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2024-04-18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共6篇)

篇1: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南亚高压是夏季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关于南亚高压的研究,气象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创性成果,并逐渐认识到南亚高压的演变对北半球及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东西振荡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极涡的研究及其与南亚高压的一些初步关系,指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异常特征存在的具体关系,是一个研究较少的重要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作 者:陈永仁 李跃清 Chen Yongren Li Yueqing 作者单位:陈永仁,Chen Yongren(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昆明,650091)

李跃清,Li Yueqing(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2)

刊 名:气象科技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6(2)分类号:P4关键词:北半球 南亚高压 极涡

篇2: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从出生地来看,副热带高压的老家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受海陆影响,它的身体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不均的高压带。而预报员口中常说的“副高”特指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它常年存在。

在气象学中,通常使用500百帕图上的588位势等高线来指示它的动向和强度,而脊点和脊线则是用来标记其具体移动路径。其中,等高线上最西边的一个点被称作为西脊点,可以反映影响东亚地区副高位置的东西变化,脊线位置反映影响东亚地区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

某阶段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我国高温、降水分布示意图 作者:李慧 丁茜

一般来说,“副热带高压夏季主要活跃在东经130°至180°、北纬20°至30°之间。但它个性极不安分,喜欢到处“遛弯儿”。历史监测资料显示,副高在夏季的平均脊线位置最北可控制北纬35°附近地区,最南可至北纬15°;夏季平均西伸脊点最西可到东经80°,最东可缩至东经150°。

它长得有点儿像“海带”,呈东西扁长形状。有时它的主体出现断裂,在东亚地区则呈现“块状”特征;有时还会一不留神儿向西跑远,与非洲副高相连以“带状”现身。

进入夏季,副高主要盘踞在我国华南、江南、江淮、黄淮等东部季风区。鼎盛时期,势力还扩张到西南地区东部和西北地区东南部。

翻开副高这位“网红”的“简历”,高温、暴雨和台风可谓它职业生涯的三大“代表作”。地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富含充沛的水汽、热量与能量,副高在其中充当的角色相当于“传送带”,是大气环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系统。副高所到之处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温天气为主。这是因为在它的系统内部,气流呈下沉趋势,且气压梯度有所减小,风力也微乎其微,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明显攀升。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高烧不退”正是它“作的怪”。

附:

图解“副热带高压”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笼统地称为副热带高压。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图:副热带高压影响天气示意图

对高温的影响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天气晴朗,高温少雨。

对台风的影响

台风路径受副热带高压位置影响,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是其引导气流。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雨带位置移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华南前汛期:5月中旬-6月上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比较偏南(20°N以南),我国雨带维持在华南地区;

江淮梅雨:6月中旬-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跳到长江流域,脊线维持在22-25°N,雨带随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雨季;

华北、东北雨季:7月中旬-8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达到最北位置,脊线维持在30-35°N,雨带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进入雨季。

关于高考地理气候特点及成因的简答题考点,这里都有!

1. 为什么亚洲季风气候最显著?

原因:主要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特别显著所致。

表现:东亚: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雨热同期;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有明显的干湿季。

2. 为什么亚洲有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其他洲没有?

仅亚洲有热带季风气候的原因:南亚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北季风,夏季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季风,风从印度洋吹往南亚地区,带来降水。而其他大洲的该纬度地区,均处于信风带的上风向地区,海陆面积较小,故不能形成热带季风。

仅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的原因:亚洲处于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能延伸到较高纬度,而其它大洲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影响的范围较小。故只有亚洲有温带季风气候。

3. 世界各地的季风气候风向如何变化?

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南半球的季风气候:夏季吹偏北风,冬季吹偏南风。

4. 塔尔沙漠的成因?

塔尔沙漠的形成与夏季风有关:

(1)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而成云致雨。

(2)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

5.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一直延伸到海边的原因?

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以及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西侧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东侧为红海,但因水体较小,因此气候较干燥,降水稀少。

6.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

(1)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由北往南影响沿岸,大气稳定。

(2)地中海受相对气压影响,冬季为相对低压,气压在此辐合,热带大陆性气团影响地中海,夏季地中海为相对高压,下沉气流强盛,使地中海沿岸气流下沉,加深撒哈拉沙漠气候的干燥。

(3)红海为狭窄水体,东北为阿拉伯沙漠区,东北信风吹来干燥气流,处于副热带海区,高温高盐,大气稳定。

(4)南部的副高可达18oN。

7. 纳米布沙漠的成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

8. 阿塔卡马沙漠的成因和向北延伸到赤道的原因?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9.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

本区域身居内陆,既受不到大陆东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的影响,又无法受到大陆西岸三圈环流中西风的影响,故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内陆荒漠区。

10. 纳米布沙漠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1)受南非高原地形的阻挡,干热气流不可以影响到东海岸。

(2)东岸地区沿岸有暖流经过,带来充沛的水汽。

11. 红海两岸成为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两岸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控制,蒸发旺盛,炎热干旱。且红海的水面狭窄,不能给两岸地区带来降水。

12. 加利福尼亚沙漠的成因?

受副高的影响以及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

13. 澳大利亚中西部成为沙漠气候的原因?

受副高、信风带以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14. 刚果盆地雨林气候的成因和没有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处于南北纬10o之间,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

(1)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来自几内亚湾的气流,印度洋的东南信风在沿海有降水,但难以进入东非高原。

(2)西南气流本较浅薄,进入东非高原就更薄,故降水少,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夏南冬时处于18oN,北冬南夏时向南移,经过东非高原的时间短,降水量少。

15. 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16.马达加斯加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处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且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故降雨较多。而西岸则处于背风坡的位置,且吹的风主离岸风,故降水较少。

17.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夏季时,受到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冬季时,东北部受到东南信风的影响,风从海洋吹来,水汽较充足,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加大了其水汽的含量,故澳大利亚东部部为热带雨林气候。

18.巴西高原东南部雨林气候的成因?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丰富;纬度低,气温高。

19.与同纬度的印度半岛相比,为什么阿拉伯半岛多沙漠,而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

阿拉伯半岛三面被陆地所包围,常年受到东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风从陆地吹到阿拉伯半岛,水汽含量少。

印度半岛三面为海洋,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南风,风从北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带来充沛的降水,形成雨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使印度半岛受东北信风带的影响盛行东北季风,且此时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气流向四周辐散,影响印度半岛,使其降水少,形成干季。

20.东部非洲赤道地区不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沿岸的暖湿水汽难以进入东非高原,使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1.非洲几内亚湾北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22.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而在其他洲分布面积狭小的原因?

地中海沿岸地区刚好处在开口向西的地中海沿岸,冬季受西风带影响的时候,水汽能进入地中海并影响沿岸地区。而其它地区则受地形的影响,面积较狭小的。

23.日本气温南北差异大,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

(1)日本地形狭长,地形复杂,南北所处纬度不同,故南北气温差异大。

(2)降水西北—东南差异大的原因是:日本的季风性气候具有海洋性。日本地形复杂,以丘陵山地为主,山脉走向与列岛排列方向一致,均为南北延伸。夏季时,东南部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降水较多,西北部位于背风一侧,降水较少;冬季时,西北部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大,使西北地区冬季的降雪较多,而东南部处于背风一侧,降水少。但总的来说,日本降水西北较东南少。

24.朝鲜半岛南北气候差异大的原因?

朝鲜半岛南北所跨纬度较大,南部纬度较低,且沿岸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离海较远且纬度较高,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大,故冬季气温较低,属温带季风气候。

25.爪哇岛冬夏季风向的差异和原因?

夏季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吹东南季风,冬季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成西北季风,影响爪哇岛。成因: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6.温带大陆性气候在欧亚大陆分布最广的原因?

亚欧大陆东西所跨过的经度范围最广,地形较复杂,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较难进入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且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故亚欧大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7.蒙古和哈萨克形成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表现?

蒙古和哈萨克地处亚欧大陆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冬季离亚洲高压寒冷中心较近,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故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8.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地形:北美洲的基本地形由三部分组成:西部的高山,中部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和山地。

该地常年受大陆气团的影响,气候干燥。

受地形的影响,冬季寒冷中心气流可影响到北美洲北部东海岸地区,且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的经过,减温减湿,使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时,因北美所处大陆面积及大西洋的面积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小,故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较小,夏季风的势力较亚洲弱,不能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地区,使其夏季降水较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延伸到东海岸的原因。

29.伊朗沿海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冬季时受到亚洲高压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时,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但受到阿拉伯半岛的影响,季风所经海区面积狭小,不能给沿海地区带来降水,故形成了全年温差较大,降水量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0.伊比利亚半岛内部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原因?

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梅塞塔高原,北部、南部为山地,地形闭塞,为盆地状高原地形。冬季因地势高,使高原内部成为相对高压,从大西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不能进入高原,故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31.沿北纬60度从北欧——东西伯利亚气温变化的原因?

沿北纬60度从北欧到东西伯利亚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越往东西伯利亚,气温的年较差越大。

原因:北欧地区地形较平坦,地处西风带,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年温差较小;往东西伯利亚方向,经过的地形区有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脉、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西所跨经度范围广,内部受海洋的影响小。仅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时间很长,夏季短而温暖。

32.中国南方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原因?

中国南方正好处在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强大的东南季风,东南季风把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吹到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故使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33.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地区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1) 纬度较高,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奥伊米亚康的大致位置是(63oN,143oE),根据它的纬度,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o34′。在面积相同时,正午太阳高度为3o34′的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只及正行太阳高度角为90o的地方的61‰,也只及其在夏至日的76‰(夏至日,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53o26′)。

(2) 日照时间短

冬至日,该纬度的昼长少于5.5小时,从12月至次年1月,正是奥伊米亚康日照时间最短的时段。

(3) 海拔较高

奥伊米亚康盆地海拔在米以上,高于同纬度的中西伯利亚高原,根据对流层的气温递减率可知,海拔高应是该地成为北半球“寒极”原因之一。

(4) 盆地地形更易形成寒冷中心

盆地地形,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冬季,地面散热快,又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冷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由上可知,这个“寒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4.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狭长的原因?

西风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影响范围变小,呈狭长分布。

35.南、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岸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平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拉丁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大的原因:

①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

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36.摩尔曼斯克港冬季成为不冻港的原因?

因为沿岸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有影响,增温增湿,所以成为不冻港。

37.英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和对农业的影响?

英国地处大西洋东部,温暖湿润的气流使英国形成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降雨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业比较发达。东南部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英国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

38.德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和原因?

德国地势南商北低,呈阶梯状,南北两地农业有较大异。

(1)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为贫瘠。农村主要利用草场发展畜牧业,也种黑麦、燕麦、马铃薯,经营比较粗放,人口较为稀疏。

(2)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长,盛产葡萄、烟草、水果,以及用于制造啤酒的啤酒花。河谷两侧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人口较稀少。

39.法国西北—东南气候差异和原因?

西北:常年受到中纬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南:为中央高原,受地形的影响,水汽难以到达此地,降水较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40.欧洲气候总是温和湿润的原因?

大部分位于北纬35度至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西南濒临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海洋深入大陆,沿岸又有北大西暖流经过,且山脉和平原多呈东西方向延伸,西风易把暖湿空气送进大陆内部。

41.冰岛气候南北差异的原因?

北侧受到东格陵兰寒流的影响,减温减湿,气候寒冷。南侧受到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气候较温凉湿润。

42.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到挪威北极圈内的原因?

受强大的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给沿岸地区带来暖湿的气流。

43.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全年高温。

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较多,且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为西北季风,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降水。冬季,副高北移,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

44.澳大利亚东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1)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2)位于大分水岭西侧背风坡,降水较少。

45.澳大利亚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地处热带地区,冬季受东南信风带的控制,炎热干燥;夏季受中纬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46.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地处25oS~35oS的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吹东南季风,降水较多,冬季吹西北季风,降水少。太平洋沿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水较多。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7.澳大利亚东南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地处中纬地区,常年受中纬西风的影响,受海洋影响较大,终年温和湿润。

澳大利亚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处在亚热带大分水岭迎风坡,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澳大利亚中西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中西部又是平原、高原地形,西岸有寒流流经,决定了中西部为热干的热带沙漠气候。

48.澳大利亚西南部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地处30oS以南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49.澳大利亚南回归线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原因?

西部:受副高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东部:受季风、东南信风以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50.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西高东低的原因?

西部:受强大的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气候带的分布偏北;

东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温较低,气候带的分布偏南。

51.古巴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古巴岛年降水量大约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东部和北部迎东北信风,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与南部为背风地区,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52.墨西哥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且本地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进入内陆影响墨西哥。因此形成了热带草原。

53.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纬度西高东低的原因?

西部:受强大的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气候带的分布偏北;

东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气温较低,气候带的分布偏南。

54.古巴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古巴岛年降水量大约在1000—1500毫米之间,(东部和北部迎东北信风,降水较多,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与南部为背风地区,降水较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55.墨西哥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且本地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入内陆影响墨西哥。因此形成了热带草原。

56.墨西哥南部形成热带雨林的原因?

墨西哥南部地处热带,常年受东北信风的控制,东北信风经过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且东部受到强大的圭亚那暖流的影响,降水丰沛,故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57.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处受到赤道低压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58.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北是热带雨林气候,以南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1)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北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加上沿岸有赤道逆流的影响,增温增湿,降水充沛,故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2)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冬季降水少,夏季受赤道低压带南移的影响,降水较多,故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59.南美洲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南北方不同成因)

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地处安弟斯山脉的背风坡,山脉阻挡了西风带水汽的进入。且此地的西风为离岸风,比较干燥。东部沿岸地区为寒流经过,水汽含量少。

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所处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坡位置,故降水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荒漠的成因:湿润的中纬西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使得背风坡地区出现焚风效应,降水稀少,形成了距海很近的温带荒漠区。

60.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亚寒带针叶林?

因南半球在该自然带分布区没有大陆。

61.南极洲比北冰洋冷的原因?

南极洲地处南极寒带,而且是地势最高的大洲,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洲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率大,获得太阳辐射量少;而北冰洋为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极洲比北冰洋冷。

62.为什么世界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上而在北纬20—30度的撒哈拉沙漠?

赤道地区虽地处热带,全年高温,但因其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云层较厚,降水丰沛,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而撒哈拉沙漠地处热带地区,全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气温较赤道地区高。

63.印度乞拉朋齐降水量大的原因?

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是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尤其是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西南季风由海洋吹来的湿热气流,使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凝结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乞拉朋齐正位于这个地区的卡西山脉南坡,海拔1313米的地方,它的东西两旁均为山地,仅南面向孟加拉湾开口,地形如同漏斗状谷地,夏季南面的季风涌入,到山坡便形成倾盆大雨。

64.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的原因?

(1)常年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且沿岸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轮廓破碎,多半岛,使暖湿气流能深入欧洲内陆,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更广。

65.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非洲大陆北宽南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特别广阔,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东北部紧邻西亚,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又加剧了非洲北部气候的干热程度。南非高原的广大地区被回归高气压所控制,虽然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风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边缘降水较多,但在高原内部的雨阴处降水却较少,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在同纬度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又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而多雾。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受海洋的影响较少,这也是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66.中国气候特点和成因?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2)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我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67.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地温上升,蒸发旺盛,但此时雨季还未到来。

68.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和原因?

(1)特点: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暖、湿且短;降水适中,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2)原因:

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较高,冬半年昼短夜长,获得的热量少;

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处于北冰洋寒冷气流南下的通道,深受寒冷气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冬季寒冷气流来自西北地区,冷空气从高而下,加剧寒冷。

69.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和伏旱的成因?(江淮准静止锋)

梅雨的成因:6月初至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第一次北跳,脊线在20~25°N,雨带停留在长江—淮河地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伏旱的成因:三伏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旱。

70.台风的成因?

产生台风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比较高的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三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下层的空气受热后,就会往上升。由于低纬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如果某地区正好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而且发生了激荡,那么这个激荡地区将引起大量空气上升,上升气流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下,在北半球风向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就是台风形成前的预兆。当上升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助长了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这就形成了台风。

什么地方能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呢?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那里气温非常高,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据统计,产生台风的海洋,主要有菲律宾以东的海洋、我国南海、西印度群岛以及澳洲东海岸等。这些地方海水温度比较高,也是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区域,因此台风就很容易产生。

71.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季风的成因?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时,风带北移,东南信风带北移后偏转为西南季风,影响到我国的西南地区。

72.中国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成因?

准静止锋天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云系发展在锋上,有明显的降水。例如,我国华南、江淮地区的准静止锋,大多是由于冷锋减弱演变而成,天气和冷锋相似,只是锋面坡度更小,云区、降水区更为宽广,其降水区并不限于锋线地区,可延伸到锋面后很大的范围内,降水强度比较小,为连续性降水。由于准静止锋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使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达10天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以上,“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江南地区这种天气的写照。这种阴雨天气,直至该准静止锋转为冷锋或暖锋移出该地区或锋消失以后,天气才能转睛。初夏时,如果暖气团湿度增大,低层升温,气层可能呈现不稳定状态,锋上也可能形成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

另一类是主要云系发展在锋下,并无明显降水的准静止锋,例如昆明准静止锋,它是南下冷空气为山所阻而呈静止状态,锋上暖空气干燥而且滑升缓慢,产生不了大规模云系和降水,而锋下的冷空气沿山坡滑升和湍流混合作用,在锋下可形成不太厚的雨层云,并常伴有连续性降水。

我国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华南、西南和天山北侧,出现时间多在冬半年,对这些地区及其附近天气的影响很大。

73.海南岛气候东西差异的原因?

主要受地形的影响。东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一侧,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雨较多;西侧位于山地的背风坡一侧,气流下沉,降雨较少。

74.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成为湿润区的原因?

纬度较高,蒸发小,冬季有积雪,融化时可补充水量,故较湿润。

75.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成半干旱区?

处于开口向西的槽状地形,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到达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南坡后,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故成为半干旱区。

76.西藏东南部降水多的原因?

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较多。

77.台湾火烧寮降水多的原因?

台湾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火烧寮位于南北绵延的台湾岛山脉的基隆南面、基隆河发源地的迎风高地上,受地形的影响,成为我国降雨最多的地方。

78.青藏高原气候特点、成因?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山气候,气候特点是高寒。

成因: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海拔高,受气温的直减率的影响,故气温低。地势高,夏季风难以影响此地,降水少。

79.东部季风区雨带移动的时间和影响的地区?

4~5月雨带控制在华南地区;5月下旬~7月上旬雨带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雨带控制在华北、东北地区。

80.中国西北地区成为干旱区的原因?

地处我国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81.四川盆地冬暖夏凉、冬季比同纬度地区高温的原因?

受盆地地形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面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秦岭、大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故冬季气温较同纬地区高;

82.中国三大火炉的成因?

夏季处于副高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散热,故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83.海南夏季不是全国最热的地区的原因?

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云层较厚,降雨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会太高。

在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在30oN左右,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该地区气温反而更高。

84.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且地势低,地形的屏障作用强,气流下沉增温所致。

85.漠河冬季全国最冷的地区的原因?

地处53oN我国的最北端,冬季昼最短夜最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且处于西伯利亚西北季风寒冷气团的首当其冲位置,故成为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区。

86.青藏高原夏季最冷的原因?

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故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87.中国梅雨成因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篇3: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降水、气温、日照等实时资料来自聊城市8个站的地面气候旬 (月) 报 (AB) ;降水、气温、日照等历史资料来自聊城市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系统;气候平均值以1981—2010年为基准;评价气温、降水、干旱指数、日照时数的算法标准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2 综述

2012年夏季 (6—8月) 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与常年持平、降水略偏多、光照略显不足, 属气候正常年份。季平均气温25.9℃, 与常年、2011年持平;降水量383.6 mm, 比常年、2011年偏多;日照时数536 h, 比常年偏少, 与2011年持平。2012年高温天气出现的比常年晚, 比2011年早, 高温日数比2011年明显偏多, 全市范围内有8~19 d的高温, 暴雨天气也较2011年多, 共有17个站次暴雨, 3站次大暴雨, 7~16次雷暴, 大雾天气较少, 有1~3次, 无冰雹天气。7、8月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造成城市积水和农田积涝。夏粮丰产、丰收, 秋粮作物生长基本正常, 夏季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 基本气候概况

3.1 气温

2012年夏季气温接近常年、2011年, 各县之间季平均气温变化在25.5~26.5℃,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13日 (莘县39.5℃) , 初、仲夏比较闷热, 季夏比较凉爽。6月气温比常年偏高0.4℃, 7月气温比常年偏高0.7℃, 8月气温比常年偏低0.9℃。2012年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比较晚, 6月9日以后陆续出现了≥35℃的高温天气, ≥35℃的高温日数比2011年明显偏多, 6—8月≥35℃的高温日数有8~19 d, 主要出现在6、7月。进入8月以来, 阴雨天气较多, 气温下降。2012年整个夏季气温变化较大的旬有:7月下旬偏高1.7℃, 8月上旬偏低1.6℃, 8月中旬偏低1.2℃。按气温评价的标准, 2012年夏季气温除莘县为偏高外, 其他各县为正常, 全市平均状况为正常[1,2]。

3.2 降水

2012年夏季降水量383.6 mm, 比常年偏多51.4 mm, 比2011年偏多23.2 mm, 是降水比较正常的季节 (图1) 。但是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高唐最多 (604.8 mm) , 阳谷最少 (215.2 mm) 。高唐夏季降水量已超过全年降水量, 茌平降水量已占全年降水量的89%。从降水性质来说, 高唐为异常偏多, 临清、茌平为偏多, 阳谷为偏少, 其他各县为正常, 全市平均状况为正常。6月降水比常年偏少61%, 7月偏多28%, 8月偏多42%[3]。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上旬, 特别是7月上旬、8月上旬降水异常偏多。据大监站资料, 2012年夏季日降水量达暴雨的有17个站次, 单站暴雨日最多为4 d, 最大点雨量为164.5 mm, 出现在茌平 (8月1日) 。达大暴雨的有3站次, 其中高唐2次、茌平1次。降水日数比较多的旬有:7月上、下旬分别有5~6、2~6 d、8月上、中旬分别有3~4、4~6 d[3,4]。

3.3 日照时数

2012年夏季日照时数比常年不足, 但与2011年持平, 平均为536 h, 比常年偏少96 h。各县之间日照时数变化不是很大, 在517~586 h, 相差69 h。光照比较充足的是6月中旬、7月中旬, 光照严重不足的有6月上旬、8月上中旬。

3.4 大气干旱监测

由各县 (市) 区的大气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可知, 从干旱指数性质来说, 阳谷、莘县为偏旱, 临清、高唐、茌平为偏涝, 其他各县、市 (区) 为正常, 全市平均状况正常。

4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4.1 暴雨

受北方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 聊城市自7月7日14:00开始出现了一次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 全市普降大到暴雨, 15个 (区) 乡镇出现大暴雨, 造成农田渍涝, 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造成农业损失, 临清、冠县、东昌府灾情严重。据市民政局资料, 全市受灾人口178 485人, 受灾面积13 760 hm2, 直接经济损失4 082万元。

受北方冷空气和副高边缘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 聊城市自7月29日18:00开始至8月5日出现了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 全市普降暴雨, 据区域站资料, 60个 (区) 乡镇过程降水量在100 mm以上, 25个 (区) 乡镇过程降水量在200 mm以上, 由于降水频繁且强度大, 造成城区部分路段及部分农田出现严重积水, 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高唐、东昌府灾情严重。据市民政局资料, 全市受灾人口111.9万人, 转移人口866人, 受灾面积10.9万hm2, 成灾面积6.8万hm2, 绝产面积0.55万hm2, 损坏房屋778间, 倒塌房屋464间, 基础设施损失885万元, 财产损失1 185万元, 直接经济损失36 053万元, 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3 280万元。

4.2 雷电、大风

受高空冷涡影响, 6月13日19:00至14日7:00, 聊城市出现了1次强对流天气, 多县出现了雷电和7~8级的大风, 莘县、冠县、茌平部分乡镇受灾比较严重。此次灾害性天气主要造成蔬菜大棚受损, 由于当时受灾县麦收已近尾声, 对麦收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据市民政局资料, 农作物受灾面积3 959 hm2, 成灾面积2 612 hm2, 绝收面积280 hm2, 农业直接损失2 881.78万元[5,6]。

5 气候对各行业的影响

5.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6月“三夏”工作全面展开, 该月气象条件总的来说, 对麦收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天气晴朗、无连阴雨、无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比较有利于冬小麦的收获、晾晒。由于降水持续偏少, 气温逐步升高, 土壤失墒比较严重, 对夏种、夏管不利, 大部分地段需灌溉播种或播后灌溉。

7月7日前后的暴雨天气主要造成夏玉米等秋粮作物和棉花受灾, 特别是夏玉米苗期耐旱怕涝, 此期易形成“芽涝”。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积水, 前期已灌溉的地段容易形成渍涝, 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7月29日至8月5日的暴雨天气主要造成夏玉米等秋粮作物、棉花和蔬菜受灾, 由于7月上旬各种农作物已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灾害, 此次强降水天气使刚恢复正常生长的农作物重复遭受涝灾, 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级大、强降水时段集中, 造成部分农田积水, 田间湿度过大, 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5.2气候对旅游、交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2012年夏季的气象条件是比较有利于旅游的, 特别是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天气晴朗, 环城湖各项水上竞技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掀起了旅游小高潮[7]。整个夏季阶段性的高温闷热天气、暴雨、雷雨大风、大雾等也给交通运输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6 对策

由于前期低温、寡照、阴雨天气较多, 部分农田积水或渍害严重, 应利用晴好天气, 抓紧做好田间管理, 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预计2012年农作物成熟、收获期接近常年略偏晚, 应加强农作物后期生长管理, 确保秋收工作的正常进行。

根据天气趋势预测, 2012年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宜接近常年。目前, 大部分农田墒情比较适宜, 根据降水趋势预测, 秋季降水偏多, 对冬小麦的播种比较有利, 应做好冬小麦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冬小麦适时播种。

参考文献

[1]王旭生, 赵新城, 姜才.赤峰地区夏季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测[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1) :71-73.

[2]廖要明, 张强, 陈德亮.1951—2006年三峡库区夏季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6) :368-372.

[3]奥银焕, 吕世华, 陈世强.不同类型绿洲的夏季气候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4) :146-150.

[4]景怀玺.白银市夏季气候特征分析[J].甘肃农业, 2001 (9) :34.

[5]陈林, 费永成.温江夏季气候特征与花木的生产管理[J].四川农业科技, 2009 (7) :

[6]吴向东.2010年内蒙古春夏季气候特征对马铃薯影响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1) :13-5.

篇4:南亚季风成因及气候特征

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总而言之,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则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

气候特征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且由于夏季西南风强于冬季东北风,故有西南季风之称。冬干夏湿是南亚季风的主要气候特征。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1、利: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高温干燥,有利于南亚旱作物的生长。

篇5: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获嘉县气象局1971—2007年观测资料, 对获嘉县37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 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灾害性天气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并探索防御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2.1.1 气温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

获嘉县1971—2007年平均气温变化如图1所示。从图1以及线性函数拟合结果看, 获嘉县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 1971—1993年大多数年份年平均气温在均值线 (14.1℃) 以下;1994—2007年大多数年份年平均气温在均值线 (14.1℃) 以上。前23年的平均值为13.8℃, 后14年的平均值为14.5℃, 即年平均气温存在平稳变暖的趋势。

2.1.2 各季平均气温整体稳定上升。

获嘉县37年各季节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以10年为1个阶段, 对各季节的气温作年代际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获嘉县各季气温的平均值变化与各年平均变化趋势一致, 春季和冬季的变化幅度比夏、秋季大;特别是冬季气温变暖比较明显, 并以近几年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显著。综上所述, 获嘉县的气温整体上在不断上升, 季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各季平均增温幅度差异大。

(℃)

2.2 降水量变化特征

2.2.1 降水的年际变化。

获嘉县1971—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 37年平均降水量为573.2 mm, 其中年降水量极大值为2000年的1 031.1 mm, 极小值为1997年的275.6 mm, 1971—1991年平均降水量为550.1 mm, 1992—2007年来平均降水量为603.6 mm。后者比前者多53.5 mm, 前者21年中年降水量未达到800 mm (年降水量最大值为1971年的793.4 mm) ;后者16年中, 年降水量达到或超过800mm的有2年 (1998年和2000年) , 且其中包括最大年降水量 (2000年的1 031.1 mm) 。即年降水量存在突变的特征。

2.2.2 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获嘉县各季全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春季降水量表现为两头少, 中间多;冬季呈减少趋势;而夏季降水量是20世纪80年代最少, 偏少近50 mm, 70年代较多, 偏多40 mm左右;秋季降水量在80年代最多, 其他年份接近历年平均值。获嘉县年降水量基本呈波动下降趋势。

(mm)

2.3 蒸发量变化特征

蒸发量是气候因子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它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性气候的变化, 而且关系到区域农业的水分分析及农业气候评价的发展。获嘉县1971—2007年平均年蒸发量变化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 获嘉县37年间蒸发量的变化分为2个阶段: (1) 1971—1988年, 年蒸发量在多年平均水平以上波动, 最小值是1982年的1 662.1 mm, 比多年平均值 (1 761.5 mm) 少99.4 mm;最大值是1974年, 蒸发量是2 016.6 mm。 (2) 1989—2007年, 各年蒸发量基本上在多年平均水平左右波动, 最大值是2002年的1 900.6 mm, 最小值是2003年的1 478.7 mm。1971—1988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 812.9 mm, 而1989—2007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 712.8mm, 即前18年比后19年年平均蒸发量多近100 mm。进一步说明了获嘉县的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2.4 获嘉县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及受灾面积

在获嘉县由于灾害性天气而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可分为3种, 即暴雨、冰雹和大风 (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在1993—2007年, 暴雨是获嘉县最严重的灾害, 在37年间损失总额达6.94亿元, 占农业气象灾害总损失的88.1%, 受灾面积为47.7%, 也处于首位。冰雹居第2位, 损失总额为6 650万元, 占灾害总损失的8.4%;而受灾面积为19.6%, 处第3位。上述2种灾害的损失额呈逐渐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损失额都较小, 而90年代这2种灾害的损失额逐渐增加。大风的损失额较小, 但受灾面积居第2位, 为32.7%。

3 讨论

3.1 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作物全年生长期, 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及热量不足的地区有利、对生育期短的作物不利。在高温条件下, 作物生育期缩短, 生长量减少, 其负面影响抵消甚至超过全年生育期延长的积极效果。据冬小麦生态试验, 在温度高的地区每差1℃, 生育期相差27~45 d;从幼穗发育至成熟期温度相差1℃, 在温度高的地区产量可相差30%, 在温度低的地区产量可相差102%。因此, 温度升高对大多数作物生产不利。高温热害和伏旱对作物的影响十分突出[5,6]。高温胁迫的热害影响玉米和大豆的种植和产量, 限制水稻和棉花的生育及大部分蔬菜的生长。冬季气温升高, 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 小麦和油菜等作物分蘖或分枝增加, 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 有利于产量形成。近30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 获嘉县冬暖年份, 夏收都增产。受暖冬影响, 获嘉县小麦连续5年获得丰收。高温对春播和夏种作物不利。如获嘉县的棉花和玉米在高温热害及伏旱的影响下, 近5年产量均有所下降, 夏季的暴雨、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则直接威胁全县的农业生产。

3.2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

一是根据农业气候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 开展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 确定可能影响的程度;研究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方案, 以确定适应各种变化的农业生产形式和内容;研究高温热害、干旱、湿涝等危害农业生产的机制和规律, 提出适应、抗御的途径和措施。二是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以适应气候变干的不利影响;培育耐早、耐湿、耐热性作物品种, 以适应变暖、变干、变湿的气候环境, 提高作物抗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三是因为暴雨和冰雹在获嘉农业气象灾害中占主要位置, 所以农业气象的最终目标是寻找减少这2种灾害损失的方法。首先考虑准确的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雹, 其次可以用遮蔽、风障和地面覆盖来调节农田小气候, 以此在不利的天气下减少粮食歉收。

摘要: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 从气温、降水、蒸发量等基本气候要素, 对获嘉县37年的农业气候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获嘉县近37年来气候变化明显, 气温呈现周期变化和整体逐渐上升趋势, 降水减少, 蒸发量减少;其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冰雹、大风, 导致获嘉县农作物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 并提出防御措施。

关键词: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农作物产量,影响,河南获嘉,1971—2007年

参考文献

[1]祝新建, 杨又英, 胡宝霞.气候变暖对获嘉县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气象, 1999 (1) :33.

[2]祝新建, 胡宝霞.气候变暖对获嘉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J].河南气象, 1999 (2) :29.

[3]祝新建, 耿俊平, 苗国柱.灾害性天气对获嘉县农业生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9) :221-225.

[4]郭安红, 李森, 赵秀兰, 等.2009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4) :632-634.

[5]黄建林, 牛国强.定西地区干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 2000 (10) :20-22.

[6]杨仕贤, 张春红, 杨丽琼, 等.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1) :266-270.

[7]朱蕾, 史云鹏, 李洪林.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 (19) :152.

[8]詹长庆, 韩智平, 陈剑, 等.气候变化对白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J].今日科苑, 2009 (16) :134.

[9]周曙东, 周文魁.气候变化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 (4) :307-310.

篇6:天气和气候的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1气候的q阶 (0≤q≤1) 微商是天气

在随机气候模式中, Hasselmann指出, 气候系统中的缓慢变化部分是对短时间尺度天气变化的内在随机强迫的积分响应。天气变化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作为白噪声, 得到的气候变化具有布朗运动的特点, 随机性非常强。本文从天气序列相关性的角度来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 采用自相关系数和二阶结构函数来分析时间序列, 观察在0附近的波动情况, 来得出相关结论。0附近的随机波动表明整个序列在任意时刻的天气状态没有任何相关性。预报人员进行预报时, 预报的是天气变化的平均状态, 而不是天气的实际状态。

总体来讲, 气候信号是以天气信号为条件的一个积分函数, 反过来也可以得到天气信号的计算结果。我们知道, 天气信号在时间序列内的每一点都毫无关联, 而实际的气候信号是对天气信号进行不同程度运算的结果。从结果上来看, 气候时间序列越光滑, 说明气候发生变化的趋势越明显。在经过分析后, 我们发现年气候信号的自相关系数具有长时尾特性, 即气候信号随着时间变化不是呈指数衰减。

根据1955~2010年山西祁县的月和年平均气温资料, 对月、季、年的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 (踢出季节信号) 的自相关系数和二阶结构函数进行分析, 得到月、季、年的气候信号的Ha分别为0.027、0.074、0.228, 均不为0, 且季距平的Ha比月距平的大0.047, 年距平的Ha比季距平的大0.154, 且都小于布朗运动的Ha=0.5。由此可见, 虽然气候信号是天气信号的平均, 但是天气不一定是气候的一阶微商, 而应认为是气候的q阶微商。

2气候较天气记忆性更好

目前, 已经有许多关于天气与气候的可预报性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关于气候和天气的可预报性, 从理论上分析, 可以看做是一个记忆性的问题, 即两者在预报性工作的分析上呈短程相关或者是长程相关。本次研究中得到的月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和季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分别到100个月和150个月以后, 两者仍然表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在后期的相关值虽然很小, 但是仍然可以用自相关系数表现出来。

本次研究中对山西省祁县的日、月、季、年的平均气温距平的归一化概率密度进行了数据处理, 得到了其分布直方图 (图1) , 图中的资料用各自时间序列中的最大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在所得的函数分析结果中, 由于天气信号经过平滑后, 并不会很快随着时间完全消失, 而是会部分的保留在气候信号中, 在一个月、一个季节或者一年的时间内, 这类天气信号所体现的集合效果, 就是气候信号所表达的长程相关特性。所以,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气候信号的记忆性要比天气信号更长。

3气候概率密度的尾巴更长

气候信号的概率密度分布具有尾巴长的特征, 主要是由于气候信号的记忆性更强的原因。气候变量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存在较长的记忆部分, 因此, 在较大的温度值时, 气候变量仍然拥有一定的概率, 使得概率值很小。这种特征表明, 气候概率密度的尾巴越长, 就会有越大的概率出现波动比较大的天气或者气候状况, 也就是说极端天气或气候出现的概率越大。

4结论

从理论上分析可知, 气候可以看作是天气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平均, 气候信号在时间上比天气信号具有更大的优势, 所能够体现的信息也更全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天气信号由于其存在时间较短, 但是出现频率较高, 所以会在精确性上占据一定的优势。预报人员应该充分掌握气候信号和天气信号的优势, 综合统计分析, 全面掌握两种信号在预报可行性的执行程度, 从而在最大范围内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报工作。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年的气象资料, 包括温度、天气变化等内容, 并进行全面比较, 经过科学的分析, 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罗隆诚, 冯新灵, 刘鹏, 胡瑞林, 朱承湘, 马文超.近50年来南充气候变化的R/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3) .

[2]冯新灵, 罗隆诚, 邱丽丽, 冯自立.青藏高原至中国东部年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 2007 (04) .

上一篇:在路上高三作文下一篇:烤全羊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