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2024-04-29

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共6篇)

篇1: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10】18号)和《XX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办法【2011】3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XX创新发展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XX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XX建

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综合实力重镇、灾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样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方案》,结合XX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

围绕发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和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现科技强市,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型城市。

(一)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

(二)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三)到2015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形成超10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1家,超10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家,过亿元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家。

(四)到2015年,构建以我市企业为主体,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我市成为全省县(市)级依靠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样板。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我市食品、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企业主体,鼓励技术创新。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性资金的投 入,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产学研结合项目。在全市分批选择10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推动试点企业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支持2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工作,增加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一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协作,实施联合攻关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骨干企业的带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强化产学研一体,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北京对口后援建和东部产业转移等契机,依托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破重大产业技术为目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科技创新服务。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与技术为支撑、以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平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建设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食品、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技术需求,在已有的9家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上,强化政府引导,加强政策激励,通过技术研发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励、财政科技投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专项奖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建设产业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新培育5家国、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2.科技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实行政府引导、政府和社会化建设并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技术、人才、闲置房产、设施,采取自办、联办等方式高起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发展孵化经济,形成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孵育体系。到2015年,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 万平方米以上,有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平台,有一支职业化的孵化服务队伍,孵化企业达到 家,创造就业机会达 个,引进高层次人才 名以上,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企业家,转化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3.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建立企业主导、研究机构加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知识服务业、科技咨询业、科技信息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大力扶持科技投融资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市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的、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完善共享渠道。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和网络的建设,开辟利用国家和国际科技文献资源的各种渠道。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XX市经济开发区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全市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XX提供支撑。重点实施“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按照“关联发展、成链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产业链引进和企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和要素资源支持,围绕节能环保、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联合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15年,形成千亿产业集群,培育三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培植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集群凸显、产业结构合理的格局。

1、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以高效节能半导体(LED)照明产品、节能环保门窗等为主的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抓好申安照明、嘉寓门窗宝航建设等企业的发展壮大。重点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钼铜锌废渣稀有金属提取、废旧家电回收、食用菌渣处理、工业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及其他“三废”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和相关环保设备制造业,支持大爱感恩环保科技、同佳机械、利森集团、泰山石膏等企业快速成长。

2、生物产业。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产业,引导美大康药业、玉鑫药业、同人泰药业、三高生化等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制剂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质,提升现代医药产业水平。组织川渝中烟、蓝剑饮品、宏发科技等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新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处于产业链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抓好明日宇航(飞行器零部件)、蓝星机械(合金钢组合辙叉芯轨及高铁配套部件)、威德福石化装备(石油开采装备)、慧丰采油机械(石油开采装备)等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4、新能源产业。重点抓好科新机电重型压力容器(含核级)12800吨/年制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与东电、东汽、二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我市中小型机械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宏达集团锌空电池的研发和对外合作,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5、新材料产业。以宏达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合金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以亭江新材料、金路高新、晨光塑胶、四川宝利丰等为依托,加快发展制革化学品、高端装饰、工程塑料、特殊超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以蓝剑化工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磷酸盐新材料产品。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四川腾中福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节能专用车。引进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新能源乘用车,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四)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等农业新形态为导向,以新品种创制与引进为核心,强化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构建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巩固和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种植业。依托四川邡牌各业有限公司、XX宏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粮油、果蔬、晒烟、中药材等种植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改良,培育双低优质油菜、优质猕猴桃等新品种,加强技术集成与配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2、养殖业。依托XX市三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XX市穗丰水产良种繁殖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生猪(猪仔)、珍稀水产大鲵、北京油鸡等养殖业,通过地方资源保种选育和引进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的生猪、肉鸡、水产等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和集成养殖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养殖业。

(五)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

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注重人才应用,达到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与人才发展互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投入,达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重点投入,实现创新人才与产业互动;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提高园区孵化器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为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在初创阶段提供信息、中介、培训、资金、市场等综合服务,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地社会经济环境。

(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和XX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加大《XX市专利授权资助和专利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积极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到2015年,实现专利申请量高于全省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0%。专利质量显著提高,授权专利逐年增长,专利产业化成效上新水平。

在科技计划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拥有量和专利转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行动,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争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XX市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具体负责落实协调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做好推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加强联络协调,组织调查研究,促进信息沟通。

市级有关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应责任;部门间要加强协调配合,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技术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将科学事业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科研基本建设费、科技专项费、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预算的增幅。保证基本科技计划的投入,稳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有力支持。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模式,强化政府的激励与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拓宽投融资渠道,对科技产业化项目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培育和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

建立XX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及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等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投融资服务。选择部分银行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

(三)完善创新政策,激励自主创新

加大落实现有支持技术创新政策的力度,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落实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加大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校市(院、所)科技合作,鼓励支持产学研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出口,推动我市优势企业到科技水平高的人才聚集地区设立研发基地,搭建我市企业利用外地科技资源、开拓市场的平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合作联动,建立互利互惠、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平台,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形成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多赢格局。

(五)建立考评机制,确保目标实现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四川省技术创新工程XX市示范试点的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市级相关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纳入镇(街道办)、经济开发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促进我市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篇2: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工作,深刻吸取周边地区火灾事故教训,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逃生技能,提高我县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水平,防范重特大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结合我县当前正在开展的火灾隐患普查整治工作,决定自2009年3月开始至8月底在全县开展整治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为重点的专项治

理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全县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消防安全设施、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疏散设施的设置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消防管理到位;员工本人及组织他人进行安全疏散和逃生的能力普遍提高;不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

二、整治对象及内容

(一)主要对象。

1.宾馆、旅馆、酒店、歌舞娱乐、美容美发、足浴、网吧、棋牌、酒吧、茶室、咖啡厅等营业性场所;

2.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农贸市场除外);

3.医院、敬老院、疗养院及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游乐厅;

4.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园区的集体宿舍;

5.人员密集的商务办公建筑、劳动密集型可燃材料生产(加工)车间及其它人员密集场所。

6.“多合一”建筑。

(二)主要内容。

1.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宽度、长度、耐火极限是否达到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并在营业或使用时保持畅通;

2.防火门、防火卷帘设置是否达到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启闭装置完整好用;

3.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安装是否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应急照明照度、照明时间是否满足消防安全疏散要求,大型、重要场所是否设置能保持视觉连续的发光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

4.应急广播、声光报警、视频报警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5.涉及安全疏散的出口、通道、设备等是否有明显的警示及使用标识;

6.营业时由于防盗等原因必须关闭的安全出口门,是否设置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等安全疏散设施;

7.是否设置逃生防烟面罩、空气呼吸器或其它辅助疏散设施;

8.消防给水、防排烟设施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并保持完整,能正常使用;

9.是否经常组织开展员工、从业人员安全疏散知识培训教育、每日的安全巡查、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全面疏散自查、每季一次的逃生疏散演练等工作。

三、工作步骤及措施

全县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分动员部署、自查整改、执法检查、考核总结四个步骤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3月1日至3月10日)。

1.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动员,周密部署。

2.利用新闻媒体公布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标准要求,加大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违法行为查处的宣传力度,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

3.公安消防部门结合监督抽查工作,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作为今年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非重点单位的监督抽查重点,并向社会公告。

(二)自查整改阶段(2009年3月11日至5月底)。

1.4月15日之前:全县所有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在消防安全出口、消防疏散通道、防火门等设施处张贴或悬挂提示及警示性消防安全标志。全县所有安装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保证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

2.4月16日至5月15日:行业管理部门对下属和职能监管范围内的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一次系统检查,重点检查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等疏散设施是否畅通、有效,消防安全警示、禁止、使用标志标线是否设置到位,自动消防设施是否做到定期维护保养,疏散设施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大型商场、室内市场、超市和公共娱乐场所逐步推广安装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新审核和新验收的商场、超市和娱乐场所必须安装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等疏散装置。

3.5月底前,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完成对商场、市场、宾馆、饭店、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未取得上岗资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以切实增强其维护单位消防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三)执法检查阶段(6月1日至7月底)。

篇3:吕梁市实施经济林覆盖工程探析

1 从长计议, 大手笔绘制绿色宏图

2006年初, 吕梁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 结合市情, 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 全面实施经济林“三大覆盖”工程。即建设以西部沿黄河一线为主的13.33万hm2红枣林覆盖工程;以吕梁山中部黄土丘陵区为主的13.33万hm2核桃林覆盖工程, 以东北部冷凉区石楼、岚县为主的6.67万hm2仁用杏覆盖工程。力争到2010年全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3.34万hm2, 保证农民人均0.13 hm2以上;产量翻一番, 达到5亿kg;产值达20亿元, 农民人均干果收入1 300元以上。

在谋划实施中,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全力支持。市委书记聂春玉多次深入生产一线, 调查研究, 反复强调“吕梁绿为先, 出路在于果”, 要铆足劲, 毫不含糊地推进, 必须实现用红枣、核桃、仁用杏覆盖吕梁大地的奋斗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开展。离石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制定了坡耕地以核桃为主、荒山荒坡以山桃山杏为主的经济林覆盖战略, 出台了《离石区经济林覆盖工程总体规划》。从2006年开始, 五年投资2.40亿元, 新发展经济林1.37万hm2, 实现了区域内坡耕地、荒山荒坡一次性经济林全覆盖。到2008年底, 已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区人均两亩核桃林的目标。中阳县提出“十万亩核桃富民”战略, 在2007年投入500万元的基础上, 2008年又投入1 000万元, 2009年又增加到1 500万元, 工程面积扩大到1万hm2, 人均核桃林0.10 hm2。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把红枣作为农民脱贫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6.67万hm2红枣林覆盖富民战略。县上配备了专职红枣副县长, 成立了红枣协会、红枣中心, 枣区乡 (镇) 配备了红枣副乡 (镇) 长。县政府每年重奖一批发展红枣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群众的栽枣积极性空前提高。目前枣林面积每年以6 000 hm2的速度递增, 已经有2 000 hm2有机红枣生产基地通过中国认证中心的认证。

2 精雕细琢, 高质量营造精品工程

一是抓资金。主要采取市县财政拨一点、乡村自筹投一点、工矿企业补一点、社会个人集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 近三年来共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通过实践, 逐步摸索出了政府补贴型、股份合作融资型、大户承包带动型、利用项目投资型等筹资模式, 保证了工程的实施。如孝义市财力雄厚, 就采取了“财政出资、统一规划、租地营造”的办法。市政府规定, 集中连片20 hm2以上的核桃林由财政统一出资租地, 每年每公顷补助占地费3 000元, 连补10年;属于个人承包或购买荒山营造的, 每公顷一次性补助苗木费1 500元;连片育核桃苗2 hm2以上的, 每公顷一次性补助1 500元。该市各乡 (镇) 从乡级农发资金和乡企上交款中, 筹集用于核桃林建设的资金达到2 000万元以上。方山县财政比较困难, 采取组建核桃专业合作社的办法, 用劳力、土地、技术、资金入股形式筹集资金, 由合作社组织、专业队施工, 营造优质核桃示范林;石楼县依托重点工程, 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利用退耕还林项目购苗木、农民出工出力投劳的办法, 由大户承包造林。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合力推进”的社会筹资氛围。

二是抓管理。坚持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机制, 全面总结推广“市场化运作、工程化管理、专业化施工、标准化验收”的办法, 做到工程公开招投标, 阳光作业;工队承包施工, 按规划设计, 从整地、选苗、栽植、管护一包到底;林业部门统筹规划, 跟踪督查, 全程监控, 确保建设质量。工程建设中, 各地因地制宜, 灵活运用。交城县的办法是“政府牵头组织, 集中招标施工, 乡镇负责实施, 林业部门验收, 国库直拨支付”。

在具体工程实施中, 严把规划、栽植和管护“三个环节”。严格按照市里出台的有关经济林建设政策要求推进;严格标准化栽植技术, 做到整地不达标的不准进入栽植工序, 苗木不合格的不准进入施工现场, 浇水条件不具备的不准开始栽植。实行春整地、夏蓄水、秋栽植, 大坑、大苗、浇大水, 确保成活率;严格管护, 对新造林实行前三年由工队承包管护为主, 三年后林权下放到户并签订管护合同。成立管护专业队, 配备护林员。大力推广老树、幼树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在整地模式、品种选择上, 坚持做到适地适树, 注重实效。

三是抓典型。典型引路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法, 现实教育是带动群众的最好教材。多年来, 全市精心培育了离石区田家会垣上、中阳县暖泉等4个万亩核桃精品园区, 83个千亩以上经济林示范园区 (包括5个红枣示范园, 73个核桃示范园, 5个仁用杏示范园) 。离石区针对本区过去核桃林少、效益差、群众积极性不高的实际, 把2006年作为“经济林覆盖示范年”, 建立经济林覆盖培训教育基地20个。区委书记、区长带头参加劳动, 组织现场采摘称重, 身体力行教育群众。开展了“核桃树王”和“核桃大王”等评选活动, 对获得“经济林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大户, 最高可拿到10万元奖金。田家会街道办事处垣上万亩核桃经济林精品示范园工程, 总投资1 300万元, 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 集经济林栽植与综合管护于一体, 基本实现了路贯通、水上山、林田间种、荒山披绿的综合治理效果, 成为促进本地农民增收的样板工程。

四是抓服务。实施“三大覆盖”工程离不开科技支撑。随着林果产业化的纵深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到“技”不从心。为此, 吕梁市每年抽调120多名技术人员, 利用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提升农民素质培训活动。组成培训小分队, 深入重点林果产区, 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实地观摩、现场培训、手把手操作等方式, 培养了一大批“核桃镇长”, “红枣村长”、“仁用杏人才”。同时, 部分县林业局还专门设立了经济林技术服务中心, 组建了林业技术服务队伍, 常年奔波在生产一线, 为造林户调运苗木、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 并进行培训, 开展科技服务。

五是严格督查。为了确保工程顺利按期完成, 建立了严格的督促检查和问责考核制度, 采取了自查、核查、督促检查验收等办法, 重点查规划制定、查资金落实、查技术服务、查工程质量、查进度效益。工程实施以来,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动员会、推进会、总结表彰会, 每年都要组织县级自查、市级核查、市长观摩督查活动。市林业局实行局领导包片、科 (站) 长包县、技术人员包工程的“三包”责任制, 对造林工程全程跟踪监督。在造林关键时段, 每隔10天由新闻媒体通报一次, 造林结束后由市纪检、财政、林业部门逐株、逐块核查验收, 并将验收结果作为市级配套资金兑现的依据。

3 延伸增值, 举龙头做强干果产业

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 该市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开发, 延伸链条, 大力扶持发展林果龙头加工企业。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稳定利益合作机制,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目前, 全市已发展百万元以上林果加工龙头企业29个, 年加工量9 630万kg, 年产值近8亿元。形成了天娇、天渊、天立为龙头的424户红枣加工企业, 年加工红枣8 000万kg, 产品达到5大系列200余个品种。交城天娇枣业有限公司, 形成了5 000 t免洗干枣、2 000 t鲜枣气调保鲜贮藏库的生产能力。在建的柳林华安红枣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年消化红枣6万t, 年可产环磷酸腺苷28 t、红枣精华素150 t、红枣粉21 000t、枣汁饮料8 000t, 可实现销售收入6.31亿元, 新增就业岗位816个, 为当地枣农增收1亿多元。特达、仙塔、裕源、明泰等核桃加工企业已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和“百龙企业”行列, 加工产品有11个规格的桃仁系列以及核桃露和核桃油精丸、脱脂核桃粉、活性炭粉等深加工产品。特达公司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加工基地和最大的核桃仁、苦杏仁出口创汇企业。该公司与10多家核桃加工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可直接带动农户6万户, 间接辐射10万户。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不仅有效消除了广大果农担心干果卖难的思想顾虑, 而且为吕梁市今后林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摘要:本文对吕梁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经济林“三大覆盖”工程, 推进干果经济林产业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和推广。

篇4:市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科技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的首要任务,抓紧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密切相关的重大专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主动服务基层和企业,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其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进一步显现。同时,着眼危机后新一轮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加紧部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近期,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根据国务院要求联合发布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摆上重要地位。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的起点。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集成相关科技计划(专项)资源,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提出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安排。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三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全国上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虽然已分别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但缺乏协同配套、尚未形成合力,资源配置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清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尚未真正聚焦到企业。总之,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立足已有工作基础,系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聚焦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实现调结构、上水平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性行动。在六部门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明确指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概况起来,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看:

第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任务,需要我们在提高发展水平和解决瓶颈制约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将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技术创新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与知识创新工程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我们要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三,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的有效措施。在我国,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对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支撑,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拉动还不突出,迫切需要在经济和科技之间建立一条更加快捷有效的通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创新要素集聚到对经济的支撑上来,将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第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要求。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难,深层次原因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实施这一工程,将推动企业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和途径,加快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加快先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帮助企业开发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和开拓新市场,为企业度过难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重要支持。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最终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个核心,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需求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从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二是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四是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五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六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其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和主要抓手。

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是基于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而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建设分布全国的创新型企业、贯穿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服务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带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关于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群体,主要是为引导和支持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示范带动广大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为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形成我国创新型企业500强,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就是要把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引导产学研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国家战略利益相结合,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并能够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对国家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全面支撑。

关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就是要在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研仪器中心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重点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采取部门和地方联动的方式,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提升能力和强化服务功能,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系统服务,为重点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撑。

为保障技术创新工程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六部门制定了五方面保障措施。即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等。六部门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集成相关资源,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措施。六部门要求地方各级科技、财政、教育、国资监管、工会、开发银行等部门加强分工协作,与有关部门协调合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也是政府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一种尝试。首先,关于创新科技计划组织方式,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到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科技计划调整和优化立项机制。在科技计划对技术创新支持上,强调一方面要进行资源配置调整,另一方面要优化立项机制。转变过去以大学、专家为主的选项和立项做法,强调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征集渠道,应用开发类项目的指南编制、课题遴选、立项论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各类计划之间的联动和有效衔接。二是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改变过去就项目而进行组织实施的方式,强调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基地、人才团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支持。积极发挥科技计划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推动产学研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这也意味着今后科技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将作重大调整。三是建立支持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应用的资金渠道和机制。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科技计划成果沉淀、难以转化的问题,将集中一部分资金,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计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上述三项具体措施,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

关于如何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出,一是调整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相关计划(专项)的投入结构,向工程重点任务倾斜,并形成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渠道;二是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这是个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诸多障碍与现行的科技评价和考核导向有关。目前,大学里的评价还是以学术考核为主,不利于调动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分类考核。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使上述各类人员具有同等地位。科技人员承担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与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在业绩考核中同等对待。二是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情况建立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对技术转移获得的收益,明确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的奖励措施;三是完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的考核,要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要推动企业集团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纳入集团内部各层级的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对技术人员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方面,国务院出台了60条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制定了70多条实施细则。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要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到实惠,比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应用等,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做好政策落实情况跟踪调研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同时,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在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方面,我们提出要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是考虑到当前我国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还不足,金融支持工具还不够丰富。所以,六部门提出要加强科技金融合作,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杠和增信作用,更有效地把政府资金和商业银行资金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即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系统措施,也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探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已习惯的思维模式,以实现大规模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尺度,大胆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方式,加速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篇5:市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

市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

各县药品监督管理局、市药检所:

国务院召开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电视电话会议后,省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切实推动药品放心工程的全面实施,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及整治与建设、当前与长远、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路,根据市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实施药品放心工程,是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药品放心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

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期要以药品质量安全为主题,抓好源头治理,正本清源;同时严把市场准入关。要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药品药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查处,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挂靠经营、异地经营、出租经营场所或仓库,提供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使生产经营假冒伪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大案要案得到及时查处,药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药品的安全感普遍增强。

中长期要结合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gmp、gsp认证工作,提升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水平;强化基层用药监管,建立健全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加快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基础做起,提高中药水准。要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药监、工

商、公安、卫生、质监、监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相互补台的管理新格局,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确保药品放心工程抓紧、抓实、抓好。在此基础上,要研究、探讨建立药品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和功能,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倡导药品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记录在案,公示社会起到警示和惩戒作用。

二、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切实推动药品放心工程的建设,市药监局成立了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任组长,党组各成员任付组长,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检查指导全市范围内的药品放心工程工作。

各县药监局要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相应领导小组,在市药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集中力量整治和解

决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忌搞“花架子”、“走过场”,要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犯罪分子,从严查处违规生产、经营药品的企业和个人。

三、药品放心工程重点工作为: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犯罪行为,取缔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假劣药品和无证经营药品窝点,严禁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中药材。切实加强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购销和毁形管理,严防使用过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重新流入市场。

针对全省重点整治地区加大整治力度后,中药材、中药饮片、药品不法经营户有可能进入我市的问题,市药监局将组织力量,会同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超范围生产经营、挂靠经营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向无证经营户销售药品的违规行为,查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从无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单位购进药品的违规行为。

对市区药品批发单位在现场管理进行整改的基础上,结合gsp认证工作,将重点放在药品、医疗器械购销记录的建立、健全上。同时,对购、销货单位的资质予以审核,加大对从省重点整治地区亳州、太和、阜阳进货的抽检力度,从严查处违规经营药品行为并予以公开曝光。对医药生产企业原辅材料的进货渠道要进行一次梳理、检查。近期,市药监局将组织市药检所开展一次百味药材专项抽检活动,重点是医疗机构、药品批发单位、中药饮片厂和药品生产企业,以净化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对违规聘用销售人员,提供票据给无证经营药品者的现象进行认真清理、检查,对于屡教不改的将会同税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从重处罚。

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对购进药品登记、药品进货、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毁形等项工作的管理。市药监局将组织一次全市范围的大检查活动,规范医疗机构的制剂生产、使用及药品管理等行为。

结合农村基层用药大检查活动,重点对购进记录和购进渠道是否合法进行检查,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不走过场。建立健全农村药品质量监督网络,规范农村药品供应渠道。

深入开展避孕药械市场的检查整治工作,按照省、市有关部门制订的整治方案,做好检查验收工作,加强特殊药品的监管。

加强药品生产企业的原料购进、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异地加工生产、异地设立仓库,异地设立办事处等方面。坚决查处药品生产企业参与非法药品集贸市场或其它集贸市场交易,或向无证经营户提供药品的违法行为。

零售药房购进药品必须填写购进记录,要在合法的证照齐全的企业进货,不得给药品生产企业做虚假广告,认真做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不得超范围、超方式经营。加强药品广告监管,做到先审批后登

记,对虚夸疗效,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虚假药品广告,将移送工商部门处理,并上报省药监局。

四、药品放心工程的工作方法和步骤 药品放心工程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精神,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把全面检查,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端窝挖点,狠狠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与完善制度,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工作结合起来。药品放心工程的建设,在当前要着力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加强六个方面的结合即企业自查与执法检查相结合;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普查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明查暗访与突击检查相结合。要针对药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安排,突击检查,重拳出击,重点整治幅射面广、社会反映大,违法经营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实施药品放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各部门既要密切配合,又要明确责任。市药品放心工程

由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并切实履行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公安、卫生、工商、质监、监察等部门要依据本部门工作的重点,相互补台,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市药品放心工程建设。

市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时间为8月中旬到9月中旬,市药监局及各县药监局要分别向政府汇报工作思路和打算,形成药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案。各部门要依据其职责,向管理相对人广泛宣传发动,督促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公布举报电话及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并强化舆论宣传,为实施药品放心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集中实施和督查指导阶段。时间为9月下旬到12月上旬。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要求,各施其职,组织专项检查,坚决

取缔药品经营中的无证经营、挂靠经营、异地经营、招商经营等违规经营活动,捣毁药品的制假售假窝点,严厉查处制售假劣药品的责任人,集中查办一批大要案件,同时加强新闻追踪报道,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和扩大教育影响面。

3、总结验收阶段。时间为12月中旬。各县药监局要对照实施方案的目标认真做好自查和迎接验收工作,并于今年底前将开展药品放心工程总结报送至市局药品放心工程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各县药监局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领导和协调,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形成工作方案,切实推进药品放心工程的建设。

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应急处理机制。要在社会广泛开展药品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开展行业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及信息报告与发布

制度,及时控制和消除药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危害,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大打击力度,重点突破一批大案要案。对市场上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同时要狠抓大案要案,依法行政,严肃执法纪律,建立责任追究制,排除一切干扰,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坚决打掉犯罪分子的后台和保护伞。广泛发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要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积极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及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要主动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重视解决新闻媒体关注的问题,尤其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建立完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检举揭发药品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各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对举

报有功者给予相应奖励,扩大人民群众对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推进依法管理。整治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通过整治,建立完善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经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和公示制度。药监、工商、卫生、公安、质监、监察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各方面的协作长期、稳定、制度、规范。

篇6:市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加快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工程效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服务、运营的良性循环,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市水利系统组织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

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以发挥综合效益,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良性循环为目标,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为手段,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加大工程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力度,实现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体制顺畅、机制灵活、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信息畅通、配置优化、队伍精干和水利工程的效益充分、环境优美。

二、总体思路

总体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完善四大预(方)案,达到五个提高。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我市水利渔业事业发展的大局,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突出两个重点,既突出水库除险加固和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工程管理规范化。实现三个转变,既在注重安全的同时工程管理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完善四大预(方)案,即完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方案、水库防汛抢险预案、河道防洪预案。达到五个提高,即依法管理能力、规范化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和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能力有新的提高。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是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要求。要按照《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利渔业局等部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51号)和《水利和渔业局关于印发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水字﹝﹞64号)要求,确保3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市市情、水情和社会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按照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有关县、市、区尽快制定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方案),扎扎实实做好“两定”及“两费”落实,为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管养分离。对维修养护资金全额到位的,可彻底实行管养分离;维修养护资金还没有到位的,也要探索实行内部管养分离。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周密组织、精心指导,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程,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任务。

(二)强化(来源:好范文 http:///)水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力度,实现水利工程的依法管理。要积极开展各项水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文件的学习、宣传,增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水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管理水利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有关法规要求,加强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许可管理,对在水利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建设或危害工程安全活动的单位或个人,要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予以相应处罚;对经审查许可的项目要按照防洪评价和审查许可意见的要求,严格工程建设监督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三)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规章、规程,实现水利工程的规范管理。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程,按照部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手册》有关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各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水平。市水利渔业局将根据《山东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全市水管单位规范化管理情况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当前,全市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十分繁重。全市14座大中型水库中有9座,546座小水库中有398座需要除险加固。要抓住机遇,按照“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做好前期工作,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奠定基础。同时,按照市水利渔业局“至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结合工程现状,制定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今年完成2座中型和138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并新开工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在坚持政府投入

为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适应全市实际的水利投融资渠道,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运作为补充、群众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水利投入机制。要认真落实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责任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五)加强汛期管理,完善各项应急预(方)案。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狠抓工程汛期管

理,重点抓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水库汛期控制运用方案、水库防汛抢险预案的完善工作,确保大汶河、大中型水库、主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矿企业的防洪安全。

(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针对水管单位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采取举办短期培训班、自学和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管理所必须的专业知识,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管理环境。环境面貌是单位的第一形象,也是单位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最直观、最具体的体现。要突出抓好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单位的管理环境建设,积极构建和谐优美的管理环境,实现庭院布局合理、管理有序、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是加强对广大职工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构建和谐优美管理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构建和谐优美管理环境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三是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庭院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创建领导班子团结,干部职工敬业爱岗,庭院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文明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四、实施步骤

“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1-2月):市局成立“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年”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和情况通报,下设办公室,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2、组织实施阶段(3-10月):3月市水利渔业局根据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情况,选择2-3个典型单位召开全市“工程管理年活动”现场会,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县(市、区)水利(务)局工程站、工程管理单位,针对现有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年各项工作措施的顺利实施。

3、检查验收阶段(5-12月):为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市局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的督导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5月组织中间检查,11月组织全面综合检查)。首先,各县(市、区)要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并于11月底以前上报总结材料;其次,市局组成督导检查小组深入到县(市、区),在各县(市、区)总结的基础上,对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实效进行综合检查评价;最后,市局组织召开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总结大会,根据检查评价的结果,对于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并在下的水利工程项目立项投资上予以倾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了从组织措施上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成立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把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其他负责人配合抓,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局面,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为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制定计划,狠抓落实。各县(市、区)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通过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把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大限度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3、通报信息,加强交流。要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信息报送制度。明确专人收集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的资料和信息,加强与兄弟县(市、区)的交流。对于在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中好办法、好措施要认真总结,每月底将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工作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报送市局,稳步推进活动的开展。

4、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市局督导检查小组要采用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各县(市、区)、各水管单位开展全面督导检查。在年终检查考核中,对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年活动成效显著的县(市、区)要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市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综合考核。

二o一o年二月二十日

上一篇:就业意向分析调查问卷下一篇:奇力洗衣粉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