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2024-05-23

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精选4篇)

篇1: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附件1:

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一、发展环境和趋势

(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及对我国电信业的影响

分析影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十二五”期间影响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各种关键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预判,评估金融危机等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影响,参考国外电信行业发展情况,评估我国电信行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判研电信行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二)电信业和相关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研究“十二五”期间电信业与软件业、广播电视行业等相关行业之间的融合或相互渗透的可能性、融合程度及发展趋势;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趋势,评估行业之间的融合或相互渗透对电信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三)电信业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电信业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行业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问题,评估电信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四)新技术、新形势对市场格局的影响

分析研究以3G及宽带移动为代表的新技术和全业务经营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及对策。

二、总体框架

(一)发展战略

研究“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的战略定位,以及推进电信行业转型、发展信息服务业、电信业支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完善TD产业链、固网发展演进策略、移动通信总体发展战略、互联网总体发展战略、宽带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提出电信行业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并保持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战略框架。

(二)发展思路

根据对“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电信业自身的发展变化情况的预判,从电信市场、技术、网络、企业管理、监管等多层面、多角度研究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研究进一步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思路。

(三)发展目标

根据电信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发展的宏观目标,并对业务发展和网络能力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

(四)指标体系

分析现有指标体系,根据对“十二五”和“十一五”后期的市场变化情况的预判,特别是结合3G和TD业务的发展,研究引入新的指标,完善现有指标体系,实现全面、准确、真实反映电信行业发展情况和电信行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将关键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中。

(五)实施措施、政策保障

根据现实情况和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发展思路的研究和把握,对实施措施和政策保障进行研究,并研究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建议以及相应的支持措施。

三、用户和服务

研究“十二五”期间电信用户和服务的发展特点及联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

(一)普遍服务

从国家推进电信普遍服务的角度,分析新时期、新形势下电信普遍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类型、实施办法、推进策略等,研究电信业服务于“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十二五”期间普遍服务阶段性目标、未来发展方向。

(二)消费行为

全面分析我国不同消费群体,包括企业、家庭及个人的电信消费特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收入、支出、技术、业务等影响居民消费心理行为和电信消费决策行为的重点因素。

(三)服务质量

研究分析现有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全业务竞争、3G业务逐渐推广的条件下,电信服务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趋势,保障用户权益。研究提出新形势下的电信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完善服务规范、标准,明确“十二五”期间服务质量改进的方向。

四、业务

(一)业务发展

根据对“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发展状况的预测和把握,分析业务整体发展情况,对“十二五”期间的市场需求、业务发展形态、发展趋势、生成模式、盈利模式等问题

展开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

(二)典型业务发展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电信业将面临3G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定位、推广和完善产业链等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领域将研究3G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及增值业务等典型业务的发展,并重点研究融合业务的融合路线、融合方式、最先开始融合的业务及衍生出的融合业务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五、技术和网络

(一)技术方面

分析研究各种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重点研究互联网、传输、无线、核心网、接入网、IT支撑等方面的新技术。

研究三网融合技术,对电信行业如何有效引进三网融合技术进行分析;研究3G和现有网络的互联互通、运营支撑系统等有关新技术。

(二)网络方面

研究下一代网络的总体发展趋势,互联网、移动网、传输网以及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网络架构,结合新技术的发展,研究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策略和技术路线。根据技术发展和业务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支撑网络结构变化和实现目标网络的技术路线,以及业务支撑平台的发展思路。研究我国国际电信业务和网络的发展趋势、研究国际电信出入口等网络设施布局。

六、市场开放和开拓国际市场

(一)国内电信市场开放

根据重组后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状况和国内外市场、技术、业务的发展趋势,结合WTO机制,借鉴其它国家市场开放的经验并参考其配套制度,研究我国电信市场开放的总体思路及配套政策制度,并对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开放对策和措施,VOIP、虚拟运营等业务开放的可行性等问题有针对地开展重点研究。

(二)电信运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电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能面临的有利或不利因素,并对提高企业自身素质、优化企业人才、知识、技术储备、开拓国际市场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增值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电信建设企业、咨询企业联合开发国际市场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七、安全与应急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

分析网络与信息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评估、研究互联网、3G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网路融合演进和业务创新对信息安全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研究互联网、电信网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安全标准体系、主要政策措施等问题,重点关注互联网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举措。

(二)应急通信

梳理我国应急通信的现状,借鉴国外应急通信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成熟经验,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应急通信建设的总体构想、体系框架、发展模式等,研究公众通信与应急指挥平台的构建体系和法律定位、针对我国应急通信的资金投入方向、政企职责划分等问题开展重点研究分析。

(三)安全生产

分析我国电信业安全生产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的上报机制和责任认定制度,制定“十二五”时期的安全生产目标。

八、政策与监管

对现行监管体系、监管政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调整、完善的建议,以适应电信重组、3G牌照发放、全业务运营等新形势下对行业监管提出新的要求。

(一)监管方面

研究电信行业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号码携带、实名制、重组后三大运营企业市场竞争结构、电信资费、互联互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与管理、新形势下有害和不良信息治理、净化网络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监管措施。

(二)政策方面

分析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是否与“十二五”期间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并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电信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重点方向。对电信行业战略转型、促进新技术研发、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信息化建设、促进TD-SCDMA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强TD后续建设能力、电信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电信企业技术和业务创新、鼓励和引导电信业制订和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合理配置电信资源、网元资源共建共享、新形势下的网间结算问题、完善适合新业务形态的资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电信企业信誉管理机制、加强互联网接入管理等重大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对促进增值电信企业的发展、活跃增值服务市场、推动“三网融合”等政策法规开展研究。结合“十二五”期间新业务的发展,为制订业务发展指导及监管政策提供建议。

(三)电信行业标准

结合当前电信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情况,研究电信标准战略和标准体系。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研究电信业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

九、可持续发展

研究如何促进电信行业可持续、良性发展,并关注电信行业对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一)自主创新

结合我国电信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特点,研究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应采取的措施,提出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探索建立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机制。

(二)节能减排

分析电信行业能耗状况,对“十二五”时期电信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电信行业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等主要问题展开预研,并对节能减排的主要方向、节能目标、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及相关措施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三)共建共享

分析研究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探讨“十二五”期间共建共享的目标、相关法规制度和配套机制等问题,推进共建共享。

(四)资源有效利用

研究合理分配、充分有效利用电信网码号、互联网域名、IP地址等资源的问题,制订相关资源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策略。

十、区域发展

结合“十一五”时期国家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区域通信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区域通信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指标体系对各区域电信业是否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开展研究。

(二)区域通信发展的研究

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对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及工业园区电信需求特点、发

展思路及模式、区域本地网并网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既能满足经济一体化实际需要,又有利于电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强的区域电信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建议;从东部、中部、西部的维度,分析固话、移动、互联网等业务的发展特点,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老工业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等区域电信业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篇2: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编写要点

(仅供参考)

总体上要围绕本课题思路及成果进“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核心任务,兼顾各部门承担专项规划的编制设想,研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一、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架构,涉及其他部门的人员如何来组织和分工。

二、课题需设立或分解成哪些子课题,分别由哪些人或单位来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提纲和要点是哪些,拉出一个初步的框架或设想,以确立研究的大方向,这些内容在研究中还可以根据研究情况适当予以修正和调整。

三、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组织实施哪些调研活动,召开哪些会议,等等;其次是时间进度安排,以及其他工作要求。

四、其他需要在研究方案中予以明确的事宜。

说明:

1.本编写要点只是课题研究的共性要求,是编写研究方案的指南,仅供参考,各牵头部门可根据课题的本质要求和特点自主研究提出相应计划方案。

2.不同课题对制订研究方案的要求不尽相同,故在形式上无需固定格式,只要明确以上工作要点、做到工作任务落实即可。

篇3: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绿色照明工程是我国“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为推动绿色照明工程的顺利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 0 0 7年联合出台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计划在3年内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1.5亿只高效照明产品, 节电290亿千瓦时。中央预算内投资也重点支持了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为主的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生产线改造, 白炽灯企业转产高效照明产品, 半导体 (L E D) 照明产业化, 城市集中道路照明、公共场所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改造等项目。节能奖励资金也部分用于包括照明节电改造在内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在已经实施节能改造的公共机构和商业建筑中, 照明节电是最优先选择的项目线, 占节能改造项目线选项的8 0%左右。

总结“十一五”我国绿色照明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我国照明电器行业健康发展。截至2008年, 我国节能灯产量从2005年的17.6亿只增加到2008年的31亿只, 荧光灯和普通白炽灯的生产比例从2 0 0 5年的0.65:1提高到2008年的1.27:1 (数据来源:中国照明电器产业协会) 。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对照明电器行业结构调整, 推动企业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 提高照明电器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带动了社会公众节能减排意识的提高。2008年和2009年共补贴推广节能灯超过2.1亿只, 两年实际推广数量是原计划1.5亿只的1 4 0%。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节能灯普及率已接近9 0%,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灯普及率超过9 0%。通过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措施, 广大群众不仅照明节电意识显著提高, 节能减排的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也明显增强。

三是积极推动照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2 0 0 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出台《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 明确提出了代表照明技术划时代变革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照明产品、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措施, 引导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科技部也启动“十城万盏”示范工程, 在2 1个城市开展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 为新技术产业发展探索道路。

四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启动了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速推广节能灯的行动。2 0 0 9年, 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参加了项目签约仪式, G E F将提供1 4 0 0万美元的赠款, 中方将提供7 0 0 0万美元的配套, 帮助白炽灯生产企业合理转型、完善节能灯市场推广机制、健全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标志着我国的绿色照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在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有效削减电力峰荷、节省电力建设投资、减少发电用煤、减排二氧化碳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底, 预计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 可实现最大削峰能力约3 3 0万千瓦, 节省电力建设投资近2 5 0亿元;减少发电用煤1 7 0 0多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 0 0 0多万吨, 减少二氧化硫超过3 0万吨。

二、“十一五”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共存, 国内零售市场节能灯产品质量较差仍然是影响绿色照明工程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

经过中国绿色照明工程近1 5年的努力, 国内节能灯大型企业逐渐成长, 部分企业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上, 都已形成能与国际著名品牌竞争之势。尽管大部分产品仍采用贴牌运作方式, 但在国际节能灯市场上, 中国制造的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已成市场主流。我国已不仅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光源产品生产基地, 也成为主要的节能灯生产基地, 2008年我国节能灯出口量已达21亿只, 全世界7 0%的节能灯来自中国。但是, 国内市场节能灯产品质量问题仍令人堪忧。2 0 0 9年底各地开展了对节能灯等照明灯具产品的专项抽查行动。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全国节能灯合格率仅为3 9.3%。在抽检的节能灯中, 还不乏一些市场上的知名品牌。节能灯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灯功率偏差大、谐波电流限值不合格、机械强度不达标等。分析其主观原因是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部分生产企业过分追求利润, 以薄利多销为原则, 大量生产元器件严重“缩水”而廉价的节能灯;其客观原因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体系, 节能灯生产准入门槛较低, 一些小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达标节能灯的技术能力, 片面追求光通量, 虚报功率参数。

2.政府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的行动尚需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的政府补贴行动, 受益的是广大用户, 但中标企业是大型节能灯生产企业。因此, 中小企业难以得到政府补贴带来的实惠, 反而出现生存危机, 特别是在2 0 0 9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更加艰难。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以“城市亮化工程”、示范工程等形式, 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半导体照明产业, 但大多忽视和没有解决半导体照明产品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缺乏上游芯片研发和国产化能力、半导体照明产品标准不到位等核心问题, 导致我国半导体照明生产企业超过3000家, 其中70%集中于下游产业, 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全行业企业中8 0%以上的功率型半导体照明芯片、器件依赖进口;在政府示范项目中也出现需求量和安装量远低于预期的状况。

3.亟待关注和解决节能灯汞污染问题

一支节能灯的灯管平均含有2.5~5毫克的汞, 当废弃节能灯暴露在环境中, 将以固体微粒等形态进入环境。进入土壤中的汞可以被植物吸收, 也可以挥发进入大气, 还可以被降水冲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中。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又可沉降到地面或水体中。汞一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 (M e H g+) , 甲基汞可溶于水, 水生物摄入甲基汞, 可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如果1只废弃节能灯的5毫克汞完全转变为甲基汞并完全进入水体, 将污染1 0 0吨1级水, 或1 0吨2级水, 或5吨3级水。无论如何, 如果节能灯汞污染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将会成为影响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

4.绿色照明产品的推广偏重于光源端

长期以来, 绿色照明工程的推广工作主要侧重于推广光源产品, 对灯具、自然采光、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方面措施有待加强。节能灯专用灯具不配套已成为节能灯推广的“卡脖子”因素。我国目前的灯具效率大部都很低, 格栅灯具, 道路灯具一般仅为6 0%~7 0%, 筒灯灯具一般仅为4 0%~6 0%。如果不重视灯具的效率, 最多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结果。老百姓在购买节能灯时, 也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灯具, 转而购买传统低效照明产品。此外, 以自然采光为基础的绿色照明设计理念尚处于初级阶段, 而照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也亟待加强。

三、“十二五”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思路及重点

(一) “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照明工程面临的新形势

1.高效照明产品需求量存在较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

自2 0 0 8年澳大利亚率先提出逐步淘汰白炽灯的口号后, 欧洲、北美及世界其他地方的2 0多个国家, 先后提出或发起了逐步淘汰白炽灯的行动, 我国政府也提出了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的计划。美国近期宣布提高照明节能标准, 这是美国自1 9 9 2年以来的首次调整照明能耗标准。虽新标准2 0 1 2年才正式生效, 但预计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美国将出现灯具大规模地改朝换代。2 0 0 9年欧盟结束了对中国长达5年的反倾销, 大门再次向中国展开。到2012年12月31日欧盟将淘汰所有的白炽灯, 转而用节能灯替代。

随着逐步淘汰白炽灯行动的全球化, 国内外市场对高效照明产品的需求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 在未来5~1 0年必须制定新的发展战略, 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2.新型高效照明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未来5~1 0年, 将是半导体照明、电磁感应无极灯、陶瓷金卤灯等高效照明新产品技术飞速发展和逐渐步入成熟的阶段。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 将在照明理念、方式和行业本身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因此, 在“十二五”绿色照明工程规划中, 必须极大关注照明领域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变化, 及时调整政策措施, 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需求。

3.政府行为和市场作用份额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 政府主要针对节能灯价格高、消费者承受能力较弱等市场推广障碍, 采取了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灯的措施, 旨在以“四两”拨动“千斤”, 分担消费者的节能成本, 让消费者体会到使用节能灯的好处和效果。但是, 政府补贴非长效措施, 只能作为示范手段。因此, “十二五”期间必须更多地考虑如何依靠以市场为主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

4.消费对象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初期, 高效照明电器产品的主要推广对象是城镇居民, 最先响应的也是信息通畅、价格承受力较强的大城市消费者。随着绿色照明工程在“十一五”期间的不断深化, 购买和使用节能灯在大城市消费群体中已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十一五”期间国家节能补贴政策的颁布实施, 既增强了消费者节能意识, 为节能灯进入乡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 未来5年, 县、镇、乡等三级市场的销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十二五”绿色照明工程的重点将有必要由城市逐渐转向县、镇和乡村。

(二) “十二五”绿色照明工程的基本思路及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 我国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的新思路和工作重点主要体现为六个“转变”:

第一, 鼓励高效照明电器产品生产企业转变经营思路, 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树品牌把质量做上去, 把成本降下来, 带动高效照明电器产业实现做强、做好、做大的发展目标。

第二, 节能灯推广重点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将推广节能灯与脱贫、新农村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均衡化等结合起来, 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手段之一。

第三, 推广节能灯的措施和手段由政府补贴转向建立长效机制和建立普惠制度。进一步完善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 将生产高品质节能灯及解决节能灯汞污染的企业纳入相关优惠政策目录中, 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第四、节能灯汞污染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前端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 把前端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废旧节能灯回收和再利用体系的建立是末端治理汞污染的主要手段, 在“十二五”期间要尽快采取经济手段推动这一体系的建立。同时, 更注重推进节能灯的清洁生产和工艺革新, 从源头控制汞污染。在“十二五”期间做到新增的节能灯生产能力必须采用固态汞技术, 已有能力的7 0-8 0%采用固态汞生产工艺。

第五, 新型高科技照明技术的发展由急速产业化转变为更重视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示范。改变目前半导体照明产业盲目和低水平重复投资状况, 尽快制定产业发展技术指南, 出台政策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研发。

第六, 绿色照明工作重点从光源转向全面措施。改变忽视高效照明灯具设计开发、自然采光、照明系统设计及控制等绿色照明措施的状况, 以优质、高效、适用的灯具, 进一步拉动节能灯市场需求;研究制定鼓励政策, 强化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和控制, 更好地发挥绿色照明的节能减排作用。

四、主要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照明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方案, 研究建立高效照明产品的市场监督机制, 通过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督两种渠道提高高效照明产品质量。建立合理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提高高效照明产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 从根本上杜绝小作坊式的企业进入高效照明产品生产领域;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用法律手段规范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注重依法监督, 严格执法, 加大打击和查处力度, 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商依法严肃处理, 为高效照明电器行业创造健康有序、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高效照明产品的市场监督机制, 通过市场监督提高产品质量。

二是研究并制定鼓励高效照明产品生产企业树品牌、保质量、扩大国内销售份额的财税政策。对在国内大量销售高品质高效照明产品的企业, 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对采用清洁生产手段, 使用固态汞技术的企业, 享受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同等的优惠政策, 增值税即征即退、即征即退5 0%和先征后退;降低节能灯出口退税率, 由目前的1 7%减少至1 0%以内, 鼓励国内大型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提高高品质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三是尽快制定节能灯清洁生产和回收处理的相关制度。建议节能和环保主管机构联手对废弃节能灯回收处理施行补贴政策, 尽快建立废旧节能灯回收体系, 做好汞污染的末端治理。同时, 要更为重视前端控制, 加强节能灯生产企业清洁生产体系建设和注汞工艺的升级换代, 采取经济手段推广固态汞技术, 从源头减少节能灯造成的汞污染。研究建立具有节能灯回收系统的生产企业才允许投产, 具有节能灯回收系统的品牌才能进入市场销售的制度。

四是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 正确引导新型高效照明电器产业的发展。对于半导体照明、低频电磁感应无极灯、陶瓷金卤灯等新技术、新产品, 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 加大对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部门和企业的扶持和投入;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科技资金, 鼓励、扶持相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尽快缩短产业化周期;更新检测方法和设备, 制订行业统一的检测标准。

五是加大电光源以外的绿色照明重点领域政策力度。研究制定高效照明灯具开发、设计和市场化的政策措施, 以及自然采光、照明系统节能设计和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全面推动绿色照明工作。

六是进一步加大绿色照明的宣传力度。特别要针对县、乡开展宣传活动, 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照明节电的意义和利益, 为在三级和三级以下城镇及农村推广节能灯奠定知识和文化基础。对于大城市的绿色照明宣传, 则要将使用节能灯与低碳生活方式结合起来, 明确使用节能灯是低碳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是最易施行的低碳行为方式, 鼓励更多百姓以实际行动加入低碳行动中来。

摘要:总结“十一五”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的主要成效, 分析了绿色照明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十二五”期间实施绿色照明工程面临的新形势, 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基本思路及工作重点方面应该注重的六个“转变”, 建议完善和强化高效照明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制定鼓励高效照明产品生产企业树品牌、保质量、扩大国内销售份额的财税政策, 尽快制定节能灯清洁生产和回收处理的相关制度和政策,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 正确引导新型高效照明电器产业的发展, 推动“十二五”时期中国绿色照明工程的深入实施。

篇4: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领域

国内本土的智能终端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上的应用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上海、北京、深圳、浙江、江苏以及其他沿海发达省市正在聚焦电子书包、智慧课堂等相关智能学习终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内陆城市也在密切关注先行者的实践做法。这些区域的应用实践亟待总结、提升, 并探索其发展趋势, 这给本课题带来深入研究的空间。

智能技术正在成为促进和保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和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关注师生在智能终端环境下的创新学习, 旨在探索适合国情、学情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探索科学的新型教与学的模式以及学业评价体系等。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规避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实现“产学研”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如何从实践层面构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您准备好了吗?所有通过评审的课题实验校均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统一立项。

专家组组长:

刘雍潜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中央电化教育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项目办常务副主任)

总课题组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010-83555283

传真:010-83555283

上一篇:毕业回想作文下一篇: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