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育游戏有感

2024-04-07

读体育游戏有感(共9篇)

篇1:读体育游戏有感

读《游戏活动》有感

——关于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

袁婷 新桥幼儿园

游戏是幼儿表现自己内心最真实想法最直接的途径。课程指南中将幼儿园一日活动分为四大板块,其中游戏活动指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活动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

翻阅《游戏活动》,收获确实不少。这本书不失为一线教师的重要指导手册。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理论阐述,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禁让我感同身受,因为这些案例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通过阅读这本书,相信教师们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会更加有的放矢,活动开展也会更加有效。

结合自身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借助《游戏活动》书中的一些理论分析,关于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时的介入情况,我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介入的,而应该在介入之前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经过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 实录:

在小医院里,小宽正在扮演医生的角色,可是突然,我看到他自言自语“我肚子好饿啊,可是老师说不能跑出去买奶茶,要不然小医院没人看病怎么办呢?”

于是,我走上前去,对小宽说:“你肚子饿了吗?”小宽:“对啊,医生也会肚子饿啊!”我说道:“那你可以打个电话到奶茶铺嘛,让他们送点好吃的到小医院,这样你就不用跑出去啦!这个呀,叫做外卖。让他们送外卖过来就行了啊!”“好,那我打电话啦!可是小医院没有电话机啊!”“那我去帮你借一个电话机吧!”“记得你要用礼貌的话和奶茶铺的老板说哦!”接下来,我就听到小宽拿起电话说“喂····”

分析:由于我们班区角融合很自然,因此经常会有小朋友从这个区域跑到另外一个区域去买东西互动等。但是今天在小医院,只有一位小医生,而这位小医生知道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于是便遇到了困难,而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为幼儿提供了方法,一方面帮助他及时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幼儿外卖的经验。最后关于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集体讲评中让大家积极讨论,使得问题在幼儿和老师的讨论中得以解决。

(二)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

实录:

我们班的公共汽车区离奶茶铺很近,并且公共汽车上经常挤满了人。有一次,奶茶铺的老板祥子做了好多杯奶茶和棒棒糖,然后他拿着奶茶铺的棒棒糖送给很多小朋友吃,还送给了司机和乘客们,这时,司机便扔下了方向盘喝起了珍珠奶茶。乘客们也在汽车上喝起了奶茶,吃起了棒棒糖。于是我走过去,对他们说:“哎呀,这辆公共汽车肯定要撞车了,你看,司机在马路上不开车还在吃东西呢,乘客们也在吃东西。”于是司机笑起来,对我说:“是祥子送来给我吃的。”我说:“司机肯定要吃东西的,不过可以不开车的时候或者下班后再吃啊,这样边开车

边吃东西多危险啊,万一撞车了怎么办呢?”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说道:“而且汽车上吃东西会把汽车弄脏的,而且很危险的。”。我说:“对的,万一司机突然刹车,棒棒糖肯定会戳到你的嘴巴呢。而且在公共汽车上吃东西也不太文明呢。”听完后,大家都把东西送给了奶茶铺。司机也开起了车。

分析:

在我们班,各区域之间融合密切,幼儿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十分频繁,并且幼儿总是能想到新的情节来实现互动。因此,老板送奶茶给汽车区的小朋友吃是很普通的现象。但是接下来,幼儿开始只顾喝奶茶而忘记了自己还在开车和坐车,这如果摆到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危险的事情,因此,老师需要及时介入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经验。

(三)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需要进行回应

实录:今天,在沸羊羊积木屋,顾欣宜分别用大小形状不一的纸盒和牛奶瓶搭了两座很高的高楼大厦。然后,她就喊到:“袁老师,你看!”这时,我走到她面前问她:那你觉得是高楼大厦高,还是袁老师高呢?她说道:“是高楼大厦高,呵呵。”接着我又问道:“那你觉得是袁老师高呢还是你高呢?”她说道:“你高!” 接着我又问道:“那你再比比看,我觉得是这座楼高一点还是袁老师高一点?”她看了看,便说道:“袁老师高。”

分析:

该幼儿在沸羊羊积木屋独自用了两种材料搭了两座高楼大厦,能看出她在尝试着不同的建构方法。但是,她对于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虽然回答错了,但是通过验证证明她并不是真的不知道,也许可能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是高楼大厦高,因为在幼儿的印象中,高楼大厦是很高很高的,而不是现实中这座盒子搭建的矮矮的高楼大厦。而要想得到正确的答案,可以不用直接纠正幼儿的错误答案,进行问题的转移,让幼儿比较其它的两个物体,因此她回答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时就对了。这样在再回到第一个问题时,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

(四)当教师发现游戏中可以提升幼儿经验而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意愿时 实录:在贝贝点心店,幼儿一直很愉快的扮演着老板和顾客的角色,他们总是向老板点餐要吃什么,吃完后付钱就走了。有一次,点心店很久都没有生意,这时,我走到点心店门口,扮演成一位顾客,说道:“老板你好,给我来一碗炒年糕。”老板:“好的。”我说:“快点哦,我上班要迟到了,你给我打包吧。”老板:“打包?怎么打?”老师:“就是用盒子装好给我带走,我不在这边吃。”“另外,味道不要太咸,要加点葱花。我喜欢吃。”。

分析:能看出,幼儿对于点心店的传统经验已经掌握了,他们总是在点心店里面吃东西,吃完后再离开。但是经过不断观察,幼儿似乎还没有打包的这种经验,而打包的经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生活经验,对于幼儿来说还不是很难理解,因此,当教师发现在游戏中可以提升幼儿这一经验时,就通过平行游戏的方法介入了幼儿的游戏,扮演成一位小顾客,与幼儿在情景表演对话中很自然的传授了幼儿打包带走的经验,同时还帮助幼儿继续把游戏进行下去。

(五)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实录:在贝贝家,俊俊用手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哼”他撅着小嘴。“我再也不跟你们玩了”,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觉得他不是乖宝宝。

这时,我就对他们说:“小一班的小朋友都是好朋友,大家可以一起做饭,一起吃饭,这样才是好宝宝呢。”“你们看,现在饭都掉在地上了,没饭吃咯,要饿肚子了。”“我们一起把饭菜和碗捡起来好吧?”我刚说完,旁边一位小朋友立刻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也来帮你一起捡吧。” 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很快就捡干净了。俊俊和孩子们又开始了游戏„„

分析:

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对策:

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再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老师需要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另外,我觉得孩子遇到在游戏中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或者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这样,能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实录:在娃娃家,一群孩子正开心的玩着角色游戏,突然我发现一名幼儿跪在娃娃家的床上在磕头,我立马上前问这位幼儿:“韬韬,你在做什么呀?”只见这位幼儿吵着我笑笑,没有说什么。于是我就对他说:“这个动作很难看,我们都不喜欢,下次不要做这种动作啦。”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分析:

在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行为都是平时所积累的经验的真实反映,或者说游戏是幼儿表达意愿的一种途径,因此,他们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节,包括符合常理的以及不符合生活规范的。而当幼儿出现上述想象时,这是一种迷信的行为,是不推崇的,因此老师需要果断的介入以帮助幼儿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帮助其建立比较科学的行为。

(七)当幼儿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时

实录:游戏开始好一会了,“理发店”里还是没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事地玩弄着材料,这时我走进了理发店:“请问,可以洗头吗?”一听这话,三个幼儿一起上前忙开了。飞飞马上拿了个围兜给我围上,佳怡拿出了洗头膏在我头上挤着,嘉嘉热情地问:“老师,你要按摩吗?”“好的,在哪里按摩?”她立刻牵着我的手,来到小屋里,随后三位员工把我好一阵的折腾,终于一切都做好了,我站起来表示感谢,然后接着说:”你们的服务那么好,可惜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你们能上门服务或者做点宣传就好了。”三个幼儿一听都说:“那我们出去给大家洗头按摩吧。”我问:”你们出去了,店里就没有人了,有人来了怎么办?”他们想了想,嘉嘉说:那我们可以分头行动。我留在店里,如果有客人来,我帮他理发,你们两个人去外面找找有没有顾客要理发,好不好?”

分析:

从幼儿行为不难发现开始的时候理发店由于没有人光顾,三个幼儿无所事

事,没有进入角色,幼儿之间的角色互动也很少,幼儿玩的很没劲。但当老师介入游戏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一开始的时候忙着用自己各自的方法为“客人”服务,模仿理发师的各种服务,特别是最后老师用 "如果„就好了”的征询式的口吻给出新的建议,帮助幼儿发展游戏情节,将独自性游戏引导到角色之间合作沟通的层次,使之成为幼儿主动的行为。

教师介入的时机有很多,但要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以不干扰和打断幼儿游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游戏介入。教师可作为玩伴参与到游戏中,也可在一旁与幼儿开展平行游戏以示范和暗示,也可作为游戏旁观者给予建议、欣赏和鼓励。我们需要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合理介入并指导幼儿游戏,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篇2:读体育游戏有感

----读《游戏力》有感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也在书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1.去看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和需求。

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盖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你是讨厌鬼”这句话,其实是“我喜欢你”的小孩版本,孩子之所以说我讨厌你,是因为直接表达“我好害怕,我需要你”显得太软弱了。当孩子对他人言语恶劣时,他们通常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我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而表面上他们可能会拒绝我们的爱,而我们必须坚持到底,知道他们知道自己确实被深爱着。写观察镜要求我们回看孩子们的行为和语言,想一想孩子这些话背后的需要,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需要什么?语言越恶劣,说明内心更痛苦。他用语言伤害你,同时更是给自己划刀子。柚子经常会在发脾气时拒绝我的拥抱,可是有好多次,我都不顾他的推打,坚持让自己平和,坚定的抱住了他,他常常都能安静下来,事后我再问他,你生气的时候说不要妈妈抱,可我感觉抱着你之后你的感觉好了一些,下次如果你还说不要抱不让抱还打我,我怎么办。柚子说,我说不要抱你也得抱我,你抱着我我就会好起来的。

2.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孩子建立联结,让孩子表达情绪。

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那我们下面能做什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与尊重,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自己是受人欢迎的。孩子所发泄的情绪,跟游戏毫无关系,他是将别处积累的情绪借机发泄出来,所以重点放在以嬉戏的方式来处理潜藏的情绪。游戏提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实验,暂时放下现实空间和真实社会中的规则与限制。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利用了逆反心理而已,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把孩子的叛逆行为引向正途。假装进攻的游戏,真正的结果却可以重建联结,表达情感。游戏在日常的互动中,不仅让爱得到了表达,也使引导孩子的工作得以进行,并自然地弥补了哪些稍早发生的冲突和不愉快。

3.游戏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而再,再而三,一做再做。孩子快乐吗,他们的眼睛里有亮光吗?快乐笑声是评价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必要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或者把我们的知识当作建议给他们,实这些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父母的介入无助于培养孩子自己对事情的良好判断力,他们有时必须靠自己去发现,我们提供支持和鼓励,就是最好的帮助。所以,一天当中有这么一段时间,把其他事放在一边,跟孩子专心的做一些游戏,让孩子主导游戏,跟随孩子:只说“好啊!”;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在必要时,轻推一把,引入重要的主题,让事情变得有趣。每天的最后一个游戏,一定要以笑声或孩子的胜利结尾。这样才能保持孩子对游戏的期待和满足感。非常认同!

4.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如果你因为有情绪而被处罚,又因为表达了情绪而收到更大的处罚,那么就很难从伤痛中恢复,因为你没有机会清除伤痛。过分压抑情绪的人,要么因为再也无法忍受而激烈爆发,要么由于情绪淤积而出现各种不健康症状,如忧郁、焦虑、暴力倾向等。情绪爆发时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确实过于感情用事,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却正是情绪在平时得不到足够的表达而引起的。孩子陷入发脾气的恶性循环,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愤怒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是脆弱的感受!我们会有一段时间不停的发脾气,也跟孩子一样,因为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用强硬的语气,来掩饰自己的脆弱。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是释放情绪,提醒孩子,哭没关系,害怕或生气都没关系。但请不要让他们自己哭。让孩子自然的把脾气发完,需要我们做到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者喋喋不休的问问题和指手画脚的出主意。冷却自己: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十,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与其他父母交流等。

5.为我们自己充电

坏情绪来临时,轮到我们了,该我们去找人倾诉,把杯子蓄满。找一个倾听者:这个人能够尊重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但不会教导你该如何如何做的人。倾听者要做的:不管你是哭,是笑,还是气得发抖,他都能坚持倾听,不会劝倾诉者把情绪收回去。换位思考,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倾听者,那孩子需要的妈妈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一定希望妈妈能够尊重他,认真听他说话,但是不指手画脚的教导。如果是这样,他们感觉一定很好。我们需要倾诉,揭开心中那些为人父母的痛苦秘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可能对自己最好的朋友也难以启齿,但我们可以与其他父母相互倾诉。好的倾听方式包括依次轮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泄漏别人的秘密,让别人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而不必担心被批评或者遭到拒绝,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要说我也是啊紧接着就谈起自己的事。续杯的方法可以是:找其他人来帮忙照顾孩子,经常出去走走,与其他成人坐在一起聊聊天,这样你才不会身体疲惫。

篇3:读体育游戏有感

一、清晰明确的结构、易于阅读

1、编排循序渐进

该书先向我们介绍内心游戏的本身,学习它的基本理论;然后,将意识、意志和信任这三个内心游戏的基本技能逐渐展开;进而,介绍这些技能如何运用到成功的演出、学习中,将直接对话与音乐鉴赏者、老师和孩子;最后,再到探索内心游戏在创造力方面的运用,挖掘存在于每个人心中难以置信的潜力。让读者更快的理解作者传达的内容,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2、结构紧凑明晰

通过目录就可以清晰的了解本书的框架。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作出简单的注释,让读者提纲挈领的把握每部分的主题,而它每个单元分出的小标题又是其精华内容之所在。如第十单元的“教与学”,意识指导可能将学生置于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框架下,它们从不会提出超过身体所能处理的能力以外的要求,也不要引发怀疑,它们把学生从怀疑、困惑和沮丧中释放出来。作者从身体对视觉、听觉、感觉和意识指令的理解来对本单元作出详细的讲解。第十一单元“内心游戏的听众”,倘若想平息那些从中作梗的内心谈话和担忧,可以赓续进行三个步骤。第一,明确自己为何听音乐;第二,信任自己理解音乐、融入音乐的能力;第三,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中,让音乐的力量触发那些深刻、微妙的情感反应,这些反应几乎能让音乐的魔力发挥到极致。而作者将它写成三个小标题:你为什么听音乐、信任自己听音乐的能力、使用意识深化你的音乐鉴赏。层次脉络的清晰,小标题的合理运用,既涵括全局又细致入微的关照各部分。结构鲜明,一目了然。

二、生动形象的语言,易于理解

1、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纵观全书,整体结构清晰,语言叙述流畅、有条理,是释放音乐天分技巧的一本非常优秀的著作。例如文中提起的“留住最美好的记忆”,会问一些你曾经最美好的音乐体验。“也许是一堂课、或者是一次音乐会?这次体验如何?演奏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你现在还能回忆起多少?”与往常看的书籍不同,这种自代入感的表述,仿佛和老朋友畅聊,更有画面感,循序渐进引导读者参与到书中相应的练习中。

虽然文中会有一些“p.e.l三角”等抽象词汇,但是作者通过文字介绍进行了相应的阐述:表现(成果)、体验(包括乐趣)和学习。当外在游戏的表现目标和内在游戏的体验、学习目标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我们更可能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面取得成功。书中把这些目标汇成一个三角,图文并茂,博眼球、益理解。

2、独具特色的丰富见解

在巴里∙格林《你的音乐潜能》一书问世之前,没有音乐家能够如此创造性阐释过类似的内容,这填补了之前音乐界的空缺。很多音乐家不会脱离传统的道理,而巴里·格林通过内心游戏的体验给自己带来从未奢望过的新技能和兴趣。他也不再执着于自己“严肃的”古典音乐家形象,扩展了曲目范围,提升了乐器的魅力。甚至把自己新的见解和交流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改善餐桌礼仪,将音乐的意蕴层升到生活品质的各个角落。

巴里·格林将意识、意志和信任加入内心游戏,这是普通人很难联想到的。这些技能可以让我们轻松的集中注意力,让我们平衡p.e.l三角(表现、体验、学习)。当我们只是意识到,而非断定自己行为的结果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自己的意图时,自然的学习便由此展开。毕竟,这是我们学会行走的方式。意志在尝试和犯错中产生作用,它运用意识给予的反馈来提升自己的目标。信任是与其余两个技能并驾齐驱的。产生纯粹的意识,而不随即用批评和判定炮轰自己,这都需要信任。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内在资源中获取信心,开发它。事实上,在内心游戏中旗开得胜将会给你带来所需的自信。作者巴里·格林凭借自己的见解著成了《你的音乐潜能》,这是音乐界运用内心游戏的开篇之作,更是其独具匠心之处。

3、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

巴里·格林的这本书适用于已经涉猎音乐技能的学生,通过书中大量的练习,挖掘内心的音乐潜能。在这些练习当中,有些涉及音乐的解读,不过大部分的练习并非如此。有些依靠想象就可以完成,其它的则需要积极的参与。可以自由的利用适合个人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适用自己感觉最称心如意的音乐风格进行练习。例如,学声乐的学生可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键盘手和其他乐器手可以想象自己发声。虽然书中给的只是一个例子,但是通过它们可以更熟悉书中的概念。当然,本书也为那些欣赏音乐的爱好者而著,倘若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听众。因此,这本书也有相应部分介绍了音乐鉴赏技能。

三、音乐潜能的价值,易于学习

1、改变枯燥的音乐学习

之前学习音乐的学生在演唱或演奏时喜欢盯着谱子的每个音符,生怕出现错误,而这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与以往不同,首次提出一系列与游戏结合的方法,“玩”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德彪西曾经说过一句话“音乐就是音符间的空间”,印刷纸上的谱号犹如一幅蓝图,让你明白应该如何弹奏,帮助你理解怎么划分乐句。然而,它们的功能也止步于此。每一位指挥家对于每一首特定的乐曲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例如赫伯特·冯·卡拉扬力图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

本书中针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相应的练习,而这里提到五点来讲解“不死盯乐谱,给双眼自由”的方式:“1)弹奏或演唱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演奏的时候紧盯每一个音符。2)再弹一遍,直至感觉自己熟悉了乐曲和它的标记。现在重复这段旋律,这一次当你已经回想起本小节的音符和标识之后就让眼睛提前跳到下一小节。3)现在在没有乐谱提示的情况下弹奏这段旋律,用音乐的内在感觉指引自己。4)再次不看乐谱弹奏这段旋律,这次用你的视觉想象感知演奏时手指和身体的状况。5)想象你就是巴赫本人,在烛影摇曳的舞厅弹奏着小步舞曲,舞池里满是头顶假发、身着丝绒外套的贵族和他们身披褶皱礼服的女伴,再奏响最后一曲,也许你可以闭着眼睛,看见翩翩起舞的人群。”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演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做了一定的练习,发现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从刻板演奏,到注入情感思考,渗透理解和合规的创造,将别人的乐谱延展成自己眼睛、情感自由的“创作”。契合了很多音乐家所秉持的“离纸上乐谱的音符越远,就越能表达自我内心”的阐述。这个练习将纸上的乐谱当作一系列音乐提示,并且探索了熟悉、内化乐谱和不受乐谱束缚的可能。此外,本书还涵括其他新颖有效的练习方法供我们学习借鉴。

2、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能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巨大的潜力库,包含着天生的才华和能力,如果合理引导,自由发挥,完全可以以优雅、从容的姿态外显出来。内心游戏技巧可以消弭甚至屏蔽自我不当干扰,引导我们达致一个理想的状态。进而激发我们的兴趣,增强自我意识,教导我们发现和信任自己内在的资源和能力,从而能够使我们的表演技术臻于纯熟,演出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灵敏和专注的状态,是一种“放松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在这种自然的全神贯注的状态中可以进进出出。

这本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但不是针对某种乐器,而是探索孩子内心游戏的可能,并且发现自己的潜能。要允许自己的失败,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困难的任务,当我们的音乐目标清晰的时候,会发现与此类似的力量对我们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去尝试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发掘自身的潜能。

3、体悟音乐带来的乐趣

音乐需要一个有利于触及创造力源泉和允许自由表达的环境。学习音乐最终带来的是愉悦,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通过探索内心最真实的状态去接触音乐,发掘自身的音乐潜能,学习如何乐在其中。

练习似乎都是无聊枯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享受练习的时光。事实上,最有效果的学习就是在我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是在你没有意识自己学习什么东西的时候产生。本书中介绍了双簧管学生用爵士风格吹奏音乐,效果几乎同样出彩;号手通过室外练习,为自己的音乐注入了全新的视野;大提琴手用左手拉琴,会对琴弦的反作用力关注更多。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如果你在练习的同时也玩得开心,那么你也许会学到更多,表现得更出色。

当一个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音乐体验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实现了最大化。内心游戏的最大发现就是人类的心理会严重妨碍自身的表现,战胜这些障碍,会将音乐学习和体验的质量提升更高的层次。《你的音乐潜能》这本书会让你明白挖掘潜力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探寻自己的内心。提升表现和成就,也许享受更胜于享受结果。

摘要:这是一部将“自然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游戏法则运用到音乐的书籍。这本书用全新的内容阐述了音乐学习道路上有趣的方法。探索着独特的学习方式给予的可能方案,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技巧学习的康庄大道,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读《安德的游戏》有感

在暑假里,我读完了《安德的游戏》这套书,读完这套书之后,我特别的崇拜科幻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

奥森。斯科特。卡德的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患有孤独症、好强症的游戏天才――安德,在“战斗学校”学习各种战斗技巧,在面对其他学生的妒忌、排挤和挑战时安德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心理素质。经过了对抗游戏训练他脱颖而出,进入了指挥学校,并以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开始了与虫族最终的大决战,最后拯救地球的故事。

读完这套书以后我明白了:就算所有人都妒忌、排挤和陷害你,你也不能灰心,因为每一个黑暗的世界里都会有一丝明亮的阳光;就算你处于崩溃的边缘,你也不能放弃,因为每一个时代里有都会有一些顽强拼搏、不畏坚险的人;就算所有人都嫌弃你,你也不能懊恼,因为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都比身上的`缺点多;就算面临强大的对手,你也不能失去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每一个人成功的源泉。

篇6:读威斯汀游戏有感

这个星期我看了《威斯汀游戏》这本书,这可真是个不同寻常的游戏故事。

一桩离奇的谋杀案,一份两亿美元的遗产,谁能抵得住这样的诱惑?可在十六位继承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获得这笔遗产,为此,十六位继承人参与了威斯汀游戏,八组拍挡,八组线索,每一以拍挡都细细琢磨手中那看不出几分头绪的线索,只要稍一分神,就掉进了威斯汀的陷阱里……

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同样困惑,因为案情太诡异了!即使拿到了八组线索,我还是捉摸不透其中的陷情,但随着我们和书中人物的共同努力,案子上的神秘面纱渐渐地被揭开了,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

篇7:读《学校体育学》有感

(作者:王伟男)

厚德博学,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读懂教材,了解学生,所以在课余时间,我专心研读了《学校体育学》一书,在这本书中,我学习到很多以前未了解到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学校”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西周时,学校教育主要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是学校的必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大多主张兼重身心的教育。总之,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学校体育没有在教育中获得相应的重要地位。

之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总之,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些身体活动得以进入学校,被用来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开启了身体活动的教育化历程。

如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应考虑几个因素:学生的需要、社会需要、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所以,每名教师应秉承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与要求不断学习教学方法,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解释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目前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多多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领会教学法。

篇8:读体育游戏有感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现象描述: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说:“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看不懂, 教案只能提‘学习目标’不能提‘教学目标’, 有了‘教案’还得有‘学案’, 学习内容可由学生提, 学习方式可由学生选, 学生伙伴由自己挑, 教师不用组织, 体育教师从过去的课堂主宰和知识的绝对权威变成了一个闲人。”

辩证认识:以上这位老教师的话反映出目前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即我们在重视与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 出现了一种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倾向。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学”比“教师的教”更重要, 在片面夸大“学生的学”的重要性时, 贬低“教师的教”的地位和作用。其实,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不是截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 我们要明白“教师的教”代表着国家的教育意志, 在“学生的学”面前绝对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教师是知识的先知者、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后知者、接受者,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者, 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 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所以, “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处于主持和主导地位。其次, “教师的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其价值, 如果没有“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 “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前提, “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落实, “学生的学”要由“教师的教”来引导, “教师的教”则由“学生的学”来实现。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不应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用完全对立起来, 不能因强调“学生的学”的作用而过分放纵学生, 忽视“教师的教”的作用, 相反我们更应重视“教师的教”, 强调“教师的教”、研究“教师的教”, 使“学生的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成效。

二、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的关系

现象描述:新课标提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定练习难度和要求”一时成为体育教学的一条法则, 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显得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具体体现在班级授课中对运动强度和运动技能难度的尺寸把握很难到位, 教学中总有“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由于过度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自选性, 出现教学内容的传授无计划性和无统一性, 各水平间教学内容的衔接杂乱无章, 导致体育学科教学的无系统性;在体育学习评价中盲目废除评价标准的统一性, 过分夸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相对性评价的作用, 出现“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怪现象, 迷失了体育教学评价应有的功能。

辩证认识:首先, 我们必须明确,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 “统一要求”是保障大部分学生利益和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形式, 是无可替代的基本要求。因为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集体的一般

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出统一的教学内容, 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 来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根本利益。其次, 我们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 又必须充分重视“关注个性”和“区别对待”。因为学生在体育能力、体育兴趣、身心发展上的差异迫使我们去“关注个性”和“区别对待”。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为那些差异性极大的学生另设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最大限度地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最后, 在体育教学中要同时“统一要求”与“关注个性”, 两者不可偏废。仅注重于任何一方的极端做法, 都会把体育教学引入歧途。

三、快乐学习和艰苦努力的关系

现象描述:新的课程理念强调,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快乐学习的理解存在种种误区。一是不少的体育教师仅把快乐学习理解为“乐与汗”, 片面地理解为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玩、要让学生乐, 只要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的课就是好课, 体育课堂变成了游戏课、休闲课。好玩与不好玩, 学生高兴与不高兴成为了体育课堂的主要评价标准, 结果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二是片面地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和工具性, 对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 认为学习就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它必然是痛苦的, 因此没有什么快乐学习。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难以得到培养, 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辩证认识:首先必须明确, 让学生快乐学习是体育课程教学所要追求的一项重要目标。它既不是教师的一种“恩赐”, 也不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调味品”和“糖衣”, 更不是对学生的“迁就”。快乐学习是体育的魅力和生命所在, 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追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的前提。其次, 我们要知道快乐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是一个“轻松、无压力的随便的过程”。在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中, “快乐”二字的定义应该是:战胜自我、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学有所得后的快乐, 是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战胜困难、获得胜利后的快乐, 并不是嘻嘻哈哈的游玩, 随随便便的成功。体育是快乐的, 但更是艰苦的, 快乐往往是在经历痛苦之后才能体验到。任何体育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 无一不是要经过反复的学习和磨炼, 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为之而付出, 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最后, 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来看, 只有快乐的情感体验也是不够的。即便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都应当让学生尝一尝, 这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如果我们只讲快乐、只讲情感、只讲过程, 而忽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素质的提高, 岂不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好”与“坏”, 在体育教学中, 不管是传统观念还是新课程理念, 也都有它的相对性, 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局限的心态来理解, 而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各种教学关系, 以此来指导我们的体育教学, 不至于站在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的“跷跷板”上而失衡。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辨[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

[3]毛振明, 赖天德.论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2)

[4]杨子民, 卢青.试论“快乐教学”与掌握运动技能的辩证关系[J].体育教学, 2002, (1)

篇9:读鲁迅《立论》有感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上一篇:黑网吧整治工作总结下一篇:菱形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