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5-02

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3篇)

篇1: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国民大会党;穆斯林联盟;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孟加拉国的建立;1954年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克什米尔的特殊性。

2、理解: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3、运用:了解印巴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克什米尔问题在引发第一和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东、西巴基斯坦有什么特点。

2、归纳分析:分析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政策以及造成的影响。以印巴分立及其产生的后果为例,指出在实行分立过程中哪些措施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的居民中,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单靠战争这一种方式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印巴之间从战争走向和平符合时代潮流。

3、了解印巴战争,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巴冲突的原因。

难点:印巴分立为什么会激化两国矛盾。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教师提问法导入:

师: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古代的印度与今天的印度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古代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师:对,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从17世纪以来一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什么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呢?

教师进一步指出:南亚地区,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朝鲜半岛、越南的情况有些类似,在二战时,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南亚各国人民便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便是其突出事例。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新课学习。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英属印度是指英国人在1858年到1947年间所统治的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这期间上述地方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

1、印度的特点:两大教派与两大政党;(1)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英国殖民势力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虽然比葡萄牙、荷兰要晚些,但势力发展较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积极向东扩张,一步步将西方竞争对手挤出印度。1757年,孟加拉成为南亚次大陆第一块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东印度公司也由海外贸易公司转变为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殖民机构。随着印度在英国殖民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833年,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直接参与了对印度殖民管理。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宣布英国女皇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并在内阁中设立印度缅甸事务大臣。这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印度境内约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1)宗教原因:印度教是印度的古老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随着穆斯林的入侵而传入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差异,首先在于宗教信仰上。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种信仰和价值 观的不同是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伊斯兰教信奉真主,不搞偶像崇拜,印度教信奉多神,偶像崇拜盛行;穆斯林把牛肉视为主要的肉食来源,而印度教徒则把牛视为神,对神牛顶礼膜拜。因此在伊斯兰教的宰牲节时经常发生教派冲突,有时甚至发生流血事件。

2)经济原因:由于种种原因,印度社会财富的分配大都集中在印度教徒的手中,穆斯林的经济地位向来较低。据统计,在印度独立后发展起来的50个工业财团中没有一个是穆斯林,在拥有5000万卢比资产的2832个工业资本家中只有4个穆斯林。

3)国际因素:印度穆斯林中某些组织和个人在国外力量的支持下坚持分离主义,在相当程度上危及了对国家统一的诉求,刺激了印度教徒的情感,导致教派冲突不断激化。

4)政治原因: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领导人威望下降,经济发展迟滞,民众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加之某些政客对宗教矛盾的利用,教派冲突开始曲线上升。(2)两大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1885年组成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初期它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但是随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高,国大党逐渐扮演起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角色,其力量也不断壮大。

印度伊斯兰联盟于1906年12月在达卡成立。初期成员主要是商业资产阶级、贵族、地主。宗旨和任务是:服从英国政府,保护和增进全印穆斯林的各种政治权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穆斯林联盟也逐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30年代开始,倡导在印度西北部和东北部穆斯林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建立单独的巴基斯坦国家。

虽然两大政党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上有一致的要求,但在一些政见上仍有分歧。国大党认为,印度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应该联合起来;穆斯林联盟认为,印度的穆斯林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典制习俗、伦理道德和文化方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应该建立独立国家。1928年两党合作关系破裂,穆斯林联盟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理论,主张按照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把印度居民分为两大民族实体,即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双方各自独立,应有自己的民族家园。1940年,穆斯林 联盟基于“两个民族”理论提出了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的目标。这为英国采取“分而治之”手段,挑拨印度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不同宗教信徒和民族间的矛盾冲突,削弱印度反殖民统治阵营提供了客观条件。

2、蒙巴顿方案:(1)背景:

①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浪潮高涨;

②在立国问题上两大政党产生分歧,种族冲突不断;

对于印度独立后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印度各派政治势力之间有很大的分歧。1946年6月,工党内阁向印度派出使团,调解印度各方的矛盾。在经过与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土邦王公、锡克教徒、低等种姓代表及许多其他团体的磋 商之后,代表团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大巴基斯坦方案”,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这个印度将是松散的联邦,下面有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分治地区,中央政府只负责国防和外交;

二、“小巴基斯坦方案”,即分别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订立攻守同盟条约,或者组成邦联,巴基斯坦国的疆域将比第一个方案大大缩小,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萨姆三省的非穆斯林地区将被划给印度。但是在与各个利益集团进行会谈之后,内阁使团发现这两个方案都难以为各方接受:国大党和印度教大斋会反对“巴基斯坦”的概念;穆斯林联盟要求兼得“小巴基斯坦”的主权和“大巴基斯坦”的疆域。

几经周折,英国内阁代表团最后推出了《内阁使团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划分,只是建议英属印度和土邦国这两个政治实体成立印度联邦,各省仍然实行现行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不能脱离联邦成立单独的国家。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将英属印度的代议制和地方自治制度原封不动地用到独立后的印度身上,客观地说,也是最佳的方案,既可以维护次大陆的统一,又可以使地方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尤其能够消除穆斯林对“印度教徒多数统治”的恐惧,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双赢方案。甘地高兴地称这个方案将使“这个悲伤的国家变为没有悲伤和痛苦的国家”,旁遮普省的穆斯林也因为该方案维护了本省的完整而感到高兴。但是,国大党领导人中以尼赫鲁为首的强硬派认为《内阁使团方案》中关于制宪会议的规定偏袒了穆斯林,穆斯林联盟则因为这个方案“否定了巴基斯坦精神” 而干脆拒绝对其加以讨论,穆罕默德真纳代表印度穆斯林联盟对艾德礼内阁表示,除非英国事先保证接受“巴基斯坦原则”,否则就不准备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任何 方案。印度国大党为此与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彻底决裂。并由此酿成大规模的种族冲突。

③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着力从印度“脱身”;

1945年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政府,对形势判断趋于清醒,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和印度都发生了变化,印度本国的政治力量已经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对印度的独立的态度,比保守党更加客观。1946年5月,受英国政府委派到印度进行实地调查的英国使团提出解决印度问题的方案,建议建立印度联邦,而不是两个独立国家。这遭到穆斯林联盟的反对。英国使团同时又提出按宗教信徒居住情况把印度分成三个大的区域,即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和有穆斯林居住的地区。每个地区都可以成立自己的政府,制定本地宪法。这又被认为是支持印巴分立,遭到了 国大党反对。一位英国使团成员写道:“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装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

1947年3月,蒙巴顿勋爵出任印度总督,并受命提出印度自治方案。他在印度看到了危机局面,认为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内战将在我任职期间爆发。”蒙巴顿的话和上面英国使团成员的话,都表明英国需要尽快从印度“脱身”。(2)内容:

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3、印巴分立: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联邦成为英联邦中的两个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在地域上由东、西两部分组成。1950年1月,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普拉沙德当选第一任印度总统,尼赫鲁成为第一任总理。

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成为首位总统。

4、印巴分治的影响:

(1)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终结;(2)为印巴冲突埋下了不和的种子。二、三次印巴战争:

1、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导火线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克什米尔是印度的第二大土邦。在《印度独立法案》中,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位于西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印度北部,是由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组成,它分别与印、巴、中、阿(富汗)交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克什米尔面积19万平方千米左右,人口约500万,其中居民的78%为穆斯林,20%的印度教徒主要集中在查谟地区。

在印巴分立时,克什米尔土邦由印度教徒哈利•辛格王公统治,从宗教信仰上,他希望加入印度,但这必将遭到占居民多数的穆斯林的强烈反对;相反,如果加入巴基斯坦,作为一个“异教徒”,他在土邦的统治权力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按照宗教信仰原则,克什米尔“自然”归属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特别重视。本课中“学思之窗”引用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展开了推翻印度教徒统治、要求加入巴基斯坦的运动。与此同时,在印度教徒集中的查谟地区,穆斯林遭到大规模屠杀,当地约50万穆斯林中被杀害的就达25万人。

克什米尔对于印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对此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下分重要的价值,克什米尔俯瞰巴基斯坦,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2、第一印巴战争(1947.10~1949.1):

(1)起因:“蒙巴顿方案”未能解决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引发教派冲突。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印度认为,克什米尔邦的大君是印度教徒,应为印度所有;巴基斯坦认为,穆斯林占当地居民的77%,应该划归巴基斯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蒙巴顿方案”在1947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义愤填膺,10月22日,亚克巴•汗维将率领巴基斯坦的2000名普什图民军进入克什米尔,目标直指其首府斯利那加。这样一来,克什米尔土邦国王哈里•辛格就投向了印度怀抱,于26日签署了克什米尔 加入印度的协议。

由于克什米尔土邦政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装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了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杰城、拉乔里和诺歇拉待少数战略要地,但也将其围得水泄不通。印度政府针锋相对,于10月27日把先头部队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军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了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了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了第一场争夺克什米 尔“公主”的帷幕。

(2)经过:巴基斯坦号召“圣战”、印巴战争升级、联合国干预停火 第一次印巴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 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派出部队,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印军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了一个师的兵力。印军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了全面进攻。然而,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了印军的进攻行动。印军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

第二阶段,1948年3月17日清晨,印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以第7坦克旅开道,从查谟地区向西北的唐格尔巴在克什米尔西南的争夺战。翌日,印军占领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了巴基斯坦武装对查谟最直接的威胁。面对如此不利态势,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准备与印度一决雌雄。巴基斯坦增援部队赶到克什米尔后,巴军总数达到了5万人,而印度军队也有4万之众。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了激战。奔杰像一台“搅肉机”,两军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进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第三阶段,在克什米尔北部,印军实施了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的要道的战斗。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印军在总结前两次教训时认为,光使用步兵参战,没有坦克的火力掩护是无法夺取这一山口的。虽然恶劣的天气影响了坦克的行动,但是,印军的坦克还是克服了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军目标猛烈开火。印军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了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3)结果:印巴停火,以双方实际控制区作为停火线,但并未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1949年1月1日,在联合国的多次干预下,印巴双方宣布在克什米尔停火,至此历时15个月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经过漫长的7个多月谈判,印巴双方终于就停火线的确认达成协议。这条停火线是根据当时双方实际控制的区域划分的,因此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约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了2/5的地区,人口约100万。当然,双方确认的停火线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停火线两边日后变成了双方的实际控制区。印巴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的争端依然存在,并且成为它们之间关系长期紧张、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第一次印巴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南亚次大陆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武装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投入的武装力量规模逐步扩大,最后达到了旅级建制的规模,显示出双方完成战争目标的决心。

3、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8~9月):(1)起因:边界纠纷引发克什米尔冲突;美苏大国的插足。

第一次印巴战争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而结束。停火线把克什米尔一分为二,形成了“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两个地区。显然,这只是结束战争的应急办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冷战的格局中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军事政治价值。1954年5月,美国和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定签订。按照该协定,巴基斯坦在遭到入侵时,美国将采取适当的行动予以支援,包括派遣武装部队。9月,巴基斯坦与美、英、法等8国共同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条约规定成员国要采用自主或互助的方式抵制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受外界指挥的颠覆活动。美国特别提出了一项谅解,即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这就进一步加重了该条约的意识形态色彩。1955年9月,巴基斯坦又正式加入了由英国起主 要作用的地区性军事联盟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通过与西方强国的军事合作,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得到迅速加强。从1954~1965年,巴基斯坦从美国得到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获得了当时先进的坦克和飞机,其中包括巴顿式坦克200辆,1个中队的F—104战斗机,4个中队的F—86F喷气式战斗机和2个中队的B—57B轰炸机。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与苏联迅速接近。苏联给予印度经济和军事援助。从1955~1965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10.2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仅在60年代的前半期,印度就从苏联购买了适用于高原的安东诺夫—12重型运输机和“猎狗式”直升机,购进了2个中队的米格—21战斗机,以及地对空导弹和萨姆—2防空导弹系统。这些先进武器可以使印度与从美国购进武器的巴基斯坦相抗衡。

1965年4月,印巴之间因库奇兰恩地区的边界纠纷发生冲突。4月9日,巴军一个旅的部队攻占印军萨达尔哨所,接着乘胜向东北方挺进。印军快速反击,很快夺回失地。24日,巴军派出一个步兵师在坦克部队的支援下击溃印军,收复原占领地。此后,印度把边界冲突扩大到克什米尔,越过1949年7月划定的停火线,向巴占克什米尔地区挺进。

(2)经过:巴军首先发起进攻;激烈的空战与坦克大战;印巴停火。

1965年8月,巴军首先发起攻势,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军给予突然打击,攻占了印军重要据点昌布。同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空战。巴军出动F—104A和F—86各一架与印军8架战斗机交战。相比之下,巴军战机性能略胜一筹,不仅装备了“响尾蛇”导弹,还配备了火箭弹,可以远距离打击敌机,而这正是印战机的致命弱点。结果,巴军战机以2对8,击落印军4架战机,自己无一伤亡,暂时取得了战场的制空权。

1965年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越过印巴边界,向拉合尔方向发起攻击。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正式对印宣战。第二次印巴战争全面爆 发。双方在拉合尔城至印度边境重镇克赫姆•卡兰一线展开激烈交战。巴军指挥部为增援拉合尔的守军,下令调用所有直升飞机运送援兵;军方还对把境内的铁路实行管制,用列车将第6坦克师紧急运往前线。得到加强的巴军进行反攻,印军被迫后撤,实际上有些部队已是在溃逃,损失惨重。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战线上,双方在查温达地区展开的一场坦克大战,印军400多辆坦克和巴军200余辆战车进行大战。巴基斯坦空军渐渐显出优势,不仅驱散了印军战机,而且开始参与地面作战,对印军坦克部队实施攻击。此战双方损失巨大,谁都无力再发起进攻。

联合国安理会于9月20日通过了211号决议,要求印巴在3天内停火,恢复8月5日前的状况。印度方面于9月21日,巴基斯坦方面于22日先后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9月23日,印巴两国军队正式 停火。

(3)结果:两败俱伤,印巴宣布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但克什米尔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印、巴在这次交战中,印军炮兵略占上风,巴军装甲兵稍占优势,但双方都损失惨重,很不划算。

1966年1月上旬,印度总理夏斯特里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首府塔什干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重申印巴两国将用和平手段解决彼此间的争端,规定双方限期把军队撤回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的阵地上。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但是,引起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它依然是严重影响两国关系和地区稳定的不良因素。

4、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1月~12月):

(1)起因:东巴基斯坦问题(东、西巴划分→东巴自治→印度介入)

巴基斯坦建国时,其国土就分成东、西两部分,相距2 000千米,中间夹着印度。其中,东巴基斯坦原为印度的孟加拉邦的一部分,人口多于西巴。两地居民虽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巴基斯坦国家的中央政权和军事大权基本上控制在西巴人手中。东巴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了大量外汇,但真正能够用于东巴的只有20%。这些都使东、西巴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东巴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发展成为东巴要求自治的政治运动。1970年,东巴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巴政府救灾不力,引起东巴群众强烈不满,纷纷上街游行。同年底,巴基斯坦举行全国大选,在东巴获胜的人民联盟提出要求东巴自治的主张,遭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对。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秩序失控、人民联盟分裂国家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往印度,组成“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印度认为这是一个肢解巴基斯坦的好机会。它一方面支持“孟加拉国临时政府”组建军队(称“孟加拉解放军”),一方面从外交、军事上积极准备。11月21日印度出兵东巴,随后又于12月3日越过克什米尔停火线,向西巴进攻。这样,原来的巴基斯坦内战演变为第三次印巴战争。

(2)经过:印军先后进攻东巴和克什米尔;印军在东巴取得决定性胜利;印巴停火。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准备充分的印军投入兵力46万余人,其中在东巴战场的16万人;出动了460架飞机和40余艘舰艇配合作战。巴基斯坦出动陆海空三军34万余人,在东巴战场9万人,另有200多架飞机配合。印军快速推进,多点进攻;巴基斯坦领土分开,增加了调动指挥难度。12月15日印军分4路从东、西、北3个方向向东巴进军,完成对巴基斯坦达卡的合围,将东、西巴切割开。印、巴交战激烈,16日拂晓,印军第95旅伞兵营攻进达卡市郊,印军乘胜挺进,午后,东巴军队投降,9.3万人被俘。结果不到一个月,印军占领了东巴首府达卡,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双方在西巴和克什米尔地区也有战斗。12月17日,达到肢解巴基斯坦目的后的印度政府立即在西巴战场单方面停火。(3)影响:

①直接结果是导致了孟加拉国的成立。1971年3月东巴宣布独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②导致巴基斯坦整体实力大大下降:巴基斯坦被肢解,巴基斯坦丧失了60%的人口,50%的外汇储备和20%的税收。

③并未解决印巴之间的矛盾,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长期延续。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英国推行“分而治之”政策,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国对其控制:

从历史上看,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政策的实质,就是化解自己面对的威胁,或者说尽量减小威胁的程度。所谓“分”,就是分化瓦解,使自己可能的潜在对手处于分裂状态,无法形成联合,并且把注意的方向不是对准了殖民统治者,而是同样处于殖民统治下的另一批群众。这是一种有效的化解威胁的方法。所谓“治”,就是要对对手形成控制,不能任其为所欲为。就“分”而言,它的前提是要有可以进行“分”的条件和基础,历史上形成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如何人为地扩大和加深这种差别,利用这些差别挑动纠纷、制造矛盾、引发冲突,转移群众对殖民统治的不满,正是殖民统治者推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常见手法。在他们的挑动下,同一地区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居民之间的分歧与隔阂,会日益加深。而一旦扩大成为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激烈冲突甚至战争就难以避免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居民之间出现分歧、隔阂、冲突、战争,也就给了殖民者和外部势力控制对立的双方或是一方的机会。这种控制的一般手段是,提供一定的经济、军事援助,给予某种声援和“道义”支持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分立过程中就伴随着矛盾、纠纷、甚至流血冲突,而由英国殖民者设计的分立方案,其出发点是怎样使英国尽快从印度“脱身”,而不是真正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站在印巴两国人民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因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公正合理地解决所有问题,这就为两国矛盾的扩大和加深创造了条件。

2、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排斥、对立:

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标准,表面上看似公平,但实际上,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混杂的国家,民族差异、宗教差异客观存在。在这样的国家内,是尽可能弥合这种差异,还是刻意地突出和强化这种差异,结果是大不相同的。至少在印巴分立问题上,英国制定并实施的方案所起到的效果,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当然,这类问题非常复杂,在解决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3、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稳定:

印巴两国的冲突主要由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引发。这也是一个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混杂的地区。但是,它的归属从一开始就没有确定,没有被两国接受,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克什米尔之所以没有及时确定归属,根本原因还是英国制定的方案存在着明显的漏洞,甚至是自相矛盾。英国的印巴分立的主要原则是“以教定土”,即按照一个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来确定该地区领土的归属。按照这一原则,居民中77%信奉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地区就应归属巴基斯坦。但英国的《印度独立法案》又规定了“自由选择”的原则,允许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国家。这样,克什米尔王公选择加入印度也是“合法”的。正是这样关于确定领土归属上的“双重标准”,成了制造分歧与冲突的祸根。同时,它只规定土邦有选择权,但这种选择权怎样行使,是由土邦上层决定,还是由公民自己决定,特别是对像克什米尔这样民族、宗教成分复杂的地区,缺乏相应的、细致的明确规定。从历史事实上看,正是在该地区土邦上层的决定与当地大多数居民的意志出现了矛盾,才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都认为自己“拥有”克什米尔的主权。

4、美苏大国的插手与干预:

美苏两国向印巴双方提供武器,并不是出于维护两国利益考虑,而是有深刻的战略目的。这首先涉及到20世纪下半期东西方冷战大的背景。在冷战背景下,美苏战略的主轴是遏制与反遏制。在欧洲这种遏制与反遏制自不必说,在亚洲,美国在1951年和日本单独媾和,使日本成为在亚洲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1954年,美国牵头组织了东南亚防务条约组织,把亚洲的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拉入其中。1955年,伊拉克与土耳其签订《巴格达条约》,在安全和防务上进行合作。之后,巴基斯坦、伊朗先后加入。由于土耳其是北约成员,而且美国也部分加入,这个条约自然被视为是北约在亚洲的延伸。这一系列文件造成了一种战略态势:西方国家形成了从东北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的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月形”包围圈。苏联自然要对此做出反应。★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南亚次大陆的冲突,内容涉及“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三次印巴战争和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与旧人教相比,除“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这部分内容外,其余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尤以时政热点密切相关,是高考文综热点必须关注的知识点。

二次大战后,随着英国势力的衰退,1947年3月,英国政府任命蒙巴顿为印度总督,蒙巴顿上任后提出了一个“蒙巴顿方案”。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获得了独立,但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而原来的印度土邦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其中的一个国家,或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上层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年8月15日,英国政府将印度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分治,但依然是英联邦的两个自治领。但克什米尔问题并没有解决。此后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造成了这一地区的长期动荡,给两国带来不利的影响,也造成南亚次大陆长期紧张的局势。

1998年5月,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南亚局势一度紧张。1999年2月,应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邀请,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车抵达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对巴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拉合尔宣言》,印巴关系一度趋向缓和。2005年4月17日至18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非正式访问,访问期间穆沙拉夫还与印度总理辛格在新德里的体育馆观看了印巴两国间的一场板球赛。双方同意共建贸易协会促进经贸合作,克什米尔分离组织将纳入和谈进程。印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印巴和平进程“不可逆转”。

从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对峙冲突到最近一度趋向缓 和,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三次印巴战争表明,使用武力不能解决争端,只能使两国间的积怨雪上加霜。冲突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合乎情理、切实可行和切合实际的办法才能解决两国间存在的一切问题。印巴之间的冲突不符合印、巴本身的利益,这不仅会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事实印证了这一道理。事实证明,印巴和解道路虽然曲折而艰辛,但只要坚持和平对话,前途将充满希望。从当今的世界总趋势来看,和平和发展乃世界主流。只有顺应这一主流才能更加符合本国的利益。★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课文想一想,造成印巴之间长期对立和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印巴战争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提示:同一地区生活着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起到的挑拨作用;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惟一原则的弊端;领土边界长期不确定归属酝酿矛盾与冲突;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学习延伸:

1、英国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简要经过。①1600年,英国入侵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

②1757年,印英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③1849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

2、印度民族独立简史。

①1858—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②1905—1908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③1919—1922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④1928—1930年,印度独立运动。

⑤1945—1946年,印度第四次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⑥1947年,印巴分治。

课堂小结

同一地区生活着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殖民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起到的挑拨作用;以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惟一原则的弊端;领土边界长期不确定归属酝酿矛盾与冲突;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对大国的干涉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1、试分析二战后印巴长期尖锐对 立乃至三次爆发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答案提示: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实际状况;“分而治之”的政策的恶劣结果;分立后遗留的领土、边界等严重问题。

2、列举大国插手印巴事务的典型事例,分析其与冷战的关系。

答案提示:例如美苏两国向印巴双方出售武器,美国把巴基斯坦拉入针对苏联的条约体系。冷战对抗主轴──遏制与反遏制;在亚洲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战略包围。

板书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篇2: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

“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印巴分立的原因;“蒙巴顿方案”;三次印巴战争;第一次印巴战争;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理解运用:

1、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2、了解印巴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的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3、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宗教、边界和领土、大国插手等

二、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印巴战争,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巴冲突的原因。

难点 :印巴分立为什么会激化两国矛盾。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见原书P111)学案导学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背景:

(1)英国的殖民政策:实行“分而治之”政策。

(2)印度两党形成:19世纪晚期,印度形成了代表不同教派的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

(3)两党的分歧:在印度独立后如何组成新国家的问题上两党有明显的分歧。2.“蒙巴顿方案”的提出: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同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立。

3.存在的问题:随着两个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国家出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磨擦和对立严重起来。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域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从《蒙巴顿方案》颁布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加之《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即现今的孟加拉国)相距遥远,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请思考:

印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又是什么? 答案: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根源是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二、三次印巴战争 1.第一次印巴战争:

(1)时间: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

(2)起因:印巴双方争夺克什米尔的所有权。

(3)结果:在联合国的干预下,印巴双方于1949年1月宣布在克什米尔停火,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解决。2.第二次印巴战争:

(1)时间:1965年8月至1965年9月。(2)起因:印巴双方争夺克什米尔

(3)结果:经过国际社会的调停,印巴双方宣布两国将用和平手段结局彼此间的争端,引起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3.第三次印巴战争:(1)时间:1971年12月。

(2)起因:印巴两国因东巴勒斯坦问题发生尖锐对立。

(3)结果:印军在与驻守在东巴基斯坦的巴基斯坦军队交战中取得胜到;在印度支持下,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国1972年1月宣告成立。

【问题探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争中,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天平明显向印度倾斜。对上述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取得胜利,并达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目的。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殖民主义者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隔阂与敌视。

2.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加剧居民之间的不和,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之间占有的自然资源也很难相同,这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又一个诱因。

3.边界和领±归属的长期不确定,也是引起两国纠纷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克什米尔成为引发印巴之间战争的“火药桶”。

4、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问题探究】印度在近代较长时间内是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但南亚次大陆并未真正出现和平,而是不断出现冲突与战争。

请思考:

在通向和平的道路上,印巴两国要注意些什么才能使战争不再发生? 答案:在通向和平的大道上有许多事要做,作为两个国家及其人民来说,应该抛弃仇恨,真正走到一起,共同处理两国之间的争端。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增强两国人民的理解与信任,加强宗教方面的和平与共识;在联合国宗旨的框架下讨论与解决彼此问的分歧;防止任何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小结:二战后,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和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英国根据宗教信仰原则,将南亚次大陆分别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企图继续控制这一地区,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深深地埋下了不和的种子,成为引发三次印巴战争的根源。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引发印巴之间冲突的“火药桶”,而美苏大国的插手,也推动了印巴不断走向战争。印巴冲突,战火连绵,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灾难,造成了南亚次大陆的长期不稳定,也成为当今国际局势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见原书P112)备课资料:

【印度、支那、印度支那】

印度、支那和印度支那是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几个地理概念,很多学生搞不清它们的地理范围,甚至相互混淆。

印度是国名,位于南亚,首都新德里,独立于l947年,是英国“分而治之”方针的产物。1947年前的“印度”包括今天的教经籍中译作支那、至那或脂那。近代日本曾称中国为支那。印度支那,通常指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如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中提到的“日内瓦会议终于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的“印度支那”即指此地区。由上可知,印度、支那和印度支那是三个不同的地理概念:印度是南亚大国;支那是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称法;印度支那则是指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真纳】

真纳(1876~1948年),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巴基斯坦立国运动领导人。1906年参加国大党。1913年参加印度穆斯林联盟。早期主张印度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协商订立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和解的协定;后因不满意国大党对待穆斯林的态度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1920年与国大党决裂。l922年再次当选为印度中央立法议会议员,并作为印度穆斯林的惟一代表出席圆桌会议。l930年宣布穆斯林联盟是印度穆斯林的惟一代表性组织。1936年任穆斯林联盟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后曾定居伦敦,在枢密院法庭重操律师业。1938年回到印度。1940年穆斯林联盟在拉哈尔举行代表大会,通过了真纳关于建立巴基斯坦的纲领,主张在穆斯林入口占多数地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联合组成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1947年印巴分治后,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领第一任总督、制宪议会主席。

【孟加拉国是怎样独立的】

历史上孟加拉国曾经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但它后来从巴基斯坦脱离出来,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孟加拉地区曾数次建立过独立国家。l8世纪中叶,孟加拉地区成为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l9世纪后半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孟加拉地区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成为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东部归巴基斯坦,习惯上被称为东巴。l971年3月25日,东巴人民联盟领导人穆吉布•拉赫曼宣布成立“主权独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国”。l2月6日,印度宣布承认孟加拉国临时政府。16日,孟加拉国正式独立。【印巴核竞赛】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巴两国都在秘密研制核武器,进行秘密核试验。l998年以后,为了巩固其地区大国的地位,同时也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印度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为借口,走上了公开发展核武器的道路。5月11日和l3日的48小时内,印度在其西部沙漠拉贾斯坦邦的博克兰地区,连续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这五次核试验中包括一次4.5万吨级的氢弹,即热核装置;一个l.5万吨级的裂变装置;三个分别为200吨、500吨和300吨的低当量装置。印度的核试验严重威胁了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国内公正舆论也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猛烈抨击,要求总理瓦杰帕伊辞职的呼声很高。针对印度的行为,南亚次大陆另一个地区大国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决定以牙还牙。5月28日下午,巴基斯坦在西南部俾路支省查盖地区的拉斯山试验基地也同样进行五次地下核试验。30日上午,巴基斯坦在同一地区又进行了一次核试验。根据巴基斯坦的官方声明,前五次试验相当于4万吨级的当量,其中一次爆炸有3万至3.5万吨级当量,其余四次都比较小。印巴两国的核竞赛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发表联合公报,谴责印巴核试验,呼吁两国立即无条件地签署或加入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强调不承认印巴两国的核国家地位。6月9日,八国核裁军会议提出新倡议,要求印巴加入核不扩散和禁止核试验条约。巴基斯坦首先表示对五大国公报欢迎,印度先是拒绝,后来表示愿意在1999年加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据西方一些机构估计,印度目前拥有的钚可以制造大约70~90枚原子弹,巴基斯坦也有可以用于制造10枚原子弹的铀。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印巴分治方案中,英国殖民者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标准,这一做法

A.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B.极易导致宗教对立与排斥

C.可以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B根据宗教原则来划分统治区域,在一个宗教比较 复杂的地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不同宗教信仰的区域占 有的自然资源不同,这样容易导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2.南亚地区与中东地区时常出现紧张局面,共同的历史根源在于

A.争夺自然资源的斗争异常激烈 B.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冲突错综发杂 C.始终没有解决边界划分问题

D.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解析:D “贝尔福宣言”和《印度独立法案》都贯穿了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

3.下图为印巴战争中使用的武器,由此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巴基斯坦使用的美制“巴顿”式坦克

印度使用的苏制米格—21战斗机 A.国际社会的调停

B.联合国的干预

C.战争的激烈程度

D.美苏等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巴战争 解析:D通过两幅图片反应出战争的先进武器来自于美苏,这加剧了战争的进一步深化,故正确选题为D题。4.引发印巴之间战争的“火药桶”是

A.东巴基斯坦地位

B.印度

C.克什米尔

D.巴基斯坦 解析:C印巴之间矛盾的焦点是克什米尔地区。5.下列史实与第一次印巴战争相关的是

①克什米尔王公司同意加入印度 ②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和坦克大战 ③穆斯林进行“圣战” ④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得以解决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②发生于第二次印巴战争中,④的设法是待定的故正确的选题为A题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祖籍就在克什米尔。他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克什米尔是“亚洲的心脏”。

材料二 巴基斯坦总督真纳也说过:“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以上两则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印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造成克什米尔问题悬而未决的根源是什么?

(3)通过对印巴冲突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本题以克什米尔为切入点,考查印巴两国对此地区的争夺。考查学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体现“主要”和“根源”。第(3)问在认真分析印巴战争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总结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克什米尔的归属。(2)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3)印巴分治有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但其根本原因是英国为达到分治目的而进行的分化和挑拨;殖民主义者决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殖民地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最终赶走殖民者;只有团结起来,解决好内部矛盾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发展壮大;只有采取和平方式,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的基础上,本着平等协商、互相谅解、和平解决的原则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决反对大国介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7.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的两个重要国家,印巴关系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巴顿方案》规定,印巴两个自治领域的划分主要根据英属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从《蒙巴顿方案》颁布至1951年,约720万伊斯兰教徒成群结队迁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约90万印度教徒也携儿带女迁往印度„„加之《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分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即现今的孟加拉国)相距遥远,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

材料二印巴分治形势图

(1)从材料中看出巴基斯坦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

(2)印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又是什么?

(3)印巴矛盾为何长期得不到解决?

(4)印巴冲突的升级会造成哪些危害? 解析:二战后,面对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无法阻挡,但英国不甘心彻底失去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于是采取“分而治之”方针.这是造成当今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但是当今印巴冲突的原因还包括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等;印巴冲突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国际形势长期矛盾、积怨等方面分析;印巴冲突的升级不仅加剧了南亚地区的动荡,且威胁着世界和平。

答案:(1)巴基斯坦被分为东、西两部分;

(2)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根源是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殖民主义政策;

(3)长期积怨很深、外部力量插手、两国动辄诉诸武力;(4)引起新的军备竞赛,加剧南亚地区的动荡,威胁着世界和平。8.(见原书P114第7题)

课堂小结

二战后,面对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无法阻挡,但英国不甘心彻底失去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于是采取“分而治之”方针.这是造成当今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但是当今印巴冲突的原因还包括宗教矛盾、领土纠纷、水源问题、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等;印巴冲突长时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国际形势长期矛盾、积怨等方面分析;印巴冲突的升级不仅加剧了南亚地区的动荡,且威胁着世界和平。

课后习题 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宗教、边界和领土、大国插手等。

篇3:5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教学设计 教案

关键词:儿童,冲突,干预,分析

幼儿园的孩子情感丰富, 情绪波动较大, 喜欢争吵打闹, 所以经常引起冲突, 老师如果不及时发现冲突行为, 并妥善处理, 将会给孩子留下记忆的伤痕, 同时也会给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带来麻烦。所以, 幼儿园老师要在日常活动中较强思想教育, 教育孩子们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 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孩子。

1儿童冲突的几种形式

第一种因争抢物品引起的冲突。这类冲突属于自身利益冲突, 研究发现这类冲突占冲突总数的一半左右, 幼儿园的生活基本上是和玩具、同伴之间进行, 玩具的分配往往会引起孩子的不满, 进而出现争抢, 出现冲突。第二种, 不小心影响到他人而引起的冲突, 这类冲突往往是因为打小报告、攻击、哭闹引起的。第三种, 话语的冲突, 由于孩子的情绪波动较大, 有时候几个人玩的好好的, 就会因为某个孩子的一句话引起冲突。第四种, 矛盾冲突, 孩子们在一起难免打打闹闹, 出现身体上的碰撞, 有时候孩子们会因为某个人怎么碰到了自己活着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孩子产生矛盾冲突。第五种,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生活, 时间久了就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 有了自己的朋友、同伴, 他们通常喜欢和自己的同伴和朋友一起玩耍, 有时候, 它的朋友突然抛弃了他, 他就会和玩伴们引起冲突。

2儿童冲突的干预措施

2.1培养交往能力, 进行情感教育

针对儿童交往的特点, 可以对稳定的几个群体进行情感教育, 让他们明白团结、集团的作用。此外还有他们辨别自己的情绪, 认识喜怒哀乐。要让他了解别人的情绪, 辨别别人的情绪。最后, 要让他们明白要用礼貌的方法和别人交往。

2.2做好家长的功课,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 家长的监督下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 家长园地等方法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的宣传, 以此来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

2.3家庭要做出良好的榜样

我们都知道, 儿童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孩子在家的时间往往以父母为崇拜对象,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 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

2.4设计特殊课程, 让儿童进行体验学习

在幼儿园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小活动, 模拟现实冲突中的一些场景让孩子们表演, 让他们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真吵, 应该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寓言故事, 编制文明礼貌用语等增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2.5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舒适、安全、文明的环境可以给孩子带来心情的舒畅。可以增加孩子的身心活动空间, 促进孩子之间关系的和睦发展。教师可以经常组织愉快的活动和游戏, 如在课间进行小游戏, 在餐后进行悄悄话活动, 或者老师有选择的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 感受孩子们的世界, 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化解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此外, 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个人评价, 找出同伴的优点和不足, 甚至找找老师的不足和优点,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 有缺点不要紧, 最重要的是要及时的改正。上面也说道孩子们的冲突基本上都是应争抢物品引起的, 所以, 教师在平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等待, 排队的习惯, 吃饭排队, 洗手排队, 玩玩具也要排队。此外, 还要教育孩子们学会谦让, 有了好玩的, 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给别人, 这样, 经过长时间的说服教育, 孩子们的冲突行为就会减少, 换来的是团结和睦的交往新气象。

2.6教给孩子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不是天生就有的, 也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讲授。例如要教育孩子们学会聆听他人讲话, 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 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 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愿, 这些都需要技巧, 如果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就可以少出冲突。此外,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进行教育。例如, 对于调皮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批评惩罚, 让别的同学引以为戒;对于自立能力较差的同学, 应当积极的鼓励, 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处理问题。

2.7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塑造人, 这话说的不错。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发展。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是通过周围的社会环境养成的, 儿童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 要抓住这个时期对儿童进行教育。

总结, 儿童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还不成熟, 发生冲突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制止冲突行为的发生, 而是应该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冲突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得承认冲突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幼儿园也应该结合社会、家庭和孩子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该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 行为习惯的引导者, 矛盾冲突的化解在, 要让他们通过争执、讨论、内化的方法解决冲突。此外, 家长也应该采取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方式, 及时对儿童的情感、行为进行指导, 以为他们在冲突中学会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张瑛.小班幼儿冲突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19) .

上一篇:省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走进我校下一篇: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夜上西城听梁州曲李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的意思,夜上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