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2024-04-14

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通用8篇)

篇1: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的制定(讲稿提纲)

潍坊市电化教育馆 刘德超

2002年2月

一、研究课题的确立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

三、在制定实验方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研究课题的确立

(一)、课题的来源

1、来源于规划

各级教科研部门都有科研规划,并下达总课题组实验研究方案,基层学校加入总课题组的研究。

2、来源于理论

 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或理论,需要教师去实践去落实。 国内外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我们引进来,推广应用,就需要进行课题研究。 国外的教与学的模式:

(1)社会型教学模式:

团体调查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2)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 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科学探究训练模式;记忆模式;发散思维训练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自建构模式;……。(3)个人型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人本主义教学方法;……。(4)行为系统型模式:

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个别性教学);直接指导性教学;模拟训练模式;……。……。

 国内的新型教学模式:

(1)江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2)辽宁魏书生的“语文六步教学法”。

(3)上海刘京海的“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4)邱学华的“尝试与创新教学法”。(5)深圳孙春成的“立体教学论”。

(6)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7)辽宁姜兆臣的“韵语识字教学法”。(8)天津市的“主体性发展”教改经验。(9)中国科学院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法”。(10)“和谐教学法”。(11)“分层次教学法”。(12)“愉悦教学法”。……。

3、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有问题,就需要解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研究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中提出问题是课题研究的源泉

         

(二)、选题的原则

1、价值性。课题的价值性包括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还可叫需要性原则。

2、科学性。指课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事实基础,不能违背科学规律。

3、创造性。即新颖性、前瞻性、先进性,体现了课题的价值取向、意义和影响。

4、可行性。指本校的电教条件,研究教师素质,以及课题的可操作性。

(三)、选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应结合具体工作。

2、选题宜从小处入手。

3、选题应注意平时积累。

4、选题不要一味求新。

5、选题时要多学习教学理论。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课题的名称

文字表述一要明确,二要简练,三要完整。

 不要太大

如:《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网络教学在促进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结构和基本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

这些题目就太大,难以操作。

 不要太笼统

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课题研究》

《构建基于校园网络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整合—多媒体校园网的学科教学》……。

这些题目太笼统,不具体明确,无法进行研究。

 表述要完整

如:《信息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几何、应用题教学整合》……。这样的表述就欠完整,如果将上述题目改为:

《信息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几何、应用题教学整合规律的实验研究》或 《在小学数学几何、应用题的教学中,运用网络课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 这样表述就具体明确,较为完整了。

小学数学几何、应用题的教学——研究的内容 运用——实验的操作方法

网络课件——实验的自变量 学生——研究对象

创新能力——因变量,是研究的主攻方向

实验研究——研究的方法

所以说:

选择和确立课题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课题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的成败。

(二)、课题的提出

是研究课题确立的理由陈述。要依据具体的课题来源和你选择课题的原则来进行陈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研究该课题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3、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三)、实验的假设

实验假设是一种推理描述。陈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 因果假设。因为……所以……。 相关性假设。随着……可能……。 预测性假设。假若……就会……。

如果……就会……。

实验假设表述之后,要写事实和理论依据。经验事实要充分可靠,理论依据要正确充分。

(四)、实验的目标

实验目标是实验假设的具体化,是实验假设因果关系的“果”的具体化,由实验假设的因变量来确立实验目标。如果把实验假设的因变量作为总目标,那么实验目标的描述就是表述因变量的一级指标。

 实验目标的表述须明确、具体、可行、可测。 不能在实验目标中扩大因变量的范围。

如:山东省中小学1999年“创新教育与实验”的实验目标: 将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分为三部分

1、学业成绩

不要求在实验班的学生一定要超过对比班,但不能有显著差异。

2、创新人格

实验班与对比班应有显著差异,并引用吉尔福特对创新性人才个性的观点。

3、创新能力

实验班比对比班应有显著差异。引用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及表现。

(五)实验的内容

实验内容是课题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项目,是实验中操作自变量的载体。一般来说实验内容就是实验中的教学内容。

 在确立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自变量的形式和操作方式。

 实验内容确定了实验的频度也就定了,实验的计划和步骤也就好确定了。

(六)、实验的对象

 研究对象数量的确定要取决于课题的性质;要考虑现实性,可能性;还要考虑研究的效率和效益。

 具体确定方法,分为两种: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

(七)、研究的方法 

1、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按实验法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三种。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办法。行动研究法把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重在为改革服务。

研究是行动的指南;行动又是研究向导。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实施、考察、反思。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区别: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行动研究与教学经验总结的区别:

(1)动研究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

(2)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在研究中的价值。(3)行动研究强调合作在研究中的作用。

3、其他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统计分析方法……等。

(八)、变量的分析

这是实验的第四次定向。

 研究过程中的变量可分为三类:

自变量(操作变量)

因变量

干扰变量(无关变量)

1、自变量就是研究人员按实验要求人为进行操作的变量。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中,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就是自变量

这些媒体的具体教学内容就是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就是操作自变量的载体

自变量的操作要尽量保持其单纯性和充分性,不能与一些模糊不清,甚至无关的变量相混淆,所以必须根据实验内容对自变量进行具体界定

操作自变量的策略:讲解策略(接受学习)和发现策略(发现学习)

2、因变量是随着研究者引入、排除或改变自变量,而出现、消失或变化的量。研究者操纵自变量变化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界定。要根据一定的理论来界定因变量,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

因变量界定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因变量结构的层层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甚至四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学生的外显形行为进行测验为止。这样就形成了实验的目标体系,并具有具体、可测的特性。

3、干扰变量的常用控制方法: ①、阻隔法

②、变量为常量法

③、均衡法

④、抵消法

⑤、统计处理法

⑥、盲试法

(九)目标检测体系和检测方案

1、目标检测体系的制定: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因变量进行层级指标分解,直到能进行直接或间接测量为止,根据因变量的最后一级指标,制定出该项指标的检测要点,形成了目标检测指标体系。

必须在实验方案中制定好因变量的观测指标体系,可以列成表格的形式。

2、针对检测要点制定实验检测方案。

(十)实验的步骤和计划安排

1、按照实验内容的进度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具体的实验计划安排。可按实验内容列出计划进度表。

2、实验计划中千万必要忘记实验前测。应在实验实施前对实验对象根据观测指标体系中的各项观测内容用实验检测的相同方法进行实验前测。

3、(十一)预测研究成果的形成

对形成什么样的实验成果,,怎样形成,什么时间形成,怎样推广等方面进行预测。成果类型有 :

1、文字成果

2、媒体成果

3、课型模式成果

(十二)研究人员的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有的还成立专家指导小组。

要根据课题组成员的水平,能力及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把每个阶段的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以确保研究任务的如期完成。

(十三)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包括课题研究领导、管理、协调、经费预算等保障研究任务完成的各项措施。

三、在制定实验方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四次定向,逐步明朗

(二)三案合一,省时省力

(三)二者不混,相互促进

(四)一个难点,突破就是科研

 千难万难,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电教科研并不难!

谢谢大家!

再见!2002年2月

篇2: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沙远办通字„2005‟16号

各乡镇(场)远程办:

为促进远程学用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远程作用,远程办研究制定了《全县2006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方案》,经报请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领导小组同意,现下发给你们,望各乡镇场认真学习,结合实际遵照执行。附:《沙湾县2006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方案》。

沙湾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年12月26日沙湾县2006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方案2005年,全县已建成村级远程站点153个。抓好远程学用工作,充分发挥远程作用,将是2006年农村远程工作的重头戏。为确保远程学用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全县2006年农村远程学用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中骨干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选准学习内容,灵活学习形式,注重学习实效,真正使农村党员远程成为加强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推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二、目的和要求:全县所有已建成站点都要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按月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用活动,农闲时每月集中学习3次以上,农忙时每月集中学习1次以上,同时站点要每周至少定期开放1次以上,满足党员干部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原则上要求45岁以下的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和村党员在职干部和60%以上的无职党员要学会上机操作和上机查找信息资料,真正实现“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

1、建强技术队伍引。一是建强远程专干、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做到才尽所用;二是建强站点管理、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对站点管理、技术服务人员要在12月27日前组织一次岗前集中学习培训,29日前各乡镇组织建点村所有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举办技术操作比武;对站点的站点管理、技术服务人员要定期分层次组织集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操作技能,辅导其它党员干部搞好学习。县远程办将在2006年1月举办“沙湾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操作大比武”活动,通过县、乡、村三级岗位培训练兵达到“业务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素质大提高、工作大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

2、培植学用典型带。每个乡镇要培植建设2个以上高标准示范站点,高标准示范站点要求阵地建设规范,站点管理、技术服务人员技术操作熟练,年播放收看不少于30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经常组织活动并富有成效,远程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各乡镇结合当地党建基础和特色经济情况培育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示范基地”,有计划地培植一批“远程学用标兵”、“远程学用示范户”,通过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用工作的开展。

3、开展多种活动促。原则要求乡镇每月开展1次以上技术切磋和学用交流活动,半年组织一次技术比武,全县全年举办一次技术操作比武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搭台,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教学辅导教师答疑解惑、站点管理人员现场示范、技术服务人员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教育技术讲座活动,真正达到理论与技术结合、基地与课堂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的效果,促进各乡镇场特色经济的发展。县远程办将在2006年分上、下半年各选择1-2个学用活动抓得好的站点和基地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学用经验。

4、加强考核督导保。加强对远程学用工作的考核,县远程

办将提高学用工作在远程工作目标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加强督导检查,同时要求乡镇远程办对村级站点学用情况两月进行一次检查,县远程办对乡镇、村学用情况进行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确保学用活动落到实处。

沙湾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3: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工程硕士,学位标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截至2009年, 工程领域已经发展到40个, 培养单位从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目前的241个, 年招生录取规模近万人,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了数万名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已经成为专业学位教育中规模最大、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学位教育。工程硕士教育在十几年的发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经验, 根据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提升, 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制定和实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就是在这一前提和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也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 自2009年起, 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这也是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以及当前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

工程硕士教育最初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教育制度”[1]而产生的。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有两个原因, 其一, 针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国有大型企业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 满足我国厂矿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其二是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

然而, 适应社会发展总是被动的,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已经不仅是高层次专门人才, 而且是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伴随着不同行业的高速发展, 适应行业需要、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业工程师也对工程硕士教育提出了要求。因此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工程硕士教育不仅要尽快完善自己, 制定和实施适用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标准, 而且要及时改变“半遮琵琶半遮面”的状况, 改变作为工学学位补充的局面, 改变在人们心中低工学学位一等的认识, 工程硕士应当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实现我国创新型社会的主力军。

具体而言, 当前社会对于医生、会计师、律师等比较认可, 认为他们都是专业人士, 或者说是专业人才, 至少从行业上来看, 他们都是这一行业的专家, 拥有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 具有行业从业资格。范围更为详细一点, 也许在某一个点上更为专业, 如医生, 有外科内科之分, 还有脑科医生、眼科医生、牙科医生之分, 等等, 又如律师, 有民法律师、刑法律师等, 他们都是在具有一定宽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有着更为专业的行业知识, 而且他们是经过医学或法学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才。而工程师并没有得到社会上如此的认可, 一方面, 与专业的行业化不同, 如医院, 其人员的主要构成就是医生, 而工矿企业, 主体是工人, 即生产流水线上更多的是工人, 而不是机器人, 工程师的比重不大, 也不是主体, 这与我国企业还没有实现向创新型企业转变有关。另一方面, 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不够完善, 医学院很多, 工程学院却没有那么多, 社会对于工程教育的认可度远没有对医学教育的认可度高, 相应的对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也就不是很认可。

能否让社会更为广泛地认可工程硕士教育, 是工程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工程。关于对工程的认识, 国外许多团体定义如下:工程是这样一种专业, 工程人员通过学习、经验和获得的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加上个人的判断开发出各种途径, 经济地利用天然和人造材料, 让自然的力量造福于人类;工程师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人, 由于是通过教育和经验获得的特殊知识, 包括数学、物理、工程科学、工程分析与设计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他们有资格进行工程实践[2]。因此, 工程不仅仅是一门像物理学或化学一样的知识科学, 它也是具有极大多样性的职业, 相应的, 工程师的从业资格也具有多样性, 如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物流经理等。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 工程师们是问题的解决者, 思想和概念的创造者, 设备、结构和系统的建造者。他们运用科学和技术知识, 根据社会需要, 解决社会问题。另外, 工程也是有学问的专业 (profession) , 类似于法学和医学。因此, 工程师满足这类专业的特质: (1) 它需要一定的技能, 这些技能只能通过正规教育和经验获得。 (2) 它受伦理规范的约束。 (3) 在一些领域, 工程师必须通过执照考试, 才能称为“专业工程师”。 (4) 它受专业组织的巨大影响, 如全国专业工程师协会。

因此, 尽快制定和实施工程硕士学位标准, 不仅有利于为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好的外部环境, 而且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交叉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概念、提出和制定

根据国家标准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 以特定形式发布, 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定义为[3]:“标准是由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 其目的是用于促进最佳公众利益, 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定义, 标准都具如下几个含义: (1) 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 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或成就”, 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成果, 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在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具有科学性。 (3) 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共同起草”, 达成“一致或基本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 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 与有关方面反复商讨, 达成一致, 最终形成“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 目的是做到“用于促进最佳公众利益”。 (4) 由主管部门或标准会团体批准, 需要遵守或执行的规范或文件。

根据以上所说, 结合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状况, 可以将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定义为:为适应我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经验, 为进一步保证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工程硕士教育体制, 保证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由各工程领域协商工程硕士录取、培养过程和授予学位中需要统一规范的事项, 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规范, 并由国家批准的、需要有关方面执行的文件总称。

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为更好地完善专业学位制度, 进一步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规范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提高培养质量, 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明确提出, 制定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2007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工作重点[4]。根据这一会议精神, 在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指导下, 各个工程领域协作组在总结多年的工程硕士教育经验基础上, 先后起草和制定了各个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截至目前, 先后有化学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五个工程领域在总结多年的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培养、学位授予、评估等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制定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并于2007年10月20日开始实施学位标准。同年10月24日, 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出《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制订指南》, 接着, 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水利工程、测绘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项目管理这第二批10个领域的学位标准建设启动[5], 并于2009年完成初稿, 同时要求尽快启动余下的25个工程领域学位标准的制订。

三、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领域覆盖范围、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和附录这十个部分。其中附录一般主要包括各个工程领域的具体培养要求与评估方案, 有的还包括本领域的发展历史及方向, 这样整个学位标准就构成了一个回路, 既有进有出, 又有监督和检查。以环境工程的《工程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全日制工程硕士和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仅仅在于生源和学习方式有区别, 即前者是脱产学习为主, 后者在岗实践为主, 其他要求都是一样) 为例, “前言”部分主要明确本领域工程学位标准的产生背景、意义和要求;“领域覆盖范围”阐述了本领域涉及的学科、行业, 以及本领域的主要特征;“学科基础”详细说明专业课程, 与本领域相对应的主要本科专业, 以及相关的其他的工程学科;在“培养目标”的界定上, 不仅明确规定了工程硕士的道德要求, 而且强调了工程硕士的创新等的能力要求, 同时明确说明了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详尽而准确地确定了“知识结构”, 即规定必须完成哪些基础课程, 哪些专门技术知识, 以及哪些工具性和人文类知识;明确规定“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必须具有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 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 以及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而且要求具有工程素质和工艺素质及良好的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学位论文”方面, 《标准》分别对论文选题、形式、内容和质量明确了要求;“学位授予”按相关规定进行。需要强调的是在附录中, 《标准》对评估的原则和目的、组织和实施、一般程序、主要材料、指标体系、评分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处理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和规定。

综上所述, 《标准》在内容上是比较完备的, 相关规范是明确的, 相关要求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此,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体系, 完善专业学位制度。通过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对培养、学位论文和评估等各个流程和环节的规范, 我们不仅可以树立培养单位的质量意识, 而且可以通过评估来规范和约束各个培养单位的办学行为, 进一步改变培养单位“效益至上”的办学理念, 强制要求培养单位要培养出创新型、高层次、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同时, 工程硕士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用人单位、学生、在读生等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有利于澄清社会上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模糊认识, 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是在总结了十几年工程教育实践基础上, 深入探索和研究工程硕士教育规律,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 因此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培养质量评估和监督提供了科学依据。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对学科基础、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所作的明确规定, 一方面保证了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也为评估和监督提供了目标, 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工程硕士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可以根据工程硕士标准对培养过程与培养效果逐一比较, 逐一核实。这样, 不仅确保了培养质量, 而且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与从业资格认证关系

专业学位是有着明显行业背景的学位, 从报考条件来看, 明确要求有3年 (有学位) 或4年 (无学位) 工作年限 (除了控制工程等5个领域外) , 而且都是在岗在职的厂矿企业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因此, 不同的工程领域是为培养各自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 也是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不同行业对自身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 这就必然与职业认证资格、从业资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是专业学位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伴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 各项工程师制度的日趋完备, 与工程领域从业资格相互认证是工程硕士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 而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工程硕士学位的具体要求, 而且为规范工程硕士教育、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提供了外部发展空间。

工程硕士教育与国际接轨既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又是当前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国外相应的行业资质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来推行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如, 自2005年以来, 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共同培养具有国内物流工程硕士学位和国际物流管理职业资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推出了基于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物流工程硕士教育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三级和四级国际物流经理证书培训之间相互认可的证书认证制度。2009年12月, 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与项目管理协会 (简称PMI, 是1969年在美国成立的全球著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 致力于推动项目管理专业课程计划的发展) 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的修正文件, 延长双方的合作到2011年12月。根据备忘录, PMI将继续协助培养单位改善课程质量, 学生可获得1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 有关学校还可享受一定的经费优惠。

与国外成熟的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比, 国内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明显滞后, 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推进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 为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6]。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发展滞后, 是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重要障碍, 破除这些障碍就必须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的沟通, 各个工程领域必须尽快建立与国内各行业工程协会及与国外相应机构, 如英国皇家工程协会、美国的ABET等机构的合作关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行业工程师协会、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教育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 同时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标准完备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工程硕士教育和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具有的共同点就是知识的专业化和实践性, 两者能否相互认证也是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工程硕士学位标准是否成熟的重要体现。目前, 有关工程领域已经和国内的有关协会开展了合作, 如2009年8月14日有关方面与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就工程硕士教育与设备监理职业资格认证对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制订了工作进度安排。同时, 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的现状, 总结分析国内外, 特别是国外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成功的经验, 探索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机制, 加快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的管理机制建设, 指导各工程硕士领域更深入、更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则是推动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五、结语

工程硕士学位标准的制订和实施, 标志着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几年的试点、探索和总结, 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标志着工程硕士教育的各个流程及环节逐步规范, 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制度和机制日趋完备, 为工程硕士教育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 工程硕士教育进一步加快、加深与国内外工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合作, 创造良好的工程硕士教育外部环境, 为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并确保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早日深入社会,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1997]54号.

[2]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译.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杜德斯达特报告.

[3]赵庆军等.标准化与综合标准化刍仪[J].标准化报道, 1994, (1) .

[4]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3) .

[5]http://www.meng.edu.cn/htmls/ztqk/event.jsp.

篇4: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传统教育;教育现代化

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已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遍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学校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认同与使用,而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信息高度集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二、当前社会形势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21世纪的当今社会,对文盲的界定已不仅仅限定在知识的层面,当你不懂计算机操作、不会计算机技术,那你已是“主流文盲”大军中的一员,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以培养新世纪全面性建设型人才为目标。

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在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势必要自己操作计算机,若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必将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与操作更会促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图片的处理与加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如数码相机拍照、购买素材光盘等将语、数、外等其他学科的课程图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添加文截取图片等加工处理,创造出一幅有主题、有内涵、有创意的作品。尤其是在学习了网络应用后我们知道,因特网是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图片资料,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三、学习信息技术,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識

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让学生合理恰当地使用计算机。现在,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经常能看到某些学生只因为没钱上网、没钱玩游戏将黑手伸向父母、伸向社会,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后给家庭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也给父母带来了多少难以磨灭的伤痛。殊不知这些学生身陷囹圄都跟没有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有关,都跟没有将计算机网络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有关。在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四、改革考核模式,加强师资建设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元素。有些通过了全国一级的学生,但实际应用能力却有限,有些理论得高分,但上机操作却很生疏,有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连简单的数制转换都不会。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既不能纯粹地以考证合格率来衡量,也不能以一卷定终身的方式进行。比较好的做法是将平时作业、作品设计、上机考试、理论考试、考证率等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比例综合评估,既考核过程又考核结果。平时作业是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作品设计是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机试是考核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考证全面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同时也作为初中学生的就业“本钱”。所以,建立健全、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中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篇5: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和‚数字湖南教育‛建设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以创新应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示范引领为抓手,以促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与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目标,遴选建设一批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

二、实施原则

1.创新引领。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2.应用驱动。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3.辐射推广。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期内,要积极开展其成功经验与创新成果的省域范围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推广,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整体提高。

三、实施目标

按照‚创新有亮点、成效可考核、经验可推广‛的总体思路,2015-2017年,全省遴选建设300所‚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应用机制创新成效突出、应用效果明显、辐射能力强‛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其中,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幼儿园40所,普通中小学150所(小学50所、初中50所、普通高中50所)、职业院校80所(中职50所、高职30所)、普通高校20所(含普通本、专科)、终身教育机构10个(含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形成全省教育信息化‚方便用、用得起‛的新机制,‚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格局,‚大面积、普遍用、经常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局面,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四、示范基础

1.‚三通‛工程实施情况。幼儿园具备10M以上宽带接入,有线全覆盖,其它学校要求有线和无线全覆盖。其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10 M以上光纤接入,高职院校、普通本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社区教育学院要求1G以上光纤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每个教学班能应用信息化教学,并与互联网相连;幼儿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每人拥有1个教学空间,每个教学班拥有1个教学空间,其他学校所有师生每人拥有1个教学空间。

2.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情况。建设与学校类型、规模相适应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能实行无纸化办公;高中阶段以上学校建设有数字图书馆、OA办公系统,教育教学、后勤、安全保卫等管理实现智能化。

3.优质资源建设情况。教师参与资源建设面达到100%,高中阶段以上学校学生参与资源建面设达到80%,形成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资源建设格局;幼儿园、小学建成2-3门特色课程资源库,并与其它学校共享;普通高中建成3-5门特色课程资源库,并建设10门左右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并与其它学校共享;职业院校(含中职、高职)形成了与重点建设专业群相适应的专业资源库,建成1-2个专业群、职业教育慕课和职业教育专递课堂,建成10门左右名师网络课堂,并与其它学校共享;普通本、专科学校建成5个左右重点学科教学资源库、10门左右选修课程资源库、15个左右名师网络课堂,并与其它学校共享;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建成有10门左右与行业和区域特点相适应的终身教育资源库,并在行业区域内共享,在职职工、社区内居民能实现网上学习的覆盖面达到60%以上。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中阶段以下学校所有教师取得教育厅和人社厅颁发的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高职院校、普通本(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机构教师取得人社厅颁发的3个模块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1964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比例达到100%;60%以上的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

5.教育教学应用情况。所有课程有配套的数字资源、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其中核心课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数比例达到50%以上。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活动的探索。

6.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机制与举措。有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组织机构与相关制度,设立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五、示范内容

按照‚创新应用、成果导向、示范辐射‛的思路,项目学校选择以下一个或几个示范点,形成有示范引领的成果向全省推广,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1.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益中的关键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比传统教学高,学生学习能力比传统教学强,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革命性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

2.‚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示范,体现‚人人建设、人人共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建设的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水平高,在为薄弱学校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与区域内同类学校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促进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职业院校建设的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职业教育慕课能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建设水平高,为同类学校和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享,为探索第二专业辅修、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提供了有效渠道;普通本、专科学校建设的名师课堂、精品网络课程水平高,并在同类学校和区域内共享;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建设的精品网络课程、名师课堂符合行业和区域、职工和居民的学习需求,并在一定范围内共享。

3.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示范,体现‚大面积用、普遍用、经常用‛。按照‚大面积用、普遍用、经常用‛的思路,所有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比例、每门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数有一定上升。幼儿园、普通小学有1-2名省级网络教学名师,普通初中有2-3名省级网络教学名师,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有3-5名省级网络教学名师,高职院校、普通本、专科学校有10名左右省级网络教学名师。

4.教育信息化应用机制创新示范,体现‚方便用、用得起‛。根据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并有效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组织机构完善、职责明确,并在信息化应用创新方面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相关体制机制,针对学校特点,结合区域实际,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点的选择有特色、有特点并有效实施;设立了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并做到了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5.提高管理效益的示范,体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管理系统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学、后勤、安全保卫实行全方位的智能管理,管理效益有明显提高;根据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校务公开,提高管理透明度,学校办学中的核心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积极探索德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德育活动效果好,充分利用信息化探索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有效整合学校各类信息化管理资源和管理系统,学校管理和管理系统全面与‚湘教云‛对接,形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六、实施办法

(一)申报与遴选

1.申报主体。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由学校申报。

2.申报资格。有独立建制、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评估并取得‚合格‛,并具备申报基础的学校可以申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报:

⑴近三年有违规办学行为,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 ⑵近三年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群体事件的;

⑶近三年有套取国家助学金(奖学金)或弄虚作假行为被有关部门查处的;

⑷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结论为‚不合格‛的县(市、区)内的;

⑸当前基本办学条件受到教育部红、黄牌警告的。3.申报时间与程序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实行自愿申报,我厅分下发当年申报的具体通知,明确具体申报时间和办法,有关单位按通知要求申报。

(二)项目实施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分三年立项,每年立项100所左右(幼儿园14所左右、小学17所左右、初中17所左右、高中17所左右、中职学校17所左右、高职院校10所左右、普通高校7所左右、终身教育机构4所左右),建设期为三年。项目单位应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我厅负责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

(三)项目管理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由我厅信息化办负责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建设期内,建立专门的管理平台,项目学校半年上传建设成果,我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类,‚不通过‛的停止项目建设,‚暂缓通过‛的限期整改,‚通过‛的要将阶段性建设成果向其他学校辐射;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类,‚不通过‛的停止项目建设,‚暂缓通过‛的限期整改一年,‚通过‛的要形成系列成果并向全省辐射。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厅信息化办统筹推进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各项目单位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关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狠抓督导落实。

(二)健全规章制度。

各单位要制定和完善项目建设制度,激发广大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建立项目建设事前评估、资金预算、应用绩效等考核评估办法,加强项目的跟踪和考核。保障项目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保障经费。

篇6: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课题组负责人 卫红霞

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一、课题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小到启蒙孩童,大到八旬老翁都或多或少知道甚至感受到电脑、手机对生活的影响,这些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不仅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更对我们社会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们千辛万苦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就要看学校能否教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足功夫,电教理论表明,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将促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变革。如果我们开展教学结构的研究,运用系统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整体上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就能够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有创意的新路。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扬民主教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人关心现代教育技术,个个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教学信息传递的高容量、高效率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交互性和个别化,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其智力、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显示出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力争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外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而计算机的出现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这些研究国内外都仅处于初级阶段。

从国际背景看,步人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是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巨大复杂的网络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延伸”。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率先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几年的整合研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推动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其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学带来革新机遇,将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直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我国,关于如何看待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教研人员和一线老师关注和争议不休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英语教学需要中国化,应当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体系;

2、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就应当本土化,提出所谓的多元英语理论,把英语概念复数化,即“Englishes”,认为印度有印度英语,加拿大有加拿大英语,中国就该有中国英语;

3、认为英语学习应当美国化或英国化,要求学习者的口形、发音、腔调等各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掌握地道的美式发音或伦敦腔。

不论以上哪种观点,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中国长大的孩子首先是掌握汉语,然后再在汉语这个母语环境里学习和掌握英语。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母语环境的外语教学,我们不可能把教室搬到英语国家去学英语,也没有条件给每个学校或每个班级都配备外教,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给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飞翔的翅膀,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教改的积极性很高。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我学校有两个语音室,四个微机室,卫星接收室,而且每个教室都配有全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因此,在这种大趋势下,我校英语组决定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的研究。以便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的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将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中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技术则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突破性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告诉人们,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将每单元的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六部分进行有机地整合,作为一个相应联系的整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既考虑教师教,又兼顾学生学,使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景、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必须让学生把我自己的教育,创造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表达信息,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六、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本课题初步研究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多元教学方式的创建。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资源,采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集成性,自制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并辅之于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中旬 撰写课题的实施方案,完成学情分析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0月

着重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情况,并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的形式完成。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底 整理收集有关数据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采取紧随教学进度,实时与各科教师保持联系,有效避免了可能造成中断研究的外部因素。学校领导重视,研究组成员都非常有责任心,都对本研究课题感兴趣,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课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发表一篇科研论文。总结几套成功案例。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英语写作课的开展》 曹慧情 《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

2、《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最大化应用》刘春根《时代英语报(教师版)》5-6期合刊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陈至立《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

4、《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7: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已进入正常运转中。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效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全面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结合上级要求和我校实际,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1、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牛培红

副组长:郭心刚

成员:各班班主任

2、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工作小组

资源管理员:郭心刚

资源接收员:靳鑫

二、基本原则

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具体应用中,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

1、面向学生

2、走进课堂

3、用于教学。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管理,提高远教资源的利用率

作为学校领导就是要把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首先,要抓好管理制度建设,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要完善设备和资源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利用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设备和资源的保管和维护,合理安排设备和资源使用的时间表、做好使用记录。采取切实措施防尘、防潮、防火、防盗、防雷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努力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平均每周设备使用不少于 10课时。

第二,科学管理,做好资源的整理和整合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还有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又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资源和卫星资源。在资源的利用上,真正整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卫星电视节目和卫星IP数字电视节目等教育信息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源和本地资源,教学光盘所提供的多样化、系列化资源等多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向教师全天开放,以方便教师使用。

第三、任务与考核相结合,驱动应用的动力

制定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具体要求,完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评估考核制度,是驱动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强大动力。学校定时检查或随机抽查教师利用网上资料辅助教学情况,做好记录,评价结果记入任课教师考核成绩。要求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料教学平均达到总课时的15%以上。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收看CETV和IP数据广播节目40小时以上。任课教师每学期网上观摩优质课10节以上。各学科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的教研活动。

(二)、深入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信息。为农村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下一步的应用中要鼓励教师深入探索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

我们学校是项目学校,我自己专门从互联网上看教育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表及节目内容,合理安排适当的年级收看。大多数是把接收到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提供给教师,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起来。

(1)按时接收、组织、使用远程教育资源。

(2)鼓励教师运用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理论,选择、整合、运用光盘及卫星数字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3)结合卫星教学资源,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的理论、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周组织学生收看一次电影或专题教育节目,加强思想品德、卫生、法制、安全、环保等教育。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向农村教师和学生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科教师对远教资源不熟悉,加之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基

础较差就为远教资源的应用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设备安装使用的短期培训,下一步进行的是教师应用能力的长期培训。从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远程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出发,我们确定培训的目标为:

1.通过培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2.通过培训使教师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3.通过培训使教师接触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系统设计的意识,并能综合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与信息化手段设计教学活动。

4.通过培训使部分教师掌握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开展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活动。

培训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训的计划性、实用性、针对性,培训中,学校负责对其他教师的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互联网基础与应用

3、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应用

4、课件制作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6、教学设计

四、具体措施

1、学校建立考核机制,抓好管理工作。

2、培养典型,带动全面。

总之,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是核心,能否管得好、用得好,能否发挥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是我校远程教育工程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扎扎实实下大力气搞好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使远程工程真正成为农村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篇8:制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程的实施方案

1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是一个注重工程应用实践极强的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工程应用项目的支撑, 必然需要企业的参与, 同时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 需要将企业因素及与企业相关的方案实施均要考虑进去。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为例, 在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有别于基于学科的传统课程。传统学科课程, 在知识点上相对独立, 课程体系设计时只考虑知识点内在逻辑的先后关系即可, 而项目化课程中的”主线项目“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如:ASP.NET程序设计课程, 该课程由网页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ADO.NET、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等多个学科课程组成, 并且项目的进度与课程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先后关系。如何优化组合符合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是制定基于项目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企业参与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项目完成情况为考核点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将教学理论进行职业培养转化。企业是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最终评价方, 企业真实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基础。制定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才能使培养效果最优化, 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之一。

1.3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项目为主线。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方式按照学期先后分散式开设已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跨学科式的课程体系, 特别是无法满足企业的共同参与。研究适合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案是本文的另一重大问题。

2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问题的研究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自2009年推进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基于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效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

2.1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1.1 岗位工作及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网页设计师岗位为例

所谓“工作过程”, 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基于工作过程”的着力点在“基于”, 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工作过程本身, 而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工作过程进行包装设计, 使其满足教学化需求, 同时使课程内容尽可能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

通过对IT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调研,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岗位) 主要包括需求分析、UI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等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能够确定网站的功能和风格、能根据网站需要进行内部或外部的CSS样式进行UI设计、能根据网站功能需要进行数据库表创建、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完成网站功能开发、能够掌握网站测试的工具及方法等核心工作能力。具体如表1所示。

2.1.2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了领域划分, 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同时又依据课程与项目的关系将课程划分为外延辅助课程与核心课程。外延辅助课程的功能是用来延伸提高网页设计师工作技能, 拓展就业出口。如:Photo Shop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等。核心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如:PHP程序设计、数据库建模、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时, 要明确有企业参与研讨及设计。

2.2 强化校企合作效能

企业是项目的来源。企业是以最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兼顾企业利润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理想状态。另一方面, 基于工作过程也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为目的, 与企业生产具有共同点, 可以产生效益。经过, 几年的探索, 目前计算机应用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课堂+工作室模式实现两者的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将真实项目是进行分割重组实现项目的仿真教学。工作室则在老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下进行项目外包服务, 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这种模式下既提供了学校的项目化实践平台同时也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3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时采用的是并行式的开课方式, 比如:Photo Shop平面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其他课程同时开设。并行式的开课方式知识点分散, 而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某个阶段需要多个知识点共同支撑。经过几年的实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采取了集中分段是教学。可以根据模块涵盖的知识点多少, 安排多名教师或企业人员共同参与。集中分段式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 更能使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更加有利于学校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网页设计师方向)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实践中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及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2]张慧敏.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企业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运行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5) .

[3]蒋庆斌, 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05) .

上一篇:左公柳ppt课件下一篇:你第一天上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