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校园的意义

2022-08-17

第一篇:建设文明校园的意义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围绕校园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本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大量具体实例阐述大力建设校园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供大家借鉴。 关键字:校园网络 网络建设 教学资源 意义 作用

一、前言: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现在,校园的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潮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焦点。“校校通工程”、“××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等词语,在各种有关教育媒体、网络上随处可见,校园网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各级各类学校争相“触网”。我校的校园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了建成的。

2005年我校一开办就建成了校园网,建成了高配置的网络中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办公网络。学校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了丰富的资源库,并实现了全校教学班、所有办公室的网络互联。至今,御花苑外国语学校校园网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校园网与Internet可以直接互联,同时建成了学校互联网站:http:///。这些,为学校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环境。校园网通过网络中心的交换机把小学、幼儿园、计算机房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使学校所有的计算机都能通过服务器进行相互访问。服务器采用了linux 和windows 2003 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web服务,向全世界提供对我校网站的浏览访问;ftp文件的上传与下载服务,将大家需要的软件、资料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大家随时使用;学校bbs论坛、聊天服务,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网站还提供了E-mail服务,使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沟通交流。

0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学科教师的参与配合下,计算机教师采用Asp.net动态脚本、数据库技术、flash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学校动态网站,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宣传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二、学校网络建设的意义: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1、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动手、动脑能力。把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和基础网络技术知识,当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御花苑校园网站(http:///)中业已建成的各项功能模块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内部邮件系统可以用分别定义Email的收信组的办法,分别向相关人员发通知、通报信息;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建立并运行自己的Web题库,将讲授内容、参考资料,研究课题、练习题按照不同的线索和逻辑关联,建立起链接供学生测试使用;老师则根据实时反馈统计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了智能交互。学生也能通过BBS、留言薄、在线成绩查询和上传文档等其它方式把自己的见解与收获及时通过网络与教师沟通。

2、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然而怎样使用好校园网,让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必须要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让老师们去认识它,体会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才会慢慢的应用到教学中去 ,否则校园网只是一个空壳,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给老师们在技术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对老师进行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围绕校园网的建设,校领导积极做文章,决定以校园网建设为契机,加强老师们信息技术运用和处理的能力。我校长期开展了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100%的任课教师会开发本学科教学软件能熟练使用 1 PowerPoint,部分教师能开发网页、使用Flash,专业教师具有网络开发能力。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信息和网络积极认同,深入了解且有良好的悟性,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能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现在许多老师已养成了利用校园网络解决教育、教学、科研问题的习惯。他们经常通过校园网查阅国内、国际教育教学的资料,了解其它学校的教学情况,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使校园网成为教师再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现在大部分老师上课,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课效果良好。例如:许多老师们在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大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校园网的建设,调动了老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老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加了教育教学效率。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三、校园网络建设的作用:

1、服务于教育教学,提高了工作效率。

(1)、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 2 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对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素材库资源”和“内部教学资源”两大部分。要充分发挥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网络资源的建设上就要打破孤立和封闭发展的状态,实现共建共享。学校中心机房中设立了两个大型的网络资源服务器,分别实现WEB资源服务器、数据资源服务器、E-MAIL服务器、视频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功能。服务器中存贮了大量的文字资源、视频资源、音乐资源、图片及课件。校园网站提供提供列表和搜索两种方式,除开多达数10G的素材库资源外,老师们日积月累提交的各种教案、课件、教学手记及各种文档等,同样可以在校园网中被搜索和列表。

(2)、实现共享资源。通过FTP进行快捷的文件传输、共享;使用者可以在全校任何一台上网的电脑中学习课件、调阅教案、完成练习并可通过网络与相关教师直接交流。

(3)、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上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开展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可以实现跨学科跨章节学习,方便实施因材施教;可以虚拟现实,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够通过导航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协商学习提供帮助等等。

2、 运用学校网站给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及活动空间。 网站上建立了“学校概况”、“学校管理”、“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频道”、“教学科研”、“特色教育”、“招生招聘”、““御花苑论坛”等信息栏目,另根据学校本身需要制作出适合学校需要的平台:例如“邮件系统”、“在线学生成绩查询系统”、“新生网上报名系统”、“幼小衔接课题研究与交流”使老师、学生、家长在世界任何地方连上互联网的计算机上轻点鼠标,就能查到我校的各方面的信息,很多事情就能在学校网站上完成。大大方便了老师们的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校概况”栏目收集了我校教师办学理念与宗旨、御花苑学校概况、学校的宣传阵地、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学校的校园风光。

“学生频道”“家长频道”收集了各班的班队活动情况。家长在家里上网,就可以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可谓,家长不出门,能知学校事。

“御花苑论坛”、“学校留言版”栏目,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提供 3 了一个探讨孩子教育、教学、心理情况的平台。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家长有什么意见,学校有什么要求,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交流,特别是给了孩子一个公平地与老师、家长对话的机会,他们敢说出平时不敢说的心里话,老师与家长可以了解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这些栏目架起了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网站为教师与学生开辟了多个窗口,如:“教师论文”、“教师风采”、“课改专栏”、“走近名师”“国旗下讲话”、“名星学生”、“优秀队员”、“大队工作”“学生作文”、“学生作品”等栏目。

例如:在“国旗下讲话”栏目中,每月在网站上推出在学习、活动、创新、等方面有特色的学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孩子有成功的喜悦,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从注重单一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转为全面素质的培养。 如下图:

“科组栏目”、“园丁风采”、“教学资源”栏目,把教师优秀的论文、教案及一些教师的特长资料在网站上发布展示,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提高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老师们也可以通过网站互相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如下图:

3、 加强了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

“新闻快讯”“重要新闻”“图片校园”“为您服务”“教育导航”“学校荣誉”“招生招聘”等栏目的开设为外界对学校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有权限教师可以在线发布学校新闻、教学成果、工作公告等信息,网站的建设和制作,有自己的风格和潮流。浏览时能让学生和老师找到自己喜欢、关注的东西,甚至校友登上我们的网站,有一种回到母校的感觉。只要点击这个网站的人都可以获取各种信息,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有力地宣传了学校。如图(1)、图(2)

图(1)

图(1)

图(2)

4、 尝试运用网络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未来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比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的能力。第二,具有比较强的网络能力。第三,具有比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包括意义的建构,新思想的建构,新知识的建构等等。要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必须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使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非常集中和高频率地结合起来,才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在校园网的应用过程中,网络的功能不应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形成的智能环境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室里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尝试电脑绘画;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网上随时发表自己的作品,给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及家长写信。学生们还可以在电脑上学音乐、玩游戏,更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里寻秘探宝,从而让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玩得兴致勃勃。

利用网站还可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网站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上国际互联网,让学生在实时上网的感觉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学会在互联 6 网上浏览、查询、搜集、获得有用的信息,学会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己学习,获取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经过调查,校园网首页的火热链接中的大部分少儿网站是同学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此外校园网站提供的网上聊天、网上论坛等栏目更是让孩子们在互联网上学会面向世界、学会同各国小朋友交际交往,这使得他们从小就和发达国家的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因为教学环境、手段的局限,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很难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超媒体(Hypermedia)的技术优势和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发挥校园网整体功能的重要内容。

四、总之

校园网是满足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主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师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大转变,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桑新民:《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功能与效益初探》

2、《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简报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加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2,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借鉴经验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法制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公众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政府、企业与民众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推进政府行政的全面创新——包括干部选举制度、考核制度的创新,推行“绿色GDP”核算,根本扭转现行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遏止利益集团形成。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

首先是要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最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84.

[2]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117-119.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姓名:崔深美 班级:B1102 学号:0311110202

第三篇: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思路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有着尊重自然的良好传统,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完美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秘密。而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支援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 十八大

【正文】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国家急需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2、生态文明建设可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人民期待的伟大之举。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国家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制。“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国家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社会方面。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建立和完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3、个人方面。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社会的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公民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每个人都应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能自觉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积极监督相关企业的所作所为,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活环境的保护做出积极的行动。

【结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只要人人都能对环境多一份心,企业都能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钱财,社会都能有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国家都能积极监督和控制环境污染问题,我相信我们一定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所熟知的物质,精神,政治等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 中国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人所共知,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了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刚刚萌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有人说,30年前,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这样富足;同样,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恶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公害。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是薄弱环节,亟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应当通过生态道德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为此,必须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道德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特别要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文化水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企业建设;加强生态道德立法,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转变消费观念,倡导适合国情的合理适度消费;还要实行村居民生态自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并把生态道德文化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收相互促进、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希望党和政府能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标准,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五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法、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过去被人们忽略、遗忘或加以反对的一些方式、方法,经过科学的论证如今正在逐步显示了潜在的教育意义。比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元智能研究等等都是教育理念上的一大进步。那么校园文化环境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说明,同时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由于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由各个学校发展历史演绎而成,因此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主旨是有着差异性的,当我们置身于两所不同的学校时,这种差异会很清晰地让我们体验出来,在校园环境风格、全校的精神气质、人际关系、教书育人的氛围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它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丰富的、全面的、无声的教科书。他能起到潜移默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塑造的重要教育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从校园文化的功能上看,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美化;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校育人的诸要素中,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校园文化环境,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是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与历任校长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应该说它是一种氛围的长期营造,它是得到全体成员的高度认同的,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地基”的作用。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面面俱到,校园文化用它隐性方式,完成了管理过程中任何制度都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这是一种稳性的管理规则,它在学校中是一种以精神领袖式的作用在约束和维护着这个团对的共同的利益。这是我的常说的默守常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仅是违者罚款式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的效果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把行为规范的各种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去看、去想、去感受、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校园文化它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组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直接反映和再现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影响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惯性。如何发掘值得深入研究。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校长是关键,他即是领导者,又是实践者和创新者,起到传承和引导的作用。校长对校园文化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物质文化的营造

物质文化的营造这一点比较好做,但要求主管人员必须潜心挖掘,让营造的环境与学校现状相匹配,富有个性,体现出设计者审美观、价值观真正起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出教育的功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营造

这一点相对其它三点较为难做。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又是一条引线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学校的校园文化,树正风、立正气这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团结、进取、奋发、求实这是许多学校的校训内容,其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精髓,通过制定具有时代特征,又富有学校历史文化背景与特色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的校训成为号召、激励、鼓舞、鞭策全体师生的座右铭。逐步由外力变为内力,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出现。

(三)校园制度文化的营造

校园制度文化这一点做起来易,转化过程难,制度已经确定可以强制执行,包含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校规、校纪、人事、总务、教育教学制度等等,一项制度的形成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学校制度再完善也不能称其为制度文化好,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应该是制定—认同—自律—传承(舆论)—文化,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一项制度不被大家所认同时,还会产生不良反映,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工作的开展,反而成了发展中的绊脚石,一但制度转变成了自律的行为时,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行为导向,就必然产生出一种文化氛围,就会培养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能完成我们的办学目标。

四、校园活动文化的营造

校园活动文化,这一点与我们办学思想相联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明确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用制度的方式将它确定下来,让活动有稳定时间,稳定组织结构,稳定经费和相对稳定的内容形式,使活动具有连续性、目的性、教育性。在活动中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真正让学生体验是他们自己的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等,在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培养了团队精神,陶冶了情操,在活动中不断找出每一活动的闪光点和不足,使活动更加完善,通过活动在校内无形地释放出一般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

校训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校训是一种理念,但更重要是要赋予实践,校训的解读要深入人心,使学生由认同到实践再由实践内化为品格。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的过程。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活动之中。学校应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充分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师生全员、全程、全方位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高文化修养及价值观念,实现师生和学样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教师文明礼仪发言稿下一篇: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