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计算题

2024-04-28

解比例计算题(精选8篇)

篇1:解比例计算题

解比例计算题一

姓名:

11522365228:x=:8:1

6:16=15:x

5:4=5:x

x=3

x0.612316:4=x:18

x:8=0.125:0.25

3=4

3:5=x:4

x:25=25:4

3.75:0.25=x:4

11210∶4=∶5

1.2∶3=5∶

344∶0.5=5∶x

x:1.3=3.2 : 0.39

3316 :15=x : 20

:x=10 : 2

33115 :x=7 : 10

0.35:2=x: 0.25

1224x3 :5=4 : x

=10

0.50.75x80x =6

4= 5

8.5∶=4∶12

∶1.5=2∶0.3

5.4 :1.8=x: 1.5

595 8 :10 =9 : x

11:x=3 :16

7x

=75

7.2 :12=9 : x

x3

6.4=2

1x:20%=2: 4

:x=15 : 8 2.4x 2.5 =15

2: 4=x:20

331 5 :x=10 : 2

:15=x: 20

篇2:解比例计算题

(1)x:8=:,(2):=:X,(3)16:x=0.75:,(4)(x﹣0.4):8=,(5)1.6:x=0.125:0.5

(6):=:x,(7)x:1.2=3:4,(8)12:3=:x,(9)=5:3,(10)0.8:4=x:8,(11)16:x=2.4:3,(12):x=:,(13)

=,(14)x:7.5=0.16:1,解比例----1

(15)(4.5﹣x):0.6=(10+x):2,(16),(17),(18)=,(19)X:18.5=5:4,(20)8:X=:,(21)0.5:0.25=0.2:X,(22)x:12=:2.8,(23):=x:,(24)=,(25)9:5﹦4.5:x,(26):x﹦:,(27)﹦,(28):﹦x:8,(29)x:﹦51:17,(30)﹦:,(31)6:x=4:7,(32)30:x=54:36,(33)2.5:15=:x,(34)=,(35):=:x,(36)x:17=,(37)=,解比例---2

(38)1.3:x=5.2:20,(39)x:36=6:18,(40),(41):=x:9

(42):x=:

(43)x:42=:10,(44)=,(45):x=:6,(46)=,(47):x=:,(48)20:x=:

(49)x:0.4=0.6:0.3,(50)=,(51)8:9=4:x,(52)3:4=x:1.2,(53)=,(54)

=,(55)x:=:,(56),(57)

=x:.

(58)

6:x=4.5:1,(59)

3:x=:1,(60)0.72:x=9.6:4.8,(61)12:=x:0.5,解比例---3

(62):=,(63)x:=28:,(64)x:6.4=12:8,(65):x=:3,(66)=,(67),(68),(69)=8:x,(70),(71)4:1=x:,(72):3=x:0.7,(73)x:1.8=5:14,(74)=,(74)75:x=2.5:12,(75)0.75:=x:,(76)25:7=x:35

(77)514:35=57:x

(78)23:x=12:14

(79)x:15=13:56

(80)34:x=54:2

(81)x:0.75=81.25

(82)x:=:4,(83)=,(84):=X:9,解比例---4

(85)0.75:

=X:,(86)=,(87)3.6:x=1.8:3,(88),(89),(90)8:13=20:x,(91)x:2.5=4:0.5,(92),(93),(94)x:36=3:54,(95)0.6:0.8=x:20,(96):x=:12,(97)=,(98)0.7:18=21:x(98)=

(99)1.5:2.5=12:x

(100)

:=:x

(101)

=

(102)

=

(103):=:x,(104)(6+x):4=9:5

(105)=,(106)=,(107)4:16=9:x,解比例---5

(108)

:=x:,(109)

=,(110)0.5:x=:

(111)=

(112)=:

(113):=:x

(115)X:=1.25:3,(116),(117)8:x=1.8:3.6,(118):=6:x,(119)6:=x:,(120),(121)2:5=X:6

(122):=X:

(123)=

(124):=:X

(125):X=3:12

(126)0.4:0.8=

(127):=x:,(128):x=3:12,(129)=,(130)2.7:x=54:18,(131):=x:,(132)=,解比例---6

(133)3:x=9:15,(134)=,(135):=:x,(136)=x:,(137)0.1:0.5=,(138)1.25:0.25=x:1.6,(139)=0.8:,(140)0.75:X=0.51:3.4,(141)12:20=:X,(142)=,(143):=x:9,(144)4:x=×5,(145):=:x,(146)0.5:x=:0.25,(147)=,(148):=:x,(149)15:x=0.2:44,(150):=20:x,(151)=,(152)40:x=2.5:15,(153)3:8=x:2.4,(154):=x:15,(155):x=6:,(156)8.5:x=4:12

解比例---7

(157)0.1:0.5=

(158):x=:

(159)1.2:3=:x.

(160)=,(161)8:30=24:x,(162):=x:,(163)x:=16:.

(164)15:6=10:x,(165):X=:2,(166)=0.8:1.2,(167)=,(168)x:3.25=:,(169):=x:,(170)45:54=60:x,(171)3:2.5=x:40,(172):=x:,(173)=,(174)6.5:x=3.25:4,(175):=x:9,(176)8:30=24:X,(177):=X:,(178)=,解比例---8

(179)6.5:x=3.25:4,(180)75:x=25:15,(181)24%x+8%x=16,(182)1.8:x=:,(183)

篇3:解比例计算题

【A老师的教学案例】

师:能不能把这一比例算式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方程呢?

生:能, 6x=13.5×4。

师:这一算式是怎么来的, 它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即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师:下面怎样计算?

生:再算13.5×4=54, 即6x=54, x=9。

师:接下来做一做教材第45页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集体讨论并加以订正, 接着要求学生做“练一练”。

【B老师的教学案例】

师:这既是比例, 又是方程。能否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方程呢?请分组合作尝试。做好后组内交流, 说说各自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1:先算出13.5︰6的比值2.25, 然后通过比与除法的关系, 把比号看着除号来做的, x是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 x=2.25×4, x=9。

生2:我是把13.5︰6写成分式13.5/6, 不先把13.5/6算出, 而是把它看成是x除以4的商。所以x=?×4, 再通过约分x=9。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生3:我是这样做的, 采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做, 即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6x=13.5×4, 那么6x=54, x=9。

生4:我还有一种想法, 也是采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即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6x=13.5×4, 但13.5×4不先算出, x是一个因数, 所以x=13.5×4/6, 最后通过约分得x=9。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

师:哪种方法好呢?

经过热烈讨论, 学生意见不一, 教者此时没有马上加以评判, 而是在“试一试”里加了一题, 让学生尝试:39︰12=13︰x, 结果全班大部分学生采用了最后一种方法来计算。解:39x=12×13, x=12×13/39, 然后进行约分, x=4。

师: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采用最后一种方法来做呢?

生:如果把12×13先求出, 需要列竖式计算, 很麻烦。这样先约分后计算简便。

这位老师在“练一练”时又加了同类分数比例式, 让学生巩固新知, 学生是这样解的:︰x=︰, 解:x=, x=, x=。

师:为什么要这样解?

生:教材上的方法很麻烦, 转化为连乘, 再先约分后计算就简单多了。

师:你说得真好!但不是所有题目都可先约分后计算。如遇到不好约分的, 那么只有按顺序计算了。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灵活地去解答。

【评析A、B两位老师教学案例的共同点】

两位教者都能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解比例, 解题有根有据。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这既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 又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同时也渗透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评析A老师的教学案例】

看起来A老师教学思路清晰, 流程顺畅, 但A老师是按教材的思路原本不动地教给学生, 照本宣科, 显得较为呆板,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哪种计算方法最接近、最简便, 能达到“快”而“准”的效果, 学生就会乐意接受这种方法。解比例既然有简便方法来解, 不妨让学生去探究, 或者教者去引一引。A老师按教材的解题方法一步步地教给学生, 这种教法会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定势, 束缚于教材中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不到体验,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评析B老师的教学案例】

B老师在计算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与A老师截然不同。他采用先“放”后“统”的教学策略。一开始他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这一过程不是老师的教, 而是老师的“引”,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接着教者把学生多项思维进行了统一, 统一到先约后算上来, 这种先约后算的简便方法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 而是学生通过解比例的计算, 在计算中发现, 在发现中运用, 在运用中感悟。让学生经历这一计算技巧, 最终为学生所认可。最后教者并强调解比例不是所有题都可先约后算, 点拨了学生在今后的解题中要注意灵活性。B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出来, 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得到了很好地建构。

篇4:怎样解电路计算题

解题中经常从已知量多的那部分电路入手,某部分电路中I、U、R有两个已知,必可求出第三个量来.

有的题目给出了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系数,那就等于给出了该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路两端的电压. 要弄清电流表测量的是哪里的电流强度,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两点间的电压.

电路计算时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隐蔽的条件. 例如不加说明的电源电压可以认为是保持不变的. 照明电路中各用电器、插座都是并联的. 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

电路计算方法很多,应选择简便的解法. 电阻并联,常利用U相等;电阻串联,常利用I相等.

例如图1所示的电路,R1=20Ω,R2=40Ω,R3=30Ω,电源电压不变。(1)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问电源电压是多少伏?(2)当S1、S2都断开时,加在R3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伏?(3)当S1、S2都 闭合时,电流表示数是多少安?

分析:要注意电键的作用. 一般电键是为了控制用电器电流的通断,把电键和用电器串联,如图中的S2. 而图中S1的作用和一般电键的作用不同. 当S1闭合时,R3被短路. 电路就和R3为零一样.

解:

(1)当S1闭合、S2断开时,R3被短路,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设电源的电压为U,则

U=I×R1=0.5A×20Ω=10V

(2)当S、S都断开时,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篇5:解比例计算题

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生产的商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

2.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

3.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

使用价值量=原来的使用价值量×(1±变化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

4.单位商品价值量与货币本身价值的关系(成反比,用除法)

单位商品价值量=该商品原来的价值量÷(1±变化了的货币价值)(升值用加法,贬值用减法)

5.单位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的关系(成正比,用乘法)

单位商品的价格=该商品原来的价格×(1+通货膨胀率)二. 高考题举例分析

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某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11年该单位商品价值量=132÷(1+20%)=110元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1+10%)=11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11年该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110×11=1210万元。

正确答案C 例2.(2010年湖北文综)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 16元 B.10元 12元

C.20元 24元 D.8元 16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甲产品价格等于它的价值量=10÷(1+100%)=5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②单位商品的价格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5,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2010年甲商品的单位价格=5×(1+20%)=6元。正确答案是A 例3.(2008全国文综)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项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08年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15÷(1+50%)=10元

②单位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4,2008年货币的价值下降(贬值)20%后,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即单位M商品价格=10÷(1-20%)=12.5元

正确答案B 例4.(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C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解析: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用除法,根据公式2,2009年甲商品的价值量=6÷(1+20%)=5元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用乘法,根据公式3,2009年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使用价值总量)=100(1+20%)=12万件。

③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价值量乘以商品的总数量,根据公式1,2009年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5×12=60万元。

正确答案C 【启示】: 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某一产品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利用上面几个公式解答经济生活关于价值量的计算题,虽然简单快捷,但考生也必须在准确理解掌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等六个概念、十种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运用公式解题。

篇6:解比例教学反思

王春玉

学习解比例,是在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这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班的学生经过我一学期的指导,已经初步具备自学能力,尤其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书本上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上《解比例》时,我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上课伊始,我提名一个学困生口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随后我就出示一个与例1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去寻找解答的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自学了教材,不到五分钟,同学们顺利地完成解题任务。紧接着提问学生:“你们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你们能不能具体是怎样进行的?这个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我是通过谈话的形式,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促使学生去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了解比例的方法,并概括出的这节重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归为一句话,便于学生掌握。

3.成功地运用了“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篇7:六下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

5=40

(三)教学例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2.

3.(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布置作业

篇8:巧解化学计算题六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离子)方程式或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利用反应的相互关系(可通过中介物质)或元素的守恒关系,找出有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式,从而利用关系式进行计算.关系式法是求解多步反应计算题的“法宝”.

例1用足量的一氧化碳还原13.7g某铅的氧化物,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g,则此铅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解析:设此铅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PbxOy.由反应

得关系式“PbxOy~y CO2~y Ca CO3”,则(207x+16y)g∶100y g=13.7 g∶8.0 g,解得x∶y=3∶4.故答案为(C).

例2称取0.200 g某赤铁矿样品,矿样溶解后,使其中的铁全部转化成Fe2+(所得溶液中不含其他还原性物质),另称取7.90 g硫酸铈铵[2(NH4)2SO4·Ce(SO4)2·2H2O(摩尔质量为632 g/mol)],溶解后稀释至250 m L.取该溶液30.0 m L恰好与上述Fe2+溶液完全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e4++Fe2+=Ce3++Fe3+;请计算该矿样中Fe2O3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该矿样中Fe2O3的质量为m(Fe2O3).

由题意得c(Ce4+)=(7.90 g÷632 g/mol)÷0.250 L=0.0500 mol/L.

根据化学式Fe2O3和离子方程式

由铁原子守恒与反应关系可得关系式“Fe2O3~2Fe2+~2Ce4+”,则160 g∶2 mol=m(Fe2O3)∶0.05000 mol/L×0.0300 L,解得m(Fe2O3)=0.120 g;从而得w(Fe2O3)=(0.120g÷0.200 g)×100%=60.0%.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反应前后有关物质量的差量(如固体的质量差量、气体的体积差量、物质的量的差量等),利用差量与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对于存在某种差量的计算题,应用差量法可迅速求解.常用的差量法有气体体积差量法、质量差量法和物质的量差量法等.

1.质量差量法

例3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为碳酸钠.现加热5.00 g Na2CO3和Na HCO3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 g,则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A)16.80%(B)83.20%

(C)26.04%(D)73.96%

解析:设原混合物中Na HCO3的质量为m(Na HCO3).则

2×84 g∶62 g=m(Na HCO3)∶0.31 g,解得m(Na HCO3)=0.84 g.从而得m(Na2CO3)=5.00 g-0.84 g=4.16 g,w(Na2CO3)=(4.16 g÷5.00 g)×100%=83.20%.故答案为(B).

2.体积差量法

例4在常温常压下,向100 m L C2H4和Ar的混合气体中通入400 m L O2,点燃使其完全反应,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得到干燥气体460 m L,则反应前混合气体中C2H4和A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4(B)1∶3(C)1∶2(D)1∶1

解析:设混合气体中C2H4的体积为V(C2H4).则

1 m L∶2 m L=V(C2H4)∶40 m L,解得V(C2H4)=20 m L;从而得V(Ar)=100 m L-20 m L=80 m L.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得,n(C2H4)∶n(Ar)=V(C2H4)∶V(Ar)=20 m L∶80 m L=1∶4.故答案为(A).

3.物质的量差量法

例5在1.01×105Pa、120℃时,将100 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测得混合气体为73 mol.则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A)30 mol或70 mol(B)27 mol或56 mol

(C)73 mol或54 mol(D)40 mol或60 mol

解析:当H2过量时,设原混合气体中O2的物质的量为n(O2).则

1 mol∶1 mol=n(O2)∶27 mol,解得n(O2)=27 mol;则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n(H2)=100 mol–27 mol=73 mol.

当O2过量时,设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为n(H2).则

2 mol∶1 mol=n(H2)∶27 mol,解得n(H2)=54 mol.

即原混合气体中H2的物质的量可能为73 mol或54 mol.故答案为(C).

三、守恒法

守恒法是根据有关守恒原则[如反应前后总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相同元素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数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守恒等],变中找不变,抓住不变量,迅速建立等量关系,从而进行求解.常用的守恒法有质量守恒法、元素守恒法、电子守恒法、电荷守恒法、综合守恒法等.对于存在某种守恒关系的计算题,应用守恒法,可避繁就简.

1.质量守恒法

例6固体A在一定温度下分解生成气体B、C、D:

若测得生成气体的质量是相同体积的H2的15倍,则固体A的摩尔质量是()

(A)30 g/mol(B)60 g/mol

(C)90 g/mol(D)120 g/mol

解析:由题意可知,所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2=30.设固体A的摩尔质量为M(A),则2 mol A的质量为2 mol×M(A).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则可知,2 mol A分解生成6 mol气体的质量为2 mol×M(A).由题意得:2 mol×M(A)÷6 mol=30 g/mol,解得M(A)=90 g/mol.故正确答案为(C).

2.元素守恒法

例7一定量的乙烯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46.4 g,其中水的质量为14.4 g;若使等量的乙烯完全燃烧,至少还需氧气的物质的量为()

解析:由题意可知生成水的物质的量n(H2O)=14.4 g÷18 g/mol=0.8 mol,根据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可知乙烯的物质的量n(C2H4)=1/2×n(H2O)=1/2×0.8 mol=0.4 mol;0.4 mol C2H4燃烧生成CO和CO2的物质的量共0.8 mol.设生成CO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根据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则分别得

解得x=0.2 mol.由反应

3.电子守恒法

例8(2012年海南)将0.195 g锌粉加入到20.0 m L的0.100 mol/L 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M(B)M2+(C)M3+(D)MO2+

解析:设还原产物中M的化合价为x.因;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则得,(0.195 g÷65 g/mol)×2=0.100 mol/L×20.0×10-3L×(5-x),解得x=+2,即还原产物可能为M2+.故答案为(B).

4.电荷守恒法

例9在c(NO3-)为4 mol/L的Cu(NO3)2和Ag NO3混合溶液100 m L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得到24.8 g沉淀.将此沉淀置于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先滴加Ba Cl2溶液无沉淀生成,后加入过量稀Na OH溶液到沉淀完全,过滤、加热、干燥,得Cu O 4 g.请计算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

解析: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m(Zn).根据电荷守恒原则可知,与Zn反应后的溶液中,进入溶液中的Zn2+与剩余Cu2+所带电荷数之和等于溶液中NO3-所带电荷数.则[m(Zn)÷65 g/mol]×2+(4 g÷80 g/mol)×2=4 mol/L×0.1 L×1,解得m(Zn)=9.75 g.

5.综合守恒法

例10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HNO3,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 L的NO2气体和336 m 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 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0.02 g(B)8.51 g

(C)8.26 g(D)7.04 g

解析:由题意知,所得沉淀为Cu(OH)2和Mg(OH)2.根据质量守恒原则可得,m[Cu(OH)2+Mg(OH)2]=m(Cu2++Mg2+)+m(OH-).因m(Cu2++Mg2+)=m(Cu+Mg)=4.6 g;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则可知,Cu和Mg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硝酸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4.48L÷22.4 L/mol)×1+(0.336 L÷22.4 L/mol)×2=0.23 mol;根据电荷守恒原则可知,Cu和Mg失去电子后生成的金属阳离子(Cu2+和Mg2+)结合OH-后生成电中性化合物[Cu(OH)2和Mg(OH)2],则Cu和Mg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和金属阳离子结合OH-的物质的量相等,即n(OH-)=0.23 mol,m(OH-)=0.23 mol×17 g/mol=3.91 g;从而得m[Cu(OH)2+Mg(OH)2]=4.6 g+3.91 g=8.51g.故答案为(B).

四、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根据平均值原理(混合物某一量的平均值必大于各成分相应量的小值,而小于各成分相应量的大值;或混合物某一量的平均值与各成分相应量的值相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求解.

例11 20 g由两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得到11.2 L氢气(标准状况),这种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Mg和Al(B)Al和Fe

(C)Fe和Zn(D)Zn和Cu

解析:因2H++2e-→2H2↑,n(H2)=11.2 L÷22.4 L/mol=0.5 mol,则金属混合物的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珚Me=20 g÷(0.5 mol×2e-)=20 g/(mol·e-);而Mg、Al、Fe、Zn和Cu的摩尔电子质量(物质失去或得到1 mol电子所需的质量叫做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12、9、28、32.5和∞g/(mol·e-),则根据平均值原理可知这种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Al和Fe.故答案为(B).

例12某混合气体由两种气态烃组成,取0.1 mol该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后得到4.48 L CO2(标准状况)和3.6 g H2O,则这两种气态烃可能是()

(A)CH4和C3H8(B)CH4和C3H4

(C)C2H4和C3H4(D)C2H2和C2H6

解析:因n(混合烃)∶n(C)∶n(H)=0.1 mol∶(4.48 L÷22.4 L/mol)∶(3.6 g÷18 g/mol)×2=1∶2∶4,则该混合烃的平均分子式为C2H4.根据平均值原理可知,这两种气态烃可能是CH4和C3H4或C2H2和C2H6.故答案为(B)、(D).

五、极端假设法

极端假设法是将所研究的问题假设成某种“极限状态”(如将混合物假设为纯净物,将平行反应假设为单一反应,将多种产物假设为单一产物,将可逆反应假设为完全不反应或完全反应等),进行极端分析,使问题的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从而求解.

例13将一定质量的Mg、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2.8L(标准状况),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解析:假设全部是Mg,设Mg的质量为m(Mg),由反应

得,24 g∶22.4 L=m(Mg)∶2.8 L,解得m(Mg)=3 g.假设全部是Zn,设Zn的质量为m(Zn),由反应

得,65 g∶22.4 L=m(Zn)∶2.8L,解得m(Zn)=8.125 g.假设全部是Al,设Al的质量为m(Al),由反应

得,2×27 g∶3×22.4 L=m(Al)∶2.8L,解得m(Al)=2.25 g.而事实上是三种金属的混合物,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介于2.25 g与8.125 g之间.故答案为(B)、(C).

例14 38.4g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准状况),则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 mol(B)1.6 mol

(C)2.2 mol(D)2.4 mol

解析:因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为稀硝酸,则收集到的气体为NO2与NO的混合气体.假设铜(为38.4 g÷64 g/mol=0.6 mol)全部与浓硝酸反应(收集到的气体为NO2),则由反应

可求得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6 mol×4=2.4 mol;假设铜(为0.6 mol)全部与稀硝酸反应(收集到的气体为NO),则由反应

可求得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6 mol×8/3=1.6mol;而实际上铜既与浓HNO3反应又与稀HNO3反应,则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介于1.6 mol与2.4 mol之间.故答案为(C).

六、反应叠加法

反应叠加法是将有关化学方程式进行恰当的叠加处理,得到“新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新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叠加法常用于连续反应的计算、循环反应的计算、某些并列反应的计算等.应用叠加法可化难为易,巧妙突破.

例15取a 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增加a 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A)H2(B)CO

(C)C6H12O6(D)C12H22O11

解析:将反应

叠加得

将反应

叠加得

上一篇:从共享单车看风景小学作文下一篇:部队士官个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