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2024-04-27

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通用9篇)

篇1: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2018年1-6月全市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市商务局)

2018年上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额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增长17.3%。

一、外贸进出口

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额1570.2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出口额912.4亿元,增长18.1%;进口额657.8亿元,增长26.9%。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大幅增长,一般贸易占比继续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增长强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出口增长迅猛,对欧美国家出口小幅增长。重点外贸大户增长较快,对稳定和促进全市外贸发挥重要作用。

二、市场消费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亿元,同比增长7.7%。消费升级势头明显,多元化商业综合体筹建步伐加快。餐饮住宿类企业零售额较快增长。汽车类商品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大型连锁商超等传统业态销售下降明显。能源类商品零售增速环比放缓。

三、利用外资

全市实际到位外资16.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75个,同比增长456.2%;合同外资金额48.2亿美元,同比增长3.7%。来自港澳地区的实际外资集中度大幅提高。现有外资企业增资势头明显。

四、招商引资

全市新签约重点招商项目71个,同比增长222.7%,投资总额499.1亿元,同比增长414.5%。

篇2: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商务运行整体平稳,保持良好态势,对外贸易稳中向好,跨境电商、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引进境外、省外资金稳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一、货物贸易增幅继续回升,持续向好

7月全省进出口364.4亿元,同比增长14.8%,环比增长0.9%。1-7月,全省进出口2492.8亿元,增长3.8%,增幅较上半年回升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升7.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609.1亿元,增长8.8%;进口883.7亿元,下降4.3%。进出口、出口在全国排名均为第12位,在中部6省均为第1位。

1-7月,富士康在豫企业进出口1338.1亿元,下降3.9%,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53.7%,仍是全省外贸“顶梁柱”。其中出口手机及零部件819.5亿元,增长1.2%;进口集成电路278.1亿元,下降7.1%;进口取像模块89.1亿元,下降1.9%。随着三季度Iphone手机新品上市,7月富士康进口金额90.3亿元(上月60.3亿元),对全省外贸形成有力支撑。剔除富士康因素,全省进出口增长14.3%。

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比提高。1-7月,一般贸易进出口1009.8亿元,增长16.8%,占全省比重40.5%,比去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433.7亿元,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5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57.5%;其它贸易占比2.0%。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进出口活力增强。1-7月,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782.2亿元,增长19.2%,增速最快,占比提高4.1个百分点至31.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66.6亿元,下降2.4%,占比58.8%;国有企业进出口244.1亿元,增长0.3%,占比仅9.8%。全省有进出口业绩企业6532家,其中民营企业6072家,占比93.0%,比去年同期增加890家。

分国别看,对我省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进出口543.9亿元,增长24.0%,占全省比重21.8%,比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贸易份额进一步扩大,主要原因是对美手机出口及配件403.4亿元增长了35.2%;由于对东盟进口集成电路、取像模块分别增长25.3%、92.1%,带动对东盟进出口增长39.9%;对香港、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13.2%、6.6%;对日本进出口下降40.9%,主要是对其手机出口下降62.7%所致;对韩进出口下降12.1%,主要是对韩国进口集成电路和取像模块分别下降31.7%、34.6%所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50.2亿元,增长21.3%,增速远高于全省外贸增长总体水平,其中出口404.8亿元,增长15.1%;进口145.4亿元,增长42.7%。

分商品看,多数传统优势商品进出口较快增长。1-7月,全省农产品出口98.4亿元,增长33.5%,其中蔬菜出口57.6亿元,增长56.8%;发制品出口59.2亿元,增长23.8%;铝材国际市场多元化,出口57.2亿元,增长28.7%;外贸综服企业郑州宝聚丰实业出口手机及配件20亿元,增长近4倍;佰利联出口钛白粉14.7亿元,增长18.0%;阿特斯光伏等主要出口市场今年以来已经由美国转向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出口太阳能电池10.9亿元,增长1倍多;鹤壁天海、郑州金航等出口电线及电缆12.8亿元,增长41.5%;开封碳素、华诺出口碳电极13.7亿元,增长12倍;华讯方舟手机出口5.5亿元,增长84.3%,濮阳濮耐出口菱镁矿、白云石等4.7亿元,增长近1倍;西峡汽车水泵出口柴油机零件4.6亿元,增长近1倍;郑州鑫之谷出口手机3.4亿元(去年为0);中航光电出口电气装置2.9亿元,增长81.6%;郑州喜万年出口大蒜2.7亿元,增长81.6%。此外,汽车出口21.1亿元,下降1.7%;轮胎出口13.1亿元,下降20.0%。从进口看,进口铜矿砂60.8亿元,增长47.6%;木桨15.7亿元,增长8.9%;富士康鸿富锦、郑州捷迅保税物流进口印刷电路10.8亿元,增长40.1%;富士康富泰华、河南明泰等进口金属加工机床9.6亿元,增长1倍多;郑州嘉瑞等进口煤11.0亿元,增长46.8%;进口锌矿砂8.5亿元,增长42.0%;河南豫盛租赁飞机3.3亿元(去年为0)。进口铁矿砂27.8亿元,下降29.3%;郑州品速、河南易通等供应链公司以及郑州无尾熊、维纳斯等进口化妆品34.9亿元,下降4.3%;受中美贸易战我对美进口大豆征收25%关税作为反击影响,益海粮油、阳光国际等大豆进口重点企业对美国连续三个月(5、6、7月)进口为零,前7个月进口大豆21.6亿元,下降31.8%。

外贸新业态持续快速增长。1-7月,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含快递包裹)761.8亿元,增长33.9%。其中出口551.1亿元,增长31.4%;进口210.7亿元,增长41.0%。B2B 出口341.1亿元,占总额的61.8%;快递包裹出口4488.0万件,货值93.0亿元,增长35.4%。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5203.7万票,货值67.8亿元。其中,出口清单1008.8万票,货值5.5亿元,进口清单4194.9万票,货值62.3亿元。

1-7月,全省服务贸易38.2亿美元,下降1.0%,其中出口9.5亿美元,增长38.6%,主要是建筑和职工报酬带动;进口28.8亿美元,下降9.5%,主要是占比较大的境外旅行和投资收益分别下降16.6%、13.5%导致。

二、引进境内外资金平稳增长,稳中提质

吸收外资方面。7月全省实际到位外资8.5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7月,全省共设立外资企业114家,同比下降4.2%;实际吸收外资102.3亿美元(含投资性公司再投资、外资企业再投资、境外借款、境外上市融资、设备出资等),增长5.5%。实际吸收港资65.2亿美元,占全省的63.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省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家,实际吸收外资7.9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制造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55.8亿美元,占比54.5%;服务业领域吸收外资42.9亿美元,占比42.0%。

1-7月,全省新设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4个,占项目总数38.6%;投资总额82.4亿美元。7月份较大的项目有:香港盛博国际在郑州投资4534美元设立郑州深澜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能源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中美能源(香港)有限公司在平顶山投资1512万美元设立平顶山盛道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

引进省外资金方面。7月全省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64.0亿元,同比增长7.3%。1-7月,全省新设省外资金项目3171个,同比增长8.7%;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655.1亿元,增长6.0%。承接京、粤、浙、沪、苏、鲁6省市产业转移资金3838.2亿元,增长13.2%,占全省67.9%。豫京合作态势良好,北京市企业在豫投资886.6亿元,增长6.0%,绝对额稳居首位;上海市企业到位资金554.1亿元,增长29.5%,增幅最高。实际到位省外资金二产、三产基本相当,分别为2740.1亿元、2568.8亿元,占比分别为48.5%、45.4%。

1-7月,合同省外资金10亿元以上项目380个,合同省外资金7337.6亿元。7月新增大项目主要有:河北御捷时代汽车公司在焦作市投资30亿元的孟州市电动车产业园建设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北京鑫顺通物流有限公司在濮阳市投资12亿元的仓储物流园项目,四栋厂房主体已经完成,正在做内部装修以及厂区道路和地面硬化;江苏巨光光电科技公司在安阳市投资11亿元的年产5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正在进行基础建设;天津市银华钢管有限公司在许昌市投资10亿元的年产30万吨冷轧不锈钢薄板项目,正在建设厂房、仓库及附属设施等。

三、居民消费平稳增长,乡村增长快于城镇

7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5亿元,增长10.0%。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45.6亿元,增长1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新业态消费较快增长。1-7月,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8769亿元,增长23.4%;网络零售额1718亿元,增长22.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前四批国家级和前两批省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电商交易额901.3亿元,网络零售额429.8亿元。

乡村消费拉动作用增强。1-7月,城镇市场限上零售额3411.2亿元,增长9.9%;乡村市场零售额283.8亿元,增长10.5%,增速高于城镇0.6个百分点。

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1-7月,餐饮收入零售额250.1亿元,增长11.9%;商品零售3444.9亿元,增长9.8%,高于商品零售2.1个百分点。

多数商品增速回落。1-7月,23类批发零售业限上商品中,16类增速回落。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织类和日用品类基本生活类商品分别增长13.6%、11.8%、13.0%、11.8%、11.0%,均高于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除服装鞋帽针织类外,增速均同比有所回落。反映消费升级的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等分别增长33.9%、19.6%、14.7%、13.3%、7.4%,除化妆品类和书报杂志类外,增速均同比有所回落。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限购限贷,一定程度抑制家电消费需求,家用电器及音响制品类增长10.5%,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受汽车限号、新能源汽车推广等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增长9.9%,同比回落4.0个百分点。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不确定等因素影响,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对豪车及中级车销量影响,第一大消费品汽车消费放缓,增长5.7%。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7月当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1-7月上涨2.4%。7月末,省商务厅监测的60种食用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的34种,持平或下降的26种。由于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降9.2%;桶装食用油和粮食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42%和0.37%;由于去年蛋类价格过低,农历七月糕点厂制作月饼、鸡蛋期货价格上涨导致蛋类价格上涨25.36%;受到禁牧政策影响导致牲畜数量减少,以及有些地区由散养改为圈养,养殖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羊肉价格上涨15.4%。禽类、蔬菜奶制品、水产品和水果同比分别增长7.02%、3.75%、2.93%、9.27%和2.56%。

四、对外投资持续回升,势头强劲

1-7月,全省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13.5美元,增长172.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3783.3万美元。7月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汽车零部件、境外合作园区、进出口贸易等,大项目主要有:郑州煤机在德国投资6807万美元设立索恩格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河南国基在坦桑尼亚投资7650万美元设立鼎卓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境外合作园区;河南瑞贝卡在美国投资2000万美元设立瑞贝卡时尚有限公司。

1-7月,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完成营业额17.8亿美元,下降29.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和劳务完成营业额8.9亿美元,增长5.0%。中石化中原工程公司、中铁七局、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完成营业额均在2.7亿美元以上。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6个,合同额23.4亿美元,占全省新签合同总额的89.6%。7月新增大项目为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公司在津巴布韦新签合同额为3.0亿美元的电厂工程项目。

篇3: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1-7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5.3%, 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0%,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8.2%,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冶金工业增加值增长10.9%;石化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较好, 出口交货值增速有所放缓。1-7月,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01%, 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完成出口交货值1707.3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0.4%, 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26.5个百分点。

2.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

1-7月,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29.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0.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其中, 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67.8亿元, 增长30%。1-7月, 全省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4.1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9.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99.4亿元, 增长2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96亿元, 增长39.7%,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 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6.5%, 其中, 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317.8亿元, 增长31.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427.3亿元, 增长34.6%。

3. 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使用外资快速增长。

1-7月, 全省进出口总额546.5亿美元, 增长19%。其中, 出口总额297.2亿美元, 增长18.9%;进口总额249.4亿美元, 增长18.9%。1-7月, 全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9.8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3.7%,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1个百分点。

4. 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上涨。

篇4: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53家,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97家,这97家占企业数的5.8%,主营业务收入208.6亿元,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70%。1000万元以下的1294家占企业数的7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6亿元,占全市主营业务收入的10.9%。

出版物印刷企业基本情况:2013年上报企业总数665家,比2012年减少1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7.2亿元;单色印刷总量2410万令,多色印刷总量9117对开色令。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23家,比2012年增加5家。年末从业人员29233人,比2012年减少了2974人。

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基本情况:2013年上报企业总数281家,比2012年减少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5.9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0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20家。

数字印刷企业基本情况:2013年数字印刷企业有43家,比2012年增加了12家,主营业务收入41662万元,利润总额-891.6万元,人数1106人。数字印刷企业2013年增长得比较快,数量增长了38.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218%,增加人数349人,但利润总额是负数。43家企业中有26家盈利、17家亏损。

专项印刷企业基本情况:2013年上报企业总数92家,比2012年减少7家。主营业务收入1.7083亿元。

其他印刷企业基本情况:2013年上报总数588家,比2012年减少24家;主营业务收入66.02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主营业务上亿元的企业有9家。

北京地区印刷企业的分布情况:按企业数量多少排列,百家以上的区县有:大兴250家,通州250家,朝阳196家,海淀165家,顺义143家,昌平124家,丰台109家,西城104家。

评 论

北京印刷业2013年度统计数据表明,企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但企业的散弱状况仍然存在,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北京印刷业在整体上是应该有进有退的。在低档产品上,如黑白印刷,北京没有竞争力,这一块应该退出。北京不向高端发展,不向特色发展,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短短几年时间,天津印刷业从年产值几十亿元发展到近200亿元,就是凭借地处沿海的优势,形成了包装装潢印刷最大板块,有973家企业,总产值172亿元。

香港印刷业前店后厂的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北京的各项成本费用都高于周边地区,我们应该考虑将低端的和企业的生产环节向周边发展。这既利于疏解特大城市的压力,也利于自身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协会还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这个设计。企业要认真研究。

篇5: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4月份,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计72431户,114992人,城乡低保支出资金共计2868.7万元(截止4月底,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1480.4万元)。

1、城市低保情况。全市现有城市低保6058户,10012人,发放城市低保金368.6万元。全市城市低保1-4月份累计支出1486.8万元。

篇6: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下降通道,2011年至2012年的景气水平明显走低,2013年在下滑与回升的搏击中低位企稳,2014年一季度再次走低。2014年一季度的经济走势呈现如下三大特征。

1.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面走低。

2014年一季度,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明显走低。3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为30.1,景气分值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5.8个点,降至浅蓝灯区,处于明显偏低状态(见图1)。

(1)经济增长速度降低。201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创本轮回调以来的新低。自2002年以来,低于这一增速的情况仅在非典时期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发生过。从工业产出等指标看,经济回落幅度则更大。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与偏冷的2001年下半年相当,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2014年1—2月份,按可比价计算的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9%,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一季度,中央企业和36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仅3.7%,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比2013年三季度回落7.9个百分点。

(2)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速回落。2014年1—2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7.5%,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4.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5.4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2%,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6%,增速分别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3.1和1.9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长5.8%,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2个百分点,比2013年三季度回落4.1个百分点。

(3)基础原材料增速大幅回落。2014年一季度,钢材产量同比增长5.3%,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长6.7%,水泥产量增长4%,化学纤维产量增长4.8%,增速比2013年四季度分别回落5.6、2.8、5.9和4.2个百分点。

(4)内需状况下滑。2014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创2002年以来的新低,增速比2013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5)工业购销价格降幅增大。工业购销价格在2013年下半年呈现止降走势,价格水平连续6个月基本稳定,同比降幅逐渐缩小,但2014年一季度再次转降,3月份,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5%,两者降幅分别比2013年四季度增大0.9和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同步回落,3月同比上涨2.4%,比2013年四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2.经济增长速度累计下滑幅度相当大。

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幅度相当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0.3%下滑至2014年一季度的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15.7%下滑至8.7%,不变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22.1%回落至2014年1—2月份的9.9%;如此大的下滑幅度很难用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来解释。

3.经济下滑进入循环推动阶段。

乘数和加速数原理揭示了经济上升和下滑都会自我加速,也就是说需求不足会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变得更加严重。我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已经进入这一阶段,主要循环推动方式有两种,具体作用过程如下:

需求不足→经济下滑、价格下跌→企业效益下降→投资意愿下降→需求不足更加严重

需求不足→企业扩张意愿下降→资金需求减少→流动性充裕和利率下行→央行收回流动性并维持利率在目标水平→货币政策加剧紧缩→需求更弱

要打破以上循环,单纯依靠市场力量不仅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代价很大,因此总量调控措施必不可少。

二、经济再次下滑的原因分析

造成经济再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过紧、房地产市场下行、汽车市场增速减缓以及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下降。

1.货币政策过紧。

M1增速在2011年9月份降至不到15%的水平(按可比口径计算)①,2011年末降至13.7%。2012年,M1增速低开后有所回升,年末增速估计在13%以上②(比央行公布的数据高7个百分点),与2011年大体相当。2013年,M1增速再次走低,但5月份之前仍保持在将近12%的水平,6月份,受流动性高度紧张的影响,增速降到9%,虽然流动紧张很快得到缓解,但M1的增速没有恢复,一直在10%以下运行,货币政策进入偏紧状态。2014年,M1增速进一步走低,3月末同比仅增长5.4%,增速比2013年末回落3.9个百分点。M1增速位于绝对低位,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低谷都要低,虽然货币电子化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速度下降引起的货币需求要比以前少一些,但M1增速已降至经济增长速度之下,因此无论如何也是明显偏低的,标志着货币政策已经由偏紧转变成过紧。现金流通量(M0)的走势与M1相似,2014年3月末同比增长4.6%,增速比2010年末回落12.1个百分点,剔除受春节因素影响的1、2月份后,增速位于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2014年3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1%,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小,但与经济走势的关系远不如M1密切,因此重要性不如M1。

货币政策过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率水平上升。在经济回落过程中,利率水平理应趋于回落,从而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这一次却相反,由于受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利率水平不降反升。央行正回购利率比2013年同期提高1个多百分点,财政定存招标利率大多超过6%,债券市场现券收益率居高不下,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回购利率明显高于2013年同期水平。利率走高会对内生性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工业购销价格下跌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会更大。由于受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3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大幅萎缩,7—12月份的净融资额比2013年同期下降59.2%,2014年一季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49.2%。

2.房地产市场下行。

房地产市场下行在2013年就已经有表现,2013年以高增长开局,但回落很快,4个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1%、23.5%、15.7%和7.7%,四季度已降至较低水平。2014年一季度的情况更差,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8%,销售额同比下降5.2%,出现较为少见的销售额增速低于销售面积的现象。房地产市场下行原因有:货币政策偏紧、市场利率上升、经济增速较低以及工业生产者购销价格下降等。由于按揭贷款利率较低,因此受利率上升的冲击较大。银行普遍收紧了按揭贷款,按揭贷款的利率上调、审批期延长,获得按揭贷款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房地产已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很高,又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因此房市下滑对经济走势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3.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减弱。

地方政府历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自2013年以来,这种推动力有所减弱。首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被限制为总量不能增加,断了资金来源,推动能力自然下降;其次是激励机制发生变化,GDP已不再是衡量地方政绩的唯一指标。

4.汽车市场增速减缓。

汽车市场在2013年保持较好走势,产销量均增长较快,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从一季度的13.5%上升至四季度的24.6%,增速明显高于2011年和2012年,对经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走势没能在2014年延续,增速从高位回落,一季度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89万辆和592万辆,比2013年同期均增长9.2%。增速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无力支持汽车消费高增长。另外,公车改革和限购城市增多对汽车需求也有不利的影响。

三、对经济走势的展望

1.经济下滑不会很快结束。

当前经济下滑与2013年5、6月份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当时是受严查套利贸易和流动性高度紧张的影响,两个因素都是暂时,因此政府采取稳增长措施后可很快恢复稳定。但目前经济下滑的原因是可持续的,恢复稳定的难度要大很多。为保持经济稳定,我国已经采取一些稳增长措施。2014年3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抓紧出台已确定的扩内需、稳增长措施,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减税小微企业、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三项具体措施。估计还会有更多措施出台,但出于防范风险考虑,首轮调控将以结构性措施为主,对投资扩张和总量扩张较为谨慎,调控政策力度将会比较温和。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情况看,正回购力度始终很大,远超2013年同期水平,尚未出现松动的迹象。截止到2014年4月23日,正回购余额高达5790亿元,是2013年同期的2倍,回购利率比2013年同期提升1.25个百分点。正回购规模扩大和利率上升都是紧缩性的,将会削弱结构性保稳定政策的作用。由于目前经济下滑的根源在于总量政策过紧,并且已经进入循环推动阶段,因此在总量政策作出调整之前,下滑过程不会马上结束,结构性措施主要可起缓解下滑程度的作用。

首轮调控措施的政策效果至少需要观察2~3个月,因此第二轮调控措施要在6月份或更晚以后才会实施。估计第二轮调控措施的力度将会明显加大,总量政策将转变为温和扩张,地方政府投资将会受到一定鼓励,但具体效果要到那时才能分析。从2008年情况看,四季度政府密集出台大力度调控措施,经济回升在2009年3月份才开始,调控效果显现的滞后期超过3个月。这次经济下滑的动能要比2008年四季度小很多,并且还有首轮调控作铺垫,因此滞后期会更短些,乐观估计,政策效果在8、9月份会有所显现,四季度则会比较明显。

2.对经济下滑程度的估计。

为判断经济下滑程度,可以选择历史上M1增速较低的时期作为参照。通过深入考察,2001年下半年,M1平均增速在12%左右,整体经济走势向下,GDP增速最低降到6.8%,工业增加值的季度增速降到8.5%。2013年下半年,M1的平均增速是9.3%,由于2001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得比现在快,因此两者增速可看作比较接近。但是,如果M1增速在2014年一季度的水平延续下去,那么经济下滑幅度将会超过2001年下半年。

3.通货紧缩将再次降临。

2014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3%,尚未形成通货紧缩①,但涨幅回落趋势明显。货币供应量M1始终是影响我国消费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不论是消费价格涨幅上升还是回落,都是M1增长率变动在前。1996—2013年,两者之间最大时差的相关系数高达0.57,消费价格涨幅的平均滞后期约为9个月。2012年,货币供应量M1平均增速略低于13%,2013年的CPI平均涨幅为2.6%,可以作为测算的基准。2013年6月至12月的M1平均增速为9.3%,2014年3月份仅为4.6%,从目前的央行操作看,M1增速在短期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M1增速回落有一部分会被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吸收,剩余部分就只能由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和通货膨胀降低来吸收。在物价涨幅较低时,靠物价涨幅回落吸收的部分至少要占1/3,据此推算,二、三季度的CPI涨幅将回落至1%以下,四季度将接近0或更低。

四、调控政策建议

1.货币政策应按稳增长和控通胀的阀值进行操作。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行调节,前提是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另一种是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进行相机抉择,适用于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难以把握的情况,虽然调控的滞后期较长,但可以避免系统性差错。当然,也可以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货币供应量M1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的关系要远比货币供应量M2密切,因此可以作为衡量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2011年9月份,M1增长率回落至15%以下,9个月后的CPI降至3%以下,2012年,M1的平均增速为13%左右,2013年CPI的平均涨幅为2.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M1增速保持在14%左右就可以满足控通胀的要求。

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水平主要取决于潜在增长率。虽然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下降趋势,但短期内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从2010年末的21.2%回落至13.7%,回落幅度很大,但工业产出增长率回落很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仅比2010年回落1.8个百分点,且与2010年下半年基本持平。在总量调控政策收缩时,经济增长速度会降到潜在速度以下,因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适度增长率应不低于14%,与此相对应的GDP增速应在8.5%以上,作为货币政策的下限阀值。

根据稳增长和控通胀的阀值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本规则是:当通货膨胀超出阀值时应采取收缩性政策,但只要通货膨胀回落至阀值之下,货币政策的收缩就应停止;当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增长速度阀值且通货膨胀水平较低时,则应适当放松,目前的经济状况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货币政策适当放松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很有必要的。经济下行会使地方政务债务和银行贷款面临更大的违约风险,而货币政策适当放松则可以改善经济走势,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偿债能力。

2.保持必要的速度才能实现总供求平衡。

只要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储蓄就不能全部转化投资,除非把富余的储蓄全部投向国外,否则就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的幅度越大,总需求不足就会越严重。总需求不足必然会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持续的时间越长,产能过剩就会越严重,产能利用率就会越来越低,产能过剩的行业就会越来越多。大范围产能过剩是每次经济低谷的共性,但所谓的过剩产能大多是今后需要的,而不是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因此称为富余产能更为合适。1998年曾发生过电力过剩,但到了经济回升的2003年,电力紧张再次拉响警报。要消除经济增速过低引发的总需求不足,必须把实际增速提高到潜在增速,离开这一前提,其他措施很难凑效。

3.拓宽扩大内需的视野。

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可知,我国落后的领域还很多,这些领域都可以作为扩大内需的备选对象。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已经出台的措施外,还应重点考虑的领域为:一是迅速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治理力度,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各种废气(如汽车尾气、烟尘等)的排放标准与发达国家一致;二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市排涝能力不足、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设施不足等问题;三是加大大江大河整治力度,抗洪能力要达到50年一遇或更高的水平,从而逐渐缓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四是对地震带的校舍按抗8级地震的标准进行全面改造,防止校舍在地震中跨塌的悲剧重演。由于中央财政的能力有限,因此扩大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鼓励地方政府在融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4.出口鼓励政策需谨慎。

2014年一季度,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顺差167亿美元,不到2013年同期的4成;按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下降3.4%。但全年的出口并不一定会很差,一季度出口下降主要是2013年基数异常造成的。影响未来出口的因素以有利居多:一是外部环境比较有利,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主要国际机构均预测全球贸易增速加快;二是我国出口潜力随经济发展而增加,近两年的出口增速不高,均为7.9%,为出口加快增长积累了一定潜能;三是内需状况较差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会迫使企业在出口方面作更多努力;四是2014年2月份以来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有利,虽然全年是升是降还不好说,但至少升值速度会减缓。预计出口增速会在二季度转正并形成上升走势,全年贸易顺差有望超过2013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出台鼓励出口的政策虽然可以缓解内需不足的问题,但会加剧外部失衡,会使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需谨慎实施。

5.要容许房地产市场适度调整。

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产场形成调整趋势,类似的调整在2008年也发生过,因此不会导致全局崩盘的后果。虽然部分地区出现房价过高的问题,但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且经济发展速度依然相当快,因此房地产业的黄金发展期并没有结束。面对房地产业调整,有的城市已开始谋划维稳措施,但这样的做法并不十分可取。房市的适当波动对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波动是最好的风险教育,没有波动就不可能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刚性预期,而只涨不跌的市场最终必然会导致严重泡沫并以崩盘收场。当然,做好应对房市过度下滑的充分准备也十分必要,因为房市是一个高度受预期影响的市场,悲观预期往往会导致更加悲观结果,甚至形成蝴蝶效应。

篇7: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今年4月份,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较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3%。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3%。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4月份销售额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零售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1—4月同比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升至11.1%,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

二是餐饮收入增长明显加快。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增长11.6%,增速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三是居住类、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普遍提速。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家具、建材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1%、17.1%和17.3%,增速比3月份分别加快3.1、1.2和1.7个百分点。

四是升级类商品热销,时尚家电受欢迎。4月份,商务部监测重点零售企业4G手机、超高清4K电视、对开门电冰箱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0.4%、12.6%和9.5%,分别比手机类、电视类和电冰箱类销量增速高12.3、11.5和9.2个百分点。

五是消费价格水平保持平稳,蔬菜价格明显回落。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涨幅与上月持平,较上年同期扩大0.8个百分点。

二、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71671.0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出口41373.6亿元,下降2.1%;进口30297.4億美元,下降7.5%。4月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是出口连续两个月正增长。4月份,我国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虽然增速较上月回落14.6个百分点,但环比增长7.2%。

二是对传统市场出口回稳。4月份,我国对东盟、欧盟和韩国出口分别增长12.6%、9.7%和3.8%,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3.8%和6.2%。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增长,对菲律宾、泰国、印度出口保持增长。

三是一般贸易出口连续两月正增长。4月份,一般贸易出口增长8.1%,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下降8.2%,已连续14个月负增长,拉低整体出口增速2.9个百分点。

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好于机电产品。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327亿元,增长11.8%,增幅高于整体出口7.7个百分点。其中,玩具、塑料制品和箱包分别增长22.7%、17.3%和16.9%。机电产品出口6499亿元,增长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7亿元,增长0.8%。

五是民营企业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7.3%,占比提升至47.3%,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出口分别下降2.5%和4.9%。

六是东部地区出口回稳。东部地区出口增长5.4%,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下降7.5%。

七是进口量增价跌。受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等因素影响,进口已连续第18个月负增长。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升价跌,其中大豆、天然气、铜矿砂、原油、铁矿砂、铜材和成品油进口量分别增长33.3%、27.1%、21.5%、7.5%、4.8%、4.3%和1.8%,进口价格分别下跌10%、25.2%、18%、30.4%、5.4%、12.9%和19.6%,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0.8、6.6、2.2、7.8、20.5、1.8和6.2个百分点。

三、关于吸收外资情况

1—4月,全国吸收外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国吸收外资总体继续稳步增长。1—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29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67.8亿元人民币(折4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4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2家,同比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25.7亿元人民币(折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

二是高技术服务业吸收外资持续增长。1—4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014亿元人民币(折3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9%,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70.2%。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25.3亿人民币(折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08.6%。在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实际使用外资涨幅较高,分别为110.8亿元人民币(折17.3亿美元)、72.6亿元人民币(折11.5亿美元)、76.8亿元人民币(折1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5.3%、199.6%和41.6%。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2.6亿元人民币(折130.9亿美元)中,同比下降1.5%。其中,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较高,同比增长分别为82.8%、61.5%和29.9%。

三是主要来源地投资保持稳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继续呈现增长。1—4月,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实际投入外资总额2712.6亿元人民币(折428.7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4.6%,同比增长4.6%。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56.4亿元人民币(折24.5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20.8亿元人民币(折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9%。“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60.2亿元人民币(折2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

4月当月,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7亿元人民币(折6.4亿美元),同比增长77.1%。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8.5亿元人民币(折7.8亿美元),同比增长57.8%。“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2.5亿元人民币(折6.7亿美元),同比增长75.9%。

四是新设立及增资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多。1—4月,新设立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220余家,当期增资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150余家,实际到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160多家。其中,既有从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飞机零部件、集成电路和芯片等研发生产的制造业企业,也不乏涉足医疗、养老、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等领域的服务业企业。

五是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较快。1—4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34.3亿元人民币(折36.6亿美元),同比增长36.2%,远远高于全国增幅。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460.3亿元人民币(折389.2亿美元),同比增长4.4%;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73.3亿元人民币(折27.3亿美元),同比下降16%。东、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5.8%、6%和8.2%。長江经济带区域实际使用外资1248.3亿元人民币(折195亿美元),同比增长3.9%。

4月当月,长江经济带区域实际使用外资264.5亿元人民币(折41.2亿美元),同比增长31.3%。

六是通过外资并购方式实际使用外资继续增长。1—4月,以并购方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6.6亿元人民币(折10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14.7%。

四、关于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情况

对外直接投资。1—4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343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3914.5亿元人民币(折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地区分布看,1—4月,我国对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6%、152.8%、81.4%和59.5%;对非洲投资实现1.2%小幅增长;对欧洲投资则下降了43.4%。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占同期总额的8.2%,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地区)。

1—4月,我国内地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日本7个主要经济体的投资达469.6亿美元,占同期我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8.2%。其中对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和东盟的投资分别增长235.7%、188.1%、83.9%和21.5%;对欧盟投资同比下降44.8%,对俄罗斯和日本的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

按三次产业划分,1—4月,我国对外投资流向第三产业的投资438.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73%。其中对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住宿餐饮、文化和体育娱乐、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实现成倍高速增长。流向第二产业的投资156亿美元,占26%;流向第一产业的投资占1%。

对外承包工程。1—4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3840.2亿元人民币(折589.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完成营业额2577.5亿元人民币(折395.6亿美元,同比下降5.5%)。

1—4月,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9个(上年同期209个,增加20个),合计478.5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2%。

1—4月,我国企业承揽的境外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133个,较上年同期增加四成,新签合同额432.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73.4%。其中合同额上亿美元的项目有105个,涉及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运输建设类项目39个,累计合同金额120亿美元。电力工程项目16个,涉及合同额68.1亿美元。通讯建设类项目21个,合同额52.8亿美元。

1—4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1401份,新签合同额311.2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2.8%,同比增长58.9%;完成营业额179.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3%,同比下降3.4%。

对外劳务合作。1—4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4.1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2.6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7.4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6.7万人。4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8.3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2万人。

五、关于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情况

服务外包发展情况。1—4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760.6亿人民币,执行金额1708.4亿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23.9%和7.5%。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935.3亿人民币,执行金额1120.4亿人民币,分别同比增长37.9%和6.1%。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美、欧、中国香港、日、韩是购买我国际服务的主要市场。前4个月,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244.4亿人民币、181.3亿人民币、180.1亿人民币、92.3亿人民币和72亿人民币,合计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的68.7%。

二是业务流程外包增速加快,占比提高。前4个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570.1亿人民币、176.7亿人民币和373.5亿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8.3%、15.1%和0.6%,占比分别为50.9%、15.8%和33.3%。离岸业务流程外包领跑服务外包整体增速,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外包服务、数据处理和呼叫中心服务增速加快,同比增长超过了50%。

三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合同规模持续扩大。1—4月,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934.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7%;执行金额691.4亿人民币,同比基本持平。

六、中美省州经贸合作情况

2012年以来,商务部会同国内25个省(区、市)和7个美国州市建立了“贸易投资合作联合工作组”机制,通过这一平台积极促进两国省州市开展经贸互利合作,得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2015年11月,中美两国商务部签署了促进中美地方贸易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6年4月11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与美国纽约州副州长凯瑟琳?胡楚在纽约市共同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商定,将在清洁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农业和食品加工、金融服务、通信与媒体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

七、2016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情况

由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于5月19日—21日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

交易会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旨,分工业和消费品两个专业展区,重点展示海外智能制造、环保技术、生活消费等领域的品牌产品和新技术,展览洽谈规模8万平方米。目前,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企业参展,企业数量比去年增长了21.6%。

八、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和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情况

篇8: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青园国际农机机电城简介

青园国际农机机电城是安徽省农机重点项目、安庆市人民政府重点工程, 由全国农机流通百强企业、安徽省民营百强企业—安徽青园集团和香港万泰国际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安庆市青园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运营。项目建筑面积12万m2、投资2亿元, 主要经营农业机械、建筑工程机械、机电设备、各种机械配件等。

篇9:2018年7月全商务主要指标运行情况

一、关于市场运行情况

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实现稳步增长,1—6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零售及部分实体业态保持较快增长。1—6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6%,累计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11.6%,较去年全年高0.8个百分点。实体业态中,购物中心、便利店、超市销售增速相对较快,增速分别达到7.5%、7.3%和6.8%。

二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增速领先。乡村消费增长继续快于城镇,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0%,高于城镇增速0.8个百分点,保持着自2013年以来快于城镇的态势。

三是汽车市场销售出现明显回升。受消费升级换代和1.6升及以下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影响,1—6月,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8.1%,其中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7.9%;运动型多用途车(SUV)销量同比增长44.3%;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6.9%。

四是服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1—6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增长6.6%,较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餐饮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大众化餐饮、在线餐饮外卖广受欢迎。文化娱乐消费继续保持景气状态。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累计达到246亿元,同比上涨21%。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上半年我国民航运送旅客2.3亿人次,同比增长12.5%。

五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小幅回落。1—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0.8个百分点。年初价格明显上涨的猪肉、蔬菜类,近期价格增速放缓或明显回落。

二、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1—6月,我国进出口111335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64027亿元,下降2.1%;进口47307亿元,下降4.7%。总体上看,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民营企业仍然是出口主力军。1—6月,民营企业占全国外贸出口的46.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

二是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好于总体水平。1—6月,我国对印度、泰国、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1.8%、2.9%和10%;对日本、欧盟出口分别下降6.1%和4.4%,好于平均水平。

三是大型成套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保持正增长。1—6月,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3%,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0%、2.9%。

四是新型外贸商业模式进出口增长较快。跨境电商贸易、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正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五是部分大宗商品进口数量保持增长。1—6月,原油、铁矿砂、铜精矿等10种大宗商品量增价跌,数量增长2.3%~38.7%,价格下降9.0%~35.8%,合计减少付汇526.5亿美元,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关于吸收外资情况

全国吸收外资总体保持增长。1—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02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17.6亿元(折合694.2亿美元),同比增长5.1%(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双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增幅较大。1—6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3107.9亿元(折合489.4亿美元),同比增长8%,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70.4%。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37.4亿元(折合84.7亿美元),同比增长99.7%。在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实际使用外资涨幅较高,同比分别增长305.9%、67.9%和34.9%。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248.5亿元(折合195.3亿美元),同比下降2.8%,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14.7亿元(折合49.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较高,同比增长分别为107.8%和74.9%。

主要来源地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6月,前10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实际投入外资总额4177.3亿元(折合656.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4.6%,同比增长5.7%。其中,美国、英国、德国增幅分别为142.6%、114.3%和97.6%,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制造业等。同期,东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08.8亿元(折合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57.6亿元(折合56.4亿美元),同比增长42.5%。“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14.2亿元(折合33.6亿美元),同比下降7.7%。

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幅较高,东部地区保持稳定,中部地区降幅较大。1—6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29.1亿元(折合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53.2亿元(折合605.9亿美元),同比增长7%。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35.3亿元(折合37亿美元),同比下降32.6%。长江经济带区域实际使用外资1967.8亿元(折合305.8亿美元),同比增长8.3%。

新设立及增资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多。1—6月,新设立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380余家,增资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210余家。投资额较大的企业所属行业既有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电池、飞机零部件、集成电路和芯片等研发生产的制造业,也包括医疗、养老、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服务业。

通过外资并购方式实际使用外资继续增长。1—6月,以并购方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4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1.7亿元(折合14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2%和14.2%,占比分别为5%和20.9%。

四、关于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情况

对外直接投资。1—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7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5802.8亿元(折合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

对外承包工程。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313.3亿元(折合660.5亿美元),同比下降2.2%,新签合同额6510.1亿元(折合996.9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对外劳务合作。1—6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3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4.1万人。截至6月末,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1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2.4万人。

1—6月,我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主要呈现以下特點:

一是对外投资合作总体保持快速增长。1—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479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投资额累计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

二是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对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1—6月,我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分别占上半年投资总额的24.6%、19.8%、16.4%和4.7%。对制造业投资额达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5.6%,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120.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4倍,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68.4%;对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医药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均实现4倍以上高速增长,国际产能合作呈现良好势头。

三是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包工程业务快速增长。1—6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080份,新签合同额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

四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投资活跃。1—6月,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投资301.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2倍,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9%,占地方对外投资的37.3%。

五、关于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情况

服务贸易情况。今年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1—5月,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0782.8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我国服务出口7318.4亿元,同比增长8.6%;服务进口13464.4亿元,同比增长31.9%。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进出口规模快速扩大。1—5月,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8.5%,较去年同期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出口结构继续优化。1—5月,计算机服务出口6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技术服务出口376亿元,同比增长23.9%。此外,金融、广告和信息等服务出口增速均超过20%。

三是服务进口高速增长。1—5月,我国服务进口增速超过30%,其中旅行(含旅游)服务进口达88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4%,是带动服务进口的主要因素。

初步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进出口额约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20%。

服务外包情况。1—6月,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069.9亿元人民币,执行金额30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和13%。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582.1亿元,执行金额196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2%和9.7%。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离岸服务外包发包市场格局稳定。1—6月,我国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和韩国的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419.4亿元、335.1亿元、320.8亿元、157.5亿元和122.5亿元,合计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总额约70%。

二是业务流程外包占比提高。1—6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934.9亿元、320.2亿元和70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26.9%和6%,占比分别为47.7%、16.3%和36%。

三是“一带一路”市场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1—6月,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25.1亿元,同比增长33.5%,主要业务包括软件研发和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工程设计。其中,与东南亚国家新签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91亿元,同比增长83.6%;与中东欧国家新签合同金额14.1亿元,同比增长53.7%。新加坡、捷克市场规模大、增速快,分别是东南亚和中东欧地区最有市场潜力的国家。

四是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业务规模稳定。1—6月,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459.3亿元,执行金额1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和3.8%;整体业务规模约占全国的60%,保持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地区。

六、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推进情况

经过两个多月积极推进,广东东莞市、上海浦东新区等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的实施方案完成报备,标志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全面启动。各地试点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发13号文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工作目标,细化落实“六个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在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方面,试点地区积极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开放促进体制、涉外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以法治化推进试点工作。

在探索形成各类开发区(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方面,试点地区普遍对各类园区先行先试政策进行整合,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释放改革试点的“集成效应”。

在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方面,各试点地区积极推进外商投资项目“简放服”改革,改革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新路径。

在探索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外贸促进新体系方面,各试点地区重点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培育外贸自主品牌和海外营销体系,形成加工贸易、边境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探索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方面,一些试点地区推动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测预警平台。一些试点地区着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发展特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广内保外贷模式、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跨境融资便利,探索形成“请进来、走出去”金融支持新体系。

在探索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方面,各试点地区突出各自在“四大板块”、“三大战略”中的特色、定位与作用,通过产业、园区、平台、智库等共建共享,完善经贸、科技、人文等交流促进机制,形成双向开放新格局。

上一篇:脑室引流护理常规下一篇:高校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