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训练:母爱似暖

2024-05-07

中考作文训练:母爱似暖(通用4篇)

篇1:中考作文升格训练技巧略谈

一培养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 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尤其是写作文这一方面, 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写作内容就会觉得有话可写。因而在作文训练过程中, 本人都注意精选作文题, 努力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让他们去写, 面向生活, 携物到手, 并注意把作文指导与作文评讲紧密结合到一起, 细心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再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从而激发写作兴趣。

二建立积累文库

新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作文练写每学年不少于14次, 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我们注重的往往是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对于学生每学年的14次大作文, 可谓是精批细改, 结果教师改得既耗时又挨累, 学生的写作水平仍提高不大。至于“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估计有很多语文教师都没有注意到。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里强调的便是积累。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尤其是写作, 仅靠每学年的十几篇课堂作文练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每学期初, 本人都会引导学生准备摘抄本, 建立积累文库, 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翻开语文课本, 美文佳作比比皆是, 小到词句, 大到篇章, 有许多都是语言积累的绝好素材;此外, 许多课外阅读材料也是语言积累的知识源泉;更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感悟, 用文字来表达而不仅是口头简单的描述, 生活有多广阔, 写作素材就有多丰富。作为教师, 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写作素材, 待需要之时顺利提取。

本人的具体训练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每位学生准备摘抄本, 每周摘抄内容不少于两页, 以周记形式定期上交;其次摘抄相关内容提示, 如优美文段、佳作范文、名言警句、相关论据内容、趣味语文知识等。最后, 教给学生写周记的方法。写周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多读书, 多订报。同学之间可以交换书籍进行阅读, 但不能抄袭别人的周记, 因为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一样, 选抄自己感想深刻的文章, 记忆也深刻。二是摘抄内容要注意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健康的、语句优美的。三是根据需要添上插图警句等, 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有写作爱好的同学可以尝试创作。

三进行语言训练

每次写大作文时, 本人都会把训练目标进行分解, 然后通过练写小作文进行语言训练、局部提升, 如大作文要求写“我的家乡”, 小作文训练的内容不妨为:家乡的四季、家乡的方言调查、家乡的土特产知多少、用一段优美的语言写家乡的一处风景等;大作文要求以目标、时间、奋斗、挫折、责任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小作文的训练内容不妨为:搜集与话题相关的几句名言、写出一个相关的名人事例、写一段表明自己见解的话等;有的文章还可以做范本, 进行仿写, 通过仿写来体会情韵、认识特点。如一位学生学了《醉翁亭记》后, 模仿最后一段写成:“已而铃声在响, 人影散乱, 老师走而学生从也。走廊拥挤, 笑声上下, 学生去而教室空也。然教室只知寂寞之苦而不知学生之苦, 学生知从老师学而苦而不知老师之苦其苦也。”这样的仿写就很得体。此外, 仿写句子练修辞、写人物外貌比猜人物、为某产品写一段广告词等, 都可以成为小作文的训练内容。只有这样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练好基本功, 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为作文的升格做铺垫。

四教给写作技巧

对于考场作文, 表现技巧是相当重要的, 这是因为恰当的表现技巧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 使文章的表情达意更为深刻, 考场作文中若能巧妙运用自己熟稔的表现技巧, 必然会成为文中夺目的亮点, 从而让文章增色出彩, 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每次练写作文, 都不妨围绕一个专题, 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例如, “如何装扮一个闪光标题”“如何打造一个靓丽凤头”“如何选准一个新颖角度”“如何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何锤炼绚丽多彩的语言”等, 并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局部练写, 还可以在写作之前提供历年中考满分作文进行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刻意地雕琢自己的文章, 让文章进一步升格出彩。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学生优秀的作文成绩是靠长期训练得来的, 欲想让学生的中考作文出彩, 一定要有作文训练的整体规划意识, 注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从基本功抓起, 建立积累文库, 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 教给必要的写作技巧, 才能为优秀的作文锦上添花。

篇2:中考作文训练:母爱似暖

比较近三年重庆中考作文不难发现, 话题作文已向材料型或命题型、半命题型作文转型, 既注重开放性、选择性、灵活性, 又强调规定性、情景性和指令性, 二者的结合, 不仅是一种命题思想及理念的变化,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及理念的变化。这样的转变, 更突出了对现场性、构思性、生活性及材料性的重视, 更突出了对宿构作文、套版作文、抄袭作文的规避及反对。但从材料选择、情景设置、写作要求及审题特点诸方面看, 强调时代性、生活性及操作性, 特别注重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现实生活, 注意价值取向, 突出基本能力, 强调写作素养。既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有理可论, 也能够从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诸方面见出高低, 考出优劣, 彰显个性, 突出特色, 把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有机结合, 融合两种功能, 体现能力立意, 考查写作素养。

围绕上述特点, 研究近年中考作文如何备考, 就有了思路与方向。

作文题型, 在本质上, 应该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理念, 各种作文的出现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 就作文写作的具体背景而言, 过去的命题作文或供料作文, 一般对内容和形式都要求得过死,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实力的发挥。所以,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话题作文应该是对过去作文命题过窄、过死的一个校正。而另一方面, 话题作文不利于学生集中思路、把握主题、规范表达, 其局限也较为明显。于是又转向于新材料型、命题型或半命题型、关系型等作文形式。另一方面,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说, 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 是各种形式的作文出现并流行的根本原因。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加重视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发展, 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在这些背景下出现的代表进步和发展方向的作文命题方式, 必须体现的思想是:扩大开放性, 增大自由度, 便于考生发挥才华, 展示个性。但对于作文备考而言, 完全不必把心思花在考哪种类型作文的猜测上, 只要抓住实质, 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这个意义上看, 强化基本功训练, 丰富素材储备, 才是我们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笔者以为, “纵向有体, 横向有材, 点上有法”不失为中考作文备考的好思路和好方法。

一、纵向有体——文体训练: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能力

以文体为线索, 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许多人认为, 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 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 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 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 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 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

把文体训练划为“纵”, 就体现了一定的顺序性。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就是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 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 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一般而言, 复习初期, 这种训练是免不了要进行的, 它是以后文体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 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 所以, 训练时要注意拟题的科学性, 也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从方法上说, 可以采取多题多写 (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 , 可以采取一题多写 (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 , 也可以分组多写 (同一题目, 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

“活”, 就是灵活。它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各人突出一种文体, 形成对学生个人而言普遍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 如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中考中, 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作为考前准备, 掌握特色性文体要注意两点:首先是不能整体划一, 如果大家都选用一种文体, 就谈不上什么特色了;其次是由知到能, 就是不仅要知道, 而且还要会写。

文体训练时, 不管是“死”是“活”, 不能光靠硬性规定来进行, 而要注意充分运用命题的调节作用。如今年作文“____承诺”, 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构思, 联系生活, 结合现实。横线上填了怎样的词语, 就作出怎样的写作选择, 写作的思路与方向就决定你的选材及立意, 就要充分运用试题的调节作用, 不能机械死板地套某种现成的材料, 要灵活机动地加以变化和调整。

二、“横向有材”——素材设防:应注意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作文备考中的“横”, 是指按类别进行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 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中考作文时, 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 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

作文备考的“横”是一条纬线, 可以贯穿在以文体训练为经线的“纵”中进行, 这样, 命题时就不仅要考虑文体的问题, 还要兼顾题材的范围。素材积累方面的工作重点还要通过划线为点, 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 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 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 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 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 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的素材丰富。

利用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素材准备的过程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是不同范围素材的变通问题。比如, 把平时多用于德行的素材变通到谈教育的文章里, 不仅能扩大素材的使用范围, 增大素材的相对储量, 而且, 由于改变素材的使用范围, 常常能给人以新的启发。其二, 是建立“题材根据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大家对某一范围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 如果每个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 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 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三、“点上有法”——各个击破:进行片断训练, 提炼方法, 提高训练效率

篇3:中考作文训练:母爱似暖

但考场作文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农村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不强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包装”、巧妙的“修补”、精心的“策划”, 利用写作的一般规律, 写出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准题目、审懂题目、审透题目是写好考场作文的第一步骤。虽然上级要求命题者不要在审题上为难学生, 但这并不表示随随便便地审题就能获得成功。每年倒在“起跑线”上的考生比比皆是。为此, 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遵循“实题虚写, 虚题实写;化大为小, 小中见大”的原则, 极力拓宽写作的范围, 认真筛选出自己熟悉的但又有一定新意的素材, 努力避开考生们选材的高峰, 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例如, 200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作文试题《取暖》, 就要做到实题虚写, “温暖”可以来自于父母、亲人的关爱, 来自于老师、朋友的帮助, 来自于社会、学校的培养, 来自于陌生人、大自然的恩泽……又如, 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作文试题《你我走过的日子》, 就应该化大为小。“日子”可以是十几年, 也可以是十几天, 甚至是一段心理路程等。去年, 宁波市中考作文试题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表面看来, 这个题目非常简单, 小学生也会写。于是, 很多考生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来写。但事实证明, 这样的文章想要脱颖而出, 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 并不容易。因为越是简单的题目越不容易写好;要写出新意来, 更是难上加难。为此, 我告诫学生:写自己不如写别人, 写活人不如写死人, 写真实不如写想象。简而言之, 写自己的母亲不如写孟母、岳母;写李四、王二不如写李白、王维等。

二、凤头豹尾, 缺一不可

中考阅卷老师因为受时间的限制, 不可能对每篇文章字斟句酌。所以, 好的开头与结尾就显得弥足珍贵。为此, 我们要求学生开头一定要迅速入题, 结尾要简洁有力。每个学生都要牢记并能熟练运用凤头“五法”与豹尾“三术”。

下文以2009年宁波市中考作文试题《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例, 分析凤头“五法”的写作训练方法:

1.开门见山式:

直截了当入题, 不旁逸斜出、无病呻吟。例如:

(1)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XXX。

(2) XXX, 是对我今生影响最大的人。

2.背景渐入式:

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 或描写背景、环境等。例如:

又是一年春天到。我站在窗前, 望着园中那株在风雨中摇摆的小树, 柔弱而倔强。我不由地想起了XXX——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3.悬念设疑式:

或先写高潮与结局, 或设置悬念, 或提出问题、谜语。例如:

有一个婴儿即将出生。他问上帝:“离开你我该怎样生活?因为我是那么小和无助。”上帝说:“我已经选中了一个天使给你。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这位天使的名字就叫——妈妈。”

4.名言警句式:

引用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或谚语, 吸引读者, 突出中心。例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是春雨对大地的感激;“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花对树根的感激;“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游子对母亲的感激。

5.比喻排比式:

妙用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激发兴趣。例如: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当你软弱无力时, 只消几口就让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一曲古筝, 当你意气消沉时, 优雅的旋律一经飘荡, 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当你脚步蹒跚时, 帮助你找好重心, 支撑起一片希望的原野。

文章的结尾应该像豹尾那样, 结实、有力, 甚至产生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有三种方法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1.卒章显志法:

运用抒情议论, 揭示文章中心, 深化主题。例如:

我曾屡次发现, 每当我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时, 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 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 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2.首尾呼应法:

与题目或开头照应, 使文章显得完整、紧凑。例如:

(开头)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结尾)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3.余音绕梁法:

在精彩处、高潮处戛然而止, 给读者以遐思和回味。例如:

可是, 这能全怪我吗?

三、写好小标题, 点石成金

记得课程刚刚改革那几年, 话题作文正处于独领风骚的地位, 再加上受新概念作文的影响, 作文的体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如日记体、病历卡、说明书、证明题、相声体、聊天式、实验报告、法庭审判记录等, 可谓五花八门, 琳琅满目, 令人眼花缭乱。而现在,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出现最多的作文形式是:题记式、小标题、排比段、多段式等。而小标题凭借其结构清晰、内容明晰、字数保证、文章完整等特点, 深受学生和老师的青睐,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文章的结构分为两种, 即横式 (并列式) 和纵式 (递进式) 。横式结构又可分为排比式和对比式, 纵式结构可按照时间、地点或情感变化等来组织。而这一切都可以巧妙运用小标题来构建。

常见的小标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1.借用古诗文作小标题:

可以是同首诗词中的句子, 也可以是不同诗词中的句子。例如, 一篇环保作文的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借用名家作品作小标题。

例如, 江苏徐州市的一篇中考作文《秋风秋雨牵我心》, 全文以鲁迅的三部文集名“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作为小标题。

3.用对称的句式作小标题。

例如, 2004年福建省泉州市的一篇作文《和父母交朋友》, 文中的四个小标题是“懂事之春”“灼热之夏”“硕果之秋”“沉默之冬”。

4.用数学公式作小标题。

例如, 一篇以《我最感动的事》为题的作文, 文中分别以“生日-爸爸=失落”“爸爸-‘我’=代沟”“爸爸+礼物=爱”“爸爸+‘我’=感动”为小标题, 反映了父女之间“代沟”的产生及化解的过程。

5.运用并列词语作小标题。

例如, 以《我最感激的一个人》为题的一篇作文, 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是“郁闷·伤感”“暴躁·冷静”“悔悟·收获”。

当然, 小标题的创新形式不只上面提到的这几种, 还有人名、地名、数字序号、人物语言、标点符号的变化等形式。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 都是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对于写作者来说, 能够在小标题上创新, 当然是好事。但是一定要切记, 不能为了创新而走极端, 因为小标题和题记、日记体等一样, 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真正优秀的作文还是内容、立意、选材上的创新。

四、巧变句式, 人人皆诗人

阅卷老师喜欢有文采、有幽默感、知识丰富的学生。如温开水般乏味, 如醉汉般含糊, 如老太太般啰嗦, 只会倒了阅卷老师的胃口。所以, 生动形象的语言, 仍是感染读者、成就文章魅力之所在。

同样的意思, 有时只需换个句式, 就能应得灵动起来, 让人感觉诗意顿生。为此, 我们给学生进行了诗歌点评的语言训练:

(原文)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点评) 黄梅时节, 雨乱如麻, 蛙声四起。赵师秀伴灯孤坐, 苦等约客。他敲的不是棋子, 是寂寞。

(要求) 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任选一首, 模仿例句, 进行创作。

这一语言训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激情。他们兴致盎然, 写出了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 如:

弃官还家, 隐居乡中,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遥望南山, 伴鸟神游。他采的不是菊花, 是自由。 (点评陶渊明《饮酒》)

杨花落尽, 子规啼血, 好友离别。李白遥想夜郎, 对月抒怀。他寄的不是愁心, 是友情。 (点评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篇4:中考复习——语言运用训练

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形神兼备”。“形“即结构, “神”即内容。要求内容的统一性, 结构的一致性, 修辞的相同性。

例如:1. 如果生命是水, 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 , 尊严就是燃烧 ;如果生命是鹰, 尊严就是搏击。

2.幸福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幸福是“春种一粒粟, 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练习】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 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

我梦想:来到海边的沙滩, 从波涛的澎湃中感受“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

(参考答案: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 在朝阳的艳丽中, 领略“红装素裹”的分外妖娆。)

2.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 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吟咏着脍炙人口的诗句, 谁不为春回大地时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分析:划线的句子, 先引用诗句, 后以反问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仿写时要严格按照此要求来写。)

(参考答案:“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 哪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希望飞回自己的故乡)

【方法归纳】

A.认真观察, 分析所给的例句的意思、重要的词语及其相互关系。

B.尽量做到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

C.仿写句与例句在形式上要保持一致, 注意上下语意的连贯, 话题要统一。

D.找准关键词, 并在情境中运用联想与想像, 从相同、相近、相反等角度去思考。

二、缩句

缩句, 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 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 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 只要层层压缩, 就会越来越简单, 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 :“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分辨句式, 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 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长途汽车。”

这是一个长句, 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汽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汽车。”

2. 进行词语比较, 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 修饰的部分较多, 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 才能正确地缩句。

例如:“我们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 而“我们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所以缩句的结果是“草地上开满野花。”

3. 如果是否定句缩句, 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 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例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 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练习】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 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 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 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 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 亟待抢救性修复, 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 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方法归纳】

A.满足压缩要求, 要有概括性。

B.找中心句、段。

C.找出主要成分。

D.排除干扰项。

三、扩句

“扩展语句”, 就是把一个结构简单、内容贫乏、表达欠具体、描写欠生动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 通过增加一些词句, 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使其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的感性认识更强。

1.巧加修饰。

扩展单纯的主谓关系的句子, 可以采用补充附加成分的方法。 (定、状、补) 能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 要使语句扩展开, 就要发挥附加成分的作用。

例1 一个夜晚。

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

一个月白风清落木萧萧的夜晚。

2.展开想像。

扩展语句的时候, 要根据所提供的句子, 适当展开想像, 以保证将情景写得具体生动。 当然在展开想像的时候, 要注意合理、自然、贴切。

例2 夏天和冬天, 各有各的情趣。

夏有夏的草绿花红, 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灌海, 漫天碧透, 雨后泛舟, 总能让人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湖面溜冰, 一样使人逸兴神飞, 意趣盎然。

3.巧用修辞。

例3 用比喻的形式扩展“时光一去不复返了”这句话。

时光如白驹过隙, 一去不复返了。 (比喻)

时光是滔滔奔流的江水, 一去不复返了。 (暗喻)

时光似行云, 如流星, 像闪电, 一去不复返了。 (明喻)

【练习】

扩展下列语句, 要求使其生动具体, 字数70字左右。

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

(参考答案: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轻轻地飘出小白楼的窗户, 穿过蒙蒙细雨, 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 听得如痴如醉。)

【方法归纳】

可以采用“补充附加成分”的方法, 即补充句子的定语、状语、补语。但都要结合题目要求, 根据一定的语境, 发挥联想和想像, 借助修辞和句式的运用, 使语句更具体、形象、生动。

四、修改病句

常见的病句有四种类型:

第一, 语序不当。

第二, 搭配不当。有四种类型:①主干成分搭配不当。②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③关联词搭配不 ④句意前后搭配不平衡。

第三, 成分残缺或累赘。成分残缺主要是主、谓、宾中心语的残缺。

第四, 前后矛盾。有不合逻辑关系的矛盾、成语误用的矛盾等情况。此外还有否定不当、句式杂糅、并举不当等。

第五, 用词重复。

修改病句的一般原则是: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常用方法:

① 删减法。在句子中删除一个字或一个词, 使句意通顺。

② 添加法。在句子中添加一个字或一个词, 使句意通顺。

③ 替换法。按照语言搭配习惯, 用合适的词替换不合搭配习惯的词。

④ 换位法。将句子中的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句子调换位置, 使句意通顺。

⑤ 重组法。将长句中的短语或句子拆开进行重新组合, 使句意通顺。

【例题】

例1 展览馆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很多文物。

(错误修改:把“展出”改为了“陈列”

正确答案:把“两千年前”与“新出土的”对调)

例2 大学生徐本禹远赴贵州山区大石小学支教, 经过他的努力, 该校办学状况有了提高。

(错误修改:删掉“经过”正确答案:把“提高”改为“改善”)

分析支招:同学看到了“经过”一词, 误认为这句话缺少主语, 便去掉介词, 使主语浮出水面, 这是由于做题的不良定势造成的。其实, 这句话并不缺少主语, 而是属于主语“该校办学状况”与“提高”不搭配, “提高”一词经常与“水平、素养、修养、质量”等搭配。“状况”一般与“改善”搭配, 和改善搭配的还有生活, 条件等。

例3、 对于中小学的图书馆, 由于经费太少, 许多必要的书不能买。

(错误修改:删“由于”正确答案:删“对于”或同时删“对于、由于”)

分析支招:这句话出现了两个介词, 有的同学就删错了, 还是属于对句子结构把握得不好, "中小学图书馆"应是这句话的大主语, 是被陈述的对象。

例4 是否多读书, 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错误修改一:去“之一”

错误修改二:删“也”字

正确答案:删“是否”)

分析支招:修改这种病句, 其实很简单, 只要记住“AB-AB式”就可以了, 如果前边列举的是一种 (或两种) 情况, 后面相对应的也应该是一种 (或两种) 情况, 即肯肯式, 否否式, 肯否肯否式。

例5 漠视它, 它就化成青烟, 消失得销声匿迹。

(错误修改:把“漠视”改为“仇视”

正确答案:删 “消失得”或把“销声匿迹”改为“无影无踪”或改为“消失了”)

上一篇:人事行政部处罚通知单下一篇:车间员工质量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