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有机化学讲义

2024-05-06

吉林大学有机化学讲义(精选6篇)

篇1:吉林大学有机化学讲义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须知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密科学态度和良好工作作风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为此,提出下列实验须知:

1.遵守实验室制度,维护实验室安全,不违章操作,严防爆炸、着火、中毒、触电、漏水等事故的发生。若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

2.实验前作好预习,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安排好当天计划,争取准时结束。实验过程应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凡是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及有关的重量、体积、温度或其他数据,应立即如实记录,实验完毕后,认真总结,写好报告,提取纯化所得单体产物包好,贴上标签(日期、样品名称、纯度、mp、bp、TLC、重量)交给老师。

3.实验室中保持安静,不许大声喧嚷,不许抽烟、不迟到、不随便离开,实验台面应保持清洁,使用过的仪器及时清洗干净,存放在实验柜内,废弃的固体和滤纸等丢入废物缸内,绝不能丢入水槽、下水道和窗外,以免堵塞和影响环境卫生。

4.公用仪器及药品用完后立即返还原处,破损仪器应填写破损报告单,注明原因。节约用水、用电、药用试剂。严格药品用量。

5.保持实验室内整洁,学生采取轮流值日,每次实验完毕,负责整理公用仪器,将实验台、地面打扫干净,倒清废物缸,检查水、电和门窗是否关闭。

实验一

薄层板的制备、活度测定及应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硅胶薄层板的制备及薄层层析的操作方法 2.掌握硅胶薄层活度的测定方法 3.应用薄层层析法检测识中草药化学成分

二、实验材料

薄层层析用硅胶G,硅胶F,羧甲基纤维素钠,0.01%二甲基黄(Dimethy-yellow.P-Dimethylaminoazobenzene),苏丹红(Sudan Ⅲ),靛酚蓝(Indophenol blue 4-Tapnthoquinone-4-dimethyl aminoaniline),苯,微量点样管,10×20cm玻璃板20块,碾钵7套。

三、实验操作

(一)薄层板的制备 1.硅胶薄层的制备

(1)硅胶G薄层

取硅胶G或硅胶GF一份,置烧杯中加水约5份混合均匀,放置片刻,随即用药匙取一定量,分别倒在一定大小的玻璃片上(或倒入涂布器中,推动涂布),均匀涂布成0.25~0.5mm厚度,轻轻振动玻璃板,使薄层面平整均匀,在水平位置放置,待薄层发白近干,于烘箱中100℃活化0.5~1小时,冷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活化温度和时间可依需要调整,一般检识水溶性成分或一些极性大的成分时,所用薄层板只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经活化即可贮存备用。

(2)硅胶(H)羧甲基纤维钠(CMC-Na)薄层

CMC-Na系碳水化合物,调制时应在水浴上进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溶液一般用0.5~1%浓度(常用0.8%),宜预先配制后静置,取其上层澄清溶液应用,则所制备的薄层表面较为细腻平滑。

取薄层层析用硅胶,按1:3~3.5的比例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顺时针方向搅拌混合并排除气泡,按照硅胶G薄层涂布法制备薄层,让其自然阴干,100℃下活化30分钟。活化温度不应过高,防止碳化。冷后于干燥器内备用。注:国内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售薄层层析用的硅胶在吸附剂名称之后加几个字标明的意思是:硅胶G(G是Gypsum石膏的缩写。表示加了石膏),硅胶H(H表示不加石膏),硅胶GF254(F254表示加石膏和波长254显绿色荧光的硅酸锌锰)。硅胶GF365(表示加石膏和波长365nm显黄色荧光的硫化锌镉)。2.特殊薄层的制备

根据分离工作的特殊需要,可制成以下几种特制薄层。(1)酸、碱薄层和pH缓冲薄层

为了改变吸附剂的酸碱性,以改进分离效果,可在吸附剂中加入稀酸溶液(如0.1~0.5N草酸溶液)代替水制成酸性氧化铅薄层使用,硅胶微呈酸性,可在铺层时用稀碱溶液(如0.1~0.5N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水制成碱性的硅胶薄层。当用醋酸钠、磷酸盐等不同pH的缓冲液代替水铺层,制成一定pH缓冲的薄层。(2)络合薄层

硝酸银薄层的制法,可在吸附剂中加入5~25%硝酸银水溶液代替水制成均匀糊状,再按常法铺成薄层,制成薄层避光阴干,于105℃活化半小时后避光贮存,制成的薄层以不变成灰色为好,在三天内应用。也可先把硝酸银用少量水溶解,再用甲醇稀释成10%溶液,把预先制好的硅胶G薄层浸入此溶液中约1分钟,取出避光阴干,按上法活化,贮存。

(二)、吸附剂的活度测定 1.硅胶活度的测定

一般选用三种染料的薄层层析法进行测定。

欧洲药典1969年记载用0.01%二甲基黄(Dimethy-yellow.P-Dimethylaminoazobenzene)。苏丹红(Sudan Ⅲ),靛酚蓝(Indophenol blue 4-Tapnthoquinone-4-dimethyl aminoaniline)的苯溶液各10μl点滴于硅胶G或硅胶H薄层上,以苯为展开剂,展开10cm(约20分钟),三种染料应明显分离,靛酚蓝斑点接近于起始线。二甲基黄斑点在薄层的当中。苏丹红斑点与二甲基黄斑点之间,则认为薄层板活性符合要求。2.氧化铝活度的测定

一般可用4~5种偶氮染料以薄层层析法进行测定。

染料试剂的配制:取偶氮苯(Azobenzene)50mg,对甲氧基偶氮苯(P-Methoxyuzobenzene),苏丹黄(Sudan I, Benzeneazo-β-naphthol),苏丹红(Sudan Ⅲ Tetrazobenzol-β-naphthol),对氨基偶氮苯(P-Aminoazobenzene)各20mg,分别溶于50ml重蒸馏的四氯化碳(经氢氧化钠干燥)中。

常法制备不含粘合剂氧化铝薄层,以铅笔尖或毛细管尖在薄层板一端2~3 cm处间隔1cm左右轻轻点上5个可以看清的小点,各吸取约0.02ml染料试剂分别点滴于原点上,以四氯化碳为展开剂,展开时薄层板与容器底部交角为10~40°之间,展开后测出各斑点的Rf值,从表1确定氧化铝的活度(一般高活性氧化铝Ⅰ~Ⅲ级活度使用本法时,结果往往偏低)。

另取不含粘合剂氧化铝薄层板一块,置于水蒸汽饱和容器内,2~3小时后取出,按上述方法测定活度。观察有无变化。

表1 氧化铝活度与偶氮染料外值关系

偶氮染料 偶氮苯

氧化铝活度级Rf值 二级 0.59

三级 0.72 0.45

四级 0.85 0.69

五级 0.95 0.89 对甲氧基偶氮苯 0.16 苏丹黄 苏丹红 对氨基偶氮苯

0.02 0.00 0.00

0.25 0.10 0.05

0.87 0.35 0.08

0.98 0.50 0.19

(三)、薄层层析的应用

薄层层析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中,主要应用于化学成分的预试、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探索柱层分离的条件。用薄层层析进行中草药化学成分检识,可依据各类成分性质及熟知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在薄层上展开后,可将一些杂质分离,选择性高,可使预试结果更为可靠,不仅可通过显色获知成分类型,而且可初步了解主要成分的数目及其极性大小。实验操作:蒽醌类成分的鉴别

三、思考题

1.为何在铺板之前,色谱用的玻璃板要完全洗净并干燥? 2.为何铺好的TLC板用前要在烘箱中干燥?

试验二

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一)概述

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用于泄下、健胃、清热、解毒等。

自古以来,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位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所收载的世界性生药。大黄的种类繁多,优质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clm L),大黄(R.officinale Baill)及唐古特大黄(R.tangutium Maxim.et Regll)的根茎及根,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以及它们与糖所形成的苷。已经知道的羟基蒽醌主要有下列五种:

OHOOHR1OR2 晶

形 黄色针晶 橙色细针晶

点 318~320℃ 206~208℃ 196℃ 256~257℃ 207℃ R1-H-H-H-CH3-CH R2-COOH-CH2OH-CH3-OH-

名 称 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

大黄酚(Chyrsophanol)金色片状结晶 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

橙色针晶 砖红色针晶 大黄中蒽醌苷元,其结构不同,因而酸性强弱也不同。大黄酸连有-COOH,酸性最强;大黄素连有β-OH,酸性第二;芦荟大黄素连有苄醇-OH,酸性第三;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均具有1,8-二酚羟基,前者连有-OCH3和-CH3,后者只连有-CH3,因而后者酸性排在第四位。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缓冲纸色谱的基本操作技术,并能根据色谱结果,设计液液萃取法分离混合物的实验方案。

2.掌握PH梯度法的原理及操作技术。

3.学习蒽醌类化合物鉴定方法。

(三)实验方法 实验试剂及试药:

大黄药材粗粉2Kg,氯仿500ml 10瓶,浓硫酸2瓶,浓盐酸2瓶,冰醋酸,苯,乙酸乙酯,碳酸钠(5% Na2CO3溶液3000ml),碳酸氢钠(5% NaHCO3溶液3000ml),氢氧化钠(5% NaOH溶液1000ml),氢氧化钾,醋酸镁试剂等。实验仪器设备:

500ml圆底烧瓶10个,冷凝回流管10只,500ml分液漏斗10只,500ml烧杯20只,100-250ml量筒10只,常压漏斗(5-10cm斗径10只),定性滤纸(10cm)2盒,毛细管点样器1盒,玻璃喷瓶4套,广谱PH试纸5盒,纱布一卷,多孔水浴锅5台,旋转蒸发仪2台

1.大黄总蒽醌苷元的提取

大黄粗粉50g

加20%的硫酸水溶液100ml,加氯仿250ml,水浴回流2小时,过滤,测量滤液体积

残渣 氯仿溶液

注意:①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大部分与糖结合,以蒽醌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所以要用酸水解使其生成苷元。蒽醌苷元可溶于氯仿、苯及乙醚等有机溶剂,用苯时应注意苯蒸气的挥发,严防中毒;②所得的氯仿液中如带有酸水液,应该用分液漏斗分出弃去,并用蒸馏水回洗一次除去酸性以免影响梯度萃取。氯仿提取液放置中如有沉淀析出,可滤取之,该沉淀多为大黄素,余液进行下一步分离试验用。

2.总蒽醌苷元的分离与精制 大黄酸的分离与精制 将含有总游离蒽醌的氯仿液250ml移至1000ml的大分液漏斗中,加PH8缓冲液(5% NaHCO3溶液)125ml振摇萃取(3次,每次125ml,至碱液无色),静置至彻底分层,放出氯仿液后,倒出碱水液至置500ml烧杯中,加HCl酸化至PH=3,待黄色沉淀析出完全后,过滤、干燥,干燥后的样品加冰醋酸10ml加热使溶,趁热过滤,滤液静置,析出黄色针晶为大黄酸,过滤即得纯品。大黄素的分离与精制

将提过大黄酸的氯仿液继续移至分液漏斗中,用PH9.9缓冲液(5%NaCO3溶液)125ml振摇萃取(3次,每次125ml,至碱液无色),275ml振摇萃取,彻底分层后,分出碱水层,并用HCl酸化至PH=3,析出棕黄色沉淀,过滤,沉淀经干燥后,用10ml冰醋酸加热使溶,趁热过滤,析出橙色大针晶,过滤后,即得大黄素纯品。

芦荟大黄素的分离和精制

余下氯仿液移至分液漏斗后,加5%NaCO3:5%NaOH(9:1)碱水液125ml或用0.5%KOH125ml振摇萃取,碱水液加HCl酸化,析出的沉淀过滤干燥,用10ml乙酸乙酯重结晶,得黄色针晶的芦荟大黄素纯品。3.鉴定

1.化学检识:分别取总蒽醌提取物少许,用乙醚溶解,做如下反应: A:碱液试验:取试液1ml,加20%NaOH数滴,观察颜色。B.醋酸镁反应:取试样1ml,加醋酸镁试剂数滴,观察现象。2.薄层鉴定: 吸附剂:硅胶-CMC 展开剂:C6H6-EtOAc(3:2或97:9)。

显色剂:(1)氨蒸气熏。(2)5%KOH喷雾。

(四)实验指导

1.本实验讲解要点及注意事项。① PH梯度萃取的原理及注意事项。② 如何设计萃取分离方案的程序与方法。

③ 分离萃取时一定注意乳化层的分出,不要混入,并且每步最好用新鲜CHCl3,回洗碱水液。

⑤ 缓冲液的配制和碱液的配制要准确,严格注意检查。2.实验报告要求

① 记录大黄总蒽醌的提取方法及总蒽醌的分离程序(包括溶剂用量)。② 总蒽醌的显色鉴别结果。

③ 记录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的精制方法及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实验四

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精制和鉴定

黄连为毛莨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已分离出的主要有:小檗碱(Berberine),又名黄连素,巴马丁、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表木兰碱等,其中以小檗碱含量最高,可达10%左右,且以盐酸盐的状态存在于黄连中。小檗碱盐酸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胃肠炎等,无耐药性和副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盐酸小檗碱的一种提取方法,熟悉盐析法、重结晶法。

2、掌握小檗碱的结构特点,特殊的理化性质和薄层鉴定方法。

3、通过实验熟悉和掌握柱层析法的分离原理及操作技能。

二、小檗碱的结构及性质

小檗碱为黄色长针状结晶,具5.5个结晶水,m.p145℃,能缓缓溶于冷水中(1:20),微溶于冷乙醇(1:100),易溶于热水和热乙醇,微溶或不溶于苯、氯仿和丙酮,与酸结合成盐时失去一分子水,其硝酸盐和氢碘酸盐极难溶于水,盐酸盐微溶于冷水,较易溶于沸水,其硫酸盐,构椽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盐酸小檗碱为黄色结晶,含2分子结晶水,220℃左右分解为棕红色小檗红碱,285℃左右完全溶融,UVλmax265nm,343nm。游离小檗碱易和1分子丙酮或1分子氯仿或1.5分子苯结合成一黄色络合物晶体。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利用小檗碱与含氧酸(硝酸例外)所成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性质,采用稀硫酸将其以硫酸盐形式提取出来,再根据小檗碱与氢卤酸所成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特点,在将小檗碱游离后,加入盐酸使其形成盐酸盐,结合成盐析法,使之沉淀析出。

四、实验内容

1、提取

取黄连粗粉25克,加入0.2%H2SO4液200ml加热煎煮1小时(注意随时补充蒸发损失的溶剂),纱布过滤,残渣再加0.2%H2SO4液200ml 加热煎煮45分钟,纱布过滤,两次滤液合并。向滤液中加入石灰乳调节pH12,抽滤,再向抽滤所得的滤液中滴加浓HCl,调节pH2-3,然后加入8%(W/V)氯化钠,搅拌并使完全溶解,并继续搅拌至溶液出现微浊现象为止,放置过夜。则有盐酸小檗碱沉淀析出。

2、分离及精制

抽滤,得盐酸小檗碱粗品,水洗,加适量蒸馏水加热溶解,趁热抽滤,滤液放置,则有盐酸小檗碱结晶析出。再进行重结晶:即滤取结晶,加入适量乙醇,水浴加热溶解,趁热抽滤,滤液放置结晶。待盐酸小檗碱析出完全后,滤出,80℃干燥,得成品。

3、盐酸小檗碱的检识

(1)取盐酸小檗碱少许,加10%稀硫酸适量使之溶解后,加入一点漂白粉,即显樱红色。

(2)取盐酸小檗碱少许,加热使其溶于水中,加10%NAOH使呈强碱性,然后滴加丙酮数滴,可见有黄色结晶性的小檗碱丙酮加成物生成。

4、柱层析分离

吸附剂:12克氧化铝(80-100目)

层析柱:1х40cm玻璃柱(也可用碱式滴定管代替)洗脱剂:95%乙醇

(1)氧化铝吸附柱的制备(湿法装柱)

取一根25cm碱式滴定管代作层析管用,管的下端套一段约3-4cm长的乳胶管,在乳胶管上夹一螺旋夹,以控制洗脱液流出速度。在层析管的下端填一层松紧合适平整的脱脂棉。将此层析管垂直地固定在铁架台上,关闭螺旋夹。

管内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洗脱剂(此处用95%乙醇),打开螺旋夹,放出管内乙醇,将层析管下端的脱脂棉内的空气充分赶尽,然后再向层析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的乙醇。

取中性氧化铝(100-200目)12克于烧杯中,加一定体积的乙醇调成浆状,赶尽其中气泡,然后通过小玻璃漏斗将浆状氧化铝徐徐注入注中,并同时打开下端螺旋夹,让洗脱剂缓缓流出,不断用手轻轻振动玻璃柱,使氧化铝沉降均匀。当柱内液面接近氧化铝柱面时,关闭螺旋夹。(2)样品的加入

称取50-100mg盐酸小檗碱,加少量95%乙醇于水浴上加热溶解,用滴管沿层析管壁小心加入,勿使氧化铝柱面受到振动。找开螺旋夹,当液体表面下降接触氧化铝时,关闭螺旋夹。(3)洗脱

用滴管吸取95%乙醇,经管壁轻轻加入柱内,打开螺旋夹,控制流速20-30滴/分钟,不断加入洗脱剂,使洗脱剂的液面始终高于氧化铝。待氧化铝柱上呈现数段不同颜色的色带时,继续冲洗,使其彼此分离,并收集鲜黄色带,此段为盐酸小檗碱,其余色带为其它成分。

5、薄层层析鉴定 薄层板:硅胶G-CMC板

样品:实验所得精制盐酸小檗碱的醇溶液 对照品:1%盐酸小檗碱的醇溶液

展开剂:氯仿:甲醇=7:2,氨水饱和20分钟 展距:10cm 显色:自然光下观察 结果:计算Rf值

五、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1、整个操作过程,氧化铝柱表面应保持一定高度的溶剂(洗脱剂),不得使柱面溶剂流干。

2、一般采用等量收集洗脱液流份。每份洗脱剂体积的毫升数,一般与吸附剂重量相近。如果洗脱剂极性较大或样品各组份结构相近似时,每份收集量要小;

3、洗脱时流速不宜过快,太快时柱中交换来不及达到平衡,影响分离效果;

4、由于氧化铝表面活性较大,有时会促使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柱层析的分离,以免样品在柱上起异构化、氧化、皂化、水合以及脱氢形成双键等反应。样品在柱上会扩散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5、氧化铝的粒度一般为100-200目,用量一般为样品量的20-50倍,根据被分离的化合物而定,有时可达100-200倍。硅胶吸附柱层析粒度一般为100-160目或160目以上,用量为样品量的30-60倍,较难分离的化合物可选用500-1000倍。

六、思考题

1、采用柱层析分离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2、为什么本实验采用氧化铝而不采用硅胶作吸附剂? 实验三

槐花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芦丁(Rutin)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现已发现含芦丁的植物至少在70种以上,如烟叶、槐花、荞麦和蒲公英中均含有。尤以槐花米(为植物Sophora japonica的未开放的花蕾)和荞麦中含量最高,可作为大量提取芦丁的原料。槐花米为豆科植物槐花的未开放花蕾。味苦性凉,具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槐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芦丁,又名芸香甙,含量可达12-16%。

芦丁是由槲皮素(Quercetin)3位上的羟基与芸香糖(Rutinose)〔为葡萄糖(Glucose)与鼠李糖(Rhamnose)组成的双糖〕脱水合成的苷。为浅黄色粉末或极细的针状结晶,含有三分子的结晶水,熔点为174~178℃,无水物188~190℃。溶解度:冷水中为1:10000;热水中1:200;冷乙醇1:650;热乙醇1:60;冷吡啶1:12。微溶于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苯、乙醚、氯仿、石油醚,溶于碱而呈黄色。

芦丁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管前壁的脆性和调节渗透性,有助于保持及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临床上用作毛细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常用作防治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剂。现在国处也常用芦丁作食品及饮料的染色剂。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芦丁的提取与精制掌握碱-酸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及操作。2.掌握芦丁的一种提取、精制方法及提制过程中防止甙水解的方法。3.掌握黄酮甙水解生成甙元的方法及二者之间的分离。4.熟悉芦丁、槲皮素的结构性质、检识方法和纸层析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主要是利用芦丁中含有较多的酚羟基,可溶于碱中,加酸酸化后又可析出芦丁结晶的性质,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并用芦丁对冷、热水的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进行精制。芦丁可被稀酸水解,生成槲皮素及葡萄糖、李糖,并能通过纸层析鉴定。芦丁及槲皮素还可通过化学反应及紫外光谱鉴定。

三、实验材料

槐米、活性炭、石灰乳、0.4%硼砂水溶液、2%的硫酸溶液、浓盐酸、正丁醇、冰醋酸、蒸馏水、1%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三氯化铝乙醇溶液、1%槲皮素乙醇溶液、95%乙醇、广泛pH试纸、中速层析滤纸等。

四、实验内容

(一)提取:

称取槐米30g,在乳钵中研碎后,投入300ml0.4%硼砂溶液的沸水溶液中煮沸2-3分钟,在搅拌下加入石灰乳调pH9,煮沸40分钟(注意添加水,保持原有体积,保持pH8~9),趁热倾出上清液,用棉花过滤(或用四层纱布过滤)。残渣加100ml水,加石灰乳调pH9,煮沸30分钟,趁热用棉花过滤(或用四层纱布过滤),二次滤液合并。滤液保持在60℃,加浓HCl,调pH2-3,放置过夜,待析出结晶,过滤,滤饼用蒸馏水洗至pH5-6,抽干,置空气中晾干,得粗制芦丁,称重,计算得率。

(二)精制:

将芦丁粗品悬浮于蒸馏水中,煮沸至芦丁全部溶解,加少量活性炭,煮沸5-10分钟,趁热抽滤,冷却后即可析出结晶,抽滤至干,置空气中晾干,或60~70℃干燥,得精制芦丁,称重,计算得率。

(三)芦丁的水解:

取芦丁1g,研碎,加2%硫酸水溶液80ml,小火加热,微沸回流30-60min,并及时补充蒸发掉的水分。在加热过程中,开始时溶液呈浑浊状态,约10min后,溶液由浑浊转为澄清,逐渐析出黄色小针状结晶,即水解产物槲皮素,继续加热至结晶物不再增加时为止。抽滤,保留滤液20ml,以检查滤液中的单糖。所滤得的槲皮素粗晶水洗至中性,加70%乙醇80ml加热回流使之溶解,趁热抽滤,放置析晶。抽滤,得精制槲皮素。减压下110℃干燥,可得槲皮素无水物。

(四)芦丁、槲皮素及糖的检识 1.颜色反应

① α-萘酚-浓硫酸(Molisch)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乙醇1ml振摇,加α-萘酚试剂2~3滴振摇,倾斜试管,沿管壁徐徐加入0.5ml浓硫酸,静置,观察两层溶液界面变化,出现紫红色环者为阳性反应,表示试样的分子中含有糖的结构,糖和甙类均呈阳性反应,比较芦丁和槲皮素的不同。②盐酸-镁粉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5%乙醇2ml,在水浴中加热溶解,滴加浓盐酸2滴,再加镁粉约50mg,即产生剧烈的反应。溶液逐渐由黄色变为红色。③ 三氯化铁试验

取样品水或乙醇液,加入三氯化铁试剂数滴,观察颜色变化。④三氯化铝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甲醇1~2ml,在水浴中加热溶解,加1%三氯化铝甲醇试剂2~3滴,呈鲜黄色。以同样方法试验槲皮素。⑤醋酸镁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甲醇1~2ml,在水浴中加热溶解,加1%醋酸镁甲醇试剂2~3滴,呈黄色荧光反应。以同样方法试验槲皮素(反应也可在滤纸上进行,观察荧光)。⑥ 氧氯化锆-枸橼酸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甲醇1~2ml,在水浴上加热溶解,再加2%氧氯化锆甲醇试剂3~4滴,呈鲜黄色。然后加2%枸橼酸甲醇试剂3~4滴,黄色变浅,加蒸馏水稀释变无色。以同样方法试验槲皮素进行对照。⑦ 氢氧化钠试验:

取芦丁少许置于试管中,加水2ml振摇,观察试管中有无变化。滴加1%氢氧化钠溶液数滴,振摇使溶解,呈黄色澄清溶液。再加入1%盐酸溶液数滴使呈酸性反应,则溶液由澄清转为浑浊状态。2.色谱检识

(1)槲皮素和芦丁的薄层鉴定 ①聚酰胺薄层色谱:

固定相:聚酰胺薄层板

样品:a 精制芦丁

b 芦丁标准品

c 精制槲皮素 展开剂:氯仿-甲醇-丁酮-乙酰丙酮:(16:10:5:1)显色:a 可见光下观察色斑,再于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

b 喷洒AlCl3乙醇液后观察。②硅胶薄层色谱

吸附剂:硅胶G,105℃下活化2h 展开剂:a.氯仿:甲醇:甲酸(15:5:1)

b.氯仿:丁酮:甲酸(5:3:1)

显色剂:1%FeCl3和1%K3[Fe(CN)6]水溶液,应用时等体积混合。(2)芦丁和槲皮素的纸色谱检识:

支持剂:新华层析滤纸(中速、20cmХ7cm)样

品:自制1%芦丁乙醇溶液

对照品:1%槲皮素标准品与1%芦丁标准品乙醇溶液 展开剂:a.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

b.15%醋酸水溶液 展距:10-15cm 显色:a.在可见光下观察斑点颜色,再在紫外灯下观察斑点颜色

b.喷三氯化铝试剂呈黄色斑点

c.经氨气熏后再于可见、紫外下观察。

(3)糖的纸色谱检识:取上述芦丁水解后的母液20ml,加入氢氧化钡细粉(约2.6g)中和至pH7,滤除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可用滑石粉助滤)。滤液中水浴中浓缩至1~2ml,供纸色谱点样用。

支持剂:新华层析滤纸(中速、20cmХ7cm)样

品:水解浓缩液

对照品:a.葡萄糖标准品水溶液

b.鼠李糖标准品水溶液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

色:a.喷苯胺-邻苯二甲酸试剂,于105℃加热10min,显棕色或棕红色斑点

b.喷氨性硝酸银试剂,于100℃左右加热,呈棕褐色斑点。

五、实验说明及注意事项

1.本实验采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芦丁,收率稳定,且操作简便。在提取前应注意将槐米略捣碎,使芦丁易于被热水溶出。槐花中含有大量粘液质,加入石灰乳使生成钙盐沉淀除支。pH应严格控制在8-9,不得超过10。因为在强碱条件下煮沸,时间稍长可促使芸香甙水解破坏,使提取率明显下降。酸沉一步pH为2-3,不宜过低,否则会使芸香甙形成盐溶于水,降低了收率。

2.提取过程中加入硼砂水的作用:即能调节碱性水溶液的pH,又能保护芸香甙分子中的邻二酚羟基不被氧化,亦保护邻二酚羟基不与钙离子络合,使芸香甙不受损失。

3.芸香甙的提取方法除了用碱溶酸沉法外,还可利用芸香甙在冷水及沸水中的溶解度不同,采用沸水提取法。又报道将生产工艺改进为95%乙醇回流提取后回收醇得浸膏,然后将粗浸膏经除去脂溶性杂质后,用水洗净,过滤,干燥即得芸香甙,可提高收率6.96%,并降低了成本。因此可根据不同原料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提取。

4.槲皮素以乙醇重结晶时,如所用的乙醇浓度过高(90%以上),一般不易析出结晶。此时可于乙醇溶液中滴加适量蒸馏水,使呈微浊状态,放置,槲皮素即可析出。

六、思考题

1.本实验提取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根据芦丁的性质还可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提取?简要说明理由。

七、参考文献

1.海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234—240页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219—225

1972 3.日本药学杂志,72(333)1952;76(1210)1956,80(304)1960;80(698)1960 4.Chem,Pharm.

Bull,ll(167),1963

附录:

一、薄层的制备实验材料:

硅胶G 羧甲基纤维素钠 托盘分析天平薄层玻璃板 薄层玻璃板 烧杯 展开槽 玻棒 量筒 碾钵 烘箱

500g 500g

10*20 5*10 500ml

100ml 100ml 瓶 1 瓶 1 台 10 张 10 张 10 个 10 套 10 个 10 个 10 个 1

二、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别实验材料:

氯仿 乙醚 浓硫酸 浓盐酸 冰醋酸 乙酸乙酯 碳酸氢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 大黄 大黄素 大黄酸 大黄酚 芦荟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分析天平烧杯 烧杯 锥形瓶 分液漏斗 玻璃漏斗 布氏漏斗 试管 调温电炉 圆底烧瓶 索氏提取器 真空冷凝管 牛角管 PH试纸 PH试纸 滤纸 铁架台、铁圈

500ml 500ml 500ml 500ml 500ml 500ml 500g 500g 500g 20mg 20mg 20mg 20mg 20mg 1/1000克级 500ml 50ml 50ml 500ml 小号 中号 10-15ml 1-2000瓦 250ml 中号 中号 中号 广泛试纸PH4-8试纸 直径11cm

瓶 10 瓶 2 瓶 4 瓶 2 瓶 10 瓶 2 瓶 2 瓶 2 瓶 1000 g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台 20 个 3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2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本 10 本 5 盒 10 套 1-14

三、槐米中芦丁的提取鉴别实验材料:

槐花米 硼砂 氧化钙 浓盐酸 蒸馏水 活性炭 95%乙醇 无水乙醇 α-萘酚 浓硫酸 镁粉 三氯化铁 三氯化铝 甲醇 醋酸镁 二氯氧化锆 柠檬酸 枸橼酸 冰醋酸 正丁醇 芦丁 槲皮素 分析天平烧杯 烧杯 锥形瓶 分液漏斗 玻璃漏斗 布氏漏斗 试管 调温电炉 水裕锅 滴管

新华层析滤纸 纸层析缸 玻棒 研钵 PH试纸 抽滤瓶 量筒 滤纸

脱脂棉或医用纱布

500g 500克 500ml

500ml 500ml 50g 500ml 500克 100g 100g 500ml 100g 100g 500ml 500ml 500ml 500ml 200mg 20mg

1/1000克级 50ml 500ml 50ml 500ml 小号 中号 10-15ml 1-2000瓦 2-4孔

中速20cm*7cm

中号 1-14广泛试纸 500ml 100ml 直径11cm 600 克 1 瓶 1 克 1 瓶 10L

200g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台 20 个 10 个 2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50 个 10 个 2 台 20

个 盒 10 个 10 个 10 个 10 本 10 个 10 个 5 盒 卷 2

四、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分离鉴别实验材料:

黄连药材 浓盐酸 浓硫酸 氧化钙 氯化钠 无水乙醇 氢氧化钠 丙酮 氯仿 甲醇

中性氧化铝95%乙醇 氨水 蒸馏水 分析天平烧杯 烧杯 锥形瓶 玻璃漏斗 布氏漏斗 抽滤瓶 水裕锅 硅胶薄层板展开槽 玻棒 PH试纸 量筒 滤纸

碱式滴定管滴管、胶帽螺旋夹 铁架台 铁夹

500ml 500ml 500克 500克 500ml 500克 500ml 500ml 500ml 500g 500ml 500ml

1/1000克级 500ml 50ml 100ml 大号 中号 500ml 4-8孔 自制

1-14广泛试纸100ml 直径11cm

500g 克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5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1 瓶 5 瓶 1 瓶 10L 台 20 个 10 个 10 个 10 个 5 个 5 个 2 台 10 块 10 个 15 个 4 本 10 个 10 盒 12 支 12 个 12 个 10 个 20 个

篇2:吉林大学有机化学讲义

(二)复习要求

1.理解离子的涵义,理解离子方程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知识规律总结

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反 应前后至少有二种离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离子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的实质即所有同一类型的 离子之间的反应。其书写原则是:可溶性或微溶性的强电解质写离子形式,多元弱酸的酸式盐写成酸式根形式,其它物质写分子式或化学式。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三个规则①质量守恒——微粒种类与数目相等,②电荷守恒——方程式两边电荷总数相等,③得失电子相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离子共存问题应转化为离子之间能否反应来考虑。

一、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例:Al和HCO3、CO3、HS、S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思维技巧点拨

1.首先必须从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在中学化学中要求掌握的离子反应规律主要是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和离子间发生氧化反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微粒(离子、分子)可形成络合离子。“离子共存”的条件是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统筹考虑、比较、归纳整理而得出。因此解决“离子共存”问题可从离子间的反应规律入手,逐条梳理。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0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mol/L的溶液等。

-3+2+2+2+②有色离子MnO4,Fe,Fe,Cu,Fe(SCN)。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2-2-+④S2O3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3.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

HCO3-+H+=CO2↑+H2O 典型题剖析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2+-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3+-2--2-、AlO2-、ClO-等;Fe3+与故不正确。答案为C。

2、(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2-2+-答案:(1)2H+SO4+Ba+2OH=BaSO4↓+2H2O 2+2-(2)Ba+SO4=BaSO4↓

3、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Ag、NO3、Cl B.Ba、Na、CO3、OH C.Mg、Ba、OH、NO3 D.H、K、CO3、SO4 ++-

2+

2--2+

2+

--+

+

2-2-

-+E.Al、Fe、SO4、Cl F.K、H、NH4、OH

2 解析:A组中:Ag+Cl=AgCl↓ B组中,Ba2+CO3=BaCO3↓ +-3+3+2--+++-C组中,Mg+2OH=Mg(OH2)↓ D组中,2H+CO3=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例

4、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3++--2++--A.Al、Ag、NO3、Cl B.Mg、NH4、NO3、Cl 2++2--2++-2-C.Ba、K、S、Cl D.Zn、Na、NO3、SO4

+-解析:题目给出两个重要条件:pH=1(即酸性)和无色透明,并要求找出不能共存的离子组。选项A中Ag与Cl不能

+-3++共存,生成的AgCl不溶于HNO3(H和NO3),Al、H都为无色,符合题意。选项B、D中的各离子虽都是无色的,但能共

2-+存于酸性溶液中,不符合题意。选项C中各离子能够共存,且为无色,但S与H不能大量共存,所以C也符合题意。

答案:AC 能力突破训练

一、选择题

1.离子方程式H++OH-==H2O可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盐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

B.硝酸和氢氧化镁的反应

C.硫酸和氢氧化钡的反应

D.盐酸和氨水的反应 2.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g)通入NaOH溶液

B.CO2(g)通入石灰水

C.NH3(g)通入CH3COOH溶液

D.NH3(g)通入盐酸中 3.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有()

A.NH3·H2O

B.H2O

C.CH3COOH

D.醋酸铵

4.要使含有Ag+、Cu2+、Mg2+、Ba2+等离子的溶液中的离子逐一形成沉淀析出,下列所选择试剂及加入试剂的顺序正确的是

()

A.H2SO4→HCl→K2S→NaOH→COB.Na2SO4→NaCl→Na2S→NH3·H2O

C.NaCl→Na2SO4→H2S→NaOH

D.Na2S→Na2SO4→NaCl→NaOH 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OH-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2+-+2-

B.H、Mg、CO32-、S2-

D.K+、Na+、NO3-、SO32-6.下列物质中导电性最差的是()

A.熔融的氢氧化钠 B.石墨棒

C.盐酸溶液

D.固态氢氧化钾 7.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Cu(OH)2+HCl;Cu(OH)2+CH3COOH

B.NaHCO3+H2SO4;Na2CO3+HCl

C.NaHCO3+NaOH;Ca(HCO3)2+NaOH

D.BaCl2+H2SO4;Ba(OH)2+H2SO4 8.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酸甲是二元酸,而酸乙是一元酸

C.酸甲能与乙的钠盐反应生成酸乙

D.酸甲的电离不完全,而酸乙能全部电离成离子

9.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HCO3-+OH-==CO32-+H2O

B.2HCO3-+Ba(OH)2==BaCO3↓+2H2O+CO32-

C.HCO3-+Ba2++OH-==H2O+BaCO3↓D.2HCO3-+Ba2++2OH-==2H2O+BaCO3↓+CO32-

10.已知硫酸铅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硝酸,却可溶于醋酸铵溶液中形成无色的溶液,其化学方程式是:PbSO4+2NH4Ac==Pb(Ac)2+(NH4)2SO4。当在Pb(Ac)2(醋酸铅)溶液中通入H2S时有黑色沉淀PbS生成。表示这个反应的有关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2++

A.Pb(Ac)2+H2S==PbS↓+2HAc

B.Pb+H2S==PbS↓+2H

C.Pb2++2Ac-+H2S==PbS↓+2HAc

D.Pb2++2Ac-+2H++S2-==PbS↓+2HAc

二、填空题

11.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晶体

②液态SO

3③液态的醋酸

④汞

⑤BaSO4固体

⑥纯蔗糖(C12H22O11)⑦酒精(C2H5OH)⑧熔化的KNO3,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

⑴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以上物质中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12.在一烧杯中盛有稀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

于溶液中央(如图所示)。向该烧杯里缓缓注入与稀H2SO4等密度的 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在此实验过程中

⑴烧杯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实验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

⑴CO32-+2H+==CO2↑+H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Cu2++2OH-==Cu(OH)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Zn+2Ag+==Zn2++2A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Mg(HCO3)2与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a(HCO3)2与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a、Ca、SO42-、Cl-

C.K+、Mg2+、SO42-、NO3-

+2++2+

(3)Ca(HCO3)2与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Mg(HCO3)2与过量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Mg(HCO3)2与过量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C

6、D

7、D

8、C

9、C

10、A

11、⑴④⑧

⑵①③⑤⑧

⑶②⑥⑦

⑷①②③⑧

12、⑴①产生白色沉淀

②小球下沉

⑵Ba2++2OH-+2H++SO42-==BaSO4↓+2H2O

13、⑴Na2CO3+2HCl==2NaCl+CO2↑+H2O ⑵CuSO4+2NaOH==Cu(OH)2↓+Na2SO4

⑶Zn+2AgNO3==Zn(NO3)2+2Ag

14、(1)HCO3-+H+=H2O+CO2↑(2)Ca2++2HCO3-+2OH-=2H2O+CaCO3↓+CO32-, 或Ca2++HCO3-+OH-=H2O+CaCO3↓

(3)Ca2++HCO3-+OH-=CaCO3+H2O↓

2-(4)Mg2++2HCO3-+4OH-=2H2O+Mg(OH)2↓+2CO3

篇3: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

1 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

1.1 程序化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更易进行程序化。每一种化合物都只有固定的几大块知识,譬如定义、分类、命名、结构、制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所以课前提纲就可以按顺序或者以化合物为中心的框架结构列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关键内容也要清楚的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出来。课堂讲解就是对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展开,这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逻辑组织和板书的格式,一定要以最一目了然且最益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呈现出来。言语要详略得当,疏密有致,简单的不重要的一带而过,而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课后总结一定要突出这堂课的规律性重点和必须掌握的难点。提问相关的习题时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选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的程序化有利于教师备课时快速高效建立知识整合结构,同时固定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以及逻辑思维模式在重复中潜移默化的形成。

1.2 系统化知识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琐碎难以记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最大的瓶颈,是以往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和讲授的过程中,把所有的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整理使得知识系统化,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每一部分的细节更是应该用逻辑性强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整理。物理性质可以分为色、态、味、点(熔点和沸点)、溶(在水中和普通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而制备和化学性质都要以官能团为出发点去思考。对于制备含某种官能团的一种有机化合物来说,大体可以从两种思路去寻找原料,一种是含有此官能团的其他化合物,另一种是不含有此官能团的却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化合物。而化学性质无非是有机化合物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最主要的是和官能团相关的部位的反应,这时不应泛泛列举出所有例子,而是把具有类似反应特征的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明确的标明键的断/合的过程。

1.3 规律化总结

在掌握了大体的框架后,有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反应条件和反应机理是最难以掌握的一部分内容,然而凌乱琐碎的知识中总有一条可以将同类的知识穿起来的线,也就是表象背后是有规律可循的,总结规律有助于把握内容的实质,掌握了规律又有助于分析类似的知识点。譬如,吸电子基团和给电子基团的不同的电子效应以及空间效应对于酸性(碱性)和苯环上亲电(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还原(氧化)反应可根据去氧(氢)或加氢(氧)或者两者共存分为不同类型,而对应着不同反应条件,常用到的还原剂(氧化剂)都可以进行归纳;机理中碱性条件下,氢氧根离子夺取碳原子上的质子或者和羰基加成,酸性条件下,氧原子中的孤对电子使得氧和质子结合形成盐等。

1.4 拓展知识面

在科技迅猛加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仅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于目前大学生来说,是完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的。从课本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发掘更丰富的有相当科技含量的相关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去搜寻更丰富的知识,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课本衍生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从课本讲到的简单磺胺类药物出发,让学生去药店或者网络上找寻实际生活中常用到的磺胺类的药物,了解它们的商品名、分子式、结构式和用途,写出药物的制备反应式。这样学生就会对磺胺系列的药物有个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大学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意识。

2 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

2.1 娱乐教学法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比较枯燥,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把重要的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反应编制成游戏。例如,指明几位学生分别为羧酸的不同衍生物(如酰氯、酸酐、酯、酰胺),让作为衍生物的学生说出从羧酸到自己所代表的衍生物的正确反应条件。这样通过娱乐的方式就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点牢记住,而且这种办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就可以把课堂的内容用这种方式进行复习熟练。也可以把不同的基团写到不同颜色的卡片上,而后进行卡片组合而产生不同的产物。这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非常简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触类旁通法

其实知识都是相通的,用一种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另外一个学科的问题有些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也就是常说的触类旁通。用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办法可以去思考分析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焦点问题,既让学生有新奇感,重复训练大学有机化学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发挥学以致用的能力。譬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大学有机化学逆向分析法去分析记忆英语单词,有利于更熟练掌握大学有机化学中的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学会打开思路,使用触类旁通法将它们进行灵活运用。

2.3 极限挑战法

为了训练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搜寻和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他们完成一定内容的阅读,从中选出重点填入到列好的知识框架中,或者自己去提炼总结知识重点。为了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程度,提高注意力和效率,采取极限挑战法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做完规定的练习题目。

3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1 思路宜散宜敛

遇到问题的时候,思路一定要呈发散的形式,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为问题的解决奠定最好的基础;而后用聚敛的方式去筛选可行的、最有效的、最简洁的解决路线。比如醛的制备,其原料的寻找可以分为包含羰基和无羰基的两部分,包含羰基的原料就可以想到所有羧酸衍生物,而无羰基的就可以发散的想到所学过的烷烃、烯烃、醇等,这种发散的方法可以尽可能的打开思路找寻到任何有可能的原料;而后就是聚敛的方式去挑选其中在现有可行化学条件下可以生成醛的物质,排除掉不可能进行反应生成醛的物质。当然从一种原料到一种产物的合成过程的解决也同样可以应用这种办法,把产物用逆向分析法在不同的键接位置进行断键,就会找到不同的合成子,进而有不同的合成路线和条件,而从试剂到产物的过程就要用聚敛的办法进行科学性的选择。

3.2 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讲课的过程可以灌输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课本上的知识一般都是该学科较为成熟而陈旧的基本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跟上大学有机化学中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应该培养他们自主的去搜寻知识的能力,而接触学科的前沿性的创新知识和思路,对于年青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意识。

紧紧扣住所学知识的主体,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检索刚研制出并商业化的以及尚处于研究阶段的胍衍生物药物,归纳出制备方法、机理并提出自己的改善性能的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进行知识的搜索和整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胍类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脚步探寻新路径的科学意识。

3.3 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

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是一个社会团队的一份子必备的素质。采用随机分组的办法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对提出的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每个小组人员要派个代表写出分析的思路和结论,而且还要归纳出讨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把所有的思路、结果和讨论方式进行评比和归纳总结,评出最佳结论以激励学生,而后总结所有的各组不同的精华得出一个结论和科学的讨论模式。把学生每次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不同的学生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是知识灵感的不同碰撞,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种头脑风暴的力量可以开拓思维,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的就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和方法。

3.4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为每一项技术的开发和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在青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决定今后我们国家科技前程的关键因素。如今培养和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大赛之类的比赛中发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以后工作中把创新思路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大学有机化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从课堂上的引导和训练实现。从化学键的键接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尽可能复杂的含有特定官能团的化合物,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机化学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种具有新型性能的化合物;让学生把碳架结构或者官能团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改变从而具备更新的性能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无论从事生产还是科研都储蓄必备的能量。

3.5 培养和增强研究能力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是学习者的同时,也是研究者。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理应从一个单纯的、好奇的求知者成为一个走向成熟的研究者。作为求知者的学生,对于知识是渴求和崇拜的态度,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对于知识则是理性和审视的态度;作为求知者的学生是去“学”学问,而作为研究者的学生则是去“做”学问[1]。可以给定学生实验题目,通过让他们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可以培养基本研究思路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多给予他们参与先进课题研究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推进研究的方案,可以使他们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培养用科学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和完备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增强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4 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

大学有机化学中有很多种化合物都是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把平时日常用品的化学名称、分子式、结构式和在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就可以给学生非常明确的感性认识,一方面让他们理解到大学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生命还有环境中的重要性,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大学有机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物质和材料,从而进行生活和自然界中奥秘的揭示活动,培养他们今后用科学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再者,当学生明确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原理,对于其实质和功效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时,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把这些解释给未知人进行科学知识的推广,有利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来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政策。

总之,大学有机化学的讲授研究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艺术,而大学有机化学本身的魅力足以让每一位大学有机化学教师痴迷的投入到其规律的探索、知识的整合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创新中。而年青的莘莘学子们对知识和方法的渴求会使教师更加感觉到肩负的重任,成为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的无尽的动力。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会让教师感到无比的欣喜从而树立进一步更加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信心;他们的灵感和活跃的思维更是教师不断创新的源泉。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相信大学有机化学的改革和创新还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摘要:针对大学有机化学的特点和新世纪大学生培养要求,在坚持不懈的认真钻研、尝试和总结下,在和学生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出了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分为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拓展、新型教学方法的引入和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及科学发展观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大学有机化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吉林大学有机化学讲义

[关键词] 讲义 出版 大学 中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99-07

民国时期,出版与教育的联系非常密切,出版社不仅为新式教育提供教学用书,还参与教育实践,为新式教育理念的传播提供了重要途径。迅速发展壮大的新式教育又滋养了整个出版行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重要出版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撑。在高等教育层面,很多教员都与出版机构有密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担任期刊撰稿人、兼任出版机构编审,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形式,也有大学与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学术丛书、合办学术刊物等其他形式。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末,大学教员纷纷将个人著作交由出版机构出版,其中多数为其授课讲义,这就形成了我国近代出版史上非常独特的讲义集中出版现象。

民国大学,教员授课一般都会编发讲义,经过民初十余年的发展,各大学、各学科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授课讲义,其中不乏具学科开创性或奠基性意义的作品。虽然当时仅限于校内印发,但其内容已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考验和作者多次打磨,其形态也随着大学出版部多次内部印行日臻规范和完善。这就使大学讲义成为最具学术著作潜质的文本。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就会破土而出,由校内印发的“准出版”形态转为正式出版;多种学术出版物因此诞生。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抗战爆发前,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积累了十余年的大学讲义以多种形式不约而同地出版问世,形成一轮讲义出版高潮,而中文学科讲义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以考察中文学科(包括文学、语言学、文献学等)为重点,旁及其他文科类学科的讲义出版情况,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对这一独特出版现象及其内部机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民国出版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呈现现代出版业对我国现代学科及高等教育的基础累积和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1 拉开讲义出版的序幕:分校初版的“××大学丛书”

民国初年,大学讲义出版的情况已然存在,只是比较分散,数量也相对有限。以中文学科为例,比较早的有姚永朴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学研究”的课程讲义《文学研究法》,1916年由商务印书馆刻印出版;陈柱尊在南洋大学讲授“庄子文”的课程讲义《庄子内学篇》,1916年由中国学术通论出版社出版;龚道耕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文学史”的课程讲义《中国文学史略论》,1919年由成都某出版社出版。至1918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已与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出版“××大学丛书”——丛书冠以诸大学名称,书目由高校选定推荐,经商务印书馆审核即可出版。这为讲义摆脱零散刊行的状况提供了契机,也为大学讲义集中面世拉开了序幕。

商务印书馆1918年的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0月 尚志学会丛书开始出版。此为本馆印行学术丛书之始。嗣后续出者有:北京大学,南京高师,武昌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大同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厦门大学,上海美专,国立音专的学校丛书。”[1]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最早的大学丛书是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合作出版的《北京大学丛书》。张元济年谱1918年7月9日记述:“后又参加《北京大学丛书》编译茶话会,到会者有蔡元培、夏元瑮、陈独秀、王长信、胡适、章士钊。会上已成三书稿:《人类学》(陈映璜)、《心理学大纲》(陈大齐)、《欧洲文学史》(周作人)。详商版式、字体等出版事宜。”[2]1920年胡适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提高和普及》的演讲,其中提到“大学丛书出了两年,到现在也只出了五大本。后来我们想,著书的人没有,勉强找几个翻译人,总该还有。所以我们上半年弄了一个《世界丛书》,不想我十个月的经验结果,各处寄来的稿子虽有一百多种,至今却只有一种真值得出版”[3]。

由上述材料可见,《北京大学丛书》作为第一部大学丛书,其书稿征集情况并不理想,到1920年也只有五部,新增两部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和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这五部中,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就是由在北大国文系的讲义整理而成,他回忆说,因在北大开设“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两课,每周需写讲义二十张,经鲁迅添改后交学校油印备用,“这样经过一年的光阴,计草成希腊文学要略一卷,罗马一卷,欧洲中古至十八世纪一卷,合成一册《欧洲文学史》,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4]。究其实,《北京大学丛书》出版的五部著作全部来自授课讲义: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序言第一句即“兹番《印度哲学讲义》与他方讲印度哲学书籍暨上次讲义之编制均不同”[5];蔡元培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序言中说:“先生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几满一年。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6];陈大齐在其晚年自述中称“《心理学大纲》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系就讲义修订而成,以介绍当时心理学知识为主……”[7]。1920年后,《北京大学丛书》又陆续出版了张慰慈《政治学大纲》(192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923)、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上)》(1924)、陈士璋《定性分析》(1924)等著作。

关于《北京大学丛书》与讲义的关系,1924年《清华丛书》编委会作了这样的概括:“目前甚嚣尘上之《北大丛书》,均系其校中讲义所集成。”[8]北京大学将讲义作为本校丛书出版的做法,为讲义稿本转化为学术著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很多高校所采纳。《清华丛书之具体办法》中,即将学生毕业论著、各科讲义以及留美回国同学论著作为丛书最主要的三种来源,认为清华之讲义“现虽未备,但自编讲义者亦复不少,苟校中每年选其备者印之,亦未必见弱于北大之丛书。如现校中民国史讲义均一时不可多得之作,印之成书,必能受社会之欢迎也”[9]。

nlc202309051407

随后出版的各大学丛书中也多将本校授课讲义列入其中,就中文学科来看,《东南大学丛书》中有陈钟凡训诂学讲义《古书校读法》、顾实文字学讲义《中国文字学》、目录学讲义《汉书艺文志讲疏》等;《武汉大学丛书》中有刘赜音韵学讲义《声韵学表解》;《北京师范大学丛书》中有黎锦熙《国语文法讲义》;《中央大学丛书》中有吴梅曲选课讲义《曲选》等。

《北京大学丛书》的出版奠定了讲义出版的一种范式,也拉开了各大学丛书出版的序幕,彼时高等教育界由此形成大学丛书出版之风气。当时“国内各大学教授专著杀青付梓,积有种数后,校方往往即冠以校名,名曰某大学丛书,如北大、北师大、东大、南开大学、中大、北高师、南高师、大同大学、武汉大学等等,夥颐至不胜数”[10]。大学丛书之风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这为民国时期很多大学讲义的面世提供了便利条件。1947年厦门大学出版了该校的大学丛书,其中第一部林庚《中国文学史》的前三章底稿即是林庚1941年在厦门大学讲授文学史时印发的课程讲义。

以《北京大学丛书》为肇始的各大学丛书,旨在加强学术建设、交流,展示本校教师的学术成果,进而体现该校之学科实力。因此,被选入丛书出版的一定是当时该校最优秀的成果,这无形中将讲义在出版领域作了区分。换句话说,对同时期的授课讲义,考察其出版情况,即可判断该讲义彼时在学校和学科中的认可度。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北京大学丛书》出版之时,刘半农文法课讲义《中国文法通论》、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讲义》业已编写完成,但都未能收入丛书出版,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公开出版(虽然刘著后来被公认为学术名著),而陈汉章讲授尔雅和说文课的讲义连正式出版的机会都没有获得,一直处于校内印行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到讲义在出版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各大学丛书只是其中比较早的一种出版形式,作为一校学科实力的代表,丛书书目必然经历严格筛选,其数量注定不会很多,以此途径出版的中文学科讲义相应也比较有限。基本情况可见下表。

表1 民国各“大学丛书”收录中文学科讲义述例表[11]

2 有规模而未完全实现的教科书宏愿:作为大学用书出版的授课讲义

193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名为“大学丛书”的出版计划。这一计划是在以蔡元培为首的教育界极力倡导“教科书国化”的背景下酝酿产生的。王云五设想借助大学“教科书国化”的浪潮,使商务印书馆取得经教育部审定的全国通用大学教科书的出版特权。“大学丛书”与此前各大学独立出版的“××大学丛书”相比,表面上看只是少了各校校名,但出版目的有根本不同:各校丛书是以展示本校教师学术研究成果为目的的学术著作,而“大学丛书”则是以规范统一全国大学教学用书为目的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的汇集。王云五本人也明知两次丛书出版的差异,他站在出版运营的角度指出“为推行此计划之初步,唯有鼓励大学教授的写作尽量由商务印书馆代为印行,将来积有数量,再行严加审查,扩充为大学教本”[12]。丛书以大学教本为最终目的,一直发挥教本作用的授课讲义因而具备了作为“大学丛书”汇集目标的潜在可能。而当时制定的《商务印书馆印行大学丛书章程》,则使这种潜在可能在客观上得以实现。

《章程》前两条规定了“大学丛书”的来源:“一、大学丛书依大学丛书委员会所定目录,经各委员代为征集稿本,由本馆酌量次第印行,或经各委员介绍专家,由本馆约定编著之。二、本馆已出版之专门著作,经委员会审查后,得加入大学丛书”[13]。

可见“大学丛书”来源主要有三种:已出版之专门著作、已基本完成的稿本以及向专家约稿。按照书稿完成情况,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已经完成的,一类是需要从头编著的。两类在出版难度上的区别显而易见,对此当时出版界就有非常明确的分析: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一种是将现有的书籍,汇集起来,由出版者划一其装订与版式……。编印人只负校雠之责,至多只加一篇序言。而在选择、版式和装订方面,编印人均可匠心独运,使这套书既便利,又美观……还有一种丛书是由出版者方面特地托人编著成功的。关于此种丛书的发行,困难自较前者为烈。不但各书的编著人方面,需具相当能力,就是出版者方面,亦必先有一个通盘的计划,一贯的方针,而后参差不齐之病,始可避免”[14]。

《章程》第三、四条则规定了“大学丛书”的出版安排:“三、大学丛书第一集暂以三百种为限。四、大学丛书第一集拟分五年出版,除本馆已出版可以归入者外,每年出版四十种。”[15]五年时间出完三百部,时间相当仓促。为了完成出版计划,编委会只能选择业已出版或已形成稿本的出版,而较少选择难度相对较大、周期也更长的临时约请编著方式。这为处于准出版状态的讲义收入丛书正式出版提供了比较理想的客观条件。

从实际出版情况看,商务印书馆的这套“大学丛书”累计出版317种,“迄于抗战爆发前的四年时间里,商务印书馆编印出版的《大学丛书》超过200种,已达到原计划300种的2/3以上”[16]。如此高的出版效率,决定了成书再版或完稿出版的比例必然很高,其中多数为授课讲义整理改编而成。以中文学科为例,吴梅在北京大学讲授词曲课的讲义《词学通论》、顾实在东南大学讲授文字学课的讲义《中国文字学》、杨树达在北平高等师范学院和清华大学讲授文法课的讲义《高级国文法》、王力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讲授音韵学课的讲义《中国音韵学》,都被收入“大学丛书”出版。

1930年代以后,与商务印书馆同样出版大学教科书的,还有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中华书局也是较早参与各级教育课本出版的出版社之一。据吴永贵辑录的中华书局出版大学用书的目录[17],中华书局在民国时期共出版大学用书达91种。其中很多也是授课讲义。属于中文学科的有: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暑期班的授课讲义《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黎锦熙在武昌中华大学暑期学校的授课讲义《国语文法纲要六讲》,张世禄在上海暨南大学的授课讲义《语言学概论》,岑麒祥在中山大学的授课讲义《语音学概论》等。世界书局出版大学用书的数量也较可观,从1939年出版的《世界书局图书目录》看,截至其时,世界书局已出版大学用书143种,主要形式有编著和译著两种,涉及哲学系、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史学系、政治系、法律系等13个系的课程[18]。其中中国文学系用书共10种,包括授课讲义出版成书4种:钱基博在无锡国专的授课讲义《古籍举要》,杨树达在清华大学讲授修辞学的讲义《中国修辞学》,姜亮夫在上海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音韵学的讲义《中国声韵学》和刘麟生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授课讲义《中国文学史》。

nlc202309051407

对大学教科书的出版来说,讲义因体例上符合课程讲授需要,具备作为教科书出版的潜质。同时大学教科书出版计划对出版速度和总量有较高要求,使得实际操作中更加依赖已经有完整稿本的授课讲义。因此讲义借助大学用书这一途径出版的数量是很大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用书出版潮渐渐回落。虽然1940年国民政府推出了“部定大学用书”的出版条例和具体办法,但截至1945年,出版的“部定大学用书”仅有35种,仅涉及当时大学1007个科目的3.5%,统一大学教课书的宏愿未能实现。

上述那些已经出版的大学用书,其贡献与价值值得珍惜,尤其是曾经用于课堂讲授的讲义,兼具学科教育和学术成果的双重价值,成为学科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奠基之作。

表2 民国大学用书收录中文学科讲义述例表[19]

3 未入体系却成大宗:分散出版的授课讲义

前两节梳理了授课讲义作为各个大学丛书以学术著作出版和作为“大学丛书”以大学用书出版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中二十余种中文学科讲义出版单独列表呈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两种讲义出版方式相对集中且自成体系,不可忽视,但就讲义出版数量而言,这两种并不是最多的。以中文学科为例,192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末,总计出版讲义90余种,通过上述方式出版仅20余种。其余则是由不同出版社以独立出版的方式面世的。这些分散出版的讲义,虽未冠以体系名目,最终却成为大宗。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分散出版的中文学科讲义约70种。其地域分布特征非常明显,与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形成南北两大核心区:北片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平津地区各大学,教师一般会选择北平各书店出版其讲义,据笔者统计约有17家在平书店及1家在津书局参与了中文学科讲义的出版活动;南片以东南大学及上海的几所大学为中心,这些学校的教师一般会与上海各书店合作出版其授课讲义,据笔者统计约有15家在沪书店及2家南京书局参与了中文学科讲义的出版。从讲义出版数量和出版机构的数量看,两大核心区可谓平分秋色。此外,具体到某部讲义的出版,笔者发现,极少有教师会突破这一地域界限,也就是说很少有南片教师将讲义送到平津地区书店出版,或是北片教师寻求与上海南京各书店合作出版讲义。这既说明讲义出版依赖编著者与书店之间比较熟悉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不难看出,当时中文学科全国性的学术圈并未形成或并未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才造成了学科著作出版如此明晰的区域划分。下面以列表方式对众多中文学科讲义分散出版的状况做一呈现。

表3 北平地区(含天津)中文学科讲义出版情况简表[20]

表4 上海地区(含南京)中文学科讲义出版情况简表

续表4 上海地区(含南京)中文学科讲义出版情况简表

4 大学讲义集中出版的背后

各大学丛书、大学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分散出版的学术著作,三者共同构成了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末的讲义出版高峰。90余种中文学科讲义借此得以正式出版,成为学科奠基性著作。出版高峰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高质量稿本的积累,高等教育的影响扩张,阅读人群和阅读需求的扩大,出版商的经营策略,印刷技术的提高等等,都有积极推动作用。笔者认为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

其一是讲义正式出版前独特的传播效应。讲义的对象首先是高校学生。教师将编印的讲义发给随堂听课的学生,获得讲义的学生其实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现下的学习者,同时也是这一专业潜在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在高等教育并不普及的民国时期,多数学生毕业后都将从事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他们在课堂上听老师对讲义的讲解,其实是在接受一种深度传播。讲义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与专业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他们毕业开始从事专业教育后,自然会遵循课堂讲义的套路,甚至选择自己学过的讲义用作教本或参考书。那实际是对讲义的又一次传播。

其二,从校内传播到正式出版蕴含的意义。这一转换,不是简单的形态变化,讲义出版高峰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民国一代知识分子破除狭隘门派观念的局限,逐步接受知识公共化的思想历程,这一思想历程也是出版高峰能够出现的最重要的主观因素。

民初,虽然教学方式已由传统的开门授徒转变为新式课堂教学,但教师的教育心理并未随之彻底转变,“我的知识仅传授给我的学生”的观念仍普遍存在。这一观念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教师对讲义出版的控制,即讲义仅限于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拒绝将讲义正式出版使其内容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即使到了1926年,讲义出版已渐成风气,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呼吁:“我希望诸大学的教授以及国内学者、专家,尽量把穷年累月努力的结果公表出来,不要把学术视为私有。我希望国立编译馆的主事人,多多编译些适于我国情形的大学教本或参考本。”[22]可见知识私有化观念在大学教育中影响之深。传统的知识占有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科的现代发展,抑制了学术圈的形成。因此民国政府教育部也着力改善这一状况,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将成果、著作出版与教师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经济手段扭转教师观念。

1928年中央教育法令中颁布了《大学教员资格条例》,条例将大学教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等,并对每等教员的任职条件、激励机制等作了规定。其中每一等教员任职资格中都列有对“特别成绩”“成绩突出”的激励机制。那么所谓“成绩”指的是什么呢?该条例第三章为“审查”,要求报送的审查材料包括“履历、毕业文凭、著作品和服务证书”[23]四项,可见成绩专指“著作品”。国家的教育政策在大学中也得到了普遍执行,查看1930年各大学教师聘任规则,对著述均有要求。例如《北京大学所订教员资格》[24],要求的教授资格第一条即是“在学术上有创作或发明者”,副教授资格的第一条为“对于所任学科有专门著述者”;《北平师范大学所订教员资格》要求“教授以国外留学在著名各大学得有学位者为主,此外教学经验及著作均为重要条件”[25]。类似的要求还出现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教师聘任资格规定中。

nlc202309051407

将著作出版纳入教师评聘体系,在教师充分职业化的时代里,其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们既为学术荣誉努力,也需为稻粱谋,就要不断寻求著作出版的机会,使用多年的授课讲义无疑是最理想的出版稿本。这种主观上的转变成为讲义出版高峰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民初的只为自用拒绝出版,到二三十年代纷纷主动贡献讲义予以出版,从教师心理看,都是出于对学术成果的珍视和对个人生计的考虑,相同的心态,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国家政策推动下的教师职业化进程成为教师行为的主导因素。

注 释

[1]本馆四十年大事记(1935).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我和商务印书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87

[2]张树年.张元济年谱[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155

[3]柳芳.胡适教育文选[M].北京: 开明出版社,1992:77-78

[4]周作人.五四之前[M]//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26

[5]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2

[7]陈大齐.八十二岁自述.陈大齐先生专辑[M].海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1988:4

[8]包华国.清华丛书之具体办法[J].清华周刊,1924(10):10

[9][17]吴永贵.中华书局与中国近代教育:1912-1949[D].武汉:武汉大学,2002:185-186

[10]商务印书馆编印大学丛书[J].浙江图书馆馆刊,1933(2):167

[11]表1是笔者在搜集整理民国各大学中文学科讲义施用、出版、存藏等情况的基础上,参阅民国出版史资料,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年鉴整理而成。

[12]王云五.岫庐八十自述[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4

[13][15]商务印书馆印行大学丛书章程.转引自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475

[14]梁鉴立.对于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目录中法律及政治部分之商榷[J].图书评论,1933(3)

[16]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上册)[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392

[18]世界书局.世界书局图书目录[M].上海: 世界书局,1939:20-28

[19]表2是笔者在搜集整理民国各大学中文学科讲义施用、出版、存藏等情况的基础上,参阅民国出版史资料,尤其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三家出版大学教科书较多的出版社同期图书出版目录整理而成。

[20] 表3、表4之技术路径如下:首先借助校史资料,整理民国各大学中文学科师资与课程开设情况;随后查阅开课教员的年表、年谱、传记等史料,了解其著述情况,重点关注讲义整理出版的有关线索,建立起课程、讲义、著作出版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翻阅著作序跋、学科史料和回忆录等材料进行验证,整理成表。

[21] 1926年4月,北新书局因在其出版刊物《语丝》上刊发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被北洋政府查封,但不久北洋政府即告垮台,查封也就不了了之,北新书局仍正常营业。1926年6月,北新书局在上海开设分部,北平、上海两地经营,直到1928年底书局全部迁往上海。因此本文以“(北平)北新书局”和“(上海)北新书局”加以区分。

[22]华超.大学教育用书问题评议[J].教育杂志,1926(3):3

[23]中央教育条例(甲)[J].大学院公报,1928(1):1-3

[24][25]论我国大学教员任职资格与聘任标准[J].高等教育季刊,1941(9):57

(收稿日期:2015-01-09)

篇5: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

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3.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1>镜中我:

<2>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3>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及)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五编(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的特征: 3.群体的分类: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正面功能 负面功能

5.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1)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3)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6.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3)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二.组织传播 1.组织:

2.组织的结构特点: 3.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 4.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5.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组织的信息输入(2)组织的信息输出: 第六编(第7章)大众传播概论

一.大众传播:(定义、特点、社会功能)1.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信息环境

b.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d.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 拟态环境: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第七编(第8章)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传播制度: 2.对媒介的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4)深层的控制:潜网。(别处补充)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3.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4..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章)传播媒介

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2、3)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包括1.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等。2.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本部分介绍)(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3)新媒介的意义:

(4)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总结: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 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4)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1)传播者:(2)大众传媒:(3)大众传媒的特点: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4)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 库尔特.卢因 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3)把关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 2.大众的主要特点: 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即可)(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 《大众的造反》(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曼海姆(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4)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5)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条件:

(6)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提示了:(作为大众的)受众的被动性> 拷贝支配”的社会

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三、作为市场的受众:

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五、“使用与满足”----一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1.使用与满足(定义)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

3.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 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六、关于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1)枪弹论(中弹即倒的受众):(2)个人差异论(有限效果论之一)(3)社会类别论(有限效果论之二)(4)社会关系论(有限效果论之三)(5)文化规范论:如:议程设置 第十编(第11、12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概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4.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第二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 说服与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适度效果论>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

有限效果论的五项一般定理:(根据传播流研究总结,提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40-60年代的又一研究领域)4.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效果,<适度效果论> 5.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部分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从传播过程本身研究,微观)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2)休眠效果

(3)传播主体的动机与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3)明示结论与不下结论(霍夫兰、曼得尔)(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哈特曼)(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6)先说后说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视角:(3)受传者的个性和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 麦库姆斯 D.L肖 1972 《舆论季刊》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内容: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3.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4.议程设置的不同类型: 5.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6.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的关系: 7.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8.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 9.与议程设置相关的研究: “拟态环境” “环境监测功能”

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成功的。不过将大会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实证考察的是麦库姆斯和D.L肖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 1974 《传播学刊》 1980《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沉默的螺旋假说: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1)舆论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2)效果观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传媒对人们的现实具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传媒在提示“现实”之际有什么倾向性? 一. 现代社会人们与三种现实发生密切联系:

二、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1.背景: 2.着眼点: 3.培养分析:

4.“培养分析”理论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 1.背景: 2.内容: 3.知沟假说: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4.上限效果假说: 5.信息沟理论: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6.信息沟、知沟的应用研究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1)普及研究:

(2)地区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重点: 7.缩小“知沟”的具体对策:

第十一编(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部分: 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2)国际传播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2.全球传播:

关于全球传播的几个研究领域: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4.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1.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状:---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背景: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第二阶段 1978《大众传媒宣言》--1980“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第三阶段 从美英推出到现在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作出让步 第三部分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1)信息主权:(2)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3.文化帝国主义(1)背景:

(2)文化帝国主义研究: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特点:

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关注的两个现实问题

第I部分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二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 经验学派 2. 批判学派 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第II部分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1. 类型 2. 基本过程 二 抽样调查法 1. 随机抽样技术(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多级抽样 2. 问卷设计(1)构成

(2)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3)问题的回答方式 三 内容分析法 1. 定义和特点 2. 课题和用途 3. 程序和技术(1)分析对象的选定(2)内容的解析操作(3)量化表示的方法 四 控制实验法 1. 用途

2. 基本程序和技术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篇6: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讲义

同学们上午好!现在开始上课。

在我们的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呢,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是男女同校好还是女生与男生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好呢?请同学们举手示意我。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呢,大多数同学呢认为应该男女同校,原因有很多,比如男女同校更利于与同年龄的异性进行互动交流和情感培养,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刻意地扼杀反而适得其反,这样呢会更加适合将来的社会,因为社会本就是男女共同的社会。那在我国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时期,一直都是男女分校或者干脆不允许女性读书上学,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图景中,大学实行男女同校也许仅是一个小小的点缀,但它的影响却超越了教育领域而彰显出其独特意义。在这一转折中呢我们要提出两个关键词,其一是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其二是我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1919年4月,甘肃女青年邓春兰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招收女生并投稿媒体,呼吁全国妇女同胞为大学解除女禁,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而奋起抗争。1920年北大首次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九名女生,1920年秋,各大学和专门学校都已经开放了女禁,这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我国男女同校的开端。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课程也同样与这两个关键词相关联,那就是蔡元培先生的演讲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同学们把书翻到39页,这篇课文是咱们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蔡元培上任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但他毅然赴任。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会在这篇就职演说中讲哪几方面的内容?下面呢咱们再请同学来分段朗读一下。

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讲词脉络非常的清晰,很有针对性和条理性,而且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一气呵成。对于同学们来说在理清文章脉络上应该不成问题。咱们一起来看课文。

首先呢蔡元培先生先说了严复先生出任校长时,我在教育部工作,对学校呢有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这是在讲述自己和北大的渊源,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拉近距离。(板书 溯渊源:拉近距离)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是哪三点?同学们一起说: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板书)。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咱们先看第一点希望:抱定宗旨。那什么叫抱定宗旨?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提问)就是明白自己读大学的目的,树立高尚的目标,刻苦求学,不要被流俗影响。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呢是研究学问、提高学识的地方。蔡元培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那课文中所写的当时的北大是怎样的状况呢?咱们来找同学读一下(提问)之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文科、理科甚少,把读书当成升官发财的中南捷径;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官阶大的呢就特别受欢迎。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而之后呢他整顿了教师队伍,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之后又积极聘请学识渊博且思想进步的刘半农、鲁迅等加入北大行列,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辞退,不予任用。这第一条呢是抱定宗旨。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砥砺德行。咱们找同学读一下这一段(提问)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封建思想),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那给青年学子的要求希望提完了,新校长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安排呢?蔡元培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板书)这时候有同学不禁要问了,新校长上任就做这么两件小事啊?那就错啦,这可不是小事!咱们看怎样改良讲义呢?只列出知识提纲,省去细枝末节,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免得学生平时不学习,只是在考试前背讲义,突击学习。那购置新书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在当时啊,新文化运动已然是在酝酿之中,各种先进思想层出不穷,许多国外的先进思想也被进步人士带回国内,蔡元培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购置新书,引进更多、更新式的思想,为北大学子营造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

咱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篇演讲词的内容。

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蔡元培先生的这篇就职演说,吹响了北大改革的号角,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北京大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北大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今天,北京大学不仅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更是一座学术思想的高峰。

课文的基本的内容呢我们讲解完毕,同学再次浏览全文,然后大家讨论一下演讲词有什么特点。

那通读全文后,大家觉得演讲词有什么特点。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呢,老师归纳出以下几点:

1针对性: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内容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 要让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情色彩 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那咱们今天的作业呢是准备一篇演讲词,以《我最敬佩的奥运明星》为题目,下节课为大家展示。

溯渊源:拉近距离

上一篇:2022清明节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诚信为话题的即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