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2024-05-24

建设校园生态文明(共8篇)

篇1: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刘家小学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的良性发展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刘家小学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人文校园,成效显著。

一、认真进行环保教育,在师生与学校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为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化,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利用多种措施开展绿色环保宣传。

二、落实好硬件建设,为生态校园优化布局。校园美化离不开硬件的合理布局。由于多种原因,原先学校布局不够合理,如活动场地不够正规,厕所不够规范等。为了彻底改变此现象,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对学校进行了科学规划。

三、积极抓好校园清洁,保持生态校园校貌。好的校容校貌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今年以来,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校园清洁:一是抓好打扫工作;二是抓好垃圾管理;三是抓好卫生保持。

篇2: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金桥小学 “绿色学校创建”巩固提高工作汇报材料

金桥小学小学现有学生303人,教职工15人,学校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370平方米。学校坐落在金桥坝区东侧,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2009年11月,我校被黔南州政府授予“绿色文明校园”称号,之后继续狠抓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着力建设“绿色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绿色学校创建”巩固提高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订实施计划

我校领导班子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在确定了“环保、和谐、科技、创新”这一主题后,我们把生态教育与文化校园紧密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把创建绿色学校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成立领导小组,保证组织到位。学校成立了以祝代军校长为组长、祝代虎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少先队大队部、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并实施学校环境教育工作。各部门按计划要求分工协作,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

我们根据“环保、和谐、科技、创新”这一主题思想,努力建造“生态化绿色校园”。在县教育局领导和通州镇中心学校的关怀

下,师生共同努力,加强环境建设,逐步改造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化的绿色学校,创造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的绿化工作,把校园每一块空地种上花草树木,目前,除了运动场以外,学校对每一个地方都作了精心规划,使校园常年保持郁郁葱葱、五彩缤纷的景象。

三、开展环境保护系列主题教育

环境保护是国际性的课题,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所以,我们结合学校所在地和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主题教育。

1、开展主题演讲活动

我们利用班会、队会、和校会这“三会”的形式在全体师生中开展环保主题演讲活动,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次,除了低年级有老师组织以外,高年级同学都是自发组织演讲活动,并搜集了同学们大量的演讲稿。

2、举办环保专题板报

每学期全校各班都举办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板报和手抄报,同时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和标语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人人讲环保,人人做环保的主人,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评价体系建立环保奖惩制度。

3、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环保教育课题已经纳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校先后开展了20多个小专题探究,取得了显

著成绩。

4、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我校坚持环境教育进课堂,要求各科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适当补充环保教育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环保、生命、思想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它学科教学也都根据学科特点适时进行环保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把学科知识传授与环境保护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结合有关节日开展系列环保教育实践活动

我校不仅将环保教育课程化,而且扎扎实实地结合本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深受教育。近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老师和学生开展植树活动,组织学生采集植物种子、树叶标本,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邀请派出所的干警来校参加禁毒宣传活动,让师生自觉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在“世界无烟日”组织师生开展签名活动,宣传吸烟的危害;利用“地球日”开展保护地球活动;在校内组织师生开展“爱我家园”古诗吟诵比赛、环保作文比赛、环保手抄报、环保黑板报、环保主题队会活动;开展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创建绿色办公室、绿色功能室、绿色班级活动;开展环保口号征集活动。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和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

强,促进我校的绿色学校建设和所在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6、深入开展“污染控制、节能管理”系列活动

由于学校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学生来源的特殊性、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学校底子的薄弱性,决定了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的艰巨性。学校根据节能环保的要求更换了学生食堂,有效地减少了烟尘排放。为了防止学生在教学区大声喧哗,我们在各个楼道处悬挂了温馨的提示语,并通过家长会、校会、班会、队会、家长开放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通过“礼仪、礼节、礼貌”等“三礼”教育活动使学生、家长、教师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得到了质的提升。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和卫生清扫活动,请家长和社区代表到学校参观绿化美化成果,用实际案例对他们进行影响,既扩大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又为“建我绿色家园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在校内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纸、节能”活动,并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应该说“四节”活动已经成为全体大新小学师生的自觉行动。

四、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通过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持续开展,校园更绿、更美了,全体学生初步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使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区。学校栽种的松树、垂柳和绿化带郁郁葱葱;道路、运动场、教室地面洁净,无纸屑杂物;宣传栏、牌匾设计

新颖,内容生动、融美化、文化、绿化于一体;学生不吸毒、不吸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师生爱护花草,不乱折乱踏;不高声喧哗,不干扰他人学习;师生进校园做到了“人人衣冠整,个个讲卫生”。

五、绿色理念的两次提升

2010年9月,学校再一次提升了绿色理念,为其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生态平衡对人类生存的积极意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当代人的利益不应当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由于可持续发展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要求,所以,人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为此,我们着力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因为他们的道德水准、行为习惯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使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环境教育已从单纯的面向环境保护的教育,转向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上述的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这种环境教育称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因此绿色学校的创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载体。

六、创设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绿色文明校园

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

创新的教育力量,有助于广大师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也有助于形成体现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良好校风、老师严谨治学的教风、学生勤奋好学的学风。

师生和谐是创建绿色文明校园的根本。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名与学生关系紧张的老师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所以,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从而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学生要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3: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绿色校园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1]。生态文明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生产生活浪费、资源短缺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文明形态, 体现了人本主义、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到高校的层面上, 就是要构建“绿色校园”, 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 提高师生环境意识, 并带动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可以说, “绿色校园”是“生态文明”在高校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和必然产物。建设绿色校园, 符合生态文明发展需求, 将成为高校建设的发展趋势。

二、目前绿色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9年,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为促进“五个重庆”建设, 在全市大中小学开展“五个校园”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绿色校园建设的高潮。2010年11月以来, 我们对重庆职教基地的十所大中专院校进行了大量调研, 累计发放问卷512份, 走访师生252人次, 通过整理与分析, 发现目前绿色校园建设虽有成绩, 但在绿化管理、开展绿色行动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 校园生态绿化缺乏科学系统规划

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净化大气、减弱噪声, 还可以改善区域热噪声、降低区域热岛效应。目前, 各学校都比较重视“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绿树绿地等景观建设。但我们了解到, 有些学校一味地考虑校园绿化的视觉效果, 为了美观, 甚至不惜花大财力引进一些如银杏等珍贵树种, 而没有考虑到地方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种植当地特色树种;而且, 有些人工草皮季节性强、养护成本高、需水量大, 从实用节能角度而言, 既不环保, 也不绿色。此外, 许多规划的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 并没有做好雨水处理、校园热岛效应、日照采光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等综合统筹。

(二) 绿色校园文化宣传实际效果不明显

首先活动形式单一, 宣传范围狭窄, 师生联袂参加活动较少。各类围绕植树、环保、节能等主题的宣传活动都有开展, 但直接参与者只有少数学生, 教职员工以及后勤部门工作人员极少参加, 活动开展的影响辐射面不够, 时间长了, 单调的活动形式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其次, 绿色宣传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展。大部分学校绿色校园建设在传播绿色理念文化时, 其宣传的主体和对象基本上是学生群体, 虽然也有在社会上开展宣传活动, 但唱独角戏的时候较多, 互动性不强, 无法做到以点带面, 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三) 环境伦理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自觉投身绿色校园建设, 在高校开设环境教育课是一项重要措举。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只在一些与环境保护或者地理学科等相关专业开设了环境教育课, 针对其他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较少, 一般环境相关的选修课全校不到三门, 没有形成系统课程;而且教师授课内容一般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 把环境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 缺少人文价值取向与人文关怀教育;在教材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未来要求的教材比较缺乏。高校一般以环境专业或理工专业的基础课程类教材为主, 缺乏系统的环境伦理教育教材。学生不可能接受全面的、系统的环境道德观教育[2]。

三、建设绿色校园的应对之策

(一) 重视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景观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是搞好绿色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绿色校园建设蕴涵着生态学原理。无论是老校区的改造, 还是新校区的建设, 都要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生态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求, 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调整和生态评估[3]。对于校园绿化而言, 应树立系统建设的概念, 妥善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生态平衡;应本着实用美观、环保节能的原则, 为师生营造出一个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的绿化空间。

(二) 丰富活动载体, 鼓励绿色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 发动师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大力推动以植树、种植花草为主的校园绿化和环境保护治理活动, 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在校期间至少种植一棵树和一株花草, 积极参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活动, 争做生态文明使者。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绿色校园建设, 与社区携手合作, 打造绿色宜居环境。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力量, 主动与社区开展绿色活动, 如举办垃圾回收等, 一起宣传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各种宣传和实践活动, 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个人对绿色校园的责任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社区的绿化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 加强环境伦理教育, 培育环境素养

德育课程中渗透环境道德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适当进行环境法规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环境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教育等等。

系统开设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选修课。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关环境伦理、环境道德方面的知识比较零散, 一时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新型环境类课程, 如环境哲学、环境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社会学等等。同时, 应充分发挥学校师资队伍的各自优势, 组织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学科专业的老师合作编写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系列教材, 增强教材内容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有效融合。

摘要:绿色校园建设符合生态文明发展需求, 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 分析了重庆职教城十所大中院校目前绿色校园建设的基本情况, 探讨了进一步建设绿色校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校园,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勋光, 树立生态文明观, 建设和谐绿色校园[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23 (6) 。

[2]聂爱华,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高校环境伦理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 (31) 。

篇4: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意识;载体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反思自身发展状态的结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顺应时代和国际发展的趋势,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十七大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地位,并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加强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最能把握时代潮流的群体,也是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群体,他们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一、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文明社会的接班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主要传播者,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生态意识状况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识,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使其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进而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奠定良好基础,为未来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保障。

2.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生态文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人才有可能与自然建立起平等互利、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使其认识到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积极投入到保护自然的实践中。大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所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前先进理念的支撑,而生态文明意识作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发展中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持;要教育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技能,学会应用科学技术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学校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摇篮,也是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以及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指引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的思想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建设美好的校園环境,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提高校园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使学生身处其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内,大学生会不自觉地逐渐用生态文明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将这种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这种隐性教育的作用将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一)打造绿色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

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明确指出: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绿色大学”创建活动。建设绿色校园,就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打造具有生态特征的校园物质文化,合理规划校园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

首先,要重视校园的建筑布局和人文景点建设,打造良好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的建筑、绿化、雕塑等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蕴涵着大学的精神,体现着大学的风貌,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高校要本着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便。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上,高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基础,配合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科学设计栽培各类植被,保持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形成季节鲜明﹑层次丰富的校园绿色生态景观,为师生营造一个最优的校园生态环境。同时,要赋予校园内一树一花一山一石等丰富的内涵,让静态的实物成为表现思想和传递文化的有效载体。

其次,校园建设要以提高资源利用为重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应广泛运用生态环保技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为此,高校应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污水过滤再使用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声光控灯,节水龙头等。按环保的要求,进行教室、食堂、宿舍的改进,推进智能型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运用,食堂应提供可重复使用餐盘,取消一次性餐盒和筷子,宿舍要合理搭配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二)发展和谐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持

1.课堂教学要注重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

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的宣传教育作用,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结合,高校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材)内容中充实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增加大学生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环保相关法律等知识的讲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中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增强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法律自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给予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科学的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通过增加生态文明相关的历史经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总结历史经验,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其次,公共选修课是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广泛开设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和全面,系统地向大学生阐述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另外,也可在已经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内容,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认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

最后,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虽然高校各个专业的教育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但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专业任课教师应通过对学科教学大纲的分析,从中挖掘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采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种方式既能保持原有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适应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教师通过这种学科渗透的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引导社团开展各种生态环保活动

近年来,随着在校大學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社团的发展越来越活跃。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环保活动,既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又能够推动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当前,社团已成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首先,社团通过宣传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戒烟日、植树节等特殊纪念日在公共场合,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环保征文活动、生态文明知识竞赛和生态文明专题讨论会;还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系列讲座,聘请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本地区及我国实际生态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次,社团可以在校园内举办生态文明相关的实践活动。可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宿舍评选活动、组织回收废旧电池、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使大学生养成爱护校园环境、节约使用资源、讲卫生等习惯和品质。可以在校园内建立资源回收站,定期回收废旧资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哪些资源是可再生的,哪些是不可再生的,分清哪些废旧物是可以循环再利用。

(三)构建文化校园,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供行为准则

1.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之外,还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外在的强制约束力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我约束力,将外部规章制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自觉自愿地遵守与执行,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与升华。因此,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的水平,突出人的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如:校园绿色行为准则、校园环保管理制度、校园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和检查制度、节水节电制度、校园清洁工作制度等,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内容健全、约束有力的规范。同时,应当完善各项考评机制,将生态文明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中,量化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2.倡导大学生过环保生活,形成生态消费观

《只有一个地球》中讲到“对消费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毫无节制的消费,最终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危及人类的生存。面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消费主义的思想,社会和学校要倡导绿色消费,倡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保护环境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消费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使学生做到消费既满足自己的健康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平相处和共同发展。在生活中要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制品,如纸杯、木筷、餐盒等;坚持低碳出行,外出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者骑自行车,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和纸张,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生活中的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等。另外,要引导大学生在物质消费满足的情况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不断达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美、享受美,去感受大自然独特的美,积极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最终达到树立日趋文明、生态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论高校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4]牟文谦、郑士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3).

[5]袁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4).

[6]刘芳.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4(5).

[7]邹之坤、张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8]万金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4(8).

[9]刘振清.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

[10]巴巴拉·沃德、雷纳·杜博斯.只一个地球[M].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

篇5: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

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

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校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共创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民间广泛传播的语言,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要有明显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要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一部分。让“生态道德”建设,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创造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让矿大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6:论生态文明之建设节约型校园

摘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够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体现。当前,我们泸州学院正处于大力发展时期,需要集中投入财力、物力与人力,加快建设与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实抓好。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化、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以节水、节电、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健全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体制和长效机制。

学院全体师生都应该树立起“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观念,树立大局意识,积极营造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那么怎么样规划和实施才能人人动手,一起来建立节约型校园?

下面就提出几点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前期方案:

1、营造舆论氛围。

“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是责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基本要求,各学部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橱窗、海报、主题团活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系列活动,让节约观念进头脑、让节约行为进制度、让节约技术进实践,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具体从节约一粒米、一

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大力倡导崇尚节约、文明朴素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做节约人、办节约事”的浓厚的节约氛围。

2、坚持领导“三个带头”。

为了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建立总校、学部、班级三级监督网络,即总

校要成立由相关处室领导参加的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为建设工作的管理、指导提供组织保障;学部要成立由教师代表和学生会、团支部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带领师生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要求落到实处;班级要以学生为主体成立督察小组,督促大家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的现象,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师生做出表率。

3、建立健全六项制度。

要用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一是建立领取物品先登记的制度;二是建立损

坏东西要赔偿的制度;三是建立打印文件和复印材料先审批的制度;四是建立水、电使用管理的制度;五是建立公务外出和来客招待事先请示的制度;六是建立购物由领导签字把关的制度。通过制度规范、责任强化,坚决杜绝一切浪费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不用大功率电器,不玩电脑游戏,推广使用节能型环保型电器产品,提倡使用节能灯具,杜绝长明灯,注意高耗能电器的避峰使用,饮水机不用时关闭,充分利用自然光。

4、加强学习与宣传,提高认识,在校园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浓厚氛

围在学院网上发布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文件,在学院甬道悬挂“创建节约型校园,争做节水节电模范”宣传条幅,在食堂内悬挂“应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常记心,报答父母恩”等宣传标语,在每个电器开关上布置“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请随手关灯”的小牌,举办节约型为主题的板报评比活动和文艺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加大对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宣传等,引导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建设节

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激发广大师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分钱、一截铅笔的良好习惯,在全院形成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

下面就提出几点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中期方案实施:

1.加强用水、用电、用纸的管理 :养成随手关灯,做到人走灯熄;随

手关电源,减少电脑待二是要加强对收益单位水电费用的收缴。对澡堂、校园小卖部、开水房、洗衣房、院内网吧加强监控,各户安装电表和水表。三是加强对教师用水、用电、用纸的监督。

(1)成立由各级领导组成的教师节约水电监督小组,每个部位都责任到人。监督内容为:是否尽量使用了自然光,是否存在长明灯现象,是否有照明用电浪费行为。要求教师要尽量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等办公设备的待机时间,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及时关闭,做到下班后及时关灯、断电。夏季是使用空调高峰期,要求教师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区域的空调温度夏天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20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下班前半小时提前关闭。

(2)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优势,尽量在电子媒体上发送通知、修改文稿,尽可能降低纸张消耗。节约使用稿纸、信封和复印纸,提倡双面用纸,对使用过的信封、复印纸尽量进行再利用。尽量控制纸质文件、简报等印刷数量。要求准确计算发文数量并严格按发文数量印制文件,尽量减少会议文件印刷数量。能传阅的文件尽量传阅,减少复印。尽可能使用钢笔书写,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

2、强化资产管理,避免资产流失

一是严格控制设备、办公用品的购置。本着“急需、够用”的原则,做好购置方

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要按照教学、办公、科研顺序,教学设备优先安排使用率高、学生收益面大的部分。科研设备优先安排有一定的学术队伍、一定科研成果和相对效益较高的部分。

二是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定期对国有固定资产清理、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淘汰的固定资产流向的监督。

3.加强行政管理,节约时间,压缩开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要不断强化时间观念,协调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纠正不讲效率的现象。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压缩时间和规模,对确实需要办的会议、活动,要按照勤俭办事的原则,严禁重形式、讲排场、摆阔气等铺张浪费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减少财务开支,提前做好预算,严格履行开支程序,大力节约开支。

4、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珍惜粮食,反对浪费

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杜绝攀比浪费。利用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学生劳动成果得之不易,从而养成良好的经济消费观念。提倡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加强对学校食堂管理,张贴醒目的节约标语。教育学生就餐提倡量力而行,杜绝随处丢弃粮食的行为。教育学生在校内、外就餐尽量不用一次性筷子,提倡剩菜剩饭打包。

5、建立节约奖惩制度,调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积极性

制定具体创建节约型校园的目标责任制,将节电、节水以及节约其他资源的目标及措施,具体分解到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对节约措施要经常进行检查,确保每项节约措施落实到位。各处室、办公室负责人和辅导员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第一负责人,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抓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节约措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浪

费行为的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进行相应处罚。对于节约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

行动的预期结果:

1.2.3.4.在用电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从而减少电费的支出 在水方面也会有较大的节省,在生活开销和办公开销上也会有较大的减少 总体上使整个学校的耗费降低。从而渐渐形成良性循环。驱使学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培养了师生共同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对今后生活和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篇7: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文明学生,创和谐校园。

人生,因什么而精彩?答案有很多,但有一个答案一定正确人生因文明而精彩!

文明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就是拥有文明。日本曾成功举办一次亚运会,当运动会闭幕式结束时,全场散去,人们发现六万人的体育场竟没有一张废纸。因为全国上下讲文明,为自己的国家赢来媒体的赞叹。我们五千年的礼仪之邦,又该如何走在文明的前沿呢?

校园因什么而文明?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当我们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时不要忽略了社会道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有效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扰乱了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人人都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是有序的、良好的。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秀的学习成绩。

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才子,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位可以更好发挥自己才能的有用之才。

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同学们,用我们的口,礼貌的问好,打招呼,管住我们的口,不吵闹,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用我们的手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用我们轻轻的脚步,营造出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校园,管住我们的脚,不横冲直撞。同学们,春光无限好,行动趁此时!

争做文明人,应是我们大家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美丽的三中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逐步成长为高尚的有用人才!

篇8:建设校园生态文明

(一) 推进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战略功能发挥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蓝图上处于重要地位, 进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培养具备生态意识、知识等的新型生态人才, 是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国家先进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 应积极遵循生态规律, 寻求生态建设的途径, 给力绿色崛起。张文雄曾提出对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为四个高地的期望, 指出高校要率先成为“传播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高地”“倡导绿色消费的高地”“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高地”等。[1]这四个高地的期望揭示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具体教育实践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思考和借鉴意义。

(二) 推进高校培养生态型复合社会人才的需要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明社会是我国一直致力构建的新型和谐社会的蓝图。高校作为庞大的社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 作为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其培养的对象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数目庞大的群体, 大学生会迅速成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开展建设活动的主要力量, 其生态意识的高低密切关系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的构建进程。因此, 在高校率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率先接受系统的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 使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提高, 如此一来, 不仅为社会输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 更培养出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工作者, 有助于生态型社会的构建。

(三) 推进高校建设生态绿色校园的需要

高校作为先进理念传播的主阵地, 作为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 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是符合时代要求, 构建内涵更丰富的新型高校的选择。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 要求人、自然、社会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 不可忽视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场所, 其中有主体要素如高校师生、流动的社会人员等存在, 还有客体要素如内部外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同性质的要素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生态绿色校园的构建就要求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文明意识和自律精神, 不仅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更能引导相关人员进行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仅注重物质层面的生态绿色校园的建设, 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构建。而在这一绿色校园构建过程中, 高校师生不仅是践行者还是受益者, 一方面通过亲身参与生态的建设与维护对生态内涵有了深层次的思考, 另一方面所创建的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氛围对其日常学习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同时也有助于使高校成为对外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场所。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学生的主体生态意识较为薄弱。目前大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较差, 生态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浮于表象, 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当前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率较低的现状就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一个缩影。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多数高校学生在期末时期和毕业季面, 对大量的有利用价值的废旧书籍选择直接丢弃或把其当废纸低价出售, 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废弃书籍被当做废纸直接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对环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 高校的废旧书籍 (如:专业课书籍、考研书籍等) 有较高的循环利用价值, 它们被直接丢弃造成了书本知识循环的中断, 使文化得不到较好的传承,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内外部客观环境的非生态化构建。21世纪的高校校园内部客观环境的建设, 着重体现现代化、科技化、个性化, 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 行走在大学校园我们会发现校园绿地率较低。大学校园是对外相对开放型的场所, 因此, 学校周边外部环境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态意识的确立有密切影响。而高校的建立与扩张势必带动周边各个经济体的发展, 但面对一些经济行为存在没有相关制度约束和执法力度较弱的情况, 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路边商贩的主要消费群体, 导致在校园周边随处可见大量的塑料、食品等类型的废弃物, 缺乏监管的外部环境导致高校学生消费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态文明理念偏差。

生态文明建设运行体制尚不完善。目前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生态建设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学生较为成熟的、全面的生态教育机制和对其相关行为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的机制。多数大学生在高校内外部非生态化理论构建的环境中长期生活, 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实质性的认知, 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着极大的破坏影响。而这种薄弱的认知正是由于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尚不完整, 生态文明道德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没有对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符合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的、全面的教育、监管和倡导的结果。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 加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渗透

让生态教育课程走进公共课堂。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是涉及伦理学、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门类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型学科。同时高校现存的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科类属割裂的现状, 也极大的阻碍了生态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开展生态知识理论宣传教育的进行。因此, 应该跨越学科、专业的限制将生态教育课程列为公共课程, 发挥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使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成为可能, 引发其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深入的思考。可借助构建生态教育网志平台等信息化辅助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之间关于生态教育问题的交流与思索。

更新培养生态人才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有意义。因此, 更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丰富其内涵才能更好的让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开展生态文明周等的学习, 不断研究和总结中央政府发布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和意见, 将其与高校学生培养计划相结合, 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和思考, 将相关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意识的将自己培养为生态型复合人才。

(二) 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运行、保障机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估考察体系。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有其自身内在体系的工程, 相关的实施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必不可少的。应面对高校全体师生根据简明科学性原则建立可比、可操作、可量化的绿色发展评估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教师原有的以学术和教学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 将教师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践行成果纳入老师的工作考评当中, 另一方面可以变革学生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主的考核机制, 丰富德育内涵, 将学生参与校园生态建设活动的绩点纳入期末综合测评考量之中。

建立校园内有关破坏生态的严惩机制。有效的监督避免权利的滥用和对相关制度体制的践踏, 面对高校全体师生建立起约束其不符合校园生态建设行为的具体规章制度和严惩机制有利于保障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的开展。[2]

(三) 加强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 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寓教于乐, 寓知于行, 大学社团是将生态建设理念具化为实际行动的良好平台, 是引导高校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的学生组织。借助于社团组织开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 例如:推进大学校园废旧书籍循环利用, 在高校建立废旧书籍循环利用的平台, 高校废旧书籍循环使用, 单从其实物形态上看, 是书籍资源本身的循环, 节约了纸张, 减少了生产纸张的林木等资源的浪费, 对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回收利用废旧书籍这一举动对加强大学生环保意识, 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提升其生态道德素养, 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一书籍循环平台的构建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生态为主题的创新比赛活动。拓展学生生态思维, 创新激励机制, 开展一系列以生态为主题的活动, 深入推进高校生态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 使大学成为先进生态发展理念传播的主阵地, 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积极遵循生态规律, 寻求生态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袁野.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大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求知导刊, 2014 (10) :143-144.

上一篇:摘抄元宵节的传说故事下一篇:哪里有电大小教教育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