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

2024-05-01

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通用3篇)

篇1: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

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通过三个国内国际的具体事例去分析和讨论近几年来我国乃至国际商品经济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案例参考与选择以各大主流新闻媒体报告为主。对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是本文的侧重点,并就问题本身及发展提出了一些防范性措施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化,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完善亟待解决。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保障 毒血旺 毒黄瓜 塑化剂

一、背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一直都是与百姓生活、国家安定最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近些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常常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以其特殊的意义成为了2009年中国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接连不断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每一个中国人来讨论思考,也促使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和探讨,并期望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食品安全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新闻媒体报导出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常常让我们惊恐不已,前些年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产生了大头娃娃,而三聚氰胺事件,害了中国多少婴幼儿得上结石,近期的又有染色馒头,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瘦肉精事件,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还有红薯粉条使用墨汁,毒豆芽,“牛肉膏”,更有现在愈演愈烈的塑化剂问题,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而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也是越来越让人们触目惊心。农药、激素,兽药大量使用,添加剂误用、滥用,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为使大米、饼干增亮而使用矿物油;用致癌的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的口感使用“吊白块”;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各种普通人不知名的化学剂品„„

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食物中毒情况,2003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达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 2008年,为437起,中毒13325人,死亡152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发人深省!

二、案例分析讨论

我们小组进行的本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从近两年来的几例典型案例入手,并分析讨论相关案例的危害、背景及原因,最后根据我们的能力和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及思维能力,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案例一:重庆毒血旺事件(1)、案例

今年3月17号就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家血旺加工厂里,工商局执法突击检查,在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加工厂里发现5000多公斤经过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毒血旺。据当事人解释这个工厂每天都会有这么多的血旺被销售出去,可以想象每天有多少人受着毒血旺的侵害。

福尔马林是明令禁止添加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来保存生物标本或者用于农作物的消毒等等,对人体的伤害也是很大的,世界卫生组织定性它为致癌或致畸物质。黑心的老板拿人们的健康当儿戏,简直无法无天当,当然在法律的大网下罪者也受到了应得的惩罚。(2)原因分析

首先,因为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新鲜的食物不能保存太久,经过加工食物可以变得更加美味保存得更久。于是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比如食品的味道口感以及外观,于是驱使商家改变食物的的这些性状以及外观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而食品添加剂品种繁多,不胜枚举,消费者无法判定那一种添加剂是不可食用的或者对人体是有害的。比如在血旺中加入福尔马林来使外观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虚假的蛋白含量。另外,商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使用一些非法手段,钻法律的空子,不视法律的存在。而相关法律不是很全面,于是造成了这种现状,导致在是食品行业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二,我国食品法律起步较晚,问题较多,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以至于不法商家可以钻法律的空子来青海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第三,相关法律部门对这些法律的宣传不够到位没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广大人民对这些法律法规不够了解。第四,没有发动人民的力量,在群众中肯定有人之大,这些事情如果他们能够向相关部门反映这些情况,那么像太旺塑化剂这样持续三十多年的问题就不会这样深入的影响到人民生活了。

案例二:毒黄瓜事件(1)案例

2011年5月中旬,毒黄瓜引起的疫病从开始在德国蔓延,并且疫情迅速大面积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此次病症的暴发很不一般,发展速度快,受感染成年人数量高。而不是一般的高危人群比如小孩或老年人等。”

5月中旬,德国发生因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而死亡的病例。德国汉堡卫生机构一度称病菌源头为产自西班牙的“毒黄瓜”,后来否认了这一判断。目前这场疫情已导致德国30人死亡,近3000人感染入院。疫情已经扩散到欧美十多个国家。疫情引起一些德国民众的恐慌,德国专家建议民众要勤洗手,并且避免食用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以及生的沙拉拼盘。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医院、企业和学校食堂等一些集中用餐的地方,都取消了生菜沙拉。德国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宣布,德国已确认受污染的豆芽才是本次大规模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的病菌真正来源。德国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门怀疑该州于尔岑的一家农场出产的生豆芽是这波疫情的来源。据调查,感染的患者中有十七人曾经在吕贝克一家叫土豆窖的餐馆用餐,相同的是这些顾客都点了含豆芽的生菜色拉,这家餐馆的豆芽就来自上述农场。

虽然病症主要发生在德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已经扩散到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英国媒体称目前已经有两名英国人被诊断出也受到毒黄瓜感染。此外,英国的一所小学校也发现了十五例受大肠杆菌感染的病控,据报道,目前已接到二百一十四起溶血性尿毒症病例通报。

这场大肠杆菌疫情的疫情给欧洲的农业造成严重打击,德国以及西班牙等国的农户受到严重损失,整个欧洲也由于遭到很多国家禁止进口蔬菜而陷入一片愁云。西班牙作为欧洲的菜园,德、英及意大利餐桌上的绝大部分果蔬都来自西班牙。作为整个市场体系的受益者和责任者,在过去的一周里,由于“毒黄瓜”**,果蔬订单一大半被撤回。由此造成西班牙每周损失高达2亿欧元,500多人失业,整个农产品出口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虽然西班牙要求德国赔偿因其政府的草率言行而蒙受的巨大损失经济损失,但国家或因“毒黄瓜”而蒙受损失,人却不能因“毒黄瓜”而损害健康。(2)原因分析

其实“毒蔬菜”事件时有发生。回溯二十年间,“疯牛病”、“二噁英”、“口蹄疫”、“沙门氏菌”、“李斯特杆菌”等热门问题就会浮现到眼前。然而德国在还未完全摆脱“二噁英”污染蛋肉产品丑闻的情况下,又遭遇“毒黄瓜”这第二波食品污染的冲击,情何以堪。

虽说欧盟号称拥有“天下第一”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是这次却未能“免疫”。“毒黄瓜”事件直接挑战了欧盟食品安全制度。在全球化的食品安全危机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在遭遇食品安全危机后,“维护本国利益”往往成为有关国家的主要诉求。可专家认为,在日渐“全球化”的食品安全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应投身于食品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中。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相比而言,有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且值得借鉴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

第一,严把源头关,监管触角伸向产地。扩大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监管权力及职责,强调食品安全预防为主,将食品安全的隐患消灭在餐桌前。

第二,重视流通环节,为每份食品“建档案”。收集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农药和肥料的种类和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第三,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罚。如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韩国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等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食品召回构筑最后屏障。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五,完善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来保障。案例三:台湾塑化剂事件(1)案例

据台湾《联合报》6月7日报道,彰化检方侦办塑化剂案已到尾声,依据岛内现有的“食品卫生管理法”,生产有毒塑化剂并供应给各行业的源头企业之一昱伸,其老板赖俊杰可能被求30年的最高刑期。赖俊杰供称,每月购买塑化剂约5吨,调制成黑心起云剂约50吨,卖给下游16家盘商,每月营业额约300万元(新台币,下同),获利一成。根据检方掌握的讯息,从2006年至今,赖俊杰制售含塑化剂的黑心起云剂、香酱,交易就超过200次。按次裁罚,每次最高可以罚款30万元。但是,昱伸成立于1994年,2006年之前的交易记录极少。

目前,遭塑化剂污染的台湾产品已达近千种,人们几乎每天接触到的各种运动饮料、面包、蛋糕、果汁等,都难逃其害,连儿童药品、钙片都未能幸免。

台湾各县市稽查贩卖商家近3万家,下架产品2万多项次。台湾食品药物管理机构已到四大连锁超商总公司查对所有五大类产品的证明文件,合计查核1710项。

8日晚,台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召集当局相关部门举行“因应塑化剂事件会议”,确定塑化剂事件的处理方针。此前,他已要求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研拟赔偿事宜。

台湾一向以食品安全自豪,塑化剂**犹如突如其来的重拳,让台湾人一时难以置信。人们希望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有迹象表明,塑化剂恐怕并非粥里唯一的老鼠屎。

彰化县卫生局追查昱伸下游厂商时意外发现,好几家企业贩售的浓缩果酱“没有一样是用水果做的”,完全是化学香料与色素调制而成,知名连锁茶饮“鲜茶道”的4种浓缩果酱,也验不出果汁成分。还有多少不知名的化学药剂掺进了台湾食品,成了悬念。

岛内舆论说,要重塑台湾食品的安全形象,如果只是抓几家黑心厂商,或食品厂商出面道个歉,恐怕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建立一套更严谨完善的认证检验制度,才是终结塑化剂事件最快速也最长治久安的方法。

(2)原因分析

塑化剂危机已然成为了台湾在岛内的食品危机的象征,对岛内消费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同时也成了台湾国际形象危机,经过分析和相关信息,我们总结出以下原因。

原因一:管制架构失效,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 台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表示,最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办法管理最新出现的一些化学品。台湾市面上的化学物质有10万多种,且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湾“环保署”列为毒性化学物质的只有271种。“目录”外的空白区域成为隐患滋生地。此外,包括DEHP在内被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的有78种。按照规定,对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采取的是“事后报备”的管理方法,“监管只是名义上的”。

原因二:实验室检测体系漏洞

在台湾,食品检测只参照“两表”:肯定性物质列表和否定性物质列表,至于不在“两表”中的物质,台湾“卫生署”的检测员通常不会注意。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测制度,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专业检测,以弥补例行检测的不足。”

原因三:食品追溯制度不足

台湾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加工食品追溯制度的地区,“但是很遗憾,这个制度只局限于生鲜领域,且最近3年都是停滞的。”詹长权认为,继续完善食品追溯制度迫在眉睫。

原因四: “名优产品”抽检率过低

台湾有关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确定“GMP微笑认证产品”(由台湾“经济部”评定的名优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詹长权认为:“过低的抽检率和对业者自觉的过度依赖是酿成此次大祸的重要原因。”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建议和方案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可以看到,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有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选择的,当然,很多已有食品安全保障通过进一步完善的。通过以上案例分析讨论及参考一些国家及地区的食品安全防范体系,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

1、严把源头关(1)、多层次监管流程(2)、全程管控,确保食品安全

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如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要严格监控。

2、重视流通环节

3、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罚

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都采用加大了惩罚力度来控制造假现象。如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韩国,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在巴西,生产未达标产品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是重犯,企业都将被处以与首次发现时数额相同的罚款,同时还要接受停产30天检查、没收不合格产品、收回已投放市场产品等一系列处罚

4、食品召回

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即使并不算很严重的原因都得到清晰监管,对那些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也就更放心了。

5、完善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来保障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食品安全风险也有全球化的趋势”1

由于食品企业利益与政治体系的微妙关系使得安全食品供给的诉求仍然遥不可及,在“以股东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组织那里,公众健康永远不是一个首要的议题。”2

所以,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在中国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生活至关重要的问题,现在国家 12 《新公共性: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社会学议题》 作者:吕 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

作者:刘东涛(华北煤炭医学院法律系,河北唐山)正在制定及完善相法律法规。正在同国际接轨完善相关的标准以及法规。当然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要发挥群众的作用,检举揭发身边的不法行为,为我们社会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因此,不仅要提升政府干预市场的能力和效率,同时也要给社会赋权,将社会力量培育为新公共性格局中重要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东涛,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 刘东涛(华北煤炭医学院法律系,河北唐山063000)

【2】吕 方,新公共性: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社会学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长春)

【3】凡真.(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J】.中国保健食品,2004 【4】杜海岚.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迫在眉睫[ N].法制日报, 2001.08.16 参考媒体报道: 【1】新华社报道 【2】网易新闻 【3】美联社新闻 【4】东方财经频道

篇2: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

1 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的概况及缺陷

形势与政策是发展变化的, 形势与政策课有时效性明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征,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政策功底, 又与时俱进, 不断捕捉充实新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 本文拟对已有的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及缺陷进行归类总结。

1.1 整堂授课式的教学方式

这是使用已久且教师采用较普遍, 注重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多以教师单方面的讲述为主, 要求教师无论理论素养、责任意识、人格魅力、专科知识、教学能力、知识结构, 还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驾驭水平等都较高。遗憾的是, 多数教师还达不到上述要求, 于是这种方式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命题式教学方式

这是将教育部门制订的教学重点作为重要参考, 融入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及高职学生关心的焦点、难点、热点, 编写教学计划, 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命题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研究方向, 挑选擅长的命题, 在不同的班级交替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便于教师扬长避短, 保证教学效果, 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人数较少, 难以满足关于多个命题教学内容研究的要求, 使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打了折扣。

1.3 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

这是尽可能地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改变教学模式、扩充教学内容和空间、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众多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校刊、校电视台、网络中心、广播站等学校媒体特有的育人优势。有的高职院校在网上提供了形势与政策追踪平台, 设置了“政策解读”、“学生视角”、“时事报道”、“教学专栏”、“法制天地”、“在线考试”、“专家咨询”等栏目, 随时进行改版、充实、更新;有的高职院校发挥了多媒体的现代技术优势, 配合图、文、声、像等, 展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真实画面, 创建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环境, 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吸引了高职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式要求教师不但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还需要有专职人员随时更新网络内容, 否则, 过时的内容会让求新求变的学生失去兴趣和学习动力。

1.4 鼓励式教学方式

鼓励式教学方式就是把演讲、辩论、有奖知识竞赛、征文等多种可以促进学习的活动形式移植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中, 并展示学生特长。这一方式可以很好地唤起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但是这些活动所设的奖励需要投入经费, 而经费的不到位制约了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

1.5 师生合作式教学方式

师生合作式教学方式就是不是只有教师单方面讲解知识, 而是相互合作、师生互动,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例如, 教师安排讲授内容, 学生以教师的视角搜集材料、制作电子课件、登台讲解;教师列举案例或说出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策划场景、内容, 学生表演。这一方式能充分调动高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务必把握好学生讨论回答及演讲的主题, 指导好情景表演, 以避免情景设置不妥或认识偏差的产生, 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1.6 实践性教学方式

实践性教学方式就是让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进而提高思想认识。这类教学方式内容丰富多彩, 如校内的各种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专家论坛、校友讲座;校外的厂矿参观、农村考察、社区访谈等。好的实践性教学能将纯理论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 较全面地明确局部范围和大环境的形势, 理性思考自己与国家、社会、集体乃至世界的有关问题, 令学生深刻认识到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 增强社会使命感。当然, 这一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 如要去参观、考察、访谈的部门、单位等是否同意, 实践费用是否有来源, 实践期间的安全如何保证, 谁来负责等, 都需要通盘筹划, 缺一不可, 否则将难以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已有的诸多教学方式尽管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强调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方面不尽如人意。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教学中, 教授理论概念当然重要, 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 应进一步教育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及素养, 培养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 科学看待繁杂的社会问题等。

2 形势与政策课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的探究

形势与政策课既具自身特色又具政策性、时效性, 它不仅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而且涉及的内容变化迅速, 把控有难度。同时, 形势与政策课并非是成体系的专业理论课程, 其根本目的不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宏观分析形势, 进而把握、了解政策。这些原因启示我们使用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能够由小到大、由此及彼地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刻、活泼生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2.1 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的概念

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以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为一期的方式开展。将该月或该季度内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外事件当作主要内容, 策划讨论问题。讨论过程由教师引导, 学生围绕讨论问题展开, 热烈、自由、充分地表达观点。作为引导教师, 必须对所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内容、相关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 还需高屋建瓴地引出可思考的问题, 以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

在开始讨论问题时, 教师先给出要思考的问题, 尽量让学生展开论述。但是, 学生在充分阐述自己观点时表现出的某些有失偏颇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及时纠正, 既要注意方式方法, 又要阐明主流观点, 传播正能量。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的讨论越充分, 观点就越明确, 认识就越透彻, 教学效果就越好。讨论问题结束时, 教师应给予点评, 对发言踊跃和观点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讨论中不够踊跃或出现错误观点的学生要鼓励和引导, 切不可批评了事。

如在给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时, 拟订的主题是“美国为什么遏制中国和如何遏制中国”。笔者并没有一上课就点明主题, 而是先问学生自2013年以来国际上都有哪些热点问题是他们所知道的或关心的。学生回答:中国和越南、菲律宾围绕南海一些岛屿的主权之争;中国和日本围绕我国钓鱼岛的主权争端;我国总理李克强刚和泰国达成“高铁换大米”意向不久, 泰国红杉军就持续上街游行示威, 要求英拉总理下台;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访问我国后不久, 也被反对派赶下台。笔者继续提问:“无论从任何角度讲, 越南还是菲律宾都不具备与中国抗衡的实力, 为什么这两个小国却敢公然跟中国叫板?钓鱼岛从历史和地理上讲就是中国的, 这是无可争辩的, 为什么日本却否认事实、颠倒黑白, 硬要说钓鱼岛是日本的?泰国和乌克兰均是我国传统的友好国家, 为什么两国领导人刚和我国领导人达成互惠双赢的经济协议, 就被反对党推翻或赶走。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 除了这些国家自身的原因外, 是否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呢?”

问题抛出后, 经过短暂的讨论,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外部因素就是美国或公开或背后的支持和插手。接着, 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分析了美国的险恶目的:遏制中国的发展、维护美国的霸权及霸主地位等。随后, 学生积极发言, 就我国如何应对美国的遏制、继续发展经济实力、提高科技能力、建设强大的军队等进行了探讨。由此, 学生意识到必须好好学习, 为建设发达强盛的祖国贡献力量。

由于使用了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 这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上得尽兴, 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了努力学习的意义, 课后有部分学生还意犹未尽。

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使“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思路和实践得以落实,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保证了师生互动、密切配合, 实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的优势及意义

讨论问题式教学方式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紧跟社会形势, 真正做到内容有新意、观念有亮点、学生感兴趣、师生有收获, 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比如面对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难问题, 笔者实施了一堂围绕“哪些原因影响了高职生就业”的讨论课。这一问题事关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 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学生从国家政策、传统观念、社会发展需求、企业科技进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职学生的个人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3:对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讨论——形势与政策调研报告

关键词:高校公共安全 意识 管理体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代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在面对灾害时,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救和逃生等应急能力;学校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不够完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安全设备存在隐患,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1.公共安全危机感薄弱

在德国,虽然德国是个自然灾害发生几率不高的国度,但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总是用“一万”来应对“万一”,用“一万”份预防来应对“万一”的灾害,可见德国人对灾难的安全危机感非常强。但在中国,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原因,中国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安全教育就非常薄弱,对未发生而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总是意识淡漠。

1.1教育因素

至于高校安全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和工作模式,但仍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我国的大学生接触的教育环境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 “第一学堂”,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从小就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缺乏安全危机感。对应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中小学教育大多数还是主要围绕着“好成绩”、“好分数”,安全教育课程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式只要有“消防日”、“环境日”、“减灾日”以及一些灾难纪念日和入学教育等,主要以海报和广播宣传、发放宣传材料、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持续时间短,形成观念难。对于持续性的安全教育课程没有计划性和规范性,教学手段很单一,实际演练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缺乏专业教师,教学人员主要是学校保卫部门以及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这部份教育人员或教学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不够。这些形式的安全教育大多数止于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实际教学效果差,很难唤醒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安全防范应急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问题是导致缺乏公共安全危机感最主要因素。

1.2人文道德因素

现在大学生以“90后”为主,随着大学生主体的变化,高校校园内学生的主流思想也发生着改变。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占多,从小享受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大学之前参与的集体生活非常少,在性格上相对自我并存在较多的叛逆因子,对法律法规、校纪校规、道德规范等漠然视之,对学校和社会缺乏信任感。在这种思想潮流下常规的安全教育将无法唤醒其公共安全危机感,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甚至是现在高校很多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如上海商学院的火灾起因就是忘记关闭大功率电器“热得快”最后空烧导致的;2003年让人痛心疾首的武当山遇真宫武术学校“一·一九”火灾也是因为用电不当所致。“90后”群体思想上的特殊性需要得到我们教育者更多的关注,在安全教育上应该要有所区别对待,在提高人文道德素养的基础上,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其正确的公共安全观。

2.对突发事故的自救能力较差

2.1对自救知识的严重缺乏

2006年的一份对我国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的抽样调查显示,48.6%的民众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22%的人甚至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另外,一项全国十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安全知识,62.7%的同学“只听过一些”,35.3%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而学生获得仅有的一些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家长嘱咐”。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2009年对九江学院部分院系做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应急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突发安全事故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脱离困境;65.28%的学生应急能力较好,表现出具有一定的公共安全危机感,能在突发事故中较合理的做出一些应急自救行为,但是在对这部分同学再进一步面对面访谈时,其中52%的学生明确表示在真正遇上灾难时不知如何应付,而且从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种种调查数据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在突发灾难事故中自救能力的严重缺失。

2.2心理原因

“90后”效应,当突发的灾难事故只会让他们惊慌失措,无法冷静对待,即使具备一定的安全自救知识在慌乱中也是抛诸脑后,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上海商学院学生在火灾中跳楼逃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2.3生理原因

我们曾经对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做过调查,发现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每年成递增趋势,九江学院体育保健班(针对无法进行剧烈运动的体育弱势学生)学生的数量由原来的十几个递增到现在的近百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实在令人堪忧。如此羸弱的身躯如何在突发的灾难事故中存活,即使懂得如何自救,拥有过人的心理素质,但力不从心的身体也很可能会让人陷入绝境。

3.学校对公共安全事故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3.1安全教育浅尝辄止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研究,1994年我国学者周贝隆提出“中国教育的危机”可以说是我国高校公共安全学术研究的发端,至2006年《国家“十一五”科技发民规划》,“公共安全”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继而一些高校开始成立有关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但大多集中于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应对措施,并且数量和成果较少。

3.2应急机制不够健全

面对突发性灾难和事故时应急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校,由于危机意识的淡薄、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机构的松散等因素,一旦发生突发性灾难和事故往往表现出指挥调度反应慢,疏散、救援等行动迟缓,风险控制能力差,预警机制形同虚设等诸多问题。

3.3安全设备存在隐患

据了解,目前很多的高校安全设施存在着安全隐患。首先,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实验室、食堂等场所部分用电线路、灭火设备或消防栓等设备布局不规范或老化,结构设计不合理,防火、防震能力差,在教室、宿舍等人口非常密集的地方活动空间不足,楼道和安全通道过窄,有些消防应急通道学校为了方便管理甚至经常关闭,如果遇上突发事件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变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学校的报警系统很少,监测设备落后,这样会使安全保卫人员对突发事件后知后觉而耽误了应对时间;缺乏应急的无线电设备。

上一篇:血液透析患者安全指导下一篇:环卫工作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