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回声

2024-04-30

教学设计 回声(精选8篇)

篇1:教学设计 回声

《回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课文,是一篇童话。第八单元的主题是以热爱科学为主题,学生在识字、阅读中爱科学、学科学。本篇课文以小青蛙听到回声十分好奇,青蛙妈妈向小青蛙解释了回声产生的原因为主要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学情分析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读的,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懂得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什么是回声及其产生的原因。

3、通过“读、思、说、写”等训练,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认读字的字音,掌握会写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小青蛙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掌握什么是回声和回声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

1、掌握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原因

2、体会小青蛙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以疑导学,粗知大意

1、板书课题,请学生注意“回声”二字的笔顺。

2、请生质疑:看到课题,结合预习所得,有什么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结学生的问题。)

3、复习生词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以读为本,释疑明理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2)借助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是把半圆形的桥洞和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做一个大月亮。

(3)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第1自然段。2.学习第2、3自然段(1)出示两个句子:

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请学生思考:哪句话是小青蛙说的,哪句话是小青蛙听到的?

(2)听到有人学他说话,小青蛙会怎么想呢?第3自然段的哪个词语写出了小青蛙的心情?

(3)将“奇怪”与“奇怪极了”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表达出小青蛙问话时“奇怪极了”的感觉。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3自然段: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小青蛙的话,一人读回声,一人读青蛙妈妈的话。3.学习第4、5自然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并且思考:

为了向小青蛙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呢?请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2)请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3)请学生边读上述填上动词后的填空题边想象,理解青蛙妈妈的做法给河面带来的变化。教师相机板书: 水波——→ 河岸 ←——荡回

(4)出示青蛙妈妈说的四句话,请学生完成第2道填空练习: 小青蛙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5)反馈第2道填空题,学生填括号里的内容。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声波——→(石壁)←——(返回)(6)请学生根据两道填空题以及板书说说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因为它们碰到障碍物都要回来。)

(7)课件播放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的现象。请学生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8)教师小结:水的波纹我们能看到,声音的波纹我们实际上看不到,但返回来的声音我们能听到,我们听到的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回声。青蛙妈妈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的道理,把声音的波纹比作水的波纹,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波碰到河岸的现象,说明了回声产生的原因。(9)师生合作朗读第4、5自然段。

[从水波荡河岸到声波返石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动词,共同完成板书,再到归纳水波与声波的相似点,让学生通过水波荡回的现象说清回声的原理,这个过程能使学生明白回声及其形成原因这一科学常识。这个释疑明理的教学过程既能突破“理解青蛙妈妈说的那段话”这一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层层深入的语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使理解、积累与表达和谐共舞,使思维训练、语言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学习第6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桥洞里立刻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

(2)请学生说说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小青蛙此时的心情如何。

(3)请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引导他们表达小青蛙“欢快”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请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请学生回忆:你在哪儿听过回声?

[再次回到整体,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实践活动

课后可以在家里可以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篇2:教学设计 回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纹、洞、影”等八个生字,理解“桥洞、半圆、倒影、周围,一圈圈”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现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回声》这一课,一起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想知道回声是什么声音吗?在哪儿能够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我们的课文。

2、想听故事吗?请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图片,认真地听老师讲个故事。(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课文的前三自然段)

故事: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过渡语:孩子们,刚刚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就是我们31课的前三自然段。想不想亲自去读一读这个故事?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前三自然段,勾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学生活动)

1、字卡出示:“倒影”“半圆”两个词。指名读词语,全班齐读词语。(师及时评价)

2、指导书写生字“倒”“影”“圆”。

(1)倒: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应写得紧凑,各部分写得瘦长。(师在田字格内范写)

(2)影: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师在田字格内范写)

(3)圆:全包围结构,注意偏旁国字框和“口”字的区别。

(三)细读课文,品味回声

过渡语:刚刚的故事还没有完,孩子们想不想知道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去了哪里?又干了什么事?我们一起去看看。

1、大声地、流利地自由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活动)

第四自然段: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妈妈带小青蛙去干了什么?(指名回答,师及时评价)(带小青蛙去观看石子击水)②青蛙妈妈把石子扔进小河里,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石子击水的视频课件,观察击水前图片和击水后图片有什么变化)(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板书: 水波 碰到 河岸 荡回来

2、学习第五自然段。过渡语: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青蛙观察石子击水的画面呢?答案在哪里?(第五自然段)第五自然段: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妈妈笑着点点头。①自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青蛙妈妈说的话。(学生活动)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4句)第一,二句讲的是什么?(水波);第三、四句讲的是什么?(声波)

②齐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水波和声波有什么相似之处?(出示课件声波和水波你的图片,指名回答)

板书:

水—水波—碰到河岸—荡回来

声—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

③指导品读青蛙妈妈的话。

过渡语: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她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妈妈和自己孩子说话时时怎样的语气?(亲切)读的时候注意要慢,要亲切。师领读。

④过渡语:听了青蛙妈妈的话。小青蛙明白什么是回声没有?(明白了)它怎么做的?(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指名表演小青蛙“一蹦老高”和读出欢快高兴的语气。(学生活动)⑤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学生活动:女生都妈妈,男生读小青蛙)

(四)小结拓展

1、小结:可爱的小青蛙明白了什么事回声之后又回到了桥洞里面,呱呱呱地叫个不停,桥洞里顿时响起一片呱呱呱的回声,多好玩啊!就让我们做一回小青蛙,体会好玩的回声吧。全班齐读课文。

2、课外拓展

回声真好玩,你听到过回声吗?在哪里听到的?(指名回答,师及时评价)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趣的回声现象。(出示课件图片)①回音壁:北京天坛有面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②宝轮寺塔:宝轮寺塔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冲着塔壁讲话可以听到类似蛤蟆叫声的回音,所以该塔又有“蛤蟆塔”之称。另外三处回音建筑分别是: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

③蛤蟆塔:蛤蟆塔位于三门峡市西部的风景区,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由于它是宝轮寺的附属建筑物,所以,它的大名叫宝轮寺塔。蛤蟆塔呈四方锥形,共分13层,高约26.5米。塔心结构奇巧,设有梯道可通塔顶。每层四角,装有铎铃,轻风吹过,叮咚作响,犹如美妙的音乐。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塔的周围十几米处,或拍手或击石,宝塔随及就会发出“咯哇咯哇”的如同蛤蟆的叫声,蛤蟆塔也就因此而得名。而且,塔身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斜着的,足为令人惊奇。

(五)反馈 5分钟

孩子们,学习了本课之后,你知道什么是回声了吗?(同桌互相说)

(六)板书设计

31.回声

水—水波—碰到河岸—荡回来 声—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

(七)教学反思

《回声》是二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回声比较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水波的变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妈妈的那一段话,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接着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突破难点。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带动作读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感受小青蛙的不同语气,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篇3:教学设计 回声

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回声》这篇科学童话比较抽象, 它是通过水波与声波遇到障碍物都会再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情境为主线,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评、想象、讨论、感悟等自主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的读音, 并学会运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欢快、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融入情境——字画一体, 兴致倍增

1. (学生课前读儿歌) 刚才小朋友读儿歌读得津津有味, 我想你们一定很喜欢儿歌, 黄老师也很喜欢。我们读一首儿歌、看一本好书都能知道新的知识, 就像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这节课呀, 我们要和好朋友青蛙一起去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弄明白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好, 我们先去石桥看看。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及相应的生字:呱、圈、纹、碰、返。)

2.热情的生字娃娃已经在桥洞下欢迎你们了, 它们是谁呢?我们赶紧去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读生字)

3.不错, 大家都能很快地认出这些生字娃娃, 看谁能任选其中一个生字来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词, 还可以是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打破常规教法, 颇有新意。把生字的复习融入真实可感的画面中, 不仅读字音, 还用生字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句。这样既复习了生字, 进行了说的训练, 又注意跟课文有机结合, 环环相扣, 恰似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 显得生动而流畅, 营造了人人乐于参与的氛围。]

二、再现情境——感悟课文, 水到渠成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请大家仔细看图, 这半圆的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好像什么?

2. 石桥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变得更美了!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石桥的美景呢?大家打开书认真找找。

3. 太美了!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女同学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 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表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石桥的美, 从而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石桥真是风景如画。瞧, (点击课件: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风景了,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原来是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那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看不见的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

3. 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课件相应的位置上出示:

(出示在小青蛙的头顶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出示在桥洞的石壁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1) 看不见的小青蛙可真调皮, 小青蛙说什么, 它也跟着说什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这两行话?

(2) 谁能读得更好?你为什么这样读?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3) 谢谢你, 现在老师知道了朗读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大家都来试试。

(4) 当时一只青蛙学另外一只青蛙说话的情景一定很美。现在, 请你们同桌一起练习读句子, 一人读小青蛙说的话, 一人读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5) 分组练习读小青蛙说的话和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回声”的场景, 为下面理解回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明明听到有青蛙在学说话, 却见不到它的影子, 小青蛙觉得很奇怪, 它心里在想些什么?

2.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 就问妈妈 (引读)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 刚才我发现××同学不但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而且脸上还有奇怪的表情呢!你能站起来读读吗?

(2) 谁还想带着表情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有表情地朗读, 注重在体会心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优生示范——中等生和后进生模仿——全班齐读。这样以点带面,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小青蛙非常奇怪, 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待会儿有非常精彩的动画片, 你们仔细观察, 特别要注意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水的变化。 (点击课件, 学生观看无声的动画片。)

2. 出示练习, 学生试着完成。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 () 到岸上。她 () 起一颗石子, () 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 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 () 回来。

3. 反馈、小结:

这些填上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我们说话写话都要注意用好动词。

4. 齐读这段话, 感受整个实验过程。

5. 男同学读, 女同学读, 进一步感受实验过程。

6. 给画面配音。

(1) 准备:青蛙妈妈刚才夸小朋友读得好, 她还想看看谁说得更好, 说什么呢?就是给动画片配音, 看着画面 (课件) 把过程说出来。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先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说不来的可以请教同桌或课本, 也可以问问你们的这位大朋友——黄老师。

(2) 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要给动画片配音了, 谁对自己有信心? (生选定配音角色) 其余的同学来当评委, 等会儿评选出你最喜欢的配音演员。

(3) 评选最喜欢的配音演员。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向他学一学, 和他比一比。

[设计意图:课堂是孩子的, 观察画面、尝试填空、朗读感受、给画面配音, 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观察发现, 读书, 同桌互说, 既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又让每个学生通过协作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重要的是, 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五)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大家边看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录音, 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2. 交流, 点击出示句子。

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 也要返回来。

(1) 这两句都是妈妈说的话, 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自由练习读。

(2) 交流体会:怎样才能读好妈妈说的话?

(3) 齐读妈妈说的话。

(4) 爱思考的人最会发现问题。听了青蛙妈妈说的这两句话,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它们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这就是回声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想, 自己发现问题, 即发现了回声的特点, 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3. 小青蛙听了后, 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 很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它高兴? (一蹦老高) 我们除了说高兴得“一蹦老高”外, 还可以说高兴得怎么样?

4. 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词, 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高兴。小青蛙这么高兴, 又从哪句话看出来呢?

5. 点击课件, 出示句子: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

(1)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句话?

(2) 谁还愿意读读?

(3) 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设计意图: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 紧紧抓住“高兴”一词, 点了三把火,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了, 这就既理解了文本, 体会到小青蛙的高兴心情, 又领悟到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学法, 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六)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点击课件, 演示小青蛙游回桥洞里的画面) 小青蛙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可高兴啦!它又游回桥洞里, 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延伸情境——拓展空间, 回味无穷

1.这回声太好玩了, 小青蛙一蹦就来到了山谷中 (点击小青蛙蹦到山谷中的画面) , 会发生什么事呢?

2.小青蛙还会去哪里, 发生什么事呢?

3.小结:这节课, 我们最开心的是和小青蛙一样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回声。当然,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的奥秘, 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去体验, 多观察, 多想, 多问, 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篇4:二年级语文《回声》教学设计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整个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由于孩子年龄小,经历少,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课件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并标记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集体读,小组比赛读,个人展示读,老师在认为课文已经读好的基础上检查自然段的标记情况,并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自己说话,答案接近即可。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返”。

先认,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与组间的识字比赛。

3,说说自己识字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四、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巩固字词。(1)认读字卡 (2)看老师的口形说字 (3)同桌指认

二、精读:(一)1: 听录音,注意那些欢快,奇怪,亲切的句子地语气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好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 3:激励学生小组合作读书 4: 思考:(1)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2)妈妈是怎么做实验的?(3)从妈妈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引导填空: 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 ),(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的( )回来。

(抓住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填练习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篇5:《回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桥景图”)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第一段吧。

2.过度: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小青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想想小青蛙发现了什么?(在桥洞底下发现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那只小青蛙学它说了什么话,请你用 画下来读一读。请注意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谁能给大家演一演呢?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4.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疑问的语气。)

5.引读第三段:这时候,小青蛙——,于是他——,妈妈——

6.过度: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三、四组同学读第四段。想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青蛙妈妈怎样做呢?它有哪几个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3.青蛙妈妈把石子扔进小河里,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碰到河岸)(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把石子小河里)

5.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水波 河岸 荡)

6.过度:青蛙妈妈为什么让小青蛙观察水波纹呢?请看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数一数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你明白吗?

3.引导理解: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叫声像水的波纹)(师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一边指图一边范读)第二、三句: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板书:声波 石壁 返)师引导比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动,因此是——(生答:“荡” 回来);而声波是直接——(生答:“返” 回来。)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生配动作读)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4.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它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

5.(课件演示“回声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6.小拓展:关于回声和声波的知识资料城也有介绍,大家快来读一读p139~140第6、7篇小短文。

7.除了课文讲的桥洞里,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呢?

8.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回到课文里看,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这句该怎样读呢?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六段。

2.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3.小结:小青蛙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总结拓展。

1.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回声的故事吗?小青蛙邀请大家到资料城里阅读p137~139第3、4、5篇故事。

2.过度:这些回声的小故事有趣吗?老师相信你们编的会更有趣!现在我们进入“小作家天地:回声的小故事可真有趣,我也来编一个!”

提示:(一)小青蛙学会了回声的知识,高兴极了。他要去告诉小伙伴。他去找谁了?他怎么找?他们说了什么话,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二)哪些人或者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听到回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评议习作。

4.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吧!

篇6:《回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教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回声形成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奇怪的声音叫《回声》(补全课题)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认识生字,初读感知

(1)老师在课前让你们预习了生字和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出示课件)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派代表汇报。

4、出示词语学生领读、开火车读。

(2)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我们再来读课文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那小青蛙在哪里遇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学生读书)(课件出示)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谁来说说小青蛙在哪里遇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啊?(指生答:遇到回声奇怪的事情,在桥洞里)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图,美不美?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石桥美的?(指生读)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倒影是什么?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影子比作成了大月亮,这样的句子叫做比喻句。那这么好的句子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生读第一段)谁能读得更美一些?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美美的读一读,齐读。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天上的朵朵白云好像()。()好像()。在写话的时候,用上这样的句子,可以让我们的写话更生动、更形象呢!

1、默读课文

2、小青蛙听到了那些声音?用直线画出来。

看——(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插图的画面)

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远处不时传来几声鸟的叫声,近处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小

河上有座石桥。„„„„

出示句子: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

“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谁来试一下?

师: 嗯,你读的也是顶呱呱的,谁再想来读一读?

师:你觉得读这个句子应读出怎么样的语气呢?

生:高兴

师:一般你什么时候很高兴呀?

生:„„

师:那就带着你们各自的感受来高兴的读一读这个句子吧(齐读)师: 是呀,你觉得那时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呢? 那你们觉得应怎么来读呢?

三、学习第四五段 师:小朋友真能干,那小青蛙听到的到底是什么声音呢?它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呢? 青蛙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呢。请小朋友自由的读四

五段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并用铅笔轻轻的画下来。(自由读四五段)

师:小朋友,想看一看青蛙妈妈妈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吗?(出示青蛙妈妈做实验的课件)

师: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指名2生)

师:那现在你们能不能用你的肢体语言来演一演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吗?老师给你们一

个提示,(出示媒体提示)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再派代表试着表演一下。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

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岸,又一圈圈()回来。师:谁来试试?

(指名1生演示)

师:我们一起把刚才这个小朋友做的动作的词都填进去。师:真聪明,都填对了,请我们的女小朋友来读一读吧!师:读得整齐又响亮,男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读好?(指名——出示答案——女小朋友读——男小朋友读)

师:做完实验了,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把第五段来读一下。师: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指名生说)

师:是呀,我们都明白了,那请同学小组合作,分角色来表演一下。两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个演妈妈,一个演聪明的小青蛙,告诉妈妈你明白了什么?(分角色朗读课文一次)

师: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终于恍然大悟,知道了什么是回声。让我们一起再来认真的读

一下第四五段。(齐读)

师:小青蛙在妈妈的帮助下明白了它听到的是回声,它是在哪儿发现回声的?又是怎样

发现回声的,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指导书写。

我们说,一堂语文课就是要听、要说、要读、要写,这节课,我们还有一件什么事要做

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写字练习。

师: 这两个字怎么记住的?说一说写字时应注意什么(倒、影)师(边写边说): “倒”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倒”中间部分的第二横要向上斜,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再写一提。“影”字左宽右窄,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

师: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篇7:《回声》教学设计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篇8:教学设计 回声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集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青蛙在无意中发现了“回声”, 感到非常奇怪, 就去请教妈妈。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 小青蛙终于弄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他高兴地玩耍起回声。课文图文并茂, 画面生动, 以儿童化的语言, 拟人化的手法展开叙述, 读来妙趣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 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时, 要紧密结合本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的单元主题, 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既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回声”这一现象的存在, 又要让他们概略地探究出产生“回声”这一现象的原因。因此, 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理解, 做实验, 查资料, 看视频等方式帮助、丰富、增强学生对“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受到“爱科学, 学科学”的熏陶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 刨根究底,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出示“回”字, 提问:“小朋友们会读这个字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组词。“回”字包含着出去了, 又返回来的意思, 你们能用它来组词吗? (预设:回来、回去、回家……)

3.谈话引入。同学们组的词真是又好又多, 老师也来组一个词:“回声”。 (板书:“回声”) 同学们, 我们出去了, 还可以再回来, 可声音出去了, 还会再回来吗?让我们共同到第31课《回声》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 从“回”字到“回来、回去、回家”再到“回声”, 巧妙地实现了从“旧知”到“新知”,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要感受老师的发音、语速、吐字、停顿等, 在不会读的地方注上拼音。 (2) 自读课文。 (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不添字漏字。)

2.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

(1) 认读生字, 识记生字。 (先带着音节读, 再隐去音节读。全班读, 同桌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 (2) 交流识记方法。 (3) 教师指导。教师对生字的识记方法作指导。 (如可编顺口溜:“呱”———小青蛙, 呱呱呱, 张大嘴巴找妈妈;“纹”———“小文”不学习, 没有文化皱起眉;“返”———“反”字想妈妈, 迈腿跑回家……)

3.认读词语, 积累词语。

呱呱叫好哩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

(1) 认读词语。 (全班齐读, 同桌读, 小组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强调“圈”是多音字, 另一个音是“juàn”, 可组词“牛圈”。此处读“quān”) (2) 理解词语。你们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同学交流, 教师指导)

4.练写生字, 识记生字。

岸纹洞影倒游圆围

(1) 认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 (2) 范写指导。教师示范, 边写边讲解识记及书写这些生字的关键之处。 (如:“影”字的“三撇儿”要写成一列而不能写成一行;“游”字的右边是一个“横人头”, 下面加一个“子”字, 不能写成一个“反文旁”;“圆”字和“围”字都是“国字框”, 而不是“口字旁”, 因此外框要写得大方而周正……) (3) 学生描红、练写。 (要求:笔顺正确, 字形优美, 不多笔少画, 清秀整洁。) (4) 共同点评。实物展台展示, 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要说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并指导, 说说该怎样改进。

5.自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致力于对学生进行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培养训练,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能较牢固地识记相关的字词。

三、精读课文, 读懂“回声”

1.图文结合, 发现回声。 (1) 体会桥之坚硬光滑。朗读第1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桥洞? (聚焦“桥洞”的特点:该桥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坚硬无比, 桥洞的表层还砌了一层光滑平坦的石块。意在为回声的产生埋下伏笔。) (2) “发现”回声的存在。 (1) 朗读第2、3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在桥洞里玩耍时发现了什么?从“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他在学我说话哩”。 (3) 模拟表演。你会学别人说话吗?请两位同学上来为大家表演一下。

2.感悟回声的特点。 (1) 朗读2、3自然段, 在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横线”, 在“另一只”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波浪线”。对比朗读以下两组句子: (1) 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 多好看哪!”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 多好看哪!” (2) 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2) 总结特点。同学们, 通过对这两组句子的朗读对比, 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只”小青蛙的话作朗读对比, 感悟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原声”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就形成了一种“内容与原声相同, 时间稍微靠后, 音量有所减弱”的声音, 这就是“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声”与“回声”的朗读对比, 引导学生较为直观地发现回声“慢、后、弱”的三个特点,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称之为“回声”, 同时为后面更好地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做好铺垫。

3.多重方法, 探究原因。 (1) 图文结合,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朗读4、5自然段, 并着重朗读感悟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 : (1) 她捡起一颗石子, 扔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动画模拟) (2) 孩子, 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 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上的模拟视频和课本插图, 想象、感悟回声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2) 做实验,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实验 (1) :教师往一个装着水的透明玻璃缸中抛入一块石头, 观察水波纹的往返过程;实验 (2) :将一个乒乓球拍向墙壁, 观察其往返弹跳的过程;实验 (3) :对着手掌吹气, 感受气流吹出又返回到脸上的感觉。 (3) 启发思考。同学们, 经过前面的朗读感悟、视频模拟以及三个实验, 大家明白回声产生的原因了吗? (4) 归纳总结。发出去的声音就像荡出的水波纹, 拍出的乒乓球, 吹出的气一样, 碰到障碍物, 特别是坚硬、光滑、平坦的障碍物时, 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内容跟原声一样, 但音量较弱, 时间稍微靠后的“回声”。这就是回声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弄清楚回声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 该环节采取朗读感悟文本相关句子, 看视频动画, 往水中抛石块, 拍乒乓球, 向手掌吹气的方法, 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整个回声产生的过程, 将空洞抽象的深奥原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让学生真正理解回声产生的原理。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1.拓展延伸。 (1) 启发思考。同学们还知道关于回声的其他知识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 (2) 教师介绍。课件展示 (1) :当回声返回的速度慢于0.1秒时, 我可以听到回声。而当回声返回的速度快于0.1秒时, 我们就无法直接听到回声了。因为此时回声和原声融为一体, 使原声听起来更加响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狭小的房间里说话会觉得特别响亮的缘故。课件展示 (2)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 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2.升华情感。同学们, 我们现在都已经可以利用回声来做事情了, 真了不起呀!可古时候的人们能这样做吗? (1) 课件出示并朗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是呀, 这一个个神话故事都寄托着我们人类的祖先无比美好的愿望, 只可惜当时这些愿望都没能变成现实。 (2) 课件出示并朗读: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又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而今, 这些美好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这一个个科技成果, 一项项伟大发明, 充分印证着人类不畏艰难, 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奥秘, 攀登技术高峰的决心与足迹。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 才有了今天这科技发达、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世界。

3.总结抒情。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

4.归纳总结。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精彩与便捷。因此, 我们要用科学武装头脑, 从小做一个爱科学, 学科学的孩子, 长大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 更好地服务生活, 造福人类。

5.布置作业。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回声的知识, 介绍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

上一篇:泗城镇总结下一篇:幼儿班告学生家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