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合同书

2024-04-28

铺路合同书(共8篇)

篇1:铺路合同书

铺路工程合同书

甲方: 乙方:

根据《建筑法》,《经济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合理,互惠互利的原则下,通过双方协商就通渭-黑石头公路黑石头至七公里处道路铺砂工程达成协议,为保证工程质量,双方履行各自的责任和权利,特制定本合同。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公路黑石头至七公里处道路铺砂工程,铺砂全长4000米整,工程合同价为一平米 元,工程总造价 元。若有变更,根据实际施工量进行决算。

施工要求

1.本工程项目为铺石板路工程。

2.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进行平整,铺砂,碾压。

3、路基的平整要求为道路中间高,两边低,路面要平整,排水要畅通。

4、铺石板路要求:宽度4米,虚铺厚度为8-10厘米,碾压后厚度达到5厘米,并且碾压要密实、平整。

5、在路面排水需要排水沟的位置要人工开挖边沟。工程工期 一个月 承包方式

本工程施工方式为包工包料(砂由乡政府和地方协调乙方只支付运输费,不支付砂费)。工程必须严格按甲方要求进行施工,乙方不得随意改变,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具体存在的问题,确实需要变更的,需双方协商一致,重新签定变更合同书后方能生效。否则甲方概不承认,不承担经济责任。

乙方在施工中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安全施工,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机制和措施,进入施工现场一切安全全部由乙方负责,出现安全事故,甲方不承担一切责任。

乙方在施工中必须接受甲方监理工程人员的监工,并接受合理化建议。

工程付款方式

工程付款方式为现金支付。

施工队进入现场付10%,工程完成后付30℅,到今年年底一定付到20万元,剩余款下年一定付清。

工程其它事项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双方都要严格遵守合同,不得随意终止合同。如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可终止合同进行清算。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市场发生变化,原材料上涨或下降,必须严格遵守合同约定价格,不得随意涨价或压价。

工程未尽事宜,双方随时协商解决。

本合同确需修改必须经过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同意。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后生效,生效后甲乙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如其中一方违背合同内容,则造成的损失负全部责任。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年 月

(签字盖章)

篇2:铺路合同书

一、故乡的路

在鲁西北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里,住着的人几乎都是同一姓氏,寻根溯源,村里的人几乎都是亲戚。其中有一家兄弟姐妹八人,生育子女无数,此刻,他们分别从各自工作的城市赶回来,刚刚进到村头,就在铺满炉灰渣的路上,哭泣不已。

村正中的一户人家,门口坐了很多人,老老少少,斑驳的红漆大门上,贴了两张草纸,一根高高的纸幡戳在门旁。泪流不止的人,缓慢地由远及近,他们不顾村人的观看,趔趄着,蹒跚着迈进大门,一声凄厉的呼唤,引起无数回响,悲声四起。

故去的人的黑白照片放在冰棺前的小桌上,一缕细弱的香,袅袅而上。微笑着看着一切的他,是我的大爷。在村里铺路的这一天,在他盼了几十年的时刻终于到来的那天凌晨,他在家中昏倒,被送到医院抢救。

整整抢救了十几个小时,依然没有机会挽留他的生命。他已经延续了76年的生命进入倒数。而村庄里的路却在如火如荼地铺设着。

这次铺路的负责人是村里的二把手,看到村里难行的路,他也是犹豫了很多年,才终于下定决心牵头来修。他挨家挨户地通知,并且挨个给从这个村庄出去工作的人打电话募集资金,每个得知消息的人,都为之欢喜,有能力的多出,没能力的少出,孤寡老人五保户不需要出,这个同姓同村这么多年,第一次达成一个共识。只为了门前的那条路,不再泥泞。

我大爷最喜欢的就是坐在胡同口,守着那条五冬六夏总是泥泞不堪的路,看人来人往的人,然后数落世道,数落几个儿女不孝,还会数落不听话的弟弟妹妹,以及已经故去几年的奶奶。他总说,奶奶在世时,不会过日子,才引得他们都过不好日子。

听到他的数落的,都是乡里乡亲的,大家瓜扯葫芦蔓的,都是亲戚,谁好意思反驳呢?于是,大爷的家事变成了村里公开的秘密。大爷数落了一辈子,数落最多的就是门前的路。晴天爆土扬长的,雨天就是连日的泥泞。下雪没人扫雪,雪后上面是泥水,下面是积冰,更是伤了不少人。

大爷唠叨归唠叨,但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善这条路,一向过日子非常仔细的他认为,这是别人家的事情,自己等着沾光就好。

他绝对想不到,在他弥留之际,只一天时间,挖土机就开到村头,一车一车的炉灰渣被运到这里,待挖土机挖开路的浅层土,紧接着翻斗车将炉灰渣倾倒,然后人们用铁锨将炉灰渣摊平,往返的车,再将炉灰渣压实。这样就修成一条路,这条路虽然不是柏油马路,但因为炉灰渣花费少,不粘鞋,不存水,村里的人们都非常满足。大家都在各自门前忙碌着,将大块的耙到边上,尽量将路整平。

大爷是那天晚上九点多从医院回来的,鸣叫的救护车,引来了村人的围观。大家都在窃窃私语,纷纷议论说:谁谁要不行了。

这时,村里的路正好修到大爷的胡同前,刚刚铺好的炉灰渣,还没有被压实,车行在上面非常颠簸。我并不知道昏迷的大爷是否感觉到,他是否会看到他走了一辈子的路,此刻已经换了新颜。他并不知道,但我们却很快就感觉到了。

大爷出殡的那几天,经常从大爷家走到奶奶的老院。两个都临街的房子,斜对着,相距只有一百来米。奶奶生前,两个人顺着东西路,一南一北地坐在路边,也是这个村的风景。奶奶故去之后,老院一直空着。这所房子是父母修建的,自然归属父母所有。父母将房子修葺一新,然后在院子中铺上红砖,用水泥勾上缝隙,这个过程中,锯掉了原本当篱笆的几棵树,最初20多棵槐树,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此刻只剩下东南角的五棵。或直或斜地擎向天空。

我和母亲姐姐一起收拾老房,几年没有进门了,房间里落满尘土,清扫的我们,很快被粉尘包裹了,大家都咳嗽不已,但都坚持着。这几间房子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稍事停留的地方,这里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

老院的院子没有围墙,最初树枝子做的栅栏,现在留存了五棵树,而我们小时候,这里则是挨肩的一列小树。

小树的旁边就是我们村最宽的大街,当时感觉车来车往的,好繁华呀,现在再看只有不到十米,狭窄的就像一个小胡同。小时候并不知道去抱怨路的泥泞,反而泥泞难行变成了我们的乐趣。

下雨了,我们在雨中玩耍,鞋子一下子就陷入到泥水中,拔了半天,只拔出光光的脚丫,然后再一起去寻找被泥水掩埋的鞋子。每每这时,母亲会站在门口骂我们,她可能在担心,万一淋雨生病了,又要花钱,万一鞋子坏了还要重新做。但我们并不懂得母亲的担心,反而跑到更远的地方,你追我赶,甚至那些爬出来的蚯蚓、蜗牛、泡桐的叶子,都变成我们的玩具。邻家的枣树上,被雨水滋养的枣儿,发散着诱人的清香,在邻家老嫂子的怒骂声中,我们塞了一嘴的枣子落荒而逃,却不成想滑倒,摔一个屁股顿。引来老嫂子的大笑。母亲亦探头张望,忙冒雨笑脸去道歉,而我们则继续摘几个,然后跑几步,摔几跤地,全然不顾身后的目光。

这次回来,又是枣红的季节,红红的枣儿挂满一树,但却没有一个人守在旁边。老嫂子住的土房,坍塌的一半。院墙也早不见了踪影。疯长的茅草,香椿树,姜不辣占满了院子,蜜蜂蝴蝶悠然而至。恍惚间听到了老嫂子的怒骂,回转身,一片残落,映衬着丰收的希望。逗弄出两行泪。

仍记得我们都跟随父母去到城市生活,再回家只是寒暑假。虽然我们穿上花裙子,却没有城市女孩的矜持,一样跟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疯跑。有时,奶奶会唤我跟她去赶集,集市在三里路之外的乡里。就这样的路,坑洼不平的,我们要往返走着去。去的时候,我一蹦一跳的,回来的时候,则蔫头耷拉脑。奶奶却不会,她始终精神抖擞的,尤其回来的时候,拎着买的鸡蛋和水果,保证回到家一个都不破。

冬天,东北风一吹,土就被冻上了,一条条车辙可能会保留一个冬天。走在上面非常硌得慌。有时去村东头姥姥家吃饭,饭后,姥爷会背着我把我送到村西头的奶奶家。一路上,我听着姥爷均匀的喘息声,却不懂体谅他的辛苦。他并不宽厚的背,背过我们姐妹四人,甚至我们姐妹还为姥爷背谁争吵过。每每看到这些,姥娘总是指着崎岖不平的路,让刚刚干活回家的舅舅也背上一个。她生怕很少回家的我们哭,一哭就哭碎了她的心肝。

就是这样的路,多年一成不变的路,顺着这样的路,我们走来走去地长大了。奶奶也慢慢地走老了。奶奶还在的时候,一踏上村头,就在想站在老院中等着我们的奶奶。奶奶不在了,就想,村西头还有舅舅在等着我们。舅舅不在了,舅妈也不在了。姨妈也跟随表弟去了外地。这个村庄里,没有人守望我们,虽然还有那么多同胞兄弟,那么多远亲近邻。

大爷弥留之际,大爷的儿子主动打电话给母亲,一声久违的“三婶”,化解了多年的寒冰。父亲闻听大爷病重的消息,久久不语。他闭着眼睛依靠在沙发上,过了很久才说:让姐姐从外地赶回来,我们一起回去看他。

之前几十年的恩怨此刻都一笔勾销,父亲想着哥哥,我们念着大爷,那个难熬的夜晚呀,不仅仅大爷在跟死神挣扎。我们亦在铺心中的路。

回忆往昔,心虚难平,打开电脑,挥动指尖书写了《死亡的味道》,写那篇文,并不容易。需要在这个悲切的时刻,撕开已经结痂的伤口,重新去品味过去的时光。对于在老家生活了很短时间的我,也许并不如父母的痛楚更深,但也让我不时泪沾衣襟。

如何面对?如何化解?如何相处?如何释然。长得极其相像的父亲和大爷,一直因为处事观不同,互不理会。尤其大爷这么多年对奶奶以及各兄弟姐妹,尤其对新疆的姑姑做的糊涂事,更是让父亲耿耿于怀。

但此刻,他已经身染重病,时刻都可能离去,再说过去那些还有意义吗?心路被原谅铺平,还有很多内疚在其中,如果可以早一些化解,那么大爷就不会如此抱憾。

终究,大爷还是离去了。在第二天的清晨。昨天刚刚铺好的炉灰渣路,刚刚迎来第一个清晨,圆圆的月亮依然镶嵌在淡蓝色的天际,树上的鸟儿如常鸣叫着结伴出巢,开始一天的行程。挖土机在村头静默,村里所有的人都过来这里帮忙。脚踩着块很大的炉灰渣,我们谁都不曾抱怨,该走就走,该跪就跪,即便被硌得生疼。之前一直矛盾重重的一家人,和睦地将大爷送走,他看到兄弟姐妹都团坐在他家,会开心吗?其中还有很多是第一次在他家吃饭的,就比如我。

陪伴期间,翻看《死亡的味道》的评论,看到大家真诚的祈福,我的心里暖暖的。也许素昧平生,但此刻,他们为这个刚刚离世的老人送上一句句祝福。也许大爷并不懂得,但并不妨碍,这一份暖,此刻在我的心间回绕。

看着家徒四壁的大爷的家,我并不懂他的一辈子追求是什么,他仿佛是一个封建老者,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允许别人说一句异言。他的固执,无人能解,他的冷漠,无人能敌。

但在他的葬礼上,他的子女哀哭。起灵时,一些追随的人群中,我也看到有人潸然落泪。在路过奶奶的老院时,泪流不止的我在想,奶奶是否看到自己的大儿子,会这样在她的门前经过呢!

路,通了,人,却没有了。

泥泞的路上,沾满亲情;平坦的路上,粘满遗憾;崎岖的心路上,虽然阴阳两隔,但相依相偎。

二、流年的路

10月9日,在流年发表第一篇文章《一顿饭的爱情》;5月5日,成为流年社团编辑编发第一篇文章《真情赞歌》;9月16日,我完成第1001篇文章《被遗忘的时光》的编辑,回首陪伴流年走过的将近两年的路,真的非常感慨。

开始我走得迷迷糊糊的,从“争鸣文学”来到“逝水流年”时我依然只知道,这是一个发文章的地方,会有人帮你编辑,如果获得一颗红豆,就会有相应的VB奖励。对于编辑我文章的人,我心存感谢,对于发给我VB的人,我心存感恩。虽然很微薄,但却是一份非常难得的鼓舞。因为这些,我一直懵懵懂懂地走下去。

成为编辑之后,我开始真的用心触摸流年,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值得大家如此喜爱,这里的人到底有什么高招呢?让大家这么多年都愿意在一起。

真的这么久相处过来,却发现,流年真的原本没有什么,大家都因为热爱文字而走到一起,用一份真诚,一份负责,一份认真,一份坦诚来相处,并不需要什么心思。就如朝夕相处的异姓兄弟姐妹,在流年这个屋檐下,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方法,默默地爱她。

这种爱,并不因为她是领头人而多一些,因为她是一个普通的作者而少一些。只要这件事情跟流年相关,谁谁都会认真、用心地去做。

看到大家如此,我一直在想,文字基础并不扎实,与人相处直来直往不懂变通的我,能为流年做什么。来到流年之前,我一直在经营我的教育论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论坛的操作比较熟悉,所以,我先从论坛入手。和天上雪一起研究如何配上音乐,如何加入视频。现在感觉好简单的,但当时我们可真是耗费了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终于学会之后,我们将这个技巧教授给流年人,甚至上门来问询的其他社团的朋友,我们也耐心细致地讲解。并不为别的,只为我们都爱着文字,我们都在江山。

因为大家都是编辑,经常用在群里说一些文字的错误。我发现他们一直沿用复制内容过来,然后再将修改稿发过来的老方法,不仅耗费时间,对于一些没有权限复制的编辑,还会增加难度,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看到这些,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个QQ操作的小技巧——截屏。这个操作现在已经做到流年人人都会,扫盲点非常彻底,每个新加入的,但凡不会,我都会向他介绍。截屏就是点对话框中的“小剪刀”,然后拖动鼠标,选择范围,利用底部或者上面的一些小工具,可以选择画圈,标记箭头,加上文字等。这样以来,文章中的错误,一目了然。

记得当时教大家时,风逝风姐姐很久都没有学会,她不好意思问我,而是自己琢磨了很久,依然不会才又过来自诩“老大难”。于是我用手机拍照,然后再将图片发给他们。才让他们终于学会了这个技巧。还记得当时一张一张截图在群里纷飞,其中有一些涂鸦,有的人用“格式刷”写出“我爱你”,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背衬着整齐的文字,居然把我们都感动了。是呀,我们不仅这样无怨无悔地爱着彼此,还都一起深爱着文字呀!

看到如此简单的小技巧就被大家如此需要,我开始继续研究论坛的排版,这也是大家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论坛的排版不知为何,总是消除段前空格。如果是在自己的QQ空间发文,很随意的,也无所谓。但想着在江山,在我们的后花园,怎么能如此不严谨呢?我反复试验了很多次,终于摸清了“论坛”的“小脾气”。经过我手的排版,段前空格都乖乖地呆在那儿。大家都过来问我,有的怎样都教不会的,每次发帖之后就会招呼:真真,帮我排版去呀!我也非常乐意去帮忙,并顺带欣赏精美的帖子。

还有,我注意到大家很多都在后台编辑,这样如果操作失误,容易丢内容和编安。我推荐大家用办公软件来编辑,首推office中的word。并且,我介绍了很多应用技巧。比如提到英文标点的替换时,编辑山地山哥过来说,你早说呀,我刚刚把几万字的小说中所有的标点都一个一个替换好,真是太累了。看到他如是说,我瞬间感觉到被需要的幸福感,于是我不厌其烦地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很多。很多我认为非常简单的,对于他们都很难,比如全选、复制、替换、查找,比如阅读对比,还比如一些红色、绿色底纹标记的内涵……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每次讲解,都会有人出来说,是真的吗?居然可以这样。当他们终于学会之后,还会非常热心地教给大家。看到他们耐心细致地讲解的过程,我的心暖暖的,这就是我们的流年,我们都在用心爱着。

反过来我也在想,也许我的到来,让他们了解和学习了很多技巧,但我没有来之前,他们即便不会这样,也一直在编辑着,逐个替换错误的标点,一个个空格打个论坛的空格,即便反复丢了编者按,前功尽弃也从来不说放弃。正因为我们都付出了很多,所以大家在流年的路上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平坦。现在不仅编辑的文章水平稳步提高,论坛的帖子也是篇篇精彩,尤其一些庆祝贴,因为其温情的话语,精美的图片,虽至简单至真诚,但却会逗弄出大家的眼泪来。

若说,最初流年建立时,大家都在摸索着慢慢地走,经常会有走错或者摔倒的时候。流年马上就要三周岁生日了,回首时,那些曾经跌倒的地方,记忆犹新,那些惨痛的教训,依然铭记于心。和流年相伴走了两年,我付出了只是很少很少的一点。但看到因为我的陪伴,大家多了很多欢笑,多了很多甜蜜,我依然为自己是一个流年人而骄傲。

对于只有三岁的流年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不管是崎岖,还是平坦,不管是风雨还是阳光,我都会陪伴流年一起走。因为,来流年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因为,大家每天见到忙忙碌碌的我,也变成了习惯,还因为,大家有需要,就会喊“真真”,我就习惯性地答应“到”。

流年的路,并不似别人看到的那样平坦,流年的路,也不似别人想象的那样艰辛,因为流年人在一起,相依相伴的,彼此温暖的,谁也不会感觉累,付出的多或者少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同样幸福,同样开心。

流年的路,是流年人用心铺就的。证据就是每一篇编发的文章,每一句用心写就的编按,每一条洋溢着热情的评论。证据充分、真实。论证成功。

三、江山的路

最近江山接连推出重大举措。首先是十大才子才女的评选,其次是十大明星编辑的评选。看到这些,江山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每一个江山人都心潮澎湃。

我也是一样。因为我们都爱着江山。

江山前不久过了六岁生日。在“江山征文”收到的稿件中,很多人都描写了自己与江山共同走过的路。单看标题就已经感觉很温暖,点开每一篇,都会被作者所书写的过往感动。为什么会如此书写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爱着江山。我也爱着江山,来到江山两年多,为了更好地为江山服务,我真的学习了很多。

从最初的发文,到之后的评论,编辑,乃至到社长助理,副社长,还有论坛的副版主,我几乎做过一个社团中所有的具体工作。

发文、编辑、发帖、申报精华帖快讯贴,申报文章精华,申报特别关注,申报绝品,申请退稿,加上现在江山版务部亦是幽兰总版主推出的周帖、周迅、周文的申报和跟评,我一直乐此不疲地认真地做着。而我的认真,就是在为江山铺路。

我写过很多关于江山具体操作的帖子,如何发帖,如何编辑,如何评论,如何截图,如何使用文档工具等,对于一些熟练工,这些真不算什么,但对于很多刚刚来到江山的新人来说,这些真的是他们必须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爱文字的,大多都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而这样的人,多半已经年纪偏长,并很少接触电脑操作这个新事物。这个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步骤弄不懂,就会阻碍他们进入江山。

犹记得介绍一个文友来江山,过了很多天都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一问,才知道,他不知道邮箱是什么?听过之后,我没有笑,而是将邮箱的格式发过去。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对于一个很少接触网络的人来说,不知道邮箱是什么,真的非常可能。就好像我们的孩子刚刚认字时,不认识“一”一样。还有一次,有一个用手机投稿的文友,一直找不到复制粘贴的方法,我用手机反复尝试了很多次,才弄明白,并用手机截图给他,一步一步耐心地讲解,反复了好几次,他才慢慢学会了手机投稿。

我知道,我们如此耐心细致的引导,就是留住他们的法宝,而留住了作者,就等于为留住一棵树,他一定会跟我们一样,爱着这个地方,将根须扎根在这里。

江山最近刚刚更换服务器,有时会有不平稳的现象,每次都会很快解决。我知道这其中有很多幕后英雄在付出辛勤的劳动,对于他们,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但每次点开江山,看到如诗如画的界面,感受流畅平稳的速度,我都会特别自豪,因为我们作为江山之中,一个很普通的同行人,却获得如此多人的呵护和关爱,怎么能不幸福呢?

江山是正在崛起的江山,股东大会的顺利召开,系统、各社会的齐头并进,都营造了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氛围。尤其要感谢的是亦是幽兰姐姐,在北京股东大会结束后,看到大家对版务部的支持,她欣喜之余,亦在思索如何将论坛推陈出新。虽然她的父亲一直需要她照顾,还有繁重的工作需要面对,但她一直坚持进行周帖的运作。什么时候找她,她都在,什么时候问,她都会做出详细的解答。周贴活动,对于我们社团来说,是一个社团的行动,而对于她来说,则是一个人的行动。

开始大家疑惑,不解,但真的开展之后,所有参与的大家都成为受益者。不仅增加了系统、各社团之间的互动,大家还可以博采众长,一起学习进步。在这里,没有社团之分,只有名利之别。大家就是抱着学习的心,一直在谦虚求教着,一直抱着感恩的心,在虔诚地回馈着。

看到各社团精美的帖子层出不求,在大家的文字中,逐渐熟悉彼此,看到大家温暖细腻的留评,谁不为之感动呢?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将社团之间的竞争引入良性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大家都是兄弟社团,一起为了打造最美江山,付出我们共同的努力。

因为去北京开会,我认识了赵董,还有很多系统和各社团的精英,因为经常会有问题请教,我熟悉了古总,尤其当我知道古总身体不好,依然每天都打字两万来指挥江山,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不已。

相对于他们的付出,我的付出太过渺小,但依然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到今天,我编辑文章超过1000篇,江山所发将近46万篇的文章中,有百分之二是我编辑的。流年有一句流行语:谦虚使人发胖。为避免太过肥胖,我在此骄傲一下,我相信,未来我会编辑越来越多的文章,不为别的,只为,在江山编辑文章,已经变成了我的习惯,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我的血肉。

回顾江山一路走来,很多不容易被大家分担,很多快乐瞬间被大家分享,此刻,数万兄弟姐妹一起携手向前,那该是多么壮观的一条路,我相信,有大家执着坚定的付出,江山的路,一定是一条康庄大道。来到这里,就等于圆梦。

篇3:领路铺路让路

说来很幸运, 我于2002年成了仰慕已久的赵景瑞老师的徒弟, 并且和他同在一个单位工作。至今我还记得第一天到单位报到时的情景。那天我到单位报到后, 领导安排我负责一、二两个年级的教研工作。对于从未接触过低年级教学的我来说, 感到很茫然。下午, 赵老师把我领到他的办公室, 示意我坐在他身边。沉思片刻, 他问我:“你喜欢做教研员吗?”我回答说:“喜欢。”他点点头, 接着说:“喜欢就好。别着急, 慢慢来, 只要你记住‘教研服务教学, 教学养育教研’这句话, 就一定能干好。”

听了这几句朴素的话语, 我有些烦躁的心一下子踏实了下来, 似乎感到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扶着我, 在领着我, 让我坚信在这条路上我一定会走好。过了几天, 他帮我联系了一所学校, 我们一起去听课。听课时, 他告诉我笔记该怎样记更好, 评课时该怎样说更好……我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走得虽然不稳, 但走得很高兴。

就这样, 赵老师带着我走进了课堂, 走上了教研员之路。他说的那句“教研服务教学, 教学养育教研”, 至今年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也永远会刻在我的心里。

时间过得真快。2003年的4月, “非典”疫情严重, 学生放假在家。为确保孩子们在家也能有效地复习, 市教委决定, 发挥特级教师的优势, 通过“空中课堂”的录制播出教学辅导课, 以指导学生学习, 赵老师便成为承担录课任务的教师。可是, 自接受任务到录制仅有两天时间, 难度可想而知。赵老师欣然接受, 在短短两天时间里, 确定思路, 准备讲稿, 并自己亲手制作课件, 成功地完成录制。这节课播出后, 很多学生反映说:赵老师讲得思路清晰, 方法实用, 对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不少老师也聆听了这节课, 觉得对自己的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赵老师不愧为名师, 特级教师, 让人折服。

随着“非典”期间放假时间的延长, “空中课堂”的录制数量增加了许多, 录课任务又分配了下来。此时, 赵老师首先想到要为青年教师铺路、搭桥。于是, 在以后的课例录制中, 他更多地做起了幕后的指导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里, 他指导教师备课18节, 共计备课10余次。有两次备课, 都是从早上九点直到下午七点才结束。当然这被指导的教师中也有我。

指导别人上一节课, 可能比自己上一节课还要累。每次备课, 赵老师总是那样认真地听教师说课, 既肯定优点, 又用他多年的经验帮助我设计出更理想的方案。备课中, 他的思维是那么的活跃, 头脑中似乎有用不完的好办法;备课中, 他有时又静静地思考, 甚至连我说的每一句话, 都要反复推敲;备课中, 他有时也会疲倦———毕竟是六十岁的人了, 可他吸上一支烟, 提提神, 仍认真地倾听, 从不因疲倦而休息。

不仅是我, 参加备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和赵老师备课不仅能在教学上开阔思路, 增长见识, 更能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严谨治学的态度, 和为我们成长而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

由于赵老师的指导, 我区录制的课得到市教研部领导的肯定。当录课教师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怎么会忘记赵老师的汗水与心血呢?怎么会忘记他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锻炼之路, 成长之路呀!

转眼间, 到了2006年7月, 赵老师退休了。记得学期的最后一天, 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送给我一本书, 说书里有他写的文章, 留给我做个纪念。我翻开封面, 在扉页上写着几个字:“送给宋浩志老师, 愿你迅速成长, 快快超过我”。我一下子怔住了, 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短短的几个字, 让我又想起了他常说的几句话:长江后浪追前浪, 这还不够, 后浪一定要超前浪, 前浪也一定要让后浪。他愿意看到我们的成长, 为我们成长他心里由衷的欢喜, 由衷地快乐。

篇4:《铺路石》

( )在狭窄的小道中,( )是在宽阔的马路上,都有它微小的身影;( )是载重的汽车,( )是轻巧的自行车轧在它的身躯上,它都毫无怨言,默默地(忍受、承受)着。新的马路通车,在人们兴高(彩、采)烈之时,可曾想到那千万(颗、棵)铺路石呢?而它,却又要承受车轮的轧碾……

铺路石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它不像雨花石那样(鲜艳、艳丽),也不像红宝石那样珍贵,它只是默默无闻地为人们(贡、供)献着它的一切。‖

在社会上,也有像铺路石一样的人。

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他送走了一批学生,又迎来了一批学生。在夜深人静时,是他,还在批改作业、(备、背)课;老师,为了使我们成为有用之材,呕心沥血,把自己的精力都(注入、倾注)在我们身上。老师,你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清洁工人,为了使大家生活得舒适,每天清晨,( )在什么地方,( )能听到他们扫地的“唰唰”声。当人们出来散步或是上班,走在宽阔干净的马路上时,都会感到心情舒畅,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真干净啊!”如果人们称赞他们,他们只是极朴实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因为他们认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不值得称赞。清洁工人,你们真了不起!‖

在社会上,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铺路石”,正是他们,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昌盛。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戴 岷)

[挑战自我]‖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字词。

2.选择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无论……还…… 无论……都……

3.读短文,想一想下面哪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在所选句子后面的括号里打“P”。

(1)这篇短文赞美了老师、清洁工人像铺路石一样平凡。( )

(2)这篇短文赞美了铺路石的平凡和伟大。( )

(3)这篇短文赞美了社会上许许多多有着铺路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们。( )

篇5:铺路石礼赞

朋友,当你驱车行驶在宽阔平整的国省道上,风驰电掣般掠过祖国的广袤大地时,当你在当今时间就是效益,效率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中,如愿以偿地办好了繁忙的事务时,你是否想到,那些在绵延不断的坚实的路面下面,千千万万用细小的身躯支撑着通衢大道的铺路石呢?

正是它们,这些难以计数的、默默无闻的细小群体,组合成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的坚实底层;正是它们,成为现代化公路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正是它们,极大地拉近了我们的时空距离,在不断满足快捷、舒适、畅通、安全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平凡的铺路石啊!你看似弱小的身躯,却有着无比宽阔的博大胸怀:你从不嫉妒阳光明媚的路面,你从不羡慕头顶的五彩缤纷,只知找对位置、无私奉献;你看似松散的外貌,却有着钢铁一般的凝聚力量:,从不懒散懈怠,从不计较自身得失,只知团结一心、整体推进;你那看似悄无声息的外表,却有着非常高尚的平凡情愫:你从不叹大材小用,从不颓废彷徨,只知忍辱负重、一如往常。你拥有的所有这些优秀品质,不正是我们公路交通队伍尽职尽责、勇创一流的真实写照和象征吗?

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百折不挠、顽强进取;他们历尽艰难险阻、风霜雨露、披星戴月、餐风露宿;他们无怨无悔、尽职尽责、规范管理、勇创一流。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铸了昨日的一个又一个辉煌,迎来了今天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力挺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公路建设。他们是无愧于铺路石这个沉甸甸的关荣称号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的所作所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所以,青山为你们起舞,荒野为你们歌唱,公路为你们自豪,人们为你们喝彩,祖国为你们骄傲!

小时候学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时,我们无不为西北极常见、极普通的白杨树那种朴质、严肃、努力向上的内涵所感动,无不为它们不怕风吹雨打、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折服。想想看吧,这和我们不畏炎夏酷暑、严寒霜冻、常年奋战在公路建设一线的同志们何其相似啊!

每当读到于谦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总会想起,石灰与铺路石同样源自石料,它们原本是可以用之于繁华都市,用来建筑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的,但它们却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用粉身碎骨的方式来奉献,放到那儿就在那儿发光的方式来尽责,以满足人们和时代的需求。同样令人敬仰!令人感佩!

我又进而想到,铺路石甘愿在路面以下做路骨,是永远不见天日的;不像石灰那样,能让人们看得见其“清白”。从这个角度看,铺路石深藏地下的“奉献”精神,不但能和石灰的“清白”德操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如今,当“十一五”的列车飞驰而过,“十二五”的动车呼啸而至之时,我们伟大的祖国又步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期,整体奏响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基础建设方兴未艾,公路网络急待完善,让我们和铺路石结伴而行,成为这浑厚雄壮的曲谱中的一个音符吧!让我们和铺路石融为一体,成为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奠基石吧!

篇6:关心关爱 铺路搭桥

摘 要:我们采油管理区现有女职工264人,占职工总数的57.1%,女工队伍成为推动生产经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女工队伍建设,采取切实行动维护女工合法权益,搭建成长成才的舞台,拓展干事创业的空间,使广大女工在生产经营中体现价值、建功立业,推动了基层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关键词:女工 保障 利益 创新

1.思想重视,保障权益,让忠诚企业的信念更坚定

1.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爱岗敬业

要引导女工爱岗敬业,必须从思想根源抓起,培养女工与企业同呼吸的集体意识,共命运的生存意识,坚定与企业荣辱与共、同频共振的信念。我们重视培养女工典型,先后树立了郭向华、李建梅等一批干事创业的女典型,通过演讲宣传、座谈讨论和开办“巾帼花开别样红”专栏等形式,引导广大女工形成了学业务、钻技术、比干劲、讲奉献的良好氛围。

1.2落实权益保障,维护女工利益

我们始终把落实女工权益保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确保女工权益保障落到实处。一是输送精神养料,提高女工维权的能力。坚持常态化的女工“学法、知法、懂法”活动,提高女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自我维权的能力。二是建好维权平台,畅通女工维权的渠道。把职代会、工代会作为维护女工劳动权、参与权的平台,保证女工代表参加的比例数,确保了女工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三是开展安康保健,加强女工身心健康的保护。女工委坚持每年组织女工进行常规健康查体,定期开展了女工专题保健课堂,并建立“女工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女工健康现状。

1.3真情帮扶解难,稳定队伍人心

密切关注女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圆女工之所盼,帮女工之所需。建立了患大病、单亲、困难女工档案和联系人制度,各基层单位定期走访,及时掌握情况、反馈信息,做到生病住院,关心探望到位;家庭不和,调解规劝到位;特殊困难,慰问救济到位,责成党政班子成员与困难女工结对,落实“一对一”的帮扶措施,解决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2.搭建舞台,发挥优势,让建功立业的意识更强烈

2.1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分类管理

我单位的女工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工作特长存在种种差异,“一揽子”管理无法适应个人口味、释放工作潜能。对此,我们以目标互动为激励手段,对女工实施分类管理。按年龄实施分段目标管理,不同年龄段女工分别侧重学历提升、工作技能提升和带徒授业能力提升;按岗位实施层级目标管理,对一般操作岗女工,侧重提高操作技能,完成本职工作;对生产骨干和班组长,侧重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按照能力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原则,适当进行岗位调整,使个人发展目标与单位发展目标互动共赢,广大女工建功立业的意识愈发强烈。

2.2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从人才培养到评先树优,我们做到“制度上倾斜,工作上帮扶”,为女工岗位建功铺路搭桥,绿灯常开,激发了女工的工作活力。在女工人才培养上,我们扶持女工参与到各项重大课题项目的研究中,参与从立项到实施的全过程,在工作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在干部任用上,本着“适度倾斜,统一调配,重点保护,保持稳定”的原则,通过竞聘,选拔任用了一批女干部,李建梅、郭向华等8名女干部先后走上基层管理岗位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2.3发挥女工优势,展示巾英风采

“压担子、铺路子、树梯子”是我们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重要方式。对女工人才,我们看准她们胆大心细、精于管家理财的优点,对她们委以重任,充实到基层重要岗位,有的甚至整个班组全部使用女工。如:女子班组罗北注水站在班长邵江萍的带领下,加强技术学习,研制了大罐自动液位计,以技术增值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创新实施了“警戒色”管理,多次被评为采油厂“巾帼示范岗”,中石化“三星级泵站”等荣誉称号。她们以巾帼建功为导向,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思想观念,井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内涵。

3.创新有为,拓展空间,让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郁

3.1实施素质提升,练好扎实内功

我们借助采油工、注水泵工技能培训基地的便利条件,在女工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采取“日?W一题,周练一技,月精一招,年上一级”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女工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我们开展了“易岗教学”和“点对点承包”培训活动,坚持实施井场与课堂结合、应试与应用结合、一岗与多岗结合的“三结合”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时效性与可行性。全区女工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呈阶梯状逐年攀升,在油田和采油厂举办的技能大赛上多次取得好成绩。

3.2拓展创新空间,增强创新动力

围绕女工成长成才需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需要,我们组织开展了以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小改小革为主体的“女工创新创效”活动。建立了“新起点”技师团和基层技术骨干承包帮扶机制,并在协会和技师团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吸收女班长、技术尖子,为女工创新创效项目的提出、实施、验证、上报、推广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和帮助。近年来,我们先后在女工中征集合理化建议215条,实施 173条,创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其中李建梅研制的《吸水管底部球阀滤网》,以及其他女工参与的12成果均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3.3培育班组文化,创建效能班组

我们广泛开展了“争创效能班组、争当效能班员”活动,以班组文化为抓手,为创建活动注入活力。我们通过征集班组人生格言,让规章制度内化为职工自觉行动,让班组文化塑造职工思想之魂。基层结合站史、站情精心提炼班组激励语言,给班组创建抹上一层浓郁的文化色彩。班组活则基层火,通过开展“效能班组”建设,激发了女子班组的工作热情,先后有6个女子班组被评为局、厂“巾帼文明示范岗”,促进了全区班组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群众路线教育时间活动 党员干部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篇7:铺路不易架桥更难

铺路不易架桥更难

作者/心田

最近,有两则新闻,颇能吸引眼球:一则消息说,9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四家机构联合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对四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生活价值观、现实关注、课余生活、留学意识、国民印象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9%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经济会持续发展,居四国首位;90.2%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79.4%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80.7%的中国高中生表示“若国家遇到危机,愿为国家做任何事”。但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高中生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仅居第3位;假如能自己选择,希望出生在别国的中国高中生也仅次于韩国高中生。另一则消息说,某个中学学生偷换升旗仪式讲稿,将”如何树立远大理想”的讲话变成了对教育的讨伐:“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变味的教育,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学又能如何?”

两则新闻的对比,会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陷入沉思。我们的学生,到底对我们的教育和他们的未来有着什么样的期望?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的工作联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需要这样躬身自问:我们的工作,应该是铺路还是架桥?所谓铺路的工作,就是用我们的设计,给孩子们未来的前程打好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我们关心的,也许只是让他们学会那些可以给他们换来高分的知识、技巧、方法、手段。有了这些,他们就可以在激烈竞争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成功者,神采飞扬,既为母校争光添彩,也会成为学弟学妹的榜样。(范文网 )失败者,则难免受到各种打击,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所谓架桥的工作,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对国家的一腔热忱,转化为努力学习的热情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也要让他们通过课程学习,把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指责与抱怨,转化为明辨是非的理陛判断与改善社会的行为实践。

铺路不易。看看那些一线教师们呕心沥血的.奉献,就知道让学生们记住那些其实他们很不感兴趣的东西,并将其呈现到区区几张试卷上,会有多难。每年考后,欢天喜地者固然不少,但那些黯然神伤的,又有几人是心甘情愿的?!

架桥更难。社会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更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期待与要求。我们不能抱怨学生更加挑剔了,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有些时候会超出我们的掌控。上面新闻中提及的极端例子虽然不多,但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冒出来的那些突发奇想,则常会令我们措手不及。只有给学生架起心桥,才能让他们境界提升、眼界开阔,进而找到解决疑惑的最佳方法,真正实现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成长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储备,还必需有春风化雨的教学艺术。做好这些不易,有些甚至需要我们耗费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去实现、去完善。

铺路不易,架桥更难。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担,要做好铺路石,更当好架桥人。我们的努力未必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潜移默化。只有在学生纯真的心灵种下德行的种子,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收获理想的果实。

篇8:宗馥莉:艰难铺路

娃哈哈的现任掌门人宗庆后被“接班人”的问题困扰已经不止一次了。

上一次是在2004年。由于当时政府持有娃哈哈大部分股权,因此娃哈哈也算是一个“国有企业”。时年59岁的宗庆后已经达到了“国企干部60岁退休”的上限。一时间,关于“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什么”的讨论甚嚣尘上。

两年之后,宗庆后酒桌上一句“传位女儿”的戏言,再次将“接班人”的话题引入了公众的视野,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也因此再次被卷入了这场“接班人风波”之中。

可谁又知道这是不是宗庆后对外界的一次试探?

“大家长”显弊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宗庆后的接班人问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和娃哈哈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的地位,也因为他在娃哈哈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娃哈哈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宗庆后的个人奋斗史。历时19年,宗庆后凭借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手缔造了娃哈哈的企业神话。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性格植入了娃哈哈的灵魂之中,给娃哈哈打上了深刻的“宗氏烙印”。

对外,宗庆后自己就是娃哈哈集团最好的一张名片,即便是当初与外资合作,宗也坚持把“只出让股份,外资不得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作为双方合作的前提条件。对内,娃哈哈集团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直都没有副总。在日常的经营上,很多关键的市场决策都是宗庆后一人凭借多年的商业经验做出的判断。

即便如此,娃哈哈集团的大多数员工对于宗的这种家长作风还是颇为欣赏。曾有娃哈哈的员工就表示:“在娃哈哈,宗庆后大权独揽,是绝对的大家长。但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宗总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然而,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和“学院派”的专家对宗庆后的这种专制、强势的领导风格提出了质疑,断言这种“神化”的领导形象会成为企业日后发展的巨大障碍。但是多年来,娃哈哈日益增长的市场份额和稳定的经销商队伍,将这些质疑的声音逐渐淹没。

终于,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娃哈哈暴露出了自己的软肋,毕竟一个人的优秀并不等于一个组织的优秀,也不等于继任者的优秀。

而这一次似乎来得比上次更加猛烈,因为这次问题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宗庆后24岁的女儿——宗馥莉的身上。

用心良苦

在接班人选择的问题上,宗庆后曾表示自己选择接班人的方法是慢慢地培养,逐步帮助其树立威信,进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接班。在他心目中,接班人需要两个条件:一要员工信得过,二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宗庆后给女儿精心设计的成长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他对女儿的厚望。

身为宗庆后的独生女儿,宗馥莉很小就被送到美国接受教育。学成回国后就开始进入娃哈哈管理层熟悉业务,兼任杭州娃哈哈童装有限公司与杭州娃哈哈卡倩娜日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跟同龄人相比,宗馥莉海外的学习背景帮助她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了独立、自信的性格。国外主修的国际贸易专业使得她在做娃哈哈集团内部的管理时也得心应手,基本上得到了集团内部员工的认可。

在帮助女儿修炼好内功的同时,宗庆后也开始在娃哈哈集团内部环境上做文章,在为自己卸任做准备的同时,也在为女儿接班铺路。近几年,一向固执的宗也开始尝试陆续请来一些专业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细化,其中涉及到企业流程再造等诸多方面,希望能够以此逐步改变过去高度集权的专制管理方式。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当代经理人》,现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对于娃哈哈接班人一事铺天盖地的报道,虽然能够体现出外界对于娃哈哈集团的关注程度,但显然这不是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最主要启示。更为重要的是,这表明宗庆后已经有计划地让女儿从幕后走到台前,进而在娃哈哈企业外部为女儿接班制造更广泛的社会舆论,“造势”的意图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反映出宗庆后的良苦用心。

一厢情愿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宗庆后的面前。

首先是娃哈哈集团复杂的股权结构。集团前身是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2000年改制之后,宗庆后持股29%,管理层及员工持股25%,另外46%依然由杭州上城区政府持有。宗庆后目前的职务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信永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唐占库在接受《当代经理人》采访时表示,作为股份持有者,宗庆后可以把其名下的股份完全交给宗馥莉继承,这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要想全面接手公司的经营管理,还需要过董事会这关。按照一般程序,集团董事长对于接班人只有提名的权利,提名能否获得通过还需要集团董事会进行表决,只有得到半数以上董事会成员的支持,提名才能生效。因此,宗馥莉能否继任的最后决定权还是掌握在集团董事会的手中。

另外, 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合资,发展其旗下主业——食品饮料,这一部分合资项目大致的占股比例为:达能51%,国家25%,宗庆后个人15%,企业员工合计占9%。作为最大的股东,达能集团在董事会中拥有多数席位。当初签署合资条款时,达能方面之所以同意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宗庆后个人威望和能力的充分信任,后来公司的发展也证实了达能集团当初的判断。那么,离开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能让达能放心吗?因此,在面对集团未来领导者人事任命这一关键问题上,达能方面绝对不会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基于此,所谓的“宗庆后退休,宗馥莉接班”的说法无非是“继承股权”,而非“全面接管企业”,因为这不是宗庆后一人能够决定的。

其次就是即便宗馥莉获得了董事会的认可,出任集团总经理,以她的资历如何服众。

尽管子承父业是江浙一带民营企业的一个传统,但是显然事实却并不像企业家们期望的那么理想。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在交给第二代之后都难逃破产倒闭的命运。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继任者的权力是继承而来,而非奋斗而来。而在娃哈哈内部不乏优秀的管理人才。连宗庆后自己都承认集团的中层干部中很大一批都是博士、硕士、本科生,而且都是本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管理人才。这部分人的学历背景可能不如海外留学的宗馥莉,但他们多年的本土实践使他们对于娃哈哈集团和中国市场环境的了解要比她深刻得多。

因此,有业内专家指出,以宗馥莉的资历,其在企业里面的威信和地位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不足以控制娃哈哈集团这样一个大的局面。把管理大权交到她手上不足以服众,无疑会动摇娃哈哈的管理根基。事实证明,这多少也会是宗庆后自己顾忌的地方。因此,在面对“接班人风波”的时候,宗庆后的态度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发生了明显改变,从最初的不置可否到后来明确表示:“女儿能否接班,还有待观察。”

上一篇:王淑蓓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在教育教学中巧用童谣