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学写作的感想

2024-04-20

学习文学写作的感想(共8篇)

篇1:学习文学写作的感想

学习文学写作的感受

经过了高考,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一门学科,而最初的时候,我是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直接与高中的语文等同起来了,以为学的东西还是同高中学的一样,以为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但,现在,我显然错了,汉语言文学这一门学科比起我在高中学的还要高深许多,它绝对没有我刚开始想的那么简单。

但,无论汉语言专业与以前的语文有怎样的不同,写作,还是一样的占有重要的位置。课本上说的是,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写作理论知识的层次上,而要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竞争能力的世纪新人的高度出发,通过严格的、科学的训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规律,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并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认真的态度,实现既传授写作本领又提高全面素质的双重任务。而,在大一的写作课上,我也充分体会到,到了大学,写作已经不再是,给几个固定的格式,找一些内容直接套上去就行的了,生搬硬套的作文,已经不适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了。

对于文学写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想,就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想强加在别人身上,但我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感想。因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阅读是很重要的一步。没有阅读,文章很难写得有深度,而且写作的时候容易犯一些小错误,引经用典,可以使文章读起来没那么浅显易懂,文学性也高一点吧,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与书本的作者进行的情感的交流。还记得,在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总是说,你们可以尽管“放炸弹”,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诗句和典故之类的,使你们的作文更有看点。当时,我们还以为那是老师逼我们背书的异种方式呢,如今看来,读多一点东西,还是很有用的,也对这位语文老师心怀感激,让我们对写作有了更高一层的理解。

第二,写作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小至每一朵花,没一条小草,大到每一个人,每一件新闻都是写作灵感的源泉,只要用心去感受,每一幅图,每一道景,都是一篇意味深长的文章,文章就会反映生活点滴小事,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那么也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

第三,写作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文学写作当然也不例外,作者的脑海中所想象的东西,是一段影像,是一幅画,是一道景,加以书面表达,也是一篇文章,再加上,如果动起笔来如行云流水,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文章内容才能丰富,意境开阔,思想深刻。如果缺乏想象力,就如一潭死水,思维干涸,难以动人。

第四,写作要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自叙,尽管文章的内容千变万化,文章里面还是包含了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感觉与情感,形成作者的独特风格。关于文学写作,文体有很多,写作技巧也不少,我自己还是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要写出很好的文章,还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光是想,是不能使我进步的,我还是要不断努力地练习,开阔我的思维,丰富我的想象,提高我的写作技巧,希望,有一天,我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篇2:学习文学写作的感想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0104 唐保灿 201434005348

本学期天文学的课已经上了四周了,从最初的对天文学知之甚少到现在的大致了解,我自认为对天文学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观。一开始在选修天文学之前,我以为天文学的知识是很高深的,平时也不太愿意去了解这些知识。就知道地球是圆的,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宇宙在理论上是无限的等等。但是在经过这几周的选修课学习之后,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天文学的选修课堂上,跟着老师去了解去解开宇宙的奥妙,我感到无尽的乐趣。

在选修天文学的第一次课上,老师先给我们介绍了火星,牛郎星,织女星还有银河,由苏东坡的词“西北望,射天狼”介绍了天狼星。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是射西北方向的天狼星。然后老师又介绍了许多西方神话传说的星座以及他们的位置。我才明白原来这么多星座背后都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古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他们的思想都很浪漫。我一直以为一共有十二个星座,但是老师告诉我们全天共设置八十八个星座,每个星座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尤其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十二星座,包括星座的由来,特点,位置以及最常见的时间。

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宇宙,关于天文学的知识,包括宇宙的构成,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当属他给我们介绍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知识点了。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是137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从那里诞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从而由物质小微粒聚集成大团的物质,最终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甚至没有生命。宇宙大爆炸理论不仅仅是天文学、物理学的范畴,更是唯物主义的有力证明。这些能使我们更加科学的认识宇宙,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

老师还在教学过程中提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肯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了物质才有了意识,而意识是人的反应,我想这也符合宇宙大爆炸理论。关于外星人这个话题,我想肯定是存在外星人的。老师的一个观点我特别同意,那就是如果外星人能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友善的,如果他们不是友善的,那么以他们的科技肯定不足以来到地球,所以咱人类不必担心外星人入侵。如果将来有一天外星人真的来到了地球,放心他们肯定是友好的,可以放心与他们交朋友。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我上天文学选修课最大的收获,敬畏宇宙、敬畏自然。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数以万计的繁星,虽然不能得到什么,但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开始。宇宙是如此的浩瀚,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还不及那一粒微尘。思及此,就如老师所讲,我们为了那些所谓的有价值的琐事而斤斤计较或者互相算计是多么的可悲可笑。我们应该放开心胸,向寥廓而深邃的宇宙和庄严而圣洁星空致敬,学会仰望星空,成为关注天空的有希望的人。人类最伟大的老师是大自然,茫茫宇宙必然有一种秩序所在,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自然规则,调整生命,如此才能更好的生存。

篇3:关于文学副刊的几点感想

老报人有一句大实话, 将副刊称为“报屁股”, 也就是放的位置比较靠后, 一般放在报纸最后一块版上。这并不是说它不重要, 排在末尾, 可有可无。报纸以消息通讯为主, 以社论、评论见长;前面版的消息、通讯、评论等话题一般比较严肃, 政治经济, 国计民生, 来不得半点马虎。后边的副刊相对就比较轻松活泼, 有调济功能, 免得审美疲劳, 所以它还有一个说法, 叫报纸的“后花园”。鲁迅故居有个“百草园”, 萧红老屋有个“后花园”, 在作家笔下, 那都是他们儿时的乐园, 一生难忘。大报小报, 前面版大同小异, 但副刊却各具特色。好的副刊让报纸增色养眼, 甚至让有的读者拿到报纸先看“报屁股”, 再从头版看起。这大概可以说是副刊的一个定位问题吧。

既然是“后花园”, 当然百花齐放好, 五彩缤纷才对。散文、杂文、随笔、诗歌等文学样式都该有, 好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也可以起到点缀和美化版面的作用, 图文并茂。但一块版面容量有限, 不可能每块版品种都样样齐全, 可以这一期散文多发一两篇, 下一期杂文随笔打头, 再下一期好诗也可以当主菜, 偶尔也可以推出一块“散文专版”、“诗歌专版”什么的, 不必固定什么“比重”。版面总体风格可以一致, 但版式、内容却要有变化, 不宜僵化教条。一块版只有两三篇作品, 视觉上会单调了点;九篇十篇又显得碎了些。总的说来, 副刊文章以短文为主, 短而精, 一篇作品一两千字比较适宜。当然, 也有的把长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也整到副刊里, 甚至连美术版、评论版、书评版、娱乐版也归到副刊, 那就是“大副刊”的概念了, 好比现在把一篇一二十万字的作品称为“大散文”一样。

常言说,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办好副刊, 重要的是稿件, 有好稿。名家新作最好, 能提气, 有影响力。名家分全国的, 本地的, 有他们的作品加盟, 副刊容易上档次, 增强吸引力。一时组织不到名家稿件, 也可以转载。当然, 名家有限, 文债也多, 版面主要还得靠非名家作品支撑, 特别是行业报、企业报, 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圈内的人”, 内部员工中肯定有不少文学爱好者, 他们不仅是副刊的主力军, 也是最忠实的读者。他们的优秀作品会有亲和力, 对内部员工更有感染力, 应当多组织、选用他们的稿件。“企业报副刊与大报副刊有何异同?”我以为主要是服务对象不同。企业报面向的是企业的员工, 当然要为员工服务, 副刊作品应当多反映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发表他们的作品。

副刊也有培养作者的功能。中国不少老一辈的作家都是从副刊走出来的。说不定新的名家也会从你们那个副刊走向全国。副刊可以搞一些“征文”、“大赛”之类的活动, 就像体育比赛一样, 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 不但稿源有了, 还容易出好作品。有条件的话, 搞点文学讲座也可以, 提高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

报纸讲究时效性, 新闻越新越好, 过了几天就成“旧闻”了。副刊作品相对而言时空要宽松一些, 描写的可以是一月两月前发生的事, 一年两年前的也行, 甚至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也无妨。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时空概念。比如, 全国人民春节大过年, 热热闹闹, 欢欢喜喜, 你在副刊上来一篇“清明时节雨纷纷”, 悼念亡灵, 就有点大煞风景。大冬天的, 三九严寒, 你副刊上登一篇“烈日炎炎似火烧”的散记, 完全是另一个时空, 反差太大, 读者一时很难身临其境。人民日报老总编范敬宜先生, 文学造诣很深, 看重副刊, 他曾说过, 报纸副刊不能一点季节观念都不讲, 那样人家会说我们不用心。

篇4: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对象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文学评论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文学评论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评论。

技法指导

写文学评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读原作,把握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把握丰富的材料。把握丰富的材料还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二、要有真知灼见

我们写文学评论时,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对作品要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或感受。评价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分析与评论结合

在写文学评论时,我们要对原作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进行准确判断,进行合理引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概述文字时要简练,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

五、布局要巧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1.引论,又叫引言、引题。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

2.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作时要调动必要的论证方法,采用必要的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性。

3.结论,是文学评论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一是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

现场文题

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范文示例一

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

点评

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考生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而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范文示例二

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無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

点评

篇5:日本文学史感想

从明治维新到二次大战,日本社会走过了一个向现代急行军的八十年。在这毁誉半参的八十年之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总结。日本文学,正如其社会文化——左手菊花,右手十字架——静脉里流淌着儒家的仁义,动脉里奔涌着欧洲的人文,又带着日本传统的淡淡的悲伤意味,散发着不同于欧洲和中国文学的魅力。日本近代文学,上承江户时代的风俗文学,下启战后蹒跚起步的现代文学,从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带有启蒙性质的现实主义小说《浮云》,到明星派,白桦派,新思潮派的相继崛起,中间有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两位大师的求索与思考,也有二战导致许多作家被迫从军,文坛陷入冷寂的悲怆。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我对于日本文学历史的发展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我对夏目漱石的关注尤为突出,喜欢他的文学作风,那么我就把我在文学史课上印象最深刻的夏目漱石拿出来品味一下吧!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作为被印上日元钞票的作家,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日本文学史上的另一位大师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1900年,夏目漱石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镰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

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在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序文里,有这样一段:

“在这里我决定,将从根本上解释‘何谓文学’的问题。同时我下决心,利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把它当做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我把一切的文学书籍都收拾在行李底层,已经把自己关在一家租房里。我之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知道何谓文学,是因为我相信以血洗血的手段乃为有效。我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因而在这个世界里生成、发达和颓废的。也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社会需要,因而存在、兴隆和衰亡的。”

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为

《朝日新闻》写连载小说。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代表作:《我是猫》

《我是猫》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夏目漱石发表于1905年的构思奇特而匠心独运的处女作《我是猫》奠定了这位杰出的小说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部富于诙谐的作品,以洋溢于字里行间的笑声引导人们驱散郁积在心头的愁云,振奋精神,从对现实的反思中燃起爱与恨的火焰。

这部别出心裁的长篇小说以幽默与讽刺为主要特征,由一只被拟人化的善于思索、乐于议论又富于正义感的猫担任叙述者与评论者,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这只猫的主人苦沙弥,是个“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只知从书本中讨生活、一有机会就大讲知识可贵的教师。作品以直叙法表现了这个显然是作者自身影子的主人公自甘寂寞的自负心志,同时又使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揭示了知识分子因清贫而招致社会轻蔑的可悲现实;不仅如此,小说更通过穷教师苦沙弥与暴发户金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暴露了明治时代的黑暗,批判了“金钱万能”的世态。

奉金田之命去窥伺动静的拜金主义者铃木在与不谙世事而直言不讳的苦沙弥的一段对话中公然宣称:没有和钱一起去情死的决心是干不了经商这一行的,要赚钱,就非得缺义理、缺人情、缺廉耻不可;透过对所谓三缺术的嘲笑,小说无情地讽刺了市侩哲学的丑恶本质。猫偷听到的金田与铃木的一段街头对话同样耐人寻味。金田见苦沙弥“不对金钱磕头”,总感到心里不痛快,恶狠狠地骂他是个“顽固透顶的东西”,扬言要“惩治”他,要让他“尝尝实业家的厉害”;铃木则随声附和,讥笑苦沙弥“太傲气”,“太不识相”,“根本不懂得算算自己是否会吃亏”,“打肿脸充胖子”,“难调理”,是个“缺乏利害观念的家伙”。这段运用反语技巧虚贬实褒的描写,赞美了重视知识、热爱学问的文人学士狷介自好的品质,抨击了湎于金钱的泥潭中的肮脏的灵魂。正如鲁迅所云,《我是猫》“轻快洒脱,富于机智”,以飘逸的文体透过一系列冷嘲热讽否定了封建而落后的旧事物,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弊端深表不满。这部自出机杼的作品,不拘泥于西方小说的模式,凭借联翩的浮想运用自如地安排了一连串出人意料的新奇、警辟而幽默的场面,寄余味于笑声中,其如珠妙语往往道破人情世态的机微,剥下邪恶、虚伪与愚昧的外衣,放射出理性的光芒。《我是猫》几乎由无数片断的插话式的细节构成全篇,并不以单一而集中的情节取胜,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见长。这种不同凡响的艺术特征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西方理性思维与丰富学识的摄取与消化,更来源于对中国文化中愤世嫉俗而决不同流合污的文人气质的继承与发扬。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使夏目漱石这部以笑为武器而痛击时弊的传世之作显示出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勇气。

篇6:天文学新概论感想

智能科学与技术

李继坤

1210663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修《天文学新概论》的初衷就是温总理的这首《仰望星空》。仰望星空,那里写满了宇宙的奥秘;仰望星空,心灵畅游于无垠的时空。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心胸才会如那星空般空阔辽远;仰望星空时,一个人的思想才会如那群星般自由璀璨。正是因为对星空的渴望,对宇宙的向往,所以我才选修了这门课。

之前就已经听选过此课的同学说,这课不错,老师不仅不点名,而且平时也不留作业。选了课才知道这门课真选对了!不是因为不点名、没作业,而是因为有幸遇到了这位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并在北京天文台多年从事天文研究的教授——苏宜先生。

苏教授虽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但仍精神矍铄,对天文学充满了热情。听他的课,不需要课本,不需要笔记,要的只是一颗自由的心,随他一起遨游太空,遍历宇宙。陈寅恪曾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而学习天文、研究天文非思想自由之人不能为也。跟着苏老师一起,我们从地球的一草一叶出发,聆听地球与月球的窃窃私语,体会太阳与行星们的缠绵悱恻,欣赏银河系的美丽壮观,惊叹茫茫宇宙的浩瀚无垠。一路走来,我们仿佛乘坐着宇宙飞船,船长就是苏老师。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苏老师讲解。流星,彗星,行星,恒星,白矮星,中子星,主序星,食双星„„一路的风景让我们应接不暇。苏老师的讲解形象生动,中间还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他的有趣经历,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大开眼界。我们在时空中穿梭,追寻着宇宙的奥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在新开湖边看星星了。虽然那天晚上天气很冷,可是去的同学还是不少。苏老师拿着激光笔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们讲解这颗是什么星,那个是什么星座,怎样找北极星,如何根据星星来推算经纬度„„后来我们还用天文协会的望远镜看了星团,大家都兴奋不已。

康德说他一生只对两件事感兴趣: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可见,天文,自古就为人们所重视,而天文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言自明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天文学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对天文兴趣的也日渐浓厚。在我看来,我南开不应仅仅开设天文学选修课,而应该设立天文系,给那些热爱天文的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培育人才。真心盼望南开的天文系能早日建成。

篇7:我的写作感想

像我这样从小就对作文有些兴趣的人大概不多,一般对作文有些兴趣的人作文应该写得都不错,可问题是,兴趣从哪儿来的?我想,这其中的秘诀就是——看书!小学时看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关键,因为第一本书的好坏会决定你对书的最初印象。记得我上一年级时,去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图画书,我在看完那本书时觉得很好看,意犹未尽,因此又去借书看,渐渐地,阅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的写作水平自然也在不断上升。假使第一本书不好看,给我烙下坏印象,那我还有兴趣去借阅吗?所以说,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二点,看书要看适合自己的书。每个人看书都有自己喜爱的类型,家长需要做的只有指导,千万不可以去强逼:“你不准看……你一定得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引起孩子们对书和父母强烈的反感。有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心过于急切,逼迫孩子看高深难嚼的文字,孩子能看得懂吗?会喜欢看吗?

我小时候看的书不少,真正全懂喜爱的也不多。整天像只无头苍蝇似的在书海里乱撞,漫无目的。可自从我喜欢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后,我便一心一意去钻研它,因此我的作文才如虎添翼,取得进步。若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任何人都只是一只无翅的天鹅。有人问我,我的作文为什么写得好,其实也没什么,面对作文,需要的只是“看淡一点,再看淡一点”,不要把写作文看得多么严重,事实上只要把自己一瞬间的想法写上去,也就可以了。有时候,作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写,对于我来说,纯粹是一种心理娱乐、打发时间的好方法罢了。

一年级,我刚开始学写看图说话,一下子写好了,觉得蛮好玩的,可以想象人物的话语,挺有意思的。二年级,我报了一个学校的作文班,每次老师批改好我认真写的作文,总要夸几句,台下同学羡慕地看着我,我红着脸低下头,目光又落在了十多颗鲜艳的红五角星和一圈圈红“波浪”上,心里喜滋滋的,暗暗发誓要把这欢喜的劲儿一直延下去。

三年级,写记叙文,我别提有多高兴了,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完整有条理地告诉大家,多棒!看着周围阅读过我作文的同学挤过来向我了解文章叙述事情的情节,我总是夸夸其谈地讲着,心里快乐的劲儿一下子提了上来,描述地手舞足蹈。四年级,学写幻想作文,我是更加高兴了,我最喜欢想象了,白天想晚上想。有人说晚上想是在做梦,白天想是在做白日梦,一切都是虚缈无意义的,可我不这么认为,会幻想才有梦想,有梦想才产生目标,追求目标才会成功。再说了,会幻想的人才能写好幻想作文嘛!

五年级,写感想作文。我只要一写到感想作文,总喜欢一气呵成的那种,写完后仍意犹未尽,愈来愈喜欢写,无论什么想写就写,尽情抒发感受,写着写着就把写作文当成一件趣事,看到什么事物一下子有感而发,就忍不住要写几句。六年级,初写小说。提起小说,我真的是很愉快,每次编完一段文字,我总喜欢与其他写小说的好朋友互相交换阅读,互相交流提建议。经常孜孜不倦地抽取休息娱乐的时间来思考小说内容提纲,有时因想出了一个好名字或一段好故事而彻夜难眠(这四个字用的有点夸张)。我喜欢写小说,可以随意编写故事情节,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统统写下来,也乃人生一大趣事,就像玩游戏一样,写小说也成了一个娱乐项目。

篇8:文学的读解与写作

我从语文开始讲起。现在的领导作报告, 大都像背书。这表明他们的语文水平都比较差, 说的都是空话、套话、大话。这种情况的出现, 很可能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关。也就是说,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语文没教好没学好的话, 将贻害无穷。那么教语文时, 我们老师应该教什么?许多老师最喜欢教的就是朱自清, 尤其喜欢教《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文采多好啊, 于是把文采都教得头头是道。我不大喜欢这样的教法, 我教《荷塘月色》很简单, 不用串讲, 因为你怎么串讲都不可能超过原文, 何必呢!我无非是让学生多读几遍, 体会一下《荷塘月色》里的词性活用。因为此前学生大都学过朱自清的《背影》, 我就再提醒学生比较一下《背影》的朴实和《荷塘月色》的华丽, 让学生明白, 文章的语词运用以及情感表达, 应当根据叙述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有所变化。

我始终认为, 语文教学如果只教文采, 不教义理, 那语文教学的意义可能会失去一大半。

语文老师每天都在讲中心思想,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没弄明白:中心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我认为, 中心思想就是每一个自然段落大意的加减乘除。我教学生阅读分析现代文, 就是这样来教的。重要的是先看清楚每一个自然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词, 顺着这样的逻辑思维, 去获得文章带给我们的整体性思考。

其实, 你学朱自清也好, 学鲁迅也罢, 并不是要你学会像朱自清那样子写文章, 也不是要你学会像鲁迅那样子写文章。写文章, 模仿谁有用吗?这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做作, 都有点假, 就没有了你自己的个性, 没有了你自己的色彩, 没有了你自己的感情。

文学交流其实就是一个情感交流。中国的文学史, 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经验的审美积淀过程。文学写作是怎么回事?其实文学写作一点也不神秘, 在我看来就是你的情感表达。

许多年前, 出版社都在说没有畅销书。我说, 那你就编一部讲真话的书, 肯定就畅销起来。因为没人讲真话, 你出一部讲真话的就可以了。还有, 如果说让我来做出版社的编辑, 我先编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就是写给一个固定读者看的书。因为写作都是要有对象的, 你针对谁写?比如说, 当你写情书的时候, 你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学写作。情书就是文学, 因为它是你的情感表达, 而且这个情感很丰富。

文学讲的是复杂的情感。莫泊桑的《项链》, 当年我看到教学参考书后, 就傻掉了。因为那个教学参考书上说:莫泊桑写的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郁闷, 不敢当着学生说这就是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为什么一定要加上那个标签呢?其实, 人人都会有虚荣心。一个人只是做了一件不怎么符合身份的事, 一个妇女要出席晚宴, 向朋友借了根项链戴, 结果项链丢了, 于是, 这位妇女为了还上项链, 花费了大半生的时间, 而当她终于还清了之后, 心里十分激动, 禁不住向朋友说了出来, 而朋友告诉她, 丢了的项链其实是假的。莫泊桑的小说就此打住, 可见其对这个妇人虚荣心的批评和对这个妇人借债必还的肯定, 是混在了一起的。所以说, 文学的情感是复杂的, 不那么容易判断它的是是非非。这位妇女看似不值的行为, 却充满着诚信的可贵品德, 不是什么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就能解释清楚的。文学表达的是复杂的人类情感, 不能简单地以阶级来划分。同样, 语文的解释也应当不是那么简单的。语文也是要给灵魂做一些判断的, 是要有好坏是非之分的, 但又必须避免简单粗暴的判断。

所以我对教材的认识, 从来就是靠自己去判断, 不太看参考书。这个教材参考书, 对我来说, 没有太多用处。同样教一篇教材, 你教的是什么, 可能和别人教的是另一回事情。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那么一个范文, 重要的是教什么呢?我教的重点, 是我们写记叙文, 在记事的过程中, 最后你要把意义突出来, 哪怕是一件小事, 可能意义并不小。

何顿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湖南骡子》, 他写了一百年的湖南历史, 他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写, 一直写下来, 像个编年史。我们看到从辛亥革命打倒军阀, 然后到抗日战争。对于国家来说, 可能更重要的是推翻帝制, 打倒军阀, 建立一个民主国家, 那么这个中间功劳到底谁大, 谁占了谁的好处, 我们判断不清楚。那么把编年史做好, 就是我们把事实摆清楚, 道理不讲自明。其实有时候真理是不讲自明的, 关键就是你要把前面的事实先摆清楚, 讲道理的过程就很简单。可是, 很多人写作, 往往要把前面的事实遮蔽起来, 这样的话我们自然就看不清楚了。我们一直被谎言所欺骗, 而又不警觉, 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的历史由于有过多的文学叙事, 所以变得模糊不清, 而我们的文学又由于有过多的革命叙事而变得简单、粗暴。其实, 文学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历史还是不太一样。你用新中国建立来说明进入一个新的文学时刻, 你理论上就不太站得住脚。现在的孩子可能对高玉宝的那个《半夜鸡叫》已经很陌生了。你想想现在的孩子要读那个作品, 他会有什么反应?你比如说写一个地主, 半夜起来学鸡叫, 他不是用命令式的口吻, 用棍子来驱赶长工, 而是要半夜起来学鸡叫。到底他这个坏当中, 有没有善在里面呢?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 文学要求为政治服务的时候, 就产生了这样的简单、粗暴, 把我们原有的那样一些很复杂的情感变得简单了。我觉得,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反对,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拥护, 这个观点就有点简单化。这种简单化, 一直延续到了我们文学表述方面。比如说, 文学介入政治的问题。文学不谈政治, 肯定不行。但是, 文学所涉及的政治是否一定就是党派政治?或者说就一定是我们的现实政治吗?其实不是的。比如,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讲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无疑是政治, 是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这里涉及的政治, 已不是哪一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党派的政治, 而是天下的政治。平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是平衡的理念。所以才会有诸葛亮, 未出茅庐就三分天下, 他是有智慧的。又比如三皇五帝, 你们都知道的, 最基本的帝位应该是禅让制, 比较科学、比较民主, 而且也比较自然。总是贤能之人来领导无能之辈, 孔子提出“仁”政, 衡量统治者的标准在“内圣而外王”, 也就是对内要圣明仁慈, 对外才讲强盛、才讲王道。那么这样的政治智慧, 到现在我们还有没有呢?我们现在的政治智慧可能还更为诡异。我只能讲明怎样衡量文学中政治的标准问题, 好坏由学生自己来判断。

其实古人的智慧很高, 流传下来就是知识, 而知识就是用来判断今天的理性工具。古代的文学是文史哲不分的, 最好的文学理论都来源于《文心雕龙》。在古代, 我们的文学被称为心学, 到了五四文学以后, 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人学?心学和人学还是有区别的。怎么会变成了人学的呢?那就是所谓的我们对于科学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觉悟。把人的物质地位、阶级社会属性抬得过高, 而且简单到了仅以阶级划分人的思想立场, 才会有我们所说的从心学转到人学。人性的许多复杂方面就这样被唯物主义覆盖了。

古人说, 心是最难控制的。所以, 要统治天下, 那么就要得人心。所以, 郭沫若曾经借戏剧之口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人心者失天下。中国的文学, 自古以来地位就非常的高, 而且大的文学家都会当官, 这几乎成为传统。到了五四以后, 情况就完全改变了。我们现在的文学, 可能跟当官已经完全不沾边, 或者说文学是一个非常自由的职业, 可能要宽松得多。但是,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可能就越来越小了。现实社会就是这么一个组成, 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的时候, 我们总是会被外界所干扰。

我去年给一个诗人写评论, 她是著名诗人叶文福的爱人, 当年叶文福被批判以后, 才跟的他。她自己也写了很多诗歌, 写给自己爱人看的, 但是一直没发表过。我给她写了一千多字的推荐文章。我上来的第一句话, 就写得很简单, 我说看见这样的东西, 熟悉而又陌生。熟悉, 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 也曾经有过如此的情怀。但是, 恰恰我又觉得很陌生的是, 因为我一直没有深刻地意识到, 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相隔出那么遥远而又可怕的距离。我们当年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论, 就是文学到底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 争到后来也没搞明白。而真正要走到人生的艺术化的过程中去很艰难, 一般人都做不到, 但是她做到了, 我很钦佩。我给这样的文学一个命名, 叫抽屉文学。我们说文学艺术崇高, 其实是崇高了我们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种约束。向文明看齐, 向真理看齐, 我们不做坏事情, 我们不图那些虚名, 这才是文学的纯真追求。

朱小如先生在参观

朱小如先生在南京

我下面讲一下具体的文学写作。世界上的文学理论始终围绕着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就是说, 你要想达到你的文学目的, 你要使用什么样的文学手段才能够达到你的目的。使用的方式不同, 其结果也就不同。以前也讲形式与内容, 但基本上是把一个问题拆成了两半。比如, 叙事学上的人称问题。叙事学的奥秘全在叙述者的“隐身”或“显形”上。现在很多人在讨论叙事伦理。其实, 这个伦理就是你的叙述方法和你的叙事目的这中间有没有统一?比如, 你是写实的, 那么你就要制定一些规矩, 你虚写是不行的。比如你是虚写的, 那么你写什么都可以, 你只要运用了你的想象。这样的规定性, 怎么写与为什么写是紧密相关的。比如说诗歌写作, 大概年轻人更喜欢诗歌写作, 因为诗与青春与激情有关。我讲一个诗歌写作中的问题, 诗歌也有一个结构, 就是启承转合四个字, 我们知道这是写作的基本要素。那么, 我另外再加四个字, 就是:轻启慢承急转巧合。为何启动要轻?为何要慢慢承接, 又为何转化要迅疾, 为何结尾要巧妙。我现在能背得出来刘大白的一首诗:“归巢的鸟儿, 尽管它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就这么一首短短的小诗, 它就做到了轻启慢承急转巧合。还比如徐志摩的诗歌, 几乎首首诗歌他都能做到脱口而出。徐志摩写:“喝一口白水, 朋友。”朋友重音节放在后缀去了, 而不是放在前面。这个句式结构的变化, 你仔细研究就可以感到它的真正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再比如穆木天的:“我是一个永远的旅人, 永远步芊芊灰白的路头, 永远步芊芊灰白的路头, 在这寂寞昏黄的时候。”你看看他中间重复的句式, 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一读就能体会到诗歌的韵味何在了。为什么说我们中小学语文朗读很重要, 就是因为朗读可以培养我们流利的语感, 即抑扬顿挫的音韵, 你学会了这个, 肯定是大有好处。它就是给了你语言的基本节奏。诗歌写作非常难, 但是, 在我看来, 你只要能掌握我这八个字:轻启慢承, 急转巧合, 那诗歌写作就非常简单了。

我们以前的语文分析法, 把一篇课文分什么开头结尾和中间。这个开头结尾都好讲, 中间是发展, 发展是最难讲的。怎么讲发展呢?古人作诗的基本功, 是对仗, 他为什么要对仗?就是以形式来推动内容的发展。现代文如何解决发展部分呢?其实我前面已经讲到, 每一个自然段落的联接关键词非常重要。然而, 我们老师最容易疏忽的, 就是没有把每个自然段之间的对接关系、连带关系, 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这样一些逻辑关系教清楚。我教过一篇说明文, 是周建人的《蜘蛛》, 这篇课文第一段是总体介绍了蜘蛛, 最后一段写了那个不织网的蜘蛛。分析的时候, 我说, 织网的蜘蛛和不织网的蜘蛛是不能够合并同类项的, 你看, 我用什么样的思维来解读文章?就是数学。语文也要教出智慧来才行。

上一篇:省油技巧下一篇:以得失为话题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