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威力教案

2024-05-14

思考的威力教案(精选13篇)

篇1:思考的威力教案

思考的威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课题 思考的威力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思考的威力》是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属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擦拭理性的目光”,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理性的思考,使学生懂得用思想和智慧去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则正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告诉人们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学习方式是根据教师创设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觉地梳理知识、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习者分析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学习已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以及即将到来的岗位实习,都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一切。表现在语文学习上,还停留在对文章表层的认识。因此,借助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养成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是如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设计思路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即自学、质疑、解疑、练习、测试五个步骤。让学生以自学提纲为契机,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归纳问题。再以练习和测试巩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体设计思路 准备自学提纲、练习题、课堂测试题、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

教学方式 备注

导入

一、自学

二、质疑

三、解疑

四、练习

五、测试 问:上课前,我们来个小小的思维热身。哪位同学知道“我思故我在”是谁的名言?

问:对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谁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非常好!能够准确理解“故”字和“在”的含义。让我们来看看笛卡儿先生原汁原味的解说吧。(出示课件1)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发问,才能标志我们的存在。

问: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导入:可见,思考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思想评论。(板书课题)分析一下认真思考为什么是发明创造的极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发放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

问:除了思考题中的问题外,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答:这个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找找有多少记叙和描写的文字,并思考它们对于论证文章观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记叙和描写简洁形象,并没有全面地介绍人物,而是紧紧围绕“思考”这一话题展开,生动地表现出这些科学家深入思考的形象和情景。因此,这些记叙和描写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与课文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引人入胜、启人思考、突出中心的作用。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一个思考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板书:发明创造决定性因素认真思考)

问:这个中心论点是不是在开头就提出来的呢?

问:那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问:还有呢?

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补充:突出论题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

问:下面我们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本文的结构非常简单,同学们之间互相商量一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问:课文分三部分和分四部分,哪一种更好?

问:为什么呢?

总结:很好,我们就分成四部分。(出示课件2)

问:下面我们来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总结:文中列举的人物有14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7个,引用的言论有8段。这些人物、事例、言论大都为青年所熟悉,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这些论据对于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非常恰当典型。(出示课件3并板书)

问: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板书)

问:我们在文中找找具体的例子,看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论证方法?

教师发放练习题

问: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练习的第四大题,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总结:同学们平常积累的名言真多啊,很好!以后要继续积累,你才能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鼓励学生积累,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增加写作素材会大有裨益。)

问:学习完本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教师做评点、补充。

布置作业: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为300字左右(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积极地思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发放测试题

答:是笛卡儿。

答: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答: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和受蒙蔽。

根据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自学课文(时间为15分钟)

问: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不像议论文?议论文应该都是议论,但本文却有很多记叙和描写?

归纳:文中有五部分记叙和描写的文字。

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没有发明创造,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能不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答:不是。

答:开头先写了几个青年人关于发明创造的疑问。

答:又写了卢瑟福与对手的一段对话。”

答:自然铺设,不唐突。

学生讨论后得出不同答案:有的分三部分,有的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

答:分四部分更清楚,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答: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生在文中找了许多例子。

分析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学生在下面做练习

另找三个学生到黑板分别做一至三题。

再找学生到黑板订正答案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做课堂小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学生做测试题

课件1“我怀疑天,我怀疑地,我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在思考,因此,只有思考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自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四、走进作者

牛守贤,河南内乡人。发表有议论文《思考的威力》,杂文《学者与卡片》,报告文学《太行不老松》等。

五、思考题

1、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这个中心论点的?

2、思考分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3、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4、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课件2:

(引论)一提出中心论点

二阐明思考的重要性

(本论)三论述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

(结论)四提出希望,深化中心

课件3

按文中的顺序分别

列举所出现的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并分别说

明各自的作用。

巩固与拓展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骰子()按捺()臆想()沉吟()寻思()黏土()

二、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出同类中其他事物。()

3、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

4、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5、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三、填空

1、文章中列举的人物有

共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个,引用的言论有段。

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①这个创造发明的幼芽伴随着‘思考’的雨露,在他心灵里扎下了根。( )

②那些不肯开动脑筋的思想懒汉,是谈不上有创造性的劳动,更谈不上做出什么发明创造的。有志于献身‘四化’的青年朋友,在劳动、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努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 )

③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毕升经过长久的`细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④周恩来同志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

四、找找看,你知道哪些与本文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 思考的威力

牛守贤

中心论点:发明创造决定性因素认真思考

举例论证

事实论据(7个)引用论证

论据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理论论据(8段)正反对比论证

作业(测验)设计

写作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评论。

如果花瓶碎了,怎么办?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把碎片扔掉!只是一扔了事,全然不曾思考与之有关的规律。

那么,这里头有规律吗?有!将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之后你会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比为1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是16:1,较小碎片与最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16:1。于是发现了这一倍比关系的人便将此规律用于考古或天体研究,即:只要有这个规律在,便可由已知文物、陨石的残肢碎片推测它的原状,从而迅速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

课堂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么,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其四,要有入迷的精神。所谓入迷,就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大脑皮层中引起的极大兴奋性,使自己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而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这就像普希金所说的“我忘记了世界”,柴可夫斯基所说“忘记了一切”。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全部身心都投入了忘我的入迷的劳动之中。有一次他请了一位朋友到家吃饭,菜在桌子上已经摆了好久,可是他忙于在室内计算月球的轨道,把吃饭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于是客人自己吃掉了桌上的鸡,把骨头留在盘子里就走了。当牛顿计算完毕出来看见盘中的骨头时,“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还没有吃饭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他入迷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地步。

1、上述文段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在证明论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

2、文中加点的“这”字指的是什么?

3、用“”标出文段中记叙和描写的文字,说说他们对证明论点的作用。

4、试另举一例,证明本段论点。

二、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

“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孕育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勤奋是。

教学评价

(反思)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反复强化的过程,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对话的首席,应十分注意信息反馈,适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替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允许答案的多元,允许观点的争鸣。本课通过对论据的阅读分析,带动对中心、结构、论证方法等的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如何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最后再通过练习和测试进一步检测和巩固所学重点,完成对教学目标的完善。

补充说明

拂尘

篇2:思考的威力教案

本文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做了科的学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结构思路

本文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文章先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展开话题,切入正题,告诉我们人类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其中又以南极气候为甚。这样就自然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其一,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多公里,可以称为“风极”;其二,气温最低记录可达到零下94.5摄氏度,可称为“寒极”;其三,南极气候变化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人们谈虎色变。但气象学家对此却喜出望外,因为这是解开全球性气象之谜最理想的实验室。从而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的威力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

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

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反射回去,而其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效应放大了。再者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的中心。由此,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说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最后作者又总说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提醒人类关注生存空间。文章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三、层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文章先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由气候对人类的控制展开话题,继而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然后深入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最后补充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的威胁。提醒人们去战胜它、征服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四、详略得当的组材

文章着重分析了南极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先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即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然后分项说明南极冰盖对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从而说明了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这一部以详实、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举例作了透彻的说明。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举例子。本文在介绍南极恶劣的气候时,举了多方面的例子。如1960年,日本昭和基地的考察队员福岛被大风卷去,不知去向。7年以后,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的例子;1970年,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第6架飞机因特大的暴风而遇险的情况,使我们对南赣恶劣的气候有了真正的感性的认识。

列数字。本文在说明过程中列了大量的数字,如第4、5、6、10、17自然段都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打比方。如“实际上,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形象生动地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六、引导学生写作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建议

篇3:买单的威力

买单是市场经济社会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等, 买单关系无处不在。

在我们日常消费领域, 一个最常见的买单关系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消费者购买产品, 与商家之间就构成了一个买单关系。作为买单者, 消费者要求商家提供的商品价廉物美, 也就是要求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高的效用。如果商家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就会用自己手中的钞票进行投票, 将该商家淘汰出局, 寻找其他的商家。在这一领域, 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完全体现了消费者作为买单者的地位和尊严。

在政治领域, 政客由选民买单, 如果政客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 选民就会将其选下台, 让他失去代表的资格。在文化领域, 如果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没有得到人们的买单, 也将会失去生存的资格。

能否被买单, 决定着组织或者个人的生存与企业如果没有被市场买单, 就失去存在的资格, 为市场所淘汰, 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依靠股东的投入支撑, 但是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最后也只有破产退出市场一条路, 而且还枉费了许多的资本, 浪费了很多人的智力和时间。

只有更多地被市场买单, 企业才能够越来越发展壮大。员工如果没有被企业买单, 则自己潜在的能力不能转化成现实的效力, 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 也就无法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只有依靠父母亲朋, 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虽然身体上已经成年, 但是在精神上却无法成年, 因为不能独立, 还必须依靠其他人。

只有被更多的企业买单, 员工才能获得更好的买单价格。被买单, 说明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了现实认可, 表明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变成了外在价格。

作为消费者, 人们一再的要求自己作为买单者的权力, 要求商家提供让自己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商家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消费者将立刻判处他极刑——“撤单”。但是, 当人们作为被买单者, 向企业销售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员工所具有的产品) 的时候, 他们很多的行为和思维却没有转变过来, 还在一味地要求老板提高对自己的收购价格——工资, 同时却并不努力去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说, 他们不但没有提供价廉 (工资更低) , 同时也并不让自己更加“物美” (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 老板能做的也就是一件事情——撤单。将员工解聘, 不再购买他的产品 (能力) 。

在目前的企业中, 很少有员工意识到了老板作为买单者的权力, 对其给予尊重。他们不但不尊重为自己买单的老板, 甚至还要在背后诋毁和诅咒他, 这完全没有道理。如果觉得老板给予的买单价格过低, 不卖给他就行了, 这是一个自由社会, 到哪里不能打一份工, 纵使真的没有地方要自己, 自己还可以去创业嘛!

如果接受了老板的买单, 那就要做好一个被买单者做的事情。首先是感恩, 感恩买单者对你的欣赏, 因为有了他的买单,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报酬, 并进而养活自己和家人, 为家人提供好的生活;其次, 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进入到更大的平台和更高的层职位, 获得更高的被买单价格。

在全社会构建买单重建买单文化和对买单者的尊重, 回归最朴素的交易关系, 回到等价原则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篇4:地球“鼻孔”的威力

火山就是地下的岩浆喷出地表以后形成的一些钝状或者锥状的山体,这种地质体就构成了火山,火山构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岩浆,二是岩浆喷出地表,三是在地表形成地质体。

火山有活火山和死火山之分,通常来说,有过喷发记录的火山是活火山,没有喷发记录的火山是死火山,现在处于休眠状态的活火山叫做休眠火山。除了活火山和死火山,还有泥火山,尤其是前几年在新疆白杨沟发现了泥火山以后,有媒体曾把泥火山和火山相提并论,其实泥火山不是我们地质意义上的火山。泥火山是由泥形成的,有时候也冒火,但不是岩浆的冒火,而是喷出来的像大气这类的天然气,能够点燃,但不能称其为火山,因为没有岩浆。泥火山是地下泥土形成的,地下气体压力增加,地表承受不了,喷出来形成泥火山,像一个山体的状态,虽然叫火山,但是泥火山很凉,像冒水的地方,看着冒气泡,实际上手伸进去,会感觉比较凉。中国泥火山很少,到目前为止只在新疆北江的白杨沟或者是杜山谷这些地方发现了泥火山。

通常火山喷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心式,一种是裂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就是一个锥体火山孔,岩浆和一些火山灰从中间喷出来。裂隙式,就是在地表有一些大的断裂,沿着断裂的岩浆冒出来,形成裂隙式的喷发,像一条火线,但有的火山喷发会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喷发火山带。

火山喷发是有级别的,现在科学上把它分了八级,这个八级是按照指数来分的,10的三次方就是1000立方公里,也就是说一次喷发的量是1000立方公里的定为八级,100立方公里定为七级,依此类推。火山喷发出许多的喷发物,包括火山岩,岩浆等。岩浆根据所含的二氧化硅量,分为低性、中性、中酸性和酸性。

地球是八大行星当中火山最多的一个星球。从分布来看,地球上大概有2/3以上的火山在太平洋沿岸上,在一些大洋中脊或者是东非大裂谷或者地中海,也有一些火山。中国最近的一次火山喷发是在1951年,西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中的阿什火山。但中国的火山很多,尤其是在中国的东部地区。从东北到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到海南岛,到广东这些地方都有火山分布,还有青藏高原,特别是北部可可西里到昆仑有很多的火山。

火山的形成或者是喷发,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火山是十大自然灾害当中的一种,被联合国排在第六位,火山喷出来的火、气、灰、岩石,以及放出来的毒气和一些冲击力量会造成一些灾害。火山喷发还会引起崩塌、地震、海啸,还有一些冲击波,所以火山的灾害是很大的。但是另一方面,火山也给人类和自然界创造很多的财富。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篇5:威力的尾巴教案

设计意图: “小猪”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而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中班语言活动《威利的尾巴》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小动物各有优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符合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大胆想象,体验仿编故事的乐趣。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激发兴趣(价值取向:从情感入手,通过宽泛,感性的提问激发幼儿有兴趣去观察小猪并了解小猪的特征。)1.看阴影,猜动物

T:(出示多媒体图片和汉字)原来今天的客人是小猪,他的名字叫威利。有礼貌的跟朋友打个招呼吧

T:喜欢他吗?喜欢小猪的什么?

预设:可是小猪威利一点也不喜欢他自己又小又短的尾巴。

二、互动式阅读,1、理解故事内容(价值取向:在互动式提问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征。)出示情景图片一,提问:

1小猪威利看到了狐狸,你们觉的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2..狐狸的尾巴有什么好的,小猪为什么要向它借尾巴啊? 3.那你觉的小猪看到狐狸会怎么说呢? 4.猜狐狸会满足小猪的要求吗? 5.小猪终于如愿以偿了,他还拍了张照片,你们觉的怎么样?说说你们的理由 小结:小猪觉的狐狸的尾巴毛蓬蓬松松的还很长,不适合它。出示情景图片二: 提问:

1.这是谁?(母牛).你觉的小猪看到母牛会怎么想? 2.威利为什么要向母牛借尾巴呢?合适吗?

小结:母牛的尾巴细细长长,会拖在地上,也不适合它。出示情景图片三: 提问:

1.谁来啦?(一条凶猛的鳄鱼)

2.小猪看到了鳄鱼,你们觉的他又会怎么想?那我们一起用假如这个词来说:假如我有一条象鳄鱼一样的尾巴那该多好呀!3.那猜猜小猪试上了鳄鱼尾巴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小结:鳄鱼的尾巴绿颜色的,还是不适合它。

2、完整欣赏故事,并试着仿编

1.小猪向狐狸,牛,鳄鱼借尾巴,最后都不适合,那你们觉的他还会向谁借呢? 一个小朋友扮演小猪一个小朋友扮演一种动物,一起表演借尾巴的故事。先讨论一下。

篇6:幼儿园安全教案:电老虎威力大

活动目标:

1、知道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危害。

2、了解金属接触插座、湿手触摸插座、触摸裸露的电线会有触电的危险,学习安全用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电宝宝旅行记》视频、《鼠兄鼠弟偷油记》录音及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3、幼儿用书第32—35页。

活动过程:

一、可通过自编《电宝宝旅行记》,让幼儿认识电的来源。

1、播放多媒体,有教师介绍:电宝宝从电厂出发,经过高压输电线、变电站、低压输电线,来到千家万户。

2、请幼儿说一说家里哪里用到电。

小结:电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这个电老虎的威力可真大。

二、观看多媒体《鼠兄鼠弟偷油记》。也可以阅读幼儿用书第32—35页。

提问:鼠兄弟为什么会触电?鼠大哥是怎么做的、电工叔叔又是怎么做的?

三、初步了解金属能导电的道理。

1、讨论:哪些材料能导电?请幼儿说一说可以导电的材料。

2、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各组分别介绍实验结果。

四、找一找教室中插座的位置,说一说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

小结:不用手、金属物体去抠插座,不用湿手摸插座,不接触裸露的电线。发现有人触电不能用手去拉,要告诉大人来抢救。

活动反思:

本堂课中我先以谜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并用图片、视频资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感受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让幼儿在感受电的作用的同时认识到电的危险的一面。它能为我们服务,但如果我们不摸透它的“脾气”,它就会成为一只发怒的老虎,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灾难,所以电又被称为“电老虎”,可见它的厉害。最后帮助幼儿联系生活,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篇7:目标的威力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像有动力的火车。火车只有动力才能前进。

生活成没有目标你就只能过着无聊无趣的生活。

成功的关键,就必须树立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成功,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成功。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我看到过一个实验,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很好的大学生。结果: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

3%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人,几乎都是精英 。

10%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一般都是医生、教师、工程师等

60%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都是一般的工作。

27%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最下层,没有工作。

可以看出目标的威力;目标对人生的有多大影响。

篇8:精神贿赂的威力

所谓“精神贿赂”, 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拍马屁、抬轿子、戴高帽等。与物质贿赂相比, 精神贿赂更具形式上的灵活性和行动上的隐蔽性。

清代文人笔记《笑林新雅》里有这样一个关于“戴高帽”的笑话:有个门生出京去做地方官, 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出外做官, 很不容易, 千万要谨慎小心!”门生回道:“请老师放心, 门生已经预备好高帽子一百顶, 每人各送一顶, 管叫地方上人人高兴!”老师发怒道:“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 何须如此呢?”门生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 能有几个呢!”老师听了很高兴地点头说:“你讲的也不错!”门生出来对朋友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 已经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清人方飞鸿所著的《广谈助》中记载:一个读书人平素善谀, 死后见阎王, 阎王突然放了一个屁, 读书人上前鞠躬进辞:“伏惟大王, 高耸尊臀, 洪宣宝屁, 依稀丝竹之声, 仿佛麝兰之气。”阎王大喜, 命牛头鬼带到别殿, 赐给御宴。走到半路, 读书人对牛头鬼道:“看汝两角弯弯, 好似天边之月;双目炯炯, 浑如海底之星。”牛头鬼大喜, 扯着读书人衣袖道:“大王御宴尚早, 先到家下吃个酒头来。”连阴曹地府的领导与工作人员都喜欢接受“精神贿赂”, 可见其无孔不入之威力。

篇9:“零接待”的威力

私分国有资产的案子多得很,算不上什么新闻。唐建伟等人私分国有资产657万余元,最多是“中鱼级”,离“大鱼级”还差得很远,已难以招惹国人一片骂声了……所以,我应当“合眼闭嘴”才是。然而,唐建伟等人的“掘墓人”之“武器”,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不吐不快。

唐建伟等人的“掘墓人”是谁呢?是国家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国家审计署深圳特派办的“武器”是什么?是“零接待”!

据《粤海铁路资金流失大起底》披露:“2001年3月20日下午,粤海铁路公司财务部杨部长接到深圳特派办审计组打来的电话,要求落实进点审计。此前,粤海公司已接待了13批审计队伍,都是事先电话通知让安排接站和食宿的。但这一次,着实让杨部长吃惊,因为对方告知,审计组已到海南,并且食宿已安排好,一切费用自理。”笔者无缘接到深圳特派办审计组打来的如此电话,倘若接到了,笔者也要与粤海铁路公司财务部杨部长一样“着实吃惊”。因为现在哪拨审计队伍、验收队伍、督查队伍,不是人未到“指示”先到,“指示”何时接站、安排吃住的吗?粤海公司在接待深圳特派办审计组前,就“已接待了13批审计队伍,都是事先电话通知让安排接站和食宿的”,这不就是当前一些审计队伍、验收队伍、督查队伍的“武器”之展览吗?这样的“武器”,往往敌不过“山珍海味”、“豪华套间”,于是乎劣质工程变成优质工程,100米的堤坝“长成”1000米的堤坝,“黑幕”拉成了“彩幕”,自然腐败分子仍然是廉洁干部!

笔者将深圳特派办审计组不要被审计对象接待,自行安排食宿,一切费用自理,称为“零接待”。深圳特派办审计组凭借“零接待”的“武器”,不但着实让粤海公司财务部杨部长“吃惊”,而且“首次对(粤海公司)自办实体提出质疑,与2000年前的多次审计相比,这是一次踏勘现场工地最多、审计时间最长、揭露问题最尖锐、审计力度最大的审计……才使粤海公司原领导班子的丑闻大曝于天下”。试想倘若深圳特派办审计组与前13次审计组一个样,照样要求粤海公司接站、安排吃住,粤海公司的黑幕能被捅破吗?

“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如果深圳特派办审计组没有“零接待”之“武器”,他们就难以向粤海公司的“死穴”进攻;即使进攻了,也难以做到“斩敌将于马下”,往往会演出“关羽放曹操”这幕戏来!令人庆幸的是,深圳特派办审计组拥有“零接待”之“武器”——所以他们很快找到了粤海公司的“死穴”——粤海公司旗下的7家实体,并很快查明7家实体中的6家从粤海公司自管基建项目中套取建设资金6348.8万元。所以,他们做到“铁骨铮铮”,向粤海公司发出《审计决定书》,对审计出的12个问题予以严肃处理,明确要求将违规用建设资金发给中层以上领导(含副职)的奖金悉数追回,并上缴铁道部;所以他们敢“宜将剩勇追穷寇”,在粤海公司执行了审计规定的其他事项,而未执行中层干部退款的决定下,能够发出如此“最后通牒”。

篇10:夏天的威力作文

午后,太阳突然不见了,天由蓝渐渐地变黄,继而变灰暗,西边天空又生出了黑压压的一片乌云,像一块硕大的黑屏迅速地遮挡过来。云端间,一道道刺眼的闪 电像张牙舞爪的火龙横贯天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炸雷声,似有山崩地裂之势。有人喊:“快跑,要下雨啦!”话音刚落,“哗哗”的雨声接踵而来,滂沱大 雨倾盆而下。路上的行人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躲避,但还是难逃一劫,被淋成了“落汤鸡”。雨越下越大,天地之间像挂了一道宽大的雨帘,路面上水流湍急,顿时 汇成了一片汪洋。一辆辆汽车在雨帘中缓缓地穿行,激起了一道道水浪,车窗上的雨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轰隆隆”,“哗啦啦”,“叮叮咚”,“嘟嘟嘟”, 各种奇妙的声音汇成一体,奏出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不一会儿,雨渐渐地小了,太阳公公一觉醒来,急匆匆地穿过雨气,露出了笑脸。瞧!一条七色长虹像一座绚丽的.彩桥,气势雄伟地横跨天际。雨过天晴,空气 清新。地里的庄稼像饥渴的娃娃一样“咕嘟咕嘟”地喝足了“奶水”,舒展枝叶,生机勃勃;花草树木痛快地洗了个澡,树梢叶端嵌满了一颗颗雨珠,晶莹剔透,摇 摇欲坠;碧绿的小草,鲜红的杜鹃,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蝉儿惬意地放声歌唱,小鸟欢快地展翅飞翔。这是多美的人间仙境 啊!

篇11:气候的威力  示例

气候的威力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气预报节目,只短短几分钟就对全国各地的阴晴冷暖了如指掌 。这是我们常会叹服气象科学的发达,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测风云”而为“天下风云可测”了。上节课读《气候的威力》,我们初步了解到南极气候对全球(包括我国)气候的巨大影响。本课继续研讨有关问题。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南极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3.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数字,有何作用。

(二)整体感知

请出6―8个学生,把自己对本文知识理解最准确、了解最多的地方,扩展整理后,讲述给大家听。请大家作评委,对他们讲述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运用说明方法、词句表达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评出优劣。

(三)教学过程

1.你认为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三个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控制作用极大。这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2.从本文的.写作思路人手,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在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人手,告诉读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而且南极的气候尤为突出。这就自然地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风速常常可达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300多千米/小时!气温最低记录是―94..5℃。有时暴风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南极气候的威力令人谈虎色变。这就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成因和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体现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列举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测结果估计的数字为证。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放大了。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至此,将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的奥秘解开了。随后又提到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于人类的生存暗含着某种危机,使读者愈加关注南极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极气候恶劣的现象人手,分析说明其本质原因,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篇12:威力极大的成语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啸吒风云:〖解释〗形容威力极大。同“叱咤风云”。

伏虎降龙: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过河卒子: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过了河之后可以横着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雷霆万钧: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天摇地动:形容威力或声势极大。

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养威蓄锐:培植威力,积蓄锐气。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示例】但是“~”,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

篇13:“一招先”的威力

做市场的人总喜欢把95%的时间用在品牌维护上,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真正的机会在于品牌创造。让我们看看苹果电脑的iPod的故事吧。在2005年的第一个季度,苹果卖出了530万个iPod。iPod占据了整个硬盘媒体播放器市场91%的份额。在过去的2年里,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4倍。

“一招先”创造品牌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像iPod那样的品牌呢?答案很简单,却也很复杂—成为该领域的“一招先”品牌,这是最有效的品牌创造法则。可口可乐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乐的品牌,麦当劳是世界上第一个汉堡连锁企业。

然而,我几十年来读过无数的营销专业文章,听过不计其数的行业发言人的演讲,却从来没有谁提过创造一个强大的品牌的秘诀是“一招先”。恰恰相反,人们强调的往往都是创造性、研究、卖场促销、媒体宣传,特别是“创意”,抑或是当时的时尚、网络宣传、一对一的营销,或是品牌化娱乐。

做市场的人并不青睐“一招先”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一说法贬损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暗示着营销的无力。他们没有看到其真正的涵义,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招先”指的是在头脑中的一招先,而不是在市场中的“一招先”。现实中的“一招先”不名一文,而只有头脑中的“一招先”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这才是品牌创造的精髓所在。

将市场“一招先”转换成头脑“一招先”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众多的世界顶级品牌很少有一开始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在美国图利亚制造出了第一辆汽车,但是这个品牌却没能走进消费者的视野,而第一个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印记的是福特。杜蒙特生产出美国第一台电视机,赫尔利诞生了美国第一台洗衣机,但这些品牌都未能走进消费者的头脑。

纵观世界,你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类似图利亚、杜蒙特和赫尔利这样的品牌,它们在自己的行业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但在发展中,却没能把他们“一招先”的优势延展到观念中。这也就是这些品牌最终归于平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我们再来说说iPod,它也不是第一个硬盘媒体播放器。2000年7月,新加坡的创新公司早在iPod上市一年半以前,就开始在美国市场上出售一种名为Creative Nomad Jukebox的硬盘媒体播放器。但是,创新公司却没有维持它们的“一招先”市场优势,在营销策略上犯了许多错误。

首先,延伸产品链,得不偿失。在Creative Nomad Jukebox上市的时候,创新公司已经有两款64兆的闪存式MP3播放器Creative Nomad II 和Creative Nomad II MG在市场上销售。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款产品,但都以“Creative”命名,这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并且也破坏了品牌的创建过程。

其次,冗长复杂的品牌名称,毫无特色。Creative Nomad Jukebox有7个音节,而iPod只有2个音节。在当今信息过剩的社会,想要建立一个世界知名品牌,简洁是要义。

上一篇:停工留薪申请下一篇:地理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