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2024-04-27

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精选6篇)

篇1: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

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

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一编 1949—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章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3)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4)文艺思想论争和文艺政策调整

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5)“反右”运动以后的文艺低潮 “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二章 土地之歌

6)农村题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7)《“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 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

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

“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8)《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其演化趋势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

《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

第三章 战火中的诗情 9)现代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基调

描写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

10)《保卫延安》与《洼地上的“战役”》

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

《保卫延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

11)《红日》的战争观念和战争小说美学

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歼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

《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12)《林海雪原》的浪漫传奇色彩 《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

“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13)《百合花》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

《百合花》与其它“不合时宜”的作品。《

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四章 英雄的道路

14)现代历史小说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模式 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

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15)《红岩》等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

“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

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

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16)《红旗谱》的创作错位和民族化成就 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

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

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

17)《三家巷》表现革命历史的独特个性 《一代风流》与《三家巷》。

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18)《青春之歌》与林道静的形象 《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

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五章 早春的气息

19)王蒙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2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21)《草木篇》的战斗精神和艺术个性 《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

《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22)《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六章 诗人的心声 23)50、60年代的颂歌潮流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

24)绿原、曾卓的精神记录和唐湜的诗美理想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

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25)郭小川诗歌的参与意识与形式探索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望星空》的主要特点。

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26)贺敬之的诗歌与闻捷的诗歌

贺敬之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27)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阿诗玛》 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第七章 古今一台戏 28)50、6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 50、60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29)《龙须沟》及其他现实题材的话剧 《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

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话剧作品。30)《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

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31)《关汉卿》的理想色彩和“戏中戏”结构 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32)姚雪垠、陈翔鹤、老舍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第八章 纷繁的世界

33)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多层次现象 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34)巴金散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巴金在50、60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35)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

《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

《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

《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36)《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邓拓的两重性格。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37)《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二编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九章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38)“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 《海瑞罢官》与“文革”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39)“样板戏”及其他公开创作 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十章 墓地上的鲜花

40)“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潜在写作 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

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41)《缘缘堂续笔》的艺术情怀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42)《神的变形》的苦涩智慧

《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4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标志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幻觉描写的意义。《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十一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44)“五四”精神的复兴

“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

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

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第十二章 心灵的伤痕

47)《伤痕》与“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48)《履历》的时代内涵与艺术特点 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

49)《死》以个人化方式对“文革”的反思 《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第十三章 归来的歌

50)作家的重返与“五四”传统的复归 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

51)《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随想录》简况。

“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52)冰心、孙犁的晚年散文

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53)《干校六记》学者式的智慧风范 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

54)《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 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

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55)《我是一棵早熟的枣子》凝聚的人生体验 《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

第十四章 历史的沉思 56)“反思文学”的基本特征

“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

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57)《内奸》对历史的整体性反思 《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

58)《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 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 布礼》与《杂色》。

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59)《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对社会政治的人性反思 《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

60)《芙蓉镇》在反思中的艺术追求

《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61)公刘诗歌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

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第十五章 人的觉醒 62)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63)《人啊,人》在理念上对人的确认

《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64)《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 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6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爱情婚姻的探索 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

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66)《哦,香雪》的向往与憧憬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67)《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 《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第十六章 沉重的翅膀

68)“改革文学”的背景、发展和特征 “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69)高晓声对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 “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70)《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

71)《人生》对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

《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十七章 喧嚣与骚动

72)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

表现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73)“朦胧诗”与舒婷、顾城的诗歌 “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风格特点。74)《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

《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75)“荒诞小说”与《你别无选择》 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

76)《山上的小屋》在荒诞中体现的绝望和痛苦 《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77)现代主义戏剧与高行健的探索 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78)《陈毅市长》和《潘金莲》的不同风格

《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第十八章 市井与乡土

79)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与戏剧创作的“文化热” 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 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80)《矮凳桥风情》与《井》中的历史和现实 《矮凳桥风情》表现的现实与历史。陆文夫与“小巷文学”。

《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81)《烟壶》与《神鞭》中的市井民间风俗

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

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

82)《受戒》与《蒲柳人家》中的南北风俗画 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83)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

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第十九章 文化寻根

84)“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

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

85)《棋王》与《孩子王》对人生的观照 《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86)《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

《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

87)《黑骏马》的诗化倾向和《残月》的宗教情感 《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

《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88)商州散文系列的现代意识与文化态度

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第四编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二十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89)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9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二十一章 军人的视野 91)军旅小说的发展变化

“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92)《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塑造的新时代英雄 《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

《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93)《皖南事变》和《灵旗》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94)《绝望中诞生》的深层个性心理分析 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二十二章 今日先锋

95)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96)《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 《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97)《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98)《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冷漠叙述 《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二十三章 人生写实

99)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100)《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101)《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第二十四章 走向世俗 102)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

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103)《一无所有》的摇滚观念与个性意识 《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

104)《动物凶猛》的叙事冒险与反叛意识 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105)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颂莲的命运与视角。

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二十五章 民间的历史

106)“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 《红高粱》与《古船》。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107)《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

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108)《古船》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 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

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

109)《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 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110)《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篇2: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1)“双百”方针(毛泽东提出,陆定一阐述双百提出的步骤和意义)

(2)政治抒情诗

(3)山药蛋派

(4)“三突出”创作原则

(5)样板戏(8个)

(6)天安门诗歌运动

(7)归来的诗人

(8)新生代诗歌

(9)山青保林、三红一创

(10)天山牧歌

(11)第四种剧本——“干预生活”作品

(11)朦胧诗(三崛起诗人:舒婷、北岛、顾城)

(12)新生代诗歌新生代诗人

(13)伤痕文学(得与失刘心武小说《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主人公:王晓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黑棋》)

(14)反思文学(历史价值)

(15)改革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意义两部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谌容《人到中年》)

(16)寻根文学(代:张承志《黑骏马》阿城《棋王》)

(17)先锋小说(三个类型)

(18)新写实小说(有什么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19)挽悼类散文

(20)文化散文

二、论述思考题

上学期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时间和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红楼梦》研究(余平伯的两部作品《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简论》)、胡风(五把刀子)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3.第四次文代会的时间和地点

4.颂歌浪潮的局限性、原因

5.郭小川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6.杨朔、秦牧、刘白羽三位散文创作的特点

7.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

8.赵树理作品:《登记》、《锻炼锻炼》(人物: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表现农村合作化)

9.李准《李双双小传》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不能走那条路》

10.峻青《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

12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

13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4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

下学期

16.雷抒雁歌颂被四人帮迫害的张志新,创作了《小草》,同类题材的有舒婷

17.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讲的是陈景润

18.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9.乡土小说:汪曾祺《受戒》李杭青《最后一个渔老儿》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20.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

21.马中骏、贾鸿源《屋外的热流》(时间、人物)

篇3: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一、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关系

文学史和作家作品哪一个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重心, 是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 才能实现现当代文学课的开设目的,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 只有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 才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没有兴趣, 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家作品学生都无法深入掌握。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以文学史为线索, 以作家作品为讲析重点。

伟大的作家和作家的经典作品是文学史中最重要、最显著的文学现象, 目前世界性的文学评价体系, 也是依是否具有伟大的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 来衡量一个民族或国家或时代的文学成就的最重要标准。而且, 无论是文学流派、文学社团, 还是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教育, 它们的发达与繁荣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文学的发达与繁荣, 最终都需要靠作家和作品体现出来。

然而,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都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 它主要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脉络, 并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潮流。它的目的固然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 但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作品, 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却常常被许多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挡与掩盖,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最重要功能。而且, 单从教学实践方面看, 相当多的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 过分的依赖于文学史教材中对作品的权威定论, 而忽略了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它的感悟和理解, 不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 因此这些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 但却对自身的人格提升和素质成长未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 增加作家作品的讲析是势在必行的, 但这种增加决不能脱离文学史进行。必须要让学生明白, 伟大的作家不仅以自己的杰出贡献成就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同时他也必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伟大作家产生的基础, 决不能将作家作品与他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 否则将无法正确理解作家、作品。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是在宏观把握现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 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讲析方面。绪论部分对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都进行简单介绍, 通过这部分内容, 学生就可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根据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分别选取几个代表性作品来进行精讲, 同时简单比较一下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在选取精讲的作品时, 既要考虑作品的审美性, 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 同时要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 与所讲作品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作品讲授时再次强化, 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 从而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 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

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的讲授,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条理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缺点也很明显, 即只发挥了教学过程中“教”的作用, 却很难发挥出“学”的作用,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被动, 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现代教育思想所摒弃,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 应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师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现场反应, 提出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引导, 由浅入深地解决重要理论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讨论式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一般应提前几周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 鼓励他们自己搜集材料, 整理思路, 写好发言提纲, 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做了充分准备, 所以他们会积极地参与、热烈的讨论。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他们会争相发言, 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可以在一些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引申, 引导讨论逐步深入, 将会取得非常出色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 提问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针对不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 对于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现代化教学手段已在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以其直观、丰富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含量, 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抽象有余生动不足”的缺点, 提高了学习效率,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 多媒体课件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比如小说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 它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 由于方鸿渐的经历颇为复杂, 所以教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口头叙述起来甚是困难, 但如果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将他的经历绘成图表形式, 则一目了然, 就能避免学生在听课时被繁琐的叙述所造成的混乱感觉。多媒体课件不仅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图表形式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更为实用。而且现当代文学中不少的经典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电影或者以戏剧话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把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在课堂上播放, 展示难以用口头表述的内容, 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作品的精髓。

笔者认为,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的使用是非常必需的, 但我们还必须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 不能随便在网上下载。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应做到文字、图示、音像——即视觉、听觉、感觉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自己的授课方式、学生的特点去精心打磨课件, 不能把讲义内容全部照搬到课件上去, 要将重点的东西在课件中反映出来, 要结合自己的讲授,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丰富的课外指导活动配合课堂的教学

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使之相得益彰,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到的作家作品非常多, 单单依靠课堂上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果最大化, 必须尽量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以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配合课堂教学。为此, 教师应当认真的编写一份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和教学指导书, 并对课外阅读内容作出明确的要求, 鼓励和动员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 还应当指导他们在课外制作教案, 有合适的章节, 甚至可以指导他们根据教案在课堂上讲课。这样不仅学生能体会到教师上课的辛苦,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毕业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且教师也可以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印证自己的教学,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达到教学相长。

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 必须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 从不同的角度, 为学生构造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功能的教学平台。因此, 课堂教学以外的学生文学活动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看做是满足其课余兴趣和爱好、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 而应把它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看到它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界限, 把学生第二课堂的文学活动, 看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翼。实践证明, 学生课余的文学活动,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 也有文学组织和活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课堂教学所培养的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一样, 最终都会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 教师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也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文学活动中, 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应十分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手段,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文学热情和审美潜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情境中去, 最终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学作品的感染和熏陶。而教师在指导、参与学生课余文学活动的过程中, 则应十分注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创作, 参与各种文学竞赛, 使他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 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提升能力, 增长知识。

总之, 教师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 应以学生为本, 借助各种手段, 对课程、教法进行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彻底融入到教学中, 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 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影响较大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当前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现当代文学和其他一些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学科一样, 日益受到冷落。教师应当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 开展丰富的课外指导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素质,兴趣

参考文献

[1]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3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篇4: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一、论文选题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的写作具有明显的不同,比如你要写一篇议论文或者一篇杂文,有了观点之后,就可以展开思路、信手写来,如果不合适,还可以反复修改。需要什么材料,还可以查找一些工具书。

语言类学术论文,首先是一篇科研报告,它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论报告出来,这就决定了语言类学术论文是研究在先、報告在后,也就是先进行研究,再写论文。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语言类学术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写作的题目,而更主要的是选择一个研究的题目。

这样,就要求语言类论文的选题,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代写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诗经>中的通假字研究》,《<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目没有人写过的话,就可能写出不错的论文。

4.明确研究对象和取材范围。这个要求在上文已经涉及到,就是选择研究的题目和对象是明确的,搜集材料的方向和范围也是明确的。比如上面列举出来的选题《〈论语〉中代词的用法研究》:研究对象是《论语》,研究的内容是《论语》中代词的用法,搜集材料的范围是《论语》一书的代词。这样的题目,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选题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找到译本比较好的《论语》文本,进行语料的搜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研究。而另外一些题目,比如《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就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虽然题目中提示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但是“现代汉语”是一个大概念,包含大量的书面文献和口语材料,怎么去搜集“现代汉语”的材料呢?搜集书面材料还是口语材料?普通话的材料还是方言的材料?哪一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能代表“现代汉语”的全部,所以肯定会让人感觉“老虎啃天,无处下口”的。

二、开展研究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首先,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就可以进入研究阶段,进行资料搜集了。

搜集材料的工作其实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始语料。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词研究》,就要通读《红楼梦》,尽可能完全地搜集《红楼梦》一书中的骂詈语,一条材料用一张卡片,把包含骂詈语的句子完整地摘抄下来,并标明例句的出处,哪一回以及所依据版本的页码等等。再比如《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题目确定以后,作者就要到安丘进行语言的田野调查,不要以为作者自己是安丘人,就可以不进行调查了,同样需要调查。因为研究者对自己的语言往往缺乏认知敏感,许多现象未必能够明确认识到,只有进行调查,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丰富的语料。在进行方言调查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发音人等,其中从事方言语音调查还要有专门的听音、辨音、记音方面的训练等等,这都要利用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了。

二是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前人相关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搜集这些资料,主要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也是为了了解前人的研究,以便自己的研究不重复别人。比如《<红楼梦>中的骂詈语研究》,很可能已经有些学者对于《红楼梦》的个别的骂詈语或某些骂詈语进行过研究,也有些版本的《红楼梦》的注释中对一些骂詈语进行过解释等等,这些都是前人的相关研究,都要尽量搜集到。搜集这些材料时,学生可以去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学生中有把以上两类材料的搜集混为一谈的倾向。不少同学认为搜集资料就是到图书馆、资料室借阅书籍,抄录、复印论文。比如,有一年,有个研究生的选题是《现代广告语言研究》(其实这个题目太大,是很难做的,但是只要坚持搜集大量的广告语言,也是可以进行的)。笔者问他:你搜集了多少材料?他告诉笔者说:他从网上下载了多少篇广告语言研究的论文,又复印了多少本广告语言研究方面的著作,总共也有30多万字的资料。笔者又问:你搜集了多少“现代广告语言”?他无法回答了。因为,他没有去搜集原始语料——广告语言,而只搜集前人的研究论著。所以,最终他的论文不是在研究“广告语言”的基础上写成的,而是在阅读前人的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论文只能是拼凑而成,至多只能写出一篇研究综述。没有进行第一手原始语料的研究,肯定写不出不同于前人的新意。

其次,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学生要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进行分类和再分类。把原始的、无序的材料按一定的线索和顺序整理成条理清楚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太多时,可以考虑列表或统计等等。把原始材料整理出一个眉目之后,一篇论文的雏形就出来了,然后是对每一个小类的材料进行总结和研究,得出结论。

在搜集原始材料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自己费心选定的题目,居然有人已经做过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阅读前人的文章,同时认真研究原始语料,看看自己会在哪些方面和前人的研究不相同,然后尽量突出和放大这种不同,这就是创新。

三、论文写作

研究工作进行到基本结束时,论文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论文的布局谋篇、格式完善的工作了。

一般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的写法)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只要坚持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语料,论文的正文部分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注意和特别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内容的撰写:

一是摘要。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全文要点的摘抄,其目的是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但是,很多同学往往把这一部分写成“论文简介”,往往是这样写:“这篇文章以……為研究对象,以……理论为依据,对……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二……,三……。”这样写其实是“论文简介”,不是“摘要”,怎样写才是摘要?可以尝试这样写,把论文中反映主要内容的句子按文章内容的顺序拷贝到一起,然后进行一下文句上的贯通,这样差不多就是一篇不错的摘要了。

二是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一般来说,论文的引言或绪论部分,往往要明确说明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文献综述。什么是文献综述呢?就是关于自己研究课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这一部分内容解决的问题是自己的研究和学术界的研究的接轨问题,同时也是自己的研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的关系问题。在这一部分,要充分利用搜集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和著作),把前人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在充分肯定前人研究的贡献和功绩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空白点或者不足,主要是指出自己的研究在哪些方面和前人不同,这样就能够把自己论文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这样写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本论文的研究是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具有创新性的。

另外,还要强调一下语言风格。学术论文,尤其是语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一般的散文、随笔、杂文的文章风格是大不相同的,因为语言研究的论文是科研报告,所以不主张使用活泼的文体,句子宁短毋长。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不要有感情色彩。不少同学的语言研究的论文,写的跟散文、随笔似的,一看就不象一篇学术论文。

四、完善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文章,讲究立论新颖,与前人研究结果有区别;证据要确凿,要注明引文或旁证思想的来源;数据收集合乎规范,论证有力,不牵强附会;分析严谨,不留漏洞或把柄;内容布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等。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少用“我认为”“众所周知”等表达,不用“有人说”“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曾探讨过”“二十年的外语教学研究显示”等说法。

2.旁征博引,但不能生吞活剥、东拼西凑。

3.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4.认真区别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一手资料直接引文:引用内容与原文完全一致时,用引号,注明来源及具体页码。一手资料间接引文:归纳他人观点,解释性引用他人成果,不用引号,注明来源(及页码范围)。二手资料间接引文:在阅读某人A的文献中发现被其引用的另一作者B有值得引用的观点,表述方式一般为:“B(1989)曾指出/认为……(转引自A 1995)”,A和B均必须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5.避免无意剽窃与抄袭。有时,作者将以前从某本书上学习到的观点、理论用于行文中,忽略了其来源,造成无意剽窃。如“语言有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这一广为引用的观点并不是普通常识,而是Chomsky(1965)的著名观点,因而必须查找原文,注明来源。

6.杜绝剽窃与抄袭。有意剽窃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观点剽窃:将他人某一观点据为己有,不注明来源;②整篇剽窃:将某人整篇文章翻译或摘译,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③针对某个学者的组合式剽窃:将某人多篇成果的有关要点或段落翻译后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④针对某一类研究的组合式剽窃:从不同作者的成果中挑出一些段落、论述,翻译并组合在一起,不一一注明来源,作为自己的成果发表;⑤伪引式剽窃:从某著作中看到另一学者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在没有直接读到该学者著作的情况下用編译的方式将观点组合进自己的文章,不注明为间接引用(即不写明“转引自……”),而是在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出从未真正阅读过的文献。

7.在不剽窃的前题下,鼓励模仿相关重要文献的格式、行文方式。

8.避免证据不足、想当然的观点。不用“我/笔者始终(或者坚持)认为”“大多数研究者会同意这样的观点”等虚张声势的表达式。

9.任何一个观点必须有来源,或者得到作者的论证。如“随着语句的进展,每个分句都会提供一些新信息,帮助读者在心智中不断构建和整合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世界”,如何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只要用心思考,认真对待,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写成一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本文为200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网络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21,项目主持人:曲阜师范大学曹志平。)

篇5: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要点

(二)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北宋初有复古主义文论的:柳开、田锡、穆修

田锡:(1)田锡论诗,主“性情”,主“意”,强调自然和有生气,主张熔豪健、雅丽于一炉。(2)他只是一位过渡性的作家,在文论中发扬了韩、柳求通变的文学精神,这是他在文学以展史上的功绩和贡献。

1、论宋初的复古思潮

(1)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不同的作家对从学韩到弃韩这一宋初时代课题的认识、接受和参与的途径是不一样的。(3)柳开是最初对北宋复古革新思潮有所觉醒的儒者代表。在他身上既显示了“文”“道”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两者本质上的某些对立和最终必然的分裂。(4)田锡更具备文人气质,他在文学思想上接受韩、柳的影响,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文学文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5)穆修在搜求韩、柳文集方面功不可没,于古文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6)复古思潮在北宋初期并未成为主潮,仅处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2、宋初“三体诗”: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说,主要有“白体”,学习白居易,作诗通俗,代表人王禹偁;“昆体”,学习李商隐,代表人杨亿,影响最大;“晚唐体”,学习贾岛,代表人林逋。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繁盛,均在真宗一朝,在它们之前风靡了近半个世纪的诗风则是以当时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

3、王禹偁对宋初诗风、文风转变的促进作用

(1)王禹偁早年喜爱白居易的诗,侧重于闲适唱和的一面。(2)贬官商州之后,学习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3)他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很重视和推崇杜甫的诗歌。学杜是宋诗别开生面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王禹偁可谓得风气之先,在文学史上有积极、深远的影响。(4)他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五、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近体、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格调。(5)格调方面确与西昆体的华瞻典雅有别。

4、王禹偁的散文和方论对宋初文学的促进作用

(1)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华瞻之气,开始作淡雅之作。(2)其文章不仅多反映现实政治内容,而且继承了韩愈古文“文从字顺”一方面,表达恰当明白。(3)他的古文开创了平易自然的文风,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4)在文以传道之外,要求文以明心,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5、西昆体: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十七位,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6、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2)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3)大量用典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与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很大,足以与韩愈想媲美。(2)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之文弊,他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

(3)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抑“太学体”,擢拔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

(4)将建立流利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形成一种平易自然,济的成熟风格。

(5)确立了散体文的地位,从而发扬光大,避免了重蹈覆辙。

(6)以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当时有不少诗人团结在他的周围,朋辈如梅尧臣、苏舜饮,后学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继承了发展诗文的创新精神。

(7)他大力彰扬的是梅尧臣的“诗穷而后工”的奇峭以及苏舜饮诗的豪放,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北宋诗文革新:宋仁宗后期,以欧阳修为领袖,以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古文运动和汉魏诗以及唐诗的成功经验,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内容充实,健康活泼的诗文,后人把这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活动叫做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2、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1)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2)学韩愈而能自出变化。

(3)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摒弃了韩愈文怪奇的一面,以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这是他对诗文运动最大的贡献。

(4)其文章叙事简洁,议论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之字,大量化用骈文句的长短变化,语句的停顿,以加强文句之间的联系,使语句轻快,文气畅达。

(5)欧阳修散文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

(6)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描写一些寻常景物,但写得婉转曲折,其文章自始至终蓄含着惊人不凡的道理。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六一”是欧阳修的号。他的散文措辞平易,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写,不用古奥的文字,但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显得畅达,切近自然。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情意深长。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的参差错落有致,语言层次上的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

3、欧诗的散文化倾向

(1)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顿挫,句子长短不拘,故意做得似对非对,诗歌调子。(2)诗中常用语助词,或散文式介词。

(3)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歌咏日常常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创新,秀过表面现象进一步表现他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以议论为诗。

(4)在诗之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

叶燮《原诗》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梅尧臣诗的特点

(1)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人民的疾苦,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2)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间,使之有理趣,如食橄榄,耐人咀嚼,这也是宋诗的特色。(3)诗歌创作经历了由前期的清丽平淡到后期的古朴深远转变。(4)以朴素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感情,从而有耐人咀嚼的艺术吸引力。(5)梅尧臣做诗追求“苦硬”、“瘦劲”,喜欢平淡的风格,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而深邃其里的。

梅诗的“平淡”具备这样的特点,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浓厚而语句平淡,寓意峭工朴素,淡而有味,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倾向。

5、苏舜钦诗的特点

(1)他力主改革弊政,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2)作诗充满激情,其诗歌作品的主要风格是豪犷雄放。(3)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常犯精糙生硬的毛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带有鲜明的功利主义,主张为文要“以适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主张文道合一。

王安石的散文特色:(1)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笔力雄健,文风峭刻。(2)以议论说理见长,有些文章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3)语言简炼明快。

6、简析王安石早晚诗风的不同

(1)早年诗多直抒胸臆,不少咏史诗或怀古的诗篇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2)语意求新,语句求工,语调求劲峭。(3)晚年罢相隐居后,人情世故看得多了,去掉了浮躁之气,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修养却更进步了。(4)他绝句小诗的特色,以轻倩之笔写淡远之思,形成了“深婉不迫”之风格。

7、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8、曾巩散文特点

(1)在宋代古文作家中,曾巩的理论和创作最接近欧阳修。(2)更强调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与作用。(3)后代古文家看来,曾贡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但曾巩一般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之作。素以“古雅”、平正见称。(4)他的书序、杂记和书札写得较有特色。开书序将记述重心由书转移到人的风气。(5)在写作上,曾巩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第三章 苏 轼

苏轼人格创作上的特点: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写了大量的政论、史论和有为而作的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社会历史;后期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创造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滴黄州这后者真正树立起来的;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

1、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1)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2)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3)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2、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苏轼诗歌的内容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 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4、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诗的散文化,本非诗歌创作的正道,可苏轼才力横绝,无施不可,竟成为他矜才使气、翻新出奇的手段。他精辟而广博的比喻,由博喻体现的生动丰富的想象力,是苏轼以“才气”为诗的重要方面。此外,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也是诗人才气的表现。许多生活里的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往往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

(2)苏诗的另一特色是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意使事用典。苏轼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他的不少诗,写得不落俗套,但其中的形象描写往往夹有议论,或借助形象言理,依凭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敏捷的才思,使宋诗增加了耐人咀嚼的理趣。好议论和重理趣,使苏诗的使事用典也较为突出,因诗涉理路必多使事,以示诗论有据,成为以文字为诗。

(3)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擅长,而且风格多样。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清丽雄健,二是清旷闲逸;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5、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苏轼词的风格: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2、山谷体:杨万能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的《沧浪诗话》则将其列为“山谷体”;黄庭 坚认为“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重视句法,强调脱俗。;落实于诗歌创作上,他提供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脱换骨”之说。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拗律。

3、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佑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严羽在《沧浪诗话》将黄庭坚的诗列为“山谷体”,其主要艺术特点有:

(1)喜欢用拗句,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2)“用典”也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所谓“夺胎换骨”,是“点铁成金”的具体化,是一种使古人的意象和用语产生质的变化、化平凡为奇趣的语言炼金术,对前人用典法的一个发展,目的在于“以故为新”——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如,《登快阁》“朱弦”、“青眼“一联,活用伯牙、子期和阮籍的历史典故。

4、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风格特征

山谷体的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悉和求雅脱俗。(1)一是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二是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求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3)三是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济亮芊绵的一面。黄庭坚的学杜和深峭的诗风,受王安石的影响不小,两家在格律精严方面用力最深,宋人在律诗创作上也显示出与唐音不同的宋调,是从荆公体开始而完成于山谷体的。

5、陈师道”后山体”的特点

(1)陈师道作诗全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是典型的宋诗。(2力求简省字句,以摒却华词丽藻,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因一味学山谷体的瘦硬,表达得很痛苦,与其生活的不顺相似。(3)诗至后山体,可以说已走入穷途,就只剩下瘦硬了。如果说“山谷体”是疏影横斜,尚有暗香浮动,那么“后山体”是只见瘦硬而不通神。(4)不过陈师道只要不是一味的以简缩字句为工,较为放松些,就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

6、陈与义诗歌的艺术特点

(1)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如重视句法,造话凝炼,但他的诗句比较流动,长于用宽对和活对,并用善炼虚字,善于在闲淡处取神。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是写咏物之作,也常富有成效有深沉的家国之思。(3)在陈与义的后期创作中,比较接近杜甫的是七言律诗,规模宏大,着重于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使全诗的意境更加圆融。这种“简斋体诗”已突破了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北宋词与南渡词

晏殊是北宋专工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作词深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著有《玉珠词》

1、简述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

晏殊的《珠玉词》往往是晚会宴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吟咏春花秋月的闲愁。这类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字眼,圆融平静,没有激情的烈响,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如《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明净雅致的语言,深刻而纤细的内心体验、曲折精巧的构思,表现了对多彩人生的眷恋之情和与之相伴的伤感。

2、欧阳修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疏隽。

他写男女情爱相思的词,其风格就是深婉含蓄。他继承了晚唐深婉含蓄的传统,除外形描写,还进一步转向内心刻画。

他清新疏隽的风格,体现在抒写个人身世感慨的词中,也可称抒怀词。这类词写得悲愤中有洒脱,旷达中有豪气。另外也体现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中,写景词写得意境清新。一洗花间词“香而弱”的文风,将词引向清新疏隽。

深婉含蓄词风对李清照、秦观很有影响,而清新疏隽对苏轼有影响。

3、试叙北宋词的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柳咏词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北宋词至柳永出现了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是柳永对词特殊的贡献:(1)因柳永大量地创作慢词,宋词乃始由小令阶段渐进入慢词时期。为长调慢曲作词,柳永属第一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2)柳永慢词多用新调,小令是为旧声(清乐)而写的,慢词是为新声(俗乐)而写的。柳永的创体之功是基于他的创调,宋词中有100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二)对题材的开拓:(1)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2)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三)以赋为词:柳永把赋体笔法引进词里来,增加了词的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结合起来。如《雨霖铃》创造了情景递近的铺叙模式,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四)雅俗并存:(1)“俗”的方面: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他能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表现的很浅尽,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城市生活的词和歌妓词。如《望海潮》等。

(2)“雅”的方面:一是以赋为词,在铺叙中,将叙事、写景、抒情适当安排,传达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二是羁旅行役词,以男性口吻写离愁,所写的辽阔的山河,多了一分自然雄浑的力量,扩大了词境的容量。

4、简述柳永词的俚俗色彩

柳永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1)俚俗色彩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浅近易懂上,他能够将有趣的白话加到词中,构成一种很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佳人》“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言情道爱也很浅近,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柳词在当时成为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2)柳词的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方面:他写了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生活的词,写都市风貌,都市生活风俗与反映尽享太平的市民思想为主。如《望海潮》歌咏杭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宋代社会太平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及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这在词的题材方面是一大开拓。

歌妓词,写与歌妓来往,这些词虽不乏秦楼楚馆的放荡和情欲的赤裸裸宣泄,更多带有才子佳人恋爱的情调而求灵与肉的统一。柳永的笔下充分表现对歌女们的温柔多情的理解和大胆表现她们的情感,这种写法,开了市民文学的先声。

5、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中叶的秦观善于抒情的哀婉词作,是婉约词的代表。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

(2)有句皆隽、无字不雅,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对景物加以渲染、描写,创造出一种凄清幽深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情怀

6、简述秦观词的情致的表现

秦观词以抒情为主,能化景物为情思,秦词中的情致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描写男女之情:如《淮海词》中写“儿女柔情”之作占绝大多数,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词便于女声演唱的那种柔婉缠绵的口吻。秦词善于情景交融来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秦观的慢词也以铺叙为主展开词情,常在关键的地方插入含蓄优美的景色,使那本欲畅达的感情有所收敛,极富情致和韵味,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

(2)描写身世之感:如《踏莎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悲苦凄怆之情,选择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运用提炼加工的口语来表达,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在写滥了的题材中创出新意,以情韵取胜。

7、晏幾道《小山词》的艺术风格

(1)善于选取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动人细节,深婉曲折地抒写自己的心灵。

(2)常用追忆的方式写,增加词的悲感。

(3)常借梦境抒情。(梦境体现着他的心态)

(4)善于选取凄迷动人的景物来烘托悲凉哀怨之情。(借景写情)

(5)善于用近似平淡,而又含蓄有味的语言来表现自己深挚的感情。综上所述,形成凄楚、哀怨、典雅、清丽的风格。

8、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邦彦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可从三方面来看:

(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

(2)就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妥帖工稳。

(3)从创作风格方面说,周邦彦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体物工巧细致,用笔之缜密典丽,开南宋雅派词的先河。

9、试叙周邦彦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北宋周邦彦的清真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清真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体物言情,表达曲折深细,心理情感内容得到多层次的展开。

(2)讲究辞章和结构,通过严密的结构使丰富曲折的内容归于和谐统一。如《六丑》这是一首羁旅词,看似咏落花,实为自叹身世之作,在结构、章法上都花了很大功夫。

(3)“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如《金陵怀古》用笔拗奇,给人以深劲之感,一份深感久蕴的怀古情思借景表达,意境浑厚,气韵雄浑,声调激越。

(4)语言流畅精美、声韵协律、能雅能俗、也清也丽;如《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金陵怀古》此词的题旨隐括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而成;讲究格律。

10、试叙“易安体”的艺术特点(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宋室南渡后的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主要艺术特色有:

(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而且能“化俗为雅”。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能够把浅俗的文字,组成极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如《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后期词,多这种愁苦之作,情调入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

(3)“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如《渔家傲》。“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李清照《声声慢》情调:后期代表作,真切表达了词人南渡之后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个人身世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心情,充满悲伤和忧郁。

朱敦儒《好事近》词的特色:勾勒出渔夫形象,是作者写照。上片抒情,下片写景。“朱希真体”代表作,又称“樵歌曲”。超然物外,自得其乐,于淡而静的空旷境界中,透出的洒脱的情调,加之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自然飘逸,在词中能自成一格。

“朱希真体”的艺术风格:(1)朱敦儒承苏轼词风而走向放旷自适,在放旷的基础上形成了看破红尘的隐逸风调,形成“朱希真体”。(2)其词旷逸俊达,多歌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有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色彩比较浓厚的篇章。

第六章

辛弃疾

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1)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以词抒发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尽显抒情主人公的英雄本色;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性,有豪气英风。但英雄词往往蕴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

(2)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清新朴素,恬淡风味,清新纡徐,真淳朴素。(3)咏春词和艳情词:咏春词,写的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它的“妩媚”是一种富刚于柔或振柔为刚的秀美,是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的情思为底韵的婉媚;艳情词,写得缠绵剧恻而婉媚纤丽,显得率真质朴而情致凄切,并非只是婉媚而已。

2、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一)词体的解放和词境的开拓:以文为词带来词体大解放、词境的开拓,其词具有英雄豪气,意境雄奇阔大,以英雄豪杰的气势豪情来作词,多悲壮语、英雄失志的悲慨,写农村景致的词作,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二)“稼轩体”的风格特色: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但他的词的基调仍是悲放的。他的词既抒发了独具的英雄豪杰之气,又保持了词曲折婉丽之美。

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的特色,也是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过人成就。

(三)辛词的语言艺术:议论纵横,善于使事用典;以散文句法入词,广泛化用前人文学语言入词;语句精练警策,雄放雅丽;注意吸收民间语言入词,有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

张元幹《芦川词》:长于抒写悲愤之感,以悲歌慷慨为基调;用词为武器,直接参加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现实政治斗争。张孝祥《于湖词》:兴酣落笔发为慷慨壮烈之音,气概有更甚于稼轩词者。(2)长于借景抒情,除忧愤深长的作品外,多以清隽为宗的即景抒情之作,善于用自然美景衬托清旷胸襟,洒脱处极似苏轼。出入苏辛之间,既反映出叱咤风云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冰清玉洁的品格。

陈亮《龙川词》:豪放雄奇,昂扬激荡;开政论入词的创举。

刘过《龙洲词》:步追辛词,多慷慨悲壮语;气势贯注,流畅自然,但横放处往往不可收拾,流于平直和率意,启叫嚣粗豪之风。

第七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陆游,号放翁,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之一),《剑南诗稿》9200多首,是中国古代作家最多产的诗人。

早期喜藻绘而清新拔俗,有江西诗派的痕迹,偏重技巧,后转向清新平淡;中期入蜀漫游和军旅生活,豪放悲壮,陆游诗歌成熟时期;后期居山阴农村,风格趋于闲适淡泊、清淡秀逸,爱国思想仍占主导。

陆游的爱国精神贯穿整个诗中,对国家命运无限关怀,呼吁抗金救国,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为国牺牲的精神;谴责投降派的罪行;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情沦陷区的人民,表现了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和决心。

1、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

(1)诗作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至死不渝。

(2)诗歌诸体皆备、艺术风格多样。古体诗多豪壮语,喜言征伐事,颇有老杜诗的雄浑气势,又吸收岑参的语奇体峻,写得豪迈坚挺;七律感时伤世,无不悲愤激昂。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抒发为国雪耻、收复失地愿望;七绝善于咀嚼出日常生活里的隽永滋味,写得清淡细腻、简练自然,而且明白如话。多为咏物、写景、抒怀。

(3)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4)语言明白流畅,精练自然。

2、陆游词和散文

陆游散文的特色:(1)记叙文成就比较突出,有些写得平静坦适,透露出作者晚年的心情;(2)笔记文(小品文)内容丰富,趣味盎然;(3)时政和谈诗笔记文用新鲜活泼的笔调,表现出作者敏锐的认识;(4)文字简洁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妙趣。陆游词的两种风格:(1)激昂慷慨;(2)清淡秀逸。

3、“诚斋体”及其“活法”诗: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诚斋体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开辟了新的诗风。

他以自然意象为主作诗,恢复诗人感官的天真自然状态,活泼泼地写出别具一格的活法诗,由吕本中提出,要求作诗不破坏规矩,又能变化不油,达到艺术规律和创作自由的统一,给人以圆转自然的印象。杨万里的诗除具备新奇、灵活、风趣 和流转圆美外,就是层次曲折、变化无穷,追求诗歌语言的浅近和口语化。

范成大: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轻巧而富于变化,大率以清新婉丽、温润精雅为主要特色。《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展示了农村四时各个方面,具体描绘了四时农村劳动,类似于乡村风俗图录,具有新鲜的感观,关注稼穑之艰辛,反映民生疾苦,使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扩大了诗的境地,赋予以平淡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的田园诗以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堪称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诗歌内容和审美意境方面,追求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能够顾及诗的感情,即把兴作为诗的表现方法看待。文论方面主张文道一体

4、南宋散文

(1)南宋散文中议论文成就最好,文气贯注,文字最为明快,富于鼓动性和逻辑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讲事功的功利派,以陈亮和叶适为主,文章以评论时事和讲治乱兴衰为特色,风格雄赡豪迈接近苏轼;以朱熹、真德秀为代表的道学派,师法欧曾的平易简洁,多讲学之文和语录体。至南宋末,散文多寄寓不甘亡国的壮烈意气和黍离悲感,显得恳切、沉郁与悲壮。

(2)最能体现南宋散文繁荣状况的,当是笔记文的大量出现,如随笔、游记、诗自豪感、日记、杂录等,多为篇幅短小之文,即后来所称的小品文。小品文的各种体裁,至南宋均已齐备,多以笔记杂文的形式出现,能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

第八章

南宋中后期词

1、姜夔词的格调和意境:以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很少有世俗的香艳妩媚语,也没有豪壮激烈的情怀;多追求言外之意,词采偏向于淡雅素净,故词境以疏朗开阔居多。言情词多用清冷的词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绪,发抒幽愤,感慨全在虚处;咏物词往往从侧面入笔,将人生飘零的失意、国事日非的感触,与物象景色结合起来,别有寄托而意味深长。

2、白石词风格及艺术特色

主要特征是“清空”、“骚雅”,并可进一步概括为“清雅”二字(张炎提出,“清空”指风格而言,关键在一个“清”字,清雅的人品,清刚的笔法,清虚的情韵)

(1)以清雅之辞,抒清雅之情,表现幽趣和冷美;或咏清雅之物,写清雅之意遗貌取神而寄托遥深。

(2)洗练空明的语言,清新刚健的笔调,来写低徊不尽的心境。

(3)别立清雅词一宗,用健笔写柔情,使婉约词发生了新的变化。

3、吴文英《梦窗词》艺术特点

《莺啼序》是吴文英自制的宋词里字数最多的慢词长调,内容深悲,外表却错彩镂金,用色彩鲜丽的字眼来修饰,字句的组合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形成深幽密丽的语言风格。

《齐天乐·黄钟宫,俗名正宫,与冯深居登禹陵》,场景随情绪起伏而变幻频繁,奇丽中充满神秘和险怪,凄迷幽冷中见热烈,词境似不连贯而潜气内转,章法曲折绵密。

4、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如梦如烟,如泣如诉,飘渺而低沉呜咽;做词讲究用事和修饰字面,讲究协律,重视格律;有晦涩难晓的一面,喜用僻典和代字,时间和空间场景转换较随意。

史达祖《梅溪词》:咏物词以描写见长,工丽的白描,婉妙的诗情,笔调轻盈绰约,加之造语轻俊妩媚,词境婉约飘逸,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周密《草窗词》:以写个人身世之感和离情别绪者为多,而且往往融入了黍离之悲,所以能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葱倩之色和绵渺之思。其工丽精巧、善于咏物,颇多沉咽凄楚之音(与吴文英《梦窗词》并称二窗)。

王沂孙《碧山乐府(花外集)》:以善于咏物而见称于世,因物起兴、触景生情,时时流露出一种伤时感事的情绪来,但又含蓄蕴藉,寓骚雅于冲淡,以幽深之笔淡然写出。

5、张炎《山中白云词》艺术特色

(1)亡国之前,婉丽淡雅,笔墨疏淡而意趣高远,主要表现在咏物词上。(2)亡国之后,尚寄托、藏悲伤于浓红淡绿中,词风清疏、凄咽。

(3)入元后,“黍离之悲”成为其基本主题,深婉雅净、清丽疏朗的风格中,染上了枯木夕阳般的清冷灰暗色彩。(宋词的结束者,总结宋词及南宋清雅词派创作经验,提出清空、骚雅之说)

蒋捷《竹山词》:与张炎、王沂孙、周密称为宋末元初四大家,写作方法和风格多样化,清雅词,隽婉,效姜夔;豪放词,效辛弃疾;小词,清丽秀逸。

第九章

南宋后期文学

1、永嘉四灵:当时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晖、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

2、四灵与晚唐体

四灵复兴的唐诗,实际上是晚唐体诗,一种处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因主清切,镌小景,刻画太甚而流于纤仄,然亦有写得自然清圆而功夫精巧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炫奇逞博,不斗靡夸多,只是以白描作诗,清新流丽,能矫宋人长篇论理之陋习,自有独到之处(四灵效晚唐以清新便利,来矫正江西派之粗犷,破资书以为诗的宋诗陋习)

3、四灵诗歌艺术特点

四灵的诗歌多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常流露出山人名士的出世情怀,选择自然山水作为表现对象,从多变的视角选择色彩鲜明的优美景物,构成清新明丽的意境。

在艺术上,他们专攻五律,多咏景物,写萧散野逸之趣,追求一种平淡简远的韵调;七绝数量不多,但很有特色,新颖灵巧,圆美自然,有诚斋体风格。

四灵作诗,敛情约性,因狭出奇,无胸襟抱负,且多寒冷枯寂的境界。

4、刘克庄诗歌风格特征

以六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早年诗学晚唐、四灵体,刻琢精丽,风格清轻简淡;中年尊韩诗学陆游,追求一种抑扬开阔、悲愤慷慨的诗风。

(2)后期,有意学习杨万里、陆游的大家气度(写了些忧国忧民之作),格调更为沉痛,情感更为深刻(写一些抒写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于沉郁低回中含一种悲凉疏放的落寞情调。

5、刘克庄《后村词》

(1)继承和发展了辛派词人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豪放的风格,伤时忧乱,极见雄肆,处处流露出黍离哀痛的沧桑感。(后村词与放翁、稼轩,诗与陆游、杨万里鼎三足)

(2)采取以诗作词的方法,着重发展了词的散文化、议论化手法,说理叙事,运用得非常自由。

6、江湖诗派: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其成员多是流落江湖的不得志之士;江湖诗人多效仿四灵和晚唐体,追求苦吟,不用典,尽量白描,风格清圆轻灵;主要代表作家是刘克庄、戴复古、方岳。

戴复古:诗歌内容上:多写人情世事。不少诗,指斥时政、忧虑国事,怀念故土,关心民生疾苦,在忧时伤世中渗透着个人身世之感;艺术上:作诗以苦吟求工,带有四灵余习,多做五律,多写人情世事,白描手法,清健轻快,无斧凿痕;直抒胸臆,追求自然平易,诗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方 岳:作诗主清新,工于镂琢,常作新巧对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将寻常典故成语巧加组织成名句;田园之作纯用白描,真切自然。

7、严 羽“以禅喻诗”和“妙悟”

严羽说诗,喜欢借禅学为喻,强调要以妙悟为主,要不落言筌,不涉理路。“以禅喻诗”,借用禅理来说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

“妙悟”说是严羽诗学思想核心,可以从鉴赏和创作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指学习欣赏诗歌而言,着重于对诗歌作品妙处的把握,需要找前人的优秀作品反复吟咏,靠的是“渐修”;另一方面是指诗歌的创作而言,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直观中顿悟(艺术直觉),产生创作的灵感,这才是真正的妙悟。

8、别材、别趣、兴趣内容

“别材”,指诗人要有特别的才能,并不是读了书、有了学问就能写出诗来。

“别趣”,指诗歌必须有美感形象,能感发人的审美趣味。它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诗歌的美感魅力,狭义则特指盛唐诗的审美特色。(别材说解决什么是诗人的问题,而别趣说则解决什么是诗的问题)

“兴趣”,其实也就是“别趣”,即类于盛唐诗歌的那种特殊的审美趣味,是诗歌作品给人的美感,属于主观的审美经验;是外物形象直接兴发出来的审美情趣,是感性的直接触发,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无迹可求,是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文天祥:文天祥的爱国诗词,是他国破家亡、身陷囹圄而决不屈服的壮烈誓言和内心独白;无论诗或词,都是用血泪书写成的,情辞哀苦而意气激昂,反映了作者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

汪元量:诗作充满亡国之戚、去国之苦,将极痛切的感受,用极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真挚沉痛,带有亡国人的血泪,当时就有人称其为宋亡之“诗史”;宋代遗民叙述亡国诗歌以汪元量《潮州九十八首》最为具体生动,用纪实的手法,把他所目击的南宋亡国、三宫北迁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心情十分沉痛。

刘辰翁:《须溪集》大半是宋亡后所作,除小部分写景、咏物、应酬之作外,都是感怀时事、悼念故国、抒发兴亡感慨、表达亡国遗民悲愤的作品;他的须溪词多真率语,由心而发,不假追琢,风格遒劲而情辞跌宕,被认为宋末辛派词的后劲。(遗民作家: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谢翱、林景熙、谢枋得)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契丹族女诗人:懿德皇后萧观音《伏虎林应制》诗反映射猎习俗,充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威风,《回心词》表达个人感情而婉约典雅。

《醉义歌》:辽诗里最长的诗篇(一百二十句),所用事典和思想旨趣均来自汉文化,采用汉诗歌行体的抒写方式,全诗慷慨雄放、气势流贯。

借才异代:金初文坛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由辽入金的文臣,一是由宋入金的文士,后一种几乎占据金初文坛,以宇文虚中、吴激和蔡松年最具代表性;清人庄仲方在《金文雅序》中提出,这个说法揭示出金初文学的起因和性质。

宇文虚中,是金诗的奠基者,但他的诗中充满了眷恋故国的情绪,强烈的恋宋情结,成为金初诗歌特有的情感基调。吴激,诗以故国之思、故国之恋为基本主题。

蔡松年,主要以词著名,与吴激齐名,并称“吴蔡体”,词风清丽闲雅,无激愤语。

1、国朝文派: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

蔡珪,其诗骨力苍劲,有苍健豪放的气势,清切而有骨气,开创了一种与“借才异代”的诗人所不同的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其诗体物精细,寄兴高妙,有魏晋陶谢之风。

王庭筠,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多数是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撷取诗材。

2、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戏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1)董解元对西厢记故事的情节内容做了创造性的改造,改变了故事的结局。

(2)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故事的矛盾冲突由崔、张两人间的恩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讲究门当户对和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4)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白与歌唱相间的艺术特点,将叙述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种人物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5)其唱词文白相伴而质朴俊秀,既酣畅明快,又不太俗,带有文采和韵味。

(6)对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做好了基础。

金后期文学:赵秉文,金后期文坛领袖,诗歌创作强调“师古”,提倡风格的多样化;七言长诗气势奔放、不拘一格,律诗壮丽,五言古诗则真淳简澹、冲和清远。

李纯甫,学黄庭坚,突出雄奇峭拔,写得狠重奇险而瑰丽多姿,主张“以心为师”自成一家(尚奇诗派)。

王若虚,反对李纯甫崇尚的奇险,反感黄庭坚、江西诗派,论文强调辞达理顺和以意为主,以不事雕琢为贵;言诗主张“出于自得”而本于自然,以求真求是为务。

4、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1)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2)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3)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5、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2)诗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3)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6、试述为何说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

(1)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身上兼备北方民族的豪健英杰的气质和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2)他的论诗诗、丧乱诗,以及清雄顿挫(深婉明丽)的词作,标志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和独特价值。(3)论诗绝句《论诗三十首》,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4)丧乱诗反映了金亡前后的历史图画。(5)风格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 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写李杨爱情故事,取材白居易的《长恨歌》,借李杨爱情故事概括了一个朝代由盛到衰的变化,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1)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3、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马致远:被称为“曲状元”,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七种,代表作历史剧《汉宫秋》。

4、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汉书》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王实甫:由金入元的作家,擅长写儿女风情戏,创作杂剧14种,仅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5、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在剧情和体制上的突破:作者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一条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矛盾冲突;另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冲突。前者是戏剧冲突的主线,后者是副线。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的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

(2)人物塑造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张生:虽是一介书生,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

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3)词章之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尚仲贤《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传奇小说《柳毅传》,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剧,书生柳毅的思想性格较之传奇小说有了很大的不同,带有更多的世俗生活意味(得报爱美)。(还著作《气英布、三夺槊》

李好古《张生煮海》:演述书生与龙女的婚恋故事,超现实的虚幻意味要更浓一些,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高文秀《双献功》:写李逵敢做敢当,尽显草莽英雄的粗豪气派,突出刻画了李逵粗中有细的另一面。(小汉卿)

康进之《李逵负荆》:写李逵疾恶如仇,极富正义感,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由梁山好汉之间的误会引起,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替天行道”,是以除暴安良为具体内容的,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石君宝《秋胡戏妻》:最早见汉刘向《列女传》、颜延年《秋胡诗》、唐代《秋胡变文》,反映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曲词本色泼辣,生动地展示出了罗梅英坚贞不屈的刚烈性格。(还著有《曲江池、紫云亭》)

神话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艺术特点:(1)两部都是神话剧,被誉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壁,都是讲述书生与龙女的爱情故事,都是男才女貌。都是通过故事反映现实愿望,带有世俗生活意味。情节曲折生动,场面瑰丽奇幻;(2)《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张生煮海》根据民间传说改编,超现实的虚幻意味更浓有些,具有神仙道化剧的出世倾向。

第三章 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最早、最优秀的作家,性格豪爽,多才多艺,诙谐乐观,坚持自己所选定的道路,有一股坚强不屈、桀骜不驯的精神。剧作留存十八种,按所写题材分为:历史剧、爱情风月剧、社会公案剧。

1、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主要歌颂关羽的慷慨豪情、英雄业绩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包举,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

《西蜀梦》:主要表现的是失败英雄的悲哀,写功臣为人算计的悲愤(关张);剧作充满悲凉之感,是一出令英雄气短的剧作,昔日的英雄豪杰与今日的冤魂阴鬼,形成极鲜明的戏剧性对比。(历史剧还有《哭存孝、陈母教子》)

2、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风月剧

(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信周舍的甜言蜜语。借到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3、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 香》、《金线池》(还有《调风月、拜月亭、望江亭、玉镜台》)

关汉卿爱情风月剧,关心的是妓女在爱情婚姻上的出路。在剧中真实展现了她们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或心高气傲,塑造出赵盼儿、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等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赵盼儿,果敢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泼辣,老练而有见识,大智大勇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

宋引章,是个不知世故人情虚伪的女子,嫌贫爱富,无知沉沦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

谢天香,逆来顺受,水性杨花,软弱动摇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

杜蕊娘,刚烈果决,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4、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其它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绯衣梦)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周得清《中原音韵》提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后期成就最高的作家,代表作《倩女离魂》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绉梅香》写才子佳人恋爱的爱情剧。许多地方摹仿西厢记,多有陈腐说教之语。

1、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另一方面则可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郑光祖《王粲登楼》 写文人事迹的历史题材剧中最杰出的作品。剧作写王粲怀才不遇的遭遇,客寄他乡,重阳节登高赋诗。

郑光祖在剧中注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感受,表现了穷愁潦倒而不愿久居人下的知识分子的困苦和孤傲。写王粲,实际上是写他自己。以他的生平和作品为题材,郑光祖作了很多创作性的发挥,着重写他学成满腹文章,有高才,只是胸襟骄傲,不会阿谀奉承,故每被人轻慢。

剧中唱曲用诗一样的语言演绎《登楼赋》开阔高远的意境,而且感情更为激昂悲壮,反映作者客寓他乡悲愤不平心境。

宫天挺历史剧:《范张鸡黍》取材后汉书,歌颂朋友情谊,抨击仁途黑暗,辞锋犀利、神采烨然;《七里滩》写东汉严子陵隐居事,充满隐逸情调,反映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作者对政治黑暗的愤慨。

乔吉爱情婚姻剧:《两世姻缘》取材唐人范摅《云溪友议》

《扬州梦》其命意本于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又取材于杜牧的《张好好诗》及其序,几折戏都写筵席场面,曲词以艳丽华美见称。

《金钱记》据唐人许尧佐的传奇小说《章台柳传》改编,剧本由唐明皇主婚、李白宣旨而成就婚姻,落入俗套。

秦简夫家庭伦理剧:《东堂老》写商人李茂卿帮教诲好友儿子扬州奴浪子回头的故事,表现儒商的道德伦理观;《赵礼让肥》取材后汉书,赞美儒者的思想人格,大力宣扬子孝、弟悌和母慈等传统的伦理道德;《剪发待宾》据晋书和陶侃本传定 成,以宣扬儒家道德观为主,带有浓厚的说教气息。

3、周德清《中原音韵》

(1)《中原音韵》,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

(2)审音知韵,用字协律,具体的创作方法则体现在“造语”上。周德清讲的“造语”,包括立意、构思、施俊语、雅俗并重、耸观动听等诸方面。

(3)“造语必俊”,用语下字要文俗得当,格调高和音律好,可以从耸观与耸听两方面加以衡量。

(4)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言简意赅,独创一说。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4、试叙钟嗣成《录鬼薄》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1)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2)《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着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乔吉、雎景臣等。“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1、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白朴散曲:叹世之作,表达对现实功名的否定,放旷中寓含着悲愤;写景之作,清丽淡雅;恋情之作,表现很直白,带有俚曲风格。

2、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

如他著名的套曲[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3、简述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1)《秋思》用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4、马致远散曲特点

(1)他的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豪气,善于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2)与关汉卿等人的作品相比,马致远的散曲少了些市井气,多了些文人品味,或叹世、言情、写景,雅俗兼备而具文采。

(3)所作不重韵,无衬字,放逸豪爽,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扩大了其表现领域。宦达文人:写得较好的有刘秉忠、卢挚(诗与刘因齐名,文与姚燧并称)、姚燧(散曲与卢挚齐名),他们的散曲作品以小令为主,内容多为写景咏物,抒写个人感慨,怀古恋情。文辞流畅浅显,风格自然活泼,具有散曲前期质朴的风味。

5、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2)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云庄乐府,乔吉和张可久是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

贯云石酸斋乐府:作品分为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豪放、俊逸,直朴自然;写恋情有民间俚俗的味道。

乔 吉:散曲写得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散曲主要表现为抒写淡泊富贵功名、不愿与俗世浮沉的高蹈情怀;清辞丽句与刚健奔放的节拍交融在一起,使作品不仅富于文采,而且含有骨力。(凤头、猪肚、包尾)

张可久:散曲作品称为“小山乐府”,元散曲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作品充满愤激之情的叹世之作较少,大部分写山居隐逸作品,主要表现作者归隐山林时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清高傲世的品格,与人世红尘纷扰和官场中的蝇营狗苟形成对比。

曲词善于熔铸前人的诗词名句和典故,且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炼字句时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于清通中求雅丽。

睢景臣:笔调风趣而犀利,《高祖还乡》采用反讽的手法,通过一个未曾见过大场面的乡民妙趣横生的口吻,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耶律楚材:写了不少反映军旅生活、描写西域风光的作品,写得雄奇豪壮、意境开阔;反映中亚(乌兹别克)一带风土人情,是中国诗史上正面表现西域生活的优秀作品,元蒙一代词臣。

刘 因:北方程朱理学家(与许衡并称元北方两大儒,作诗推崇元好问,受元好问影响。写得气骨超迈,意境深远,带有元好问诗那种沉郁苍凉的味道,有清刚劲健之气。

姚 燧:与虞集为元文两大家,开散文创作宗唐返古之风,现存的文章多是碑铭诏诰之类的应用文,抒情写景之作很少。学韩愈,有简约严谨和刚劲古奥的风格特点,继承了韩愈擅写碑文墓志的传统。于平实的记叙中表现多姿风致,于简约中求得生动。

由宋入元作家:方回倡导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说,诗以追求意象的生新和境界的古淡为特色;戴表元,论诗主张宗唐复古,诗清新雅秀,但多佳句而少佳篇,言绝句自然淡雅而有韵味;赵孟頫,书法称雄一世,诗词多清邃奇逸之作,也有怀念故国之作。

虞 集:主张抒写“情性之正”,以温柔敦厚平和雅淡为标准,又提倡宗唐宗古;作诗守杜甫诗法,雄奇而不粗率,深厚而不臃肿。散文:多写官场应用文字和墓志碑铭、记序文,风格与欧阳修接近,文章学宋人,写得较为平易畅达,文风趋于 舒徐和易,反映出当时散文创作由元初的宗唐到学宋的转变。文学观:道学气较浓,以学古自我标榜,推崇朱熹主张,强调宗经征圣,返本归原,以圣经贤传为准则,能做到文道并重,有理论又有具体创作实绩。

元诗四家共同特点:“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有较为一致的追求,提倡写诗学汉魏、盛唐,主张以唐人为法,要使元诗不同于宋诗;他们艺术上摹仿唐人痕迹较重,追求典雅刻意求工,形式工整。

杨载重视诗法,想像奇特,空灵飘忽,有李白诗的那种仙气;范椁好作长篇歌行,有唐人风调,写得完整自然;揭係斯诗歌内容在“四家”里是最丰富的,风格也比较多样,五古五言古诗写得雍容典雅,七律既庄严雄浑,又饶有民歌风味。元诗四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係斯。

萨都剌:元后期诗人,少数民族,为有元一代诗人之冠,身上保持着本民族的性格气质,长期受汉文化的熏陶,后半生又生活在江南。作为南北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抒情诗人,其感情既有热烈豪放的一面,也有清婉细腻的一面。两方面交融,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特征;宫词以流丽清婉取胜,将时人惯用散曲表达的艳情写入诗中,写得风流俊爽;《芙蓉曲》艳情乐府,旖旎轻艳而又有天然逸致。

铁崖体风格: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1)宫词:清爽流丽。

(2)香奁诗:主要以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拢。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瑰丽奇崛。

西域诗人:马祖常,文章宏赡精赅;迺贤,诗清新俊逸;泰不华,以诗文名世;余阙,为文有气魄,但作诗规仿六朝,清新明丽,诗风素淡;丁鹤年,诗歌作品里充满了国亡家破的感叹。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1、宋元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讲男妇恋爱、烟花粉黛)、“灵怪类”(专神仙妖术和异物显灵作怪)、“传奇类”(讲人世间奇人奇事、轶事奇闻)、“公案类”(讲断案故事、英雄豪杰),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2、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1)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

(2)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3)话本小说是语体文,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的特点。源于人民生活而又经过提炼的白话小说语言,具有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和世俗生活气息,适应了话本小说以此反映市井生活和表现普通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需要。

宋代的讲史话本:仅存《五代史平话》和《宣和遗事》两种,《大唐三藏取经话》属说经话本。

《五代史平话》又称《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由口语和文言两种文体组成,口语为说话人自编,而文言部分几乎是从史书转录的,表明早期讲史话本是依附史籍编成的,在题材上没有突破史书的限制,语言也未糅合成和谐的整体,其人物描写也较为平淡。

元代的讲史话本:现存的元代讲史话本有七种,《武王伐纣书》、《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

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只交待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

宋元讲史话本的历史地位:中国长篇通俗章回小说发展的源头;讲史平话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须分多次演说,这对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成书有直接影响。

3、南 戏:(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全部用的是南曲,保留着完整的“诸宫调”的说唱艺术形式和民歌的朴素风格,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体制宏大,情节曲折,场次多;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

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元代南戏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故事内容,有宣扬道德教化的创作倾向;通俗易懂,以民间口语为主,很少雕琢和文饰。

高明《琵琶记》(南曲之祖)创作动机:提倡风化,宣扬贤孝;《琵琶记》主旨:宣扬封建道德、伦理;赵五娘形象,在她身上,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体现了敬养体贴老人,患难与共,决不半途抛弃的高尚情操.4、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2)《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3)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5、试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1、明代诗文嬗变与衰微(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2)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3)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 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得到发展,正统文人的才能局限在八股取试的樊笼里,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

刘 基:诗歌总的风格是境界开阔而情绪深沉,而在内容和题材取向上略有变化。前期诗佳作多,成就高,风格古朴雄放,多描绘元末战乱,反映人民疾苦;后期诗数量不多,题材多为个人悲穷叹老之作,明显显示出诗人心态由外向内转变的痕迹。(文学上强调儒家的诗教观,提倡美刺风诫;主张师古,办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

高 启: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要题材;入明前充满蔑视政治、蔑视权贵的隐逸精神;入明后期望幻灭,转而揭露社会黑暗;艺术上最大特点是兼师汉魏以来各家之长。

吴中四杰(吴诗派):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闽诗派:林鸿、高秉;以刘崧为代表的江右诗派;以孙贲为代表的粤诗派;贝琼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王夫之推崇。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采用的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于 谦:在台阁体垄断文坛时能够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的诗人,诗歌关心民生疾苦,反抗侵略战争,揭露残酷剥削的忧国忧民,抒写自己坚定意志和坚贞节操。

3、茶陵诗派:明前期诗歌流派,因其倡导者李东阳是茶陵人,故以此命名;其诗歌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台阁体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李东阳的诗歌主张和实践,迈出了冲破台阁体束缚的第一步,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4、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二人成就在散曲和戏曲)、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反对台阁体文风,提倡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口号,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李梦阳: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使自己的理论站到了与理学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对立的立场,具备了晚明注重真学说的端倪,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目的是为了击败宋代以来文坛上以“道”统“文”的强大桎梏,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

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等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他主张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俊逸秀丽的特点。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后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

唐寅:诗歌表达出追求自我的个性色彩,具体体现在强调物质享乐方面的满足;才情奔放,任意挥酒,好以俚语、俗语入诗。

祝允明:反对理学的陈腐观念,追求纯真个性;诗歌中突出表现出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典型地交待出当时社会激进分子对压抑个性的社会氛围的抵触情绪。

5、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继承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又将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有较大差异。

谢 榛:以年长而居首位,也主张模拟盛唐,但他取径较宽,诗论并不过分拘泥,多方取法,重视创作中的“超悟”、“兴趣”;王世贞:主张复古,更注重文学的真情实感和文学的艺术价值,强调诗的性情之真和自然境界。

6、童心说:《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评点《三国演义、水浒传、拜月亭、红拂记》;从童心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7、公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8、竟陵派诗歌:以其首领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明末爱国诗人:诗风悲壮,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陈子龙早年多为拟古之作,后期诗作表现作者深诚的爱国感情和决不向清统治者低头的决心,形成了苍凉悲壮的风格,朱笠亭《明诗抄》将他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夏完淳,早期作品受复古派的影响,大部分为拟古之作,参加抗清后诗风沉郁雄劲,把忧伤国事的情怀和少年英雄气概融为一体,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慷慨悲壮,因而使诗歌格调显得尤为高亢雄壮,充满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细林夜哭》悼念老师陈子龙而作)

白苧派:梁辰鱼开创,因其作散曲集《江东白苧》而得名;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上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明代散曲(前期、中期、后期)创作特点

(1)前期散曲只要采用北曲,作家多以散曲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闲适疏狂,缺少新意。

(2)中期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有很大优势,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如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均出现在这个时期。

(3)后期,南散曲成为主流,作家有梁辰鱼、薛论道、沈景、王骥德,注重形式,思想内容贫乏,注重追求音律,琢凿字句,形式浮艳。

王 磐(西楼乐府):明代中期主要散曲作家。散曲创作全部是北曲,多数作品写个人闲适情趣,另一部分写社会污浊现象;艺术风格多样,清丽典雅,尖新泼辣(咏喇叭),讽刺俳谐;王骥德《曲律》将其列为北曲之冠。

陈 铎(秋碧乐府):人称乐王,多为南散曲,内容多写男女风情和闺怨之作,文辞较为流丽;《滑稽余韵》较有特色,用北曲小令写成,共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写出当时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

冯惟敏:创作全为北曲,有不少篇章关心农事,同情农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借鬼蜮世界的描绘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罪恶;比较注意运用口语谚语,极少雕饰,显得刚劲朴实,气韵生动,较好的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薛论道:散曲后期代表作家,最有特色的是描写边塞军旅的作品,这些散曲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精神;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追逐名利、翻云覆雨的肮脏内幕,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明代民歌: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情歌为主,歌中所表现的男女恋情既表现了民间爱情的大胆和袒露,又体现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人情欲的新思潮;亦有表达反抗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情绪。艺术特点:生动的口语,新鲜的比喻和想象,清新活泼的本色。

第二章

明代散文

宋 濂:明“开国文臣之首”,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认为“道”是“文”的主宰和灵魂,同时也认为“道”与“文”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始终的,强调文章要以宣扬儒家道统为根本任务,又必须有一定文采为之服务。

1、宋濂的散文成就

(1)他的散文创作与文学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受文学观念影响,他的散文中有很多体现道统观念,美化明初政权、表彰贞妇烈女和忠臣义士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由元入明的文人,他既亲眼看到元末战乱中惨乱的社会现实,同时又受到元末文人风气的熏陶,所以散文中也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个性的作品。

(2)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

(3)他的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

(4)议论性散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概,时人将取推为“当今文章第一”。

2、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推崇宋代理学;茅坤主张唐宋并重;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散文笔墨简洁淡雅、感情真挚、通俗畅达。

小品散文:“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适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以袁宏道和张岱的小品散文成就最高。

3、袁宏道小品散文:公安派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洁净,其中以袁宏道最为突出;袁宏道游记继承柳宗元的特点,写景中含有讽喻,写景中融入感受,情景交融;传记散文则寄托了他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

4、张岱小品散文:题材广阔,反映了明末社会各方面生活。他的小品散文能将公安三袁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钟、谭幽深冷峭之意境融为一炉,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佳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第三章 《三国演义》

1、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1)《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2)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于史无证,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将史书中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成为新的情节因素,如关羽“单刀赴会”,三国志记载双方单刀俱 会,刘备让步,吴书记载鲁肃冒险赴会,小说反其意而用之,采用关汉卿单刀赴会的情节,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将史书中有关情了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2、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品质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

(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

3、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

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主要有:

(1)“笙箫夹鼓”法:急事用缓笔,有意变换情节节奏,以搁置紧张,加强延宕,使读者在期待中不断积蓄心理能量。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满足。

(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遇到两条线索以上情节交叉时,先把一条线索的叙事告一段落,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断间隔可以刺激读者探知究竟的好奇心理。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4、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三国演义为表现内容的需要,在结构上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式。整部小说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但却巧妙地以蜀汉为中心,以曹魏和孙吴为一个扇形体的另外两端,纵交错、井然有序地展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全书结构如一张网,前后贯穿,左右勾联,曲折变化,经纬分明,堪称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但并非全扇形,而是网结一面,呈现了扇形形式,只是展示了三国政权之间的军事和外交一个侧面。

第四章 《水浒传》

1、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2、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作品既写出绿林好汉具有传奇色彩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凡人的性格,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

(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整个故事情节的高度夸张和具体生活细节的严格真实的融合,如“武松打虎”。

(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

(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

3、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社会影响: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2)文学艺术影响: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水浒传》艺术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结构形式可以称为珠串式线形结构。

《水浒传》将每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英雄传记由一根主线贯宽余在一起,这根主线就是梁山起义事业由分散的个人传奇故事而逐步走向联合,再到大聚义,最后再走上招安道路的全部过程。每个英雄传记故事如同散落的珠子,有了这根主线,小说的结构才成为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

《水浒传》语言风格: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以北方口语主要是山东一带口语为基础,加工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主要特色: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抒写。人物的语言个性突出,符合人物身份、个性和神态。

第五章 《西游记》

1、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1)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2)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取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3)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困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2、《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

(1)《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

3、《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

《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串字形的结构,两个口代表两组不同的故事群,贯穿线者是孙悟空,又包含许多小故事还属珠串式结构)

4、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大量使用谐词戏语,不仅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而且也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和戏谑韵味;小说语言风格:轻松活泼、明快洗练、乐观幽默、富有趣味;语言的形象性和直接性,力求把人物的音容笑貌、交战的场面气氛、山河的奇形异态,都融入作品中;语言散韵相间,景物和打斗情形多用韵语,事件和情节的叙写以散文为主。

第六章 《金瓶梅》

1、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

(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

(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

(2)由于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

(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

(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和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

(三)世态炎凉的丑剧: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

2、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一)题材的转变及意义:小说家小说的发展,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旗帜,为《红楼梦》的出现起了开路作用。

(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

(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

(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

(三)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

(四)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继承了三国演义的网状结构形式,并使之更加完美,采取全方位的结网方式,把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扩展到当时的整个社会,对十六世纪我国社会生活作了生动逼真的描绘,是一张完整的蛛网(圆形网状结构)。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

第七章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

1、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100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

(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

(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

(1)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

神魔小说:渊于古代神话和六朝志怪小说,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开启了长篇神魔小说的先河。第一类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主要有西游记及其续书,董说《西游补》有强烈的讽世意义;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代表作有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托古讽今)、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类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如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吴还初《天妃济世出身传》。

3、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明代一些进步文人对小说的文学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小说的正当地位大声疾呼。(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对小说艺术虚构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

(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

4、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

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代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尤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评点表现出的小说美学思想对后来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金圣叹对小说理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

(2)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他首先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对小说的创作过程也作了深入的论述,认为水浒传从创作主体上来说在于作者能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会,研究其内部规律;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要进入角色,设身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生活在对象之中。(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

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1、拟话本: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故事的主要标志,一般是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点明主题、概括大意;(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2、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3、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李贽及公安派的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在《三言》中体现了他的一些文学思想:

(1)将李贽童心说贯彻落实到文学领域,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情”指的是“男女之情”,“情”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2)明确将通俗文学的归宿概括为“适俗”的思想,认为说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通俗易懂。

(3)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认为文学应当随时代而发展,提倡通俗文学矫正世风时弊,以文学为手段干预生活。

4、简述《三言》的艺术追求

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5、简述《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

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二拍》中头回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类比的作用,旨在提示和深化正话的思想深度。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第九章

明代戏剧

明初杂剧:朱权《太和正音谐》列出北曲曲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

明中期杂剧:王九思《中山狼院本》叙东郭先生救狼险些被狼吃掉事,明代以一折为杂剧者从此开始流行;康海《中山狼》曲辞豪放和宾白醒豁巧妙,标志明中期杂剧起色复苏开始。

徐渭《四声猿》:包括《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渔阳弄》取材后汉书-祢衡传、三国演义祢衡击鼓骂曹;四声猿突破南北戏界限,将传奇体制运用于杂剧之中,完成了较早的一部杂剧合集;徐渭成为第一个大量写短剧的作家,推动了短剧创作的盛行发展;《女状元》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南杂剧大兴。《四声猿》标志明杂剧转变发展的关键。

明后期杂剧:第一类作家大多写南杂剧为主,徐复祚、陈与郊、沈景;第二类作家以北杂剧为主,孟称舜、王衡、沈自征为代表;王衡讽刺杂剧《郁轮袍》(冒充王维)和《真傀儡》(官场即戏场),此二剧大得金元本色,一时独步;第三类作家兼写南北曲杂剧,以叶宪祖、王骥德、吕天成为主,叶宪祖《四艳记》包括夭桃纨扇、碧莲绣符、丹桂钿合、素梅玉蟾四种,吕天成《曲品》和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王骥德《曲律》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明前期传奇:丘睿《伍伦全备记》和邵灿《香囊记》改变南戏沉寂百年局面。

明中期传奇:嘉靖年间开始,明传奇发生根本性转变,标志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林冲被逼上梁山事)、王世贞《鸣凤记》(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在文学史上有很大的开创意义)、梁辰鱼《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写范蠡助勾践灭吴事,对桃花扇一类以生旦爱情写历史兴亡的方式有较大影响,将昆腔搬上舞台的第一次尝试)

明末传奇:以沈景为代表的注重戏曲的吴江派、汤显祖为代表的注重辞采的临川派(两派之争焦点在于吴江派强调舞台性而临川派强调文学性,吴炳、孟称舜、阮大铖,孟称舜《娇红记》在西厢记和牡丹亭之后,把爱情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红楼梦之前的一部杰出爱情悲剧,化鸳鸯情节是中国古代浪漫爱情故事的升华)、讲求辞藻用事的骈丽派。

高濂《节孝记》包括写陶渊明《赋归记》和写李密故事的《陈情记》

骈丽派:以邵灿《香囊记》为始,继之郑若庸的玉诀记和陆采的明珠记、怀香记;追求辞藻华丽,大量用典,堆砌古书成句和各种物品名称以炫其才;传奇这一民间剧种完全走向雅化,由民间艺变成了贵族玩弄文学技巧的工具,由生动灵活的舞台艺术变成文人案头的辞赋文章,使传奇走向了反面、僵化和没落。

第十章

汤显祖

1、简述《牡丹亭》的取材来源和主题提炼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这部传奇在社会上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它的取材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睢阳王、李仲文、冯孝将,三人的女儿都是钟情于男子,自由结合,争取还魂。还有话本小说《杜丽娘记》,都是《牡丹亭》的故事来源。

(2)作者对题材改造和主题的提炼。经过作者的一番改造和提炼,传统的还魂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意强调了双方门第的差异;再次,小说里的杜丽娘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作者在剧中则淡化这种淑女色彩,突出她的叛逆性格,并与杜宝和陈最良的卫道士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以强化反抗礼教、歌颂爱情自由的中心主旨;第三,作者有意营造和描绘自由爱情现实的艰难历程。

2、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剧中的杜丽娘是第一主角,是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

(1)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她为此精神苦闷、忧郁。老师对于《诗经》“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她的认同,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在“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明媚春光的吻合,萌发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理想异性的渴望。

(2)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然而寻梦的失败使她由梦境的喜悦而徒然转为无限的悲怆,但她又不甘心就此死去,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等待梦中情人。

(3)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在杜丽娘对于爱情坚持追求中,可以看到作者讴歌爱情强大力量的用心。爱情的力量可以让死者复生,能够征服封建礼教。生动的表现出作者关于本剧“理之所必无”,然而“情之所必有”的主题思想。

3、试述《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明代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部传奇,作品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的地位。《牡丹亭》在艺术上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这既是作品本身理想化题材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本人抒情诗人气质的流露。

(1)作者为作品勾画的“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情节结构上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等只能在幻想当中才能出现的事物,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却似经过脱胎换骨一般,成为表现“情之必有”这一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如杜丽娘死前将自己的画像放在太湖石上,而拾画者恰恰就是她从未见过的梦中幽会的情人。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意(作者抒情诗人气质)。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如“惊梦”中[皂罗袍]一曲,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婉丽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动人的意境。这是杜丽娘由喜转悲、由叹为怨的转折点,写得哀婉缠绵,情景交融。

4、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取材唐代霍小玉传,女主人公身份由妓女改良家女子,霍小玉与卢太尉对立,希望的春天之梦)、《牡丹亭还魂记》(炽热的仲夏夜之梦)、《南柯梦记》(秋天的失落之梦)、《邯郸梦记》(取材唐传奇枕中记,冬天的冰之梦),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歌

清初遗民诗人: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入仕 诗人较多表现伤感情怀,使诗歌呈现慷慨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白居易新乐府诗歌风格)和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

主宰清初诗坛的是入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从他开始)、吴伟业(宗唐派开先者)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吴伟业有一代诗史之誉,诗歌多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七言歌行,有梅村体之称,叙事方面受白居易新乐府影响,用事和辞藻方面接近李商隐,形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律度严整的特色。(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神韵说: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赵执信:诗当指事切情,不宜作虚无缥缈语,力主把诗人的喜怒哀乐在诗中宣泄出来)

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格调说: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应当有自己的文学)。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著有《小仓山房诗诗文集、随园诗话、新齐谐》)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郑燮:主张诗人要自树旗帜,直抒血性,认为诗歌要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写英杰之风猷,推崇杜甫、白居易,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志向的情怀。

赵翼:论诗强调发展、进化,主张诗应创新,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新鲜,反对摹拟古人,诗多自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讲格调和宗法,不雕饰字句,明白晓畅,随意书写,给人以清新明畅的感觉。

(黄景仁《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第二章 清代词

阳羡派: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曹贞吉、蒋士铨、沈雄、陈鹗等,相互唱和编辑《今词苑、瑶华集》。陈维崧词作1600余首古今之最,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长短调词并用。

浙西派: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刘庄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纳兰性德:词风感伤幽婉而又抒胸臆,与李煜相近,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长相思-山一程: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纠正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的粗率、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的偏颇,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常州派: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他的词气势雄健,风格俊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清初散文家分两派:一派以清初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学人之文);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清初三大家),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放诞和纤佻习气,主张恢复唐宋散文的醇厚传统(文人之文)。

学人之文大力倡导经世致用,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主张文章应言之有物,反对空无一物的文章;将散文作为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学术主张的工具,形成了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过于强调文章的现实作用,忽略了文学色彩。黄宗羲政论集《明夷待访录》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文章要有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强调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反对空洞无物,法的最高典范是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归有光,以韩愈、欧阳修为最,义法的目的是将道统和文统融为一体,代表了清代封建政权和士人心态对散文的要求祈望,与清代质实尚朴的社会思潮较吻合,在整个清代产生了极大影响。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论见于《论文偶记》,探讨神气、音节、字句三者之间的关系。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文章比较重视形象、意境和辞藻所显示的内在意蕴,登泰山记)。(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阳湖派:嘉庆年间,恽敬和张惠言对桐城派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所以被称为阳湖派。散文理论与桐城派相异之处:一是在桐城派规定的取法六经语孟和唐宋八家之外,同时兼取子史百家;二是把骈文的笔法引入古文,使散文也具备骈文博雅工丽的特点。

陈维崧对清初骈文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骈文气势雄伟、情藻丰富,为清代骈文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汪中骈文:效法齐梁,却能将满腔热血注入其中,不但意度雍容、流丽生动,而且情致婉转、生动感人。《狐父之盗颂》对义不食盗者之食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对文人独立人格丧失的强烈愤懑和对个体价值的热切向往。从文学发展的眼光看,汪中的骈文风格与当时的诗歌领域袁枚等人的性灵说遥相呼应,是清代中期敢于重振主情和藻丽文学思潮、逆当时文学大潮而动,难能可贵。

第四章 清代小说

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取代诗歌散文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1)小说观念不断更新:清代文学思潮呈内敛和重实的趋势,在小说观念上也得到了印证,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要求。

31(2)小说题材类型不断扩大:清代白话与文言小说争奇斗艳,创作数量居历代之首,各种题材、体裁类型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3)小说编创方式不断成熟:清代小说多是文人独创,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增强。

英雄传奇小说:主要对明代《水浒传》一类小说的续写,较为出色的是陈忱《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俞万春《结水浒传》(《荡寇志》,相反立场尊王灭寇)

历史演义小说:《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

公案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龙图公案》,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开始《施公案》

世情小说:明代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发展到清代,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才子佳人小说用意主张用封建礼教克服个人欲望,有的继承金瓶梅艺术精神,通过家庭琐事来反映社会面貌,寄托人生理想。

才子佳人小说: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主要有《玉娇梨》(又称双美奇缘)、《平山冷燕》(鲁迅讥讽为乡曲学究之为)、《好逑传》(鲁迅称文辞较佳,歌德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比他们更纯洁)

家庭生活小说:《醒世姻缘传》(徐志摩认为此书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胡适认为是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林兰香》(从《金》至《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歧路灯》(李海观,河南方言)

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抗鼎之作,刘璋《斩鬼传》(使人知所畏而为善,标志讽刺小说确立),张南庄《何典》(吴语方言)

才学小说:李汝珍《镜花缘》审美风格:作者将唐敖父女从传统的山林隐逸变化为海外游历和猎异追奇,注入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一反红楼梦悲剧风格,以充满赞美和向往的心态和风趣幽默笔调,写出遭受不幸后的众花神重新聚会时的欢乐和达观,对古代神话传说赋予上有时代精神的点化和诠释,为读者描绘出令人向往的崭新境界。

明清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系列:瞿佑《剪灯新话》、李桢《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2)艳情系列:陶辅《花影集》、邱睿《钟情丽集》、卢文表《情春雅集》、王世贞《艳异编》、吴敬圻《国色天香》、吴大震《广艳异编》

(3)聊斋系列: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闲话》、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宣鼎《夜寸秋灯录》

(4)阅微系列(袁枚《新齐谐》)、世说系列、虞初系列(汉书开始)

清代拟话本小说:薇园主人《清夜钟》写李自成起义事,艾衲居士《豆棚闲话》》揭露明末政治腐败、豆棚下轮流讲故事,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成就最大的当推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

李渔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创新,他主张将戏曲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因此将其小说取名为无声戏,其中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用戏曲创作上脱窠臼的观点进行小说创作,尽量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吸引读者,故而小说显得新奇异常,引人入胜;二是本着戏曲创作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原则,将小说情节结构编织得简洁清晰、细密严谨。

鼓 词: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从明代开始出现,到清初在北方各地普遍流行;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流行于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称为三弦书。形式上散韵相间,唱词多十言。最早鼓词文本《大唐秦王词话》

弹 词: 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明代中叶出现,至清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

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土音”(方言),以吴语为多,代表作《玉晴蜓、珍珠塔、义妖传、三笑姻缘》。

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说唱文学,由旗籍子弟戍边编唱词曲传入北京,乾隆初部分八旗子弟以此为基调,参照当时民间鼓词形式,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书段,演唱时仍以八角鼓击节,正式称

为子弟书。东韵曲调粗犷(韩小窗),西韵柔缓曲折(罗松窗)。

清代民歌:数量众多、范围广大、形式发展(篇幅、对唱),重要总集《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白雪遗音》

第五章《聊斋志异》

1、试述《聊斋》兼具志怪、传奇手法的特点(鲁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聊斋志异》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

如《连城》一篇,内容上,突破“一见钟情”的框框,提出了互为“知己”的观点;在恋爱观上,继承了明代主情浪漫思潮。作者出色地运用传奇手法,具体描写了二人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

2、简述《聊斋》对传奇手法的超越

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是:

(1)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2)环境描写。唐传奇中的描写比较少,《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3)心理描写。唐传奇中像《红线》写红线取金盒归来的喜悦心情是唐传奇中少见的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去不乏见到,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第六章 《儒林外史》

1、试述《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1)一类以牺牲自我与个性为代表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如范进中举后变疯,写出了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对这一类人物的描写,是为了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2)另一类是保持独立人格,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人士。《儒林外史》中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以王冕为代表,如传记载王母要回老家,王冕载母于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吴氏将这一行孝之举改为一幅舒张王冕个性与叛逆精神的图画。这里可见到卓尔不群的屈子形象,更可见到魏晋士人宽衣大袖的潇洒风采。这一类人物表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2、试述《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贡献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国小说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一)从先秦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中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讽喻;白话小说《西游记》的讽刺多以调侃出之;明末清初的部分世情小说,如《金瓶梅》和《醒世因缘传》讽刺只是其中附带使用的手法;《西游补》等神魔小说中的讽刺已经上升为主导风格,但主要是嬉笑怒骂,是喜剧的讽刺。《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范进为例,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艺如何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人格的堕落,作者给可笑注入了辛酸,给滑稽注入了哀愁和痛苦。

(二)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将其讽刺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主要手法有:

(1)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

(2)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如严监生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

(3)借用人物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如严监贡正在表白自己从不占别人便宜,突然小厮进来,报告早上关起别人的猪人家找上门来等等。

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它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题旋

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红楼梦》

嘉庆、道光年间形成红学,1904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用西方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研究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和专书,五四以前(评点派、索隐派)称为旧红学,五四后(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称为新红学。

1、试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王国维认为解脱悲剧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看破红尘而出世,这种解脱是宗教的,超自然的,因而是平和的,而高出这种解脱的是贾宝玉,他不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解脱之道的。

2、为何说《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鲁迅曾对《红》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总结道:“自有《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集大成而化之,翻新再造,在小说艺术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巅峰的状态。

(1)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到《金瓶梅》为止,中国小说完成了从传奇,神怪题材向写实题材的过渡,《红》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肉欲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

(2)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金瓶梅》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渡,但《金》的产物只是注意到避免人物性格的单一化,《红》则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

(3)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论是情节场面的进展,还是人物性格交待,《红》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地方式,将这一任务交给书中人物去完成,借用人物地眼和口来描述环境,交待背景和介绍人物。

(4)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红》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以宝黛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它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从以上诸多方面可以看出《红》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

第八章

清代戏剧

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承续明代,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昆剧在清初成为最大的剧种,到十九世纪前期分化,地方戏迅速成长。戏剧作家作品十分可观,但艺术质量每况愈下,乾隆后戏剧艺术出现雅与俗两极分化倾向。

明初戏剧创作有三种流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继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重要实绩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与科举无缘;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题材内容上关注现实,写政治剧和时事剧;在作品形式上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李玉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清忠谱》。朱素臣《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据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和醒世恒言改编。

李渔戏剧理论: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专论戏曲创作,演习部专论戏曲表演,对戏剧创作和表演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主张,他认为戏剧艺术是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他所说的结构是指全剧的构思布局,把这个戏剧自身关键问题放在首位,表明他对前人曲论注重音律文辞偏向进行了重大修正。

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在词曲部第一部分,他提出要立主脑—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钱线—情节紧密、前后照应;

在剧本语言方面,他注意将适应场上演出作为首要任务,他提出贵浅显—曲词要通俗浅近,重机趣—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要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

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又谈到昆剧如何培养演员和进行演出,并涉及到导演艺术,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地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李渔强调剧本创作要适用场上演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戏曲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剧本充满了喜剧色彩。(《比目鱼》采用戏中套戏的情节,《奈何天》变生旦团圆为丑旦团圆)

清代中期戏剧衰落:(1)戏曲内容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宠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2)戏曲艺术本身规律被忽视,很多戏曲作家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3)以剧本创作为主体的戏剧活动被搬演前代剧目的舞台演出活动取代,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4)花部各地方戏的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曲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代表人物:唐英、方成培、蒋士铨、杨潮观,蒋士铨《冬青树》写文天祥、谢枋得忠义殉国故事,将诗歌意境运用于戏曲意境,以白居易《琵琶行》为题材的《四弦秋-秋梦》一出,具有感伤色彩的诗词名句融入唱词中)

第九章 《长生殿》

洪升剧本只留传奇《长生殿》和《四婵娟》,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了李杨爱情故事的文学创作先河。《长生殿》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从爱情角度热情地歌颂和赞美了李杨生死不渝之恋,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对其沉湎情欲而造成国家危难提出责难)

试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洪昇的《长生殿》在艺术上的处理与情缘虚幻主题的表达完美地融为一体,使该剧在艺术上达到了戏曲史上一座高峰,从而赢得了“千百来曲中巨擎”的美誉。

(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如历史传说中有关杨玉环有过许多淫乱的描写,洪昇为了从证明表达对李杨爱情的肯定,把她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为了用爱情与政治的矛盾来说明

人生的虚幻,作者有意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其中李杨爱情线索为主线,国家政治命运为副线。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和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由合而分。

(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曲词优美抒情、流畅细致;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

第十章 《桃花扇》

1、试述《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思想:(1)孔尚任的《桃花扇》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

(2)揭露权奸的祸国殃民。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权奸进行了揭露:①由于处于私利,权奸们在国家患难时,不想着中兴复国,而是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②当清兵南下时,他们或跑或降,同室操戈争权内讧。③如果说上两点说明他们“祸国”的话,而他们与侯、李之间的关系始末则揭露了他们“秧民”的劣迹。

(3)作者从哲理的高度来体会人生的意义:人在命运面前的被动和无奈,是永远无法改变和难以逃避的。

社会意义:(1)《桃花扇》的思想旨归表现了清初文人在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逃避心态。

(2)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的心态的反映。

2、《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桃花扇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艺人歌妓,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此剧中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她色艺非凡,身为秦淮名妓,却出污泥而不染,注重气节,很有政治远见。她的爱情的不幸和国家的覆亡命运紧密联系。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剧中人物分左、右、奇、偶、经五部,左右关乎儿女之情,奇偶关乎兴亡之事,经部为总括全书人物——经星张瑶星和纬星老赞礼)

(2)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①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诗扇上记录着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也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③以中介人物(杨龙友)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

(3)工整典雅的曲词宾白:①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而交代情节,说明戏剧进程,则用宾白。②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如写儿女风情,许多曲词都呈现温柔秀丽的情调。

3、论述《桃花扇》与《长生殿》的异同?

相同之处:(1)二者都是历史剧,《长》写李﹑杨爱情,安史之乱,《桃》写侯﹑李爱情,南明灭亡;(2)都以男女爱情为线索;(3)都用双线结构的形式,从爱情写政治;(4)音律极为和谐。

不同之处:(1)思想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长》写政治与爱情的矛盾,但最终超越矛盾,以佛学思想“情缘总归虚幻”作总结,《桃》也是写政治﹑爱情,但并非停留在这个基础上,他反对魏阉余孽,顿悟出全是一场空,反对政治的“冷心”;(2)创作方法不同,《长》表现在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桃》在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结构上《长》以爱情为主,金钗贯穿全剧,《桃》工整典雅;(3)结局不同,《长》把爱情政治作为一场虚幻,《桃》中二人循入空门,反映作者对政治的冷漠,失去信心。

第九篇近代文学

第一章近代诗

张际亮志士之诗:诗风的主要内容特点是它的忧思沉痛,即以一种沉郁痛切的调子,唱出了一代士人对时世巨变的敏锐预感,对社会危机的忧患之思;微词褒贬、慷慨论时事是志士诗风的又一特点,一方面建策献言,呼吁革除弊政之作,一方面伤时骂座,狂言放论,锋芒犀利、情感激愤。另一重要内容是抒发志士之感慨。

龚自珍:提出尊情、尊史的变革的文学观,少年与童心是龚诗中引人注目的意象,有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龚诗多抒发主观情感之作,想象丰富奇诡,语言璀璨瑰丽而又具有狂霸之气,形成了幽想杂奇语、哀艳杂雄奇、郁怒情深两擅场的迷人

风格。

(张维屏:万紫千红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贝青乔《咄咄吟》在体式上开了大型记事组诗的先河;金和与黄遵宪并称晚清两大家,是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

宋诗派:晚清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一时期诗歌的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同时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韩愈),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学宋”,粗略地讲,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开疆拓土的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晚清宋诗运动一般认为可分为三期:第一时期道咸年间,代表祁 藻、何绍基、郑珍;第二时间咸同年间,曾国藩成为宋诗派的首领;第三时期,同光体,即宋诗派,以陈三立成就最高。

汉魏六朝诗派:与宋诗派称盛的同时,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湖湘诗派,时事名篇《圆明园词》拟仿元稹《连昌宫词》

黄遵宪新诗派:提出我手写我口,诗应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1897年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作家。公度诗中最能显示新派特色的,是那些写海外事物的作品,多国风光、文化齐集笔下,记录中国人走向海外世界后的新感受和新经验,为古今诗家所有未有也;另一特点是多纪时事,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庚子之变,均诗以纪之,故有诗史之誉,特别是写中日甲午战争的作品《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东沟行、台湾行、降将军歌》等为人称道。

近代诗界革命的先行者,在咸同时期一派拟古诗风中,人境庐诗足称独立中流,拓新了诗的疆界。

诗界革命: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首次标示“诗界革命”,他提出诗界革命应以“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衡量标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修订诗界革命的标准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新意境或新理想”要求在诗中通过表现近代西方文明之新观点、新知识、新事物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旧风格或古风格”指中国传统诗歌经由历史而逐渐固化了的具有古典意味的独特韵律、格式、风格;诗界革命在观念上为“五四”的新诗坛运作了准备。(诗界革命一代巨子丘逢甲: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南社:南社是与清末明初革命诗潮密不可分的一个文学团体,与革命诗潮的兴起、壮大互为因果关系:革命诗潮之兴催动南社诞生,南社之立又为革命诗潮推波助澜;高旭、陈去病、柳亚子为主要创始人与领导核心;“南社”之称,谓“操南音不忘本”其宗旨是“反抗满清”;南社是第一个有明显近代性质的文学社团,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和文学刊物的主持人均在其中,文学思想是以振兴国魂、保存国粹为共同宗旨。(南社革命精神发扬最久的诗人柳亚子)

同光体:同光体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得名自陈衍。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即指学宋为主,同光体即是指称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

同光体诗人多为倾向戊戌维新而后又身经列强辱国、革命兴起、变故相寻的士大夫,他们预感古典诗运衰微,在丧乱之时代延长古典诗歌的生命。

同光体诗人中以陈三立(与谭嗣同并称两公子)成就最高,其他诗人有沈曾植(同光体之魁杰,学人之诗)、郑孝胥(清苍幽峭)、陈衍(提出诗为寂者之事和荒寒之路)。(同光体其他诗人:陈宝琛、夏敬观、沈瑜庆)

中晚唐诗派:清末民初诗坛另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顺鼎两位才子,其诗风格近于晚唐温李一派,因此虽未特别宣称专宗晚唐诗,却为人冠以此称号。

第二章近代文

龚自珍以文章慷慨论天下,是经世文风的开创者,与之齐名的倡导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首次提出经世文概念,在史地著作《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龚自珍散文通过典型现象的描绘,对社会败象给予整体性的揭露与抨击,喜用诡异之笔、险怪之辞,锋芒犀利,针针见血。推动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文风发展的是冯桂芬。

梅曾亮论文提出因时、求真,咸同之际宋诗运动的倡导者和桐城文派的中兴缔造者是曾国藩,在两个方面改造桐城派:一是在桐城三要素上,增加经济一项;二是在肯定桐城阴柔惬适之美的同时,更推重阳刚雄奇之美。(最能体现湘乡派文风的是薛福成,笃守桐城义法、后又推动湘乡派复归桐城派的是吴汝纶)

王韬报章文体:内容关乎时事政务,写作具有时效性,为文感情充溢,文笔奔放,奠定了近代中国报章文体的主体基调。域外游记(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同治年间出现,其作者为出使、旅居、考察目睹与中国完全异趣的外国风光、人情、物产、制度等新世界、新事物之后,为文以记之。因所写内容、也因作者涉足异域之后观念的新变,这些游记中的优秀作品,均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新的文风,自成一种新的文体。

新文体:梁启超散文的创作比文界革命的影响更大,他在创办《时务报》时,文章以议论时政为主,杂以西学术语,将报章文体的特色充分发挥,时称“时务文体”即“新文体”。

“新文体”从语体说是一种介乎文白之间的语体;从文体上说,打破各种文体的界限,将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富于逻辑性,富于鼓动性的长篇新体散文;从写法上说,打破各派文章家法。“新文体”是由古文向白话文学过度的一个中介。

(严复《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典雅的古文,章太炎魏晋文章,章士钊逻辑文)

第三章近代小说

狭邪小说: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断绝《红楼梦》以来佳人才子缠绵不已传统)、九尾龟。侠义公案小说: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老残游记》使公案侠义小说的基本模式完全颠覆。小说界革命:晚清文学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新小说》里正式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改良群治”,小说改良世道人心、启发民众觉悟最为“有用”;“小说界革命”中提倡最力的小说类型是“政治小说”,将文学与一个时代的政治主题紧密相联。

“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小说理论也逐渐展开,小说评论家写了大量的批评文字,创作了全心的批评方式;小说翻译的大量涌现是“新小说”繁盛景观的一部分,并与创作的繁盛互为促进。“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使清末小说界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政治小说:梁启超《佳人奇遇、经国美谈、新中国末来记》、颐琐《黄绣球》(宣传男女平等),小说界革命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艺术上不成功,似传声筒、教科书。

谴责小说:见于鲁迅治小说史时的创新,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代表作有:《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新小说家中优秀作品最多的一位)、《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

篇6:中国当代文学学习要点

简述结构上的反讽效果?以白话写成的日记是小说的主水鬼的分析引起人们注意鬼后面的人;不切题正是周作简答《茶馆》任务处理方面的特点?主要任务自壮到老,要部分,在日记里,主人公充满怀疑精神和反叛性,现人写文章的追求,至少再读文章的过程重要感受到随和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父子有一个演员扮演,实秩序在主人公疯狂的关照下,显示出全部的荒谬性,自然。所以在行文过程中做到“情生文,文生情”;在周其他众多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每个角色而正文之前以文言写成小序,却交代主人公侯补去了,看来,文章的中心只有一个,但通向文章的过程却很不都说自己的事,又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主人公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了。这样,她的反抗又被颠覆同,增加行文的趣味,使文章摇曳多姿 “闲人三部曲”:指20世纪90年代过士行编剧的三部话了。两种对立的因素并存于小说中,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林语堂1932.9开始主编《论语》 剧:《鸟人》《棋人》《鱼人》,将其取名为“闲人三部曲”果。复仇?《孤独者》《铸剑》《野草》 “独语体”鲁迅在写《野草》时代创造了“独语体”的是由于剧中人物看起来都属游手好闲之辈。

矛盾《子夜》1931-1932,代表作,其模式后来成为左翼散文形式。独语体是不需要听众的,他是作者的内心独

文学公认的模式,影响深远。白,独语体派出听众,以捕捉自我内心深处的感觉、情

梗概:吴荪甫,赵伯韬。1933问世的《子夜》是中国小绪、心理为务,并形成更深层的形而上的思索,这是人

说大规模的描写都市生活的开山之作。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也是一种不畏艰苦的自我审视。

分析《子夜》讽喻式描写?讽喻式描写是子夜一个重要丁西林的戏剧和讽刺喜剧不同,以“正方”得福,反方

特征,一种写作原则。作为小说背景的真实事件是中原或受惩罚或规正结束,而是真正的皆大欢喜。剧中只有

大战,这是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的最大三个左右人物,形成“二元三人模式”。

一次危机,战争以蒋介石胜利告终,政权统治渐趋稳定,田汉,剧本,比较重要的有《名优之死》《苏州夜话》《湖

经济复苏。就在这似乎为资产阶级带来无限光明的背景上的悲剧》《南归》

中,展开了吴荪甫作为民族资本家的悲剧,具有明显的曹禺,1933,23岁的他在学校创作了自己的喜剧处女座

政治讽喻色彩。“子夜”喻“夕阳”,其寓意更为明确。《雷雨》,1935创作话剧《日出》,1936《原野》,1940

道出了作者对此时虽才“正午”,但已出现晚景的国民政《北京人》

府的批判意识。再如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受刺激而死,《雷雨》的多重悲剧:女性被侮辱被压抑的悲剧,包括下

本身也是一个讽喻,象征着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面前的层女性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被压抑而几近

溃败。作者对空间景致的描写也是为讽喻服务。疯狂的悲剧;周萍于鲁四凤重蹈覆辙父母爱情而又无意

巴金《潮流三部曲》名解是巴金的成名作,包括《家》中乱伦的爱情悲剧;周冲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

《春》《秋》三部,尤以《家》为杰出,作者通过对封建鲁大海作为工人阶级一员反抗失败的悲剧的高氏家族的描写,揭示出封建家族制度的黑暗、丑陋、《北京人》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他是在舞台的时空

腐朽、虚伪,以及不可逆转的近于末世。重叠中体现作家对北京贵族没落文化的批判。“周口店”

分析高觉新的形象?他是青年,却没有青春。觉新清醒时期的北京人作为中国人的祖先,“一个巨灵从天而降”,的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却怯于行动,是封建旧礼作为背景存在于舞台,今日没落的北京以曾家三代为代

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他接触过新思潮,有过纯真表,明日的北京人,以袁任敢、袁圆父女为代表,一个的热恋,也明白旧社会礼教毁了两个他心爱女人。在封舞台,三个时代的人物同时出现。昨日和明日的北京人

建家庭中履行自己作为长房长孙的职责,委曲求全。但的生命力,正映衬出今日北京人的腐朽。

他的退让却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他以受难者的身份“革命历史小说”只十七年文学中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充当帮凶,又在帮凶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小说,一长篇小说为主,它以讲述革命起源、英雄传奇、填空高觉新是作者表明青年“不应该那么做”的典型,革命艰难曲折过程,最终走向胜利为主要内容。

高觉慧是作者给青年“应该怎么做”提供的“榜样”杨沫平,《青春之歌》既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道路问

《家》在结构上自觉借鉴《红楼梦》的手法。题的小说。

老舍《骆驼祥子》 填空触目惊心的描写了一个破产农民“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寻根作

被城市化,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上的摧残与毁灭 家认为,文学的根应深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上,其作品

《断魂枪》是老舍小说中的杰作,他原打算写成长篇武就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法去重新理解和认识民族文

侠小说《二拳师》,主人公:沙子龙 化,既具有现代意识,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简述沙子龙对自己所处时代背景的理解?沙子龙是一末王安忆以其华丽细腻精致的笔墨为上海的20世纪留下

路英雄,他意识到自己那个大漠长河野店的世界以被狂了传奇。

风吹走,他所处社会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他没有用武张承志试图用草原中的母子关系来解释他对知青生活的之地。明智而又无奈的选择放弃自己从前的事,于是,认识,而他对红卫兵的认识则通过与黄河的父子关系的沙子龙放下了枪,单某上方是改变是容易的,内心信条确立来解释。《北方的河》《骏马》的改变是艰难的。他内心并没有与时俱进,仍然珍爱他刘震云199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被当做“新

那套武艺,所以不愿传授。写实”的重要作品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主编天津《大公报》的“文分析许三观卖血的叙事手段? 最重要的叙事手段是

艺副刊”,成为北方作家群众的核心人物。重复。许三观每次卖血的行动是重复,卖血之前的准备

张爱玲《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怎样成为了一个疯狂也是重复,达到重复的极点。余华以重复的方式表明自的报复者?她性格极端,倔强、乖戾、阴森,情欲和破己对人生本质的某种认识,人生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与

坏欲极强,是张爱玲作品中少见的“彻底”的人物;曹轮回。余华也是要在普通人对灾难的应对中,去展现他

七巧的悲剧,有外在环境原因,大家族内的倾轧,门第们虽渺小却完整的人生智慧与快乐。的偏见与压力,命运的捉弄。来自女性自身的内部精神分析《风景》叙述客观化的特点:作家保持零度情感。

因素,她同自己的青春,用数十年的忍辱负重,换来了在通篇小说中,作者没有进行明确的是非判断,方方用

一副黄金的枷锁,由于主黄金的时代如此沉重,他就成冷静的笔调,接一个死去的人的视角,来描绘这些活着

为了一个疯狂的报复者,中国妇女破碎的人格在曹七巧的人,生存压力使他们最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灵都被生

身上显示出所有的悲剧。名解“框架式结构”:一讲存给沾满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二哥会遭遇毁灭性打

故事人的身份在开篇设置一个短短的引子,制造一点气击而摧垮了生的意志。作者在描述生活中种种恐怖的丑

氛,并在结尾时回到讲述故事的情境,已造成首尾呼应陋时,始终保持了叙述语调的平静,这种不动声色的叙的模式。述逼真的还原了生存状态,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不是象征文本,是叙事文本 政治抒情诗:是20世纪50、60年代诗人以阶级代言人

萧红《后花园》从叙事角度看,前半部分是儿童视角,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社会政治事件、社会思潮、评

后半部分是成人视角。说和情感反应的诗歌,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

郭沫若《女神》第一部诗集,是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宣泄和政论似的观念述说相结合。代表人物:贺敬之,神的最集中的体现。郭小川

名解“泛神论”是郭沫若《女神》中集中体现的思想,简述《望星空》前后两部分的反讽效果?诗的前部分面

所谓泛神论,是16~18世纪欧洲的一种哲学学说,其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混乱、斗争的激烈、人民生活的困窘,本观点是甚是自然本身,神存在于自然万物中,实际上郭小川感到犹豫和困惑。郭小川并不像哲理诗人,而是

是否定了超自然的神的主导作用 现实矛盾的反射。于是,诗人在后半部就对自己前面流

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三美内涵?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的三露出的情绪进行了批判和否定。他已是人的敏感感受到

美主张是纠正夯实的形式而言的,强调诗歌的英语峨眉、问题,但他又对自己的忧伤感到自责和不安。于是,在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所强调的正是传统意义上的音诗中前后两部分就构成了一种反讽效果,诗的后半部企

节;绘画美则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强调辞藻的奇丽与图以人定胜天的思想对前半部分进行反驳,但没有成功,华彩;;而建筑美则强调是的外形上的美。反而以星空的异常安详,反衬出大地上的问题。

《死水》的美学原则:以丑为美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的风格是怀疑主义的,他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不仅是一首爱情是,他表达了诗的风格有着明显的英雄主义色彩

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故城《远和近》全诗只有两节,在“我”“你”“云”之

《我不知道风》传达了诗人思想上怎样的矛盾?胡适的间展开运思

评价谈到了徐志摩一生单纯的信仰,是由爱、自由、美杨朔60年代散文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他创造了一种颂

三条组成的。有英美学院北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歌体式的散文。即他的散文多是三段式,以写景开篇,们对现存政治制度基本上取维持态度,徐志摩早年留学中间记事写人,最后发表议论点睛结尾

期间还接触过不少共产主义学说,但在1925年去莫斯科《随想录》1978.12.1,巴金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

等地之后产生巨大转变,认为共产主义没有人道的喜色,想录》专栏,在历时8年的时间里,巴金共写150篇随

有的是伟大的恐怖与黑暗。对现实的黑暗他感到痛心,想录,结集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

但又不同意采取暴力反抗,所以就会感到困惑,这是就《无题集》出版,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他的《随想

不知道风往哪里吹,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录》,既有对文革中个人痛苦经历的回忆,更有毫不留情

戴望舒《雨巷》是戴望舒对新诗创作音乐性追求的高峰,对自己的拷问及历史的反思。

也是现代中国新诗音节创造方面的典型作品 余秋雨,90年代后,开始以散文作家的身份引人注目,冰心,冰心体是以新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和《文明的碎片》等拥有众多

简而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读者。

爱。冰心对文学语言有自觉追求,主张“白话文言化”简答三个老人自尊的意义?三个善良的人在人生晚年

和“中文西文化” 感到无望,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但结局一样凄惨。秦

周作人散文的两种风格:“浮躁凄厉”与“冲淡平和” 二爷的末路,象征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顺利发

上一篇:企业网站优化关键词下一篇:与办公室同事相处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