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2024-05-20

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通用9篇)

篇1: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摘要: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能够通过适当的音乐教育来得到在美感上的体验和幸福,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够对儿童的情操进行陶冶,使儿童的智力得以被开启。现在,在儿童的音乐教学中,儿童律动教学已经愈发地体现出了它在其中所能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强大的力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教学表现和结果都可以说是极为不乐观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我国在针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时一直都是处于一个受到忽略的、较为薄弱的状态。因此,笔者决定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来出发,并针对律动教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与探讨

音乐是一种能够真正使人的生命达到最高点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不同乐器和演奏手法的配合而达到的一种能够将人们所寄托在其中的情感所抒发出来的媒介。对于未成年的、心智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儿童们来说,实施及时而有益的音乐教育能够让他们的天性得到解放,可以让他们能够真正地体会欢乐,并得到兴趣的培养。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智力上的开发都是极富有益处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沟通能力以及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等主要方面相较于正常儿童来说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的儿童群体。相比于正常儿童们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困难。例如,他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和板书,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会逊色于正常儿童。因而,教师必须针对这样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手段与方法来促进特殊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儿童一样通过学习来得到发展。

一、目前我国在特殊儿童方面的教育现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以及教育”。由此可见,针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教育亦是从属于全民教育的,而且同样是全民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项针对我国残疾人的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已经正常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总数达到300多万,这其中有部分特殊儿童所接受的是特殊的教育[2]。在这一方面,国家已经建成了多所盲聋哑学校等针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教育场所。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开放,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与关怀度都在不断增加,社会各界也在通过诸如舆论力量、慈善机构等方式来帮助特殊儿童群体能够和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可以受到匹配他们的教育的场所。不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东西地区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就注定了要想彻底解决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各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笔者注意到,在西部诸如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份还存在着特殊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小的问题,这些贫困地区因受到经济和基础设施落后等条件限制而仍然无力解决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加之绝大部分的特殊教育资源又都集中在城市,使得两地之间联系不便。综上所述,加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推广工作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二、简析何为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按照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的思想观念来看,音乐本身是离不开律动的,二者天生一对,不可分割。所谓“律动”,其实就是指人身体的物理运动。如果要把人体视为乐器,那么人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姿态、形状与动作,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抽象的音乐情感的表达。儿童在参与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得到对音乐的更为直观的表达,从而使他们在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性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等体质和精神层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进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时,儿童需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有规律的、协调的身体动作。要想达到较好的律动教学结果,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游戏方法。在开展游戏的同时,将音乐的元素结合并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律动,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节奏感和音调的起伏变化感都能够无形地传递给儿童,最后使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综合潜能的激发。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游戏的选择时,要注意所选游戏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要使儿童们能够在一个活泼快乐的状态下来对音乐的节奏之美进行直观的感受,从而使他们能够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范围。

(二)示范——模仿方法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类型与节奏来预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者是舞蹈。然后在儿童面前进行演示,并让它们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们去进行自主改编。注意:教师的动作仅仅是为了示范,并非为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做。

三、结语

音乐教育的主线永远只能是律动教学,而对音乐的耐心倾听则是律动教学的最根本途径。在律动教学中,特殊儿童可以通过简单而重复的拍手、跺脚等动作来体会音乐中所表达出来的韵律感。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是特殊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更使他们能够受到在音乐思想上的点播和启发,并且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打开他们在审美方面的启蒙之门,从而让他们能够得以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之中,使心理上的异常状态得到逐步缓解。总之,律动教学能够使特殊儿童逐步走出生理与心理上的缺陷,并为他们能成功地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桂枝.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6:16-17.[2]李娟.音乐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影响[J].新校园(中旬),2017,06:16.[3]卢慧婷.刍议特殊教育中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J].青年时代,2016,10:117.

篇2: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为加强提高学生的身体的协调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我根据新入学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尝试通过舞蹈基本动作和游戏来让学生体验到律动课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有较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一、可喜之处

1、注重师生的互动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想象。

2、教学内容活泼,教学内容经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反思之处

1、启发学生对动态感受的教学环节过少,太早或太直接的进入教学环节,没有塑造很好的学习氛围,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提高。

2、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太熟练,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3、在教学内容上有点单调,不够丰富。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

篇3: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原理

体态律动在幼儿园作为一种基本训练, 常常为舞蹈或音乐游戏中的某些新动作做准备, 有时也作为一种组织教学活动的手段, 在进出活动室的时候用进行曲走步或作为某种舞步。由于体态律动和律动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以形象思维和动作记忆为特点的幼儿, 特别容易在体态律动中享受到表现和创造的快乐。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对具体动作的掌握, 或者说是对优秀体态律动教师的教学模仿。由此, 在自我教学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消化不良”的现象。最后使得幼儿虽然对体态律动感兴趣, 但是却对体态律动教学产生了厌倦。这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对体态律动教学法原理的不熟悉。

这次在中央音乐学院参加了幼儿体态律动教学培训, 笔者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原理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体态律动的音乐教学法主要特点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节奏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 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 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在此次国培过程中, 来自各地区学前的音乐教师亲身参与了大量的体态律动, 我们学员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音乐的呼吸和情绪起伏的律动, 充分体验到每一个身体的动作都不是机械的动作, 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律动的体态。

二、从最简单的步态开始, 引领幼儿走进音乐

体态律动教学法不对体态的身体姿态或者外表形式作要求。因此, 即便是一个音乐资质非常普通的幼儿, 都可以用他所认为的最简单的动作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而达尔克洛兹将这种最简单的动作还原成步态, 并设计了一系列步态练习, 达到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这样的步态绝不给幼儿造成音乐学习的负担, 恰恰相反, 这些步态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做到的, 它包括行进、走、跳、跑、跃、单脚跳、摇摆、奔腾等自然的体态动作。

当幼儿的步态与所听到的音乐逐渐协调, 那么这两方面相互协调所产生的舒适感会逐步引起他的注意。随着这种特别经验的积累, 幼儿慢慢会产生追求这种经验的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步积累, 幼儿开始渴望挑战更高难度的步态练习。因此, 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步态练习的进一步拓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步态与空间的关系

不同的步态对应不同的空间设定。“人的知觉结构与外部世界物理结构的一致, 使得人对自身心理的高低体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空间高低体验相同步。所以音乐的频率变化———我们称之为音高变化也带给人以空间位置的变化。”[1]当幼儿步态与音乐达到和谐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步态与空间关系的体验需要。教师要清楚的是幼儿这种体验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教师不宜一开始就选择兴奋度高、幅度大的步态来让幼儿感受空间上的变化, 这样容易使幼儿因过度兴奋而游离于空间之外, 也存在着潜在的人身伤害的危险。教师应当在幼儿可以达到在行走中做出对空间反应的能力时, 才选择将这种能力迁移到跑、连步跳、奔腾、摇摆与之相对应的空间体验中去。教师在使用音乐时可以改变音乐的某一种或几种要素, 如节奏、音区、速度、力度等, 以锻炼幼儿的应变能力。

2. 步态与同伴的关系

幼儿一开始的步态练习以自我为中心, 还无法考虑到自己的步态对他人的影响。然而随着步态练习的深入,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幼儿提供机会, 使他们逐步学会与其他同伴的相互配合, 同时能够学会改变动作的姿态、幅度以及行进的方向或速度来避免相互干扰。例如, 在这次体态律动培训过程中, 导师选用了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和肖邦的《前奏曲》第四首带领学员进行步态练习。导师选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队形图, 这就需要每个学员之间都要考虑到自己的步态、空间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员之间不能用语言提醒对方, 而是要靠眼神交流来一起完成直线、对角线、方形、圆形等不同队形的变化。当然, 导师提醒我们, 在实际操作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配合情况, 当幼儿在同伴配合过程中, 显得手足无措、紧张且毫无乐趣感时, 那么教师应立刻降低活动难度, 以保证幼儿始终处于大脑的最佳唤醒状态。

三、将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成具象的身体运动

长期以来, 我们把审美价值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 并将审美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幼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是的, “艺术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必须存在, 就在于其审美的本质与特征, 就在于其审美的价值和作用。这一点, 我们不能怀疑, 也不要动摇”。[2]然而, 一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将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重任主要托付给了音乐听赏活动, 而忽略了幼儿身体对音乐的感受。另一方面, 在人们的思维中, 身体充其量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些模糊、混沌的感觉, 知觉或其他感性经验, 而不能给人以理性的秩序和清晰的信息, 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对人复杂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和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种思维定势禁锢了教师, 不敢承认音乐带给幼儿感官的快适和满足。

然而, 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理论重视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可以说, 用身体来感觉音乐中的动态和变化, 也是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进而引向音感的学习的。在此次国培过程中, 导师便让学员利用身体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节奏和韵律、动作的协调平衡以及即兴创造。下面概要地介绍一个培训案例———舞动我们的丝巾。

第一步:导师强调丝巾不仅仅是道具, 更应是我们身体的延伸。学员手持丝巾, 站成圆圈。导师边做动作边说:“我的丝巾可以这样飘动……还可以这样飘动……”导师示范了一两个动作后, 对学员说:“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舞动丝巾。”各学员丝巾在舞动中有的有力, 有的飘荡, 有的舒展, 有的急促。导师鼓励学员创造出不同的感觉。第二步:导师在钢琴上弹奏不同的音乐, 要求学员的即兴表演既要保持稳定的律动, 又要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情绪和奏法 (例如断奏、连奏等) , 通过动作寻找并适应音乐的感觉和特点。整个过程中导师没有使用过多的语言, 而是让学员自己感受音乐中不仅有稳定的音乐恒拍, 同时也有很多细微、细致的节奏运动。学员要随时根据这些音乐中的变化, 来调整自己身体律动的稳定与协调。

因此, 导师强调, 动作促进了幼儿对抽象的音乐要素的理解, 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开始与结束, 也为幼儿的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提升幼儿体态律动的表现性与创造性, 关键在于钢琴的有效运用

此次体态律动培训过程中, 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那就是导师出色的钢琴即兴弹奏, 可以使幼儿始终处于新鲜的音乐感受之中, 那些出其不意的变化更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听觉注意和敏锐反应。培训中导师通过琴声的渲染, 使整个体态律动教学充满了音乐的气氛。导师对音色的控制以及对演奏技巧的变化处理, 都让学员的体态律动变得自然而富有美感。下面我们以一个培训案例予以呈现。

“感知三拍子的音乐”———第一步:学员10人一组, 地上摆着5个有一定间距的呼啦圈。导师要求学员根据音乐的变化选择自己经过这5个呼啦圈的行进方式。第二步:导师开始弹奏三拍子的音乐, 每一个学员要仔细听着音乐选择行走、跑、连步跳、跑跳步中的一种。当然, 学员的行进方式同时还要跟着导师弹奏音乐的力度、音量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当音乐中出现某种信号, 如规定出现一串颤音或静止时, 下一个学员迅速做好准备, 开始进行。第三步:导师开始时的音乐是一拍一音, 学员熟悉和适应了以后, 导师的即兴弹奏逐渐增加了新的变化, 音乐可以时而快速, 时而慢速;时而在高音区, 时而在低音区;还可以有不规则的停顿等。学员需要跟着导师在钢琴上的变化做出在圈内或者圈外的行进改变。在导师弹奏出很短促的声音或是跳跃的声音时, 学员应是脚尖触地且也是短促有力或是轻快跳跃;导师弹奏的音乐连贯舒缓时, 学员应是脚跟触地且应该缓慢柔和。第四步:导师进一步让学员在三拍子音乐和四拍子音乐的比较中练习。导师不间断地即兴弹奏三拍子音乐和四拍子音乐, 请学员认真听辨, 迅速反应。如果想增加一些难度, 导师的弹奏可以取消左手的伴奏音型, 让学员只凭导师右手弹奏的单旋律听辨三拍子或四拍子的变化, 这需要教学双方都要有很好的音乐感觉。

这个培训案例说明, 体态律动教学中钢琴的即兴演奏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钢琴即兴演奏, 它必须与律动教学互通, 通过有特征的琴声来刺激幼儿的身心, 并激发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获得音乐感受。

此次,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承办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 其培训理念是力图将达尔克洛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 形成适合于我们当下音乐教学的新体系。因此, 它给我们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传递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 那就是我们不是要模仿培训导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而是要将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音乐体验与感受牢记于心, 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生发、创造。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篇4:音乐律动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音乐律动的学习是整体性的,老师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将音乐律动元素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若能深入了解各项音乐律动的元素,便有能力将这些元素与孩子的音乐律动经验相结合,从而发展出适性的音乐律动教学活动。其中,音乐的元素包括音色、力度、节奏、旋律、曲式与和声,而律动的元素则包括节奏、时间、空间、力量及关系。

一、律动能达到唤起儿童音乐本能的教学目标。肢体动作是人类的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当幼儿随着音乐做简单律动的时候,那不仅是一种自我表现,也是沟通和交往的一种表达方式。幼儿早在学会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了。人类智力和情感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感觉能力的发展是婴幼儿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生命的成长首先来自感官的感觉和印象,而一切感觉和印象的获得在于运动。感官的灵敏反应,大脑对感官的指挥和控制,都和动作的直接体验密切相关。律动教学中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训练特别适合儿童的天性和本能。诚然,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更充分地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二、律动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达尔克罗兹在教学实验研究中明确表示,体态律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已经不只属于音乐学习范畴,它实际上是把音乐当做一种“人性化的力量”,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达尔克罗兹认为,“连续性和重复性是节奏的基本特征,时间和空间是节奏的两个基本要素。在音乐和至高无上的艺术——生命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离的,是同等重要的。实际上,生命本身就是节奏。作为有多种官能的综合和许多矛盾共存的个体,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应该是身体节奏和精神节奏的统一,及潜意识的直觉和有意识的意志被同样地控制着进行交替。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必须通过对身体和精神、直觉和生理的系统的平衡训练,这种平衡是个体的最根本的能力。同时,通过节奏运动这种教育手段,使儿童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例如,体态律动中常用的练习方式——快速反应练习,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大脑与身体的协调能力。又例如,卡农的练习,使幼儿学习各种要素,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反应能力及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三、律动是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及艺术兴趣的有效途径。音乐律动教学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达尔克罗兹就儿童的节奏能力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在《节奏、时间和气质》一文中,将儿童节奏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列出了儿童节奏能力在表现特点上的种种差异,分析了儿童节奏能力障碍的原因,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也更有力地证实了体态律动的音乐价值。长期以来,达尔克罗兹对于音乐的研究紧紧地联系着体态律动的实践,他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通过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来接触音乐本质。他指出在音乐中仅仅用手指去解释音乐是不够的,应该唤醒人们的艺术感觉,应该能够理解促使作曲家创作出音乐的那种感情。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的力量填补了极端专业化教育的一个空白。实践证明,当学生参加这种活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沉浸在一种能带给他们快乐和良好自我感觉的气氛中。它既是一种社交的游戏,又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这种艺术活动使他们能够真正深切地感受到艺术作品带来的震撼力量,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感受、表现音乐。

节奏运动与儿童的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身体运动与儿童的游戏活动最易于结合。体态律动教学即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这样,达尔克罗兹就把人的身体变成了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这个“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从而使幼儿既获得了跟随、理解音乐的能力,又获得了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例如,律动教学中,提倡让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发现知识,这就使孩子们在体验音乐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对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等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运用。

篇5: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1残疾儿童数量多

2、(经济落后、交通不便)7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特殊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15%

2、特殊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3、特殊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城乡之间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有很大差距,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4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5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实行的措施——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

1、在人口30万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尚无特殊

教育学校的地区,逐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

2、人口较少的地区,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就学条件和服务。

3、建设一批专门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

4、提高师资水平,着重培养一批特教教师

5、转变一些教育观念:古代刑罚造就残疾对人们传统观念的误导——惩罚、上辈作孽、祖上未积阴德 迷信对残疾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命中注定、命运安排

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观念——普通孩子还关照不过来哪顾得上残疾孩子?

展望:A努力增加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继续设立并增加一些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

2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

3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B努力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1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国家助学金向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助比例

3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对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

C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师生就业体制—— 1努力加强各地特教教研员、骨干教师 的培训

2努力构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工作平台,提高特教的专业化水平

3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特教任务的教师,采用适当方法给予补贴

D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1残疾儿童解决了入学问题不等于是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教育

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多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亟待改进

E加强信息化建设

1好经济实用的校园网和特殊教育网站,大力推进互联互通。

大力普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

努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扩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和水平

篇6: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效教育方式是为其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但是,教育者在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常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过程缺乏系统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系统支持的重要性.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以供一线工作者参考.

作 者:刘明清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6 关键词:特殊儿童   个别化教育计划   制定过程   实施过程  

★ 旅游网络推广软文范文

★ 软文的推广已经深入人心了吗?

★ 对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过程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 网站推广重型核弹:集体软文

★ 牛奶喂养需注意的问题

★ 站长软文写作技巧及推广的误区短文

★ 家长总结面试需注意的问题

★ 浅谈网站推广的三个问题

★ 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篇7: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摘要

“奥尔夫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奥尔夫教学法研究逐渐进入专家学者的视野,主要集中在思想、理念、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在这其中,还没有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对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影响的总结和研究。因此本文对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考察,探究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渗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从奥尔夫教育法的理念、原则、特点以及形成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总结奥尔夫教育法在国内外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其对中国音乐教育甚至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奥尔夫 音乐教育 现代教育 影响意义

Abstract The Orff pedagogy is created by the famous musician Carl Orff, fr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This is a unique music education system.It endows the music education new anti-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an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music education of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Recently, researches of the Orff pedagogy gradually entering the view of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ideas, concepts and teaching practice.There is neither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ummary of Orff teaching method nor the impact on modern mus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Therefore, the thesis deeply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Orff teaching methods of modern music education in multi-angles and its penet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road and domestic educational system.This thesis mainly form four aspects, in the first par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meaning and the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second part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philosophy,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ff pedagogy.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impact o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ina.The fourth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in the paper and i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Chinese music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Keyword:Orff

musical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imp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言.......................................................5 第一节 研究缘起...............................................5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5 第四节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概况.......................................................7 第一节 理念...................................................7 第二节 原则...................................................8 第三节 特点...................................................8 第四节 形成与发展.............................................9 第三章 奥尔夫教育法的影响........................................10 第一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国外的影响............................10 第二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国内的影响............................10 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5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优秀教学体系的代表,它对国内外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生动具体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最基本的原则,使学生在音乐中全面的发展自己。其中的教学原则和经验对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基础音乐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应借鉴国外的优秀教学法,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文化,扬长避短,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广泛的推广。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首先笔者将我国期刊网上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论文作了一下整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及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及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国外其它几种优秀音乐教学法进行比较研究;音乐教育研讨会综述或对奥尔夫专家访谈。在这其中,少有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或者只是简单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某一方面,还没有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对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影响的总结和研究。经过大量的资料阅读和教学考察研究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考察,探究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渗透,使我国的音乐爱好者能够全面立体的了解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音乐教育影响,并帮助音乐工作者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来。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绩”,严厉地对待学生,自然学生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深入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灵活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奥尔夫教学法源于联邦德国,因而对其了解相对较少,基本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因而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文化,对奥尔夫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并对奥尔夫教学法相关理论进行了总结性分析。(2)发展分析法

为了能够将奥尔夫教学法的特征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全面展现出来,本文从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概况信息入手,从其国内外的发展等角度对奥尔夫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将奥尔夫教学法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基本展现出来。第二章 概况

“奥尔夫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Karl 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尔夫不满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随后,他又设计“奥尔夫乐器”和“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其教学法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含两方面:节奏、旋律练习,包括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和即兴练习。

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节 奥尔夫教育法的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与我国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不是追求表现得好不好所谓的最终目标。而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 奥尔夫教育法的原则

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三大基本原则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中第三个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落后面貌也大有裨益的。

第三节 奥尔夫教育法的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开发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

第四节 奥尔夫教育法的形成与发展

少年时的奥尔夫兴趣广泛,表现出很高的创作天赋,曾写过一些歌剧和乐曲,这对他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教育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开办“军特学校”起,奥尔夫便开始了他在音乐教育上的大胆革新。并在达尔克罗兹律动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他借鉴了非洲和印尼传统乐器的特点,制造出了一套用于合奏的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奥尔夫乐器和一系列教材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在世界音乐教学思想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三章 奥尔夫教育法的影响

第一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国外的影响

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已经成立了奥尔夫协会,例如有希腊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捷克共和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美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比利时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斯洛伐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荷兰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日本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和奥地利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等。在这里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奥尔夫音乐教育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入美国。如今,奥尔夫教学法在美国蓬勃发展,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已有会员5000名,这些音乐教师在全国范围内将其教学原则和方法引入到音乐教育中,同时其人材的体制也把全世界的优秀教师吸引到美国。每四年一次的全国会议成为了展示奥尔夫音乐教育新成果的盛大聚会。其对奥尔夫教师的职业培训相当完善,其协会已经为制定了完善的分级培训指导方针,并且只同意达到方针中规定的课程和老师参加。除了专门的奥尔夫课程外,还在全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开办了约50个奥尔夫教师培训班,培训周期为两周。这种培训对美国音乐老师的教育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美国奥尔夫协会主要集中精力在改革大学的音乐教育方式,委托专业的音乐教育委员会说服音乐学院的院长和系主任,努力使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进入大学校园的音乐教育课程。同时美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影响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在中学音乐课堂、音乐治疗、老年健康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使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婴儿、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在内的各种人都从中受益。美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显然已进入音乐教育主流。目前美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校园艺术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二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国内的影响

1980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廖乃雄教授与奥尔夫先生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见。廖教授回到中国后,在中国的音乐教育界首次介绍了《学校音乐》,给处在改革之中的中国同仁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除了写文章外,廖教授还亲自到全国各地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推广活动,包括讲学、举办培训班、翻译及创编教材等。1984年首次举办奥尔夫音乐教育讲习班并培养了第一批搞奥尔夫教学实验的音乐教师。廖乃雄教授还努力争取到了供中国学子赴萨尔斯堡奥尔夫学院学习的机会。作为中国大陆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第一传人”,廖乃雄为在大陆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由廖乃雄教授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的西柏林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师施奈德夫人,在大陆多地进行历时三个月的办班讲学,使国人眼界大开。1986年施奈德夫人在北京、西安等地讲学,特别是在北京为期一个月的讲学期间时间内,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九百人余人参加。奥尔夫教育在大陆形成一个热潮。1988年,中国音协邀请美国的奥尔夫协会会长玛瑞·莎洛克博士讲学,受到热烈欢迎。这个时期奥尔夫教育主要在师范系统和中小学发展。1990年,在我国成立了奥尔夫学会筹备委员会。1993年,我国正式成立奥尔夫专业委员会。1993年在河南开封召开的第二届奥尔夫学会年会上,宣布了通过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名单,理事长:李妲娜;副理事长:李燕诒、许卓娅、朱崇慧、吴国本、郁文武。从1994年开始,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举办过培训周期一年的在职师资培训班,以及两期共200课时的提高班。八成的学员是幼儿园教师,许多幼儿园甚至是全体音乐幼师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在广泛的开设奥尔夫音乐课。2000年,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网站,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扩大了宣传力度,目前己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网站,受到众多教育改革的关注。自2000年,连续举办了奥尔夫短训班,满足北京以外地区学习奥尔夫教学法的需求。2002年第一家以奥尔夫命名的文化教育企业,广州海婴奥尔夫咨询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并在当年举办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活动和卡尔奥尔夫音乐周-“倾听世界的心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中国大陆的传播。2006年美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大师道格·古德金教授受邀来京授课。在我国,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率先将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该系自建立以来,积极引进现代音乐教学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专业主课围绕音乐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路,确立了本系的学科定位,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第四章 总结与思考

如今的世界竞争激烈,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奥尔夫教学法有其独特见解,不仅在世界各国得到同行的赞誉,更深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体系,并且各个国家的社会、教育制度以及学生的基础条件不是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在借鉴时,因地方差异性以及我国音乐教育中本身的缺陷,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应该积极寻求教育改革的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中国更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李妲娜,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在中国[J].乐府新声,1995年。[5]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思想和原理[J].中小学音乐教育,1985年。[6]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尹爱青,曹理,缪力,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8]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秦德祥,秦德祥音乐教育论文选[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1]威廉·凯勒,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入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年。[12]区海婴,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法实践课例[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

[14]邵申弘,奥尔夫教育体系与音乐基础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5]李燕诒,奥尔夫乐器在教学中的运用[J].乐器,1999年。

[16]张馨,奥尔夫乐器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

[17]冯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广阻力与对策分析[J].人民音乐,2003年。[18]蔡觉民,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外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

[18]赵宏声,刘心韵,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浅析[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

[19]于贵祥,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的教学原则与实践[J].教育科学,2002年。

[20]陈思颖,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看中国音乐教育改革[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21]谢平,奥尔夫教学法的三大特点[J].陕西教育,2003年。

[22]隋清,奥尔夫教学法对音乐创新教育的启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23]王汇娟,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手风琴集体课中的运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24]席书君,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25]刘云松,浅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6]李夜雪,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运[J].艺术教育,2006年。

篇8: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特殊儿童教育,意义

近年来,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给于特别指出的, 就是他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基础。奥尔夫明确认为,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与对特殊儿童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这即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 也是他的最终归宿。这种人本主义思想在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直接反映, 就是他从人性发展的开端, 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对于特殊儿童中, 特别是自闭症, 脑瘫等儿童, 正是需要早期治疗与行为干预效果会更好。奥尔夫的教育方法是通过:说、唱、奏、戏剧、舞蹈、即兴、创作等形式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创作力、自信心、合作精神等, 它并不是单一的音乐而已,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 这也是音乐治疗的效果和目的。

通过针对智障和孤独症儿童设计的音乐舞蹈节奏系列训练——使其在视、听、动、想一连串的活动中, 丰富了多感官刺激, 增加了感知信息, 扩大了感知容量, 对大脑活动的机能起到不断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使智障和孤独症儿童产生了鲜明的情感体验, 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体活动和他人行为;训练活动也体现了智障和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按节奏说话, 用旋律记忆歌词, 辅助矫正了儿童的语言障碍, 促进了智障和孤独症儿童人际情感方面的交往能力。音乐训练手段包含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等世界先进音乐训练方法。将“早期干预”这一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体现在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中。

奥尔夫教学法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在于它为残障儿童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 使音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对残障儿童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吸引残障儿童的注意力, 增强残障儿童的体验感;可帮助特殊儿童学习走、跑、跳等动作。特别是奥尔夫音乐治疗理论中关于“前—旋律”和“前—节奏”的论述, 对儿童音乐教育特别是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治疗有著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对正常儿童来说, “前—节奏”和“前—旋律”时期一般是在两、三岁的时候, 而残障儿童则可能直到十岁的时候仍滞留在“前—节奏”和“前—旋律”时期。如果认识到这一点, 就不会强加给智障儿童达到准确的节奏和准确的旋律的压力, 从而导致他们的抵制和反抗, 而是顺其自然的引导他们走出“前—节奏”和“前—旋律”时期, 并能以准确的节奏和旋律促进整体的协调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 可以鼓励和支持残障儿童自发地溶人交流, 加之音乐刺激对残障儿童来说是一种无威胁性的人际信息。使他们在音乐中获得安全和自由。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音乐课, 要求老师熟练掌握课堂内容, 事先备好课, 上课时精力充沛, 热情活泼, 要充分调动起特殊儿童的积极性, 富有感染力、号召力和亲和力。在课前准备好所需要的奥尔夫配套的音乐、乐器、教具。这些可以在音乐游戏下进行, 让特殊儿童感知一些基础的节拍和音乐特点等等。同时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即兴性表演,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让他们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自由发挥。对特殊儿童来讲, 问好不能是简单的枯燥的或者稍有声色的问好,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还不能理解话语的意义。所以我们要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问好。教师用声音带有旋律的问好, 要面带微笑同时按照节奏作出拍手的动作。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奥尔夫音乐教法乐器响板打节奏进行问好这样更能吸引特殊儿童, 再变换音色、速度重复问好, 引导他们模仿老师用同样的方法、语气向老师问好。用这样新颖的问好方式引入节奏的概念, 让特殊儿童亲身体验节奏律动。我们也可以通过念名字的问好方式让婴幼儿对节奏有初步的认识。这样有趣新颖的问好方式便加强了教师与特殊儿童之间的亲和力。

总之, 优秀的奥尔夫教学法不仅可以陶冶情操, 安抚情绪, 激发各种智慧潜能, 还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总结出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 在音乐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普及此方法, 鼓励更多人加入到特殊教育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廖乃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陶晓勇, 周丽丽.音乐课堂教学有效音乐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秦瑞胜, 侯晓学.音乐治疗:开启智障儿童心灵[J].社会福利.2011 (01)

[5]郝莉.聚焦国际音乐治疗发展之美国篇[J].乐器.2011 (02)

[6]杜青青.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领域里的实践研究——走进智障儿童的声音世界[J].人民音乐.2011 (06)

[4]邓永兴.主动音乐治疗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J].现代特殊教育.2010 (05)

篇9: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影响论文

【关 键 词】儿向语言 交流 语言习得 特殊群体

一、引言

在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中,以布鲁纳(J.Brunner)、贝茨(E.Bates)等为代表的社会交往说学者认为,语言习得除了需要先天能力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该学说特别重视儿童与成人的交往,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际的互动活动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习得语言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一定语言环境(language environment)下。父母的儿向语言(baby talk)在儿童语言习得初期是最重要的言语输入形式,是儿童母语习得所处的语言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从探讨儿向语言对儿童母语习得的影响出发,尝试为其它特殊群体(如弱智儿童、失语症患者)的语言教育寻求好方法。

二、儿向语言的特点

成人对儿童说的话与成人之间的对话存在很明显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特定的语言命名为儿向语言。一提到儿向语言,我们想到的是父母对儿童化言语以及特殊词汇的模仿,如“is ooo my tweetie-pie?”和“pottie”(Jean Berko Gleason,2005)。我们同婴儿和幼童说话时,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和改变,使自己的语言与儿童的语言趋同,以利于和儿童进行交流。笔者认为,儿向语言正是对“言语适应理论”的一种体现。

儿向语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在音韵上特征,如音调多变、音调相对较高、重音显得很夸张等等。有学者发现,在很多不同的儿向语言中,特殊的音韵模式是儿向语言的普遍性特征(Fernald,1992)。除了音韵上的特点,儿向语还具有句子较简短,出现词汇较少,总体信息量较小等特点。成人用儿向语和婴儿交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由于婴儿的感知能力有限,他们并不会对所有周围的事物给予积极的反应,而是有选择地关注特征比较明显的事物,儿向语中的高音调、重音等特点对婴儿较有吸引力。不少学者对此做过一些心理实验,结果证明与普通的成人之间的语言相比,儿童偏向于倾听儿向语言。

三、儿向语言的作用和具体案例

儿向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大影响。下文将对儿向语言的具体作用做一个探讨,并辅以CHILDES(国际儿童语料库数据储存和分析系统)中的相关语料进行佐证。

(一)鼓励、激发儿童参与“对话”

儿向语言在父母与兒童交际过程中起着鼓励儿童语言行为的作用。Snow发现母亲在与婴儿进行互动时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他们与自己“对话”(Snow,1977)。在儿童前语言阶段,虽然他们大多还不能理解语言,也不能产出言语,但他们在和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神和其他的行为参与到“对话”中。来自于父母的言语刺激和交流,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激发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儿童感知运动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颇为有益。相关案例如下所示:

Case1(选自Soderstrom语料库).

Target child 0;6.29 (6个月29天)

Mother:you wanna have some foodies?

Child:ubuh(babbling)

Mother:nguh(babbling)

Mother:let’s see

Mother:how (a) bout

Mother:oh, that looks yum

在该案例中,目标婴儿年龄为6个月29天,还处于前语言阶段。对话中,母亲用儿向语言跟孩子进行交流,像“foodies”、“yum”就是儿向语言的典型词汇。母亲通过询问、评价等方式鼓励孩子进入对话,期待它的反应。对于母亲的询问,目标婴儿做出“ubuh”发声上的反应,母亲进而同样用非语言的发声给予回应。可见,母亲的儿向语对于激发婴儿参与“对话”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Case 2(选自Higginson语料库)

Target child 1;6(1岁6个月)

Mother:what‘s this?

Child:duck

Act:the child takes the duck from her mother.

Mother:duck.That's good.

Act:the child reaches for the rabbit

Child:the bunny.

Mother:bunny and duck.Huh!

该案例中,目标婴儿在具体的语境下已经能够独立地、有意义地说出一个词,比如它自觉而准确地说出“duck”、“bunny”。这要归功于父母的儿向语的刺激,如果没有特定的交际情景,没有母亲对孩子言语的鼓励,以及像“duck. that's good.”这样的正面的评价,儿童对语言的某种心理假设就得不到验证,他们语言发展的进程也会大大减缓。

(二)加速儿童语言习得进程

儿向语言一些特质为儿童语言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便捷、高效的实践学说语言的环境。一些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会不断纠正孩子一些发音上的错误,启发、鼓励孩子运用语言知识和语法机制。以下为相关案例:

Case 3(选自Warren语料库)

Target child 3;1(3岁1个月)

Mother:what are these?

Child:ah!

Child:choo-choo twains (trains)

Mother:choo-choo trains

Father:below

Child:what bebo (below)

Father:below

Father:say below

该案例中,目标婴儿和父母都有互动,无论母亲还是父亲都努力纠正孩子的读音,如对以上“trains”和“below”读音的纠正,这也是帮助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方面。

在儿向语言的交际情景中,很多父母积极地对孩子已经习得的单词进行扩充,如扩充成词组或者句子。这样一来,儿童的语言输入更加丰富,他们能接触到的语法结构和形式也就更多,有助于加快儿童语言习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及社会关系学教授Roger Brown提供的语料库中,有个叫Eve的幼童,在1岁10个月的时候就已经习得“give sb. sth.”的双宾结构。她自主地说出了“go give dolly bottle”这样的表达,把“dolly”当成了“人”的角色,是对该双宾结构用法的创新。Eve在语言上的进步与来自父母儿向语的信息输入密不可分。

四、儿向语对特殊群体语言教育的启示

儿向语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种种益处不禁让笔者思考,是否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群体的语言教育,提供符合他们心智基础的语言环境,以达到提高这些群体语言运用能力的效果。失语症患者和弱智儿童作为语言能力欠缺(受损)的群体,其感知系统上的障碍如同婴儿在该机制上的不成熟,他们在语言输入上也需要对应的、合适的语言信息,以帮助他们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恢复。儿向语言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两类人群。在失语症治疗方案中,有一种以交流能力为导向的方法。笔者认为如果用儿向语跟失语症患者交流,应对他们言语理解和生成上的困难,会比较适应他们的语言能力现状,不至于加重他们语言理解和产出上的负担。弱智儿童比一般正常儿童在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要弱些,记忆上也有缺陷,如何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能顺畅地和外界交流是全社会应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用儿向语和他们交流以适应他们认知、心智方面的滞后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五、结语

父母与婴儿的互动交际有助于婴儿的语言发展,在这过程中,大多父母往往采用儿向语言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儿向语言因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恰好适应幼童的认知能力与心智状态,有助于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生成。可以说,儿向语言在激发儿童语言行为,加速儿童语言习得进程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儿童语言习得初期,我们要尽可能用儿向语与儿童交流,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同时,笔者认为,儿向语在提高特殊群体的语言水平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该假设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Jean Berko Gleason.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Fernald,A.(1992).Human maternal vocalizations to infants as biologically relevant signals.In J.Barkow,L. Cosmides,& J.Tooby (Eds.),The adapted mind: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pp.391–428).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Snow,C.(1977).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babies.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4,1-22.

[4]Mac Whinney,B.(2000).The CHILDES project:Tools for analyzing talk.Third Edition.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上一篇:25号寒假读书心得体会 范生喜下一篇:议论文依靠勤奋成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