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4-04-23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通用9篇)

篇1: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你怎样认识我国周边形势?你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有哪些具体感

受?

四邻安则自家兴。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利益攸关。2014年,中国将进一步构筑稳定友好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打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1、俄罗斯:发展军力,加大反恐力度,俄罗斯将大力发展军力,推进武装力量装备现代化,并将组建北极部队,进一步强化海上军力。俄还将力推地区一体化进程,提升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今年,随着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能源、人文领域的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中俄关系将保持稳步发展和强化态势。

2、日本:推动修宪,摆脱战后体制束缚,日本政府今年计划通过修改宪法解释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并完成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修改,重新安排两国在同盟中的分工。其目的就是:建立国防军,摆脱战后体制。中日关系充满风险、悬念和不确定性。

3、朝鲜:安定内部,经济核武建设并行,今年,金正恩将继续进行党政军人事调整,致力于内部稳定。此外,朝鲜将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核武建设并行路线。关于朝核问题和六方会谈,朝鲜将依然坚持固有立场,即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对朝敌视政策且不以行动加以证明,朝鲜半岛无核化就绝无可能,朝鲜就绝不会单方面为重启六方会谈而首先采取行动。

4、印度:政治洗牌,中印关系不受影响,印度各界普遍认识到,印中关系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应成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今年,双方将举办友好交流年,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并力争在高铁、电力等领域及建立“中国工业园”方面实现突破。

5、中亚:地位提升,借力大国实现发展,今年,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持续、北约逐渐撤出阿富汗的背景下,中亚安全局势更加严峻。中亚各国将更加倚重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强化。

6、东盟:平衡外交,拒绝介入南海纷争,今年,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压力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东盟发挥区域合作主导作用。南海问题是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间的问题,东盟在双边主权和领土纠纷事项上不可能形成共同立场。即便个别国家在区外因素支持下耍弄伎俩,在南海搅动些许波澜,也绝难左右区域和平合作发展大潮流。

二、你如何理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对你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方面?

这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到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将在政府职能转变、城镇化、金融开放、财政税收、资源定价等领域作出重要决策,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改革方向及目标

一是关于收入分配及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收入分配改革实施细则,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居民收入;限制垄断性国企高管权力和薪酬的膨胀,缩小贫富差距;由于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化”,削弱了

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应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消除在教育就业医疗城乡间的福利差异。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二是关于推进城镇化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应先行一步,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民可选择行业,城镇化就起来了。——破除土地财政,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

力机制,人的城镇化就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一环,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三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

征地遵循“公平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将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而动态调整;——土地自由流转,确保农民工权益;——土地私有化,农民最终拥有自己的土地;——扩大农地进入市场流通试点,这将利好地产及其投资产业链。

四是关于财税改革

“营改增”从交通运输和若干现代服务业扩大到电讯、铁路运输和建筑安装业并推广到全国。——启动个税向综合税改革试点,稳步扩大房产税试点——大幅度提高资源税税率和环保收费的标准。——显著提高医疗、社保、环保、新能源等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降低三公消费的比重。

五是关于打破国有企业垄断

打破中央企业垄断,放宽进入市场限制,国企逐步退出,减少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目前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存在国资管理的“空白点”。应实现政企分开,改变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放宽入行门槛,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六是关于金融改革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放松资本账户的管制,放松民资投资海外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将面临最后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业内认为下一个具体步骤

很有可能是让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进一步规范银行表外业务,让民间金融阳光化和合法化,杜绝吴英事件的再度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这次会议将带来深刻变革,其意义不亚于35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益处。

四、三中全会《决定》涵盖15个邻域60个任务,你认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

务有哪些?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

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篇2: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领土主权的归属,是每个国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于十四个国家陆地相连,与六个国家隔海相连,领土问题更为复杂,然而,誓死捍卫祖国领土是每个中华儿女永久而又圣神的使命。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南海主权的问题。

“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热带大陆边缘海之一,以闽粤沿海省界到诏安的宫古半岛经台湾浅滩到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东海相接。整个南海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南海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海疆边防。

南海问题的历史。自古以来,南海从来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继前几天刚刚在我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抓扣我国渔民之后,于6月13日举行专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

然而,关于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具体成因,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南海地区的气候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南沙群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其次,在二十世纪,日本和法国人曾来这里进行经济开发和殖民活动。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涉。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后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对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并规定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 海里。但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却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据此,在本国利益的驱动下,南海周边国家大多采用有利于本国利益的解释方式,提出非法的主权要求。

当然,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也是造成南海问题至今都未成功解决的原因之一。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面对如此严峻而又复杂的南海问题,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在东南亚各国的地区影响力。从局部来看,要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建设对东盟具有制约性的因素,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地区性经济,从而增加东盟一些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对我国的依赖性,进而增强我国对东盟一些国家的制约能力。

主要是处理好和东盟内部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东盟十国虽有宪章约束,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与我国亲疏不一,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我国需要选准时机与重点,集中力量加强与其中一国或数国的合作,重点争取缅、老、柬。其次,积极谋求和台湾达成谅解,应该积极谋求和台湾联手合作。

要巩固我国在东沙和西沙的地位。中国南海由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组成。南海问题主要不是东沙和西沙群岛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首先扎实做好对东沙和西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其次是加快对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

目前我国国防战略格局有所调整,我们要立足于能够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性战争的思路,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抑制对方。要长远打算、积极准备、以待时机。从军事斗争准备来看,由于解决南海问题必须依靠海空军力量,所以,我军建设重点应该是提高航空航天、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灵活措施积极进行军事控制尝试。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对于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围绕南沙问题的争端,我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针对现在南海的现状,中国提出南海问题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提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首先要有能力去保护。目前看来,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对策没有错,没有失效,没有走到死胡同,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符合东南亚国家最大区域利益、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篇3: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一、是“形势”非“形式”:厘清“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定位

1. 明确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主要任务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引导大学生感悟形势对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 毕竟“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形势”课, 不是“形式”课。从大学生内在要求看, 他们求知欲望强, 渴望能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一堂好的“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比作“一顿营养丰盛的知识快餐”[2]。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涵看, “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 即行为准则, 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者相辅相成。2 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 学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十分重要。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分辨是非,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有利于青年人保持昂扬向上的追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缓解学生认识上的反差, 解疑释惑, “登高望远”,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 摈弃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即“13号文件”) 颁发以来, 各地高校纷纷规范课程开设, 创新教学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得到加强。然而, 从开课状况看, 仍有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文件要求规范开设, 他们满足于对上级指示和部署的照发照转, 缺少具体、实际的、有效的措施。有些高校已将该课列入教学计划, 然而缺乏应有检查和监督。一些高校依旧没有列入课表, 只是开设相关讲座, 或不定期地在数百人礼堂宣讲, 或拉线广播转放录音, 没有实质性的、规范的课程安排。从教师教的状况看, 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乏统筹, 专职教师少, 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一些教师欠缺大班教学纪律掌控能力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从学生学的状况看, 一些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重要性, 缺少长远思维和眼光;不能从“要我学习”转入“我要学习”的境界。

二、是“设疑导思”非“满堂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1.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增进师生“问题意识”。

“形势与政策”教师承担着“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教师若采取“填鸭”式“满堂灌”, 课堂上, 学生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他们也享受不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乐趣。“问题意识”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总根子”[3]。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增进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深入研究教育部每年两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和相关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实效性, 讲究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其实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诠释党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解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 教育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时效性体现在结合最新国内外形势特点及我们的政策, 往往是一些热点问题, 显示出其他课程所未有的即时性;其久效性体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

2.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运用“问题解析”。

“课堂本应就是问题的集散地”。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 设计关键的问题, 提供感悟的契机, 创设思维的氛围, 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问题解析式”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 教师以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为依重点设计出需要研讨的问题;其二, 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收集和回答学生问题。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调动兴趣, 聚焦和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具有极强的情境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中,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激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 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教学离不开热点问题, 教师可以“设疑导思”, 将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起因、实质、影响、发展趋势讲清楚, 并讲述理论、形势和具体政策。教师可以尽量少讲、精讲、讲重点, 采用师生互问互答, 生生互问互答形式,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第二, 生动具象, 展示和演绎问题。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科学和网络传媒技术, 即刻登陆互联网, 播放时事热点视频, 把要探索的主题图文并茂、情境鲜活地展现出来。例如, 在讲授“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专题时, 教师可以用最新资讯、统计数据、外媒报道等引出中国国际地位话题, 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综合国力”?“如何分析中国国际地位”?“为什么说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新变化”?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些新变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 分析前因后果。第三, 互动引导, 讨论和点评问题。教师可以用问题方式激发学生随堂交流, 如结合时事点评“我所知道的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展示的资讯, 开展热烈的课堂讨论。教师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合地、动态地看待中国国际地位”, 看到中国国际地位内在蕴涵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 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师生互动交流, 使学生不再有抽象和枯燥的课程感觉, 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 正确全面辩证地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内涵。第四, 延伸平台, 征集与解答问题。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思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笔者早在七年前就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开通“形势与政策圈子”论坛, 创新教学载体。至今已有近百万频次点击, 数千主帖和数万回复帖。征集问题, 解答问题, 表达感受, 师生共享着“形势与政策”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即时性强、课时少、学生多、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缺憾。

三、是“强强联合”非“单兵作战”:增进“问题意识”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1.“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决定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

转型期的中国, 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大的方向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则要根据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动。因此,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多变性。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还具有综合性和多学科性。教师讲述这些问题时, 通常要谈中国, 比外国。同时, 需要教师具备经济、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

2. 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训作出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实际, 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政策敏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与政策材料中迅速找到最新、最重要、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如每年“两会”召开后,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总要介绍“两会”基本情况,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出新提出的主张, 解析这些新主张的意义。教师还必须在讲解时联系到前一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 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形势政策,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强强联合”培养教师团队, 适应“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形势”与“政策”天天在变化, 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接二连三, 教师的知识积累更新难度极大。任课教师既要做“消防员”又要做专家。“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特点要求教师团队“强强联合”, 克服“单兵作战”。训练教师具有较强“问题意识”, 在课堂内自如地实现“追问, 扣问, 询问”[5],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 “每月一讲”集体备课、专兼职教师联袂教学、教改课题申报立项、各级课程培训班的积极参与……这一切, 为“形势与政策”课营造了良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如何理解“问题意识”[N].长江日报, 2007-06-28.

[2]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3]韩姗姗.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增强“问题意识”[J].金色通道, 2009, (12) .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0.

篇4: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复杂,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搞好这门课的教育教学,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当前各高校虽然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但重视程度却远不如其他课程。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需的设备得不到保障,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科研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很难发表。

2.任课教师重视不够。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关研究课题也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的发表缺乏园地。因而一部分任课教师把它视为没有规范、程序和目标的自由活动,并不把它当作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和专业方向来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应付的心理。

3.学生重视不够。当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功利化、肤浅化,实用主义很强的倾向,认为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是将来找工作的重要砝码,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毫无用处,这是一个很现实而又很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是不感兴趣,总觉得所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第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只是作为一门要求并不严格的必修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很重要,要学好,要深入研究”,我们常被这样教育、叮嘱。但到底什么课才是真正的“重要”,值得“深入研究”,一路被“考'过来的学生比谁都清楚。经验告诉我们,评定一门课程是否重要与考试有莫大的关系。由此,常常以论文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受到轻视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4.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形势与政策课看似简单,而要上好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绝非易事。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以我校为例,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现有24名任课教师,其中兼职教师18名,专职教师只有6名(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兼职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或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这部分教师本身都有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很难集中精力去研究一些理论问题及深层次的热点、焦点问题,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教学中显露出理论功底不足。这是制约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5.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通过社会实践、专题报告、党团活动等途径,可以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未展开,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教,使这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甚至是理论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实践教学则是名存实亡,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学校领导需进一步重视,要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要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两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课时、学分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纳入学籍管理。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的专家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各自专业特长和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不同领域进行合理分工;其次,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授课教师队伍。第三,严格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聘任制度,把好教师聘任关,坚决摒弃那种谁都可以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片面观点。

3.加强任课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专人撰写讲稿、电子教案、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热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点和重点、探讨教学难点和热点、化解教学疑点)、任课教师第二次备课、分别授课、课堂测验、学生评教等措施,加强学习交流,注重以老带新,经常性组织教学观摩,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其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考察调研、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第三,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提高、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4.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中宣部每年都印发年度思想宣传工作要点,教育部每学期都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教学依据的主要参考。同时,中宣部主办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一份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内容的刊物,是进行形势教育的主要参考材料。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高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把区情、校情、个情的内容补充穿插进去编写辅助教材。例如我校是一所少数民族院校,一部分同学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时候需要双语教学,这就需要根据本校的校情编写教学参考资料。

5.要重点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体系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一,课堂教育与形势报告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方式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是,课堂讲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教学周期长,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以及必须迅速传达到学生的文件精神等采用形势报告的形式,则反映更迅速、效率更高;第二,运用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可以避免形势政策课教学陷入说教、枯燥的尴尬境界;第三,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页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同学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网上发布的形式来增进教学效果;第四,课堂讲授与课外考察、讨论、社会实践相结合。

6.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这门课应该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或撰写论文的形式评价学生,应把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我们必须从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出发,构建其科学的课程体系,切实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

篇5:形势与政策论文之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农业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差

中国作为一个正宗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应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在土地制度这一问题上先做文章。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首先对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把农村土地使用权直接交还到农民手中,让他们拥有处分权、收益权、继承权并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才能具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前提。

其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不把农村人口比例将下来,不减少农民的人数,“三农”问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是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是解决“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客观选择。多予、少取、放活,是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

多予,就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体制消除体质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资助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篇6:形势与政策 中东北非问题

一、中东北非问题骚乱始末

突尼斯:2010年12月14日,突尼斯西迪布基德地区的26岁的突尼斯青年布瓦吉吉选择自焚结束生命。他虽然受过大学教育,但毕业后没有工作,连贩卖蔬菜水果维生的货物都被没收了。失去希望的布瓦吉吉走上了绝路,他的自杀引燃了当地群众的愤怒,众多处境像布瓦吉吉一样的百姓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导致伤亡。2011年1月16日,在总统本〃阿里14日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阿拉伯后,突尼斯众议院议长福阿德〃迈巴扎15日宣誓就任代总统,承诺60天内组织总统选举。但突尼斯社会秩序仍未恢复正常。

埃及:1月25日,由于不满政府腐败、物价上涨和失业率高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82岁总统穆巴拉克下台,部分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2月11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

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利移交给军方。利比亚: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开始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活动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阿拉伯国家联盟、欧盟等地区组织负责人及多国领导人与会,与会各方敦促利比亚立刻停火,否则有关各方将动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迫使决议得到落实。

二、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国家发展水平相似,管理方式不足,政治、经济与社会模式相对封闭和脆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三、局势动荡背后的因素

经济因素:1.全球金融危机对中东地区经济产生的后续冲击

2.失业率攀升酝酿社会不安浪潮

3.高通货膨胀和粮食价格攀升直接降低民众生活水平4.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成果未能惠及百姓 政治因素:贪污腐败、强权政治导致中东国家政局不稳

外部因素:美国双重标准助推中东地区骚乱持续升级

四、中东北非问题的后果

1.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2.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

五、当前北非中东**可能产生的影响

1.偶然性。中东北非**有其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引发**的直接诱因都具有偶然性,并不是蓄谋已久或外部势力长期策划、设计和控制的结果。

2.联系性。首先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其次是石油价格出现重大波动。第三是有可能对欧洲造成新一轮难民潮。第四则是恐怖活动。3.有限性。此次事件的重要影响不会造成中东政治格局或全球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事件不可能对全球力量格局造成根本性影响,对大国战略调整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六、中东北非问题对中国的影响

1.局势动荡对我国能源进口的影响。中国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而发生**的中东北非国家,恰恰都是石油生产大国,而且都与我国有着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中东北非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对我国石油进口造成造成一定影响,可能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

发展大局。但是,高油价下也推进了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的发展。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

2.局势动荡对我国贸易投资的影响。从贸易方面看,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如果该地区局势不稳,很可能使许多出口企业谨慎下单。从投资方面看,近年来,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正全力组织力量开始撤出在利比亚的华侨以及企业派出人员,在政局动荡国家开展运营企业可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损失。

3.局势动荡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希望中国稳定局面被破坏,走上动荡不安、停止发展和国力逐步被削弱之路;国内也不乏极少数居心叵测之人聒噪推波助澜。

七、中东北非问题给我们的启示

1.完善收入分配公平,使广大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2.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就业压力,构建经济发展安全网 3.推进各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八、结语

篇7:形势与政策(台湾问题)

班级:14商务三班

学号:1402120329

听形势与政策——《台海关系》有感

听完《台海关系》的形式与政策,感慨颇多,心情有着种不平常的涌动。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1949年,国民党在反共反人民内战中失败,退踞台湾,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反华势力的支持下与大陆对峙,从而造成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和对立的状态。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由于美国插手,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中必然充满艰巨复杂的斗争。

国民党执政到民进党上台的变更,台独路线清晰化、明确化和急进化,他们打破了国民党时期“不独不统”的路线,改走“渐进式台独”以及最近发展成为的“急进式台独”路线。台独势力更加的明目张胆、更加的肆无忌惮。

台湾一味讨好美国,台湾通过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多年来从美国花巨资购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长期和美国及其盟友日本进行军事情报交流,还定期派往美国军官进行军事培训、参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演习等等,这一切充分暴露出台独分子妄图“以武据统,以武促独”分裂祖国的政治野心。台为讨好美国,不时向美国表示对抗大陆的决心,因为,他也知道美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全球战略,而台正好可以“投其所好”,从而换得美国政治、军事上的强大支持和保护,从而,满足其分裂祖国,谋求独立的野心。这一点是台美都心知肚明的,只是谁都不愿挑明罢了。

台湾当局对内大肆制造大陆威胁论,妄图借此为其台独政策铺路。台当局不厌其烦地宣传大陆对台安全构成的威胁,夸大扭曲大陆军事演习的真是目的,希望借此得到台湾民众对其台独路线的理解。……目的无非煽动两岸敌对情绪,使其形单影只的台独言论首先赢得岛内居民的支持,更为将大量的经费预算划拨采购美武器装备来讨好美国正名。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多购进几件美国用剩下的破铜烂铁就真的能寻得台湾的安全和台海的稳定了吗?就真的能够对抗军力十倍于己的中国大陆了吗?就真的能够阻碍大势所趋统一的历史进程了吗?或许只是谋求少数台独政客心理平衡和美国欢心的自欺欺人的伎俩吧?

而美国在解决台海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和美国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个是地区大国,一个是世界大国,两国在经贸领域、世界范围反恐、朝鲜半岛无核以及防止核扩散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换句话说就是,美国不得不在这些问题上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但是,在政治方面,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而且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方针绝不允许一个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对自己的霸主地位形成威胁,所以,美国维持与中国在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领域合作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围堵中国、遏制中国的方针,防止中国强大起来。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便成了美国围堵中国的最好的契机,台湾充当了美国对抗中国的马前卒,因此,美国绝不会对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袖手旁观,美国这个角色对台海局势至关重要。

多年来,美国一方面为了寻求与大陆的合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从台湾赚取军火出售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以及牵制大陆的目的,又不支持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帮助台湾协防,帮助其增强军事力量以对抗大陆。在台海之间,美国奉行着不独不统“维持现状”策略。而且他们总以人权为借口。众所周知,近年,美国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纳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最近的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夺走了多少军人和无辜百姓的生命,使多少国家陷入了混乱当中,使多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美国无端炸毁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死数伤,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非洲战火连天,饥荒连年、人们甚至食不裹腹,俄死街头,美国因为没有利益在那里便不闻不问,这是对人权的尊重吗?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死伤无数,最终防止国家的分裂,今天,中华儿女为维护祖国统一不惜采取任何方式,你却指手画脚,这又是对人权的尊重吗?

篇8: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对策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客观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制定形势政策教育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充分表明, 在新时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因此,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社会思潮、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逐渐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国内社会也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改革所带来的深层次矛盾也越发凸显和激化。因此, 要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变, 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这对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客观真实地了解社会发展现状, 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重要作用。

3.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给群英会的信中表达了对广大团员青年的殷切期望, 谈到了“四个新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 成为“专才”, 更应该全面拓展自己的素质。大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建设者, 作为未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理应怀有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立志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建设人才。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学校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 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般情况是文科类专业开设情况要好, 理工农医专业开设要差一些。另外, 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许多高校课时得不到保证, 上课流于形式, 到期末随便考试考试就算修满学分。

2. 缺乏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保证。

当前不少学校没有建设一支政治理论强、业务素质精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是由行政人员和专职学生辅导员担任。一方面, 现在高校辅导员专业“杂牌化”, 自身对该门课程把握不够、不准;另一方面, 这些人员平时工作繁忙, 难以认真备课, 这样就会导致专业性差, 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学校不重视, 资金投入不足, 教师的知识得不到更新, 教师授课方式机械、单一。以前教师清一色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如今虽说用上了多媒体教学, 但也纯属教材的翻版和压缩, 缺乏创新,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伴随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以及受到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没有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 认为它与专业不相关, 就业更加不会挂钩, 学不学都无所谓, 坐在那儿听课就是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英语, 上这门课时你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在看与这门课无关的书籍。也有一些自认为知道这门课的学生, 简单地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单纯的政治联系在一起, 觉得空洞、枯燥。

4. 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善。

很多教师教授的内容还跟中学的政治课差不多, 或者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差不多, 没有注意到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学方法上也多是理论性说教, 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的教师虽用了多媒体, 但不是坐在那里照着屏幕念, 就是放纪录片或电影, 没有从中提炼出精髓的东西, 学生们受益颇少。

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几点思考

1. 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机制。

各个高校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精神, 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地位, 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应由党委统一领导, 党委宣传部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院牵头, 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直接参与进来, 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

2. 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单位 (部门) 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 加强向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学习, 确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 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 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制定好教学计划, 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每学期应安排16学时, 总计2个学分。考核可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听课考勤和参与实践活动;期末全校统一命题, 综合得分计入学生的总成绩。此外, 完善教学督导评估机制, 通过学校督导组随机到班听课、调阅讲稿、课堂调查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 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培训或更换。

3.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应培养一支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的队伍, 这支队伍要求政治上坚定, 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 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做到专兼职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高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进行社会考察提供条件, 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 丰富教学素材。同时提高待遇, 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让他们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 他们对许多事情的观察和分析还很模糊, 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问题。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 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的讲授, 帮助大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形势政策的能力, 使他们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 把握时效性, 增强针对性, 教学内容要实现与时俱进。

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近期的重大方针政策, 因此,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这就是时效性。针对性, 就是要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问题来进行备课和讲解。授课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或疑惑问题, 课上做到“全面撒网, 重点抓鱼”。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增强学习效果。

6. 创新教学方法。

可邀请当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 每年为学校作形势报告, 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要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机, 挖掘教育资源, 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切实增进教育效果。还可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尤其是结合寒暑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改革大潮中, 亲身去感受一下国家政策的实施情况, 与此同时也才能够正确看待社会变革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 教师还应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再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 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

7.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和大众传媒作用, 使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要利用好学校电视台、广播、网络、宣传橱窗, 开辟时政专栏;校园广播每天可播报时事新闻, 让同学及时了解天下大事。开展各种时政讨论会或辩论赛, 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 引发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学校可设立专题网站, 进行专题咨询, 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线回答学生咨询或增设讨论专区。每栋学生公寓可设置一间报刊、杂志阅览室, 订阅时事政治类报刊供学生学习;有电视的活动室可定期播放专题片,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青海.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 .

[2]刘兆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3) .

[3]张永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思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篇9: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式政策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我国的本科院校相比,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在专业理论上强调“实用”。有的高职院校把这一原则泛化,弱化专业基础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政治热情低,对他们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本没有必要。

2、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现在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还是带有开创性的,大家天天都在接触,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相比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新难度更大,而对一些新出现的大事件,又需要给学生及时讲清楚,具有“消防队灭火”的本事。因此,抓好形势政策这门课的教学,特别要有一批既对形势具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又对新问题具有攻坚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而高职院校普遍将思想政治课看成是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降低该课程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数,使教师对上好该课程的心理期望值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从形势与政策的内涵来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形势政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变化快,正是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才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老师们往往满足于书本知识,对新鲜的东西不能补充,对社会的难点、热点缺乏充分关注,使讲授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降低了学生的关注度,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激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的老师们习惯于满堂灌,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机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觉着单调、枯燥和乏味。所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提高。

4、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度不够,教育实效性难以充分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既要让学生进得去,又要让学生出得来。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这些方法论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观察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種无用论思想,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原则与特点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方向性、突出职业性、富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

1、方向性。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学会“看”,学会“站”,学会“干”,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2、职业性。我国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要突出职业性,突出形势与就业的结合,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和影响,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但政治敏锐性与普通本科生一样;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对现实问题的诉求与本科生一样。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注意适合学生的这些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做好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实效性,赋予创造性,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

1、提高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速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站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支持。认真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组成的管理机构,使其职责明确,相互配合。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审定、教师聘任、教學组织、教学考核等具体工作,各教学单位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科目,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顺利开展。

3、以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学校教务部门应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正式教学计划,排进课表。学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抓好教学评估、强化教学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4、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1)建立大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学校领导要带头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并创造条件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大代表或英雄模范人物等给大学生做报告;(2)建立重大节庆日和重大事件教育制度。每年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3)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4)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育空间。校园网要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和专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不断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

5、专兼结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做到内外联合,逐步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教授和形势政策课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自主分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无用论思想,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从实际出发提高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J].高教研究,2007.

[2]王杰康.论加强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性[J].新西部.

[3]阎昭武.形势与政策新论[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下一篇:行政名词解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