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2024-05-12

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精选7篇)

篇1: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庄朝基

实验地点:清水河主楼 C2-110

实验时间:2011年11月

实验报告

一、实验室名称:智能控制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

三、实验学时: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目的:

六、实验内容: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八、实验步骤:

九、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十、实验结论:

十一、总结及心得体会:

十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篇2: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网页设计与制作的一般实验步骤:

1、确定网站主题

网站里的每一个网页都要有统一的风格,以加强渲染自己性格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做出自己的风格,吸引浏览者的眼球。

2、搜集材料

主要在网站上搜集所要的网页信息,包括图片、文字、相关的新闻,同时,查询相关的图书、报纸、光盘、多媒体等,也可以得来更加有说服力的信息。

3、规划网站

我的网站包括5个页面。版面设计要灵活,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不同适当的自由设计。但是每个页面的主元素和位置不能变。用CSS设计一个样式,以保证随时、准确的调用。另外,为了网页布局的协调,还可以加入flash动态图片,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

做网页的首先工具当然为Dreamweaver。

5、认识网页设计工具Dreamweaver

(1)Dreamweaver的启动

(2)窗口组成的认识

6、新建站点

7、站点中首页的创建

8、制作网页

素材、风格、模板都设计好以后,下一步就是具体的制作网页。制作网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站点的规划,建立一个本地站点。网页中的css 样式文件也应统一管理,做到有条不紊。

9、根据自己的网页风格,在网上搜集合适的图片。

最后还要制作各个页面的链接,把整个网页可怜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方便浏览者进行各个页面间的跳转。

10、上传测试

网页制作完毕以后,要进行测试,在浏览器上运行自己的网站,反复测试,以发现设计中的缺陷。

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通过这简短的三个周的学习,让我有一个独立设计,制作网页的机会,通过这次试验,我的收益颇多。首先,独立的实践了一个完整的网站设计的全过程,把设计中零散的注意点和要求在自己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使平时学到的知识点有了一个质的升华,并且合理的在试验中进行了实践。第二,在这次实验的过程中,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和网页设计的技术技巧方面的书,扩大了知识面,给我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能博采众长,制作出技术精湛的网页打下了基础。最后,我感受最深的是,技术方面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己实践做出东西,只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学会、学懂、学通技术。

朱礼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301班

篇3:鄱阳县周家村精准脱贫调研报告

一、周家村贫困概况

周家村位于鄱阳县西北方、鄱阳湖内珠湖北岸,距县城47公里。该村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辖周家老村、渡口、周家新村3个自然村,共6个村小组,有村民461户、1835人,党员64名,水田524亩,旱地629亩,村集体拥有山林1000余亩、水面300多亩。全村外出务工有600多人(创业知名人士有15人),在家进行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创业的农户有3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00多元。2015年,周家村有贫困户38户、贫困人口146人。扣除年底实现脱贫的8户、28人,通过对30户、118人摸底分析,患病、缺劳力和无技能是造成农户致贫的主要原因。

一是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重病是致贫返贫的最主要原因。

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患病的多达27户,占90%。因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有的甚至债台高筑,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如,1组的周锡萍,丈夫2013年患癌去世,儿子又患有眼疾,儿媳手残废,欠债10多万元。3组的周士民,2014年摔伤致脑损伤花费近20万元,生活不能自理。还有1组的周文清,患尿毒症,每天在家透析两次,丧失劳动能力,妻子留家照顾也患有硬皮病。真是“一人病,一家贫”啊。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疾病重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二是因缺劳力而致贫的现象严重。

在30户贫困户中,家庭中有成员生活不能自理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多达18户,比重为60%。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这样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使得另外的成员要留家照顾,没了务工收入。如,1组的周文显,残疾在家无劳动能力,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小儿子也只能在家做做零工。4组的周左勤,2008年摔伤造成下半身瘫痪,妻子张赛萍只能在家照顾。还有新村的周多龙,二级残废,同为80后的妻子周美玲也只有留在家做家务,经济来源全靠亲朋好友帮助和政府救助。这类贫困户往往很难通过自己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三是劳动力无技能、文化素质低使脱贫困难重重。

在30户贫困户中,除了1户石匠、1户房屋装修工和1户校车驾驶员外,其他的劳动力都属于没有特长技能的。这类贫困户的劳动力,往往因为没有技能,仅靠少量的种养业收入来维持生计。如,1组的周正南,夫妻双双在家务农,儿子儿媳也都在家没有出去打工,房子是2012年危旧房改造指标建的,到现在还没有竣工。新村的曹荣丰,也是夫妻双双在家务农,儿子残疾女儿在读,经济来源依靠亲朋好友帮助和政府救助。由于无技能、文化素质低,就算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4组的周金文,1979年生,在宁波做小工,月薪2千;儿子周家辉1998年生,在深圳做刀头,月薪2千;而家里5口人中却有3个(妻、父、母)患病并无劳动能力。渡口的周多志,脚残疾、丧偶,在深圳做门卫,月薪只有2-3千,儿子读初三、女儿在南昌读中专,每学期学费就六七千,家里的房子是2015年危旧房改造指标建的,无法住人。

四是贫困存在代际传递的迹象。

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在教育,但周家村连小学都没有。调研反映,村里每年有40个左右初中毕业生,只有大约20个会继续上高中或中专,只有不到10个能考上大学。在30户贫困户中,仅有2个大学生,分别为新村周文赵的儿子周多鹏大学毕业后在家任教和新村周士民的女儿周玲洁2014年考取大学在校读书。这些贫困户的小孩,不但在贫困中度过童年,走上社会后大部分只能做苦力,甚至过得比父辈生活更艰难。当前,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困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扶持办法,他们不但难于在本代内脱贫,而且将陷入一个贫困代际传递的陷阱,使他们的下一代也难于脱贫致富。

二、周家村致贫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周家村与鄱阳县其他贫困村相似,其贫困的形成,既有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也有村民意识、脱贫能力等主观因素。特别是薄弱的产业基础、闭塞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滞后的农村教育等致贫原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代表性。对其进行联系帮扶,对鄱阳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有示范作用。

一是交通不够便利,基础设施建设乏力。

周家村地处湖边,三面环水,一面是丘陵。去往县城,要么从陆路绕行近1小时车程,要么从水路换乘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通道不畅,导致外面的产业引不进来,里面的产品运不出去,加上农副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局部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开发农副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周家村所辖3个自然村分布散而偏,交通设施建设差距较大,除老村村内所有道路基本完成硬化外,其他2个自然村未实现村内水泥路全覆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规划多建设少,农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灌溉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发展。

二是收入来源狭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第一产业后劲不足,第三产业严重缺乏,村民除传统的种养和外出务工,无其他固定收入来源,增收致富渠道有限。村民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或者特长,对外界接触面不宽,对国家方针政策、商品流通信息、最新市场行情知之甚少,长期从事习惯性和盲目性生产,脱贫发展办法不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专业技术指导,没有形成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弱,经济带动能力不强。全村面积小、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种养业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缺乏精深加工,未形成产业链,发展无资金,生产无技术,产品无档次,流通无信息。

三是青壮劳力流失,人口素质整体偏低。

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半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导致大量人口外流,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残障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又大多没有专业特长,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普遍不高且开销大,一年到头积攒不多。全村无教学点,小孩上学要到乡里的中心学校,导致外出陪读的多,无形增加了就学成本。全村大学生数量偏少,高考录取率不到50%,且多为二本以下高校,录取到一本高校的基本没有。

四是返贫现象频发,脱贫障碍依然较多。

在已脱贫的人口中,富裕人口相对较少,收入单一,因灾、因病、因残返贫现象频繁发生。现有贫困户主要是孤寡病残,有的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只能依赖政府低保救济;有的虽然有正常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门路,脱贫积极性大打折扣,有心无力。在危旧房改造上,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大都属于贫困户,虽有建房意愿,资金缺口较大,难于享受到政策红利。在长期贫困的状态下,贫困户思维方式保守,容易满足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自主意识还不强。

三、周家村脱贫致富有利条件分析

通过进村入户和横向比照,周家村也存在许多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是近年来,周家村抢抓扶贫开发新机遇,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创新扶贫思路,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贫困率由2012年的12.9%下降到2015年的7.9%。周家村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有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生态好,旅游资源丰富。

周家村自然生态好,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口中的“小南海”飘里山在湖中与其相望,造就了青山与绿水相映成趣的景致。飘里山常年绿荫葱葱,栖息着近十种鸟类,它们嬉戏追逐,长空翔舞,昂天鸣唱,不绝于耳。村内处处栽着樟树,望眼看去好似村在林中。这些樟树有些年头,颇有古道之风,有的一两百年树龄,最大的有五六百年,都得到了周家村的有效保护。村里有近1000亩连片的农田,适宜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林下资源的开发,加之具有一定的休闲旅游、种植、养殖基础,休闲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村里还建造有“滴水观音像”“凤凰雕像”“逸怡园”等景点,提出了“打造最具乡愁村庄”的发展思路。在全省百个“最具乡愁”村庄评选活动投票中排名第9。

二是文化古,村风民风良好。

周家村世代以渔为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渔俗文化,传承至今。村里文化气息浓厚,成立了渔俗文化歌舞队、业余赣剧团、舞龙队、龙舟队和腰鼓队等文化团体,可以向民众和游客展现周家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村里留有一座周处庙,是村民缅怀先祖周处除三害事迹的地方,世代教育村民明礼自省、与人为善的朴素为人处事之道。周家村的村风民风文明淳朴,村民环保意识强,自发对村庄定期清扫、处理生活垃圾,保持着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三是思想齐,脱贫愿望强烈。

周家村461户有440多户姓周,家族之间非常团结。经长期困难生活的磨练,村民为改善和摆脱当期贫困现状、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全村一盘棋的思想深入人心,村民公益事业心强,凭借在外务工创业获得的收入,都愿意为建设美好家园出资出力。村民对周家村的发展有信心,支持村干部的干事创业行为,在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湖水保护等方面,都能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比如,有村民投入10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处景点“滴水观音像”。

四是班子强,干事创业热情。

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村支书属于回村的“能人”,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在调研中,村班子面对调研组提出的各个期望目标,说了多达10多次有信心。村里还组建了转产创业、外出务工、民事代办、纠纷调解、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六个党员服务团队,将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近年来,周家村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示范村居”,省“妇女儿童之家示范村”,市“巾帼示范村”“优美新村”“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四、周家村精准脱贫对策建议

周家村的贫困现状,只是鄱阳县乃至全省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面对这样的贫困村、这一些贫困群体,怎么去帮,怎么去扶,怎么让他们脱贫,怎么让他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深入调研,深入思考。推进扶贫开发,帮助脱贫致富,不是简单的兜底供养,也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给政策,而是要找准根子,精准施策,根据周家村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制定脱贫攻坚对策。

(一)实施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坚之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打好脱贫攻坚之战,需要精准施策,需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一要摸清贫困家底。进一步摸清30户、118个贫困人口情况,按致贫原因和发展潜力作进一步细分,逐户研究采取针对性扶持措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要聚焦特困人口。强化特困人口托底保障,全力抓好保障性、兜底性扶贫,对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条件的无力脱贫特困群众,及时给予保障性、兜底性扶贫,保证他们基本生活条件,做到“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三要解决现实问题。重点抓好现有的需要改造的48户危旧房,把移民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有关政策捆绑起来,筹集改造资金,建设美好家园,做到“不让一户农户居住在危旧房里奔小康”。

(二)加大旅游开发,打造最具乡愁村庄。

旅游扶贫是一条投入相对较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较高的扶贫之路。要结合周家村提出的“融入鄱阳湖旅游开发大局,建设山水乐居秀美周家,打造‘最具乡愁村庄’旅游名片”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一批特色的渔家乐、农家宾馆及鄱阳湖水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一要规划引领。主动对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周家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以乡村旅游为支撑,以农家乐为基础,以渔俗文化为特色的周家村旅游体系,从整体上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二要文化搭台。加快修建戏曲大观园及其配套项目,搭建饶河戏、赣剧的表演舞台;规划重修周处神庙,向游客宣传“周处斩蛟龙”的传奇故事。融合戏剧表演、传统历史文化、特色渔俗文化展示等载体,使周家村成为一个让游客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的休闲景点。三要特色唱戏。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打造周家村旅游的品牌、特色和新亮点。规划开发渔俗文化体验项目,建设渔俗文化体验馆,内设渔船、鱼网、渔具等工具,让游客体验捕鱼、钓鱼的乐趣,品味劳动果实。

(三)强化产业带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没有产业支撑,贫困户就难于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开发也难于持续。产业扶贫应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扶、扎实扶。一要坚持政府推动。抓好规划布局,建设示范基地,引进优良品种,落实帮扶资金,引导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致富。进一步集成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信贷扶持、科技服务、电商扶贫等方式,选择1-2个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二要坚持企业带动。与中国华能集团合作,建设村民参与的光伏发电站。引进和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周边农户入股,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奖励贫困户流转承包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三要坚持抱团联动。发挥种养能人作用,带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形成抱团效益,降低市场风险。积极完善“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托周家村山林和池塘优势,大力发展油茶、水产、生态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力入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销售,通过合作社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推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要鼓励引导贫困户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突出抓好劳务扶贫和教育扶贫,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本领,既摘“穷帽”,更拔“贫根”。一要着力扶技术,增强脱贫信心。整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贫困群众,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为脱贫致富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最持久的支撑。二要着力扶就业,增加脱贫收入。逐家了解富裕劳动力情况,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台账,完善贫困群众就业服务平台,开辟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引导鼓励企业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三要着力扶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尽快恢复周家村小学,可先实行“中心小学+教学点”模式,保障小学三年级以下孩子就近入学,保障贫困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读书光荣、读书可以脱贫致富,合理引导村民重视教育,营造重视读书、重视教育的氛围。统筹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读得起书、毕得了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五、周家村脱贫攻坚目标步骤

根据调研的脱贫攻坚建议对策,我们与周家村商量确定了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书和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具体目标为:201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全部贫困户脱贫,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贫困村民人均收入达4000元。具体而言,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产业发展。

主要有:在水产养殖方面,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规模养殖户10-20户。计划组建周家水产养殖合社,预计投资200万元以上,养殖的水产品加工销售给游客,并包含垂钓等项目。力争通过以贫困户劳动力入股和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10户贫困户脱贫。在休闲农业方面,取招商引资的形式,通过承包或合作经营周家村连片荒地,进行休闲、观光、垂钓、采摘开发,探索开展休闲观光体验式农业。计划成立鄱阳县鼎润农林专业合作社,预计总投资2600万元,建设1000 m2的榨油厂、500亩的采摘园、230亩的钓鱼塘和发展游客留宿经济的休闲运动山庄等。其中,采摘园2016年计划建设200亩,2017年计划建设200亩,2018年计划建设100亩。力争以劳动力入股和扶贫入股的方式,帮助20户贫困户脱贫。另外,在现有的渔家乐餐厅、水上旅游饭店基础上,鼓励农户开设农家乐及旅游宾馆。力争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帮助5户贫困户脱贫。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有:开展村庄整治,主要是在渡口和新村2个自然村进行村内道路、危房改造、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建设。2016年,在渡口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300米,建设下水道1300米,新建休闲活动中心;2017年,在新村修建前后环村路1100米,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并在渡口村建设一处观鸟台。建设环湖公路,形成环内珠湖示范带。2016年,完成莲花洲至渡口村道路2100米,老村至莲花洲护坡1150米,并修建老村和渡口2个码头;2017年完成石咀至沿湖路600米,并对环湖路绿化、亮化。建设戏曲大观园,搭建饶河戏、赣剧的表演舞台。2016年,完成大观园主体工程征地及建设,完成通大观园道路硬化500米,大观园至老村平台80米,护坡50米,并建设旅游商铺15间。

三是社会公益事业。

篇4: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一、鄱阳湖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权属难以厘清。当前鄱阳湖湿地没有确权,湿地权属均在乡、村,归集体所有,无法落实到个人;滨湖各县在权属问题上即存在历史插花地带,又有丰水期捕捞区域习惯问题;因存在无土渔民,他们可在历史形成的捕捞场所捕鱼,但对捕捞场所没有所有权;此外,鄱阳湖大大小小的子湖泊数量非常多,许多湖泊由多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甚至乡镇共同管理,各自管理的范围相互交织,有的甚至还存在纠纷,厘清湿地权属相当困难。因此,实行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在补助对象上无法与湿地面积一一对应。

(二)湿地管理呈现多头。鄱阳湖滨湖区牵涉3个设区市,有15个县(市、区),101个乡镇,8个农场,685个行政村,2000多个自然村,涉及人口128.4万,湖泊湿地面积共计611.18万亩。鄱阳湖湿地资源丰富,存在分别以植物资源为主、鸟类资源为主和鱼类资源为主的保护区(湿地公园),在湿地区域管理上呈现了省、市、县三级管理,各自拥有管理区域,在湿地业务管理上呈现部门多头管理,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卫生、国土等等部门均有管理权限,其中最主要的是林业和农业部门。林业有归省级管理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归县级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0个。农业有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渔政管理以省级垂管为主,省鄱阳湖渔政管理局下设9个分局进行管理,主要管理鄱阳湖外湖区域。鄱阳湖内湖由当地的水产(渔政)部门管理。由于湿地管理部门多,管理区域分割,导致湿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湿地居民利益难以均衡。我省对鄱阳湖湿地保护的主要政策有四条:一是明确了在重要湿地禁止的行为,基本上人为活动被禁止了;二是每年10月1日至3月31日为鄱阳湖越冬候鸟期,在鄱阳湖湿地区域内依法打击猎捕候鸟和破坏候鸟生存环境行为;三是从每年的3月20日至6月20日实行春季全湖禁渔。鄱阳湖鱼类的越冬场所实行季节性轮流休渔禁港制度;四是为保护草洲,防控血吸虫,在血吸虫病治理区禁止草洲放牧。鄱阳湖居民对湖泊湿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养鱼、蟹、虾、珍珠、水禽,草洲放牧、种植农作物、种树以及天然捕捞等,其中围堰养鱼、草洲放牧和天然捕捞是最普遍的利用方式。由于湿地区域不同,湿地保护措施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的沿湖居民损失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农、渔、牧民的损失也各不同。受财政政策的影响,湿地区域内的村民,除了普遍享受的新农合、新农保政策外,有老捕捞证的专业捕捞渔民还享受了石油价格补贴。虽然沿湖居民十分欢迎湿地补偿政策的出台,但由于农、牧、渔民享受现行补助不一,因湿地保护政策造成的损失不一,导致居民在湿地补偿政策上的利益诉求难以均衡。

二、现行鄱阳湖湿地保护财政支持政策

鄱阳湖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江西省河流的下游,上是由江西境内的五条河流汇入的辐射水系,下连长江,鄱阳湖辐射水系呈现山、江、湖的特点。为保护鄱阳湖湿地资源,我省实行了 山、江、湖同治。

1.对“山”的财政支持政策。自2001年开始,先是对“山”进行保护,实行了生态公益林保护政策,将全省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了保护范围。2013年补助标准达到每亩平均17.5元,资金总量达8.9亿元。

2.对“江”的财政支持政策。2007年开始对“江”进行保护,对东江源及五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县进行奖励,2013年奖励资金达1.75亿元。

3.对“湖”的财政支持政策,按主体划分具体如下:

(1)地方政府。为提高滨湖地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2007年起,实行了大湖区转移支付补助,专项用于滨湖县公益性排涝、排渍、堤防维护、基层水管体制改革等补助。从2009年起对鄱阳湖滨湖县地方政府实行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

(2)湿地保护单位。归省级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渔政分局机构运转经费由省财政保障到位。在专项补助上,对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有自然保护区能力补助建设资金、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补助、湿地保护补助试点等。省级渔政分局每年通过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固定用于执法专项达600余万元。

(3)滨湖群众。滨湖群众大体上分为渔民、农民、牧民。除外出打工和传统的养殖、放牧和捕捞外,他们依靠湿地资源,直接或间接获取财政支持的收入主要有:

一是直接补贴。对有捕捞证的渔民,政府实行了石油价格补贴,按渔船马力计算,现行一条渔船高的每年可补到2万元。

二是参与项目实施获得劳务收入。国家在鄱阳湖实行了湿地保护工程,血防林工程,湖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我省实行了鄱阳湖南岸片区血吸虫病防治工程,对封州禁牧、耕牛淘汰实行了一定的补偿。湖区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工程的实施,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是通过政府赎买湖权获得租赁收入。2008年,省财政对鄱阳湖的朱市湖等7个重要湖泊进行赎买湖权20年。湖泊所有权者获得租赁收入。

三、建立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一)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安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虽然缓解了湿地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但补助资金与地方政府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沿湖居民创业和教育发展,产业转移,提高沿湖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所需资金仍有较大缺口,建议中央逐年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国际重要湿地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适时启动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省级试点。在目前国家还未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的前提下,省级安排专项资金试点解决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问题,为下一步全省推进湿地生态补偿积累经验、打下基础。建议按照“重点保护,有限利用;合理界定,简便操作;分类补偿,分步实施;自愿申请,依规退出”的思路开展试点。补偿原则按照“直补为主,项目为辅;植被首保,兼顾其他;责任明确,主体落实;整片推进,突出实效”的原则进行。

省级试点在操作方式上:首先是制订鄱阳湖滨湖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对湿地植被资源进行分类划分,确定保护次序,退出保护标准,以及退出后有限利用促进湿地持续发展的举措等。其次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一是以湿地植被资源面积为主要测算依据,省财政将湿地补助资金安排到县;二是湿地补偿资金采取个人直补、项目安排、管理经费三种方式结合使用。个人直补总额度不低于50%,个人直补由村委会确定补助对象及金额,通过一卡通发放;项目安排主要用于湿地植被的保护、修复;对湿地植被保护已达规定标准的,可用于为村民参加新农保、新农合补助,生产生活等公益性设施补助;管理经费按湿地面积标准分配到各县,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用于负责湿地补偿单位或组织使用。三是湿地补偿资金由村制定方案经村民大会同意后报乡,县汇总后将县级实施方案报省审批后实施。四是省对县进行绩效考评并作为下一年度安排资金的依据。在补偿标准上,建议参照我省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三)进一步理顺湿地管理体制。鉴于鄱阳湖湿地保护多头,建议由省政府牵头进一步理顺湿地管理体制,落实地方政府湿地管理职责,协调湿地保护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下放渔政管理体制,改变省级垂直管理体制,将9个渔政分局成建制划归地方管理,做到鄱阳湖内、外湖管理一盘棋。

(四)扎实做好补偿的其他基础工作。

一要尽早完成确权登记。参照集体山林林权界定办法,推进鄱阳湖区湿地和湖泊权属界定工作,以明确湿地和湖泊权属关系,落实权属所有者,为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奠定基础。

二要同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对环湖乡村公路、电力和水利等方面建设投入,提升滨湖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水平。通过采取硬化村庄道路、改建垃圾窖和沼气池等措施,美化社区环境,改善湖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鄱阳湖区渔业产业发展,通过大力开发宜渔水面资源、加大标准化池塘改造,积极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等手段,促进渔民转捕为养。抓好产业转移,鼓励和扶持在沿湖地区兴办新型产业,如发展生态旅游业、囤养特色经济动物、建设生态果园和农产品加工等生态产业。抓好劳动力转移,对湖区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滨湖区农民素质,使农民熟练掌握多项职业技能,积极促进农民再就业。

(作者单位:江西省财政厅农业处)

篇5: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

《以开放式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

2、课题简介

“以开放式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研究怎样才能使各学科教师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以多维的教学视角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运用开放式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着教学重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愉快地学会学懂。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我于08年9月开始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我积极学习一些相关理论。在实践中,认真听取同事的建议。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承担《索溪峪的“野”》的讲授工作,我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让理论落于实处。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1、为学生提供民主自治的学习场所,快乐且富智慧的学习历程,自主而适当的发展空间,丰富而多彩的学习内涵,实现全人格发展的教育理想。

2、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进度,逐

步探索进行一纲多本的教学,使教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二、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写作中常用的联想和想象也有初步接触,他们身处自然,却缺少发现自然美的眼睛和心灵。而这篇课文在表达上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2、学习内容分析

篇6: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以江西省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为例

党十七大精神提出,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平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38个县(市、区)之一,1992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属江西省计划单列市。是江西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有名的“江南菜乡”,素有赣东北“聚宝盆”之美称。乐港镇位于乐平市西南郊,西邻波阳县,南靠万年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2800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5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30元。乐港镇是国家定点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常年反季节各类蔬菜销往全国各地,随着蔬菜基地的建成和钢架式大棚的普及,蔬菜年总量达22万吨,总产值2.8亿元;铁路皖赣线及公路田乐线、老206国道、乐安江河流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境内有丰富的煤炭、海泡石、铁矿石、石灰石等资源。因此,我下定决心开展对乐平市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合乐平市乐港镇里汪、余家、大路边等村,深入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现状。

一、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现状

1、蔬菜品种多、产量大、销路广。谢家村人口约1780人,谢家村地少人多,耕地面积约600亩,常年种植反季节蔬菜,品种优良,其中大量培植特色蔬菜,如:辣椒,茄子(图1)。谢家村所产蔬菜商品率高达90%以上,除市内供求,远销广东、上海、深圳等地及鄱阳、德兴、九江等周边地区。2005年至2009年全村蔬菜平均年产量为约2200吨,以 4.3%的年增长率飙升。

2、家庭经营为主,农业基础好,政府支持力度大。蔬菜种植过程中,以家庭经营为主,使用少量农药,大量有机肥、农家肥。以传统经验为依据,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种植经验属时代累积型,代代相传。2008年下旬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区之一,政府出台大量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种植大棚蔬菜,支助配套设施,钢架式大棚建设开始普及,抗旱井在原来5口的基础上新增2口。

3、农业合作化初具规模,打造品牌蔬菜。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社,2008年5月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合作社经营为社员和周边菜农提供产前、产

中、和产后服务,具体分为生产技术科、植保科和营销科。并主动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大、江西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积极搭建产销研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专题讲座,得到社员和周边菜农的大力支持。社员共有496户,种植蔬菜1800余亩,并带动周边菜农1120户,年产销蔬菜一万多吨,在国内外蔬菜市场小于名气,复种指数高达400%,为“寒冬辣椒红,阳春地瓜白,炎夏香芹翠,金秋莴笋绿”增添色彩,一年四季菜地都摇曳生姿。并在今年4月28日,成功注册了“引擎牌”蔬菜商标。

二、分析谢家村蔬菜种植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抗风险能力低。当地地蔬菜种植方式为粗放型,受自然影响比较大,谢家村在亚热带季风区,复种指数高,耕地以旱地为主,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种植,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频频发生,对蔬菜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90%以上的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不利于蔬菜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谢家村人均土地少,依旧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蔬菜种植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青壮年多外出务工,中老年在家务农且不及全村总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图2、3)。谢家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重视教育,蔬菜种植业劳动力出现断层,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土地荒废现象不断增加,加之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资源,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且出现局部污染和沙化。

3、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扶持力度,资金相对短缺,技术含量低,2008年谢家村被列为新农村以来,政府投资20万元,协助成立民望蔬菜产销合作社,定期开展蔬菜种植培训课,提供种植技术交流平台。开通减税免税渠道,鼓励小型团体主要负责蔬菜外输,扩大市场取得初步成效。然而远达不到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目前为止,乐港镇只有两个小型的蔬菜产销合作社,菜农参与率不高,且带有宗族色彩,合作社的管理层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中老年阶层中有一半以上是半文盲。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旱季,灌溉设备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整体上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4、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惠农政策的落实还处在计划阶段。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改革。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目标,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近年来,乐平经济迅速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谢家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2007年后,菜农纷纷把自家蔬菜运往批发市场,收入可观。02年-08年,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24%。08年-09年,菜民收入增长45%(图4)。但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膨胀,物价上涨的影响。楼房栋栋突起,75%的家庭有机动车,青年常年外出务工,年头年尾回家的局势没有改变,实质幸福指数处于停滞状态。受资金短缺和村民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工程,修水泥公路,公交到家,专门负责门前卫生三包“脏、乱、差”的等惠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断断续续,没有取得大的成效。虽然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高达98%,但只限于医疗,对于投资财产等方面的保险还在规划中,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曾形成专门的娱乐群体,如:腰鼓队,也由于组织不善,大多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

三、对当地农业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作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试点,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达到中部崛起的目的。

总体上看,谢家村自然条件好,蔬菜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商品率高,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先天优势。然而劳动力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农业高端设备紧缺,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结构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所以扩大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势在必行。

1、发展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需要重视,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特别在化肥农药污染这一块要下大气力。只有解决农业自身污染,科学合理农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科技进步、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谢家村的蔬菜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长期不合理耕种、使用化肥,土地沙化的现象不断增加。对此,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和在创新迫在眉睫。

2、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除靠国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之外,应该积极鼓励富农投资,现在多数富裕农民将手中余钱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盖房、购置电器等等,或者存入银行,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投入的扩大。扩大农民农业投资,组织合作社扩大农业生产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投入。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突出“江南菜乡”品牌效应,继续推进蔬菜“百千万”工程。引进外资,加大农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产业化、集约化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乐平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为谢家村壮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队伍提供可能。据瓷都晚报报道,乐平工信委声称:绿色食品及蔬菜加工产业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做大做强的八大产业之一。形成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势在必行。到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对蔬菜、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亿元,利税逾1亿元。

4、受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影响,农民工二次回流的现象趋于普遍化,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对此,积极搞好外出农民工技能培训,在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等帮扶上下功夫,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引青壮年返乡从事相关农业活动,缓解回城务工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5、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才能扩大农村合作社规模,使菜农积极主动向合作社组织靠拢。政府要加大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 力。

篇7:鄱阳湖实验报告过程

已有 514 次阅读 2010-8-7 10:59 |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省学生联合会等联合下发的通知(赣青联发„2010‟ 19号),今年暑假,我跟随我校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南昌市青云谱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以一名新闻工作者强烈的新闻敏感度,牢牢把握“争当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力军”这一主题,广泛调查了青云谱区城市规划、生态建设、环保交通、低碳经济建设等情况,收集了大量资料和信息,并最终撰写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相关背景

青云谱区位于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区的南部,“在(南昌)城南十五里”,因境内的“青云谱道院”而得名。区域面积43.17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人,辖5个街道、1个镇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共48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民委员会。青云谱区是南昌市一个老工业城区,是南昌市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其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占市工业经济总量达17%左右,在全市县(区)中列第三位。

青云谱区作为南昌市的“南大门”,充分利用国际产业战略性调整和沿海产业“退沿进中”的趋势,以“文化大展示范区,城市繁荣副中心”为目标,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经济总值和增长率以及政务连年位于全市县区前列。

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白炙化,加之能源、环境、生态、土地、资金的制约,青云谱区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较小,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中村改造和非农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部分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等等。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应时而生、顺势而为、前景光明。而青云谱区正是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青云谱区的发展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否抓住这次机遇,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让青云谱乘势发展,实现“文化发展示范区、城市繁荣副中心”的城市定位,是摆在青云谱区面前的重大的课题。

二、调查方式

1、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共召开座谈会三次,参加座谈人数45人次。

2、深入社区企业,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共计访谈100余人次。

3、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0,有效率达95%。

三、青云谱区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结合青云谱区实际情况,就本地区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环保交通、低碳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发现该区在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协调能力差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全区的整体发展

(三)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缺乏环境定位和功能区分

(四)不合理行为导致生态系统质量日益下降

(五)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群众思想观念落后

四、青云谱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科学引导

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性及带来的伟大机遇,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编制好青云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建立环境绩效考核机制,落实环境生态问责制度。加强对环境自身变化、安全应急以及政策落实的监管能力建设,在全区树立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理念。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面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依靠工业实力带动全区经济的崛起和壮大。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快产业集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区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依托驻区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挥驻区大中型企业的基础、技术和南昌“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依托航空、汽车工业,延伸产业链,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通过招商引资,实现“退二进三”;发展肉类制品、蛋制品、啤酒、乳制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饲料加工业;提高针织服装业竞争能力,扩大出口。要重视打造工业品牌优势,建立青云谱区支柱企业。

(2)加快工业集聚,合理空间布局,优化三大工业经济区域。通过适当调整井冈山大道以东的洪都集团工业区和迎宾大道、南高公路以江铃、江联、亚啤、南昌印钞厂和阳光乳业为主的工业区的生产区用地、生活居住和配套的生活服务用地的范围,进一步突出这两个工业区主业的发展内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产业链式化延伸、集群式组合为目的,将昌南工业园建成以成套机电设备制造、机械零部件加工、针纺织品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产业配套程度较高的成长型工业经济区域。

(3)加快技术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大中型企业推进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营销活动电子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快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加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加强对重型机械、化工、食品、饲料、纺织等行业的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资源循环,以较低的能耗物耗实现更高的产出水平。

(三)做大做优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名区

开发一批融水景风光、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为一体,适应国内外不同游客需要,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组织推出有影响的节庆文化和专题旅游活动,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重点支持、配合、完善象湖景区的特色景点建设,把龙舟赛、国际垂钓、捕鱼节等办成精品名牌活动;完善梅湖景区的基础设施,抓好绿化、美化、亮化,打造集书画艺术创作、研讨、交流、展示展销为一体的全国名人书画艺术中心以及程允贤雕塑艺术馆、古玩字画一条街、八大山人广场、八大山庄等一批主要景点和与之配套的重点项目,使之打造成为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核心,以书画艺术为主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中心;着力打造两条旅游精品线路,即:文化景观旅游线路(抚河公园──象湖景区──铁柱万寿宫──八大山人纪念馆──朱姑桥梅村──徐家坊徐孺子故里)和工业科技观摩旅游线路(洪都飞机制造──江铃汽车自动生产线──南昌印钞厂生产线──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气象观测)。

(四)加快城市改造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

规划先行,拉开框架,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的青云谱镇及农场实现城市化,精心组织十字街、何坊西路等旧城区改造开发建设,加快完成旧城区的开发改造、城区道路组织系统、绿地及广场系统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安全、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人性化的城区。

(1)道路系统规划建设。重点抓好青山湖南大道、广州路二期、墅溪路、上海南路、十字街、建设东路等道路新建、拓宽改造项目。

(2)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着眼于零散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融合、衔接,注重对滨水地区绿色植被的维护,结合铁路干线、铁路支线的防护用地,规划绿地景观通廊,有机构筑纵横交织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廊道,将绿色渗透到每个居住组团,营造水、绿交融,点、线、面结合的绿地景观系统。重点抓好“三湖三河三带三园三圈”(“三湖”即象湖、梅湖、高潮湖;“三河”即抚河、玉带河、护城河;“三带”即京九铁路和南钢专用铁路线防护林带、昌南大道和青山湖南大道及广州路等新修的城区主次干道沿线绿化风光带、五干分渠及其它小水系绿带;“三园”即城南公园、包家花园和以学校、企业、机关、社区及街头巷尾为主的“袖珍公园”;“三圈”即立交桥、农民公寓、城乡结合部)绿化建设。

(3)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为主线,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全面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严格禁止污染型企业入内,并逐步淘汰现有的工艺落后、污染型企业,建立污水排入收集系统,将南莲路、迎宾大道及梅湖以南地区的污水排放引入象湖污水处理厂,将城南片区污水排放引入青山湖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在全区社区中开展“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改善社区环保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4)旧城区改造开发建设。重视十字街、新溪桥、何坊西路等旧城区的低洼危旧房的改造,提升旧城区规划设计品位和改造价值,以实现良性循环,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增强创新能力 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为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加速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对接与军民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2)加快信息化进程。完善政务信息网,加快政务信息化,推进网上政务公开、网上为民服务。加快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3)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管理和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办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4)构筑人才高地。落实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建设工程,从多方面入手,积极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环境,建立主要由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的机制,建立奖优罚劣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营造爱才、惜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5)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培育和谐文化、创业文化为重点,大力推动全区文化创新,不断营造与时俱进、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扶持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倡导文化娱乐的大众经营,鼓励开发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适合老年、残疾人特点的文化娱乐项目。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创办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平安青云谱

坚持以人为本,繁荣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扩大社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和农民就业、创业及职业转换能力。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优先安排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突破体制障碍,将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劳动者、在城区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将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建立全区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保覆盖面。(3)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创新机制体制、工作理念和服务内容,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法来指导和帮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完善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立全区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构建联通区、街道、社区三级的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工作站、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健全以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工、青、妇、残联、治保、老年人协会、社区志愿者等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推进民主选举,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逐步提高社区直接选举的比例,依法推进居民自治。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及时、真实、全面。依法保障社区居民和社区成员单位享有的社区事务知情权和对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评议权、罢免权。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为主线,以无偿、低偿服务为主的原则,将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社区和驻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相互开放服务设施,实行资源共享和管理。

(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突破体制性障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及区属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机制,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及区属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步伐。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所有制结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落实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

(3)推进财经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将会计核算中心逐步向国库集中支付转移,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把加强财源建设,巩固财源建设成果与加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抓好财税经济政策经营,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增收。坚持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硬化预算约束。加强基层财政所建设,加大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财政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发展活力。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干部培训、助学优教、扶贫帮困、社会保障、政策扶持等各类专项资金制度。

(4)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备案、核准、审批等不同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基层,放权于企业。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5)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明确科教文卫等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

(6)加快建立法治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与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框架,注重规划和政策调控,注重协调和信息引导,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上一篇: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下一篇:小学教学常规教学调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