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

2024-04-16

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共3篇)

篇1: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

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 -诗词大全

西县道中有

作者:薛能朝代:唐 风凉津湿共微微,隔岸泉冲石窍飞。

争得巨灵从野性,旧乡无此擘将归。

一瀑三峰赤日天,路人才见便然。

谁能夜向山根宿,凉月初生的有仙。

篇2: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

长安道中有作

作者:杜荀鹤朝代:唐体裁:七律 回头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马迹蹇于槐影里,

钓船抛在月明中。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

篇3:道中有教——浅析老子教育思想

老子名李耳, 字聃, 所以世人又多称其为老聃。老子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与孔子、墨翟鼎足而立, 分别创立了道、儒、墨三大显学。

老子留书不多, 其主要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全书总言不过五千余字, 但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 尤其在古代思想史的发展上,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乃至兵法, 各门各类都能在这部不长的思想著作里找到可读的内容。

那么《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呢?我们认为, 这是研究教育思想时无法回避的内容。因此, 本文力图通过详细的文本研读, 对老子《道德经》一文中包含的教育思想进行阐释, 发掘其中深藏的教育智慧, 以供学习者共同研讨。

二“道”中教

正如其他先秦思想家和国外先行思想家一样, 老子的著作中并没有单独论说教育的章节, 其教育思想散见在其思想论著, 即《道德经》一书中。那么, 在老子的论述中, 他如何看待教育呢?又认为应该如何教育呢?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执“道”之教

第一, 何为“道”。老子认为“道可道, 非恒道”, 又认为“道冲, 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这就是“道”!“道”是无处不在的, 而我们认识到的作为万物之母的客观存在及其产生并支配一切的规律, 还远远不是那个“恒道” (也写作“常道”) 。这到底是什么呢?好像说不清楚, 但不能说不清楚就认为它是不存在的, 正是这样一些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但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东西, 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和一切。这就是“道”。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高概念, 精深微妙, 简言之, “道”即规律。老子同时指出, 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这些规律还远远不是真正的隐藏在所有规律背后的终极规律, 那么“道”也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终极规律。

第二, 何为执“道”之教。教之“道”, 即教育规律。因而, 执“道”之教, 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而进行的教育。

教育之中有“道”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教学中, 教学规律同样像老子论述的“道”一样, 虽然看不见, 但无时无处不在规范着我们的教学。一旦不遵从教中之“道”, 必将迎来失败。正如老子写的“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想要长久地踮脚站立或是持久地跨大步前行, 这些都是对“道”的违背, 也就自然难以维持。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可强行, 应顺乎自然, 依照规律循序渐进。一旦我们尊重规律, 就正如老子所说的那样, “执大象, 天下往”。反观教育, 一旦我们掌握了教学规律, 就相当于抓住了教学的关键, 其他的一切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2.“无为”之教

第一, 何为“无为”。在老子看来, “道”是没有办法认识和具体描述的, 但又是没有人可以脱离的, 所以老子更多的时候会宣扬一种“无为”的治学观和为人、为政观。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处无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争”都是在讲一个同样的道理, 也即, 不要强为超越客观规律所允许的事, 不妄为。用现在的辩证法观点来说, “无为”就是不要超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我们按照事情本来的规律在做的时候, 一切就可以很从容, 很简单, 所以, 看似“无为”, 但正是这样一些简单和从容的做法, 可以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 从而“无不为”。

第二, 教育中的“无为”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观”, 从某个方面而言, 就是一种理想, 如果用这个观点反观教育, 那就可以称之为教育目标或教育理想, 自然带上了一定的空想性。但空想并非没有意义, 事实上, 所有的教育终极目标都带有一定的空想性, 正是这样一些难以企及的目标在指引, 我们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无限地接近理想, 这也正是理想目标设立的意义所在。

在教育中, “无为”和“无不为”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不要勉强行事, 一切都应顺乎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 看似无为, 实际上, 却是做到了最好的教育。这么阐释, 免不了会迎来质疑, 因为不少教育者认为如果什么都不做, 那就是推卸责任。不得不说, 这样的反思和质疑是很有意义的, 但也同样要指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而是顺乎自然发展的规律, 顺势点拨, 从而让受教者从容地成长。

在教育中, 顺乎规律, 顺乎自然, 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教育者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学生, 除了理论上知道学生发展的各阶段和特点之外, 更多的还需要教育者从实践中进行总结。思考是一种习惯, 一旦明了其中的精要, 自然就可以顺势“无为”, 终而“无不为”。

三“道”中方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思想的论著, 其中教给我们很多思考的方法。在此, 姑且通过我们的研读, 将老子思想中关于教育方法的几点思考罗列如下:

1. 循序渐进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难以完成跳跃式的前进, 因此, 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就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那么什么是循序渐进呢?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出自老子“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是从细小和柔弱的地方开始起步和成长的, 我们不可以要求事物在一开始就非常宏大, 这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 在教学中, 那些违背学生认知、企图让学生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2. 难易相成、有无相生、损益相通

要做到循序渐进, 首先必须明了难易、有无、损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老子说过, “天下之难, 作于易;天下之大, 作于细”。即天下的难事, 一定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做起, 而天下的大事, 也一定是从微细的部分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 在教学中, 知识的循序渐进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一点一点深入进行。同样的道理, 老子还谈到“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故物, 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 (也说为教) 父”。这也就是说无知是有知的前提, 二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有时因损受益, 或者因益受损, 减损和增长之间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 在教学中, 一定要明了难易、有无、损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能一味地以教育者的强势地位压人,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3. 不言之教

在老子的思想中, 与“无为”相对应的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言”, 行“不言之教”。一句经典的话来自老子,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即行不言, 做“无为”, 天下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有作用的了。用该观点来反观教育, 就是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传。怎么说, 并不是不需要, 但一位教育者如果永远只通过嘴巴进行教育, 我想他的教育作用一定不大。真正好的、深远的教育往往来自于学生对教育者身教的感知。

4. 不弃人, 善行, 善言

我们认为在老子的思想论著中, 对教育最具启发意义的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七章。在这一章节里, 老子非常透彻地讲解了善于学习和教育的各种道理。老子写道:“善行, 无辙迹。”“是以圣人恒善救人, 而无弃人;恒善救物, 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即真正善于行走的, 是不会留下车辙和痕迹的, 圣人能把各种人都应用起来, 所以也就没有被抛弃的人了;圣人能把任何物体都应用得很恰当, 也就没有什么东西被弃置不用了, 这就是承袭了“道”的本意, 或者说是因循“常道”。

用这样的观点反观教育, 我们可以知道, 真正好的教育, 应该是润物无声的, 是不留痕迹的, 而真正好的教育者是要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样, 既是遵循了教之“道”的本意, 也使教育者找到了一种最根本, 也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

同样, 老子还写道:“善者善之, 不善者亦善之, 得善矣;信者信之, 不信者亦信之, 得信矣。”即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 不善良的人我们也要善待他, 这样社会就得到善良了;诚实的人我要信任他, 不诚实的人我也要信任他, 这样社会就得到诚实了。在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都要善待、善行、尊重他们, 信任他们终有学好的一天, 因为“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 即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 而美好的行为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养。教育者这样做, 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准的。

5. 去虚取实

我们现在常常曲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将教学搞得纷繁复杂, 多种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思想都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得到体现。关于这种现象, 老子告诉我们, 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老子说过:“圣人之治也, 为腹而不为目。”即圣人治理百姓, 是为了让百姓吃饱, 而不是为了让他们眼目餍足。所以, 在教育中, 我们同样要思考, 究竟教育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 内心满足, 还是为了炫耀各种教学技能。当然,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各种新潮教学技巧的重要性, 我们只是想要提醒, 在教育者的心目中, 究竟应该把什么看做最重要的东西, 这一点是需要思考的。

6. 知人、胜人与自胜

要做到以上这些都不容易, 因此, 老子紧接着说了“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这个道理我们一定都非常熟悉, 那就是, 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智慧和高明的, 而同时, 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我们有力气, 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之人。在教学中, 教育者能作出多大的贡献, 能产生多大的力量, 其实来自于对自己的真正了解。明了了这一点, 一些超出自己能力去进行的教学实践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就可以知道原因在哪里了。

7. 善建、善为

除了自知, 教育者还需要修炼自己, 懂得真正教学的方法, 因为老子写道:“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即善于建筑的, 先稳固根基才向上营造, 因此坚固不拔, 而善于抱东西的, 不贪多不贪大, 量力而为, 所以不会把东西抛掉。这就告诉我们教学要讲方法, 一味地强施则无用, 不若适时以柔弱胜刚强, 以柔弱感化学生, 要知道“坚强死之徒也, 柔弱生之徒也”, “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以弱胜强, 以柔化之, 才是教育者在教学中应遵循的艺术。

四小结

老子的《道德经》是智慧, 是心灵的鸡汤, 是尘世的修炼, 笔者认为教育者也正是这样的一些代表和象征。因此阅读《道德经》, 修炼内心, 不但是对我们自己的完善, 更在另一种程度上, 完善了我们的教育, 完善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认为, 不论什么样的教育改革, 只有我们的内心真正地得到了改变, 一切才能得到全新的变化。最后, 我们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的论述:“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为而弗争。”也就是说, 自然的规律, 是利万物而不去危害他们;人的法则, 是为他人做有益的事而不争功争利。以此共勉。

摘要:《道德经》是智慧的结晶, 是思想的奇葩, 是我们研究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那么, 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因此, 本文着重对《道德经》中蕴涵的教育思想进行阐释, 以发掘其中深藏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1]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2]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0[2]陆元炽.老子浅释[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3]高洁.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河北科技大学, 2010[3]高洁.老子的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河北科技大学, 2010

[4]刘冬梅.老子教育思想时代价值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161~164[4]刘冬梅.老子教育思想时代价值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161~164

[5]董清民.老子教育思想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 (9) :109~112[5]董清民.老子教育思想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 (9) :109~112

[6]盛明华.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境界[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1) :115~119[6]盛明华.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境界[J].成都大学学报, 2008 (1) :115~11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县道中有,西县道中有薛能,西县道中有的意思,西县道中有赏析】相关文章:

上一篇:爱和我们在一起活动方案下一篇:党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