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人数逐渐增加,进而引发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也普遍增多,因此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相关规定模糊、分散,对此法学界也存有较大分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论文 篇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归责原则探讨

摘 要: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高校的发展和声誉。合理妥善分担事故责任,首先要厘清大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高校伤害事故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为补充,谨慎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各方的过错是解决事故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伤害事故;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大学生伤害事故越来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发生伤害事故,高校是否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承担多大责任、赔偿数额怎么确定,意见难以统一。针对受害家属的赔偿要求,学校难以满足,双方僵持,容易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最终结果两败俱伤。明确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高校事故责任如何认定的前提条件,对预防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对事故发生后的纠纷解决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了界定。该办法所指的学生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当然也包括大学生。该条对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作出了限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伤害事故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高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高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大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可以将伤害事故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校方过错型,指学校以及学校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学校的规章制度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包括学校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未能较好地履行安全教育义务,未及时告诫及采取相应救助措施等;二是自己过错型,指大学生违反学校校规校纪以及其他自身原因导致发生伤害事故;三是第三人过错型,指除学校和大学生以外的第三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如外来人员在校园内实施的犯罪行为;四是不可抗力型,因人的意志不能控制的因素导致的伤害事故的发生,比如地震、台风、洪水等。
二、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的民事责任界定

民事责任,是指因民事违约、违法行为或根据法律规定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要厘清大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首先应厘清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的民事责任类型,即高校的行为是属于违约行为还是侵权行为,高校应该承担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违约行为的前提是双方间存在合同,而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并不是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而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应该承担的是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是指当事人一方不法侵害他人的权利,造成另一方损失时,须承担的民事责任。大学生伤害事故这种侵权行为应有四大构成要件:一是行为,即高校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如高校的设备设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消极不作为行为。二是过错,即高校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高校疏于管理自己的设备设施,主观上就是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或者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结果的发生。三是损害事实,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受不利影响的事实。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受侵害的权利往往是大学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一旦发生,对大学生本人以及整个家庭都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四是因果关系,即损害结果与违法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是指侵权行为致使大学生损害事實发生后,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追究侵权责任人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需要承担多大民事责任的根据,也是司法机关办理大学生伤害事故案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四个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责任原则。我们逐一来探讨是否适合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

(一)过错责任原则,即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和《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对过错责任原则作出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八条也规定了在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认定时,应依据过错责任原则来分担责任,各方根据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过错责任原则应作为确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纠纷中的主要归责原则。但对过错如何判定呢?这就需要分析伤害事故中高校是否履行了校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有保障在校大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责任,需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若尽到了,则高校无过错。因此高校应做好事前教育、事中监督、事后紧急救护与密切联系等工作,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后,则可认定为无过错。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高校所涉及的注意义务应当包括以下几种:第一,高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各类设备设施管理方面的注意义务。杜绝因设备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对学生造成伤害。第二,高校对学生教育、管理以及监督方面的注意义务。尤其是学生安全教育,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第三,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以及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其他单位、个人在履职的时候遵守相关规定,高校应保障其依法履行职责的注意义务。第四,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注意义务。

(二)过错推定原则,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有过错,而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二款对过错推定原则作出了规定。过错推定原则是法律推定为有过错,因此可以说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行为人只有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才能实现免责。过错推定原则适用于一些特殊侵权行为。比如,学校教室内堆放的物品倒塌、悬挂物发生脱落、校道旁树木折断等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那么法律就推定学校作为这些设施的所有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责任。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损害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虽然行为人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人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可以看出,只有某些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原则,而且应该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因此,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出现了法律规定的这些特殊的侵权行为,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四)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各方对损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过错,又不能推定其有过错单,但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弥补又显失公平的情况,由各方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分担法律责任。这是法律的价值理念之一公平的实际运用,个人认为这种抽象的价值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弹性较大,有些情形下并不适用,即使用也应当谨慎为之。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根据实际情况。这里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至少包括以下两个因素,一个是较严重的损害程度,二是当事人的经济状况。而个人认为高校的经济状况不能作为需要分担责任的依据,否则,可能出现用国家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为个人的偶发性的权利受损承担责任,或将造成新的不公平。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公平责任原则作为分责定案底线,法官有较大的司法裁量权,再加上法官个人的法律素养、经验阅历不同,适用公平原则时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甚至有法官为追求司法的社会效果,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可和尊重,而牺牲法律效果,容易使高校承担过大责任和过多补偿,因此要谨慎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有学者把这条规定作为学生伤害事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依据,个人持不同观点。《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强调的是自愿和帮助,已不是分担责任的原则,高校站在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高度,給予学生的适当帮助,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于对受害大学生的关怀与爱护,校方自愿给予资助,与依据公平责任原则进行责任分担并强制承担补偿责任,在性质上存在着本质差别。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道义责任。在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受害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多重因素,及时主动给予受害大学生及家属一定的经济帮助,可以较好缓和家属的过激情绪,还可以给学校树立负责任的社会形象,为后面的依法处置赢得主动权,最终顺利解决事故纠纷。

因此,个人认为大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有过错,承担相应责任,过错的认定要具体分析高校是否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以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为补充,补充依据为法律具体规定;鉴于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双方主体的特殊性,谨慎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解决此类纠纷更是要正确认定各方的过错,重过错,而不能重责任。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一方面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权造成了损害,给学生及家庭带来沉重打击,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给高校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高校的声誉。因此,在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要合理运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既要守住法治底线,又要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处理的结果更不能简单地偏向弱势的学生,而是合理把握责任的归责原则的基础上,使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得以彰显。
[ 参 考 文 献 ]

[1]陈永华.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困境与改进策略——基于云南某高校十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实践[J].昭通学院学报,2018(08):109-115.

[2]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7(09):94-98.

[3]李进付.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法理情冲突及平衡[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06-109.

[4]张鹤扬.探讨高职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归责原则[J].职业教育,2018(04):45.

[5]吴文娟.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06):86-89.

作者:曾英姿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论文 篇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人数逐渐增加,进而引发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也普遍增多,因此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主要是现行法律法规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相关规定模糊、分散,对此法学界也存有较大分歧。如何规范确认各方的法律责任,根据什么原则承担法律责任,科学合理地处理高校学生的伤害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学生伤害事故 法律责任

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

1.1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概念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9月1日制定、颁布并正式实施,在《办法中》中明确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但没指明适用对象。根据《办法》的立法精神,我们将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概念概括为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以及组织的一系列的校外活动中,或者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内发生的,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在本文中,通常所说的事故是指在高校内学生的人身受到伤害,只针对学生发生的与学校有关的人身伤害事故。

1.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特征

与中小学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相比,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主要表现在,年龄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在侵权责任主体和受害者的法律关系方面存在不同。在伤害事故方面,高校学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

1.2.1 特定的主体

在本文中所讲的主体特定性是受损害的主体仅仅局限于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在校生。他们大部分年满18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一公立大学全日制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二民办大学的在校生;三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在公立大学和民办学校注册的函授生、自考生和成教生等发生伤害事故。

1.2.2 具有特定的时间

在校期间,对于学生来说,其受到伤害都有特定的时间,在这里特定的时间是指在校期间。学生在校期间指高校负有管理职责时间内发生的学生人身损害属于学生伤害事故。在校期间具体包括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管理服务时间。通常情况下,属于下列情形的不能认为是在校期间:寒暑假、节假日、返校、离校途中的时间、学生放假后私自留在校的时间,以及学生自行外出離校期间。为了完成学校、教师或班级安排的工作任务或公益事务而留在学校,以及放假期间提前回校,在这种情形下应视为在校期间。对于因学校原因在节假日调课或补课的时间应属于在校期间,这是一种教学活动的延伸,学校依然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认为是在校期间;对于社会实践、外出旅游参观、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实习、由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等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活动都属于在校期间。在校期间之外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因为在这些时间段,学校不承担管理学生的义务,也就是对学生无义务也无责任,在这种情形下,学校仅负有管理职责时间内发生的行为责任。

1.2.3 具有特定的空间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空间,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损害行为或者学生伤害的结果有一项发生在高校负有教育、管理、服务职责地域范围内即可认定为学生伤害事故。包括校园范围内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如教室、宿舍、操场、实验室、运动场等等。社会实践、学生实习、外出旅游、社会公益活动、校际体育竞赛等场所和路途中等由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场所或交通工具内,通常也属于学校的职责范围,高校也有承担法律的义务。

2 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承担法律责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受伤害的事故呈现上升趋势,在处理此类纠纷的实践中,目前,司法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学生受伤害事故的处理比较笼统零散,且操作性不强,并且没有明确地规范高校学生这一主体,在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然而该办法主要侧重于对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虽然该办法也适用于高等院校,但在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问题上尚显不足:一方面其规定的内容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殊性体现得不明显,有必要对现有的一些规定进行研究探讨和明确细化;另一方面,作为教育部的部门规章,该办法的法律地位较为低下。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如果一些条文规定与上位法之间存在矛盾,那么法院审理案件时,就难将此作为法律依据,其效力也就大打折扣。因为,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首先选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其次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颁布的司法解释,在缺乏上述依据的前提下,国务院其他各部委制定的规章才被纳入考虑的范围。

此外,在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与高校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由于立法层面上法律规定的笼统、模糊、分散导致目前法学界对此存有不同的争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在审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中,立法依据、判决结果也各有不同。

3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及责任认定

责任认定在法律上叫做“归责”,依据什么原则来分配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在高校学生受到伤害后,是各方责任承担的关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从国内外司法实践看,大多数国家一般采用侵权法。目前,由于我国的学生所受伤害通常是指侵犯学生身体健康权或者生命权,所以,司法审判中主要适用《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民通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处理学生的伤害事故。虽然这类法律、司法解释条文对未成年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司法精神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通常情况下,学校只需对未成年人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对于成年并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同时具有一定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学生,高校只承担过错责任。因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应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可以作为处理某些特定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殊规定和补充。

3.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各国民法体系中归责原则的基本原则,根据民事责任的歸责原则,对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进行认定,并责其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的过错责任如何衡量,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在法学理论界,通常依据主观标准说和客观标准说对过错进行界定。根据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来衡量确定是否有过错即为主观标准说;而客观标准则是以是否履行了“注意义务”为标准来衡量。主观标准说在司法实践中较难把握,并且它也总是要通过外在的客观的形式表现来把握的,因此,从体现立法原意的角度看,法学界多采用“客观标准说”。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或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教育管理服务职责时,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未尽到“相当注意义务”,导致学生遭受人身伤害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对于“注意义务”的理解,高校与学生及家长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对于“注意义务”的概念是国内司法界从英美侵权法引进而来的。通常情况下,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第一普通人注意义务。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注意为标准;第二将处理自己的事物作为同一注意义务。以行为人处理自己事物作为注意标准;第三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具有一定知识存量的人对事物的注意作为标准;同前二种注意义务相比,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要高。对于高校来说,其注意义务的范围主要是成年人,这些人往往都能预知危险,并且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都具备采取措施的能力,通常按照第二种标准,高校对学生实施注意义务,从事该行为人能够尽到并且应该尽到的注意义务。

当然,在现实案例中“注意义务”理论相对于实践还是十分抽象的。在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高校是否违反了其注意义务:第一,学校是否故意对学生实施了伤害行为或者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第二,学校是否制定了规章制度,进而对合理的教学和生活进行明确,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保证学生对学校的各项制度是完全明知的;第三,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对于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是否及时排除;第四,在特定的实验教学实践和体育锻炼等可能给学生带来人身危险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是否尽到更高的注意义务和照管职责;第五,学校为避免学生的人身伤害,是否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出现学生人身伤害后,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受伤抢救。

3.2 以过错责任原则为核心,同时辅以其他规则原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过错责任原则只是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一般归责原则,如果法律明文规定的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或者其他特殊规定的情形出现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则应适用法律的特殊规定。如《侵权责任法》中69条、85条如果发生在高校就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4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完善措施

4.1 在立法层面上,借鉴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国家,考虑制定《校园安全法》以明确规范学校的安全管理行为,预防校园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解决校园安全事故引起的纠纷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在《校园安全法》修订前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4.2 高校要采取措施,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机制,对隐患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制定学生人身损害事故防范及处置预案,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机制。通过各项有效措施的实施,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学生人身损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3 完善我国高校法律责任保险制度。高校在校学生人身损害事故,对受害学生及其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对于高校校园稳定和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事故的处理和赔偿责任的承担成为困扰高校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用保险制度分散学校和学生的风险,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纳入保险范畴,建立学校事故保险制度,通过社会化运作方式的参与对受害学生进行及时的救济,有效的弥补受害学生及其家庭的损失,同时也使高校能够减轻负担,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法制出版社.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案例注释版)[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刘耀胜.我国高校在学生事故中的民事法律责任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

[3]李爱春.高校学生事故归责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1-83.

[5]李箐.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法律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陈光绍.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中学校责任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

[7]杜爱萍,应剑伟.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若干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2.

[8]乔玉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法律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作者:侯建峰

学生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论文 篇3:

论高校“第二课堂”中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承担

摘 要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学生伤害事件频频发生,给学生、家庭及学校带来多方面消极影响。高校作为主要的责任主体,基于安全保障义务,遵循过错推定原则在伤害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受害人自身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高校可以免责。

【关键词】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安全保障义务;过错推定责任;免责事由

在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诸多因素中,学生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关乎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因此明确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承担,对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课堂在各高校全面推广,并不断推动第一课堂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两大育人模式的良性互动,第二课堂通过举办讲座类、文艺类、体育类、社团类、实习实践类等多种类、多方位活动,着力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意外事故风险,高校学生第二课堂中的伤害事故大致可分为嬉闹中、活动中、交通事故中的伤亡三大类。2002年教育部21号令发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办法》),并指出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为学校适时地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事故。

1高校承担责任的法理基础

1.1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

依据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是依法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因此,对于以高校、学生社团或者学院名义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真正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是其所在高校。

1.2高校承担责任适用安全保障义务

高校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需要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以保障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安全。《侵权责任法》第37条将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界定为“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公园、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高校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符合“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这一主体。另外,《办法》第9条第4款也提到: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因此,高校应当纳入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范围,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活动,学校都应当承担相应的安全保障义务,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利益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其因学校的管理过失,场所、设备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未积极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和告知义务而造成损害。

1.3对不同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归责原则

高校学生一般可分为两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仍未成年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多集中于本科生一年级和特招生群体中,依照《侵权责任法》规定,学校应对其人身安全予以保护,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于占据高校学生大多数群体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学生,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对一般人的规定,即高校同样应该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的人身安全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

2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

民事侵权行为一般包括四个要件,即加害行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和过错。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也具有上述四要素,具体到高校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高校在组织活动中实施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主要体现为怠于防止侵权加害行为、怠于消除人为的危险情况、怠于消除活动场所具有伤害性的自然情况、怠于实施告知行为,具体表现为:(1)学校对学生所患疾病与所受伤害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结果加重;(2)高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但未进行安全教育,也未在可能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3)对于具有特殊体质或特殊疾病的学生,高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但未予以必要注意;(4)高校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组织学生从事不宜参加的体育运动和其他活动。第二,学生遭受了人身和财产损害。第三,高校实施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与学生遭受的人身或财产损害有因果关系,即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第四,高校具有过错,即存在过失,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3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形态

高校“第二课堂”中的存在伤害事故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于高校未尽到自己的安全管理、安全警示等安全保障义务造成高校学生人身损害,主要是以下情况:一是对高校设施设备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即学校的硬件设施没有达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如公共场所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欠缺、消防设施安全通道存在隐患,电路老化等。二是高校服务管理未尽安全保障义务,即学校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如活动中指导老师未对潜在的危险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警示,后勤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修检电路造成火灾等。第二类是第三人为直接加害人,高校未尽到制止、保护和救助的义务。例如,活动保安人员由于疏忽检查导致危险人员进入活动现场等。在此情况下,高校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首先由直接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若直接加害人不能承担赔偿,高校在其过错范围内赔偿。

4高校不承担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高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可以减轻或免除其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克服不能避免的情况。如地震、海啸此类事故导致活动现场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等,高校无法避免,因此应当免除责任。《办法》中也明确规定,伤害由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应当予以免责。

第二,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非因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发生,由不可抗拒不能预见的原因导致的偶然事件。《办法》第12条列举的情形包括,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此种情形应当予以免责。

第三,受害人自己的原因。如学生由于社会压力等其他外界因素在参加社团活动中自伤自残的行为,明知不适宜参加某种剧烈活动不顾学校的劝阻执意参加导致受到伤害的情形。这些情形学校无法避免,《办法》第12条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应当予以免责。

第四,学生自甘風险参加风险性体育活动。部分高校社团会组织一些对抗性较强的活动,如拳击、跆拳道比赛等,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办法》第12条规定,大学生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高校已经履行相关的安全保障义务的,且其行为并不存在过错的,高校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诸如此类高风险高对抗的活动中,如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充分履行了自己的安全保障义务,对于事故的发生不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学生违规自发组织活动。学生团体如果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违规自发组织高风险的活动且未经学校许可,如远途旅行、驴友自助旅行等,这些活动未获学校许可,学生自愿参加,自甘风险。因此,若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并无不当,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预防高校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伤害事故,需要国家、政府机关和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维护。对于高校来说,在开展“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时,高校务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如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相关注意事项,提示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以及紧急应对措施,对有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应当及时上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等。在发生人身损害事故后,高校教师、服务管理人员也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急救措施,避免损害的扩大。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必须积极、主动接受必要的安全教育,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主动远离各种危险源,遇到困难或受到伤害时主动寻求帮助并科学进行自救,并以平和、勇敢的心态面对已经受到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徐快华,乐文红,俞奇.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构成要件[J].江西社会科学,2006(09).

[0]杨基燕,潘银瓶.论侵权责任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3]韩勇.体育活动中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J].体育学刊,2009(12).

作者简介

马妍(1994-),女,山东省东营市人。法律硕士在读。现为山东大学(威海)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9

作者:马妍

上一篇: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汽车电工技能训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