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2024-05-25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共8篇)

篇1: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任务: 设计勇敢者之路

目标: 通过这个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进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通过比赛,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场地器材: 一个篮球场、体操垫四块、跨栏架四只、长板凳四张、标志物四个。

活动形式: 全班分四组讨论、设计、比赛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所需的障碍器材放置到位,分别是钻过跨栏架、走过体操凳、跨过体操垫、跳过长板凳、越过跳箱,并检查各器材的牢固性和安全性。如下图:

教学过程:

1、任务活动前教学。

①、在准备活动或一个内容之后,将学生组织到障碍跑场地上。

②、教师讲解、示范过障碍方法,学生分组依次做尝试性练习。

③、分四组进行过障碍比赛,教师评价、引导比赛情况。学生讨论小结,并改进方法。

2、教师下达设计“勇敢者之路”任务(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设计障碍物的放置顺序和距离);学生分四组进行讨论、设计后,对障碍物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放置。

3、在新设置“勇敢者之路”上进行接力比赛。

4、讨论:“怎样摆放障碍物最合理,通过速度最快”?

5、各组进行调整方案,再比赛,最后评价。

教学反思:

1、通过教与学,学生基本上溶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与兴奋度。特别是在各组自行设计的障碍跑中,使课堂推向了高潮。

2、本教学,改变了以往一贯由教师做主的传统做法,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让他们体验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下达任务后,各组学生能发挥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直至协调统一,所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但都有自己的创意说明。

4、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学生在讨论、设计方案过程中,就要考虑服从整体的利益;通过反复的比赛中,在大家的助威声里,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战胜了胆怯,增强了自信。

5、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体质的差异性,而给出相同的障碍标准,个别困难学生(特别是小个子女生)在过跳箱时,在爬不过去后,采用绕箱方法取之。教师对此应利用体育比赛公平、公正的精神和做人的品质来教育,或者每次一人跑改为两人合作跑(以最后达到的人作为交接棒)等。这可以避免类似现象的出现,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篇2: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英语教师招聘教学目标分析及案例”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案例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ives a.To enable all the students to read, to spell , to understand the vocabulary correctly.b.To help most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Ability objectives.a.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kill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b.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using the new sentence pattern.3.Emotion objectives a.To train the Ss to cooperate well in groups and in pairs.b.To be interested in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案例二 人教版《Don’t eat in class》

1、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这一单元主要话题是“Talk about rules谈论规则”,其中主要涉及内容如下:

A、Functions功能:大部分学生能谈论规则,并制定规则。B、Structures语法结构:大部分学生了解祈使句和情态动词Can和have to的用法。

C、Target Language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日常交际用语与词汇: Don’t eat in class!Can we wear hats?No,we can’t.We don’t have to wear a school uniform等。D、Vocabulary 词汇:rule、classroom、hallway、fight、have to等。(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句型谈论规则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3)情感目标

A、谈论规则有利于学生守秩序,遵纪守法,使学生感受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好处。

B、有些规则是必要的,但规则太多却使人感厌烦!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案例三《How was your weekend?》 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单元的整体语言目标,即Language Goal, 是“谈论最近的过去所发生的事情(Talk about recent past events)”。教材的安排也是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过去(教材中体现为“上个周末)发生的事情。本课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对过去时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即使在表达现在的概念时,对已经学过的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也常常搞混。因此,本节课需要对常用动词的一般现在时作一定的复习,在此基础上引出一般过去时,通过听、说和写的训练逐步领会其用法。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

A.大部分学生初步领会一般过去时的概念及构成;B.全体学生基本掌握play, clean, watch等规则动词和do, go, be等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的用法;C.大部分学生学会运用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两个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2)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所设置的听、说、写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逐渐领会一般过去时的用法。(3)情感目标

通过谈论学生所喜爱的周末活动,以及对自己和同伴的周末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活动。

归纳总结模板(听说课):确立依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突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优先考虑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确定“It’s a nice day, isn’t it?”(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10)课堂教学目标时,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讲解语法上,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点,致使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暗示教师重视“教”字,使得学生感到很枯燥,造成“老师讲评书,学生看天花板”的课堂局面。而同样是这一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与陌生人闲聊”这个话题展开 教学,首先提醒学生聊天应注意的事项,该聊些什么,如何将话题展开。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看图说话,用句型描述,小组对话表演。最后对比中西方文化。此堂课教学目标,虽然教师语法讲解很少,但对学生的导学非常成功。这样既体现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都在尽情地享受学习带给他们的愉悦和快乐,又能通过与“陌生人”的闲聊,达到了解、关心别人,从而增进友谊,培养学生语法的应用能力。

二、综合性原则

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尽量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无论是从学生的现实兴趣,还是发展需要,以及教育的功能上看,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都应体现综合性的原则。[案例二]:教师在确定“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7)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To learn to use How much questions, to learn to ask about price and talk about clothing, to learn to thank someone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些特别的情景,促使学生达成口语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三、系统性原则

新课标规定了初中英语课程总目标,但是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必须要把握好各个学段、各个单元以及各个课时的目标,并使之系统化,做到前后照应,密切相连,从而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案例三]:一位优秀教师上示范课“What should I do?”(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2)时,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既核心突出,又尊崇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学习法则,做到了前后照应,使知识得到了延伸与深化。整堂课围绕“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展开教学,并结合已经学过的“What’s the matter?”(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2)进行复习,从身体方面的问题扩展到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出建议,并想尽办法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演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可操作性原则

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生活阅历、兴趣习惯等,应准确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最大限度地克服模棱两可的陈述现象,使之教学目标具体化、简明化,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课堂目标表述内容里,像“Master”、“Understand”、“Improve”、“Revise”等抽象动词,由于它不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以及它的涵义宽泛,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课后的教学评价增加了

难度,因此这些词语应尽量避免使用。

[案例四]:在市上举行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上“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人教版七年级上Unit 9)的Section B时,之所以被评价为不成功,原因在于他把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为了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s, spoken English, reading skills and writing skills。其中“Improve skills”表现程度定位过高, 涵义过宽,不具备实际操作性,诱使他没有把How to learn to describe movies with adjectives and write a movie review作为重点,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浮在“水面”上,而没有很好掌握scary, funny, interesting, sad and exciting等形容词,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描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电影。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崇尚“有效教之、高效学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去思量,并遵循一定的确定原则,才能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潜能,才能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全面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对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语法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objectives)则应落实到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语言知识或某项技能上, 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知识和能力), 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为了贯彻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教学原则, 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从而确定德育(情感情意)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

3.依据理论选择如下:

1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此外,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尽可能结合学科特点,把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化到日常教育教学中。3根据以上我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分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应遵循()的原则,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词汇与句型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所设置的听、说、写的)训练,培养学

生听,说,读,写(选择)能力,使学生掌握()(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谈论(),培养学生()

案例:人教版“新目标”8年级上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Section A,1a-2c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语言目标

A.复习已学过的简单的日常活动短语,例如,watch TV, go shopping, read books, exercise。要求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以上短语并灵活运用在表达频率的句子中。

B.要求大部分学生学习并掌握书中所提的活动短语,要求学生对于老师拓展的其他活动短语能看懂,能听懂,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能运用到表达频率的句子中。

C.大部分学生能恰当使用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once a week等频率副词来表达日常活动的频率。

D.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并运用以下句型进行顺畅的对话: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usually go to the movies.What does he do on weekends?

He sometimes goes to the movies.How often do you shop?

I shop once a month.How often does Cheng watch TV?

He watches TV twice a week.(2)能力目标

学习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3)德育目标

让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分配课余时间,来安排课余活动,做一个拥有好习惯的学习者和生活者。归纳总结模板(阅读课):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大纲中规定,阅读课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阅读技巧获取大量信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扩大词汇量,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我把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词汇运用,如()等;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同时注意开发学生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比较和分析等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英语语言的美,体验成就感和合作精神。

案例:八年级下册Unit9 Read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基于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阅读技巧,情感价值,文化意识。1语言知识:Southeast, quarter, population, simply, excellent, dark, natur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equator, Night

safari, Wake up,all year round„ 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Yes,I have been there before.No, I have never been there.2能力目标:

A学生可以用现在完成时谈论“过去的经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词汇与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Guessing-game中)

B阅读技巧: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体现在对文章的处理:scan, skim, careful-reading, post-reading.)

3情感目标

A通过评选最佳旅行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然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体现在moral-education中)。

B(文化意识)学生对新加坡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体现在post-reading中)。

C通过讨论过去经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城市,甚至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体现在guessing game中)。

案例: SEFC B1 L37的教学目标可表述如下。(1)语言知识目标: A大部分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中规定的四会、三会词语及日

常交际用语(略)。º

B复习和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略),通过谈论体育爱好, 帮助学生

联想起奥运会, 为阅读课教学做铺垫。(2)能力目标:

A围绕运动及运动项目话题,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prefer A to B表达个人喜好。智力发展目标: 在连贯的听、说活动中,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热爱体育, 争做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说课稿要写出该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别是什么, 并写出确立该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理论依据, 即在列举该课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同时, 说明为什么该重点是本课教学的最主要部分或最重要内容, 为什么该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有时重点和难点相同), 为什么该关键点对本课教学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篇3: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成为课程教育中拥有主动权的一方, 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 而体育教育也更要追随教育改革的步伐, 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体育教育更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出发, 帮助学生锻炼心智, 加强体育锻炼, 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训练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一、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

1. 跳绳练习。 教学要求: 分组式群体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从基础练习开始, 按基础不同分组, 设置不同的要求。 第一组练习行进间跳绳, 也就是边跑边跳;第二组练习原地换脚跳、编花跳或两人编花跳或两人一组一带一跳;第三组练习前摇双脚跳或前摇单脚跳; 第四组由我亲自带领练习原地的跳绳、起跳、停绳。

2.案例分析。 课程的安排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并且, 这种自由结组的方式能够帮助加强学生间的各种沟通交流,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意识。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使学生体验到靠个人的力量是局限的, 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和合作的乐趣。这样平等、信任、民主的课堂, 让学生的亲自体验胜过任何教师的单纯讲解。

二、目前初中体育的状况

1.目前学校的教育实施由于场地不足, 资金短缺等问题, 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体育器材不够完善, 可能一些学校只能提供给学生简单的体育课程训练。一旦这些简单的游戏训练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时, 体育教育就会停滞不前了。

2.学校忽略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一些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时间较少。 通过查询, 我们发现现在初中体育课程安排的学时过短, 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间, 将体育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门课程, 这样已经影响了体育课真实作用的发挥。 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也没有考试, 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 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 给学生也灌输了一种 “分数第一”的概念, 而忽略了身体素质。

3. 学校教师的教育过程较为松散。 目前, 一些学校的教师, 在体育课程的教育中是一种放养式教育, 课前导入, 让学生简单的跑圈、拉伸、热身, 然后解散自由活动, 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放松随意玩闹的时间。 对于一些习惯足球、篮球的学生来说, 是个练习锻炼的好时机, 可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缺乏运动神经或是不习惯运动的学生来说, 身体素质锻炼的机会就相对于他人减少了许多甚至没有。

4.面对案例中的教学情况, 也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只是沉浸在游戏中, 而忽略了教师提倡的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锻炼, 寻找学习方法的要求。

三、根据案例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相结合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 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 增加体育器材,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 学校也应该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的生活, 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 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安心工作。

2. 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育合理的认知, 让他们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 能促进人体结构的发展, 增强体质, 促进智力发展。 依据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 现今时代的体育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他们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 让他们了解体育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 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过程, 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 教学工作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趋于成熟,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又是各有各的想法。 所以, 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对症下药, 像案例中所指出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做出不同的安排。

4.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的不断革新。 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学生对追求新鲜事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任何知识都有生产、发展、老化的过程, 一旦教育方式和知识过时, 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时,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产物, 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

综上所述, 我们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也要根据科学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黎雄辉.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D].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 .

篇4: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一、关键信息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导入过程围绕知识点,采用再现史实的方法,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体现出“承上”这一环节。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选择联系特征较强的材料,通过幻灯片,让学生对三种字体有直观的认识,总结出字体特点,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感情体验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上台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认识,寻找真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体验总结、教师讲述补充三者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特点及艺术成就,体现师生互动的优点。

简单直观的知识,由学生自学完成。难度较大的知识,通过观看视频产生感性认识。通过艺术比较,不断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解惑,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迫切追求真相的心理,产生学习冲动与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鉴赏历史古迹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由历史环境产生的,石窟艺术之间的传承与发扬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意识的客观存在,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落实了主体地位,并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范缜的《神灭论》作为自读教材,不重点讲述,在评价环节略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的良好意识。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

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相对强烈。但是他们知识积累太少,同时也缺乏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政治、经济史和之前的中国文化史,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前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书法、绘画的了解和鉴赏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历史教师对这部分的研究也不一定专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教学方式

采用了“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又使用了讨论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具体到本课,“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法珠联璧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2.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可以加深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伟大。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教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学生也对教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篇5: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教学

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的感受,问我文言文该怎么教。我的回答是:先把他迷住再说。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首先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了,苦也可能变成了甘。杨万里《读诗》云:“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写自己泛舟于湖光山色之中却不为周围的旖旎风光所动只是沉醉于王安石的诗句用它取代早饭,就是这种境界。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了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就是这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下面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顺便介绍“大语文”在文言文方面的教学理念,以就正大方。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

然后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

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应该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如果弄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一定要让这个“第一次”成为“成功的一半”。我这样设计:

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可以了解我国5000年的历史,知道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

——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出于文言,文言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的成语,学文言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

——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大的美感。

——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

这样的介绍还失之抽象,于是针对后者举几个例子:

——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却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

——古籍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

——《梦溪笔谈》中有“UFO”的记载。

——还有关于地震、洪水、日食、月蚀、彗星……。

到这个时候,学生能不喜欢学文言文吗?

光迷住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自己打开知识之门。对这一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指导怎样学习文言文。我告诉他们“十字诀”:

读懂——能见“言”而知“意”;

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

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

然后才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迷住学生,常常要使用一些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说了,无非是逐一朗读、正音、翻译、答问、背诵,不像上面那样新奇生动,但仍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把学生迷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和知识点的落实。那么本课要抓哪些知识点的落实呢?我认为应有:

(1).语文常识:孔子是什么时代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2)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

(3)古今不同的常用词:日、省、信、传、习、弘毅、已……

(4)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5)出了哪些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7)熟读、背诵、默写,等等。

在正式的内容讲完之后往往要组织一些活动课,它是“大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翼。当年杭州二中的著名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曾对我说过:学生最讨厌什么样的课?——公开课;最喜欢什么样的课?——七扯八扯的课。我理解,所谓“七扯八扯的课”,其实就是活动课,就是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申。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它倍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别忘了,“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在这一课组织的活动是:

1.网上拜访孔子。点击进入:(1)“中国孔子”网站,(2)孔子博物院,(3)孔子箴言名句。这些网站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2.中央电视台“千秋史话”节目之《孔子》(我这里有一套“千秋史话”的光盘)。电视往往是很有吸引力的。

3.探究性学习。这一项最有价值。我这样安排: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我的“启发”是:(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可能独立解决,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迷住”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篇文章所能说尽,甚至不是一部书所能道完。下面我提供一些原则,供各位同人去创造:

(1)富有知识性,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富有哲理性,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3)方法特新奇,好看、好听、好玩,满足多种感官需求或有特殊的心理感受。

(4)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得到了表扬、鼓励,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自尊心。

(5)学习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进入了愤悱状态。

(6)解决了困难的问题,探究到问题的答案,特别是产生了创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好的成绩,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那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更入迷了。

END

篇6:初中体育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目标:发展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的运动态度,增强自尊和自信。

教学内容:

第一次课:

1、原地摆臂练习,要求学生摆臂时双手自然握拳,前后用力。

2、要求学生在快速跑时始终跑在一条20厘米的窄道里边,以保证跑的直线性。第二次课:

让学生们做一个跑的游戏:“冲出亚马逊”。

二、案例叙述:

在第一次课中,给学生讲解了正确的跑的姿势,并告诉学生,这是世界短跑冠军的摆臂姿势,要好好学习;然而,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学生无精打采、不紧不慢地按要求做,显然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难道学生不喜欢“世界冠军”的称号?

第二次课时,我让学生们做一个跑的游戏:“冲出亚马逊”。这是学生看过的一部影片,里面激烈战斗的场面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只看见同学们一个个生龙活虎般地奔驰在操场上,玩得满头大汗还不肯罢休。此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在用他们各自习惯的跑法摆脱对手的追捉或努力去抓住对方;这些学生是那么的灵活,有时为了捉住对手,像离弦之箭笔直冲去,有时为了摆脱对手,却又绕着很大的弯子在跑。与上一节课的课堂情景相比,这节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戏结束,我问同学们:怎样才能摆脱对手的追逐?同学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把刚才游戏中的心得都介绍给大家。这次课不仅仅是学生,就连我的心情都无比开心!

三、案例反思:

1、这两次课让我认识了很多,第一次课我想把孩子们都培养成运动员,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来进行教学,介绍了世界冠军的摆臂姿势,运用了短跑竞赛中“经济性、实效性”的理论,要求学生必须跑直线。可是在一条20厘米的窄道中跑,对一般的学生来讲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用这种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的竞技运动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肯定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第二次课通过游戏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带领下,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这次“竞争”,锻炼身体的同时开动了脑筋。

2、淡化教学中的竞技色彩,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参与

本案例淡化了跑的姿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提高了跑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到跑的活动中去。

3、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游戏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

篇7: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郭家庄中学

张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 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 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篇8:初中体育教学案例分析

大多数几何知识都是以图形为载体传达出来的, 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图形, 提高学生对图示的关注度, 调动学生的形象化思维.

例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以分别列出等边三角形、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 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图案, 例如雪花、五角星等. 采用课堂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把它们归纳到不同的对称类型中去. 学生也可以自己补充中心对称图形或是轴对称图形, 补充得越多, 学生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形象化把握就越充分.

然后, 教师可以利用等边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图形的剪纸,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叠来确认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再动手旋转平行四边形来验证它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很多时候, 教师以为传授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知识, 观察图形的课堂设计可以简略, 这种想法并不恰当. 大量的图形和生活实例是帮助学生把知识形象化的过程. 此时帮助学生及早地在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 能够让学生熟悉几何学习的思维模式, 从而达到很好的入门效果.

二、注重几何符号教学

随着初中几何的教学进展, 几何会慢慢地与代数结合. 几何知识不会单纯地停留在图象层面, 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完成从图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 也就是说, 当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图形的直观化印象之后, 教师必须教会他们利用这些直观化印象进一步掌握抽象知识, 运用到几何的运动、推理、证明等更高层次的学习之中.

对此, 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几何符号入手, 符号作为形式化能指, 使用符号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形象思维的过程. 教育学生使用几何符号, 练习一些简单的推理证明, 实质上就在带领学生习惯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过程.

例如, 证明△ABC和△DEF全等

1. 老师先让学生口头说出证明的方式. 学生指出三条边对应相等, 所以两个三角形全等. 2. 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把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用符号表达式表达如下: 因为AB = DE, AC = DF, BC = EF, 所以△ABC≌△DEF.

3. 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这个过程逆转:

因为△ABC≌△DEF, 所以AB = DE, AC = DF, BC = EF.

4. 接着老师问: 有谁可以把这个逆推理过程用文字口头 “翻译”出来?

学生: 当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时, 它们的三条边各自对应相等.

以上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是几何与证明部分最简单的证明题, 也是最基础的证明题. 但是它已经涉及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用这种简单的证明题给学生练手,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使用符号语言的简洁、明晰; 逻辑思维的严谨和周密. 在今后的几何学习当中, 能够熟练快速地进行几何符号和图象性质、特征等之间的“互译”.

此外, 类似三角形全等、相似,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等这些符号表达的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图形的基础性质. 让学生在应用几何符号的强化训练中不断复习这些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几何综合题的时候, 化复杂为简单, 抽取出基本图形特性, 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

笔者一直提倡在初中几何教学的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这是由几何教学本身的需要和多媒体的优势决定的. 几何教学需要结合图形的地方非常多, 在学到立体几何的部分时还需要用到立体图象. 仅仅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带来不标准的问题; 而且在后期的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 黑板上的空间示意图不能够带给学生鲜明的直观感受; 立体模型种类太少也不能够模拟出全部的空间图.

而多媒体教学很好地弥补了这些缺陷.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事先用计算机作图准备好需要的图片, 既节省时间又标准精确; 其次, 多媒体教学尤其能在立体几何和图形的运动这两章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例如,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三视图一章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个模型, 然后通过视频拍摄拍出正视、俯视、侧视这三个视角下这个模型的图象情况. 到了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可以当堂展示出这个模型, 让学生各自尝试画出它的三视图, 再和教师的拍摄进行对比. 因为有了立体的拍摄镜头, 学生验证自己的观察会变得方便准确. 教师在公布正确答案时, 学生也可以避免无法依靠想象模拟视角的苦恼.

总之, 初中几何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教师们不断尝试, 寻找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的方法,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为学生几何入门打好基础.

摘要:由于几何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教学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根据自己的从教经验, 从初中几何的体系和特性出发, 认为几何教学应该从直观化、符号化、立体化三个方面入手解决课堂教学难题.

关键词:初中几何,课堂教学,多媒体

参考文献

[1]杨有席.浅谈初中几何的教与学[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 .

[2]张崇雅.浅谈几何语言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成都师专学报, 2011 (4) .

上一篇:2010专卖股工作计划下一篇:高三政治答题找题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