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欣赏教学设计

2024-05-17

回声欣赏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回声欣赏教学设计

回声美文欣赏

你听到过回声么?

乡村的深井有回声,你丢进一枚石子,很快就能听见石子砸在水面的悦耳的叮咚声,一种非常滑润的声音;石子自是坚硬的,尤其从高处坠落时硬气且有力度,但被柔软的水化解与抵消了,余下一井的轻松与和谐。你若再扔下一枚,石子或在井壁一路磕磕碰碰,那种声音则是踉跄的,局促的,及至到了水面,便不如刚才那么从容与柔和,就像电梯门兀地打开,两个人碰了头,一个张了嘴巴,一个愣了神,思维飞速地回旋半晌,才想起这人姓甚名谁。

在空旷的山谷、草原、戈壁,若是大声呼喊,叫自己的名字,叫妈妈的名字,叫孩子的名字,你更是听得到回声,悠远且绵长,你可能从未发现自己的声音如此好听,或者那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隔着时空传递的问候与关怀,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

回声是来自心灵的,它不止于表面,流于肤浅。它一定要借助某种物体,自然的物体,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物体表达友好。山山水水其实是有生命的`,你在做,它在看,你看它,它看你。井是有生命的,你因其滋润而成长,你的声音里有它的养分。村庄和原野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柳絮都是有生命的;风铃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与万物一样都在成长。

篇2:回声欣赏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是三军集结,待命出征的宏大场景塑造,再现秦王朝“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军事力量。

在杨先生的指引下,我们首先来到兵马俑一号坑。一号坑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之间都是以夯土墙间隔的。

我惊讶夯土的坚固。杨先生说,夯土是利用重物打压,将泥土里的空气去除,使泥土变得更结实。我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技术,历史上的古建筑、城墙、墓葬都是使用大量夯土墙的。

一号坑里有6000多个兵马俑,古代“俑”的本意是人殉。殷商奴隶制时期,盛行人殉丧葬制度,在河南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十几座大墓中,有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人。周王朝时期,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是并未得到根绝。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社会**,虽有石俑、木俑、陶俑相继出现,但是人殉复燃得首当其冲。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为了富国强兵,宣布“止从死”,彻底废除了人殉制度。秦朝兵马俑是以俑代替人殉的一个划时代的典型,它终结了我国上千年人殉陋习。

一号坑是步兵、步兵联合编队的方阵。东端三列为前锋,西端有一列面朝西,为后卫。两边各一列分别面向南,北为左右翼。中间面东的武士俑和车马步兵纵队,是军队的主体。

坑的最前端有三列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为前锋部队,成一字形横队排列,每排68件,一共204件。这些兵马俑腿扎行縢,手持强弓金弩,免盔束发。在前锋部队的身后,排列着步兵和驷马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身穿铠甲,胫缚护腿,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和少量弓弩,他们是重装的甲士。坑南北边沿,分别有一排武士俑,为军阵左右侧翼,防止敌军“旁敲侧击”。军阵最后端,有一列与大军背对而立的武士纵队,这是防御敌人从背后偷袭的。

凝望着这个组织严密、固若金汤的军队编列,我的思绪飘向七雄争霸、兵祸连年的战国末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和连年的战争,不仅使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里,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由于各诸侯国之间敌对以及各自为政所形成的文字、货币等不统一,严重阻碍了文化交融和商品发展。这种割据混乱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华大地已无法承载,止息干戈、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是众望所归。因商鞅变法而迅速崛起的秦国,在秦昭王采取谋臣范雎“远交近政”的策略下,破坏了六国的“合纵”,使得六国势力次第削弱,逐渐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

公元前238年,秦昭王的孙子、秦孝文王的儿子嬴政满22岁,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后开始亲政,这便是秦始皇。他以快刀斩乱麻、果断利落地清除吕不韦、嫪毐等势力,把军政大权抓在手,开始施展抱负。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公元236年,秦始皇利用六世积攒的丰厚家业,拉开大规模统一战争,这场刀枪锵鸣,铁马腥风的厮杀,让六国的疆土都在秦军的铁蹄下颤栗。仅仅十年间,多少王公贵胄沦为阶下囚,无数英雄壮士血染战袍。锐不可当的秦军,用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威风,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从此中华大地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的大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

走吧!杨先生把我拉回游览观光的现实里,紧跟他的脚步,我们来到二号坑。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总面积6000平米,这里已经出土的武士俑900余件,驾车陶马350余匹,骑兵鞍马116匹,木质战车89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二号坑内布局是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位于曲形阵最前端,约160个穿铠甲重装的跪射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个身穿战袍轻装的立射俑环作阵表,这样结构组合临敌时,可以迭次交换,轮番射击,形成矢如雨注的情势。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中间有160个蹲跪式兵俑。第二单元位于曲形阵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8乘8的方阵。车前驾是陶马4匹,车后一字排开3个兵俑,中为御手拉马辔,另外两个手持长柄兵器在车左右。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的长方形阵,共分三列。每匹马的前面,每辆车的后面,都有步兵俑,8~36个不等。第四单元位于曲形阵左侧,由108个骑兵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拍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二号坑其实就是骑兵、战车、步兵以及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严整有序,威风凛凛,在坑内形成雄伟壮观的军阵。

杨先生介绍道,这里所有的兵马俑没有相同的模样,据说是根据秦军部队的真人,从五官到身高,从衣服到鞋子,甚至鬓角的发丝,都是严格模拟出来的。这简直太伟大了!我由衷地赞叹。

随着人流的攒动,我们漫步进入二号坑陈列大厅,这个大厅有1.7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在这里我观赏到秦陵二铜车马,这是一种带有蓬盖的豪华车,由3462个铸件组成,两乘车加在一起有5000多个零部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所有零件都是一次性铸造成型,这样的技术和难度,不要说在22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发达、设备齐全的现代也并非易事。铜马铜俑逼真的神态,令当代工程师们望尘莫及。马脖下根根细如发丝的缨络,其工艺至今无人能解。

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来到三号坑。三号坑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在三号坑内,仅出土彩绘战车一乘,陶武士俑68件,青铜兵器35件。坑内的步兵铠甲俑不作战斗队形排列,而是仪卫的列队,两两相对,夹道队列,从布局来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但也有学者认为,三号坑是军祭的场所,因为古人打仗前都要祈祷,并且在北厢正厅内发现了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这些争议为三号坑增添了扑朔迷离。

杨先生告诉我,三号坑在挖掘的时候,没有发现被项羽大火焚烧过的痕迹,出土的陶俑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专家们推断,这些兵马俑从皮肤到服饰,应该都是彩绘的,只是现在的技术不足以再开发,因此全面停止挖掘工作。那么,今天我所见的只是大秦冰山一角,以后说不定会有四号坑、五号坑的出现,到那时大秦文化才能大白于天下。

走出秦兵马俑博物馆,我久久不愿离开,我分明看到大秦帝国的雄兵,跨过历史层层的页码,从千年山魂里走出来。我的心无处安放,只能沉醉在这千年雄壮的兵马俑里,聆听历史的回声。

篇3:回声欣赏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回声》这篇科学童话比较抽象, 它是通过水波与声波遇到障碍物都会再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情境为主线,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读、评、想象、讨论、感悟等自主活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的读音, 并学会运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欢快、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融入情境——字画一体, 兴致倍增

1. (学生课前读儿歌) 刚才小朋友读儿歌读得津津有味, 我想你们一定很喜欢儿歌, 黄老师也很喜欢。我们读一首儿歌、看一本好书都能知道新的知识, 就像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这节课呀, 我们要和好朋友青蛙一起去打开一扇新的知识大门, 弄明白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好, 我们先去石桥看看。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及相应的生字:呱、圈、纹、碰、返。)

2.热情的生字娃娃已经在桥洞下欢迎你们了, 它们是谁呢?我们赶紧去和它们打打招呼吧! (读生字)

3.不错, 大家都能很快地认出这些生字娃娃, 看谁能任选其中一个生字来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词, 还可以是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打破常规教法, 颇有新意。把生字的复习融入真实可感的画面中, 不仅读字音, 还用生字说画面上的内容, 可以是词, 也可以是句。这样既复习了生字, 进行了说的训练, 又注意跟课文有机结合, 环环相扣, 恰似风行水上, 自然成纹, 显得生动而流畅, 营造了人人乐于参与的氛围。]

二、再现情境——感悟课文, 水到渠成

(一)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点击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 请大家仔细看图, 这半圆的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好像什么?

2. 石桥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变得更美了!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石桥的美景呢?大家打开书认真找找。

3. 太美了!小朋友一起来读读。女同学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 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表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石桥的美, 从而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二)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石桥真是风景如画。瞧, (点击课件: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 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风景了, 可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 原来是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那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看不见的小青蛙说了什么?用“”画出。

3. 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课件相应的位置上出示:

(出示在小青蛙的头顶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出示在桥洞的石壁上) “呱呱呱, 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

(1) 看不见的小青蛙可真调皮, 小青蛙说什么, 它也跟着说什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这两行话?

(2) 谁能读得更好?你为什么这样读?能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吗?

(3) 谢谢你, 现在老师知道了朗读也要注意标点符号, 大家都来试试。

(4) 当时一只青蛙学另外一只青蛙说话的情景一定很美。现在, 请你们同桌一起练习读句子, 一人读小青蛙说的话, 一人读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5) 分组练习读小青蛙说的话和学话的小青蛙说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回声”的场景, 为下面理解回声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明明听到有青蛙在学说话, 却见不到它的影子, 小青蛙觉得很奇怪, 它心里在想些什么?

2.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 就问妈妈 (引读)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 刚才我发现××同学不但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而且脸上还有奇怪的表情呢!你能站起来读读吗?

(2) 谁还想带着表情读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有表情地朗读, 注重在体会心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优生示范——中等生和后进生模仿——全班齐读。这样以点带面,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小青蛙非常奇怪, 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待会儿有非常精彩的动画片, 你们仔细观察, 特别要注意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水的变化。 (点击课件, 学生观看无声的动画片。)

2. 出示练习, 学生试着完成。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 () 到岸上。她 () 起一颗石子, () 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 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 () 回来。

3. 反馈、小结:

这些填上的词都是表示动作的词, 我们说话写话都要注意用好动词。

4. 齐读这段话, 感受整个实验过程。

5. 男同学读, 女同学读, 进一步感受实验过程。

6. 给画面配音。

(1) 准备:青蛙妈妈刚才夸小朋友读得好, 她还想看看谁说得更好, 说什么呢?就是给动画片配音, 看着画面 (课件) 把过程说出来。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先试着说给你的同桌听, 说不来的可以请教同桌或课本, 也可以问问你们的这位大朋友——黄老师。

(2) 同学们, 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要给动画片配音了, 谁对自己有信心? (生选定配音角色) 其余的同学来当评委, 等会儿评选出你最喜欢的配音演员。

(3) 评选最喜欢的配音演员。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也可以向他学一学, 和他比一比。

[设计意图:课堂是孩子的, 观察画面、尝试填空、朗读感受、给画面配音, 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观察发现, 读书, 同桌互说, 既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又让每个学生通过协作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重要的是, 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五)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大家边看课文第五自然段边听录音, 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2. 交流, 点击出示句子。

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 也要返回来。

(1) 这两句都是妈妈说的话, 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大家自由练习读。

(2) 交流体会:怎样才能读好妈妈说的话?

(3) 齐读妈妈说的话。

(4) 爱思考的人最会发现问题。听了青蛙妈妈说的这两句话,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它们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这就是回声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听、读、想, 自己发现问题, 即发现了回声的特点, 遇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

3. 小青蛙听了后, 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 很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它高兴? (一蹦老高) 我们除了说高兴得“一蹦老高”外, 还可以说高兴得怎么样?

4. 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词, 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高兴。小青蛙这么高兴, 又从哪句话看出来呢?

5. 点击课件, 出示句子:妈妈, 我明白了, 这就是回声吧?

(1)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好这句话?

(2) 谁还愿意读读?

(3) 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

[设计意图:教师牵一发而动全身, 紧紧抓住“高兴”一词, 点了三把火,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了, 这就既理解了文本, 体会到小青蛙的高兴心情, 又领悟到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学法, 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

(六) 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点击课件, 演示小青蛙游回桥洞里的画面) 小青蛙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可高兴啦!它又游回桥洞里, 发生了什么事呢?一起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三、延伸情境——拓展空间, 回味无穷

1.这回声太好玩了, 小青蛙一蹦就来到了山谷中 (点击小青蛙蹦到山谷中的画面) , 会发生什么事呢?

2.小青蛙还会去哪里, 发生什么事呢?

3.小结:这节课, 我们最开心的是和小青蛙一样明白了一个新的知识——回声。当然,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的奥秘, 希望你们在生活中多去体验, 多观察, 多想, 多问, 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篇4:二年级语文《回声》教学设计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整个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由于孩子年龄小,经历少,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课件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找到了吗?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并标记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集体读,小组比赛读,个人展示读,老师在认为课文已经读好的基础上检查自然段的标记情况,并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自己说话,答案接近即可。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 哩 圈 纹 碰返”。

先认,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与组间的识字比赛。

3,说说自己识字的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等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四、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巩固字词。(1)认读字卡 (2)看老师的口形说字 (3)同桌指认

二、精读:(一)1: 听录音,注意那些欢快,奇怪,亲切的句子地语气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好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 3:激励学生小组合作读书 4: 思考:(1)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2)妈妈是怎么做实验的?(3)从妈妈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引导填空: 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 ),(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的( )回来。

(抓住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填练习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篇5:回声欣赏教学设计

《回声》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集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青蛙在无意中发现了“回声”, 感到非常奇怪, 就去请教妈妈。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 小青蛙终于弄明白了“回声”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他高兴地玩耍起回声。课文图文并茂, 画面生动, 以儿童化的语言, 拟人化的手法展开叙述, 读来妙趣横生, 令人回味无穷, 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时, 要紧密结合本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的单元主题, 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教学的重难点在于既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回声”这一现象的存在, 又要让他们概略地探究出产生“回声”这一现象的原因。因此, 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理解, 做实验, 查资料, 看视频等方式帮助、丰富、增强学生对“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受到“爱科学, 学科学”的熏陶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 刨根究底,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出示“回”字, 提问:“小朋友们会读这个字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组词。“回”字包含着出去了, 又返回来的意思, 你们能用它来组词吗? (预设:回来、回去、回家……)

3.谈话引入。同学们组的词真是又好又多, 老师也来组一个词:“回声”。 (板书:“回声”) 同学们, 我们出去了, 还可以再回来, 可声音出去了, 还会再回来吗?让我们共同到第31课《回声》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迁移, 从“回”字到“回来、回去、回家”再到“回声”, 巧妙地实现了从“旧知”到“新知”,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 要感受老师的发音、语速、吐字、停顿等, 在不会读的地方注上拼音。 (2) 自读课文。 (要求: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不添字漏字。)

2.认读生字, 读准字音。

(1) 认读生字, 识记生字。 (先带着音节读, 再隐去音节读。全班读, 同桌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 (2) 交流识记方法。 (3) 教师指导。教师对生字的识记方法作指导。 (如可编顺口溜:“呱”———小青蛙, 呱呱呱, 张大嘴巴找妈妈;“纹”———“小文”不学习, 没有文化皱起眉;“返”———“反”字想妈妈, 迈腿跑回家……)

3.认读词语, 积累词语。

呱呱叫好哩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

(1) 认读词语。 (全班齐读, 同桌读, 小组读, 自读, 开火车读等。强调“圈”是多音字, 另一个音是“juàn”, 可组词“牛圈”。此处读“quān”) (2) 理解词语。你们能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同学交流, 教师指导)

4.练写生字, 识记生字。

岸纹洞影倒游圆围

(1) 认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 (2) 范写指导。教师示范, 边写边讲解识记及书写这些生字的关键之处。 (如:“影”字的“三撇儿”要写成一列而不能写成一行;“游”字的右边是一个“横人头”, 下面加一个“子”字, 不能写成一个“反文旁”;“圆”字和“围”字都是“国字框”, 而不是“口字旁”, 因此外框要写得大方而周正……) (3) 学生描红、练写。 (要求:笔顺正确, 字形优美, 不多笔少画, 清秀整洁。) (4) 共同点评。实物展台展示, 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要说出好在哪里;对写得不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并指导, 说说该怎样改进。

5.自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致力于对学生进行识字与写字能力的培养训练,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让学生能较牢固地识记相关的字词。

三、精读课文, 读懂“回声”

1.图文结合, 发现回声。 (1) 体会桥之坚硬光滑。朗读第1自然段, 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桥洞? (聚焦“桥洞”的特点:该桥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坚硬无比, 桥洞的表层还砌了一层光滑平坦的石块。意在为回声的产生埋下伏笔。) (2) “发现”回声的存在。 (1) 朗读第2、3自然段, 想想小青蛙在桥洞里玩耍时发现了什么?从“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他在学我说话哩”。 (3) 模拟表演。你会学别人说话吗?请两位同学上来为大家表演一下。

2.感悟回声的特点。 (1) 朗读2、3自然段, 在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横线”, 在“另一只”小青蛙说的话下面画“波浪线”。对比朗读以下两组句子: (1) 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 多好看哪!”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 多好看哪!” (2) 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2) 总结特点。同学们, 通过对这两组句子的朗读对比, 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对“两只”小青蛙的话作朗读对比, 感悟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原声”发出后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就形成了一种“内容与原声相同, 时间稍微靠后, 音量有所减弱”的声音, 这就是“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声”与“回声”的朗读对比, 引导学生较为直观地发现回声“慢、后、弱”的三个特点, 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称之为“回声”, 同时为后面更好地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做好铺垫。

3.多重方法, 探究原因。 (1) 图文结合,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朗读4、5自然段, 并着重朗读感悟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 : (1) 她捡起一颗石子, 扔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动画模拟) (2) 孩子, 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你在桥洞里叫, 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 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啦。 (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上的模拟视频和课本插图, 想象、感悟回声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2) 做实验, 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实验 (1) :教师往一个装着水的透明玻璃缸中抛入一块石头, 观察水波纹的往返过程;实验 (2) :将一个乒乓球拍向墙壁, 观察其往返弹跳的过程;实验 (3) :对着手掌吹气, 感受气流吹出又返回到脸上的感觉。 (3) 启发思考。同学们, 经过前面的朗读感悟、视频模拟以及三个实验, 大家明白回声产生的原因了吗? (4) 归纳总结。发出去的声音就像荡出的水波纹, 拍出的乒乓球, 吹出的气一样, 碰到障碍物, 特别是坚硬、光滑、平坦的障碍物时, 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内容跟原声一样, 但音量较弱, 时间稍微靠后的“回声”。这就是回声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弄清楚回声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 该环节采取朗读感悟文本相关句子, 看视频动画, 往水中抛石块, 拍乒乓球, 向手掌吹气的方法, 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整个回声产生的过程, 将空洞抽象的深奥原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 让学生真正理解回声产生的原理。

四、拓展延伸, 总结升华

1.拓展延伸。 (1) 启发思考。同学们还知道关于回声的其他知识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 (2) 教师介绍。课件展示 (1) :当回声返回的速度慢于0.1秒时, 我可以听到回声。而当回声返回的速度快于0.1秒时, 我们就无法直接听到回声了。因为此时回声和原声融为一体, 使原声听起来更加响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狭小的房间里说话会觉得特别响亮的缘故。课件展示 (2)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 冰山距离, 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2.升华情感。同学们, 我们现在都已经可以利用回声来做事情了, 真了不起呀!可古时候的人们能这样做吗? (1) 课件出示并朗读: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是呀, 这一个个神话故事都寄托着我们人类的祖先无比美好的愿望, 只可惜当时这些愿望都没能变成现实。 (2) 课件出示并朗读: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 (1) 启发思考。读了这些词语, 你们又有什么感受? (2) 教师引导。而今, 这些美好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这一个个科技成果, 一项项伟大发明, 充分印证着人类不畏艰难, 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奥秘, 攀登技术高峰的决心与足迹。正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 才有了今天这科技发达、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世界。

3.总结抒情。学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

4.归纳总结。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 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精彩与便捷。因此, 我们要用科学武装头脑, 从小做一个爱科学, 学科学的孩子, 长大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 更好地服务生活, 造福人类。

5.布置作业。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回声的知识, 介绍给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

篇6:回声抑制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回声抵消器;自适应滤波器;DSP;语音系统

一、回声抵消研究的意义

随着多功能多种类的通信应用一直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更为便捷、丰富和舒适通信质量的同时,也更多地会遇到回声问题的困扰。因为应用场合的不同,回声影响的程度不同,对回声抵消器的设计以及回声抵消效果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改进和提出性能更优的自适应算法必将一直是自适应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回声抵消的基本原理和自适应算法

(一)回声抵消的基本原理

一般说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中,均采取了适当的自适应辨识方案来对消回声。它的基本原理用一个自适应滤波器对未知LEM(Louderspeaker-Enclosure-Microphone)回声通道进行系统辩识,模拟回声路径,通过自适应滤波算法的调整,使其冲击响应与实际回声路径相逼近,从而得到回声预测信号,再将预测信号从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中减去,即可实现回声抵消。

(二)回声抵消自适应算法

自适应算法用性能标准模块或者一些功能、输入量和期望响应(如果需要)来决定怎样调整滤波器参数,改进他的性能。参数可调数字滤波器可以是FIR数字滤波器或IIR数字滤波器,也可以是格形数字滤波器,输入信号x(n)通过参数可调数字滤波器后产生输出信号y(n),将其与参考信号(或期望响应)d(n)进行比较,形成误差信号e(n)。e(n)通过某种自适应算法对滤波器参数进行调整,最终使e(n)的均方值最小。因此,实际上自适应滤波器是一种能够自动调节本身参数的特殊维纳滤波器,在设计时不需要事先知道关于输入信号和噪声的统计特性知识,它能够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逐渐了解或者估计出所需要的统计特性,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参数,以达到最佳滤波效果。一旦输入信号的统计特性发生变化,它又能够跟踪这种变化,自动调节参数,使滤波器性能重新达到最佳。

三、语音系统的硬件设计

整个硬件电路是以一片TMS320V5509DSP芯片为核心,再辅以各外围功能模块来共同完成测试系统对硬件模块的功能需求。

(一)DSP处理器模块

是硬件电路的核心,负责控制外围各电路模块,实现测试流程,完成参数计算,并通过USB总线与测试软件进行数据和命令交换。系统选用一片TMS320VS5509DSP处理器,其片内集成了众多外设,集成了USB控制器,多通道低速率A/D变换器等,有利于减小外围芯片数量,简化了系统设计。片内提供64K字节的DARAM、192K字节的SARAM,共256K字节,满足DSP程序对存储空间的需求。该DSP工作在144MHz,能提供288MIPS的运算能力。

(二)音频模块

TLV320AIC23是TI公司生产的具有高度完整模拟功能的高性能立体声音频编解码芯片,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采用采样数字插值滤波器,转换数据长度可以是16、20、24和32位,采样速率从8K到96K。TLV320AIC23是便携数字音频播放和录音设备的理想模拟输入输出,其主要的特点有:

1.高性能的立体声编解码芯片,90dB信噪比A/D转换器(采样率48kHz),100dB信噪比D/A转换器(采样率48kHz),1.42V~3.6V数字核供电,和TI公司DSP内核供电电压兼容,2.7V~3.6V缓冲和模拟供电,8kHz~96kHz采样速率。

2.软件控制通过TI McBSP支持多种串行通行协议,兼容2线和SPI串行通信协议,能直接和TI McBSPs相连。

3.音频数据输入输出是可编程音频接口兼容TI McBSP,I2C兼容协议只需要一个McBSP为A/D和D/A进行通信,标准的I2C,高位或低位数据填充传输,16/20/24/32位数据长度。

4.具有完整的驻极体麦克风偏置电路和缓冲,低噪声麦克风偏置引脚在3/4 AVDD为驻极体电容提供偏置电压,运放缓冲有可调的增益为1到5,控制寄存器可选择增益0 dB或20 dB。

5.立体声输入,可编程增益,有模拟旁路A/D转换器有多个输入,可以是立体声线或麦克风,立体声输出,模拟混合器可以把D/A转换器和模拟旁路混合起来,模拟量控制可以禁止。

6.高效率的耳机放大器,模拟供电电压为3.3V时,负载为32Ω,输出功率30mW,灵活的电源管理,全部可以软件控制,回放模式功耗23mW,备用模式功耗小于150μW,掉电模式小于15μW。

(三)控制接口设计

TLV320AIC23有很多可编程的寄存器,外围设备可以通过控制接口来修改相应寄存器从而进行AIC23增益控制、音频输入通道选择、改变数字音频接口工作模式等操作。控制接口支持SPI模式和I2C模式,需要将引脚MODE接地或接电源已确定AIC23工作时多选择的模式,MODE接地时使用I2C模式,接电源时则工作在SPI模式下。通常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将DSP的一个McBSP串口设定在SPI模式跟AIC23控制接口连接。但是有些时候,如果DSP的McBSP串口资源比较紧张(比如需要跟近端RS-232和远端RS-485连接),也可以通过I2C总线与AIC23连接。

(四)电源模块

系统所使用的C5509DSP处理器需要1.6V和3.3V电源输入,音频模块则需要3.3V工作电源。系统使用TI公司的TPS767D301芯片来提供系统工作所需1.6V和3.3V电源。

参考文献:

[1]汪安民.DSP嵌入式系统开发典型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7:回声的启示

先说班级体。班级是由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同学组成的, 如果你友好地别人, 别人也会这样对你。如果你对别人不友好, 那别人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敬你。这就是班级的回声。

再说大自然。近几年来, 人类随意排放污水、废气、乱砍滥伐树木、捕杀野生动物;大自然就报复了人类, 不是发洪水, 就是大旱, 地震、瘟疫, 海啸频繁地出现, 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回声。如果人类善待大自然, 那大自然不也就对人类和和气气了吗?

篇8:“一代故人”的回声

左蒂从她处女作《柳琦》(1942)到《不屈的人民》(1946),暴露了那个时代的殖民地压迫。《不屈的人民》描述当时的“残酷而罪恶的巨手”追赶着作家群体与其他东北人民,作家的责任是暴露真实,那个流血的手隐喻的是当时的伪政府。

朱写的《大黑龙江的忧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对土地、家乡亲热的爱,特别是在《度渤海》(1944)中,一位妇女在满洲受到了那样残酷的严刑,并且被不公正地判有罪,然而,正是在被流放到农田劳动时,她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解放。土地的情况,人民和乡土的关系决定着老百姓的存在。

杨絮用散文、诗来反抗那个时代的日本所谓的“贤妻良母”。在《我的日记》(1944)里边,她写过这样的问题和回答:“作贤妻良母型的女性,不赞成吗?”“我这野马似的性格,怕一时作不来。”她愤怒的言词证明东北人民不会被日本驯化,仍然在争取自由。

吴瑛写的《浮沉的心语》(1942)描绘她因“袭击”而烦恼;那个时代的艰难使她心碎。作为评论家来分析东北妇女作家们的社会觉悟,她1944写的《满洲女性文学的人与作品》,表示了作家关怀群众的福利,吴瑛真正代表了作家进步的思想。

但娣写得特别好,在《戒》(1942)中这样写道:“真理总会有的,什么也不要怕,拿出生命反抗一切损害我们的仇敌。坚强,自信……胜利一定是我们的。”这是对妇女压迫的反抗,当然也是热爱中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声音,反映了东北人民受尽折磨,仍然不屈的性格。

梅娘的《第二代》(1940)和《蟹》(1941)揭露了殖民主义社会的黑暗,殖民社会毁坏了东北,给以它罪恶,尤其是关于金钱和贪婪。在一个平衡的中国,《蟹》里的小翠就不会遭遇那样悲惨的将来,“落在早就张好的网里”。沦陷时期的乱世完全破坏了社会、家庭、个人。

蓝苓也许在《夜航》(1942)里写得最好:“被生活摈弃的,是那些摈弃了生活的人们,艰辛的夜航者呵,紧握着生命之桨,你该坚强的划向前面,毗连着黑夜的,是那白昼的边缘”。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快被打败了,中国人民要重建自己的政权,互相帮助克服所有的困难。

东北富饶的土地,滔滔的江水,冬天凛冽的风暴,养育了“不屈的人民”,这些女作家热爱自己的祖国,在那个黑暗时代,虽然身处险境,特别是1941年3月文艺“纲要”出版以后(禁止作家触及揭露“黑暗”的题材),她们继续用“笔当刀枪”,大都经过日本人的批判,受到查问,还有几位入狱。她们思想并不一样,但是“同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她们在困难之前能维持公民道德;这七位作家坚守描写和守望东北人民的责任,她们的作品反映了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力量和坚贞不屈的精神。现在中国很强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以上在三十和四十年代的妇女作家们,和她们的作品,至今还有重要意义。

(此文是作者直接用中文写成,有些文字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我们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原意。)

篇9:和谐课堂, 心灵碰撞有回声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生关系,教学情境,课堂艺术

平日甚是喜欢阅读一些教育丛书, 近日教育学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走进我的视线, 翻阅、思忖, 继而扣响心灵深处的门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高效课堂如春风般又绿教育的原野, 践行中的我们要学会“用大脑走路, 用脚板思考”。师生之间着实应该拥有最为自然、透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才是利于课堂双赢的牢固基石。

一、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教师说话时态度和蔼可亲, 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时, 学生便会对他所任科目产生兴趣, 在课堂上充满活力。教师总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向, 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点赞的手势, 犹如清泉会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知识的幼苗在他们的心灵上发芽、开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和的课堂环境。

1.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我们能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来想问题, 尝试着从学生中来, 再到学生中去,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 相信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让他们依靠自主性收获知识, 愉悦地参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例如, 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 不能流畅地表述时, 我们不能马上断言学生落后了, 而要用耐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 “老师知道你在认真地思考, 大家愿意倾听。”“勇敢一些, 别怕, 老师和同学帮你增补和补充!”这样给学生回答正确创造条件,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成就感。

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篇情感习作《我希望的课堂……》, 稚气的他们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缺少表述的勇气, 我的成绩不好, 老师总会提醒我注意倾听同学的表述;学习中我常把自己的学习问题不假思索推给老师和家长去决定……”“课堂里我们能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太短暂, 老师怕时间不够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 更使我深深地感到:教育者要是一位“多心”人, 用好自己的爱心、耐心、宽容心, 善待每一位学生, 引领他们的学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教师要亲近学生。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的爱, 爱别人的孩子才是一种大爱。”俯下身子, 洞察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班里有一名潜能生, 学习上依赖性太大, 拖拉作业, 上课总是溜号。反复寻找他的闪光点, 我欣喜地发现他在写字方面比较积极, 书写时运笔的走势有模有样。于是让他担任班里部分学生的“练字小老师”, 嘿, 他变了!午读时间埋头练字, 慢慢地有了学习方面的取胜习惯, 从来不愿开口的小嘴巴, 竟然也变得灵巧了许多。在大家的赞扬声中, 学生找回了自信, 班里的同学也能更加融洽地互帮互助。

3.教师要了解学生。是的, 或许家长的眼里只会看到孩子一个人的世界, 而作为教师洞察到的是几十个孩子的不同世界。对于教师来讲, 在教学中不仅只是传授知识, 更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个性、需求和帮助解决的问题, 通过与学生的聊天, 与学生的活动参与, 做到求同存异, 让心理健康教育也能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益

1.真情融入,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才能帮助学生坚定一个信念:进步就是好学生。激励他们通过“比、赶、超”的学习劲头, 先是和自己的昨天比赛, 逐渐拓展, 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 只有由浅入深地学, 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

2.巧妙构思,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例如, 教学《圆圆的沙粒》一课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穿戴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噢!老师真漂亮!佩戴了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 教师顺势引导:你能用积累的词语或句子来赞美它吗?继而让学生对比粗糙的沙粒, 再次激发思考的兴趣:“你知道吗?就是这样的沙粒竟然变成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快来说说, 你最想知道什么?”“它是怎样变成珍珠的?遇到哪些困难?”落笔板书课题:《圆圆的沙粒》。

3.体验感受, 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课堂。“注重教学设计的生活体验, 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 学得充实, 学得轻松。例如, 在指导习作《第一次购物》时, 我通过校讯通平台与家长做好“秘密交流”, 请家长事先计划学生单独购物的缘由、购物的地点、物品的种类、特殊的要求等, 亲身体验, 收获心得, 习作完成真实、自然、贴切, 笔头灵动, 习作兴趣也随之浓厚了。借助每次习作批阅结束后, 又坚持安排特色实践活动体验———“作文宝贝回家”, 家长近距离洞察孩子习作的细微变化, 让孩子通过回忆“自我体验”过程, 捡拾通过生活经历获得的写作心得, 印记深刻。

可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 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关系融洽,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

三、营造新颖魅力的课堂艺术, 呈现课堂和谐美

课余间, 总听到学生津津有味地谈论一部好的动画片, 剧中的人物角色常常使人如痴如醉, 学生兴趣盎然, 或学说台词, 或模拟俏皮的动作, 显然, 这是艺术魅力产生的良好效应。同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讲究艺术,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 勇于探索, 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

1.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做好这一环节, 可以为整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创设一种情绪气氛, 来感染学生, 往往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 收到优异的效果。倘若课堂教学伊始, 教师生着气绷着脸走进教室, 缺少激情, 言语平淡生硬,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抓住某个调皮的学生又是说教几句, 然后开始授课, 那么这一节课即使课文讲解多么精彩, 也肯定达不到教学目的。

2.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在各科教学中, 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讲授来学习领会知识的。教师准确精炼的语言, 只有能为学生接受, 具有节奏感、幽默感、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老北京的春天》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春节的知识, 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 我采用一首最有节奏的儿歌和着快板来说唱:“春节到, 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贴春联、挂灯笼、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祝福到。”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3.注重课堂板书的艺术。板书是教师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利手段, 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精心设计的板书, 能把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言简意赅, 犹如一篇文章的“龙眼”。设计上的新颖别致,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上一篇:化妆品的市场调查报告下一篇:2023级计算机班班级班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