这一过失侵权法的一般规则与两大法系的过失侵权法的一般规则一致,对任何有过失的人都能适用,包括教师。司法实践中如完全免除教师侵权承担个人责任违背了该一般规则。第三,违反了两大法系确立的侵权法的一般规则。在两大法系国家,即便中小学校或者国家就教师的过失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了侵权责任,也不构成教师不承担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三)教师不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形

教师在执行工作任务中存在过失产生损害的,可依《侵权责任法》第34条的规定由教育机构承担雇主责任,教师无需承担个人侵权责任。教师职务行为的认定至少需要包含以下两个要件:其一,行为主体是否具有职务身份;其二,侵权行为是否发生在执行职务时。通常在以下情形中,教师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1.学生相互之间发生侵害,导致损害发生的。在(2015)咸中民终字第00394号案件中,2011年11月24日,二年级学生张博深在体育课嬉闹,将本班同学张宇轩绊倒,致张宇轩头部受伤。法院判决咸阳彩虹中学承担80%的赔偿责任。

2.学校组织活动导致学生伤害的。如果学校组织活动存在过失,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并因此导致损害发生,学校应当依《侵权责任法》第38条或者第39条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学校组织活动不存在过失,但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并因此导致损害发生,学校应当承担雇主责任。

3.学生受到校外人员的伤害,导致损害发生的。(2014)玉民一初字第00378号中,2013年12月20日,杨学峰、张佳乐纠集指使刘鹏扬等人到西苑学校围堵群殴原告,导致损害发生,西苑学校得知情况后未对马某某进行进一步的保护。法院适用《侵权责任法》第40条的规定,判决呼和浩特市西苑学校因未尽管理职责,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4.学校的设施导致损害发生的由学校承担责任。在(2014)娄中民一终字第651号中, 2013年9月10日,珠梅小学的教师将散架的三角板放到教室的讲桌上,未及时处理,学生刘建拿起三角板准备丢出教室,却刺中在其身后的原告刘嘉宇的右眼,致原告刘嘉宇受伤。法院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9条要求被告学校承担责任。

5.其他。既包含学校过失引起的侵权损害(比如:学校安保疏忽、学校违反规定安排不适当的劳动等),也包括学校教师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造成的损害(比如罚站等)。在具体案件中需要个案判断是否属于学校的过失?是否属于教师过失?教师的过失是不是为执行工作任务发生的?依据不同情况,确定判决的法律依据及责任承担主体。

(四)教师承担侵权责任的类型

当教师并非执行工作任务,存在过失,并因此过失而引起侵权损害的发生时,此时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追究其所在的学校承担教育机构责任,同时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追究教师个人的侵权责任。

1.虐待学生,导致侵权损害发生的。在《法治周末》报道的温岭虐童案件中,法院判决颜艳红(教师)与学校对精神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是正确的。虽然无法获知法院的判决理由,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推理中说明该判决的正确性:虽然颜艳红是在工作时间实施的虐待儿童的行为,但是综合考量认定执行工作任务的四个要件考虑,无法得出颜艳红是为执行工作任务而实施的侵权行为。故,应当认定为其个人侵权,要求其按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承担个人侵权责任。颜艳红对学生的虐待行为并非仅此一次,如此长时间、高频率的虐待,幼儿园并未发现并及时阻止,显然是存在过错的,其应当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8条的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据此可以要求颜艳红与其所在的幼儿园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侵权受害人,同时也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警示教师不要实施相应行为,因为法律未对该行为免除教师个人责任。

2.超越必要限度的体罚,导致侵权损害的。体罚学生明显是违反教师职责的,但是体罚学生的概念外延过大,从罚站到身体伤害、精神伤害都可能可以成为体罚。故在该环节需要严格限制体罚的界限,只有超越必要限度的体罚,才可以要求教师承担个人侵权责任。至于是否超越必要限度一方面可以比照虐待学生来进行解释,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特定的案例,基于个体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3.教师加害。教师加害的概念与一般人侵权无异,只是侵权人具有教师资格,且侵权行为发生在学校。比如:五年级教师张某在中午13点午休期间,殴打本校一年级的王甲,造成侵权损害,此时张某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的规定对王甲承担个人侵权责任。张某所在的学校应当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的规定对王甲承担侵权责任,王甲的教师无需承担个人侵权责任,即使其存在过失。

在校园伤害案件中,教师作为特殊的职务主体,在其履职过程中,如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只不过该责任通常由其所在的教育机构通过承担雇主责任的方式所吸收,从而免除了教师的责任。但对特殊情况下,如教师存在重大过失(过度体罚或虐待学生)、故意加害等行为时,应当由教师个人承担侵权责任;对由此产生的加害事件,如学校未尽教育、管理之责,应与教师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篇5: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责任的几种情形

1、学校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安全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安全管理责任)

案例

一、某甲,女,6岁,是某小学学前班的学生,2001年11月的一天下午,在学校放学之前,有一名流窜人员从学校门口进入学校,看见某甲在学校的操场边站着,于是将某甲骗到学校的一间废置的房间内奸淫。事发后,某甲的家长向公安局报案,犯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某甲的家长同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的精神损失费48000元。在本案中,某甲是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当然首先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学校既然设立了校门管理人员,一名流窜人员能够随便进入学校,并造成学生的伤害,学校是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的,所以法院判令学校赔偿某甲精神抚慰金一万元。

案例二 某天课间操时分,开着校门的某地某学校,走进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没有人询问他是谁?要干什么?于是,他大摇大摆地登上学校二楼教室,一个学生恰好从他身边经过,被他抓起来扔下楼,死了。经法院查明,该男子患有精神病。学校被判决承担安全责任,对该学生家长给予大额经济赔偿。之后,该校校长,一个兢兢业业的老教师被撤职。

依据《处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实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非学校人员和车辆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进入校园。任何人不得将非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动物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物品带入学校。”

以上案例显示,该学校在安全、保卫等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在学校门口,既没有值勤保卫人员把守,对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园,也未有建立规范的登记、询问制度,致使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存在“以貌取人”的现象,这是不对的。安全管理必须有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保障安全。在个别地区,就曾发生过心怀不满的家长,利用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松散情况,伺机进校施加伤害的事故,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严重的,构成教学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刑法第138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年以下有其徒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案例

一、某小学课间时,几个学生在课室时追逐,其中一学生冲出课室门口,刹不住,翻越栏杆,坠楼身亡,经查,该校栏杆高只有九十厘米(按国家标准应为110厘米。)

案例

二、2002年10月6日,某中学学生鲁某在上体育课当中,被一同玩耍的同学推倒在学校操场正在施工的管道沟内致伤,导致左臂多发性骨折。法医鉴定为十级伤残。鲁某家长遂将某生和学校起诉到法院,要求学校承担部分赔偿责任。而该校对已挖成的坑道未做充分的防护设施,因此对于鲁某的伤害,学校有过错,应当承担补偿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的处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和《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必须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并按规定配备消防设备,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学校举办者应当为学校配备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提供必需的人员、经费保障;学校自行添置的设施设备亦应当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学校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管理和保养,确保其使用安全;对有危险性的设施设备、教学科研实验仪器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建立健全使用和管理制度,并实行严格管理。学校应当在具有危险性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设备上及校内施工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学校严格按规定为学生提供案例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如果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必须及时整改和停止使用。

4、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药品、饮用水、教学用具及其他物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例

一、2001年12月7日下午四点三十分许,桥头镇某学校发生83人中毒事件。经英德市卫生监督所对呕吐物进行化验,证明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经对该校饭堂检查,卫生状况差,没有必备的洗、冲、消三级用池及洗菜、洗肉的专用池,不具备学校饭堂及集体饭堂的条件。

案例

二、2001年9月5日,东北某地11所学校的2300多名学生发生集体中毒事件,起因是某公司向学校提供的、并且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服用的豆奶中的志贺氏杆菌超标,因而造成学生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发烧等症状。

在这两起事件都是学校责任,并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是食堂采购必须实施定点采购和食品留样制度;二是学校的食堂必须具备开办的条件,达到区里规定的考核量化标准。凡是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标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都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可根据《处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其他单位和个人为学校提供产品与服务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学校已先行支付赔偿费用的,应当向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行使追偿权。”

5、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或者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的。

案例

一、2003年我区某校小学四年级教师带学生到柔石岭隧道进行现场采风,进入隧道后被从背后驶来的一辆货车撞死二人重伤二人的重大事故,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案例

二、某小学校长任某根据镇教育办的通知精神,通知部分学生上山采集白蒿。8岁的李某到山上采白蒿时,不慎被荆棘刺伤左眼,被迫做白内障摘除术并更换人工晶体,花费医疗费3198

元。李某以响应学校倡议致伤为由,要求学校赔偿损失3.2万元。

上面两案例反映出来:一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必须做到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安全。二是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健康。如上山采集白蒿,显然不适合只有8岁的小学生参加。因此,对李某受到的伤害,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应全面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不得组织安排未成年学生参加其不适宜从事的活动,否则因此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娱乐、体育、劳动、教学实验等教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校外集体活动,应当将活动内容和安全保护措施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活动内容和方式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和示范,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8、学校发现学生突发疾病或者受伤害,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案例

一、张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就在临近毕业时,突然在上课时感到左眼不适,于是,由其父亲带到某市医院检查,医生检查后认为须立即住院,后虽经尽力治疗,但认为张某左眼视力模糊已经很长时间了(至少在三周以上),最终还是左眼完全失明。张父认为,张某在两周前由学校组织的体检中,校医并没有告诉张某其眼睛有异常情况。于是将学校告上法院。经法院调查,在张某的体检报告单中,明确写明“左眼视力0、2,右眼正常,建议进一步检查”。认为学校已知道张某的视力不正常,但未及时告知其家长,以致延误了治疗时间,造成张某左眼失明,学校有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张某自己早亦感觉其左眼有问题,但未告诉其父母,其本人也有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

案例

二、某甲为某中学的学生,一天上午对其班主任讲,自己不舒服,想下午请假看病,班主任同意了,但某甲回到课室后便在课桌上趴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午上课时间。期间,大家以为只是一般的不舒服,故无人过问此事,就在下午上课时,某甲突然用头向身边的窗户撞了两下,然后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以为是癫痫病发作,就让某甲平躺在地上,然后继续上课,同时通知学生家长。等家长到学校后,才将某甲送往医院救治,但因某甲脑出血过多,不治身亡。据医生讲,某甲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出血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但这种病如果抢救及时,有生存的可能。正因为该校老师对某甲的怠慢,失去了挽救某甲生命的宝贵时间,因此,学校对损害的发生要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篇6: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作者:佚名 法规来源:不详 点击数:2207 更新时间:2007-9-12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考虑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有无过错,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又称不问过错责任原则,在这种归责原则下,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而免除受害人对行为人过错的举证责任。行为人只能以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或第三人的过错主张免除或减轻责任,不能以自己没有过错主张免责。

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由法律专门规定;在法律无规定的情形下,不得适用。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情形主要有:

一、教职工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事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1款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据此规定,法人、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及工作人的职务侵权之构成,不以过错为要件,而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罚、变相体罚造成学生损害,不管学校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责任,即学校承担责任时适用无过错责任,不能以其已尽到选任、监督和教育职责为由而免责。学校承担责任的性质是替代责任,学校在承担责任后可向教师追偿。

二、校车肇事导致的学生“交通事故”。《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据此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提供了校车,在接送学生途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害的,学校承担侵权责任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参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并充分考虑在校园内驾驶车辆应负有比公共道路上更高的注意义务的特殊性,在校内发生的学生受伤害的交通事故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由肇事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存在减轻或者免除责任的法定事由,否则,即应承担全部责任。

三、学校自己制作或者从他处购买而出售给学生的食品、药品等存在缺陷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根据《民法通则》第122条和《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食品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提供过期或伪劣药品等,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应承担产品责任。如果学校在购买时不存在过错,在赔偿后可向生产者追偿。

四、学校饲养或管理的动物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民法通则》第127条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据此规定,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饲养或管理的动物如看门的狼狗、做实验用的动物等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应承担无过错责任。

篇7: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论文提要:

学生伤害事故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造成重大影响,对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造成冲击,而且给社会造成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规定,主要见于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直到2010年7月,我国才以《侵权行为法》这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侵权责任法》依据未成年学生的年龄把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责任区分为三种情况,在责任的构成和分配上更趋于精细化,强调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是一种教育、管理职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学生、教育机构的相互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过于原则和缺乏操作性的规定也带来了适用上的困难,例如学校担责范围过窄、何为适当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以及公平原则的的适用等。化解学生伤害事故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除了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归责原则之外,还要加强学校的安保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隐患,同时以政府出资为主,引入保险和赔偿准备金制度,对受害学生进行经济补偿,媒体也要承担起客观报道事实、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全文共6023字。

以下正文:

近年来,学生伤害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轻者如学生之间嘻戏哄闹造成的人身伤害,重者如南平校园惨案、江苏泰兴幼儿园持刀行凶案这样震惊社会的热点事件。学生伤害的不断发生,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造成重大影响,对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和管理秩序造成冲击,而且给社会造成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明确学生伤害事件的归责原则、厘清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职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平衡学生、教育机构相互利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

学生伤害事故又称校园伤害事故,根据教育部2002年6月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界定,所谓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概括而言,学生伤害事故有如下几个特征:(1)学生伤害事故是学生,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损害。广义的学生伤害事故,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损害,而狭义的学生伤害故仅指未成年学生的损害。[1](2)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生活设施引发的学生人身伤害。(3)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其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近年来,学生伤害事故有案件量增加、处理难度增大的趋势。一方面,因幼儿园、学校疏于职责而导致的伤害事件屡有发生。另一方面,出于对独生子女的珍爱,家长们往往对幼儿园和学校施加过多的“责任压力”,令后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正常教学活动亦受到影响。学校负责人表示: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因教学行为、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学生游戏、玩耍引起的危险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在课外、课间甚至在课堂上的打闹、打架行为也根本不可能彻底杜绝,这是未成年人的身体、智力发育特征决定的;稍有不慎即出事,意外事故更防不胜防,现在的学生身体脆弱,动不动就是骨折等伤残后果;平时动员学生购买保险,家长以乱摊派为由抗拒,出了事天天到学校闹事,搅得无法工作,作证的学生不敢回家,学校得租房子专人保护作证学生等,叫苦连天。[2]

从立法的层面,我国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定过于分散和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对某些条文的理解还存在争议。从现实角度,此类案件中当事人往往对立情绪较大,家长要求救济的愿望很强烈,而学校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矛盾的焦点和目标容易转向人民法院。大量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化解工作,仍不能遏制多级诉讼、无理缠诉、多渠道信访、恶性报复事件的发生。[3]

二、现行法律制度解读

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规定,主要见于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直到2010年7月,我国才以《侵权行为法》这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

(一)《侵权行为法》施行前的法律规定

在《侵权行为法》颁布前,没有专门的法律条文就学生伤害事故做出规定,而相关案件的处理都是参照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如1987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意见》)、2004年5月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以及2002年9月施行的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除此之外,各地也积极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我国首部处理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无法可依的尴尬。

(二)《侵权行为法》关于校园伤害责任的规定

《侵权行为法》的出台,无疑给学生伤害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在第四章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中,用了三个条文规定学生伤害责任,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民法通则意见》等既有的法律规范作了较大的调整。

《侵权责任法》将未成年人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结合加害人的因素,对学校的责任承担作出不同规定:(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针对不满10周岁的学生,即全部幼儿园学生和一般为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该法第三十八条将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标准,并对其实行过错推定,当其不能证明自己已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时,即推定其有过错并应承担责任。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伤害的问题。针对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学生,即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初中生、大部分高中生、中职学生以及少量的大学生,该法规定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将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由受到伤害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3)针对未成年人在学校遭受他人人身损害的问题,该法第四十条规定学校承担的是与其过错程度相适应的补充责任,即与其未尽管理职责的程度相适应。关于此种情形学校是否尽到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从法律体系内部评价一致性的角度看,仍然应当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区别对待,即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承担已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不能证明的,即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受第三人侵害场合,学校未尽管理职责的举证责任应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及其监护人承担。[4]

(三)《侵权行为法》与前法的比较

在未成年人的保护上,《侵权责任法》较之《民法通则意见》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走得更远。

第一,《侵权责任法》区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分别进行规定。前者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后者依然保持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在责任承担主体上,《侵权责任法》涵盖了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并将幼儿园置于首位,更为科学,也更突出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保护的重视。

第三,在保护的客体上,《侵权行为法》接受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做法,优先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利。

第四,在教育机构的责任范围上,《侵权行为法》不再规定教育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他人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这是对《民法通则意见》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重大修改。

三、以《侵权责任法》处理学生伤害案件仍需完善

不可否认,《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为学生伤害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法律层面上的依据,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侵权行为法》并没有将学生伤害事故列为单独类型,仅仅三条的规定仍然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情况。

(一)学校担责范围过窄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的规定,幼儿园、学校只承担教育、管理职责,而依据我国《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在校的未成年人学生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法定职责。特别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学校对他们除了应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外,还应当更多的尽到学校“保护”职责,即保护其不受到损害。

(二)教育、管理职责的内容和认定标准

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职责的内容和认定标准,是理解学生伤害责任非常重要的环节。《办法》第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

1、教育职责

教育是学校的首要功能和职责。学校不仅应履行教育职责,而且还必须“适当地”履行教育职责。所谓适当履行教育职责,是指应该在安全的教育活动场所、任用合格的教职员工、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履行其教育职责。[5]不仅包括平时的例行教育,还包括针对某次特定活动的特别提示。

2、管理职责

学校管理职责,通常是按照章程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严格的纪律管理,并不能使学生免于遭受意外的伤害,但混乱的纪律往往是伤害的诱因。严格执行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

其次,对教职员工的管理。老师往往是学生伤害的直接侵权人,尤其是个人素质不高的老师。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要求严格了,体罚、侮辱学生等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就可能避免。另外,对从事非教学工作其他学校职工,例如管理员、保育员、保洁员等,由于其也是受学校雇佣而为一定行为的,而这些行为通常是为学生在校的学习或生活服务的,因此,学校对于教职员工,不仅要在选任上履行较高的注意义务,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第三,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使学生能够安全的学习、生活。

第四,对校园的卫生管理。校园中的公共卫生、饮食卫生也属于学校管理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食物中毒、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三)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和《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确立了公平责任制度,它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依照法律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加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公平责任原则在实践中经常被滥用。在一些学生伤害案件中,学校只是事故发生地,也尽了教育、管理职责,就不应当成为一方当事人,但是在当前社会公众普遍对学校和当事人的关系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公平原则经常被误读,成为受害学生向学校漫天要价的重要法律依据。这就造成了一种混乱局面:学校有过错的,按照过错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学校没有过错(甚至不是当事人)的,按照公平原则承担民事责任。所有校园侵权,学校都难以逃脱赔偿或补偿的厄运。[6]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给办学经费带来莫大的压力,同时在法理上完全颠覆了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致使同案不同判,造成了适用法律的混乱。

可行的思路是,学校应当有条件地承担公平责任:其一,在确定责任时,只有在不能根据过错确定责任,或依过错确定赔偿范围明显有失公平,或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公平责任;其二,虽然学校的行为没有过错,但却从该行为中有所受益,应承担公平责任,否则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方可判决学校承担公平责任,否则学校在没有过错时没有法定义务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承担“公平责任”。[7]

四、妥善化解学生伤害事故矛盾的现实探索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学校对学生人身损害承担责任的几种情形,使受害学生可以得到救济。但是,从一定角度上看,学校也是弱势群体,它们既要完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任务,同时还要承担这一任务带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不利后果。特别是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由于其办学经费基本来源于国家的公共财政拨款,且本身也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并不具备独立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能力。实践中,妥善化解学生伤害事故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不是仅仅规范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再由法院依法判决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

(一)防患于未然——学校为主做好预防工作

目前,一些学校仍然热衷于学生的智育工作和升学率的提高,以致于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淡薄,对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保障措施,导致安全防范措施不力,使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而化解学生伤害事故矛盾首要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避免事故的发生。2010年4月发生在江苏泰兴的幼儿园伤人案中,持刀男子徐某为何能轻易冲入校园,砍伤32人,学校的安保工作难辞其咎。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必须把安保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样的高度上,制定校园安全规章,加大安保的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对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安全教育。

当然,学校在安保方面的投入必须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同时安保工作还需要与公安、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建设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合作形成学校安全管理协作机制[8],共同做好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

(二)赔偿准备金与保险——政府牵头合理分担风险

无救济则无权利,当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要解决受害学生的赔偿问题。有的案件,学生伤害是由其他学生或是校外第三人造成的,有的是学校的过错,还有的是混合过错。不管怎样,都存在侵权方无力赔偿的可能性,尤其是学校,其经费来源于财政,若以教育事业经费来进行民事赔偿,不但缺乏合法性,也不利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不少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一些解决救济问题的办法,可以由政府对公办学校的学生拨款投保或者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制度,并把其纳入学校财务规定列支项目,也能促进赔偿问题的更好解决;也可以由个人与学校分担商业保险;还可以采用设立专项国家赔偿基金。目前在许多国家,由侵权一方赔偿后,不足部分通常都是由国家设立的专项国家赔偿基金来提供,这部分基金主要由税收组成,按照国际惯例设立国家赔偿金是一个解决赔偿问题的可行之道。这些途径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途径结合,只有这样,落实了赔偿金的保障制度,才能给受害人以更大的赔偿空间,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学校的利益,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9]

目前,我省的采取的是全省统一的校方责任保险制度。《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政府应当组织学校办理学生伤害事故校方责任保险,保险费用由省财政统筹支付。当政府举办的学校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金额大于校方责任保险的赔偿金额时,其差额学校承担有困难的,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根据该条例,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由省财政统筹“买单”的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并且不区分公办、民办学校,从而建立起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有效的化解了学生伤害事故引发的社会矛盾。

(三)客观与公正——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惊人,某地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以后,经媒体报道往往能成为一时的热点新闻。而媒体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往往侧重报道受害学生及家长所遭受的痛苦,同时公众出于同情心也比较容易在情感上倾向于受害方。更有甚者,一些传媒不顾职业道德,肆意夸大和弯曲事实。这在无形间给学校和受理该案件的法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学校即使没有任何过错,也会自行表态或是由法院判决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以免矛盾激化。在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闹不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不良风气。

篇8:论校园伤害责任承担

一、学校的替代责任及依据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其宗旨和教育教学任务是通过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来实现和完成的。学校依法具有任命、委托其工作人员从事某种职务的资格和对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管理的权力和责任。因此, 学校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应该被认为代表学校的意思, 应当被认定为是学校的行为, 其行为的后果, 包括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产生的赔偿责任, 也应当由学校来承受。这种责任在民法理论中被称为替代责任。也就是说, 对于行为人的侵权后果, 法律规定由对行为人负有管理责任的组织或个人承担赔偿责任。承担替代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法人的替代责任、监护人的替代责任、国家机关的替代责任、雇佣人的替代责任。其中, 法人的替代责任是指法人对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 致人损害的后果,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学校承担替代责任的构成要件

从理论上讲, 学校承担替代责任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行为人与学校存在着聘任和职务委托关系。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 学校具有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的权利。学校有权对聘任教师和其他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和约束,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 对不称职的受聘人员进行处罚, 直至依法解除聘任关系, 这些行为正是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所以, 只有当行为人与学校存在着实际上的聘任关系, 学校才应当对受聘人员的行为负责。

2. 必须是学校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所造成的损害。

学校是一个组织, 一个法律拟制的人, 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通过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来进行, 它的意志只能通过其法定代表人和工作人员的行为来表达。所以, 学校工作人员只有在执行学校委托的任务或接受学校的授权从事一定的管理行为时, 才被认为是代表学校的意志。只有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才被认为是学校的行为, 当学校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那么, 也就被认为是学校的行为给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 由学校来承担赔偿责任自然是合乎逻辑的事。反之, 如果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 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但与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无关, 则应当由该工作人员自己承担民事责任, 而不是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3. 执行职务的行为违反了合法性原则。

即学校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 违反了法律或职业规范, 具有违法性。这种违法性是客观后果的违法, 一般认为, 职务违法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就属于违法。就学校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而言, 是针对学生的管教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但如果学校工作人员因教育、管理的方法欠妥当, 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或者当教师负有必要的注意义务时, 而不履行相应的义务, 致使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受到伤害, 那么这样的职务行为就违反了《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从法律的价值判断来讲, 当一个履行职责或者不履行职责行为的结果使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那么, 这个行为在性质上就转变为侵权的行为, 也就失去了被法律承认的合理性。所以, 教师对学生的管教行为是否受到法律的承认, 其前提是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 教师执行职务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必须符合学校授予教师教育的职责和宗旨。反之, 则可能导致执行职务的行为转化为违法行为的结果。

4. 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的损害结果。

无损害则无赔偿, 有损害事实, 始发生赔偿责任。学校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必须是给学生造成了实际损害, 才能产生民事责任问题。从民法上讲, 损害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精神损害。学校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如果造成上述损害, 就存在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行为之所以被法律认为是违法行为, 其原因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结果使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所以, 有违法行为存在, 就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只不过是损害的结果大小不同而已。

5. 学校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与学生受到的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职务行为与学生受到的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是法院推定学校承担替代责任的前提。

6. 学校工作人员在主观上有过错。

在学校工作人员致害责任中, 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存在过错, 是法律推定的问题, 即不能证明工作人员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 就推定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存在主观过错。

三、学校免除替代责任的抗辩事由

我们不能认为, 只要是教师所进行的行为, 都要由学校来承担民事责任。在有些情况下, 尽管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身份有关, 但与学校的利益和学校委托教师的职责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 在造成学生的伤害时, 应当由教师本人承担全部责任, 而学校则不承担民事责任。具体在什么情况下, 学校对教师的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呢?

对于这个问题, 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 而国家教育部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与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 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个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 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笔者认为, 这条规定可以作为参考, 但是处理个别案件时, 应当综合其他因素分析。在民法理论上, 一般认为法人的工作人员的下列行为, 可以认定为与职务无关的行为, 应当由工作人员个人承担法律责任。

1. 超越职责的行为。

学校可以以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超越职责范围, 学校没有过错为由, 免除自己的替代责任, 一切法律后果由工作人员本人承担。其法律理由是, 学校对其工作人员的职责规定, 实际上是学校的一种授权行为, 意味着学校同意其工作人员在授权的范围内从事一定的行为, 并且承认该行为的后果由学校承担。而超越职权的行为, 是没有得到学校的授权, 不代表学校的意志, 也不可能得到学校的承认, 当然就不应当由学校承担民事责任, 而是由行为人自己对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当然, 并不是所有学校工作人员超越职责的行为, 都由本人承担责任。学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由工作人员本人承担;反之, 如果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的行为得到学校的同意, 或者学校知情而不表示反对, 那么在法律上推定学校同意, 其性质与学校授权相同, 故而当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损害的, 学校应承担民事责任, 至少是连带的民事责任。

2. 借用机会的行为。

所谓借用机会的行为是指学校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提供的机会, 实施的违法犯罪的行为, 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而学校聘任或任命受聘人方面并无不当, 按照“罪责自负”的原则, 刑事责任和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当然由行为人本人承担。其理由是: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提供的机会, 从事犯罪的行为, 在本质上违背了学校授权的本意。工作人员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 学校在聘任或任命的时候, 是无法预测受聘人员将来的行为的。只要学校在聘任或任命的时候, 严格按照条件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 在学校聘任或任命以后, 其利用职务提供的机会实施的犯罪行为, 原则上一切后果应当由行为人本人承担。

综上所述, 学校法人对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即替代责任, 这正是立法者要求法人严格工作人员的资格准入, 加强日常管理的初衷。笔者以期学校的管理者能严把教职员工的入门关,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 依法治校, 减少学校工作人员致学生损害的责任事故的发生。

摘要: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也是困扰学校工作、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严重问题, 特别是学校工作人员致学生损害的责任事故更是把学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明确了在发生学校工作人员致学生损害的责任事故时, 学校承担替代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抗辩事由, 以期学校能加强对教职员工的日常管理, 依法治校。

关键词:学生事故,替代责任,构成要件,抗辩事由

参考文献

[1]李仁玉著.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劳凯声主编.教育法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3]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审判丛刊, 2002 (5) .

上一篇:养宠记散文随笔下一篇:所有产品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