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人物图集

2024-05-06

世界历史人物图集(精选5篇)

篇1:世界历史人物图集

双百人物中巾帼闪耀的34位女杰[图集]

双百人物中巾帼闪耀的34位女杰(图)

作者:三峡在线

最近,三峡在线注意到:“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简称“双百”)评选活动揭晓。在建国60周年之际,这样一个活动,让我们重温英模的感人事迹,感悟榜样的永恒力量。

三峡在线觉得,这是一次震撼心魄的回顾,这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这是对英雄模范的深切缅怀,是对先进典型的热情讴歌,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亿万群众穿越时空,走近那些一代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杰出人物,重温一段段感人的英模事迹,感悟英雄人物的崇高,增强爱国情感、陶冶道德情操、振奋民族精神。

在全国“双百”评选中,刘胡兰、江姐、张海迪等34位巾帼当选为“双百”人物。这34位女杰是中国女性的代表,她们用坚强书写了历史,用信念照亮了半边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34位女杰究竟有哪些?

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国捐躯。她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刘胡兰(1932-1947)

向警予(1895-1928)

戎冠秀(1896-1989)

江竹筠(1920-1949)李 林(1916-1940)

杨开慧(1901-1930)

陈铁军(1904-1928)

明德英(1911-1995)贺 英(1886-1933)

赵一曼(1905-1936)

郭俊卿(1931-1983)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文花枝王 瑛(1961-2008)叶 欣(1956-2003)申纪兰

任长霞(1964-2004)向秀丽(1933-1959)

邢燕子

宋鱼水

张海迪

李春燕

陆建芬 邰丽华

林巧稚(1901-1983)林秀贞

罗映珍1964年,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12岁)玉荣(9岁)

赵梦桃(1935-1963)常香玉(1923-2004)

韩素云

樊锦诗谭竹青(1931-2005)

爱国,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展。

爱国,又像一束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温暖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田。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篇2:《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这本历史地图集原版是由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一九七九年再版发行,并先后出版了德、意、法、日等十一种版本。中文版使用伦敦泰晤士图书公司提供的一九七九年版全套彩色胶片彩印。由于中文版编辑、出版人员的认真细致,特别是承印的上海中华印刷厂的精湛技艺,中文版的印刷质量异常出色,受到了普遍的好评。

本图集的内容也很有特色。

以原牛津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Barraclough)为主编的编写设计班子(由八十位西方学者组成),选择了一二六个对形成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主要事件,对从公元前九○○○年至公元一九七五年的人类历史进行宏观考察。它避免了世界历史地图集所习见的那种国别史堆砌的毛病,也没有处理成相互分隔的专题史。在读过全书以后,觉得可将其特色概括成三点。

第一,避免静止地、孤立地阐述人类历史,在文字和图面上都体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感和连续性。翻开地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以各种颜色表示的箭头线,显示出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种族、商业、文化、宗教和政治联系。它不仅给人以历史感,而且具有历史地理感。如果我们把过去得到的历史概念,与地图上的这些运动线联系起来,可以产生加深对人类历史活动的认识的效果。

第二,对于历史主题的选择,遵循当时是重要的而不是现在是重要的,但也不同今天的状况完全割裂开的原则。这个原则集中地体现在奥斯曼文明、蒙古帝国、印度帝国、拜占庭帝国这些图幅上。在历史上,它们都是重要的,可是在今天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但是作为历史地图,就必须给予它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而且不仅仅是记下一笔帐,而是要表现出它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蒙古帝国(1206-1405)”(第128-129页)这幅图显示了当年蒙古铁骑驰骋欧亚的历史景象,同时,图幅也表明这个叱咤风云的帝国并没有给人类留下足以传世的文化遗产,从而印证了“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评语。

第三,在力求改变过去以西欧为中心阐述人类历史的传统偏见方面,本集作出了努力。主编巴勒克拉夫教授在他的编辑思想中,把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也取得了成就。我们看到,在图集中,古代近东、印度、中国和非洲等,都得到了比过去西方出版的历史地图更为充分的反映。

这样一本上下一万年,地跨全世界的大型图集,不可能没有不足乃至错误之处。比如,关于中国的部分,相对而言,就显得简略一些。还有一些技术性错误(年代、地名、位置),某些图幅,比如第81页前汉行政区划图就有不准确之处,据说是由于根据的资料陈旧。但是这些都还不成其为大问题,容易发现,将来也容易改正。

这本地图集也存在一些重大问题,这也可以举出三点来:第一,有关中国领土疆域以及边界有一些谬误。中文版的出版说明中已郑重指出这一点,并附有一张我国地图出版社绘制的中国地图供读者参阅。关于中国的疆域,自然只能以我国出版的正式地图为准,而不能以外国出版的地图来作为根据。第二,忽视了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字和图幅中,中国战场、中国军民的重大牺牲和贡献遭到了忽视。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被归因于“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对于这种偏见,中国学术界从来是持批判态度的。第三,在以“冷战(1949-1973)”为题的图幅(第292-293页)中,中国竟被画在苏联武装阵营中,既然下限是一九七三年,那么,从六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无论如何应该为“冷战图”的编绘者所理解。把完全过时的所谓对立的“两极”的图幅当作七十年代的历史景象摆在读者面前,至少是不郑重的。

尽管存在着以上疏漏和错误,但这部世界历史地图集,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还是富于特色和参考价值的。由于它的大小六百幅彩色地图、图解和图片,并配以三十万字的文字说明,阅读起来,比读一本枯燥的大部头世界通史更引人入胜得多。

篇3:读《中国历史地图集》

“历史”讲的是时间,但是过去了的时间;除由文字、图绘纪录之外,这个时间已不存在,完全消失了,所以叫“历史”。“地理”则是现实的空间,现在还存在于这个地球之上,但从历史讲,已过去了的时间所赋予这个空间的面貌、性格、社会概念等等,亦照样与时间同步而成为过去了。全讲的是过去。但过去了的时间,不是一天、一月、一年,而是几百年、几千年,与空间加在一起,两者相互之间,极为错综复杂,有时更恍惚模糊。弄清中国这个人类社会及它的各个民族、各个朝代、各个阶级,在历史长河中所能影响于这个空间的经纬,是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极有学术意义的事。

学史要看图,否则概念不会清楚,所以古人早就知道“左图右史”之说。中国地志学家历来对这方面是很注意的,不过时湮代远,图很难流传下来,如最早的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因为失图,现在径叫作《元和郡县志》了。还有很多这类书,名某某图经,某某图说,某某图编,某某图考,成书时当然都是附有图的。在这方面,以历史的递时间来统率几千年政治地理变迁的,有相传是苏轼撰的《历代地理指掌图》,计图四十四幅,首为《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上限到《帝喾九州之图》,下限到《元丰颁行九域图》。明代有王光鲁撰的《阅史约书》,计图三十五幅,首为《古初地图》,上限到《唐虞九州十二州分界图》,下限到《元十二行省图》。清代有陈芳绩编制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计图六幅,上限到《虞舜十二州图》,下限到《明两京十三省图》;表分《部表》(从虞到明凡十二格),《郡表》(从秦到明凡十二格),《县表》(从西汉到明凡十一格)。至清代还有顾祖禹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则是作文纪述考订的,杨守敬编制的《历代舆地图》,则图集《前言》已详为叙录,就都不再论列了。

但这些图表,由于时代关系,并成于作者个人之手,故编制甚为简率,多定点而无界划,疆域概念,极不完整;当时还不懂人类社会发展,故只有模糊的唐虞九州的传说,无法确认中国古史的旧新石器时代,作者多属清人,断代均到明代为止;囿于正统观念,舍弃少数民族独立政权,多未予纪绘。因此这部《中国历史地图集》,不仅在新,而且在全。从一九五五年起开始编制,到一九七四年为止,历时近二十年。这个内部本已把基本内容和体例肯定下来,现在又过了十年,经过修订,今年出版这个新本,其成绩是超越前人的。

我有时也不得不翻一点历史书,遇着地理上的疑难,按朝代时间,都能从这个地图集上找到我所需要了解的答案,真受益不浅。

这个地图集的出版,本应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欢迎。但有少数别有用心的外国宣传家,却借此兴风作浪,妄称中国之所以出这部地图集,显示对邻国有领土野心。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拿中国来说,有时某地不在中国版图之内,后来又加入中国这个广大的幅员了;但也有某地原在中国这个广大幅员之内,后来什么时候又分离出中国的版图了。这个地图集的任务不过在经纬线上重视这个历史变迁。这个变迁是历史时间上存在过的现实。因为有“长城”,某些俄国“学者”就曾诬称中国的北界在长城;东北曾经建立过一条“柳条边”,就曾诬称柳条边以西非中国所有。越南的“史家”则乱说越族地区要从江西的南昌算起。种种怪论,全无历史事实根据。依他们的说法,苏轼、杨守敬这些学者都早就在搞领土野心了。我不想说这些外国“学者”有什么野心,我只能说他们是一些毫无史地科学知识的妄人。

我们国家的疆域,基本已经定型,但还有几处边界问题,历史迁延下来,尚未得到解决。譬如中印边界,中苏边界,问题还在谈判之中,有时也没有什么谈判。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不属于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的事,但我们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有学术责任弄清已为历史事态所固定下来的地理实际,也有学术责任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现实的领土完整。以为出这样一部地图集,就有了什么领土野心,谭其骧教授未必就被吓倒而不敢把这个地图集继续出下去。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的版图,每个历史时期,曾经多么大就在地图上画多么大,现在实际多么大就在地图上画多么大。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有什么可以唧唧喳喳的!

但是我们也有一些人,儒家思想很厉害,正统一法统观念很厉害,严夷夏之辨,“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的“戒心”很厉害。把一个大中国缩小在长安、洛阳、开封,一涉及少数民族政权就被纳入对抗的“外敌”地位。最足以称道的是这部《中国历史地图集》,不理会这种陈腐而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谭其骧教授在《前言》中最后明确总结说:

“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我国从石器时代以来,祖先们生息活动的变化,在目前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反映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平面地图的形式,看到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缔造和发展的进程,看到在这一片河山壮丽的广阔土地上,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如何在不同的人类共同体内,结邻错居,尽管在政治隶属上曾经有分有合,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是却互相吸引,日益接近,逐步融合,最后终于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各族人民的感情,为崇高的人类进步而工作”。

对于中国社会史的发展,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构成和发展,中国疆域的形成、变迁和巩固,《前言》作了极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括。这样就在我国内部保证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因为历史现象究竟是历史现象。《前言》说:“……尽管在政治隶属上有分有合,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里说的分,合,艰难,曲折,实际是在民族成员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当在相互矛盾极为尖锐的时候,曾经有过不可避免的一场大厮杀,血染沙场,尸横四野。其结果是某个民族解体了,某个民族胜利了;某个朝代覆亡了,某个朝代兴起了。历史总是残酷的,但仅是一个过程,胜了,负了,兴了,灭了,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和今天的政治现实,并无直接关联。现在大家都已“凝聚在一个疆界确定,领土完整的国家实体之内”,中华民族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昂然活动于今天这个人类社会。因此,《前言》最后语重心长的说:“……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各族人民的感情,为崇高的人类进步而工作”。

我相信,这个图集的编制所欲达到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所以,它既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极大的现实政治意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的祖先,以各种不同的劳动和社会斗争方式,意气奋发,悲歌慷慨,经历几千年的时间,共同缔造了我们这么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只有热爱和加强团结的理由,没有敌视和制造分裂的理由。

这个图集虽现仅出前三册,我相信后五册将会一册接一册的迅速与我们见面。这是近年来有关历史、地理、图志的出版界一大功绩。

一九八四、国庆前夕

篇4:《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出版发行

本刊讯由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主持编撰的《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日前与读者见面。7月21日上午,宣武区档案馆召开了《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北京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和中共宣武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晓枫出席会议并讲话,宣武区副区长李岩致辞。北京市政府文化顾问黄宗汉等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参加了座谈。

姜之茂在讲话中首先对该书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对中共宣武区委、区政府给予档案工作的关心支持以及参与该书编辑、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表示敬意,对该书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史学研究、打造宣南文化品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他希望宣武区档案局(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谭晓枫在讲话中指出,宣南文化已经成为宣武地区和北京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我们将大力推进宣南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发展,将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进一步弘扬、发展宣南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强区品牌提供直接的动力和源泉。

李岩在致辞中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向以戴逸先生为首的各位专家学者给予开发、研究宣南文化的关注支持表示崇高敬意。

篇5:解析影像图集印刷注意事项

对印刷环境的要求

由于影像图集印刷时,三色或双色套印的文字、线条较多,如果车间温湿度控制不好,纸张易出现“甩角”、变形,造成套印不准,从而无法正常印刷。所以车间温度应控制在20~24℃,湿度应控制在60%~70%。

对原辅材料的要求

1.油墨

采用进口油墨,如日本蝴蝶墨或无光铜版纸专用油墨。

2.纸张

由于影像图集的墨色浓重,要求色彩饱和鲜亮,通常采用128g/m2或157g/m2的进口铜版纸,其质地均匀,网点再现能力强,吸墨性好。

3.版材

4.橡皮布

采用进口橡皮布,这是由于进口橡皮布在弹性和密度等各方面的指标较好,能更完整地转移图像,网点再现能力强。

对工艺人员的要求

影像图集印刷时一般有专业的影像图集工艺人员跟机,严格控制颜色的一致性,检查内容有无错误,并对印品进行准确签样。影像图集印刷时,建议同一个人跟机签样,因为不同的人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不同,多人签样会对保持整本影像图集颜色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但同一个人跟机签样也有不足之处,即一个人容易产生疲劳,尤其在设备不停机印刷时的长时间跟机,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方面应注意。

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清洁设备

由于纸张静电大,易吸附粉尘,因此,必须注意清理传纸滚筒粉尘,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选用同一型号设备

尽量选用同一型号的设备,否则不同设备的滚筒直径不一样,会造成色差偏大、套印不准等现象,尤其是四色中有专色印刷时,更易造成套印不准。

3.印刷速度稳定

要求印刷设备速度稳定,不宜频繁加速或减速,印刷速度也不宜太快。

4.根据印刷速度适量裁纸

根据印刷速度适量裁纸,例如,一个班组能印5套版,则裁5套版的用纸量即可,以免因印刷不及时,纸张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产生变形。

5.边印刷边“翻身”

印刷5~6套版的正面后,立即印刷其反面,以免因纸张堆放时间过长造成变形。

6.印刷顺序

印刷前,应首先确定印刷顺序。开机印刷时调色、定色非常重要,每一本影像图集都有设计好的主色调和色条。在进行第一版印刷时,需要花大量时间追数码样、定色,而从中间(即14版)接色往往能保证影像图集色彩的一致性,使色差最小。例如,一般16开或8开的影像图集有26版左右,应从中间开始印刷,若正版需要跨幅接色(如13版正面和14版正面有需要接色的部分),那么印刷的第一版应从13版正面开始印刷,然后再接色印刷14版正面,再依次进行顺序印刷。

7.接色

影像图集在印刷过程中,从第一幅开始几乎每版都有接色,有些是一个版面内上下或左右接色,有些是一套版的内容和下一版跨幅接色。一般接色时,应以工艺人员签样为标准。

8.套印

影像图集中双色或三色的线条、文字较多,所以对套印精度要求较高。为避免因纸张变形引起套印不准,须在晾纸房进行晾纸,使纸张温湿度达到要求后再印刷,如仍有套印不准现象必须停止印刷,进行换纸。

9.影像图集颜色的一致性

影像图集印刷过程中,必须保证整本影像图集颜色的一致性,所以密度仪是必不可少的测量工具。在印刷第一套版时,工艺人员会跟机签样,对色标进行测量。一般四色密度值应为黑0.85~1.10,品红1.25~1.50,青1.30~1.55,黄1.40~1.70,每幅图的色标密度值必须保证在该范围内,才能确保每页的接色在色相上达到数码样的要求。

10.专色印刷

有些精美的高档影像图集用四色无法满足其设计的颜色要求,或者用四色印刷时易出现质量问题,则须增加专色印刷。这样一方面可降低印刷难度,另一方面可避免因肉眼看色不准造成的色差偏大,使影像图集在色相上保持一致。

11.减少喷粉量

在不粘脏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喷粉量,因为影像图集印刷的墨量较大,如果喷粉量过大,不利于反面印刷。

12. 及时包裹印品

用薄膜及时包裹印刷后的印品,以免堆放时间过长造成其变形。

13.小批量堆放印品

为避免印品粘脏,一般一个托盘堆放500张印品。

14.上光

通常影像图集印刷完成后,要对其每一版的正反面进行上光处理,以增强影像图集的质感,使影像的立体效果更好,同时,对印品也是一种保护,利于其长久保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世界历史人物图集】相关文章:

世界历史范文05-17

世界历史笔记04-20

世界历史理论05-09

世界历史知识竞赛05-22

世界历史论文题目05-02

世界历史论文范文05-10

中考世界历史范文06-05

世界风力发电历史07-15

世界历史知识竞赛07-15

世界历史基本常识07-15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介绍一种事物400字下一篇:汽车销售大王--乔吉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