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案例

2022-06-25

第一篇:初中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任课教师:罗丽娟

一、 案例背景

在本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我在初一年级的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

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二、 情景描述

那天是我上初一165班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

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

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岩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播放手机音乐并大声唱歌,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是当地的佤族,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

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岩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

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孙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唱的歌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唱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并

且唱的认真富有感情,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棒子将其“打死”,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岩同学,你们可知道很多好得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得,但要唱得好听,也有一定得困难。不信你们也来试着哼唱一下。经过同学们得哼唱尝试,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看哪位同学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唱,岩同学也更加有了兴致,积极参与到了表演地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比较欢快的,有情绪比较抒情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同学

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

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中地乐趣,体会到创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地。这时,同学们沉浸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我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地脸庞,看到他们体验到得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

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多数同学能把电视经常播放的音乐和刚才同学所唱的旋律哼唱出来,这说明同学都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只要同学多听、多比较、多动脑,相信同学会唱出更动听的歌曲。在《青春舞曲》的歌声中愉快

而顺利地结束了本课

三、 分析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使人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潜能力得到开发。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创新、善于发掘、善于鼓励、

学会欣赏。

本案例中,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哼唱,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时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

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

限度的获取知识。

2、正确看待学生的闹,鼓励学生的创造。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出,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3、创新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

趣。

四、 小结

课堂上也许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发生的事情,由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更好,也希望与大家共同切磋。通过这个案例,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可以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把音乐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

阶段 !

第二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上学期刚开学的第一周,我在

7、2班上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从而也引出了本案例。

二、情景描述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孙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将会唱的歌曲用口哨吹出动听的旋律来,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差,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吹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孙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孙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吹得口哨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吹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吹了一遍,而且吹的音准、节奏完全正确,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棒子将其“打死”,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孙同学的吹奏,你们可知道很多好得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得,但要唱得好听,也有一定得困难。不信你们也来试着哼唱一下。经过同学们得哼唱尝试,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看哪位同学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唱,孙同学也更加有了兴致,积极参与到了表演地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比较欢快的,有情绪比较抒情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

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中地乐趣,体会到创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地。这时,同学们沉浸在轻松,

愉快地气氛中,我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地脸庞,看到他们体验到得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多数同学能把电视经常播放的音乐和刚才同学所唱的旋律哼唱出来,这说明同学都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只要同学多听、多比较、多动脑,相信同学会唱出更动听的歌曲。在《青春舞曲》的歌声中愉快而顺利地结束了本课

三、分析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使人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潜能力得到开发。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创新、善于发掘、善于鼓励、学会欣赏。

本案例中,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哼唱,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时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

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2、正确看待学生的闹,鼓励学生的创造。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出,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3、创新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

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趣。

四、小结

课堂上也许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发生的事情,由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更好,也希望与大家共同切磋。通过这个案例,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可以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把音乐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

一、 案例背景

在之前实习教学工作中,我在初一年级的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那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歌曲《青春舞曲》(第一课时)。就在学唱乐谱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就是这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二、 情景描述

那天是我上初一260班的第一节课,上课前我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并做了精美的课件,心想这节课学生一定会喜欢,应该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铃声一响,我自信地走进了教室,随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常规课堂行为的结束,我们进入了导入学唱新歌《青春舞曲》的环节。我作了如下地导入:首先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维吾尔族的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西藏舞、傣族舞、壮族、蒙古族等。接着,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提问:“根据大家自己所了解掌握的知识,大家说说看为什么维吾尔族的舞蹈从动作音乐表达上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学生都纷纷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最后我概括的作了一下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非常勤劳的民族。

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可以得知,他们这时很想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音乐,于是我说:“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在欢快地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完了一遍。然后,我们又一起学唱了歌曲。接着,我说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我给大家伴奏,就在大家唱的高兴时,忽然听到教室前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岩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这位同学在课余时,经常在走廊上播放手机音乐并大声唱歌,并以此为傲。他的家庭条件比较普通,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在嘲笑他。

就在这一刹那,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他这种行为继续让他捣乱那么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了。

正当我打算先停下来,插点有气氛的话题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岩同学,我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音乐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再反思了一下:这一行为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乱来”,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过人之处,我何不借机来鼓励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他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岩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的“袭击”吓了一

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唱的歌很优美别具一格,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唱一遍吗?“他很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唱了一遍,并且唱的认真富有感情,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我庆幸自己没有一棒子将其“打死”,我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小看岩同学,你们可知道很多好得歌曲也是这样哼唱出来得,但要唱得好听,也有一定得困难。不信你们也来试着哼唱一下。经过同学们得哼唱尝试,我让一些同学进行展示,看哪位同学唱得好听。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起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试唱,岩同学也更加有了兴致,积极参与到了表演地行列。结果可谓丰富多彩,有情绪比较欢快的,有情绪比较抒情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多彩的个性和丰富创造力。

我及时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了鼓励。让他们能体验到创作中地乐趣,体会到创作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地。这时,同学们沉浸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我看着他们自信和喜悦地脸庞,看到他们体验到得成功与快乐,我知道他们创造思维的大门正在被悄悄开启!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鼓励:多数同学能把电视经常播放的音乐和刚才同学所唱的旋律哼唱出来,这说明同学都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只要同学多听、多比较、多动脑,相信同学会唱出更动听的歌曲。在《青春舞曲》的歌声中愉快而顺利地结束了本课

三、 分析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使人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潜能力得到开发。作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善于创新、善于发掘、善于鼓励、学会欣赏。

本案例中,一个调皮的学生触动了我对音乐教学的思考,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哼唱,这样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但这种时机往往也稍纵即逝,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时机。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要成为音乐课堂中的“有心人”擦亮眼睛,在教学中寻找和捕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利时机。

我通过对本案例的反思,觉得以下几点对我启发很大:

1、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用亲切、幽默、诙谐、委婉的言语或技巧营造和谐、轻松、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2、正确看待学生的闹,鼓励学生的创造。

本案例中,该同学表面上随意“瞎唱”,其实是他内心真情的自然流出,表现了他本能的创作兴趣。我们不能随意地将本能的创作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

3、创新教学应从学生音乐创造天性和实际经验出发,循序渐进。

音乐可以不依赖谱而存在,音乐才是生来就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哼唱比写谱容易得多。如果要求缺乏感性经验的创作,势必会扼杀他们的创作兴趣,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本案例中,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的识谱经验,从感性到理性,先让学生哼唱,再引向对比学习,较好的落实了“双基”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一个学生到每个成功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特殊性。

4、开放教学过程,实施生成教学。

课堂教学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位教师在课前都不可能完全预测课堂上所要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有迅速捕捉到学生输出的各种信息,随时反思,随机应变,这种能力。传统教学以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课改倡导“开放教学”,倡导实施“生成教学”。本案例把定位转变为“以生成为本位”,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前所制定的计划,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有明显的变化,有所提高。

5、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生。

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与引导,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案例中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因此,他能非常乐意的接受。同时,教师把他的闪光点放大,引导其他学生像他一样来进行编唱,从而使他获得了自信,欣赏换成了指责、批评,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他肯定会有逆反,对课失去兴趣。

四、 小结

课堂上也许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发生的事情,由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这样的事情如何解决更好,也希望与大家共同切磋。通过这个案例,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从中可以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共同致力于音乐课堂教学,把音乐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

第四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

昌图头道中学 朱凤坤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描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这段话,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却始终混沌不清。在一个寻常的初春早晨,一堂看似寻常的英语公开课,一次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让我深刻地领悟了这段话,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极不寻常的

[教学片断] (课前准备:分发给每一组学生[4人一组]一本汉英字典) 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和着抑扬顿挫的chant声揭开了本堂课的序幕。Rice, rice, a bowl of rice. Juice, juice, a bottle of juice….学生一个个拍着掌与 video里的声音交相应和着,很快打破了沉闷紧张的气氛。这是课前的热身活动,又为接下来要讨论的食物做铺垫。念完chant后,我微笑地说:“I’m new here..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 What’s your favourite drink?”生1: My favourite drink is coke. 我笑着点头说:Coke is very popular now. (生1露出笑容,坐下) 老师又继续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生2:My favourite fruit is apples. 我惊喜地说:Apples are nice. I like apples, too. … 老师又微笑地问:Can you ask me questions?由于老师做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语言又具极强的亲和力,学生们开始砰然心动,纷纷举手,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Can you swim?,问出了许多老师想要的答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我带着询问地语气又问:”What food do we have?” 在屏幕上打出学生学过的食物、饮料和水果名称。然后,皱着眉头,按着腹部说:” I’m hungry. Look at this guy. Is he hungry? What food does he have?” 于是画面出现了一个可爱滑稽的卡通人物Gus, 接着播放迪斯尼动画英语Gus 到朋友家一口气吃了很多东西的画面,选材贴切,画面生动有趣,既拓展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单词soup, spaghetti, corn, sandwich等,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到朋友家乱吃乱喝是不礼貌的行为。老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词汇拓展,于是又刨根究底地问:”What other food do you know?”“ You can 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学生4人一组纷纷查字典,踊跃地上黑板写下他们知道的或者是字典中查出的他们喜欢的食品名称,继而,老师又亲切地说:“Who writes the word, please teach the word to the other students” 学生于是逐个站起来教生词,诸如:beef, cheese, pie, onion, uncooked fish 等等。一个个笑容可掬,洋洋得意,也许比较满意自己的“劳动成果”吧。老师又继续指着黑板上的生词,略带神秘地神情问:“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food Li Lei would like? What about Jim?”生(思索一会儿): Li Lei likes rice , dumplings. Jim likes beef. 师(高兴地大声说):Very good. Li Lei likes Chinese food. Jim likes English food. 就此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同国家的人们吃不同的食物。然后转到课本,老师饶有兴趣地问:“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food. What about Jimmy and Vicky?”“Jimmy eats too much and doesn’t do sports. So he is very fat. Eating too much is not good. No sport is not good.”… 不知不觉,一堂课就在老师循循善诱、充满亲和力的言语中结束了,老师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学生则是兴趣盎然,听者更是乐而忘返。 [教学分析]

1、教,是为了不教。这堂课最让人难忘的地方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碰到不会的单词,请教别人或查字典,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要不仅仅满足于老师课上所教的内容,同学们应该知道举一反三,当老师教的内容不满足你的需求时,你可以查字典与身边可用的资源,学习更多你想学习的内容。教会学生要善于使用我们的良师——字典。”我想学生有了字典这位良师益友“相伴终身”,何愁任何“艰难险阻”。这使我更加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就如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教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远比传授单纯的语言知识重要得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适合学生发展,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本堂课,谢老师并没有按我们传统的传授语言知识的方法来教学,而是大胆地跳出教材,教学的内容虽取材于教材,却远远超越了教材,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许在短期内无法从学生的成绩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对于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无疑是受益无穷的。

2、态度决定一切。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态度才能促使他们自主的学习。在课伊始到课结束,谢老师一直在用他的身体动作语言与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着同学们,当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时,谢老师都能及时地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不但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且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如学生回答:My favourite fruit is apples. Mr Xie says with a smile:“Apples are nice. I like them, too”. 虽然,这也许只是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字里行间深含着对学生认可的态度,对于学生无异于吃了蜜糖,从嘴甜到心。特别是让学生把自己写在黑板上的单词教给其他同学,这既可让教的同学体验成就感,更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的同学充满了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面对新课程,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但是有句英语谚语说得好,“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只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想我们一定能教出数不胜数的不怕“艰难险阻”的学生。

第五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

学生眼中的“美”与“丑”

纪尚磊

美术课本里经常会有一些美术作品,尤其是一些外国美术作品中的雕塑、油画里面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裸体的,或者是半裸,每当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反映都很怪异,有些胆子大的男同学就发出怪叫;有些女同学就赶紧低头或保持沉默;有些同学甚至会在书本插图上显示的特殊部位画上符号。。。。。。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用何种更贴切的言语去引导学生?学生的眼中的“美”与“丑”到底以什么为标准的?

在一次美术课上,当我提问要求学生对雕塑作品分类时,一位男同学说:“雕塑可以分为穿了衣服的和没有穿衣的”。他的话音刚落,就引发了好一阵怪笑。看着同学们好奇但是又似懂非懂的样子,我严肃地说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罗丹等艺术大师以及他们的雕塑作品,强调了人体艺术的运动、健康和自然美,顺手从桌上翻阅一本书,这本书中有几幅国内人体雕塑作品,正好可以给同学们看看。这时有的同学在忍不住偷偷地笑,还有还乘机大声怪叫,而更多的同学(女同学为主)保持沉默。

面对学生的反映,我很被动,也很生气。但是我又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回避将意味着什么?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健康的审美情趣欣赏人体呢?

这时一个调皮的同学开始插嘴:“老师,不是我无知,是我们怕丑。”全体同学都笑了,诡秘地望着我,看我怎样回答。这确实又给我出了个难题,不过我不愿意被他们牵着走,我的的智慧锦囊还不会“资源欠缺”。

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觉得人体丑吗?”没有人站起来反对,都神秘的笑了。“我这里倒是有几幅丑的。”我还没有说完,学生惊讶地望着我,有女同学连忙夸张地捂着眼睛,我说:“这都是你们的杰作,正好利用现在的机会作为回报展示给大家,心里好好地想想,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美术教室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被学生弄坏的学生作品和素描师范挂图。我拿出其中的一幅素描作品,画面已经被恶作剧的学生用签字笔画的乱七八糟;几张素描师范挂图也被恶作剧的学生挖破了;被还有摆在架上的石膏头像也被学生用铅笔添画了眼珠和胡须。。。。。。

“谁来谈感受?究竟美与丑的标准是什么?”我说,“你们对这样的作品怎么评价?”学生什么也没有说,刚才的神秘笑容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严肃的对同学们说:“对作品的尊重和认同是你的文化修养问题,你甚至可以批评可以辩论,但是随意涂划毁坏作品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

我继续翻到书本中间的裸体画,问学生这怎么样?画家为什么画不穿衣服的人?赤裸的人体美吗?"孩子抬起头看着我却答不出。我从美术的抽屉里将自己以前学画时买来的《人体素描》、《人体油画集》拿出来翻给学生们看,告诉学生人是万物之灵,不仅人的思想和才智是万物之首,人体也是动物中最美的。我们可以拿人体与任何一种动物躯体进行比较,无论哪种动物躯体从形态到比例都不及人体美。比如男性发达的肌肉,倒三角的躯体,有力的四肢。又如女性人体柔美的曲线,正三角形的躯体,丰满的乳房。人体的这些特征是经历了几万年劳动锻炼而自身进化的结果。作者画这些是对生命力和美的歌颂。

我注意到,学生们听得挺认真,脸上的红晕渐渐退去,羞涩也不见了,

似乎听懂了我的话。我拿出几幅极具动态美的裸画,又谈到了一些人体绘画的基础理论,如头像的"三停五眼",人体画的"立

七、坐

五、盘三半"等等。 我接着上课,也没有继续展开关于人体的话题,这是一个很中国国情的话题,只有慢慢渗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怎么可能在一节课把它阐释清晰?只有在接触和了解的同时,接受和认同。当然重要的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态度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这才是我希望看到的。

《心理学》不是告诉我们:“孩子天生就有一颗好奇心,一切未知的领域都会成为他们探求的目标,关注人体也是无可非议的正常心理。”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孩子有关注异性的行为,便采取不是训斥、挖苦,就是回避的教育方法。训斥、挖苦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毫无益处;回避也不是办法,孩子太小难以辨别是非,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害的如果正面引导,用美去抢占孩子的精神阵地,不健康的思想也就退避三舍了

上一篇:产业振兴调研报告下一篇:常用英语写作句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