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比赛总结

2024-05-17

风筝比赛总结(通用16篇)

篇1:风筝比赛总结

筝舞蓝天我心飞翔

——风筝放飞与制作比赛活动总结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4月8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组老师的组织下举行“快乐童年放飞梦想”---风筝放飞与制作比赛活动。这也是对我校日常体育工作的一次自我检测。由于各位领导、班主任老师、全体学生以及美术、综合学科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使比赛顺利而又圆满。

本次活动在赛前就做了充分的宣传动员工作,校领导也非常重视。活动负责人尹淑珍、魏玲两位老师在赛前就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了比赛规则与程序。比赛开始了,放飞比赛和设计制作比赛同时进行,评委们认真地进行评比,参赛的同学们个个精神十足,不管是一年级的小同学还是高年级的大同学,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于其中,乐在其中。

此次活动要求所有参赛风筝必须手工制作,各年级积极参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校园中充满欢乐。活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机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各个班级的同学在班主任的认真组织和辛勤指导下,秩序井然,团结奋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高尚的竞赛品质和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大家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乘着风势,放飞手中的风筝。

最后,活动负责人公布了此次比赛的结果,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够提早准备,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

这次比赛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了解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同时开阔了孩子们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了体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激励了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争优秀创先进,为自己、为集体争得荣誉。

精河县第一小学

2011年4月8日

篇2:风筝比赛总结

放风筝比赛活动总结

2016年3月17日我校举行了“放飞理想”为主题的风筝比赛,此次活动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放飞,通过我校师生共同参与,参赛者的共同努力,使比赛进行的顺利而又圆满。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动脑的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3月17日下午,所有参赛者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举行以“放飞理想” 为主题的放风筝比赛活动。首先由我校组长宣布比赛程序及规则,然后在各裁判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学校操场进行比赛,同学们个个精神十足,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于其中,乐在其中。活动本着“人人参加,重在参与”的宗旨,让校园充满欢乐,让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各个参赛队伍在各裁判的认真组织和辛勤指导下,秩序井然,团结奋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高尚的竞赛品质和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大家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乘着风势,放飞手中的风筝。

最后,对本次活动进行了一个小结,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有四年级(4)班的艾力库提,五年级(1)的阿布都热合曼,六年级(1)班的依木兰,获得二等奖的选手有四年级(1)班的苏比和阿布都赛比尔,五年级(2)的艾孜哈尔和苏力,并对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的队伍进行了奖励。

总之,这次比赛,赛出了各参赛队伍的放风筝水平,丰富了我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风筝本来是一种技术与美的结合与展示,成绩是次要的,重在参与,望全校师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能够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海努克中心小学 2016年3月18日

海努克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放飞理想”

放风筝比赛总结

篇3:风筝比赛总结

一、“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简介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是“汉语桥”中文比赛中的一个项目,参赛对象为年龄15—20周岁、具有外国国籍、在外国出生并成长、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在校中学生。

二、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概况

“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蒙古大区赛是由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和蒙古国汉语教师协会承办,参赛的学生必须通过汉语奥赛考试,入围的30名选手有资格参加“汉语桥”预选赛。

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由孔院主办,但是在蒙古国相较于大学生“汉语桥”比赛,中学生“汉语桥”则更具有竞争性和专业性,原因是参加“汉语桥”比赛的中学生大多就读于汉语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而参加“汉语桥”的大学生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大学中才选修汉语课,汉语基础相对薄弱。

三、“汉语桥”竞赛经验与总结

(一)备赛所面对的困难

通过汉语奥赛考试,我校有3名学生进入“汉语桥”初赛,面对即将到来的比赛,困难重重:

首先,时间紧张。从奥赛成绩公布到“汉语桥”初赛只有一周多的时间,这期间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才能进行排练,这就意味着备赛时间不足。

其次,物资有限。“汉语桥”才艺表演环节都需要中国特色的服装和道具,但是这些服装和道具在蒙古国却很难找到。

再次,在整个备赛的过程中突发状况也时有发生。其中一位参赛学生在备赛中突发高烧,这就使得她整个备赛的时间又足足缩短了一半。

(二)解决的方法和经验

1. 合理的分工和日程安排

在得知获得参赛资格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安排得力的辅导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在回答问题、脱稿演讲中零失误,也要助力学生呈现出最精彩的中华才艺表演。

由于时间有限,三个比赛项目的训练是同时展开的,为了保证训练的质量和时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让每位参与的学生都严格遵守。

2. 发动全员力量,自己动手解决

由于在蒙古国购买不到才艺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所以在和学校协商后决定由校方制作服装和道具,但是由于定做的成本较高,学校只同意制作一部分服装和道具,这就给整个表演的准备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在和学生交流讨论后,我们参赛的师生决定自己动手制作道具。我们用纸箱、木棒、贴纸等工具仿制道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比赛所需的道具都制作完成。

3. 坚持高标准,坚持到最后

在备赛的每个环节我们都高标准要求学生,不断的纠音、调整,争取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在《白娘子传奇之西湖定情》的咏唱环节,参赛的学生怎么都唱不好高音,这令辅导教师很是着急,为此我们特别找到了一位音乐老师来帮助主唱练习声乐。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最让辅导老师们担心的是那名生病的学生,由于不能来学校参加训练,老师就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就这样,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懈怠,每个人都坚持努力到了最后。

(三)败北总结

虽然我校参赛的三名学生都没能进入决赛,但是通过这次比赛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使得我们教师获取了很多关于辅导学生参加中文比赛的经验教训:

1. 要增加学生在高压状态下的自信

总结这次在比赛现场的表现,有的学生仍会有发挥失误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太过紧张。

这就需要辅导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在备赛训练期间也可以多为学生营造正式比赛的气氛,邀请学生和老师模拟正式比赛情节进行训练,以减少学生在正式比赛中的陌生感。

2. 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不得否认的问题是任何突发情况的发生都会影响参赛学生和老师的状态,特别是在赛前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在本次比赛前,由于校方提供的汽车太小,只能运送学生不能运送道具,虽然辅导教师很快就决定让参赛学生先到比赛场地,再用公交车把大型的道具运送到比赛地点,但是还是影响了整体的备赛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心态。

这就需要辅导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与各方及时沟通,面对有可能出现的状况一定要提前想好应对策略,沉着冷静,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其次,在有突发状况发生时要安抚好学生的心情,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入乡随俗,找准定位

担任“汉语桥”中文比赛中的评委中有一部分是中方老师,也有一部分是蒙方老师,所以在比赛中要入乡随俗,结合蒙古国的文化和习惯进行策划。比如,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比较重视比赛选手本身的语言实力,如果发音标准、语法无误、表达清晰、表演流畅、生动那么基本可以给出比较高的分数,但是蒙古国的传统中却比较重视服装、道具、场面大小、色彩使用或者隆重程度等内容,因为蒙古国人民认为讲究外在美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新还珠格格》的才艺展示中,由于演员“尔康”的旗装没有做出来,学生就穿上了自己的蒙古袍,外形虽然比较相似,但在蒙古族人看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使整个表演都很精彩,却依然没有拿到很高的分数。

由此可知,我们在准备中文节目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到所在国家的思维和风俗习惯。这也要求我们在服装、道具的准备中要多向校方申请,向校方阐明重要性,能争取的一定要尽量争取。

四、结语

笔者就蒙古国“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也叙述了自己参与辅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和总结,这不仅对笔者自身是一种成长,也希望对日后在蒙古国工作的志愿者老师有所帮助。

摘要:“汉语桥”中文比赛是由国家汉办推广的大型国际汉语比赛项目。“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预赛是在海外举行的,笔者就“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在蒙古国的进行做了简要介绍,并通过辅导学生参赛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挫折,成长,“汉语桥”,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都艳.汉语的奇迹我们来创造——第一届《汉语桥》背后的故事[J].艺海,2009(9):90-91.

篇4:一次放风筝比赛

星期天中午,爸爸带我到广场去放风筝。我还和爸爸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放风筝比赛呢。

我们来到广场,各自先做好准备工作。我很快就摆好了风筝,可是爸爸并没有着急动。我首先把风筝抛了出去,拉着线边跑边放。我满以为风筝很快地就能飞上天空,可是任凭我怎样跑,风筝只能飞两三米高,就栽下来了,我试放了几次都没成功,就有些灰心丧气了。这时,只见爸爸不慌不忙地站在那里,先看看风向,又等了一会儿后,爸爸才开始边跑边放着手里的风筝线,风筝迎着风慢慢地飛上了天空,并且越飞越高。

看着爸爸的风筝飞上了天空,我很羡慕。于是,我又把风筝抛了出去,可是没飞多高又落下来了。我看着爸爸放的风筝越来越高时,心里暗暗佩服爸爸。这回我要先看看爸爸是怎样控制风筝,不让风筝落地的,然后又试了一次。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风筝还是飞不高。最后爸爸过来说:“放风筝时,应该看准风向,迎着风边跑边放线。”说完又过来帮我放飞了风筝。

我看着飞上天空的风筝,细心琢磨着爸爸教给我的方法,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掌握其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做好。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于楼学校五(1)班

点评:

小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放风筝的过程,写出了自己几次放风筝失败的情节以及心理活动。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才使风筝飞上天空,也明白了其中的“技巧和规律”。

篇5:风筝节比赛活动总结

为迎接奥运会,迎接我校建校周年,继承和发扬中学风筝节的优良传统和特色,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等综合能力,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国情感,学校于20xx年3月10日至5月23日举办中学第二十二届风筝节活动。

风筝节活动期间,学校组织了征题、征徽、书法比赛、风筝造型设计、风筝制作、风筝放飞、《放飞梦想》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爱国情感不断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开发,动手动脑能力大大提高,身体素质日益增强。整个活动,无处不体现着二期课改的精髓。家长、老师成了孩子的合作伙伴,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自然地吸收着知识、积累着经验,体验着交往的乐趣,整个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篇6:放风筝比赛活动总结 - 副本

第四届放风筝比赛活动总结

时值阳春三月,春风拂面、阳光明媚,4月1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题的第四届风筝比赛,此次活动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放飞,通过参赛者的共同努力,使比赛进行的顺利而又圆满。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参加锻炼,动脑的能力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4月18日下午,所有参赛者在体、艺组老师带领下,举行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 为主题的放风筝比赛活动。首先由史萍老师宣布比赛程序及规则,然后在各裁判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学校操场进行比赛,同学们个个精神十足,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于其中,乐在其中。活动本着“人人参加,重在参与”的宗旨,让校园充满欢乐,让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欲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各个参赛队员在各裁判的认真组织和辛勤指导下,秩序井然,团结奋进,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高尚的竞赛品质和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大家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乘着风势,放飞手中的风筝。

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够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并对在这次比赛中获奖的队伍进行了奖励。

总之,这次比赛,赛出了各参赛队伍的放风筝水平,丰富了我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风筝本来是一种技术与美的结合与展示,成绩是次要的,重在参与,望全校师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能够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下面请三年级罗笑然同学谈谈参加放风筝比赛的感想

襄阳市第四十中学体、艺组

篇7:风筝比赛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我们班一共有七名参赛队员,本来我也可以参加的,可惜由于特殊的情况,我被老师换下了。我心想:真倒霉,好不容易学校举行一次风筝比赛,我却没有参加上,我要是也可以参赛那该多好啊!

我们十二点半就从学校向广场长途跋涉了,直到一点才到达。广场里已经来了许多家长,有些来的早的家长正在试飞风筝;有些来的晚的家长正在组装风筝;还有些家长正在寻找着自己的孩子。突然广播里响起了马主任的声音:“南一小学风筝比赛现在开始。”听后,所有的选手都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准备把自己的风筝推上蓝天。

看那是我班的张睿姗和她的妈妈。张睿姗的妈妈手里拿着线轴不停的放线,而张睿姗一边高高的举着风筝,一边不停的向前跑。她对妈妈说:“妈妈,线够长了,不要再放线了。”她的妈妈立即停止放线,张睿姗把风筝往天上一推,她的风筝就轻盈的飞上了蓝天。我们大家刚想给她加油,突然她的风筝和别人的风筝缠上了。我们大家很紧张,张睿姗的风筝可千万不要掉下来啊,如果掉下来可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还是看到了,她的风筝像一架被击中了的飞机一样直线下降,直到落到了地面上。从此她们的风筝再也没有

放起来过。再来看看我们班的隋天玺。在我们大家都在关注张睿姗的时候,他的“小知了”已经直冲云宵,都快看不见了。他的爸爸左手拿着线轴,右手拽着线,一收一放的摆动着,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风筝,不让别的风筝和他的缠上。隋天玺站在他爸爸旁边,学着他爸爸的样子,右手来回摆着,好像也在控制着他家的风筝。大家看着他们都非常高兴,我想:这次风筝比赛的冠军一定是隋天玺了,他爸爸放风筝可真专业。就在比赛临近结束的时候,隋天玺的风筝线不知被什么给刮断了。大家都非常沮丧,隋天玺到手的奖品就这样丢了。后来我才知道就在他的风筝没飞走之前,他的成绩已经被记录了,这样隋天玺就得到了他应得的奖品,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篇8:风筝比赛总结

小说叙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在小说中,“风筝” 出现于题目并贯穿始终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象征主义是 “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背后,风筝起到主线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阿米尔,还是对于哈桑,甚至对于整个国家,所有一切都承载在那飞翔的风筝、那割落的风筝上。人性的弱小、社会的动荡,在风筝的飞翔中、在作者笔下一览无余。

1、风筝对阿米尔 — 成长的背叛与救赎

随着风筝在小说中的几起几落,展现的也是主人公阿米尔内心的起落、背叛与救赎,一切都始于风筝并伴随风筝发生。阿米尔是一个有着优越物质条件的阿富汗富家少爷,他成绩优秀喜爱文学,可是生活中他多思多虑且胆小懦弱。哈桑是他的仆人也是他的玩伴,种族低贱身份低微,哈桑善于运动与射箭勇敢坚强、忠心耿耿。故事起源于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风筝赛,这对孩子们来说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阿米尔也想通过赢得比赛博得爸爸的关爱与赞许,阿米尔与哈桑结成一组,共同努力,他不畏惧割破的双手流出的鲜血,他挂断最后一只风筝,这时风筝象征的是希望也是阿米尔内心的一种寄托与追求,哈桑心中默念“为你,千千万万遍”最终追到了风筝然而却因为不愿交出被阿塞夫和他的同伴们强暴。阿米尔目睹了这一切然而人性的怯弱却让他止步不前。得到父爱的心理抚慰却敌不过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最终阿米尔以不恰当方式逼走了哈桑一家。那似乎飞翔的风筝在内心重重的坠落。后来战争爆发阿米尔与父亲移居美国,当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使得内心更加无法平静,他选择再次踏上回乡之路,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追回那只风筝走上心灵救赎之路。所有的一切都在索拉博放飞的风筝中得到了原谅与救赎,到了故事尾声,阿米尔在孩子的叫喊声中望向天空,“我追”正是阿米尔对自己心灵的回答。

2、风筝对哈桑 — 美好的品质与现实的抗争

风筝一方面让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另一方面又因为哈桑的坚定使其失去了很多。首先,风筝显示了哈桑无奈与飘摇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哈桑的出生,低贱的种族、仆人的身份以及天生的兔唇便在他身上打上记号,他的生活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命运是无法由自己主宰的。风筝又象征着哈桑的美好品质,“为你,千千万万遍”他一直重复着。他心中有最坚定的信仰,那便是爱与善良。尽管现实让他无法享有同阿米尔一般的生活,但他毫无抱怨,默默地, 千千万万遍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做到更好。风筝对于哈桑的意义,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美好寄托,寄托在那湛蓝天空的风筝上的爱与美好的品质。纵使他只被称作卑微种族的仆人的儿子,可他身上的美好与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虽受尽偏见、明知被诬陷却也默不作声,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也是自出生以来的身份地位决定的忍气吞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哈桑饱满的形象既象征了饱受民族歧视的弱势群体,更是体现了整日战争、需要解救的阿富汗。从风筝到人物到社会,哈桑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和消灭种族歧视的愿望。 他身上展现的忠贞、坚定、超出年龄的成熟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被风筝带向天空,飘向未知的方向就像那未知的或强大或软弱的人性。

3、风筝是阿富汗人民的缩影又承载着阿富汗的民族文化

风筝在这部小说中也体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追随。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传统的民族习俗,比赛就像一场战争, 从制作风筝、放风筝、到割破风筝追风筝,不但需要细心准备还需要勇敢的战斗,风筝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目标,对自己勇敢者的身份的肯定。哪怕是伤痕累累与筋疲力尽,为肯定自己而去执著追求,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民族性格,更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勇敢与无所畏惧。风筝的起飞与割落正昭示着阿富汗跌宕的情境,炮火、战争、社会动荡此起彼伏,充斥着人的神经。小说讲述的正是发生在这个穆斯林文化的国家的故事,以风筝为线索,用人性反映社会现实,风筝割落, 昔日古老美丽的喀布尔变的满目疮痍、破败凋零,这个国家发生了内战、社会制度的变更、塔利班武装的壮大、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的紧张关系等。故事的背景不断在和平富足的美国和弥漫着恐怖气息的阿富汗之间切换着,在作者笔下, 美国似乎是和平又有强大,阿富汗却是血淋淋的人间地狱,民不聊生。让这个国家走出地狱的方法只有一个,仍然是从风筝切入,以人的命运去体现,那就是自我救赎,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穿梭在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中,这个古老的民族需自我反省、自我拯救,现实与愿望都显示了民族的救赎之路才是国家获救的根本出路,虽然这条路是遥远和渺茫的, 但是有希望和理想的召唤的。

篇9:风筝比赛策划书

目 录

一、活动目的:...............2二、活动主题:...................2-

四、活动时间:...............2五、主办、承办单位:................2六、活动组织:...............2七、活动安排:.................3-

九、比赛方法:.................3十、风筝设计比赛注意事项:............5-

十三、奖项设置:.................5-1-

一、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院同学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历史文化学院特举办此次校园风筝比赛。

二、活动主题:

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三、活动口号:

精彩展现,魅力风筝

四、活动时间:

2011年4月日

五、主办、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承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团总支

六、活动组织:

活动顾问:

活动总策划:

活动总负责:

活动具体负责:xuefang

七、活动安排:

1、宣传:利用板报和下发通知形式,对此次风筝大赛进行宣传;

2、选择晴好微风,在学校操场进行赛事,届时邀请学院的相关领导参与选拔。

八、报名方式:

以个人或小组(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为单位参加,每班至少申报两人或两组。

其他:赛事如期正常举行,除不可抗力情况外,参赛者自带风筝。

九、比赛方法:

1、2011年4月 日时 风筝设计参评

评选出最佳造型奖、最佳创意奖

标准:参赛作品需自己亲自设计,设计新颖,构思巧妙。

2、2011年4月 日时 风筝放飞比赛

标准: A、风筝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B、风筝飞行的高度。

十、风筝设计比赛注意事项:

1、参赛者风筝必须是自己制作;

2、风筝要体现美观性、实用性;

注:(1)每班2架自制风筝,选手2名参赛(允许助手各1名),不得使用现购风筝,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2)比赛中,对将要缠线的风筝,裁判员可通过调整道位来防止缠绕;

(3)比赛期间允许每班2名同学进场摄影。

十一、比赛要求:

(1)比赛将组织裁判现场评判,以哨为信号。(开始、10分钟、30

分钟);

(2)不能在10分钟内放飞者,淘汰;

(3)起飞后,助手必须离开跑道,并在放飞过程中不得直接帮助参

赛选手;

(4)比赛时长为30分钟;

(5)完成起飞后的风筝,裁判员依据风筝的稳定性、高度和参赛者的操纵技能评出一、二、三等奖各1、2、3名,并颁发奖状。

十二、评分标准:

总分为100分,其中制作环节占50分,放飞环节占50分。

1、制作环节(50分)

(1)契合主题,图案精美,颜色搭配协调(20分)

(2)做工精巧,扎口整齐,框架结构合理(10分)

(3)造型独特,有创新,有个性,质地优良(10分)

(4)能够展示本学院的特色(10分)

2、放飞环节(50分)

(1)从比赛开始在10分钟内放飞离地5米算成功。(10分)

(2)留空时间(30分)

裁判开始计时,参赛者开始放飞风筝。规定留空时间为30分钟。若参赛风筝无缠绕其他风筝,无断线,无坠地应评20分。如出现上述情况按照其正常飞行时间折扣记分(如正常飞行10分钟,记10分)

(3)风筝的高度及远度(20分)

目测风筝高度。最高的得满分20分。以此类推。

3、比赛结果评定以评委评判为准,解释权归历史文化学院团总支所有。

十三、奖项设置:

此次比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个人)。最佳造型奖2名左右,最佳创意奖2名左右(小组和个人皆可);另

增设小组合作奖(视参赛小组数量而定)和优秀组织奖2名。

篇10:风筝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我校文化建设,营造活跃的上课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此举办了走进春天:“追逐梦想、放飞理想”风筝比赛活动。3月,阳光灿烂,正值大好时节,阳光四射,春暖花开,让我们放飞风筝,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在这个充满年轻色彩和激情的岁月里,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二、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自己与家长一道学习怎样制作风筝,购买制作风筝的材料再到把写着自己梦想的风筝放飞到天空中一系列的步骤,来增强自己的动手意识和亲情意识,既能在制作风筝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自己的设计水平、与父母的沟通能力。

三、活动主题

“追逐梦想,放飞理想”唐山镇中学风筝大赛

四、活动时间

2018年4月18日下午(具体时间待定)

五、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六、活动对象

原则上初一级部全体同学及家长、教师

七、活动主要流程 1.校长讲话;

2.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写到风筝上; 3.家长在风筝上写上对孩子的祝福语; 4.教师在风筝上写上对孩子的祝福语; 5.放飞饱含父母、师长祝福倾注自己理想的风筝 6.发放奖状 试飞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学生与家长共同放飞;

2、每班放飞时间为30分钟(期间参与计分的风筝至少在空中飞舞10分钟方可计分);

3、各教师分到各班去指导

4、评委打分。

八、放飞现场评比规则

(1)家长与学生分别是放飞手和助飞手,放飞场地是东操场;(2)放飞现场同学们要井然有序,做个有素养的同学

(3)喊出口号和介绍风筝话术必须有气势,有内容,震慑人心。(4)风筝放飞时间不少于10分钟,10分钟后进行评比,比高度,比技术、比花样,且放飞手和助飞手不得跨线和其它同学的风筝产生碰撞

九、所注意事项(1)学生安全问题(2)注意放飞天气问题(3)注意学生心理情绪问题(4)放飞结束后现场清理问题

十、表彰

篇11:放风筝比赛

一、活动背景

四月,阳光灿烂,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风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寓意,人们通过风筝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活动,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放飞对学校的热爱及对自己未来的信心,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校特举办放风筝比赛。

二、活动时间

2014年3月31日—4月4日,三、四二节课

三、活动主题

拥抱春天 放飞梦想

四、参加对象七、八年级学生

五、活动过程

1.各小组自行讨论,购买一只风筝,并给它取一个名字,说说本组风筝的寓意;(用纸将本组风筝名,寓意写好上交)

2.小组成员利用放假时间,回家收集有关风筝的小知识,返校后与小组成员分享,比比哪一组成员了解的多;

3.小组合作,通过请教家长、上网查询等方式,学习放飞风筝的技巧;

4.正式比赛前,各小组可以自己探索、训练如何将风筝飞的又高又稳;

5.风筝放飞大赛,在操场上进行,同时需要小组成员合作(2-3人参与放风筝,其余成员做啦啦队为组员加油),2个班(12个风筝)同时进行,哨声响后开始,在规定时间内(25分钟)将风筝放飞;

6.推荐学生阅读卡勒德﹒胡塞尼的书《追风筝的人》。

六、活动负责人:

朱卫祥、汤婷婷、关龙、蒋志浩、年级组长、七八年级班主任

七、评奖标准

1.每班选派一名同学作为评委;

2.“最佳观赏奖”:由评委对各组风筝的外型做出评价;各年级3个

3.“最佳创意奖”:由评委对各组风筝所赋予的寓意做出评价;各年级6个

4.“最佳技能奖”:对各组的风筝在高度、稳度及时间方面做出评价;各年级3个

5.“最佳协作奖”:对各组成员间的合作做出评价;各年级3个

七、注意事项

1.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安全;

2.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必须听从安排,否则取消比赛资格;

3.在比赛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其他小组造成伤害;

4.注意比赛后操场的卫生。

德育处

篇12:风筝比赛总结

《追风筝的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跨越20多年的故事,从社会层面,因种族不同而遭受到的歧视,到不稳定的时代背景再到战争的摧毁性等深刻主题切入,以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的主题,并围绕社会地位相差甚远的两个孩子展开情节,讲述这几十载的风筝之旅。

一、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人公阿米尔出生在喀布尔一个普什图商人的家庭里,为他们家服务的仆人阿里是哈扎拉人,阿里也有一个儿子取名叫哈桑。作为小仆人的哈桑经常在阿米尔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替他出面抵挡危险,但他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不愿读自己写的故事,更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永远都会记得哈桑的生日以及父亲对仆人的孩子所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一切都让阿米尔感到十分的失落。阿富汗有着风筝比赛的传统,谁先追到对手被击落的风筝谁便荣获冠军的荣誉,哈桑恰好又是一个追风筝的高手。

在一次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为赢得父亲的关爱和注意力,在哈桑的帮助下成功切断了对手的风筝线,当阿米尔正在忙着和父亲分享这胜利的喜悦之时,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不顾一切地去帮小主人捡回象征胜利和荣光的风筝。回到家的哈桑把捡回来的风筝给了小主人,而阿米尔在内心愧疚的驱使之下一错再错。阿米尔记得父亲曾说过:“……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此时的阿富汗正身受战争的摧残和塔利班政府的蹂躏,并于1979年在前苏联的鼓动下发动了政变。迫于无奈,父亲带着阿米尔逃亡到了美国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身处美国的父亲会经常念叨起哈桑和阿里,但父亲人生的最后一站永远停留在了美国。然而,当接到自己童年时仅有的成年读者拉辛的电话,让他再回一次阿富汗并告诉阿米尔“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犹豫之余的阿米尔最终还是回到了阿富汗。无休止的战争在故乡的土地上越演越烈,街道上的枪声此起彼伏和四处可见的孤儿……哈桑和他的妻子已被非法杀害,只留下了两样东西:没人照顾的儿子和一封留给阿米尔的信。但有一个问题横在他的面前:哈桑和他的妻子遭受的是非法迫害,他并不能证明索拉博是没人抚养的孤儿,要想在战火四起的阿富汗带走一个人又谈何容易。但阿米尔依然在妻子的帮助下最终把索拉博带离了阿富汗,并在途中遭受到了成年阿塞夫的百般阻挠,这一次,他没有退缩并和阿塞夫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义无反顾地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

二、风筝的象征意义

1. 民族:

梦想自由的风筝。1979年,苏联士兵企图征服阿富汗人民并摧毁其意志,接着统治阿富汗人民的塔利班又对其进行摧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阿富汗人民,生存就像摇摇欲坠的风筝一般。可像世界上其他被压迫和暴力统治着的国家一样,在不安定环境中的阿富汗人民也同样有着向往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恩格斯曾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被剪断的风筝最终会被追回和捡起,通过这一意象,作者表达出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期待,追风筝的勇敢民族并不会如此轻易地妥协。作者在小说中少有直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只是从侧面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当时的战争,如“战火”四起的战场景象和战争的衍生品,留给读者无限的深思和反省。

2. 哈桑:

象征友谊的风筝。童年时两个孩子在山坡上度过的无忧无虑的时光集结于风筝一体,由象征友谊的风筝传递出来。正直又勇敢的哈桑替小主人阿米尔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从在危险面前为阿米尔出面抵挡到不顾性命为小主人追回被剪断的风筝,都表现出了忠心耿耿的哈桑对这段地位不等的友谊的谨慎呵护。相对于哈桑,阿米尔在这段友谊中表现得较为被动。而阿米尔的这种被动终于由象征友谊的风筝被剪断之后,哈桑在山谷里受到的凌辱等一系列事件的怂恿之下终于变成了主动——主动要彻底结束这段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就像约翰·贝杰曼说过的一句话:“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里,亦是如此。

3. 阿米尔:

赎罪路上的风筝。世事变迁,阴差阳错的两兄弟在多年之后再一次有了交集。生活对于阿米尔在崭新的国度里继续,和平也没能给阿米尔的内心带来宁静。尤其是身在美国的父亲对小哈桑的念叨使阿米尔对自己懦弱的悔恨、愧疚和不安日益变得强烈,直到父亲去世后阿米尔接到故国拉辛的电话。再次回到阿富汗的阿米尔已不再是当初稚嫩的模样,知道事情真相后的阿米尔才真正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赎罪征途。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写到:“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当作者在草坪上替索拉博放风筝时,他听见自己喊到:“为你,千千万万遍。”

摘要:风筝这一意象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了这部文学作品,对其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升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得该文学作品多重的主题最终得以点连成线,线又成面的关键,是升华作品主题的集结点。

关键词:风筝,意象,象征,战争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篇13:风筝涂鸦比赛方案

本次趣味运动会的宗旨在于丰富教学活动形式,让学员与外教走出教室,感受春天的气息,发挥想象力,开发艺术创想力。在充满趣味的互动环节中自如交流,创造一个运用英语的平台,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也让学员有接触不同外教的机会。

一,活动主题

发挥想象、激扬英语、团结协作、放飞梦想

二,活动整体方案

活动时间:2014年4月12日(星期六)下午15:00~16:30

活动地点:东湖公园

三,参加人员

学员15人;外教3人:……

四,分组方案

分成A.B.C三组,一位外教、一位PA领一组:……

五,分工

主持: Happy(活动流程、风筝的故事)

涂鸦比赛评委:全体参加的外教

与外教衔接:Maggie

器材、奖品准备及场地布置:Tina、Coco、Lucky、Cassie、Zac

与家长交流、规则说明:Jamie、Clare、Amanda

照片、视频:Pisces、Lena

六、所需器材:(4月10号之前准备完毕)

Tina、Coco:空白风筝、风筝线、水粉颜料、颜料盘、画笔;Cassie:马克笔、清水、白板、扩音器材、涂鸦主题卡(花卉、动物、卡通人物);Lucky、Zac:风筝展示台、活动横幅、场地布置。

七、具体流程

流程一:开场(10分钟)

主持人开场,介绍关于风筝的故事,介绍活动流程,PA、外教组织分组;

流程二:领取风筝(10分钟)

1.领队PA领取空白风筝分发给每位组员,并再次强调活动流程;

流程三:风筝涂鸦(40分钟)

1.到指定区域与组员集合围成圆圈;

2.每组的领队PA分发有颜料的颜料盘、画笔,领队外教抽取涂鸦主题卡(花卉、动物、卡通人物);

3.每组按照抽取的主题开始涂鸦!

4.完成后,与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每组合影留念;

5.在展示台展览作品,每位评委选出最佳设计奖(以5分为最高分打分,计总分);

6.颁奖仪式(奖品:一盒彩色蜡笔)。

流程四:放飞风筝(30分钟)

1.每组队员到指定区域放飞风筝;

2.放飞开始20分钟后放飞成绩最好的组,评为最佳放飞组(综合评比1.放飞的高度、2.放飞成功人数);

篇14:风筝比赛作文

今天是我们薛家小学科技节的风筝比赛。

正式比赛之前,风筝评委们给我们表演了放飞奇形怪状的风筝。第一个上场的是蜈蚣风筝,有的人看成了毛毛虫,有的人跟我一样看成了大虾。当它飞起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惊奇,它好大好大,好长好长,一节就比我人还高。第二个上场的是鲤鱼风筝,虽然它没巨型蜈蚣大,但它飞得很高很高,留空时间也比蜈蚣要长。接下来,降落伞风筝、龙风筝、金鱼风筝等一个接着一个上场了,我们看得目瞪口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打斗风筝,尾巴会喷烟,两只风筝一架盘旋着过来攻击对手,另一架也不甘落后,也打了上来,真是无比精彩啊!最好玩的就是那架小飞机飞得很高的时候像要掉下来,很低的时候又不停地打转儿。风筝评委的技术真是高明啊!全校老师和小朋友都忍不住拍手鼓掌呢!

评委表演完,就轮到我们小朋友来比了。我们101班先上场。我拿着自己的风筝,兴致勃勃地上了比赛场。许姜涛和徐嘉诚先来。他们出师不利,风筝一放飞就碰到了一个评委,风筝坠毁了。许老师心急得不得了,赶紧让我和倪晨涵上场,不幸的是,我们也出师不利,风筝飞上去几秒就掉了下来。许老师赶紧向评委求情,让我们再来一次,这次,我们终于成功了,许老师的脸上散发出了笑容。明年我们会更努力的!

篇15:风筝比赛作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来了,又到了放风筝的最好的时候,一支支五彩风筝飞入了一望无际的蓝天,给蓝天带来了几番勃勃生机。

一开始,我只有看的份,可是时间过长了看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我跃跃欲试,这次我自己买了风筝和线盘,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放风筝,我是助飞手,因为每次的风筝放飞赛之前练习的时候,我都是助飞手,有时候,我也放放风筝,可是我只敢在风小的情况下放风筝,因为这样的话收线的时候会好收一些,不至于大风的时候收风筝线一点劲没用不上的情况,一节体育课,风太大,在放飞手收线的时候因为风太大,使不上劲来,就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魔鱼”――小蓝鱼风筝收回来,体力下降一大堆。放风筝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怕和别的风筝缠在一起,但是还好这件事没有在我的身上发生过,还有就是怕有人把自己的风筝弄坏,说到这我就想起礼物三年级放风筝的事情,刘翱宇也想放风筝,那是我和李俊佳是一对的,我们没有说多少就让他加入了我们,我们俩女生先展示了一下我们的默契,然后我们俩放好风筝,我就说:“我要去看台上休息会。”李俊佳就答应我了,我刚坐到看台上不到一分钟,就听见李俊佳在喊我,跑过去一看,刘翱宇把她的风筝弄坏了,李俊佳就好好的责备了一顿刘翱宇。反正千万不要能坏别人的风筝,弄坏了他(她)会火冒三丈。

这节风筝放飞赛,我一定要进入。

篇16:风筝比赛总结

关键词:精神虐杀,儿童,宽恕,错位感

鲁迅散文《风筝》写的是作者在北京看到风筝而想起一件童年往事, 小兄弟喜欢放风筝, 而“我”不但制止, 而且残忍地摧毁了他亲手制作的风筝。中年后, “我”看到一本外文书, 才得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然而, 小兄弟对往事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 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于是“我”请求宽恕而不得, 并陷入深深的忏悔之中。由此可以见得“我”即一个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至深, 也就是说小兄弟麻木到不仅不会反抗, 更不会“记仇”, 这种对孩童精神的残害引起作者本人与读者的深思。《风筝》一文还通过一种强烈的错位感, 控诉了这种对童真童趣的残忍扼杀。

一、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

《风筝》中的“我”以长者的身份残暴地阻止“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 不仅不允许他放风筝, 更可恶的是还撕毁了小兄弟亲手制作的风筝。而理由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 不但不爱, 并且嫌恶它,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放风筝”等于没出息?现在看来这近于滑稽的理由, 确实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这种在无数长者认为“没出息”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才是童年应该有的, 而且是被鼓励的, 因为这种行为是童年的本质, 是幼者精神的体现, 然而这种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的行为却遭到了残忍的扼杀!我以为这种精神的摧残比身体的伤害更毒更深。

这种长者对幼者的伤害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有种恃强凌弱的意味在里面, “论长幼, 论力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 于是傲然走出……”, 看看这位“长者”多有气势!或许长者是有资格给予幼者以必要的训诫, 何谓必要?都是长者来定论的, 体现的是“长者本位”, 但这其中的“训”不足为“训”时, 非要施加给他强有力的教训, 继而这种似乎看似善意的“训”就变成了一种精神虐杀。放风筝这种本来对幼者并不造成长者所担心的有毒害的、无出息的行为, 却要遭到制止甚至毒害, 岂不是杞人忧天, 多此一举?但是对幼者来说这是他们的天性与本质, 是天真无邪的童心, 扼杀本性何其残忍!

可以说这是“长者本位”与“儿童本位”对立。鲁迅先生是坚持“儿童本位”一说的, 他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因此不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去限制“幼者”的精神与灵魂。

二、为了无怨的罪过

上一小节所提到的“精神虐杀说”只是文章的显性层面, 作者在揭示长者对幼者的精神虐杀这一命题之后并不是不了了之, 作者还想寻亲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中的“我”在看到一本外文书之后才得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我”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多年前小兄弟的正当行为却被视为大逆不道、无出息, 天使般的风筝被看成魔鬼, 蛊惑人心。恍然大悟之后, “我”的心变得沉重了。

如何让这沉重的心变得轻松呢?于是“我”努力为自己的罪过寻求补过的办法:“送他风筝, 赞成他放, 劝他放, 我和他同放。我们嚷着, 跑着, 笑着——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 早已有了胡子……”, 从转折开始, 我们得知这种补过是无用的, 是徒劳, 因为“放风筝”是孩童时的游戏, 对一个“有胡子”的人来说不过是找回一点回忆, 幼年时的伤害能否疗救, 早已没有了意义, 有些事在该做的时候没有做, 再补做对当事人来说很残忍, 似乎曾经的伤疤又被揭开, 甚至再次的伤害又会出现。

小兄弟长大后对曾经的伤害毫无怨恨, 甚至全然忘却, 因为在他的思想里, 曾经长者的残暴行为是正确的, “放风筝”真的是所谓的不学无术、不务正业, 所以他无怨无恨, 这才会全然忘却, 也许小兄弟幼年时有过埋怨, 当他亲手制作的风筝被毁灭, “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他没有做出绝望的反抗, 或许这种反抗是无用的,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个幼年孩童来说犹如几座大山, 如何反抗?无能为力, 然而可怕的是小兄弟长大后诚然认可了兄长的行为, 或许他还会以同样的行为对待自己的孩子。

三、强烈的错位感

文章中“我”与小兄弟的行为反应让读者感觉到了强烈的错位感。首先是对风筝的反应。“我”回到故乡, 正是风筝时节, “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没有风轮, 又放得很低, 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这是兄长“我”看到风筝时的感受;再看看小兄弟, 他和“我”是完全相反的, 他看到空中的风筝“他只得张着小嘴, 呆看着空中出神……远处的蟹风筝忽然落下来, 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 他高兴得跳跃。”

对风筝的错位感是显而易见的, 也是容易理解的,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 对风筝这样的“玩具”自然是喜爱的, 但是“我”对风筝的厌恶并不是说风筝是“玩具”才厌恶, 在“我”看来“风筝”是恶魔, 是把小兄弟拉上无出息之道的恶魔, 因此“我”才会对风筝深恶痛绝。

其次就是情感错位。“我”发现小兄弟的风筝后, 即刻折断, 扔到地上, 踩扁了。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了?很明显“我”并不是有意和小兄弟作对, 反而是出于善意, “为他好”希望他做些“有出息”的事情, 然而“我”的行为却适得其反了, 一颗本该保护盒尊重的童心就这样被我的“善意”无情地践踏了。另一方面, “我”多年后对当年的认识突然得到改变, 因此想得到原谅和宽恕, 心情很沉重, 如果“我”听到小兄弟说一句“我是毫不乖你啊”那么一切的“恩怨”都很好解决,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此事, 这叫“我”无处寻求宽恕, 因而“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对或许算是对“我”的惩罚吧。

参考文献

[1]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J]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单位对个人的委托书下一篇:确定位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