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2024-04-28

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精选9篇)

篇1: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看不到外面的阳光,使你只会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独自饮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一

这周星期六七点四十五,在妈妈的陪同下我们一起观看了湖南公共频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节目。

这个节目是由著名的教育家王金战老师讲的,王金战老师首先出了一道高二奥数题,让现场的孩子来回答。奥数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难,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学奥数,都十分讨厌奥数,对奥数完全没兴趣,家长给孩子报个奥数班,一心以为孩子至少能学到点什么。可到头来,班上有人考满分,而自己的孩子却考零鸭蛋。为什么呢?那就是孩子对这门功课没兴趣,没兴趣的话学了也等于白搭!所以,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我相信谁都能做得很完美。

第二点就是别把学习当受罪,一个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点小压力,但是决不能将学习当受罪,否则什么也做不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老师说的劳逸结合,王老师举了个例子说自己家的女儿高考,时间很紧迫,作业也很多,一天要在学校待十五个小时,回家时便倒头大睡,一直睡到早上六点钟,马上就要上学了,自己作业没做完,可是王老师却说:“你睡了十二个小时,精力充沛,效率肯定比你睡六个小时做五个小时效率高!”女儿一做,果然是这样!

看完节目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作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课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这都只是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罢了,如果丢弃这些烦恼与压力,我想学习一定会成为最美好的事!

大家请切记:别把学习当负担,美好迎接每一天!为了自己的美好前程而努力!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二

现在我们初中的老师被要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为的是可以教育学生。其实我发现老师的心理也不健康,在我们学校,大部分的老师心理不健康。只有一个时间是健康的。那就是暑假。因为那时没心理负担。但是一到开学。心理就又开始不健康了。因为压力实在是太大。首先是到哪里去任教的问题。一不小心你就会被调到偏远的山区。那就有苦吃了。还有就是学科成绩,这是唯一的目标。你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全看你的成绩。其它的不管。所以一开学就没得空了。心上象有一块沉沉的石头。一直抓学生的成绩。唯恐落后。一直到暑假开始。知道了结果。如果成绩好的话,整个暑假就比较好过。如果成绩比较差。就还是得胆心这个不合格会不会轮到自己头上。所以说老师心理上的这块石头往往影响到对学生的态度上。恨铁不成钢和体罚,变相体罚等等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以上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就是待遇问题。虽然老师有假期。但是也没什么可以做呀,旅游需要钱,就那么点钱游多远这一次去海南用了6000多。还真点心疼呢。但平时我们除了工资,几乎没什么钱了。工作时间呢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5点半。作为班主任的一星期两次要到9点多才能离开学校。上夜课就更不用说了。而其它事业单位就没这种情况了。他们8点钟上班。下午也是很迟才上班的。而我们中午为了抓学生的成绩几乎是没得休息的。他们工资比我们高。高中的老师尽管跟我们差不多辛苦。但他们工资比我们高多了。这样的一比较心态又不平衡了。还有班主任,没几个愿当班主任,因为实在是太辛苦了。整个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没几个愿当班主任,当的大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说领导上的课差不多都是副科,不用调测的。有的还不用任课,多余的课压在一部分老师身上,老师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却在那儿高唱“今年我们学校老师超编……“活儿谁干得多。谁挨的批评就最多。钱就拿得最少。活儿干得最少的,好事样样有份,坏事一样都轮不到。

所以说要心理疾病要治疗的首先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三

青春,就像一颗梅花树,是那样的坚强,又是那样的脆弱。它在寒冬腊月奔放,又在阳春三月凋落。它是默默无闻的,但却是向往未来,充满激情的。

当我们年老,当我们韶华不再,当我们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迟钝,而那个时候,还可以依然在一起快乐的生活,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一个洋溢着青春的地方,原本习惯被束缚着的我们,就仿佛是一群被关久了的小鸟突然回到天空,不知该往何处飞翔。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适应所谓的自主生活,但是我却跟着时间一起成长。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才能真正成熟。每个人都要经历蜕变才能长大,所以我们总是欠挫折一声“谢谢”。

专业的选择是职业规划的核心,做选择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愁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觉得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你所浪费的今天就是你昨天奢望的明天,你所厌倦的现在是你未来回不去的曾经。所以现在我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做出规划,一步一步的为之作出努力。

时常听说,梦想很美,但是却很远。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挫折,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它证明,你将面临更大的难题和挑战,也就是证明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只要我们一直坚持着梦想,我相信一定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才能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我时常能遇见非常好的人,温顺,善良,智慧,充满勇气,坚毅,忍耐地活着,他们时刻提醒我这个人世间的高贵和完满。也正是因为她们让我总结出了一句话:“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别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到。”在大学我遇到了教会我成熟的朋友,跟之前相比,少了些天真,多了一些稳重。无论怎样都愿我惦念之人远离祸害岁岁平安,即使生生不见又或者年年常相伴。

张小娴曾说:“要想成为一个快乐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统统忘记,不要沉湎于懊恼,悔恨之中,要一直往前看;时光一去不复返,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要使过去的错误,失误成为明天的包袱。”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健康的心理,并且拥有好的心态。虽然现在的我们会觉得在学业上很无奈,周围的氛围总是轻易的把一切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环境的变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总是会让我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到底自己想规划一条什么样的道路,然后就算道路坎坷,也要勇往直前。

人生为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是却不曾后退一步。每一个城市不管如何都有一个你停留的理由,而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离开我生活18年的城市。18年前,我在沈阳,如今我在大连。希望在这个城市里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用梦想砸向现实。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四

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匆容、坦然的面对一切。才能对幸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对幸福有一个合理的追求,你才会有幸福感。

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在那破烂不堪的教室里,用塑料布蒙盖着窗户、门框,遮风档雨。用石块当凳子,坐在用木板搭起的课桌旁,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努力学习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泛着幸幅的微笑。有老师传授知识,他们能学到知识,他们感到了幸福。因为他们的心理很健康:青少年时期学习是第一重要。所以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他们快乐着,他们觉得幸福。

同学们,你有何感想?

你有没有感到他们的环境和条件与我们城市里学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教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备,老师辛勤地教诲着我们。我们是否每位同学都在努力地学习?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疑难,在生活中会遇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向题,师生关系的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正确对待?都能正确处理?我们的脸上是否能都泛起山区小朋友们面颊上的幸福微笑!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都会经受各种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认真面对,勇敢地接受挑战,在困境中求发展,求提高。当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向困难挑战其实是向自己挑战,能一鼓作气通过考验,人生就从突破和创新中获得无限的意义,我们就会有成就感,就会感到快乐。幸福没有距离、没有标准,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心满意足时,当你感到快乐时,就是幸福。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五

原来的我总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儿亏,不管别人有意还是无意碰了我一下,哼哼,那个人可要小心点,我会以一还十。可是自从碰到这件事后,我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宽容别人了。

那是在一个星期天,我乘公交车去亲戚家。上车后,我向车内环视了一下,啊,没有空位置。我只好无奈地拉住扶手向窗外看风景。汽车在一个站停了下来,一位老人上了车,看上去年纪很大了。他站在我身边,“啊―”车子突然一刹车,我的身子失去平衡,一个劲得向前冲,正好撞到了那位老爷爷,还踩着了他的脚。我连忙向老爷爷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没关系。”老人慈祥的笑容是我放宽了心,但脸还是涨得红了。真是出乎意料,他竟然一点也不怪我,他瞧着我不好意思的样子,继续安慰我:“这也不是不的错!”这时我的心甜甜的,真切得体会到别人宽容的滋味,好感动。

宽容是一副心理健康的良药,朋友间宽容是一种友谊的理解,它是一种大度,一种美德,一笔财富。宽容是要用广阔胸怀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原谅他。宽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宽容,是一门做人的学问。生活中为人处事要懂得宽容,学会宽容,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初中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5篇

篇2: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有一个女学生,她对自己的学习有充分的自信,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考上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是问题不大的。因为从小学习时起,她的学习成绩就是班里的前几名,一直到现在仍然是如此,平时的学习成绩已经说明了一切。

可是,当前中考来临时,她突然厌学了,不愿考试了,见到学习就心烦。她认为自己马上就要高中了,自己尚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习方面还有许多缺点。高中的同学是各校的精英,她到了高中里还能是象初中一样名列前茅吗?中考是否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呢?是否会破坏自己的形象呢?要是不如意的话,她接受不了这事实。所以她莫名其妙地开始厌学,自己给自己泄气,对未来的前景非常焦虑。她说,她觉得宁可不上重点中学,她不愿意让别人比下去。不上学了可以干点其它的`事,行行出状元嘛。

当然,她虽然是这么说,但她在学习上一点都没有松劲。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完全不一样。她处于矛盾中。

她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在平时也是如此,无论什么事,一定要干得最好最满意才为止,不能容忍自己有一点纰漏,不能容忍学习成绩的下滑,不能容忍对别人的失礼,她努力把自己塑成一个完人。这个同学从小到现在一直处于优裕的环境中,是受宠惯了的人,凡事必要求完美,不完美就不能接受,宁可不上重点中学也不能破坏了自己的完美心态。

篇3: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一、造成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农村中学的孩子或者是长期呆在寄读学校, 或者由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 在家照顾。这种典型的隔代关爱令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康, 青春期身心发育的困惑无出诉说, 逐渐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调查, 一部分教师存在教育方式得失等情况, 不仅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 用抄写几遍课文的方式惩罚学生, 对学生恶言恶语、冷讽热嘲等行为, 都清晰映射出这些教师心理的不健康, 必然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 缺乏教师、家长的关注和引导。中学生一方面功课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难免遭遇青春期种种“成长的烦恼”, 这些或多或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有所反映。当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困惑、抑郁的时候, 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并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 尤其希望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平等的交流和帮助。但是农村学校这方面的教育滞后, 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更是认识不清,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再加上常年在外打工, 也没时间和孩子沟通。长此以往, 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 学习方面

1. 学习压力。

由于课程增多、难度增大、或是升学等原因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就会出现精力分散, 记忆力下降、失眠甚至神经衰弱。

2. 厌学情绪。

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或是课程较难、作业太多、方法欠佳, 或是上网、游戏等不良习惯, 使一些学生不愿意学习, 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情绪。

3. 考试焦虑。

每逢期中、期末考试, 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没复习好, 就会紧张担心, 这就是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 或者持续时间过长, 就变成病理性焦虑,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就会诊断为焦虑症, 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学习。

(二) 人际关系方面

1. 师生间关系。

由于师生间沟通少, 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课上表现等不能被教师认可, 或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上课习惯等, 造成师生互不信任, 甚至产生矛盾, 由此不喜欢学习这位教师所教科目, 造成偏科。

2. 同学间关系。

每个初中学生都希望有朋友且在朋友圈有地位, 但有时会交友失败。有位女生如是说, 她的一位好朋友当面对她很关心, 背后却经常偷她的东西, 使她十分苦恼, 不知该不该维持这份友谊。还有一位男生, 因为平时很要好的一位朋友不愿和他坐同桌, 他很伤心、孤独、寂寞, 想断绝与朋友的关系却又不知怎样去做, 导致上课时走神, 成绩不断下降。

3. 学生与父母间关系。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家庭“不完整”, 爷爷奶奶又很“老土”, 找不到共同语言, 这种缺乏沟通的家庭生活, 很容易造成学生孤僻、不善于交往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 也会给中学生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有位学生谈道:“爸爸妈妈离婚后我和妈妈生活, 爸爸又结婚了, 妈妈没有, 但主要原因是我的问题无法处理。听到妈妈的唠叨, 我的心情很烦, 真想一走了之, 可是看到妈妈憔悴的样子, 又下不了决心, 每天矛盾重重, 不知怎么办才好?”而且, 他的学习成绩也一降再降。

(三) 心理方面

1. 心理闭锁。

青春期内心活动逐渐丰富复杂, 喜怒哀乐, 矛盾重重, 但部分学生却不愿向外表现, 就会造成心理闭锁, 这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特殊标志。

2. 情感激荡。

中学生发育期的生理剧变, 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激荡有时会在行为上表露出来, 有时却内隐在心里, 长期的内心矛盾不能排出, 就会感动压抑。

3. 出现早恋。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他们渴望与异性的交往, 互相帮助, 想得到异性的肯定, 找到成人感。但是由于社交经验、知识等的不足, 面对这类问题, 有的青少年困惑重重, 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 逐渐发展成早恋。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做法

1.提高认识, 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认识, 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 让心理健康的教师给学生健康的上课。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 了解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课等活动, 向家长讲授中学生心理特征和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家长认识, 使家长理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其中。

2.初中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一方面,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学生表现突出的厌学、考试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辅导,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另一方面, 要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 如集体球类活动、喜闻乐见的室内游戏、组织“夸夸自己的同学”等主题班会, 使学生在活动中转移情绪, 及时排解心中不愉快的事。

3.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在具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授课内容深入了一层, 学生也乐于接受。如语文课、历史课、政治课、体育课、生物课等都可渗透心理健康的内容。如果教师备课时经常注意这方面的设置, 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解答学生咨询的问题并进行谈心, 倾听学生倾诉以缓解情绪, 开解升学带来的压力, 特别是做好引导, 帮助咨询学生发现自身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通过以上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它已经为我们亮起了警告红灯。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担负起这个责任, 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人们忽视, 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找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供教师和家长借鉴和使用。

篇4: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学习成绩 相关

一、前言

目前,学习成绩已成为困扰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可见,研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且是必需的。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看心理健康因素是否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在银川二十四中随机选取了初中各年级两个班,共发放问卷351份,收回有效问卷325份,问卷回收率92.6%。剔除28份无效问卷,剩余297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91.4%。其中,初一104人,初二90人,初三103人;男生154人,女生143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

调查问卷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量表共有100道判断题,有9个分测验,包括效度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2.学习成绩的指标

学业成绩指标采用被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由于不同年级被试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不同,所以分别将被试的各科成绩转换成标准分数10×Z+50,学习成绩为各科标准分数的平均数。以二十四中学对于学生评定的标准,总体规定优秀率为10%,合格率为70%,不合格率为20%,将学生分为0(好)、1(中)、2(差)三个组。

3.实施过程

采用团体测试方式,以班为集体,在考试前一个月向学生发放问卷。

4.统计分析

研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计算机上完成。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l2007以及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被试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

被调查的297名学生中,心理问题的总体检出率为1.01%,其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孤独倾向。不同年级各项心理问题检出率为:初二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其次是一年级与三年级。三个年级在学习焦虑方面都有较高的检出率。

(二)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n=297)**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结果表明: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学习成绩越高,学习焦虑越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量表总分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

(三)不同学习成绩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不同学习成绩组的中学生的各项心理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孤独倾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体焦虑水平较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高的总体焦虑水平。

四、讨论

(一)本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负相关,且学习焦虑因子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高,学习焦虑水平越低。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业成就的获得。从中也可以看出,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等心理问题会妨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初中不同年级各项心理问题检出率为初二年级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充分说明初二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发生率也较多。初二是初中生活开始分化的时期,此阶段学生情感指向的范围逐渐扩大,社会性情感日益丰富和强烈,情感常随道德价值判断而改变,而其道德价值判断还存在幼稚不成熟的一面,因而其情感常处于矛盾之中。另外,初二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慢慢增多,社会影响对他们也越来越多,因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五、结语

总之,通过本次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为了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应该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从心理上对他们表示理解、支持与鼓励,因为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杜艳芳,胡中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2):57-59.

[2]胡梅荣.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4(21):201-202.

[3]路文芳,孔金旺,王礼桂.武汉市1423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8):987-988.

篇5:农村初中生学习的心理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篇6: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祁文霞赵扎西张照明

今年开学之初,我们即对我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覆盖了初中的四个班级。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和牧区。通过调查研究,目的就是对他们的学习心理有个初步的了解,准确地把握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问卷调查: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五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方法:调查显示,大部分初中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能预习的仅占14%,课后能及时巩固复习的仅占16%,上课能认真听讲的占20%,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占8%.2.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3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0%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

3.学习习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85%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50%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但却缺乏一个明

确的目标。

5.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

三、当前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缺乏明确的目标。厌学情绪比较严重。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由于多数学生的小学教育是在地处偏远的农牧区完成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

3.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篇7:心理健康学习初中生

六安八中 方 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太偏爱儿童了。或许因为“儿童期的成长易于进行”(哈佛大学茄德纳博士语),于是研究儿童画和包括幼儿、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几十年来的热情不减。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开课最正常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美术欣赏课”停留在素质教育“装饰”作用层面上,“正规”的则表现在“高考培训”层面上,都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学生兴趣的浓,家长、学校支持,可谓生机勃勃,但初中美术教育却波不惊,一方面学样还能“开足开齐”课程,教师教学态度端正,学生也能认真“上课”,一方面,学校设备不能配套,学生作业质量下降。所以完成初中美术教育使命,必须研究初中生美术学习的心理和教育现状,探索教育策略。

一、初中生美术学习处于“断乳期”

并非每个学画画的人都是为考取美校,并非每个人都想当画家,但爱美是儿童的天性,画画是他们传情达意的手段,是获知的途径——这是一个共识。儿童从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就处在浓厚的美术氛围之中,即以听觉为主要途径来获取信息,涂涂画画表达“思想”,形象思维非常活跃(虽不高级)。于是,家长纷纷给孩子买积木,买“简笔画”,买纸笔等。这不仅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且还进一步诱发了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而小学各学科的课本里也配有大量的图画(如插图、图解、彩页),对儿童美术学习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成人的眼里,儿童画和儿童一样可爱,不论他画得怎样都会得到赞赏,都可以挂在这里自我欣赏。换句话说,在小学阶段儿童是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美术的。

然而到了初中,这些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没有适合初中生的美术读物。除了课本,最多的就是“成人画风格”的连环画,枯燥的读本不仅削弱了学生的美术兴趣,也束缚了老师的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有生气,教与学双方都是在被动和缺少激情的状态下进行的。其次,家长和老师对初中生学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大多认为学画耽误时间,影响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习,对学美术不支持,甚至明确反对,造成了学生画画就像是违反了某种规定的心理,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心情,挫伤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即使是少数持支持态度的老师,特别是家长很能大程度上也是“别有用心”:支持的目的是为了促其学好美术、考美校。再次,学校领导普遍没有小学领导那样关心和重视,至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让美术老师开展这样那样的活动,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的条件也普遍较差。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如同断乳的孩子,既没有奶吃,也没有足够全面的营养,而“大人们”却硬说是为了孩子好。

从绘画心理发展历程看,7、8岁→11、12岁儿童的绘画发展正从意象后期向写实期过渡,即从“模式化”视觉经验性描绘向写实描绘过渡。艺术教育家H·里德认为:大约在十一岁的时候,獐便有那种打破或分解他最初那单一知觉的能力了,随着他对细节万分的分解与比较能力的出现,逻辑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那种表达性视觉或造型模式会表现出逝去的倾向。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恩海姆(Arnheim.R)认为儿童创作相当于他们知觉到的物体的二度空间结构时,儿童造型的完善和儿童知觉煌分化是并驱齐进的,在发展中早期简单的画是视知觉未完全分化完善,随着视知觉的分化,为儿童画复杂的画提供了可能;但其认知水平和表现技巧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增加。由于头脑中客观表象贮存少,感到绘画符合不能充分表达思想情感,转而不再单纯依赖绘画符合与外界交流,而更多的依赖语言文学等抽象的符号系统并逐渐替代形象的视觉符号,这就是困难产生的心理根源。

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初中生处在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是生理趋向成熟的高峰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增强。一是兴趣爱好更回味广泛,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需要剧增,静心作画的兴趣减少;有目的交往增多,画画时间减少。二是审美主动性增强,审美视野拓宽。不再唯师是从,不再只关注课本上的几幅画,他们开始有自己朴素的审美观点,有了执著于自己的审美判断的心理,对环境、服装、影响、广告、书画展览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评价,特别钟爱卡通画。书包、文具盒、笔记本上贴满了被他们称之为“酷毙”了的卡通画。三是对“成人画”产生兴趣,开始小看“儿童画”,主动叛离儿童画,追求现实性和科学性。

二、初中美术教育处于“危机”期

美术教育在这一时期遭遇了“青小年危机”(美国学者霍华德·茄德纳博士研究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的几个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如:幼年原发性的绘画兴趣使用仍然存在与文化课负担加重的矛盾,“成人画”的欲望与实际绘画技能不相应的矛盾,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与形象思维更加活跃的矛盾,书面语言能力大大增强与绘画作为语言能力渐渐减弱的矛盾。

教育主体的错综复杂性必然给教育活动多种困难,而初中美术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又极端匮乏,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处在无序状态下,随意性大,或空口说教,或无可奈何地重复儿童画教学。美术的素质教育意义降低到了极限,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

其次,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和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把初中美术教育引向误区。由于高校美术教育“重技轻教”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不按教育教材上课,甚至凭着自己的举,拿出自己的所谓强项,要么“素描——素描”,要么“国画——国画”,把本来就有些枯燥的教材变得更加索然无味,要把学生分化成两类:一是“考学”的“培训班式”教育,上美术课只学素描、色彩;二是“闹着玩” 的“教学式” 上美术课仅作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消谴,严重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方向。更可怕的是,这种“培训班”式的教育因为有时能培训出几个“人才”(即:考取中专美术专业或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这种“教学式”教育未“冲击”文化课“升学教育”活动又提高学校升学率而大有“推广”和蔓延的势头。

显见,初中美术教育已到了危机四伏的程度。

三、教育策略

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困难期呢?艺术教育家H·加登纳提出:这个年龄段由于身心的发展,逐渐由参与者变成一个批评者,对自己作品要求严格,因此儿童必须在这段过渡期内取得足够的进步,以使他在有自我批判能力之后,不致于发现自己的作品太不够格而停止绘画,由艺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旁观的批评者。儿童视知觉的分化,为儿童观察复杂的外界事物,表达复杂的画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写生及临摹优秀作品也为儿童绘画提供丰富的视觉刺激,促进视知觉的进一步分化,即在认知水平提高的同时,以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写生和优秀作品听临摹作为桥梁,提高绘画表现技巧,改变“模式概念化”的视觉描绘,增大头脑中客观表象的贮存量,达到手、眼的初步协调,向写实性绘画迅速过渡。

从“关心”切入,保护青少年“天然”的美术爱好。可以说每个初中生对美术都有“天然”的爱好,甚至曾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进入青少年期其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但内心还是喜欢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包括一些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在内,95%的学生都喜欢美术。之所以未表现出来,重要原因就是“画不好”、“敢画”。显然,初中生的学习心态是非常矛盾的,而关键因素是“面子”问题,所以关爱他们的“面子”就是对其美术爱好的最有效保护。

因此,我们的策略是“不就画论画”,即示范、讲课以及作业要求,都特别强调“主题”、“意境”、“形式”,少谈技法,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辅导作业时,尊重学生的理解,按他们的想法提出参与意见,少用“指定性”的语言:“应该怎样”“不能那样”这是对的那是错的等;当学生眼高手低,笔不达意时,首先指导学生修改想法,找“捷径”,选最简单的表现手法或用难度较小的技法去表现,同时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技法难度。当他们能顺利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的时候就会体味“童年的欢乐”,当他们发现用老师的方法去表现更能传情传意、更具美价值的时候,就产生对技法的学习欲望——这就是学习的内驱力。如果我们在评讲作业时再注意“回避”难点(即技法问题),多肯定他们的“创意”,那将更有利于保持他们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这便如同杠杆有了支点,美术教育更易于进行。

跳出教材束缚,寻找合适初中学生的“画风”。由于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扩展,初中生逐渐看不起“儿童画”而追求写实。其实这里的弊病很大。一方面写实难度大,能够写实要一定过程,另一方面一味写实易走向“再与主义”,不利于发散思维,应该说追求写实不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主旨。我们选择的是“表现真实”的教育思路,通过写生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透视原则,着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写生变化,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尽情表现。根据学生兴趣发展特征和美术基础水平,我们尝试开设了卡通画的选学内容,同学们的表现力明显提高,色彩和整个画面的效果显著增强,而且画得很有耐心,有的画得很“真”(如头发质感画得很象)试验表明,这种介于儿童画和成人画间的“画风”非常适合青少年,以其为经验在工艺、欣赏等其它内容中找到相应的“画风”,可以想见初中美术教育的局面定会是另一番样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启发学生爱美意识,激发学生表现欲望。过去交们仿佛太注意课堂教学活动了,40分钟的时间老师讲15分钟,学生画25分钟,已近乎机械,其实教学中“主体”与“客体”是不断互换的,是在频繁的交流中自然体现的,有许多课(即内容)是可以参照活动课的方法,寓教于活动之中,能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上“师生同画”,将学生分成几组“集体制作”、“集体讨论”、“两人合作”(优势互补),使学生的感受似乎是在开展文娱活动,轻松地“玩”成学习任务。我们甚至还把静物写生放在室外,引导学生到教室外面去找“墙角下几块砖”,“一根斜靠的树枝”,或是“窗台上一个花盆和一只蝴蝶”,把这些有趣味、有生气的东西画下来,这既可一改课堂上的单调乏味,又能让学生发现美,还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构图能力。此外,开展小型美术活动,如元旦互送一张贺卡,春节剪纸装点自己的居室,“五四”各班布置一个游艺厅等,不但使他们美术学得更有趣、还能学以致用,同时也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气氛,也会得到学校和校长的支持。

篇8: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浅析

一、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主动学习、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被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求知的体验和高涨的学习激情,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急躁心理

1.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 审题, 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隐含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 导致解题出错.

2.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导致解题出错.

3.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导致解题出错.

4.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 是否最佳, 是否可找出另外的解题方法, 该方法有什么独到之处等, 导致解题出错.

三、定式心理

定式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在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个性思维策略, 解决数学问题遵循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式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养成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四、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 很少有同学间进行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篇9:浅析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物理;心理特点;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记忆清晰,思维敏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在一线从教二十余年的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就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及物理教师应采取的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分析

1.好奇心

居里夫人说得好:“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又总是兴趣的导因。”初中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型,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奇的物理现象感到好奇,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对物理现象好奇本身,并没有形成探究这些物理现象内在规律的稳定动机。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直观性

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时热情较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渐渐感觉到物理中许多陌生的单位和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如学到压强时,由于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看不到具体的支撑面,学生感到难以捉摸,公式P=pgh中,四个物理量就有三个是复合单位,难度更大,若物理教师不采取措施,许多学生就会对学物理丧失信心,使得初二物理成为分化学科。原因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属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还要借助于事物的表象作支持。

3.模仿性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公式时,往往不能把握本质,习惯于死记硬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不知如何分析,而是乱套物理公式,这是因为他们在小学读书时,经常死记硬背,形成了思维定势,到初中后,虽有批判性,但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这就使其学习物理有模仿性的心理特点。

4.独立性

初中生由于身体迅速发育和自我意识逐步成熟,使得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喜欢提出不同意见,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开始进入一个喜欢争论,喜欢怀疑,不轻信、不盲从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与当堂课主旨无关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而是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样不但可以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能培养起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发现和体验的兴趣。

二、物理教师的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直观形象与抽象相结合,以直观教学为主

直观形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而适当的抽象可以满足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使激发的兴趣得以持久。初中生应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渐增加抽象思维的成分。

(1)用实验组织教学,增强直观形象性,这既是物理教学的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讲大气压强的引入,教师走上讲台,将毽球让前排学生看,说明胶皮部分无粘性,然后将毽球向黑板投去,“拍!”毽球粘在黑板上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心想:球怎么粘上啦?这时,教师用一张纸盖在盛满水的杯口,然后将杯口倒过来,纸把水托住了。教师提出:“为什么纸能托住水?为什么毽球会粘在黑板上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气压强的兴趣。

(2)注重挂图、板画、模型的使用。挂图、版画和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制作科技作品,布置家庭小实验,外出参观,增强直观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课堂。如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让学生观察乒乓是否下落。在未做实验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球会下落,是因为球受重力的作用。实验结果,事实上乒乓球不仅没有落下,还被吹贴在漏斗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感受到了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起他们通过探究把握物理现象奥秘的兴趣。

3.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以持久。

参考文献:

[1]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平安夜祝福问候语句子下一篇:高中生关于爱议论文800字:爱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